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论德》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73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343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347


文章时间: 2016-11-09 周三, 上午9:43    标题: 《论德》 引用回复

《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1、从“德全不危”开始的《论德》——《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在光明网博客上发表《再谭黄帝内经》时,对“德全不危”一句寻思良久。在往下谭时总会想起这句话。思来想去感觉到:养生就是养德。德全心不乱、心不乱守道、守道善德全、德全身不危。由此,只好先放下《再谭黄帝内经》,论一篇《德》吧。这就是,从“德全不危”开始的《论德》。
2、象形文字的字面就表达了其字的含义——《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论德》就离不开《道》,老子论的就是《道德经》么,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已刚刚很勉强的发表过一篇《论道》了,现在又要《论德》,是想侧重在“德”字上。我们的先祖仓颉造字,最初的就要说是甲骨文了吧!象形文字的特点之一就是字面表达了其字的含义。道、德两字的字面就清楚地表达了其字的含义。
3、“道德”两字的字面表达了“道德”的含义——《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道、德”的两个字的字面,就清清楚楚的表达了“道德”这个词的含义。先来解字“道”,“道”就是一个领头的,运用睿智的大脑,引领众人一起走向高处前进的路上为“道”;再来解字“德”,就是遵循人的本心本性善,引领众人顺从“道”的要求,行走在所选择的路上为“德”。“道、德”二字合起来简单的可谓是:由一名性善又睿智的领导人,引导众人向着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行走在所选择的路上。
4、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道》是客观存在的,但想要认识“道”,则必须要有一个睿智的头脑,这就是众人中最睿智的人,否则很难认识“道”理的。因此,老子云;“道,可道,非恒道”;要能引导众人共同走在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道路上,那么,这个最睿智的领头人,就客观的要求必定是一位本心本性善的人,这就是“德”的客观性。否则,是不能引导众人的。因此,老子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以,如不论“德”,我们就不能深刻的理解“道”,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5、关键是对“上德”与“下德”的解释——《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论道必论老子《道经》的头一句话,那么,论德也就要必论老子《德经》的头一句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对此古往今来有很多的解释。关键是对“上德”与“下德”的解释。有很多的解释,虽然都很近似,但在下感觉理解的都不是很到位,感觉到都没有理解透老子的本来思想,尤其是没有感悟到老子想说明的,但是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又很难说明的思想。对此,在下想能不能用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的思想,来直通老子很难说明的思想。那怕是不自量力,也要试一把。
6、老子关于“上德”与“下德”的本意——《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德经》的头一句话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此处的“上德”应该是指人的“本性善”。老子的本意应该是:保持了人本性善上德的人,根本不用刻意的去遵守所谓社会上的“道德规范”,也是有德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此处的“下德”应该是指社会上的“道德规范”。老子的本意应该是:虽然遵循了社会上的道德规范下德的人,但如失去了人本性善的上德,也是无德的。这应该是老子关于“上德”与“下德”的本意。为什么这么说哪?慢慢论来。
7、社会道德对具有上德的人是没用的——《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德经》接着说:“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下德无為而有以為。”此处,老子的本意应该是:具有人本性善上德的人,对社会上的道德规范是用不着遵循的,而表现为“无为”的,而是因为社会上的道德规范,对于具有人本性善上德的人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但是,对遵循了社会上的道德规范下德的人,如失去了人本性善的上德,社会上道德规范的下德也是没什么用的,而却要处处表现为有用的作为。也就是说:社会道德对具有上德的人是没用的。进一步说明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8、人本性善上德的核心内容就是“上仁”——《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德经》进一步说:“上仁為之而无以為;”此处的“上仁”应该理解为,人本性善上德的核心内容就是“上仁”。实际上“上仁”可理解为:是当时老子不可能说明的本意,就是后来的孔子也没有说明的,直到了孟子才说明的“人本性善”,孟子云“恻忍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之心,这就是人本性善上德所表现的核心内容“上仁”。老子的本意应该是:对于已经具有人本性善核心内容的外在表现“上仁”的人,社会上的道德规范对其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也就是说:人本性善上德的核心内容就是“上仁”,社会道德对表现为“上仁”的人是没用的。
9、德对有憎人之不善内容的“义”要有所规范——《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德经》进一步说:“上义為之而有以為”。“上义”又应如何理解哪?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之心的“上仁”,必然会表现在孟子所云“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义”。对此,朱熹集注批到“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因此,老子的本义应是:“义”的“羞恶”有了憎人之不善的内容,虽然也是发至人本性善的表现,但如果在牵扯到与他人的关系上失去了本性善,因此,社会上的道德规范对其就要有所作用了。也可以说:社会道德对有了憎人之不善内容“义”要有所规范。
10、失去了性善的礼制是不会得到人们响应的——《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德经》又进一步说:“上礼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又应如何理解哪?人的“恻忍之心与羞恶之心”,必然会表现在孟子所云的“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的“礼”上。虽然也是发至人本性善的表现,但已经被人类社会规范的制度化了,而形成了礼制。因此,老子的本意应是:在实行已经形成礼制的过程中,如失去了人的本性善的核心,而不会得到人们响应的,则会得到人们挥臂的反对。失去了人本性善的礼制是不会得到人们的响应。
11、只有用人类的“德”来制约人的欲望了——《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故失道而后德,”老子的这一句话是对上述分析的总结,说明了道与德的关系其意义深远。在下的《论道》中已经说明了,老子已经有了“道”就是世界本原的思想。在《德经》篇,老子提出的“上德”,实际上就是“道”在人类逐渐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人性善”的代名词的人之“道”的思想。因此,可以说老子“上德”的人本性善,是人类顺从“道”的变化,在人类由类人猿进化的漫长过程中,为了制约其欲望而逐渐产生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人性”。所以,老子的思想是:当人类的欲望膨胀到逆“道”而行的地步,就只有显示出用人类的“德”来制约人的欲望了。
12、人类的欲望只有依靠礼制来制约的思想——《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的思想是:当人类的欲望膨胀到逆“道”而行的地步,就只有显示出用人类的“德”来制约人的欲望了。以此逻辑而推,当人类的欲望又突破的人性善上德的制约,而后就只有显示出用“仁”来制约了;当人与人关系中的欲望又突破了“仁”的制约,而后就只有显示出用“义”来制约了;当人的欲望又突破了“义”的制约,而后就只有显示出用社会规范的礼制的“礼”来制约了。这就是当人类的欲望失去了人性善上德的制约,最终只有依靠礼制来制约了的老子思想。
13、用礼制来制约欲望就是天下动乱的开始——《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当人类的欲望失去了人性善上德的制约,最终只有依靠礼制来制约了。对此,老子提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重要思想。老子的本义是:礼这个东西啊,是人本性善的忠诚和信任薄弱的产物,是人类失去了本性善的上德,而又必须用已经失去了人本性善上德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礼”,为核心内容的礼制来制约人类的欲望。这样就是天下动乱的开始了。
14、“失道而后”的见识是愚弄的开始——《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的本义是:人类对上述“失道而后”的一系列见识,只是对“道”的华而不实的认识,而是愚弄人类社会的开始。所以大丈夫要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此处说明无道就无德、无仁、无义、无礼。“失道而后”的见识只是愚弄人类社会的开始。
15、整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失道、失德——《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在《德经》的一开始,老子就明确地指出:是天道决定了人的本性善,这也就是“上德”,当人的欲望要逆道而行,就需要用上德人的本性善来制约;当人的欲望失去了人本性善的上德的制约,那么,由本性善上德外在表现的仁、义的制约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当人的欲望撕掉了仁、义的遮羞布,赤赤裸裸表现出来的时候,已经失去了人本性善为核心上德所表现的仁、义为内容的礼,所形成的礼制的强制作用就会起作用了。由此,礼制的强制作用就引起了天下大乱。整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失道、失德。
16、人性善所表现的礼走向反面的全过程——《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礼制的强制作用所引起的天下大乱,整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失道、失德。由此说明了:由人性善上德所表现的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礼,并由礼所形成的礼制,由于掌握礼制的统治者欲望的无限膨胀,逐渐成为了人性善上德的桎梏,而走向人性善上德反面的全过程。这就是老子反对礼制思想的道理所在。这也就是老子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道理所在。
17、应该是直通老子思想的——《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上述对《德经》开头篇的的理解,在下认为是应该直通老子思想的,是说明了老子当年由于时代所限,想说明而没有说明的思想。不是在下有高于老子的非分之想,而是时代使然。那么,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应该如何认识“德”哪?首先,中华传统文化老子《道德》的思想为我们今天认识“德”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当代社会的现实对“德”的认识提出了新的发展。对此,在下认为不论中外皆如此。
18、顺道行事,制约自己为“德”——《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当今对“德”的认识,在当下的网络上搜索一下,可得到如下对“德”的认识:“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统起来可简单的解释为:顺道行事,制约自己为“德”。对此你,需慢慢论来。
19、“德”的作用就是制约人的欲望——《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首先是“顺道行事”,也就是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意思。对此,要想论清楚就首先要回答“德”起什么作用的问题。“德”的作用就是一句话:制约人的欲望。人为了更好的生存,往往会产生为了满足欲望而逆道行事。这就是“德”作用的客观需要,这就是“德”产生的必然要求。“德”制约着人逆道而行的欲望,保障了人的欲望顺道行事,实现人类的文明进化,达到人与自然、人群与人群、人与人更好的和谐生存的目的。
20、类人猿的群居对“德”提供了客观要求——《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为了人与自然、人群与人群、人与人更好的和谐生存。这是我们人类,由类人猿逐渐的进化成为人类的漫长过程中,直至当今人类社会始终的生活现实。为了更好的和谐生存,是类人猿进化成为人类的必然要求,和客观的欲望动力。类人猿在生存环境客观条件的要求下,为了生存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了所必须实行的群居生活。类人猿为了生存必须实行的群居生活,对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德”的制约,提供了客观的要求。
21、人的本性成为了“德”产生的必然——《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可以说一切物种的演化都是为了生存的欲望,类人猿同样是为了生存的欲望而演化的。类人猿在为了生存欲望的进化中,生存环境的困难迫使类人猿在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中,采取群居的生活方式。群居的生活方式,使得相互间产生更多的交往,为了更好地生存,在这种经过长期漫长交往的相互关系中,逐渐的产生了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质的属性,也就是人的本性,既人性,人的本性也就成为了“德”产生的必然。
22、人性情感只能是“善”的种种表现——《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人类在由类人猿逐渐的进化为人类漫长的过程中,有量的渐变,也有质的突变。其中质变的标志就是区别于动物的性质,也就是人性的形成。人类在漫长的群居生活中相互间逐渐产生的人性情感只能是“善”的种种表现。这是因为,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低,只有在人性的感情中逐渐产生的“善”性,才可能逐渐的制约每个人如同动物般的欲望,而保持人类的群居生活。这就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客观必然,否则,就不能进化成为人类。人性善成为了人类由类人猿逐渐的进化为人类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23、“道”决定了人性善上德的道理——《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在类人猿进化成为人的,这条道上我们人类走了几百万年、几十万年,面对着“道”的选择,也就是自然的选择,我们人类在经过了不时的逆天而行,又自觉不自觉的被迫顺天而行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人类走对了道,就是一条活路;人类走错了道,就是一条死路。经过了无数次的艰辛选择,走错了一步就还是猩猩;只有永远的不知不觉得走对了道,才能逐渐的产生了人性善进化成为人,这就是我们人类的进化之道。真可之谓“道可道。非恒道”呀!这就是“道”决定了人性善上德的道理,有正可谓是“天命之谓性”呀!
24、在适应“道”的选择中形成了人的本性——《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可理解为:天道决定了天下万物的命运,从而形成了万物各自的本性;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就是各自的道,人类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就是人道。因此,可以说是天道决定了人类的人性,这就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选择;类人猿为了生存,在适应“道”也就是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人的本性善。形成了区别于类人猿及一切动物的本质特性。
25、“四心说”构成了人性善上德的主要内容——《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类人猿为了生存,在适应“道”也就是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的群居的生活方式,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在如何获得和分配食物,如何解决居住等生存必须条件,来抵抗生存环境中的严寒、风雪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中。群体中的男女、老幼、强弱的接触便会越来越多越复杂,逐渐的一个决定性的、本质性的、革命性的大脑心理功能慢慢的成熟了,这就是人性善上德的产生的必然。这一必然的过程集中体现在孟子的“四心说”既: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此“四心说”构成了人性善上德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群居生活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为了生存的必然。
26、恻隐怜悯感恩之心奠定了人性善的基础——《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四心说”构成了人性善上德的主要内容,首先是然而然产生的男对女、强对弱、年轻对老幼的恻隐、怜悯之心。这一恻隐、怜悯之心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一、逐渐的制约了强者如同动物般的欲望;二、逐渐的使弱者产生了感恩之心;三、逐渐的增强了群居生存繁衍的能力。从而逐渐的形成了区别于类人猿与一切动物的本质特性——人性。而恻隐、怜悯、感恩之心逐渐的构成了人性善的主要内容之一,奠定了人性善的基础。
27、仁义礼智是人性善上德的外在表现——《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在恻隐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地指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是人性善上德内在的主要内容,是人行为规范仁、义、礼、智的内在之端;仁、义、礼、智则是来自这“四心”人性善上德的。并首次的提出了人性善说。可以理解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是人性善上德内在主要的核心内容,由此逐渐的形成人类共同仁、义、礼、智“四端”的价值观,是人性善上德的外在表现。
28、性善上德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论德》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儒学的《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下认为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就是通过讲明明德,也就是上德;是为了培养新民,也就是培养新人;使培养的新人达到性善。以及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等学说。与孟子的“四心”“四端”说与人性善的学说,完善了人性善为上德的基本内容。以至于后来的逐渐发展,形成了儒家思想人本性善的基本特征。
29、中庸上德是儒家思想的又一基本特征——《论德》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人本性善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性善必中庸。因《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可理解为:诚者,就是性善的上德,只有性善上德方为“诚”,这是天“道”决定的。诚之者,能做到性善上德的人,就是具有了人“道”。只有性善的上德,方能不用勉强就可守中,不用思考就能懂得中庸的道理。从容固守中庸之道的人是圣人也。能做到性善上德的人,只因选择性善而固守执行,也可实行中庸之道。道理很简单:遇事只有处于善心,方能实事求是而不走极端,实事求是不走极端必中庸。因此,性善必中庸的中庸上德形成了儒家思想人的又一基本特征。
30、为中华民族量身定做的道德品性——《论德》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人为性善与处事中庸的上德。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中华民族的基本品德。性善与中庸上德,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在自觉不自觉中,对中华民族人性道德上的精炼总结;又可以说是为中华民族量身定做的优秀品德。正因为如此,中华传统文化方能连绵五千年传承不断。也必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31、必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论德》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性善与中庸上德,不但是为中华民族量身定做的优秀品德,必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因为只有当我们人类认识到:人为性善与处事中庸的上德,是我们人类相互间文明和谐相处生存的,必不可少的人性品德;是我们人类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共生必不可少的性格。如此,方能保障我们人类的生存进步。否则,不是自我毁灭,就是遭到天惩。这就是天“道”!原子弹的问世,温室效应等已经为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
32、人类的文明就是人性善制约人欲望的进步——《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为什么说性善与中庸上德,是为中华民族量身定做的道德品性,同时又必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哪?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因为:人的欲望是需要制约的,正因为如此,类人猿在进化成为人的过程中,通过逐渐的产生、发育、成熟了人的性本善,方能制约动物般的欲望,使其成为了人的欲望,决定了人类的文明进步。人类的文明进步就是人性善制约人欲望的进步,世界上的任何文化都是制约人欲望的文化,任何宗教都是以制约人的欲望为宗旨的,这就是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趋同于性善与中庸上德的道理。
33、没有人性对欲望的制约就没有人类的文明——《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人的本性善这是人类由动物逐渐进化为人的实践过程中,为了生存自觉不自觉的逐渐形成了对欲望的制约作用,而人性善对欲望的制约是类人猿进化成为人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因此可以说,人性善的上德是通过制约欲望而产生的。人的欲望是人生存的原始动力,没有人的欲望人就会失去了生存的能力。但是,如果人在进化过程中,没有逐渐的产生制约欲望的人性善,那么,类人猿就不会进化成为人类,那就还是当今的猩猩。如果没有人性善上德对欲望制约的进一步发展,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进步。
34、人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论德》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论到此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来了。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在下可以肯定的认为:“恶”绝不是人的本性!绝不是人的品德!实际上任何生物的欲望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如羊吃草,狼吃羊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都是在适应自然的选择,正可谓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只有当类人猿在进化成为人类的过程中,产生了人性善对欲望的制约,才相对的有了对动物般恶欲的意识。因此,当人的欲望失去了人性善上德的制约,那就是赤裸裸的畜生般的恶欲。“恶”只是失去了人本性善制约的欲望。相对于人性善来说,那就是如同动物般的恶欲,人的欲望不等于人的本性!!
35、本性善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哪?——《论德》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论到此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二来了。人的本性善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产生的哪?在下在前面论到的基础上,简而论之:人的本性善,这是人类由类人猿逐渐进化为人的实践过程中,进化为人的最重要的心里标志,是从人类进化实践中来的。而对于当今的每个具体人来说,人本性善的功能又是天生具有的,人本性善的功能与人会说话等功能一样,这种功能对当今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天生的,正可谓是《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命该本性善”。
36、人性善上德对人欲望制约逐渐成熟的过程——《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虽然对于当今的每个人来说,人本性善上德的功能是天生具有的。但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婴儿完全不懂人事时期、儿童逐渐接触人事时期、少年逐渐懂得人事时期,所以称为“未成人”;成年期一般为十六周岁前后,本性善逐渐的成熟了,有了自控能力了,也就是自控欲望的能力了,标志着“成人”了。人都是社会之人,没有人能离开人类社会而生存下去的。因此,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的论述。这就标志着人性善上德对人欲望制约逐渐成熟的过程,也就是人性善上德对人欲望的制约程度将左右着人的终生。(下文还将具体论到)
37、人性善上德到底有没有阶级性哪?——《论德》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论到此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三来了。人的本性善到底有没有阶级性哪?在下肯定的回答是:没有!人性善的上德是所有人的本性,不论什么人,凡是失去了人性善制约的欲望都是如同畜生般的欲望,是没有阶级性的,适用于所有阶层的人。对此关键的问题,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经给予了准确的回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真是感到自豪,老子真伟大呀!那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面慢慢解开。
38、上德无阶级性,下德有阶级性——《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开门见山简单地讲:上德无阶级性,下德有阶级性。进一步解开又是很简单:上德是人的本性善,适用于所有人;下德是当人失去了本性善,而勉强被迫实行,由人本性善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规范;当这种道德规范的下德,进一步的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了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就赋予了道德的阶级性了。这应该正是老子思想本意的今论。
39、这也就是春秋时期最有争议的问题——《论德》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人性善的上德,正是因为有了上述争议最大的善恶、天生、阶级这三大问题。这也就是春秋时期最有争议的问题,只不过是表述不同而已。如此,才有了儒家核心思想的如下等论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克己复礼为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下面一一论来。
40、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天命论——《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儒家核心思想的天命论体现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下理解为:人性善就是人的天命。就是天“道”决定的;遵循人性善就是顺从天道,这就是上德;修道就是修人性善上德,就是教,也就是德教。这就是在下对儒家思想天命论的新解(前面已有论述)。由此决定了,人要“克己复礼”。
41、“克己”就是制约人的欲望——《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修道之谓教。”主要是德教。主要目的就是“克己复礼为仁。”人性善的上德,就是伴随着对人欲望的制约而形成了人类共识的品德。当人的欲望冲破了人性善的制约,由人类共识的品德,而形成的礼制就成为了社会制度的客观要求。可以说这种礼制是人性善在社会制度上的表现,因此,礼制本意是为了保障人性善的上德,所以,“克己”就是制约人的欲望;“复礼”就是恢复人性善在社会制度上表现的礼制;“为仁”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的本性善。由此,“克己复礼为仁。”就对修身提出了客观上的要求。
42、“修身”的目的就是修人的本性善——《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修身”的目的就是为了“正心,诚意”,也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过程,也就是修人的本性善。要想“正心,诚意”,就必须先“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就是要先达到懂得人本性善的道理,要懂得人本性善的道理,就需要学习研究。而“齐家、治国、天下平。”是以“修身”为必要的前提条件,绝不是“修身”的目的。“修身”的目的只是“正心,诚意”,也就是修人的本性善。因此《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3、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至今的教育思想——《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修道之谓教”与“修身”的目的只是“正心,诚意”,也就是修人的本性善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至今的教育思想,那就是儒学的《大学》开篇指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在培养有道德的新人,培养人性善的新人。因为:人性善上德对人欲望的制约,将左右着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左右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样左右着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培养有人性善上德的新人,是全人类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44、“下德”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阶级性——《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培养有人性善上德的新人,是全人类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这一基本思想指导下,由于,时代的不同,历史发展程度的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国家制度的不同。使得人类的教育,有了不同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阶级性。这也就是“下德”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阶级性所决定的。并都深深的打下了统治阶层的烙印。
45、礼制成为维护统治与保障和谐的需要——《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下德”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阶级性,都深深的打下了统治阶层的烙印。这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统治,与保障社会和谐相结合的客观需要。因此形成的礼制社会制度,同样成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统治,与保障社会和谐相结合的客观需要。这是一种具有相对强制性的,也就是社会道德舆论强制性的,自愿遵守的、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制度。
46、礼制逐渐脱离人性善上德的过程——《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礼制社会在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统治,与保障社会和谐相结合的客观需要过程中。由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虽然也存在着维护人性善上德的要求,但逐渐的侧重了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政治需要的下德礼制,从而成为了统治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使礼制基本或完全的脱离了其人性善上德的初衷,与其形成了悖论。以至于走向了扼杀人性善上德的软刀子。礼制逐渐的脱离人性善上德的过程,就是人类私有制诞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阶级产生的过程,同样也就是“下德”产生作用的过程。
47、下德的礼制转化为维护私有欲望的工具——《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下德的“礼”逐渐的转化为维护私有欲望等级的工具。由于私有欲望统治者的利益,是与被统治的民众利益相冲突的。因此,维护私有欲望下德的礼制,在利用人性善的同时也就逐渐的脱离了人性善的意义,甚至于走向了与人性善相背离的反面,近而成为了人性的枷锁。因此,《老子》提出“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就是说“下德”就是礼制硬性规范的道德,只是僵化的遵守礼制规范的道德,而没有人性善的心里出发点,也是没有人性善所表现的道德的。老子非常深刻的揭露了维护私有欲望礼制下德的虚伪性,与伪君子的卑劣嘴脸。
48、“下德”实质上就是私有的产物——《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礼制逐渐的脱离人性善上德的过程,就是人类私有制诞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阶级产生的过程,同样也就是“下德”产生作用的过程。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助长了人私欲、占有欲的膨胀。促进了人欲望突破人性善上德的制约,一旦人性善上德的失去,“下德”的制约作用就显现其作用了。由下德形成的礼制社会,在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统治,与保障社会和谐相结合的客观需要过程中,更加的趋向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作用。因此可以说:“下德”实质上就是私有的产物,有着鲜明的阶级性。
49、法治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礼治的强制延伸——《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法治实际上就是为了维护礼制而诞生的。由此推论:维护人性善应该同样是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是与礼制不一样的是:法制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礼治的强制延伸,也就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具有十分鲜明的阶级性。面对着在人类欲望不断的膨胀面前,礼制相对的强制性就显得非常的软弱。因此,统治阶级为了在维护其统治与社会和谐相结合中,虽然也存在着维护人性善上德的要求,但更倾向于为了维护其的政治统治的下德礼制,而很自然的将相对强制性的礼治,延伸成为相对礼治更具有强制性的法治。法治实际上就是礼治无能为力的强化延伸,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礼制而诞生的。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国家体制。
50、下德的礼制与强制的法制相辅相成——《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在私有制迅猛的发展面前,以下德为基础内容的礼制,对私有欲望的制约越来越显的软弱无力。因此,“礼”的进一步延伸“法”就应运而生了,并逐渐的成为了国家的主要内容。“礼”是“法”产生的基础与维护的目的;“法”是“礼”进一步的延伸与强制的表现。“法”与“礼”共同成为了制约私有欲望,维持人类社会和谐的国家的本质与存在的表现形式。从国家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在国家治理上的,下德的礼制与强制的法制,相辅相成的成为了国家的本质与存在的表现形式,共同的制约着影响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和私有欲望的膨胀变化。
51、人性善上德逐渐进化的成熟史——《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礼与法”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但始终都是在人性善上德对人私有欲望制约的矛盾中不断的进步史;都是人性善上德逐渐进化的成熟史;都是人类文明长期的进步史。这是因为,虽然下德的礼制与强制的法制,由于其的阶级性而在逐渐的失去了人性善的上德。但人性本质的善,始终都是在或强或弱的自然而然的,制约着人和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欲望表现,在其过程中成熟并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直至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人性善上德逐渐进化的成熟史。
52、道德成为了得民心得天下的旗号——《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虽然人类的历史就是人性善上德逐渐进化的成熟史。但是由于历史的阶段性,私有制产生的统治阶级,在法治基础上形成的国家体制,面对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为了在维护其统治,已经使法治成为了统治阶级,在经济利益上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在政治制度上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在社会矛盾上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不但是基本上背离了人性善的上德,而且甚至于发展到了泯灭人性的地步。到了一定的地步,于是革命就爆发了。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革命一方,虽然在时代的限制下,往往都是占领当时的道德高地,以有德之士、仁义之师,打着当时道义的替天行道、匡扶正义、除暴安良、吊民伐罪的旗号。道德成为了得民心得天下的旗号。
53、性善对欲望的制约左右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人类为了更好生存的欲望,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私有欲望以至于产生的私有制,在推动人类进步上起到了不可缺少的历史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一直是在人性善上德制约下,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欲望总是在试图摆脱人性善上德的制约,人性善上德又是一直在或强或弱的制约着人欲望的膨胀。促使人类社会呈现出由乱到治,有治到乱;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状态。并一直左右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形成了种种的社会形态,和各个社会朝代。如我国历史上的,有短命统一的秦后的楚汉相争到文景之治;同样短命统一的隋后的群雄并起到贞观之治等。充分地说明了人类社会的人性善上德制约人的欲望一直在左右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54、性善上德如水一样制约如火的欲望冲动——《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的被人类改变的历史。人类正是为了生存的欲望,而不断的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这也正是人类本性善上德制约作用不断成熟的历史。没有改变也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发展。在此过程中,人类必然要克服难以克服的生活环境,改变自身对环境的不适应,那必然是十分痛苦甚至是血腥的。但是,始终是在人性善如水一般的制约下的。人性善上德在人欲望的冲动下,往往表现为软弱。但是人性善的上德就如同水,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一样,始终缠着人的欲望,制约人如火的欲望冲动,控制着人类欲望,促进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55、人的恶欲改写了历史的进程——《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虽然性善上德如水一样制约如火的欲望冲动,但是,冰冷的事实却是:人的恶欲改写了历史的进程。选一些耳熟能详的事说说。看世界的:美洲的欧洲文明与印第安人的命运;臭名昭著的金三角中的黑奴买卖;所有的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等,这都是人的欲望失去了人性的制约,形成的恶欲改写了历史的进程!同时也创造了历史!再看我们中国的:秦始皇的统一、隋文帝的统一、唐宗李世民的杀兄囚父、宋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明成祖朱棣的清君侧、元朝的版等,不论胜利者如何掩饰,客观上同样是恶欲改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此时,性本善的上德哪去了?!
56、性善上德在与恶欲的对立统一中成熟进步——《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人性善的上德始终在起到制约着人恶欲的作用,制约着人的恶欲向更恶的方向发展,制约着人的恶欲及早的向人性善上德的转化。制约着人的欲望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人性善上德就是在这与人欲恶的对立统一中成熟进步的,这也就是人类进步的过程。再选一些耳熟能详的事说说。看世界的:英国的《自由大宪章》、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林肯公布的《解放奴隶宣言》等;也看我们中国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人性善的上德在成熟!人类文明在进步!在制约着人欲望的恶性发展,在推动着历史有利于人类进步发展的历程。人性善上德在与恶欲的对立统一中左右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57、人性善上德在发展进步中成熟的阶段性——《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性善上德在发展中更呈现出了其成熟的阶段性,更为有力的制约着人的欲望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和谐,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如: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二战的胜利、共产主义的运动、中国革命的胜利、殖民地的独立解放等就是正义的胜利、人民的胜利、人心的胜利、其根本就是人性善上德的胜利!再有联合国的成立及其作用、当前国际的人权氛围、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尤其是中国的改革、救助贫困人口、保护弱势群体、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珍稀动物等等。这都是人心所向!这都是人性善上德的成熟发展!同时说明了人性善上德在发展进步中成熟的阶段性。
58、人的欲望冲破了人性善上德的底线——《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人性善上德在发展进步中成熟,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必然。当下由于人类欲望的膨胀,关系着人类命运最重要的地球生存环境的气候问题,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已经举办了21届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从《京都议定书》之死到《哥本哈根大会》的无疾而终,无一不印证了通过气候大会达成全球性共识的艰难。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海岛国家认为,从2摄氏度到1.5摄氏度这0.5摄氏度的差别,对它们来说就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人类欲望的膨胀已经到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程度了。说到底就是人的欲望冲破了人性善上德的底线,冲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红线。
59、这就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必然之道德——《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如何制约人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掠夺欲望的膨胀,已经成为了人类避免自己毁灭自己的当务之急。通过人类的共识、世界的立法来制约人类的贪欲是非常必要的,这都是人性善上德表现的必然。这都是人性善上德制约人欲望膨胀的客观体现。《巴黎协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一路走来,已经在这个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最重要的全球环境治理舞台上成为了领导者,模范带头的主导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顺利进展,促进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虽然,完成这一人类生存的历史使命的路还很遥远,但是要坚信人性善的上德必将制约人欲望的膨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天”!否则,必遭天惩!这就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必然之道德。
60、上德的制约是通过下德的道德规范来实现的——《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人性善上德对人欲望的制约程度,左右着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左右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样左右着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后天生存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少年生长环境的道德影响,将决定了一个人的终生。但是,人性善的上德必然要表现出来,而形成当时社会的道德环境。如此,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又必然是被当时社会所认可的,尤其是被当时社会统治阶级所认可的。由此这般,本应是人性善上德的表现形式,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阶级的烙印,而成为了下德的时代性、阶级性了。因此,可以说:人性善上德对欲望制约左右的人生,是当时社会通过下德的道德规范来实现的。
61、青少年时期的德育必将左右人的一生走向——《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人都是社会之人,没有人能离开人类社会而生存下去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婴儿是完全不懂人事时期、儿童是逐渐接触人事时期、少年是逐渐懂得人事时期、成年期一般为十六周岁前后,也就标志着人性善上德与人欲望逐渐的左右着自己了。因此,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正是人有意识的欲望在逐渐增强的同时,人性善的上德也在逐渐的发育之中,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德育的教育,也就是当时社会的道德教育。其对一个人的人生性格与道德品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青少年时期的德育必将左右人的一生走向。
62、上德在下德的表现中逐渐的成熟方可自立——《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过了青少年时期,孔子接着曰:“三十而立。”此时,是人在思想、事业逐渐自立时,其突出的特点是:有着很强的欲望,血气方刚,同时人性善的上德在下德的表现中逐渐的成熟,并强烈的制约着自己的欲望,由此,方可自立。但此时,也有可能正是欲望挣脱人性善上德的制约之时,再加上社会下德环境的影响,和生活条件的左右,也就有可能出现人生恶欲膨胀的开始。此时人生的选择很容易使人走偏,一时失足成千古恨呀!
63、 上德制约欲望的作用日益成熟而不惑——《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当人到了中年,孔子接着曰:“四十而不惑。”此时的特点是:由于人性善上德制约欲望的作用日益成熟,人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逐渐的形成,对任何欲望不再会轻易感到诱惑了的时期,应该是一个人真正成熟了的时期,是人生基本定型了的时期,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期。但是,又可能是“基本看透了”的时期,由此,有可能是恶欲更加膨胀的时期,而走向腐败堕落犯罪,而不能自拔。此时,也是有些人在下德的限制下,其伪君子的嘴脸充分暴露的时期,是“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充分表演的时期。
64、明白了人本性善就是人的天命——《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人过半百,孔子接着曰:“五十而知天命。”此时的特点是:在人性善上德的制约下,人的事业有成,明白了人本应该性善,这就是人的天命。热心服务于人类社会,自力于公共事业等。但是,有些人由于以前一直是在伪善的伪君子,自以为是真正的“看透天命”,而到此时企图在做欲望的最后一搏,而步入罪恶的深渊;还有些人可能以前的人性善的上德基础差,此时,醒悟感到良心的谴责而知天命,自力于公共事业等,表现为赎罪。这就是人性善上德的制约作用对人生近乎最终的左右。
65、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活神仙——《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孔子最后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时的特点是:基本感觉到了人性善上德的道理,人生阅历越丰富,越觉得世上没有什么新奇的事情了,听到什么都感觉顺乎自然。虽然不一定说明白,又好为人师,而对儿孙喋喋不休的提出善意的劝告。到了七十岁,在人性善上德的制约下,人的一切言行都不会越雷池一步,都会符合人类社会的下德规范,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那真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活神仙。
66、此种隐患这在人的一生中都存在——《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虽然“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是,也有稀里糊涂的、执迷不悟的、破罐子破摔的等,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的道德影响不同,也就是:父母、家庭、朋友、学校、社会等的影响不同,人性善上德与人的欲望在一个人身上的对立统一中,在不同时期所占的比率也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当人的欲望一旦失去的人性善上德的制约,而形成为恶欲,就会触犯社会下德的红线,那就是犯罪的隐患,此种隐患这在人的一生中都存在的。
67、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教育”——《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正是因为人的欲望一旦失去的人性善上德的制约,而形成为恶欲,就会触犯社会下德的红线,那就是犯罪的隐患,此种隐患这在人的一生中都存在的,从而会造成当时社会的混乱。为了有力的制约人的欲望隐患,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维持其统治,历代的统治者都是礼、法并用的。目的都是维护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就是刑罚也是为了“洗心革面,从善做人。”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教育”。因此,儒家的教育思想就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庄子》所云的“内圣外王之道”。
68、德育对人性善上德成熟的意义——《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大学》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不只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而只是“治国平天下”的必备条件。修身是为了正心、诚意,正心诚意的实质,就是正善心、诚善意,就是回归人心善。致知就是要有学问,格物就是要研究学问,只有真正懂得了人生的“道”理,才会明白人性善上德的大学问。这正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说明了德育对人性善上德的成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69、上德表现的“礼”形成不同时代的下德——《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正心诚意的实质,就是正善心、诚善意,就是回归人心善。如此,必然要表现在人的言行上来,必然要表现在人类社会中来。为了更加有力的制约人的欲望,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性善上德逐渐的表现为制约人欲望的“礼”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下德,人类进化中“礼”的逐渐诞生,标志着人性善上德在人言行上规范化的下德;标志着人类社会管理的制度化;人性善上德表现的“礼”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下德,是具有人类文明进步的划时代意义。
70、上德的表现在于形成规范下德的“礼”——《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在《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此段话集中地表现了儒家的全部德育思想精髓所在。儒家思想就是做人的学问,做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性善上德的表现形式,人性善上德的表现形式就在于形成规范下德的“礼”,要达到“礼”下德的标准,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礼”的下德规范,即统治阶级利用而保留了人性善上德的表现,同时也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阶级性,并同时起到对人欲望制约的作用。
71、制约欲望全在于自身修养上德——《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论语·颜渊》接着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段话其意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言行方能符合礼下德的要求为仁德,只有如此,天下方为仁德的天下,做到仁德全在自己,怎能在于他人哪?“仁”正是儒家思想人性善上德的主要内容。其意义在于,制约人自己的欲望,不在于外界什么“神”的力量,而是,全在于自己修身,已达到修养人性善上德而“天下归仁焉!”这就是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重要区别:挽救失去人性善上德制约的恶欲,拯救人类欲望的膨胀,全在于人自身修养人性善上德;而不在于“神”。
72、上德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逐渐的完善——《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论德》论道此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上德就是人性善,是人类在进化成为人的漫长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在其逐渐的完善过程中,只有时代性,而没有阶级性;下德是私有的产物,是上德在私有欲望下的规范表现,具有其时代性、阶级性。上德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逐渐的完善之中,并表现在具有时代性与阶级性的下德中。上德的逐渐完善,也就是下德逐渐进步、逐渐接近上德的过程,这也就是人类社会逐渐文明的过程。那真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真是伟大呀!
73、下德是上德在私有欲望下的规范表现——《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为什么说下德是上德在私有欲望下的规范表现哪?综合以上所述,简而论之:因为人性善制约的欲望,在有了私人占有的可能时,也就是产生了私有的可能时,人的欲望在为了更好的生存,而突破人性善制约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又需要人性善来制约、规范人的欲望膨胀,从而保持人类社会稳定平衡的发展。没有欲望就没有发展,没有人性就没有稳定。也就是由于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对发展与稳定的需要,使得人性善的上德,表现在社会下德的道德规范也就应运而生了。
74、上德完善的过程就是下德进步的过程——《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为什么说上德的逐渐完善,也就是下德逐渐进步、逐渐接近上德的过程哪?人类社会本应是人人平等,社会和谐的。但是,因为有了“剩余价值”(马克思的贡献),也就有了私人占有的可能,私有制的逐渐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这也就是上德逐渐完善的过程,下德逐渐进步的过程。私有制绕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大圈,最终必将进入人类的共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那时没有国家、阶级、司法等也就无需下德的道德规范;没有了“下德”也就没有了“上德”的称谓,只有人性善表现的人人平等、社会和谐的大同世界。
75、忠孝下德的时代性、阶段性、阶级性——《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在上德逐渐完善,下德逐渐进步的过程中,下德的时代性、阶段性、阶级性显现的非常突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下德,就是忠、孝。凸显出忠孝下德的时代性、阶段性、阶级性。可以说,这即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性的必然要求;又是人类社会稳定和谐的阶段性的客观表现;还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阶级要求。分开来论在如下。
76、“忠”简而言之就是在心上——《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首先论忠,“忠”简而言之就是在心上,在你心上最能给你带来,最好生存条件的人。那么,你就会总想着他、听从他、跟随他,这就是要忠诚于他。很简单,就是因为他能给你带来个更好的生活,这是一种很朴素的“忠君”的思想感情。但是,一旦产生了私有的继承,尤其是国家君主制的诞生,就逐渐的转变成为了一种利益上的人身依附的关系了;转变成为了礼制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了;转变成为了维护统治者权威的思想基础了。
77、把忠君思想下德的阶级性发展到了极致——《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忠君的思想从《论语》孔子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此首先强调的是“君使臣以礼,”才有“臣事君以忠”;而到了朱熹指出的是“三纲者,君为臣纲,……”。为三纲天定的永恒不变的思想。作为为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三纲把强调封建的人伦关系的尊卑、高低、主从关系是不可逾越的,视为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把忠君思想下德的阶级性发展到了极致。直接的影响了封建社会愚忠的种种表现。但是,“三纲”对封建社会同样起到了维持社会安定和谐与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作用。与此同时“三纲”已成为了控制思想、束缚言行、摧残人性的枷锁。

78、封建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中,随着社会各个朝代的稳定与动荡的起伏,人们对忠君的思想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当社会趋于稳定的时期,忠君的思想就是会发展到了愚忠的极致,这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稳定的需要。当社会趋于动荡的时期,忠君的思想文化就会以另一种面目出现,那就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这在《三国志》中表现的非常突出。这又是改朝换代的需要。虽然如此,忠君的思想始终是封建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从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79、对父母孝敬首先是“上德”的“爱”——《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关于“忠孝”的论述,至古以来圣贤无数、圣言如海。在此,只是在下一家拙言的一管之见,为了《论德》只好如此。论了“忠”必再论“孝”。实际上对孝的理解也是很简单的。就是子女对养育你的老人孝敬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这是人性善上德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所以是天经地义的。首先表现的就是“爱”,是孟子的“仁者爱人”的“恻隐之心,仁也”的善心。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所以,对父母孝敬首先是“爱”,这是“上德”的表现;而首先不是“报恩”,“报恩”只是“下德”的表现。
80、“爱”的孝敬是自觉自愿毫无条件的上德——《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对父母孝敬首先是“爱”,这是“上德”的表现。对父母人性善“爱”的孝敬,是自觉自愿的毫无条件的上德,这就是人的天命。论孝离不开《孝经》。因《孝敬》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只有达到人性善上德“爱”的孝敬,才能做到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但是,当私有传承出现时,这种朴素的“爱”的孝敬就开始变味了,“报恩”下德的味道渐渐的加浓了。
81、“报恩”显得是十分勉强而不得已的下德——《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报恩”之孝与所有的下德一样,其规范的内在思想本身就具有人性善上德的表现,但自从有了私有传承的名利因素,下德的味道就渐渐的加浓了。《孝经》虽然是基本揭示了孝德的爱,在传统的二十四孝中也有很多爱的动人故事。但是,一旦失去了对父母的爱,只剩下了“好歹你养了我一回,为了报恩我也的孝敬你呀!”与“养儿防老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如此“报恩”的孝就显得是十分的勉强而不得已的下德了。由此,也就出现了在孝德规范压力下的被迫之孝;为了继承父母利益的牟利之孝;欺世盗名的扬名之孝;甚至被统治者垄断成为了选官的工具,由此,打着“孝德”的伪君子就应运而生了。
82、“色难”成为了两千多年来孝德的规范标准——《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儒家的思想还是为孝的下德做出了规范的标准。那就是《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即可理解为子女对父母尽孝,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永远对父母和颜悦色;又可理解为子女对父母尽孝,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看到父母真心满意的表情。由此,“色难。”成为了两千多年来孝德的规范标准。也就是充分体现了人性善上德的规范。
83、“孝德”已经成为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虽然当私有传承出现时,这种朴素的“爱”的孝德就开始变味了,“报恩”下德的味道渐渐的加浓了。但是,仍然体现人性善基本思想的“孝德”,已经成为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成为衡量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产生的“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孝廉,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吏选拔制度。同时当时的士子们为了通过孝廉这一途径进入仕途,矫伪饰行,沽名钓誉,请托权贵,以获取孝廉美名而成为伪君子。两千多年来孝德就是如此,在其人性善上德的制约下,与其下德时代性、阶级性的规范下,充分的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之中。
84、对“忠孝”下德的批判与美德的冲击——《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由于忠孝下德的时代性、阶段性、阶级性。当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面临着如下思想状况:一是对封建社会的“忠孝”下德思想的批判;二是市场经济的利益观对“忠孝”美德的冲击。这样两大问题。当前重点是要论清楚第二个问题。对封建社会的“忠孝”下德思想的批判,前面已经论到了;对其批判的极“左”思潮,会在下面重点论市场经济的利益观对“忠孝”美德的冲击中论到。
85、已经为我们敲响了失德的警钟——《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一方面,在以前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在社会上遗留下来的,不但是失去了法制的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也失去了道德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是在当前对利益的追求下,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思潮,不同程度的控制着人们的头脑,不断地冲击着人们,包括“忠孝”在内的传统道德观,这里讲的道德观就要是指“德”。尤其是当下社会上呈现出了道德沦丧、贪污腐败、奢靡堕落的丑恶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失德的警钟。
86、首先就是要认识清楚“德”的两面性——《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论德》论道此,有必要清楚地梳理一下对“德”的认识。首先就是要认识清楚“德”的两面性。那就是通过学习老子的“德经”所认识到的:上德的人性性,与下德的时代性。上德的人性性是人的天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的实践中,逐渐产生的人性善,是为了制约人的欲望,相对产生的人性;对当今的具体人来说,又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相对人来说是绝对的本能,是人就有人性,就具备上德。所以老子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87、下德的时代性又具有两面性——《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德”的两面性就是上德的人性性,与下德的时代性。而下德的时代性又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下德的时代性基本上是人性善上德,在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中规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私有产生以后,为了制约人类欲望的过度膨胀,而表现在不同时代的规范化了的社会道德。另一方面是,下德时代性的阶段性和阶级性。也就是人类发展的不同时代的社会形式,所产生的阶段性,以及当时统治阶级所赋予的阶级性。其目的不外是两个:一是维护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二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决定了下德相对不同社会来说具有的相对性,因而,出现了对统治阶级来说是工具,对被统治阶级来说是枷锁的相对性。所以老子云:“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88、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观——《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认识清楚了“德”的两面性,与“下德”的两面性。那么,又要认识清楚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由此决定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观,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观的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89、道德的共性与特殊性——《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对全人类而言道德的共性就是:人性善的上德。道德的的特殊性就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下德。但是,总之道德是衡量人们言行正当的观念标准,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自己。假如没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类甚至就会回归动物世界,人类也就无理性无智慧可言了。
90、老子真伟大!——《论德》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1398.html
《论道》论到此,只好撂笔。真是还不如《老子》第三十八章论的清楚,那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真伟大!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八日
于调兵山下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佳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275685513 雅虎讯息通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