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再谭《道德经》德经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73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343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347


文章时间: 2016-7-23 周六, 上午10:41    标题: 再谭《道德经》德经 引用回复

再谭《道德经》德经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95、人性善的表现就是大德、“上德”——再谭《道德经》德经三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谭:老子这段著名的话,提出了一个“上德”的问题。何为“上德”。在下认为老子“道”与“德”的思想是连贯的。在《道经》中老子就提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说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天地之大道决定了人道,人道的本质就是人的本性善。那么,人的性善的表现就是大德,也就是“上德”。具备性善上德的人,不需要有意的去制定去遵循,人为制定的品德礼仪——也就是“下德”,自然而然是有德的。
96、丧失性善而被迫遵守礼仪就是“下德”——再谭《道德经》德经三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谭:老子相对的又提出了一个“下德”的问题。何为“下德”。同样在《道经》中老子就提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是说“道”被人们废弃了,人“道”的本质就是人性善,当人们丧失的人性善,人们不能自觉的按“性善”而行,为了约束人们欲望的需要,所以才有了按“性善”的要求,提出的具有强迫遵守的品德礼仪。这就是“下德”。那么,强迫遵守成形的礼仪——“下德”,而却丧失人性善的本质,也就形成了“伪善”,虽表面没有失去“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
97、皆因“大道废”“失上德”“无人性”——再谭《道德经》德经三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下德无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上义為之而有以為。上礼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谭:“上德”是人性善自然而然的表现,而无需人为的作为;“下德”同样是人性善的表现,而是需要人为的被迫制定、遵循的作为。所以,“上仁”是要求人:为人“仁”,而无需有意作为;“上义”是要求人:处事“义”,而必须有所表现;“上礼” 是强迫人必须遵守,而却没有得到人应有的响应,则需要扬着胳膊而强迫人们遵守。仁、义、礼本都是人性善的表现,却要强迫制定遵循,这皆因“大道废”“失上德”“无性善”的原因。
98、遵“道”而行,自然就有“德”——再谭《道德经》德经三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谭: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遵循“德”的要求;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为人“仁”的要求,失去了“仁”而后才有处事“义”的要求,失去了义而后才有强迫遵守礼的要求。因为,人们遵“道”而行,自然就有了“德”;有“德”自然为人就“仁”;有了“仁”处事自然是“义”的;有了“义”何还需“礼”?!
99、强迫遵守的“礼”与“德”形成了悖论——再谭《道德经》德经三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谭:实行强迫遵守 “礼”的人,是因人忠实、诚信不足,而更是祸乱的开端。对此所谓的先知先觉,只不过是对“道”虚华的理解,而是愚昧的开始。“礼”本是“德”的表现形式,一旦形成了强迫人们遵守的“礼”的制度,即意味着“礼”已经与“德”形成了悖论。
100、大丈夫要去“礼”而取“德”——再谭《道德经》德经三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谭:既然强迫遵守的“礼”与“德”形成了悖论,所以大丈夫要为人于“德”的敦厚,不居于“礼”的轻薄;要处事于“德”的朴实,不居于“礼”的虚华。因此,要舍去轻薄虚华的“礼”,而直接采取敦厚朴实的“德”。
101、得道多助——再谭《道德经》德经三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谭:昔日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一统天下的首领。后来的孟子云:“得道多助”。
102、失道寡助——再谭《道德经》德经三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谭:将上所述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后来的孟子云:“失道寡助”。
103、真正的高贵者是不会感觉自己是很高贵的——再谭《道德经》德经三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谭: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贵以贱为本”固然是相对而然,但真正的高贵者是不会感觉自己是很高贵的。
104、有形的物质生于无形的世界——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谭:逆道而行的失败者,会感觉到是“道”在活动;面对强大对手的弱小者,会感到是“道”在起作用。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听得见的有形物质,而所有有形物质又生于看不见、听不见的无形世界。
105、无变有、有变有、有变无、无变无无穷尽也——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有”与“无”就是老子“道”变化的过程,那就是:无变有、有变有、有变无、无变无无穷尽也。如:在“道”的变化过程中,无生物会变出有的生物、有生物会变出现有的植动物与人、现有的植动物与人随着地球的消亡同样会变成无、地球消亡的无会在无形的世界中继续变化、直到还会变成有形的另一个现在还不可知的世界,“道”就是如此无穷尽的变化着。
106、这是所有真理的遭遇过程——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谭:上等志士听了“道”的道理,便会努力实行;中等志士中士听了“道”的道理,只会将信将疑;下等志士听了“道”的道理,反会哈哈大笑。不被有些人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这是所有真理的遭遇过程。
107、刻画出了得“道”之人的形象——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谭: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明白“道”的人好似愚昧;遵“道”而行的人好似后退;行在平坦 “道”上的人好似行在崎岖的路上那样艰难;有上德的人好似峡谷;越是广有上德的人越好像感觉不足;树立上德的人好似很神秘;质朴而纯真的人好像很浑浊。刻画出了得“道”之人的形象。
108、“道”虽幽隐的无名但生万物——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谭:越是白的,反而越白的羞辱;越是方的,反而越方的无棱角;越是大的器具,反而成形的越晚;越是大的声音,反而越近乎无声;越是大的形象,反而越没有形状。“道”幽隐的无名。但只有“道”,才善于使天地万物有所成就。“道”虽幽隐的无名但生万物。
109、无中生有的阴阳变化之道——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為和。”谭:无影无踪的“道”在变化中产生一“有”,一“有”在变化中生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在变化中生成第三种谓物,这第三种物在变化中产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在相互交换的变化中,为万物的生成形成一个和谐的状态。无中生有的阴阳变化之道。
110、强弱得失的阴阳变化之道——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為教父。”谭:在万物和谐的状态中,人们最厌恶的唯有“孤”、“寡”、“不谷”,而王公却以此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尽量减损自己,反而却会得到增益;如果只想增益自己,反而却会遭受减损。别人是这样施教的,我也是这样施教的。逞强的人是不得其善终的,我要以此作为施教的宗旨。强弱得失的阴阳变化之道。
111、“道”“无”的变化产生大爆炸原点的一“有”——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以此篇对现代科学的认识:“道生一”,“道”“无”的变化产生大爆炸原点的一“有”;“一生二,”大爆炸原点一“有”的变化,生成对立统一的阴阳二气:“二生三,”对立统一的阴阳二气的变化到一定程度,形成了大爆炸,而生成第三种谓物,也就是膨胀宇宙的初始状态;“三生万物。”膨胀宇宙的初始状态在变化中逐渐的生成万物。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的产物,阴阳二气在相互交换的变化中,为万物的生成形成一个当今相对和谐的宇宙状态。
112、不言之教,无為之益——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谭:天下最柔弱之物,能驰骋天下穿行于最坚硬之物;无形之物,能穿透没有间隙之物。我因此知道了“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其的了。“不言之教,无為之益”。
11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谭:名声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14、越美越显现美中不足——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谭:最完满的东西,总好似有缺陷,但其的作用不会有问题;最充盈的东西,总好似是空虚,但是其的作用不会穷尽。越是美的越有缺陷,因为,越美越显现美中不足,但其作用不会有问题,是因为,其美是主要的。所以,没有最美的,只有更美。
115、正直的辩才,是一言中的——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訥。”谭:最直的东西,总好似弯曲;最巧的东西,总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总好似不善言辞。越是正直的人,越是在委曲求全;因此,正直卓越的辩才不是巧言善辩,而是一言中的,好似笨拙。
116、静心需无欲,清风除燥热——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為天下正。”谭:静心克服躁动,寒风克服暑热。清静为天下正道。静心需无欲,无欲无躁动;清风除燥热,清静方能无为。
117、愿天下太平只有遵“道”而行——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谭:治理天下合乎“道”,战马却退还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怀胎的母马也要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愿天下太平只有遵“道”而行。
118、知道该停止了的人才能得“道”——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谭: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欲。所以,知道到该满足了就满足的人,是永远满足的。想到儒学《大学》中的一段“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 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知道该停止了的人才能静心安神的定下来虑而得“道”。
119、只有知“道”就可知天下——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為而成。”谭:不出门户,就可知天下之事;不望窗外,就可懂天地之道。其向外奔逐得越远,其所知道的事道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而知天下之事,不窥见而懂天地之道,不为而可成就无不为。只有知“道”就可知天下。
120、学习生存之“道”的人是圣人——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為学日益,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為。”谭: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学习生存之“能”的人是凡人;学习生存之“道”的人是圣人。
121、无为是无私欲顺“道”行事——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无為而无不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谭:学习生存之“道”的人是圣人, 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能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取得天下,天下民众会常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中,而无扰民的繁苛之政的乱事,如果常以繁苛之政的乱事扰害民众,那就不能够取得天下。无为是无私欲顺“道”行事。
122、老子提出的上德的本质就是人性善——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谭: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就是圣人上德的善。在此可以体会到,老子提出的上德的本质就是人性善。
123、老子提出的德信是德善的表现——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谭:对于守信的人,我以诚信相待;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以诚信相待,这是因上德的本质善,所以可以诚信善待一切。在此又可以体会到,老子提出的德信是德善的表现。
124、圣人都会如同婴孩般的质朴——再谭《道德经》德经四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谭:有道的圣人临天下,会表现为时刻收敛自己的私欲,为天下使自己的心归于质朴。百姓们都会通过自己的耳目,看到或听说过,有道的圣人都会如同婴孩般的质朴。因为,人一旦懂事,懂的就是私欲所表现的名利的世俗思想。
125、人是因自身所为而短命——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谭:人始出于世而生,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人有十分之三;还有的人本来是可长寿的,却因自身所为而短命的,也占十分之三。人因自身所为而短命的,皆是逆“道”而行。
126、营养过剩本身就是逆“道”而行——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谭:为什么会有十分之三的人,因自身所为而短命呢?是因为对自己的生命奉养的太过度了。此段可理解为:老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人过于惜命,致使营养过剩,如此所为反而导致短命。营养过剩本身就是逆“道”而行,这是直指当下现代人生活的弊端。
127、顺其自然,命不该死——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谭:据说,善于保养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还没有达到死地步。这真是命不该死呀!顺其自然,用不着过分保养。
128、道生万物,德育万物——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谭:“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使得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为万事万物形成利于生长有环境。因此,万事万物莫不以“道”为尊,以德为贵。道生万物,德育万物。
129、道法自然,上德自然,万物自然而然——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谭:“道”为尊,“德”为贵,是由于“道”没有因生成万物而自命主宰,“德”没有因养育万物而自命干涉,而是顺万物自然而然。道法自然,上德自然,万物自然而然。
130、生成万物而不主宰这真是“玄”呀!——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谭:因道法自然,上德自然,万物自然而然。因此,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成发育,成熟结果;使万物受到抚养、保护。生成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生成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德。从人的私欲来看,生成万物而不主宰这真是“玄”呀!如此之玄德,就是上德。
131、知道变化的根本就知道所产生的万物——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谭:天地万物本身都是有起始的,这个起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既然知道了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的。物质不是永恒的,都是从无到有,宇宙也是从无到有的。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都是一个“道”的变化的过程。知道“道”变化过程的根本道理,就知道了“道”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万物万事。
132、任何思想文化都是为了制约人的欲望——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谭: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终身都不可救。古今中外任何思想文化,包括宗教思想,都是为了制约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动力,同时又是人类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调节人类的一切社会矛盾,解决这一根本原因的根本办法就是人性善对人欲望的制约。
133、从小事入手可明天地之道——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為袭常。”谭:人类一切社会矛盾,都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能够从观察细微的小事入手,就可以明鉴矛盾的根本原因;因此,能够持守柔弱才叫做强。注意用任何小事所表现出来“道”变化的根本原因,便能恢复明鉴其矛盾的根本原因,如此,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是因为承袭了“道”的常规。从小事入手可明天地之道。
134、人走正“道”是很自然的——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谭: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而有人却喜欢走邪径。“道”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人走正“道”也是很自然的,那么,人走邪路的原因就是私欲。
135、朝廷奢侈农田荒芜是执政无“道”——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是為盗夸。非道也哉!”谭:朝廷越奢侈,农田越荒芜,仓库越空虚;而朝中人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的财货有余,这就是强盗头子。这是多么的无“道”啊!朝廷奢侈农田荒芜是执政无“道”的表现。
136、思想永存的这个人就是“神”——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輟。”谭:真正懂得“道”“德”思想精髓的人,是动摇不了的;真正持守“道”“德”思想精髓的人,是不可解脱的。对于“善建者”“善抱者”子子孙孙会永远祭祀,其思想精髓会千秋万代永远不朽。一个人死了但其思想永存,这个人就是“神”。也就是说:思想永存的这个人就是“神”。
137、人类永存的思想必将普照天下——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谭:思想永存的这个人就是“神”。那么,用这个思想修身,其“德”就是真诚的;用这个思想修家,其“德”不但会充满其家而会感染邻居;用这个思想修乡,其“德”就会受到尊崇;用这个思想修邦,其“德”就会发扬光大;用这个思想修天下,其“德”就会普及天下。人类永存的思想必将普照天下。如东方的儒道思想,西方的宗教思想等。
138、以“道”“德”思想观天下方可知天下——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谭:所以,以自身持守的“道”“德”思想来观察别身;以自家持守的“道”“德”思想来观察别家;以自乡持守的“道”“德”思想来观察别乡;以自平天下持守的“道”“德”思想来观察天下。我怎么会知天下的呢?就是因为我持守了“道”“德”思想的。以“道”“德”思想观天下方可知天下。
139、无私便是“道”,无欲便是“德”——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谭:道德思想深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无私便是“道”,无欲便是“德”,因此无所畏惧,这就是婴儿无私无欲的质朴。
140、精气充沛、阴阳和谐人健康之道也——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谭:婴儿无私无欲的质朴,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精气非常充沛的缘故。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阴阳之气非常和谐的缘故。精气充沛、阴阳和谐人健康之道也。
141、人有意的消耗精气就是“物壮则老”——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谭:认知精气充沛、阴阳和谐的道理,叫做认知“道”的常规;认知“道”的常规,叫做明白了“道”理。知精气充沛、阴阳和谐是有益于生命的,可叫做吉祥。但人有意的运用精气,就会破坏了阴阳和谐,这就叫做逞强了。任何事物过于壮盛了,则是衰老的开始,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道”就会过早地死亡。人有意的消耗精气就会破坏阴阳和谐也就是“物壮则老”。
142、不懂“道”的原因:一欲望二是诱惑——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谭:深知“道”的人,是行不言之教的,到处对“道”说长论短的人,那是根本不懂得“道”。对此,要堵塞其接受外界的诱惑的渠道,要关闭其接受外界诱惑的欲望之门。不懂得“道”的原因:一是自身的欲望;二是外界的诱惑,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143、“玄同”可理解为:儒家的“大同”思想——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谭:要做到堵塞其接受外界的诱惑的渠道,和关闭其接受外界诱惑的欲望之门。就要挫去人们追求欲望的锋芒,解脱人们追求欲望的纷争,调和人们各自的光泽,同化人们于尘世凡物,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老子认为要想关闭人的欲望之门只有“玄同”,可理解为:儒家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的乌托邦,现代的共产主义,及地球村的思想如出一辙。
144、“玄同”虽好但人们都是做不到离不开——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為天下贵。”谭:正因为“玄同”深奥,所以人们对此是:虽不可达到而又感到亲近、虽不可达到而更感到疏远、虽不可达到而又感到有利可图,虽不可达到而又感到离开了又有害于自己,虽不可达到而又感到贵在于此,虽不可达到而又感到贱在于此。所以为天下最尊贵的。“玄同”虽好但人们都是做不到又离不开,这就是欲望所致。这是有人类以来的根本问题。
145、无为治国,有为用兵——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谭:以无为之道来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来用兵,以无私欲有为之事来治理天下。我是怎么知道这些“道”理的呢?无为治国,有为用兵,凡是动兵皆为利,因此也就要有为。
146、老子崇尚质朴自然也因此走向“道教”——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谭: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民众就越陷于贫穷;人们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本段说明:老子崇尚质朴、自然,也因此在后来走向“道教”。
147、老子总的就是追求无欲无为回归质朴——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故圣人云:「我无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谭:因老子崇尚质朴、自然,所以说: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而民众就会自我教化;我好静,而民众就会自然遵“道”; 我无私事,而民众就会自然富足;我无私欲,而民众就会就自然淳朴。老子总的就是追求无欲无为回归质朴。
148、传统文化中的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谭:一个国家的政治自然宽厚,这个国家的民众就淳朴真诚;一个国家的政治精明苛酷,这个国家的民众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其中;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其中,谁能知道究竟是祸呢还是福呢?这才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出处吧!这是传统文化中的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之一。
149、任何一项措施都有利弊、福祸两端——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其无正也。正复為奇,善复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谭: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以治国没有什么正不正的,正复变为邪,善复变为恶,人们都迷惑了,已经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任何一项措施都有利弊、福祸两端,圣人在于自然适中。
150、“治人事天”没有比有爱更重要了——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谭:治理百姓事顺天道,没有比心里有爱更重要的了。为了心里有爱,就要做到尽早从恢复人的质朴做起;尽早从恢复人的质朴做起,就是不断积“德”的过程。“积德”二字来至于《道德经》呀。这个“德”就是质朴之德,也就是上德。
151、积“德”是治国的长治久安之道——再谭《道德经》德经五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谭:不断地积“德”,则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那就无法估量其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国家就可长治久安了。这就叫做根深祗固,这就是长治久安之道。积“德”是治国的长治久安之道。
152、只要依道治国就要不信邪、不信鬼——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谭: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治国之道与煎烹小鱼之道都是相通的。用此“道”治理天下,鬼的作用都不神了,也就是不起作用了;不是鬼的作用不神了,也就是不是鬼不起作用了,而是鬼的作用就是很神,也就是很起作用,也不会伤害人们的生活。因为是只要依道治国鬼神无用。只要依道治国,就要不信邪、不信鬼。
153、只有具备质朴上德的人才能做到依道治国——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谭:只要依道治国,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们的生活,圣人也不会伤害人们的生活。这样,鬼和圣人都不会伤害人们的生活,这是因为质朴的上德所致呀!只有具备质朴上德的人才能做到依道治国。
15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為下。”谭:大国就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百川河流交汇的地方。雌柔常以静胜雄强,这就是因静居于下流的缘故。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55、大国与小国的相处之道——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谭: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则可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则可取得大国的保护。所以,或大国对小国谦让以取得小国的信赖,或小国对大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保护。大国又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也不要过分想依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则特别应该谦下些。大国与小国的相处之道,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真是经典呀!
156、善人能真得“道”,不善人也要用“道”——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谭:“道”是天下万物最奥秘的,是善人的言行之宝,不善人之所以也要保留。是因为,“道”那美的语言可以得世人的尊重;“道”那美的行为可以得到世人的拥护。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善人能真得“道”,不善人也要用“道”。在此老子首次提到善于不善的概念,善与不善都要遵“道”而行,区别在于自觉与不自觉。
157、“道”为天下之贵——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贵。”谭:因善与不善都要遵“道”而行,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时,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献上。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为何?不就是说:对“道”有求就可得到满足;有罪也可免除厄运吗?就因如此,“道”才成为天下之贵。
158、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為无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於其易,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谭:要有无为之为,要做无事之事,要品无味之味。要想解决大的难题,就要从容易解决的地方入手,要想做大事,就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所以,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地方做起。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体现了“為无為,事无事,味无味”。
159、“无为”就是从小事做起——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是以圣人终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谭:正因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体现了“為无為,事无事,味无味”。因此,圣人始终不图大,所以才能成大事。那些轻发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兑现的;那些把事看得太容易的,必遭更多的困难。因此,圣人总是从看重困难开始,所以能最终没有什么困难。轻发诺言,必少能兑现;此段最能深刻体会什么叫“无为”。“无为”就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与夸夸其谈做大事的相比较就是相当于“无为”。
160、万事要防患于未然——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谭:事物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破碎;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其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国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经典名句,万事要防患于未然。
161、无私欲所为所以无所谓个人得失之败——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谭: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欲望的人,将会招致失败,对欲望执着的人,将会遭受损失。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失。老子面对私欲横行的争斗时代,为着都是私欲的为者,因此提出:圣人无为故无败,也就是无私欲所为所以无所谓个人得失之败。
162、不敢有私欲而干预的作为——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谭:常人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有失败。因此,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敢有私欲而干预的作为。
163、愚民可理解为有上德的人——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谭: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们明白多少礼仪的下德,而是教导人们淳厚朴实的上德。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懂得太多的礼仪的下德了。愚民可理解为淳厚朴实真诚的人,就是有上德的人。
164、具体事物返璞归真就是顺上德而行——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谭:因愚民就是有上德的人。所以用礼仪的下德来治理国家,是对的国家危害,不用礼仪的下德来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虽然是深奥啊,遥远啊,但只要具体事物返璞归真,然后就能达到大顺其“玄德”。
165、这是为官的根本之道——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谭: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河水所汇流的地方,乃是由于其善于处在比百川河流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水所汇流的地方。因此,圣人要想置于人们之上,必须用言辞对人们表示谦下,要想置于人们之前,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们利益的后面。这是为官的根本之道。两千年多来能为之鲜矣!当下仍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166、得“道”圣人无私欲就无人相争——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谭: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们之上,而人们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门之前,而人门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们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圣人不与人们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其相争。得“道”圣人无私欲就无人相争。
167、“道”是只能感觉其大而看不到——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谭:天下人都称我“道”为大,因看不到又好像不那么小。虽然看不到,因感觉唯有我“道”为大,所以才好像不那么小。如果真是能看到的那么小,其“道”早就渺小的没用了。“道”是只能感觉其大而看不到的。
168、不敢把一己私利置于天下万物之先——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谭:因“道”是只能感觉其大而看不到。因此,我有三件法宝,能执守而保有“道”:第一件叫做慈善;第二件叫做俭朴;第三件叫做不敢為天下先。因慈善,所以能勇为众生;因俭朴,所以能广施恩惠;因不敢為天下先,所以能成就万物生长。“不敢為天下先”的正确理解应是:不敢把一己私利置于天下万物之先。后人的“敢为天下先”,是对此理解错误的反用之。
169、为一己私利的勇为就是逆“道”而行——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今捨慈且勇;捨俭且广;捨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谭:因不敢把一己私利置于天下万物之先。而现今舍弃了慈善而追求勇为;舍弃了俭朴而追求广施;舍弃了置后而追求争先;结果就是走向死亡呀!只有慈善,方能战则胜,守则固。这就是天“道”要援救之,用慈善保卫之。舍弃了慈善为一己私利的勇为就是逆“道”而行。
170、“不争之德”顺“道”而行——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善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谭:善为将帅的人,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至古以来的天“道”。“不争之德”顺“道”而行。
171、有备在先,后发制人之“道”——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谭:用兵的人曾说,“我不敢为主进犯,而为客取守势;不敢冒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准备,却像没有准备一样;虽然奋臂,却像没有举臂膀一样;虽然要杀向敌人,却像没有敌人一样;虽然有兵器在握,却像没有执握兵器一样。这是:有备在先,后发制人之“道”。
172、哀兵必胜是因哀兵必有准备而骄兵必轻敌——再谭《道德经》德经六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谭: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要是相当的时候,悲哀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哀兵必胜是因哀兵必有准备,而骄兵必轻敌的缘故。
173、越是接近“道”理,越是简易易懂易行——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谭: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我的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越是接近“道”的道理,越是简易易懂易行,由于人们欲望的原因,却没人理解,没人愿意实行。
174、古今中外有“道”的哲人总是孤独的——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谭:正由于人们欲望的原因。才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的“道”理。能理解我“道”理的人很少,那么能实行我“道”理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美玉。古今中外有“道”的哲人总是孤独的,不被常人理解的。因常人都在欲望之中熙熙攘攘。
175、不知为知真是一种心理病态——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谭: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病态。有道的圣人不存在病态,因为圣人把病态当作有病。正因为圣人把病态当作有病,所以,圣人不存在病态。不知为知自以为是真是一种心理病态。
176、只有为民才是治民之“道”——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谭:当民众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统治者与民众的冲突就将更加突出。只有不逼迫民众的安居,不损害民众的生存。只有如此不压迫民众,民众才不厌恶统治者。此段说明了:只有为民才是治民之“道”。
177、自爱之心是自知、自信、自重的综合表现——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二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谭:因只有为民才是治民之“道”。因此,圣人不但要自知之明,而且也没有私欲的自我表现;不但要自爱之心,而并不自以为贵。所以要舍弃自见、自贵之彼,而保持自知、自爱之此。自爱之心是自信、自知、自重的综合表现,但不要自以为贵。
178、敢于有私欲的作为,必是逆“道”而行——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谭:勇于敢为就会死,勇于不敢为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或是利,或是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面对天“道”敢于有所私欲的作为,必是逆“道”而行。
179、天道自然而然,天网疏而不失——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三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谭:天“道”,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筹谋。天道若网宽广无边,虽宽疏而不会漏失。天道自然而然,因此不争而善胜;天网疏而不失。因此不召而自来。
180、杀一儆百是司法之“道”——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谭: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要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要使民日常畏惧死亡,那么,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得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老子对为非作歹的人是主张处以极刑的。目的是杀一儆百。这也是“道”,是司法之“道”。
181、杀一儆百是不得已而为之——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四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谭: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杀人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杀一儆百是不得已而为之。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呀。
182、下难治皆因上有私欲的作为——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五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為者,是贤於贵生。”谭:民众所以遭受饥荒,就因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民众才陷于饥饿。民众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统治者在政令繁苛有所作为,所以民众就难于统治。民众之所以轻生冒死,是因统治者为了奢侈的生活对下盘剥过多,所以民众反抗不畏生死。因此,只有不追求奢侈生活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下难治皆因上有私欲的作为。无为而治就是顺“道”而行。
183、生命本身体就是柔弱的——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谭: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生命本身体就是柔弱的,但为了道义可宁死不屈,所以谓之坚强。
184、强到了定点也就是失败的拐点——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六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谭: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强到了定点也就是失败的拐点。强而示弱总是留有再强的余地。
185、这就是天“道”调节自然平衡的作用——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天之道,其犹张弓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餘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谭:天之“道”,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的高就要把弓压低一些,弦拉的低就把弓举高一些;也就是说凡是有余的必然要使其减少以求平衡,凡是不足的必然要给其补充以求平衡。这就是天“道”调节自然平衡的作用。
186、这就是“剥夺剥夺者”——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七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谭:天“道”调节自然平衡。而当下的所谓的“人道”则不是这样,而是,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圣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其也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要减少天下有余的,补给天下不足的。这就是“剥夺剥夺者”,这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这是革命。这才是人之“道”。圣人顺“道”而行,因此,“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87、不肯示弱是人的欲望所致——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谭:全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的,所以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水的。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全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却没有人能实行。不肯示弱是人的欲望所致,以来显示我能。
188、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八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谭:不肯示弱是人的欲望所致,以来显示我能。所以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这好像正面话反说一样。正说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89、老子并不主张以德报怨——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和大怨,必有餘怨;报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谭: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解决办法呢?老子并不主张以德报怨。
190、圣人对待债务是:保留借据而不逼债——再谭《道德经》德经七十九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谭:因老子并不主张以德报怨。所以圣人是保存着借据,而不以此强迫还债来责难于人。有“德”之人就像保存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收税的人那样苛刻刁诈。天“道”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是会永远帮助有德圣人的。看来圣人对待债务是:保留借据而不逼债,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还,由此而无怨。
191、人类失去了进步意味着什么?!——再谭《道德经》德经八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谭: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虽有各种的器具而不使用;使民众重视死亡而不远行;虽有车船,却没有乘坐的;虽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排兵布阵;使民众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去。回归质朴确实能解决当时混乱的社会现象,也能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但是,人类失去了进步意味着什么?!如果,在反推下去还能产生人类么?!
192、这是中国的“伊甸园”么?!——再谭《道德经》德经八十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谭:使民众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去。是国家治理的极好状态,使人们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们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这是什么生产力水平下的美食、美服、安居、乐俗呀!这是中国的“伊甸园”么?!西方的文化是因偷吃了禁果的这个错误,才走出了伊甸园,发展至今;中华文化同样是违背了老子“伊甸园”的这个错误,才发展至今。这个错误就是人的欲望。
193、道无声,圣无言,都在自然变化中——再谭《道德经》德经八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谭: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道无声,圣无言,都在自然变化中。
194、为众人天之道也,圣人所为也——再谭《道德经》德经八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圣人不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谭:因道无声,圣无言,都在自然变化中。所以圣人不存占有积累之心,既是为众人;自己所有的,既是给予众人的;为众人、给予众人,自己越感觉更加充实。为众人天之道也,圣人所为也。
195、为众生而不争就是《道德》的真谛——再谭《道德经》德经八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争。”谭:为众人是天之道也,使万事万物的生息繁衍都有利而无害。这又是圣人之道也,为众人而不与众人相争。《道德经》在结束时点明:为众生而不争就是《道德》的真谛。
196、人类只不过是“道”变化过程中的一瞬间——再谭《道德经》德经八十一章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27134.html
再谭《道德经》到此,总的感觉是:“道”就是一个永恒变化的过程;“道”的存在谁也看不到,“道”的作用谁又都能感觉到;人类只不过是“道”变化过程中的一瞬间,在这一瞬间的初始选择过程中,逐渐的在类人猿中产生了人性,而逐渐的诞生了人,人性善就是人类的“上德”;只要人性善制约了人的欲望,就是顺“道”而行,就可以实现人类社会的无为而治。……
二零一六年七月五日
于调兵山下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佳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275685513 雅虎讯息通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