<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再谭《道德经》道经全文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73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343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347


文章时间: 2016-7-23 周六, 上午10:34    标题: 再谭《道德经》道经全文 引用回复

再谭《道德经》道经全文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1、为何再谭《道德经》——再谭《道德经》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退休以后谭过《道德经》,但是,在谭过《四书》、《庄子》、《黄帝四经》等后。总是觉得老子的《道德经》尚未谭尽。这恐怕就是认识论的再认识吧!对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探索人生的哲学,探索人之所以然,探索人类生存的世界之所以然,已经成为我退休以后的一大兴趣,我探索在其中、享受在其中、养生在其中,已达到了乐不可支而不能自拔的程度。这已成为我退休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了。
2、所有的文化都是做人的学问——再谭《道德经》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探索人生的哲学,探索人之所以然,探索人类生存的世界之所以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探索,在东方文化中探索,如《佛学》。同样需要在西方文化中探索,如《圣经》、《古兰经》等,对此我也都涉足过,但只是看看,以后还会详谭。总的感觉所有的文化都是做人的学问,都是为了达到制约人欲望的目的。现在还是慢慢的谭《道德经》吧!
3、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再谭《道德经》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为了谭的完整摘抄一段网络:《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可以说所有的古代典籍在传承中都留下了传承的痕迹。
4、老子乃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再谭《道德经》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再摘抄一段网络: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有些传承就是摘抄,同时也表明摘抄者对此的思想。
5、“常”并不能准确的表达“恒”的意思——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谭:据说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为“常”,“常”即永恒。实际上“常”并不能准确的表达“恒”永久、固定、不变的意思,因此容易理解走偏。可以想象在《道德经》成书之前,对“道”的理解一定是很有争论的,争论的焦点一定是:“道”是不变的,还是可变的。
6、“道”不变的道理——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对“道”争论的焦点是:“道”是不变的,还可变是的。不变的道理是:昼夜交替、四季轮换、日月升落等是不变的;天下万物各式各样的存在,如树就是树、猴子就是猴子是不可改变的;在人世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在《黄帝四经》中也常常提到“恒”的思想,这是天经地义的,也就是现代所讲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等。这种哲学思想到目前为止,还一直不同程度的统治着人类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识,虽然已经有了突破,但是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华先贤老子就已经否定了这一僵化的思想。
7、根本就没有固定不变的“道”——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老子在当时的争论中,石破惊天的说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老子说:“道”也就是道路的那个“道”,天下的万物都是按其变化的道路,逐渐的走到现在的,根本就没有固定不变的“道”。昼夜交替、四季轮换、日月升落等,恰恰证明了“道”是变化的。这不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是方法论的问题。进化论已经证明了“树非树、猴非猴”的变化。革命式的改朝换代,已经否定了“君君臣臣天经地义”不变的思想。
8、“道”就是一个变化过程的哲学思想——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现代科学进一步的说明了,老子论述的“非恒道”。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发现,暗物资、暗能量的探索,都对人类已经认识的真理,如万有引力、时间、空间、光等提出了挑战。说明了一切不变的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一定的空间、时间内的。地球上的一切真理都会随着太阳系的湮灭,而都将会不存在了,只剩下了老子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也就是“道”就是一个变化过程的哲学思想了。
9、任何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名”——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既然“道”就是一个变化过程,那么,天下万物万事的“名”,也就天下万物万事各有其名字的那个“名”,也都将会随着“道”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名字的“名”。如在生物进化中,生物的名字也在随着生物的进化而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了类人猿的“猿”,进化为“人”的名字的“名”。因此,老子进一步的论述到:“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由此深深的体会到:老子真伟大。
10、人类生存、进化、发展之“道”——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人类的进化更说明了老子的论述。我们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为了适应生存,要在茫茫大地上走出一条生存、进化、发展之“道”。走错了“道”就是条死路;走对了“道”就是条活路,就是一条生存进化之“道”。人类为了生存在经过无数次的选择中,不知不觉的走在那人类生存、进化、发展的“道”上。这条“道”无时无刻都是在变化着,适应了变化,“猴、猿”名字的“名”,就进化为“人”名字的“名”。否则,还是当今的猴子、猩猩。正可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呀!
11、现有的一切都是“无中生有”——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谭:“道”的存在是无影无踪,可称为“无”。用“无”这个“名”来表示“道”的存在,因“道”无影无踪的存在才有了开天辟地,“道”是天地之始;“道”的作用又是真实存在的,可称为“有”, 用“有”这个“名”来表示“道”的作用,因“道”存在的作用才产生了天下万物,“道”又是万物之母。现有的一切都是“无中生有”,“有在无中”,“道”的存在是无影无踪的,“道”的作用又是真实存在的,都是在变化中。
12、看不见又能感觉到谓之“玄”——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门”。谭:因此,要从平常“道”存在的“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从平常“道”作用的“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之名,同出于“道”而名字相异,同可称谓“玄”,也就是看不见而又能感觉到的变化。真是:玄之又玄,也就是想看又看不见,不想感觉又能感觉到,这就是了解天下万物奥妙的总门。看不见又能感觉到谓之“玄”,看不见又能感觉到只有“道”了。
13、“道”是中华民族哲学理论的主要特征——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从道经·第一章关于“道、名”论和“有、无”论来看,老子没有上帝创世纪的思想,没有给万能神的存在留有余地。“道”是客观存在的,是客观世界的最终表述,现在仍然是,不论是有人类存在还是人类不存在了,“道”都存在,人类只不过是“道”变化过程中瞬间的产物。老子的“道”不但是中华民族哲学理论的主要特征,同时奠定了人类认识生存空间的哲学基础。
14、“道”永恒的作用表现在相对之中——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谭:虽然“道”的变化是“玄之又玄”的,但又是了解天下万物奥妙的总门。因此,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相对有丑恶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相对有不善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也是相对互生的、难和易也是相对互成的,长和短也是相对互显的,高和下也是相对互生的互补,音与声也是相对互和的,前和后也是相对互随的,这都是相对的。说明了“道”永恒的作用表现在相对之中。
15、中华哲学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道”——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道”永恒的作用表现在相对之中。从中可以体会到:老子“道”的“玄”性,已经具有绝对真理的理解。老子“道” 永恒的“玄”性“无”,是通过相对的具体事物体现出来的“有”。此处已经感觉到了,现代关于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并通过无数相对体现出来的意义。在下认为:这也是马 克 思 主 义的 辩 证 唯 物 论 ,能在中 国扎根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道”。
16、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谭:既然“道”永恒的“玄”性“无”,都是通过相对的具体事物体现出来的“有”。因此,圣人以无私欲作为而顺“道”自然的态度来处事,也就不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行教:因为,万物生长而没有始终的,生生息息而没有留下来什么的,表现出来其作为而没有什么可依赖的,做功有了成就而不自居。唯有不自居,才是无所谓失去。
17、人的私欲是不是自然的哪?——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既然在“道”的作用下一起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人的私欲是不是自然的哪?如果不是,那么,一切动植物的欲望都不是自然的么?如果是,那么,人类因私欲而发生的争斗是不是自然的哪?在争斗中人类必定要有所作为是不是也是自然的呀?真是玄而又玄呀!“无为”真是只有圣人。细心体会一下,一切还都是在:把握分寸适中之中呀!
18、人的欲望都是人生存环境的引诱——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谭:不崇尚有贤德的人,可使百姓不争贤德;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可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示引起贪欲的事物,可使民心不被迷乱。人的欲望都是人生存环境的引诱。
19、为无为的前提是常使民无知无欲——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无為,则无不治。”谭:既然人的欲望都是人生存环境引诱所致,因此,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要造成一个让百姓无邪念,吃得饱,无志向,身体好的生存环境。常使百姓处于不求知道不求私欲的状态。要使有才智的人不敢有所为。只有实行这种不敢有所为的作为,则天下无所不治。为无为的前提是:常使民无知无欲。问题是:一这是“道”的作用么?二是做得到么?我想是否定的!往下慢慢看来。
20、天下万物就是“道”变化的过程——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谭:“道”的存在是虚无的,但“道”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的渊源啊!“道”好象万物的渊源和归宿。进一步的说明:“道”的存在于“无”,作用于“有”,天下万物就是“道”变化的过程。
21、“道”的作用使万物和谐共生——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谭:天下万物就是“道”变化的过程,因此,“道”的作用要挫顿万物各自的锋锐,化解万物相互的纷扰,调和万物相争的光色,同容万物共生的尘世。湛清而深沉呀!好似或有或无。我不知“道”是谁的后代,似乎在天帝之先。“道”的作用使万物和谐共生。
22、这是尘世间遇到天灾人祸的一种解释——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谭:天地是无所谓“仁”的,是尘世间的人有时认为天地不“仁”,这就要有万物为刍狗祭祀一样的遭遇;圣人也是无所谓“仁”的,是百姓有时认为圣人不“仁”,同样这也要有百姓为刍狗祭祀一样的遭遇。 这是尘世间遇到天灾人祸的一种解释,也是怨天尤人的由来。实际上天地与圣人都是依“道”而行的。注意暴君不是圣人。
附: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23、人顺从“道”的变化只有适中——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谭:天地之间不论是灾是福,实际上不就像个风箱一样吗?里面空虚而外面不屈服,越鼓动风就越多。这就会对天地之间,包括人在内万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对此,人们说得越多越复杂反而越说不透,不如固守适中。天地间的一切变化都是“道”的变化,人顺从“道”的变化只有适中。
24、生育之门喻为“道”是很通俗的“道”理——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谭:谷虚幽深神秘奥妙,生养了天地万物的“道”是永恒的,这可叫做玄而又玄的母性。玄而又玄的母性生育之门,就可叫做天地的“根”。其生育连绵不绝又看不见若似永存,生育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把母性的生殖器喻为“道”,其虚幽性、神秘性对当时的人来讲是很通俗的“道”理。
25、天地不是为自己的需要而生存——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谭: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存在,是因为天地以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的自然状态,所以能够长久生存。不为自己的需要而生存,就是顺其自然,也就是顺“道”而行。为了自己的需要,都会逆“道”而行。有道理!
26、圣人与天地一样没有自己的需求——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谭:因此,是因圣人遇事虽然是以谦退无争的态度,而最终又能在众人之中领先;遇事虽然是将自己的需求置于事外,而最终又能得到自身的需求。这不就是因圣人无私吗?所以能够能成就其自己的要求。圣人与天地一样没有自己的需求,一切都是顺“道”而行。因为“道”的变化过程,已经决定了一切。
27、无私无欲的“上善若水”——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谭:老子首先肯定人性善,但由于人性善制约人欲望的程度不同,因此,人性善的表现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的善性在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因此,常处于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就可称为最接近于“道”。最善人总是在做众人都不愿意做的事,走众人都不愿意走的路,也就是无私无欲的“上善若水”。因为,这是“道”的要求。
28、“上善若水”无私、无争、无忧——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谭:最善的人,常处于性善的范围之内,心中的善意渊源似海,待人以性善表现出来的仁慈,说话以性善表现出来的诚信,为政以性善表现出来的治理,处事以性善表现出来的能力,一切行为都会把握性善表现出来的时机。最善的人只是不为自己的需要去争,所以没有忧愁。“上善若水”无私、无争、无忧,一切顺“道”而行。
29、谁又能没有挫折而做得到哪?!——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谭: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常守;富贵而又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天之道。两千多年来谁又能没有挫折而做得到哪?!看来是没有圣人呀!神仙好当,圣人难当呀!
30、人在私欲的驱动下总是要有所作为的——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闔,能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谭:承载于人一身的魂魄,能没有分离的时候吗?(人总是要有魂魄分离的时候,那就是死亡)魂魄的神灵之气达到充分的融合,能像婴儿那样充足吗?(人总是要老的)洗涤清除私欲杂念而深入观察人的神灵,能没有一时的瑕疵吗?(人总是要犯错误的)爱民治国,能没有私欲的心智吗?(人总是要有私欲的)玄而又玄的母性生育之门的开阖,能只是为了雌性吗?(雄性总是要有所作为的)明白四达,能没有要有所作为吗?此段说明了:人在私欲的驱动下总是要有所作为的。
31、“玄德”天地之德、“道”之德——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谭:正是因为人在私欲的驱动下总是要有所作为的。所以。生育了万物、养育了万物,生育养育万物而不为己有,为了万物的生育养育而不恃功,有功于万物的生育养育而不主宰,这就叫做“玄德”。“玄德”天地之德、“道”之德。人所不能,若所能圣人也!
32、“有”与“无”的相辅相成——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谭: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的各个孔洞中,当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当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有了门窗的空洞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万物万事“有”的部分都是有利的,“无”的部分都是有用的。“有”与“无”的相辅相成。这真是:该有的还是要有的,该“无”的又是不能“无”的。
33、环境的诱惑是人欲望的驱动——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谭: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响起,使人听觉失灵;五味丰盛,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发狂;稀有宝物,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为饱腹而不为所见、所听、所感之娱,所以摒弃欲望的诱惑而采取只要饱腹的生活。环境的诱惑是人欲望的驱动。不是生活所迫谁又能只为饱腹?!也只有圣人了。
34、宠辱若惊是毕恭毕敬忠君的态度——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谭:得宠和受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天下的祸患视为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好像感到惊恐?因得宠受辱之人,都是处于宠你、辱你的君主的下位,所以得到君主的宠就会感到惊喜,失去君主的宠则会感到恐惧。这就是得宠和受辱都好像感到惊恐的原因。宠辱若惊,反映了毕恭毕敬的忠君态度,但如此之人不一定就是忠臣,有可能就是唯利之徒。因为,为大义之士处宠辱而不惊。
35、把自身与天下连在一起的人——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谭:什么叫做把天下的祸患视为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我之所以把天下的祸患视为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是因为我把自身与天下连在一起;如果我没有把自身与天下连在一起,我自身又有什么祸患呢?所以,把自身与天下连在一起的人,也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爱惜自身是为了爱天下的人,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
36、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君子的形象——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第十二章说明圣人只为饱腹而不为所见、所听、所感之娱。所以摒弃欲望的诱惑而采取只要饱腹的生活。第十三章又说明了宠辱若惊是毕恭毕敬忠君的态度,做把自身与天下连在一起的人。老子在此好像刻画出了一位儒家君子的形象。两千多年来有多少士者以天下为己任,而忧国忧民。老子的“道”,从天人合一来讲,此处讲的是为官之“道”吧!当时儒道本来就是不分家的吧?!
37、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只能感觉到——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谭: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到,叫做“微”。这三者最终是无可查清楚地,所以只能称为浑然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啊!又不可称其名,一切变化又都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只能感觉到——那只有是“道”。
38、道纪:用“道”来认识世界的方法——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谭: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象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自古就有的“道”,来认识驾驭今天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自古就有的初始,这就叫做用“道”来认识世界的方法。道纪:用“道”来认识世界的方法。
39、用“道”精确分析、判断、预测的人——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谭:古时候善于“道”的士者,那是玄通的妙不可言,深玄的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善于“道”的人,就是得“道”之人,就是掌握了“道”理的人,可运用“道”理对现实做出精确的分析、判断、预测的人。这就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
40、谨慎、警觉、庄重、洒脱、质朴、旷达、憨厚——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夫唯不可识,故强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儼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谭:因善于“道”的人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谨慎的啊,像冬天踩着冰过河;他警觉的啊,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庄重的啊,像要去赴宴做客;他洒脱的啊,像冰块缓缓消融;他质朴的啊,像没有加工过的原料;他旷达的啊,像深幽的山谷;他憨厚的啊,好像不清的浊水。得“道”之人的形象:谨慎、警觉、庄重、洒脱、质朴、旷达、憨厚。
41、得“道”之士还是要参与社会变革的——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谭:当今的万事万物,要实现浊动而安静,只有慢慢澄清;要实现安静中变化,只有慢慢的产生。保持这个“道”的人对此是不会自满的。得“道”之人只有从不自满,所以能不被旧的事物所遮蔽方能促成新的变化。由此看来,得“道”之士还是要参与社会变革的。
42、只有无私无欲的虚无方能清静无为——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覆命。”谭:尽力达到心灵的虚无状态,也就是虚无的极点,坚持固守心灵的清静状态,也就是坚守清静不变。方能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过程中,我才可以反复的观察其中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虽然各自变化却最终都要回归其本根。回归其本根就叫做“静”,“静”就叫做“静”覆盖笼罩着生命。只有无私无欲的虚无方能清静无为。
43、清静无为是“道”的常规状态——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谭:清静覆盖笼罩着生命叫“道”的常规状态,能认识“道”的常规状态就叫做明理;不认识“道”的常规状态,轻举妄动往往会形成灾凶。能认识“道”常规状态的人是会包容万物万事的,能包容万物万事则能公正,公正则能周全,周全则能符合天“道”,符合天“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清静无为是“道”的常规状态。自然一切都是清净的,只有人的私欲方能打破清静的自然状态。
44、最上等的统治者若上善若水——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谭:最上等的统治者,百姓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百姓轻蔑他。最上等的统治者若上善若水,当水充足存在时,人们会不以为意;当水不存在了,人们才感到不可或缺。
45、百姓的信任是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基础——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谭: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他,最上等的统治者是很悠闲的,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百姓的信任是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基础,百姓的信任来至于统治者的诚信。
46、仁义、智慧、孝慈、忠臣都是顺“道” 而行——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谭:“道”被人们废弃了,人们不能自觉的按“道”而行,所以才有了按“道”的要求提出的“仁义”,并以此来约束人们欲望的需要;有了聪明智慧人的作为,才有了伪装聪明的人;有了家庭的不和,才有了家庭内本来应有的“孝慈”,来调节家庭的不和;有了国家出现的混乱,为了国家的治理需要,才有了忠臣的作为。老子的本意应是:“仁义、智慧、孝慈、忠臣”,都是顺天“道” 而行的人“道”的表现。只是人们不能自觉的按“道”而行了,才以此来约束人们的欲望。
47、只要真正做到“仁”,“义”就在其中——再谭《道德经》道经·第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谭:绝顶的圣人是放弃智慧的,可使人们得到百倍的好处;绝顶的仁者是放弃正义的,可使人们恢复孝慈的天性;绝顶的巧匠是放弃货利的,可使人么中没有盗贼。以此三者以为治国之“道”,是不够的,所以,要令人们心灵有所归属,那需要人们纯洁心灵回归质朴,少思邪念清心寡欲,这是绝顶的学问,能使人无所忧虑。老子的本意应是:人“道”的核心是“性善”,“仁”是善的最重要表现,只要真正做到“仁”,“义”就在其中,也就无所谓什么正义了。家庭的慈孝充分的说明了此观点。
48、人畏惧的是人类普世的价值观——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谭:应诺与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善与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应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人们对美善与丑恶的认识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至今没变,还要继续下去,这是人类普世的价值观。对此,人是应有所畏惧的。人畏惧的是人类普世的价值观。
49、老子淡泊的面对人世间的熙熙攘攘——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吨吨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谭: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的淡泊啊!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还没有归宿。老子淡泊的面对人世间的熙熙攘攘。
50、哲人到了一定的程度都像是被遗弃似的——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眾人皆有餘,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吨吨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谭:众人的财货都有所剩余,而我独像被遗弃了似的。我的愚人的心也真是愚啊!混混沌沌啊。众人光鲜自炫,我独迷迷糊糊;众人严厉精明,唯独我这样淳厚质朴。哲人到了一定的程度都像是被世人所遗弃似的。老子此时就是如此。只有如此方出真知。
51、我独与众不同在懂得了“道”生万物——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谭:淡泊而深远啊!像望不尽的大海,望不尽啊!像大海无边无际。众人都有所感,而我独愚顽的好似鄙陋的人。我独与众不同,而就不同在像婴儿吃母乳一样,质朴的懂得了“道”生万物。
52、“道”只可感觉到,但不可看到——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谭: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孔德”应是《德经》的“上德”,是由“道”所决定的。还是在说“道”只可感觉到,但不可看到。
53、老子是依据“道”来认识万物万事的——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状哉?以此。”谭:从当今上溯到远古,“道”的名字永远不会失去,依据“道”,才能去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状态呢?是从依据“道”来认识的。老子是依据“道”来认识万物万事的。
54、只有得“道”方能看透世俗——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谭:蜷曲则会保全,强枉则会直伸;低洼则会充盈,陈旧则会更新;少取则会获得,贪多则会迷惑。只有得“道”方能看透世俗,需要蜷曲时这必须蜷曲起来,这不是软弱!
55、看透世俗不自以为是——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谭:所以得“道”的圣人抱守唯一的“道”作为观察天下万物万事的方法,不固持己见,所以能自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彰显;不自我耀夸,所以能建功;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得“道”的圣人能看透世俗,不自以为是顺道而行。
56、不争不是软弱——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谭: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其争。古时所谓“蜷曲则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做到的。“曲则全”有主动不争之意,不是软弱,为了保全;“枉则直”有被动被压迫之意,越遭受压迫,越要伸直反抗。正因“曲则全,枉则直”所以不争不是软弱。
57、自然现象不是人能解释和预测的——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為此者?天地。”谭:用不着过多的解释自然状态。所以,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其这样的呢?那只有天地了。自然现象是“道”决定的,不是人能解释和预测清楚的。
58、失去道德也就失去了人的本身——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谭:天地尚且不能知道风雨会有多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要遵循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要遵守于“德”;失“道”、失“德”的人,就会同失去的“道与德”一起失去。失去道德也就失去了人的本身。
59、遵循道德乐在道德之中——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谭:遵循于“道”的人,“道”也会有利于他;遵守于“德”的人,“德”也会有利于他;失“道”、失“德”的人,失去“道与德”的祸患同样也会遭遇于他。诚信不足,谁还会对其信任。遵循道德乐在道德之中。
60、自大炫耀者令人厌恶——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餘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谭:踮起脚是立不稳的;迈大步是行不远的;固持己见者是不能自明的;自以为是者是不能彰显的;自我夸耀者是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者是不能做众人之长的。其理在“道”的作用,只能说以上的行为如同剩饭一样的多于,这些东西只能是令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决不会这样做。自大炫耀者令人厌恶。
61、“道”先天地而生,为天地之母——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谭: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先天地以前就已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独立存在而变化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道”先天地而生为天地之母。那是的“道”用当今的科学来解释,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个原点。那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62、天、地、人变化之“道”自然而然——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谭:“道”运行不息,还源远流长,并循环不断。所以说道为大,因此天大、地大、人也大。天地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取法自然。天、地、人变化之“道”自然而然。
63、君子中庸稳重,绝不轻举妄动——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重為轻根,静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輜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谭:庄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此处是说明,君子中庸稳重,绝不轻举妄动,终生不离开其生存的条件。
64、不顾及条件的轻率躁动必失天下——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谭:君子中庸稳重,绝不轻举妄动,终生不离开其生存的条件。为什么当今的大国君主,不顾及国家的生存的条件,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国家的根本;急躁就会失去对国家的主宰。不顾及条件的轻率躁动必失天下。
65、人性善的表现,是人“道”的体现——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謫;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谭:善的行为,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善的言谈,是不会发生过错的;善的计数,是用不算计的;善的关闭,是没有关键而需要解释的;善的束缚,是不用绳索而使人解不开。以人性善表现出来的言行,是人“道”的体现,人“道”通天,无为而治。
66、只要与人为善,人都是有用之人——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谭:因此,圣人常施善行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常施善意用物,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这就叫做“神明”。只要与人为善,人都是有用之人,物都是有用之物。由此,想到当今的罪犯改造与废物利用。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贤真是看透了人类,由此提出的思想光照时空。
67、人“道”的精深玄妙就在于与人为善——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谭:所以善人可以做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可施教的对象。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可施教的对象,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最大的糊涂。这就是人“道”的精深玄妙。人“道”的精深玄妙就在于与人为善。
68、“溪”就是溪流真是“知其雄,守其雌”——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谭: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并甘为天下的溪流。只有甘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德性也就不会离失。只有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就会复归到婴儿的纯真状态。“溪”就是溪流,穿山绕岭真是“知其雄,守其雌” 呀!真是如婴儿般的纯真呀!人要做到返璞归真呀!
69、“谷”相对于峰是卑辱、虚空、质朴——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知其荣,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於朴。”谭: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并甘为天下的山谷;只有为做天下的山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只有永恒的德性得以充足,方可复归质朴的自然状态。“谷”就是山谷,相对于山峰是卑辱的,是虚空的,因此,方可使永恒的德性得以充足复归质朴。人要胸怀若谷呀!
70、“黑”相对于明“白”是愚拙的质朴的——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谭:深知什么是明白,却安于愚暗的地位,并甘为天下的模式;只有甘为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才会不出差错;只有永恒的德行不出差错,方可复归于无极之“道”。“黑”相对于明“白”是愚拙的,以愚拙的模式治天下,才可复归质朴之德,方可复归无极之“道”。
71、质朴的思想传播开来可治天下——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朴散则為器,圣人用之,则為官长,故大智不割。”谭:把质朴的一系列思想传播开来,则可为治天下的方法,有道的圣人用质朴的思想,则可封为百官之长,所以质朴的大智慧是一个系统,是不可割裂开来的。把质朴的一系列思想传播开来可治天下。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根本思想基础。
72、背“道”而为那就是“為者败之”——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将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执也。為者败之,执者失之。”谭:想要取得天下而又要有所作为的治理天下,我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很难做到的。天下人间社会的生存、生活是依“道”而行的,是很神秘玄妙的。不可违背天、地、人之“道”而有所作为,不可违背天、地、人的条件而强制执行,否则有所作为的一定会失败;强制执行的一定会失去天下。违背“道”的神器,而想有所作为,那真是“為者败之,执者失之”呀!此段老子为“无为”思想提出理论前提。
73、依“道”而行,自然而然,无为而治——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是以圣人无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谭:因此,圣人无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制执行,所以不会有所失去。天下万物万事,或有前行或有后随,或有轻声或有大吼,或有的刚强或有的赢弱;或有的安居或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极端的措施、除去奢华的欲望、除去傲慢的态度。要依“道”而行,自然而然,无为而治。
74、必用兵则用兵但适可而止——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谭: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以兵力逞强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敢以兵力逞强。用兵之道:必用兵则用兵但适可而止。
75、用兵达到目的后不可逞强——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谭:用兵达到目的而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而不自我夸耀,达到目的而不自我骄横,用兵达到目的而是不得已为之,因此,达到目的而不可逞强。事物过于强壮则是老的开始,示强是谓不符合“道”,不符合“道”的,会很快不存在的。
76、君子以左边为贵——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谭: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君子以左边为贵。
77、君子动口不动手呀!——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谭: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兵器是不祥的非君子所用。真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呀!
78、凡战不论胜负皆为凶事——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眾,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谭:吉庆的事以左为上,凶丧的事以右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悲哀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去对待战死的人。凡战不论胜负皆为凶事,与和相对皆为阴,皆以丧礼待之。因此居右。
79、“道”虽然无名无形,但无时无刻不在——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谭:“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虽然很小,天下没有谁能使其臣服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治理天下,万物都将会自然地臣服于他。“道”虽然无名无形,但无时无刻不在。
80、管理有“道”,就可以无为而治——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谭:天地之“道”相合,才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天地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的管理体制各有名分,各项管理体制的名分既然有了,各项管理体制就将自行有所制约,各项管理体制自行有所制约,国家治理就没有什么危险了。国家管理体制决定于“道”,是客观的,也就是管理有“道”,就可以无为而治。这是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81、“道”生天地,天地万物各有其“道”——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谭:“道”作用于天下,犹如川流溪水绕山穿谷流入大江汇于大海一样。此段是说明“道”的作用是:“道”生天地,天地之“道”生万物,万物各有其“道”。
82、只有自知之明方可战胜自己——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谭:能认识别人的人只可叫做有智慧,只有能认识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只可说是有力量,只有能克制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强大。这又是老子的经典名句。只有自知之明方可战胜自己。
83、不自知之明的人是不会满足的——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谭: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努力争取的人才是有志的。不自知之明的人是不会满足的;不能战胜自己的人是不会有志的,此段前后思想是连贯的。
84、得为人处世之“道”者,精神永生——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谭:不失“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品德的人在人类的历史中是常在的,身虽死而其品德思想仍存,这就是真正的长寿。此段讲的是为人处事之“道”。得为人处世之“道”者,精神永生。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神”。
85、“道”“小”的离不开看不见——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谭:先于天地的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其可左右天地万物万事。万物依赖“道”以生长,而不离去;“道”的作用,成就了万物各自的功业,而不占有其成就;养育了万物,而不为其主。如此,可称“道”为“小”,“道”“小”的离不开看不见。
86、道决定天地与万物,却不自为大而大——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万物归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终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谭:天地与万物都归附于“道”,而“道”不自以为主宰,因此,可以称“道”为“大”。正是因“道”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道”才能成为“大”。“道”大的决定了天地与万物,却不自为“大”而“大”。自觉自己很伟大,恰恰是很渺小的表现。
87、执掌了“道”可以往来天下无阻——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谭:只有执掌了大“道”的表现形式,就可以往来天下无阻。往来天下无阻,而不但不会伤害天下万物,还会使万物和平而安泰的生存。但是,动听的美乐和可口的美食,如同诱饵一样,会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下追求“道”的脚步。执掌了“道”可以往来天下无阻,但是,凡人往往会受到欲望的诱惑。
88、感觉到“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谭:执掌了“道”可以往来天下而无阻,但是,“道”用言语来表述,平淡的无味儿;用眼睛来看,永远也看不见;用耳朵来听,一点也听不着;但就是感觉到“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89、柔弱战胜刚强之道——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谭:任何东西想要其合上,必定是因为其是张开的;任何东西想要其削弱,必定是因为其是强大的;任何东西想要其废除,必定是因为其正在兴盛,任何东西想要夺取其,必定是因为先已给予其。这样的道理是谓微妙而又显明。这就是柔弱战胜刚强之道。
90、这就是以弱胜强的韬晦之利器——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谭: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深渊的大海,一个国家复兴图强的宏图大业之计是不可以向世人炫耀的。大鱼总是要深藏于深渊的,这就是以弱胜强的韬晦之利器。非常有现代意义呀!这可是人类的大智慧牙!
91、“道”本身就是无为无不为的——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道常无為而无不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谭:“道”永远是无所作为的,是那么的自然而然;而又是无所不为,不论何时何地都在起作用。侯王如果能固守顺从“道”来治国,万物万事都将会自生、自育、自灭的变化着。“道”本身就是无为无不为的。
92、这就是天下自我端正之“道”——再谭《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谭:天下万物万事在自生、自育、自灭的变化过程中,都会有各种欲望的作为,我将要用质朴的没有什么名的“道”来镇住那些各种欲望。用质朴的没有什么名的“道”来镇住那些各种欲望,天下万物万事在自生、自育、自灭的变化过程中就不会产生各种非分的欲望了。天下万物万事没有各种非分的欲望,天下便自然而然的表现为安静,这就是天下自我端正之“道”。
93、整个世界就是一个“道”的变化过程——再谭《道德经》道经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到此老子结束了《道经》。总的来看老子当初认识世界的思想是:1、整个世界就是一个“道”的变化过程;2、万物万事的“名”都在随着“道”的变化而变化;3、“道”的存在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但“道”的作用是可以感觉到的;4、“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5、“道”决定了一切,大有大“道”无限大,小有小“道”无限小,大“道”决定了小“道”;6、“道”是自然的、客观的,永恒的;7、人类只有顺“道”而行,方可无为而治。
94、老子是伟大的,“道”的思想是永恒的——再谭《道德经》道经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2522.html
用当今的思想来认识古圣贤的经典著作是最不可取的。这也是当下哲学家思想家的通病。为什么非要用什么“唯物”“唯心”,而且是非此即彼的思想来解读老子等古圣贤的思想哪?!为什么不能用古圣贤的思想来解读今天哪?!用“规律”来理解“道”,也是极其勉强的,因规律无时无处不在变化之中,不如“道”的表述恰当。“道”是贯穿时空的,是超越人类而存在的,人也只不过是“道”微小变化的产物。老子是伟大的,“道”的思想是永恒的。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佳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275685513 雅虎讯息通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