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讨论]试论屈原辞赋与苗瑶畲族史诗创作的相互作用及承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文学宝库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张九紫

会员等级:3




加入时间: 2007/04/29
文章: 187

积分: 688


文章时间: 2018-9-03 周一, 下午2:30    标题: [讨论]试论屈原辞赋与苗瑶畲族史诗创作的相互作用及承传 引用回复

试论屈原辞赋与苗瑶畲族史诗创作的相互作用及承传

张九紫
目 录
一、 屈原大辞赋产生的大楚国地域与多民族融合的大荆蛮环境
(一)、大楚族的来源
1、源于大火神祝融之后
2、源于祭祀大楚之母的妣厉
3、土著大淮地的淮夷
4、楚人出自黄帝先祖的大部落集团
(二)、大气概建立大楚国
1、国名族名来源于大周所赐
2、筚路蓝缕、励精图展,兴旺成大楚族
3、争霸大中原,创建大霸主
4、 知耻后勇,大力变革,创建江南大楚国
(三) 、多民族融合的大楚荆蛮
1、 北方融入诸夏先进各族文化
2、东面融入的东夷各族
3、西边融入西戎各族
4、南疆融入的南蛮各族
二、 屈原大辞赋辉煌中华的创作基础
1、 个人族源于淮夷、同姓芈姓楚王熊氏、出身屈氏家族等因素的影响。
2、 先天生成的天赋与后天名字的鼓励教育出爱国爱家爱民的情感
3、 爱民爱家爱国的人生记录屈原爱国情怀的大爱韵文
4、 荆湘、荆楚地域环境影响
5、南蛮巫傩民俗的祭祀大史诗的影响
6、作品史诗性祭礼祀巫风傩舞与济世胸怀
7、楚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合流使屈原创造出大辞赋
8、楚地原先祖的济世精神是屈原大辞的胸襟
三、屈原作品的大诗内涵、史诗性的抒情、祭礼祀巫傩与济世胸怀
1、中国首创的史诗性大诗
2、中国文人首创的带史诗性的祭祀抒情
3、屈原充满巫风傩神,具有随地随族的自由祭祀
4、运用上古神话传说表达自己的济世情怀
四、屈原大辞赋及汉皇族对汉大赋的影响
1、汉皇族的喜爱是汉赋的政治环境
2、汉赋秉承楚辞放射性思维的特点,用意识流进行创作
3、汉赋承传楚辞对世界万物的浓厚兴趣
4、承传铺排修辞手法
5、主客对答的形式的继承
6、最后纷繁约烂的辞采影响了汉赋
五、屈原大辞赋对江南苗瑶畲族大史诗的影响
(一)、苗族《苗族古歌》的大歌的史诗性
1、大苗族的名称
2、苗族大历史
3、苗族史诗性大诗《苗族古歌》内容上受屈原辞赋的影响
1)、苗族先民征服自然的开天辟地歌
2)、对物种起源大胆枫木歌猜想
3)、探索人类先祖来历的蝴蝶歌
4)、追忆血缘婚姻的洪水滔天歌
5)、寻找生存空间的跋山涉水歌
4、《苗族古歌》艺术上受屈原辞赋影响。
1)、结构上单独成篇,又相联合一为首(篇)大歌
2)、《苗族古歌》是祭祀时的大歌舞
3)、《苗族古歌》是着瑰丽奇诡的史诗性歌唱
4)、受《离骚》影响运用土古语与铺排表现手法
6)、《楚辞》与《苗族古歌》有着亲缘的承传关系
(二)、瑶族《盘王大歌》大歌的史诗性
1、大瑶族
2、瑶族大历史
3、瑶族史诗性大诗《盘王大歌》内容上受屈原辞赋的影响
1)、从族称分析《盘王大歌》始创古幕阜山与武陵山之间的幕阜山洞庭湖带
2)、从语言分析《盘王大歌》始创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洞庭湖滨的幕阜山区
3)、从承传长诗遗风分析 《盘王大歌》始创幕阜山与洞庭湖一带龙窖山区
4)、瑶族史诗性大诗《盘王大歌》内容上受屈原辞赋的影响
5)、《盘王大歌》艺术上受屈原辞赋影响。
(1)、一部祭祀先祖生族济世的巫傩大歌舞
(2)、《盘王大歌》是着跨越国界的史诗性大歌舞
(3)、《盘王大歌》赋比兴手法与浪漫表现形式
(4)、《盘王大歌》是瑶族多神崇拜信仰的歌唱
(三)、畲族《高皇歌》大歌的史诗性
1、 大畲族名称
2、畲族大起源
1)、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说
2)、源于东夷之说
3)、“越人”后裔说
4)、“南蛮”后裔说
5)、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
6)、畲族应源于东南古民族
3、畲族历史分布
3、畲族史诗性大诗《高皇歌》内容上受屈原辞赋的影响
1)、史诗《高皇歌》应始创于幕阜山、九岭山及武夷山之间
2)、《高皇歌》是畲族宗教祭祀的大歌舞
3)、《高皇歌》盛族济世的的史诗性的诗歌
4)、《向皇歌》应古南蛮语言的口头歌唱
5)、《高皇歌》采用屈原辞赋的铺排形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歌唱
六、简述楚辞孕生的经世至用的湘湖文化
七、幕阜山洞庭湖地区悬壶济世诗歌是对屈原大辞赋的承传
(一)、湘北承传屈原的忧患意识
(二)、、承传屈原悬壶济世情怀的鄂南咸宁民间叙事长歌大诗
1、 咸宁民歌内容简介
2、 咸宁民歌形式
1)、龙窖山古田茶歌
2)、幕阜山区鄂南咸宁长篇叙事史歌
3、崇阳陈瑞兆醒世济世的长篇民歌《双合莲》
1)、《双合莲》的悲剧人物故事
2)、承传屈原辞赋济世醒世的情感与屈原及苗瑶畲等史诗的铺排方法
(三)、承传屈辞赋与苗瑶畲族史诗济世主题与铺排手法的现代诗与辞赋
1、叶文福的醒世济大诗《将军不能这样做》
2、张九紫专题性史诗性大诗《天药传》、《天欲歌》与《天龙舞》及幕阜山风物赋系列大赋

内容提要:本文从屈原大辞赋产生的大楚国地域与多民族融合的大荆蛮环境入手,论述了屈原大辞赋辉煌中华的创作基础,屈原作品的大诗内涵、史诗性的抒情、祭礼祀巫傩与济世胸怀。论述了大辞赋及汉皇族对汉大赋的影响,对江南苗瑶畲族大史诗的影响,简述了楚辞孕生的经世至用的湘湖文化,还论述了幕阜山洞庭湖地区悬壶济世诗歌是对屈原大辞赋的承传。
关健词:屈原 辞赋 大荆楚环境 大诗内涵 史诗性的抒情 祭礼祀巫傩 济世胸怀 苗族 苗族古歌 瑶族 盘王大歌 畲族 高皇歌 经世致用 鄂南民歌 双合莲 天药传







中国是诗歌文化的国度,中国诗歌的开端,始于东周的春秋战国。北有中原黄河流域为中心的《诗经》,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篇,简称诗三百。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祈丰年、颂祖德祭祀诗歌。作者是贵族文人,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写出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 《诗经》的社会文化功能是诗言志,以仁为核心,体现儒学的仁爱仁政。孔子曾多次提及“《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本文就赋而论,不涉及比兴。赋是铺陈直叙人的思想感情及事物情状。铺陈与排比结合,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一气贯注地加强语势,渲染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广泛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南有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西汉初期就有名称。刘向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自己的作品《九思》,共十七篇。《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主体,其他各篇承袭屈赋的形式,以他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即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地域)的南蛮民歌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巫傩祭祀和风土物产等编缉的诗集,具有浓厚江南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影响后世诗歌极其深远。其中代表作《离骚》与《天问》为大辞,因为古代辞赋是韵文,能唱,又可称之为大辞歌。
《楚辞》及其代表作,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文学方面,开创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后世称为楚辞体、骚体。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二重性质。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写景,借景抒情。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韵文。起于战国楚地屈宋的赋,兴盛于以楚文化基础的两汉,实际上,赋是楚地文学,大赋是楚地文学的大的源头与模式。赋,最早出现在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过渡的变化,叫骚赋;楚人建立的汉代正式确立赋为辞赋;魏晋后,楚文学形式的赋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代由楚地文学形式的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写法写楚地文学形式的赋,称文赋。著名的赋文有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对《楚辞》的研究,始自汉代,历经宋代,直到近现代,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的显学,今称为楚辞学。《楚辞》唐时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后流入欧洲,在19世纪引起欧美各国广泛研究。在思想内容方面。这也从侧面解释了“道家”出自楚国的原因开拓创世,龙犬忠贞爱国精神,道家文化,尊祖济世。受楚地南蛮祭祀史诗影响的楚地文学的赋,不仅影响我国四大文学体裁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而且反过来又深深影我国南方楚地民族民间史诗的创作,还对楚地民间叙事长诗和文人长诗创作影响至今。

一、 屈原大辞赋产生的大楚国地域与多民族融合的大荆蛮环境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产生的地域环和民族环境,楚辞产生的地域环境和民族环境如何呢。大地域必属大国,大国必有大机构、大政体,必出大胸怀、大意志、大眼光之人,必孕育大文化。因此,《楚辞》之中的大辞赋《离骚》,《天问》必是在大环境的大地域,大国大政体上产生,必定由大胸怀大意志,大眼光之人创作。
(一)、大楚族的来源
1、源于大火神祝融之后。史载,火神祝融之后熊绎和他的继任者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大启南蛮。筚是荆、竹、树枝之类;路,同辂,就是大车。蓝缕,即褴褛,破烂的衣服。启,开之意,意思是说就地取材制成车子,穿着破衣服,去开发荒山野林,创立强大的楚国。楚族是火神祝融之后。楚族先民崇拜自然,表现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雷电、风雨等的崇拜。战国楚帛书提到的雹戏,是对雷电化生万物的伟大自然力量的崇拜,“帝俊生日月”,是对日、月的崇拜。火正为祝融,是对火,从而对火神、对太阳的崇拜。当楚族先民思维发展到能概括归纳时,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萌发出天地观念。战国楚帛书说的“奠三天,辨四极”,说明祝融时代,楚之先祖有天地观念,并举行祭祀。楚先民祭天祀地,长盛不衰,《汉书•地理志》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楚人之如此“重淫祀”,多神话,是楚之先祖创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原始文化的结果。
楚先民以凤为图腾。 在楚先民的眼里,凤是一种神鸟。《春秋演孔图》:“凤,火之精也,生丹穴,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身备五色,鸣中五音,有道则见,飞则群鸟征之。”此凤,是火之精,实际是火正的神灵。屈原《远游》:“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白虎通•五行》:“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鸾。”鸾鸟、鸾,亦即凤,楚先民视祝融与凤为一体,进行图腾崇拜。童书业说:“楚之先祖为祝融,近人多以为即兜,亦即丹朱,本为日神,即‘日中之鸟’,‘兜’与‘丹朱’亦鸟名,则楚人似本亦鸟为图腾之族。” 楚人把凤视为祝融的化身,故凤的本领神通广大,赋予人以极大的精神力量。楚地出土的文物,凤图象亦特别多,如江陵雨台山出土的虎座鸟架鼓、虎座立凤、江陵马山出土的凤龙虎纹绣、安徽寿县出土的凤龙青铜塑像等。。大楚国的建国之道体现道家文化。关于楚国的国名,有多种说法。屈原《离骚》以草木神话与日月星辰为描写对象开创了香草主题。
2、源于祭祀大楚之母的妣厉。《楚居》记载:鬻熊的妻子妣厉,生子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条(原文中为楚)包裹其腹部埋葬。为祭祀纪念她,称自己的国家为楚。罗运环表示,按照楚国君世系,妣厉的丈夫以及她用生命换来的儿子熊丽先后做过楚人的领袖,成为大楚国的开国先君,开创大楚国八百年基业.。屈原《离骚》歌颂赞闰神女美女,为美女主题。
3、土著大淮地的淮夷。早期楚族是多元的,在黄河、长江流域远古先民的长期交往、争战与融合中,终于在荆楚地区形成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楚族。楚族以楚地而名。楚族的族源来自何方。楚族是楚地土生土长的民族。楚之先世居淮水下游,与奄人徐人等同属东国。……熊盈当即鬻熊,盈鬻一声之转。熊盈族为周人所压迫,始南下至江,为江所阻,复西上至鄂。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认为“楚本蛮夷,亦即淮夷”。淮夷即楚人,即蛮荆,……淮徐荆舒每连言,必系同族,且为殷之同盟。后来在《殷周青铜器铭文考释》、《金文丛考》等书中,又明确认定楚人即“熊盈族”。胡厚宣在《楚民族源于东方考》中进而提出“楚之始祖为祝融”。 还有许多学者认为楚人属于苗蛮族。周谷城在《中国通史》指出,楚人之自称“蛮夷”。淮在江淮之间,是南方与东方稻作文明的民族,即九黎大联盟之后,处于东方南方交汇处。是北上南下的大民族活动的大地域。屈原《离骚》多以荆淮的大楚语言为创作语言。
4、楚人出自黄帝先祖的大部落集团。《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所载,楚族出自黄帝或颛顼之后,是指族源而言说的。楚族的直系祖先应是季连。屈原《离骚》里表述帝族渊源。
(二)、大气概建立大楚国
1、国名族名来源于大周所赐。鬻熊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商衰周兴之时,率族部投靠周文王,参加灭商,受到周王室重视,臣属于周,封号“子”。《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 鬻熊是楚国最早缔造人,楚人念其功绩,把他跟祝融一样,作为祖先祭祀。到熊绎时,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周公旦摄政,奴隶制推向极盛阶段。周王室再次对鬻熊之后熊绎封于楚蛮之地,明确了姓和都城。楚,国号兼族名正式定下来。 从鬻熊至熊绎历代居丹阳,丹阳成为楚人立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后,熊绎带领国人开始“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
2、筚路蓝缕、励精图展,兴旺成大楚族。立国后,熊绎带领国人开始“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楚人初居丹阳,只是弹丸小地,以此为立足之地,朝南方扩展,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楚人立国后,必须按时向周王室述职进贡。熊绎携带桃弧、棘矢、苞茅等特产,涉渡汉水、丹江,翻越秦岭,进贡周室。岐阳会盟上,熊绎管理置茅缩酒,与鲜卑酋长一起“守燎”,无资格参加诸侯盟会。既说明熊绎地位低下,也说明楚国不仅有进贡苞茅的义务,国君还须亲自主管缩酒仪式和“守燎”祭天。在周共王时期,楚国“筚路蓝缕”,辛勤开发,国家呈勃兴之势。到周昭王时期(约前1000年),周、楚开始紧张起来,周昭王集中全力,打击楚国。周昭王十六年(约前985年),周昭王伐楚,领军渡过汉水,深入到荆楚。周昭王十九年(约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军队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将士惊恐,遭到楚军强有力的伏击,大部丧失。约周昭王二十四年(约前977年),楚人奋起抗周,设计献胶粘接的船只,船驶至中流,胶液融化,船只解体,周昭王及其部众,溺水而死。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国日益发展,逐步走上强大之路。屈原《离骚》中表现出大家大族的情怀。
周穆王西征,东土徐偃王联合徐奄诸部乘机叛乱。周穆王急忙回军向东,向楚国求援。楚国大举出兵,与周王朝一起攻打徐偃诸部,使徐偃王败亡。 熊绎下传四代至熊渠,楚国已巩固自己开发的荆楚大地,开始向周围地区开拓。周夷王时,各诸侯开始轻慢周朝,楚君熊渠威望很高,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 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周厉王时,强化国家机器,垄断国家资源,对周边荒服地区,连同楚国在内不断攻伐。 熊渠保存实力,避免正面冲突,自动去掉王位,取消对儿子的分封,继续臣服。此举影响楚国国君很大,奠定后来楚国立足江汉、争霸中原的大战略基础。熊渠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楚人长期师夏师夷、以夏变夷,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开拓精神的荆楚文明。
3、争霸大中原,创建大霸主。熊通之子楚文王定都于郢后,为扩充领域,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事。楚成王时,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成王四十年(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大败,晋师“三日馆谷”,向周天子献楚捷“驷介百乘、徒兵千”,但此战并未损耗楚国实力,楚中军全身而退,楚国仍然不断向中原小国扩张,陈、蔡、许、郑并没有全部倒向晋国。陈国仍然一直向楚国进贡,战后过了几年,楚穆王又开始北上扩张。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楚穆王卒,子熊旅立,是为楚庄王。就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 三年后改革朝政,攻灭庸国,开始争霸中原。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到达洛水边,直抵周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表示蔑视,同时意识到取代周朝条件还不成熟。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围攻郑国,迫使郑国投降。晋国派兵救郑国,两军于邲会战,晋军被打得大败,中军、下军几乎全军覆没,《左传》描写晋军渡河逃跑的惨状:“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此后,陈国、蔡国、许国、郑国都听从楚国,楚庄王称霸中原。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楚围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晋国不能相救,宋国遂与楚国言和,尊属楚国。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确立了楚庄王在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史载,通过战事,楚国先后吞并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国。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鄢陵之战,楚国被晋国击败,但楚国中军没有受到损害,只是暂时阻挡北上的势头。此后,晋国内乱,国力衰退,无力再与楚国争霸中原,转而支持吴国对抗楚国。中原诸多小国,苦于连年战争,宋国的向戎多方奔走,约合晋国楚国两国,会同各诸侯国召开盛大的弭兵(停止战争)大会。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弭兵大会在宋国举行。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许、曹、邾、滕、蔡等14个诸侯国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晋国和楚国共为盟主,各国共订盟约,不再打仗;除齐国、秦国外,各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时朝贡。屈原《离骚 》中表现出唯我天地的霸主霸气情怀
4、知耻后勇,大力变革,创建江南大楚国。楚康王十五年(前545年)冬天,楚康王、令尹子木(屈建)去逝。楚康王子熊麇继位,为郏敖。康王弟王子围为令尹。郏敖幼弱,军政大权实为王子围掌握。楚灵王元年(前540年),王子围篡位自立,是为楚灵王。楚灵王是一位立志兴霸、夺取天下,雄心勃勃的君主。为改变楚国的被动局面,几次大规模对吴国用兵,都是取到成功。由于连年穷兵黩武、对外扩张,远离都城,时值寒冬,雨雪连绵,军民不稳。被楚灵王打击或剥夺的大姓贵族及其他反对力量,乘机叛乱,夺去政权。楚平王即位后,一反楚灵王的所为,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息民五年后,政局日趋稳定,国势渐恢复,可向外图谋进取时,但贪恋女色,重用佞臣,把楚国引向歧途。忠奸不分,听信佞臣费无极,杀忠臣伍奢、伍尚,迫使足智多谋、颇有才干的伍子胥出逃,对属国问题未妥善处理。楚平王十年(前519年)秋天,吴王僚遂出兵伐楚,攻打州来。楚令尹子瑕率楚、顿、胡、沈、蔡、陈、许等七国军队驰援,吴军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抵御。楚令尹子瑕死于军中,军无斗志。吴王僚与楚国等国军队战于鸡父,楚军被打得大败。 楚平王死,子熊轸立,为楚昭王。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阖闾派伍子胥、孙武率军攻打楚国,在柏举之战中,楚军又被打得大败,吴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楚几乎覆亡。越王勾践趁机攻打吴国,秦国出兵帮助楚国,楚将子西率领楚军回击吴军,光复了楚国。楚惠王即位,各国形势继续出现变化。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后,轻视越国、楚国,全力北上争夺霸主。越王勾践经整顿休息后,国力已渐恢复,趁夫差北上、国内空虚之机,出兵袭击吴国,攻破吴国都城姑苏。夫差已无能为力,以厚礼请和。从此,吴让位于越,无力再与楚国争战,楚国长期受制于东吴的局面结束。楚惠王十六年(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后,勾践称霸诸侯,势盛一时。勾践为缓解与楚国的关系,主动把淮上地给予楚,有利于楚国进一步向东拓展。即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年),楚国灭掉了杞国。自此,楚国向东拓展疆土至泗水之上,尽得江淮以北之地。楚惠王五十七年(前432年),楚惠王去逝。楚简王元年(前431年),楚国又灭掉莒国(今山东莒县)。楚惠王在位五十七年,继承楚昭王事业,利用春秋末战国初各国内部变动、无力外顾和越国衰败之机,积极向东方开拓,使得楚国重新又复强大,以大国强国的地位步入战国的行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楚悼王元年(前401年),楚悼王立。由于各国竞相改革成功,重又开始激烈的争夺。以前是争夺与属国,旨在树立威信确定霸主地位;这时却是争夺城池略占地盘,吞并他国,是新兴的封建兼并战争。楚悼王十五年(前387年)之后,魏国、秦国争夺激烈,赵国迁都城于邯郸。韩国则全力攻打宋国、郑国,严重威胁着楚国。国外形势严峻,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楚悼王不得不寻找出路,用以摆脱困境。危殆之际,在魏国协助李悝改革、抗秦有功的吴起来到了楚国。吴起一到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先任为宛(今河南南阳市)守,防御韩国、魏国。一年以后,晋升为今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在楚悼王的直接支持下进行,楚悼王在其父楚声王被“盗”杀后,由楚国国人所立,政权具有新兴的封建性质。吴起实际上是在新兴政权主持下的一次具有封建性质的改革。变法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变法顺利进行、楚国朝气蓬地活跃在当时中国大舞台上。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不幸病逝。早就对吴起变法怀有刻骨仇恨、蓄谋杀害吴起的旧贵族势力,乘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机智地伏在楚悼王尸体上,旧贵族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的遗体。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夭折。 楚悼王死后,其子臧立,为楚肃王(前380—370年)。楚肃王在位十一年,吴起变法失败,七十余家宗亲权贵遭到诛戮,楚国一时空虚,政局动荡不安。楚肃王为稳定统治,对外妥协退让,未主动出击。楚宣王为扩展地域,乘秦国、魏国激战之机,沿汉水西上,褒汉之地旋即为楚所有。巴国、蜀国真空,楚国势力伸入到巴蜀地区。楚宣王十六年(前354年),魏国攻赵国,进围邯郸,形势严重,赵国向齐国、楚国同时求救。楚国君臣专门讨论,商议对策。楚宣王采纳景舍的意见,派景舍起兵救赵国。楚国既夺取了魏国的土地,又救了赵国帮助齐国,与赵国、齐国结成友好。魏国不敢得罪楚国,同意景舍出面为齐国、魏国调解。在魏国、齐国、赵国争战中,楚国举足轻重,获利最多,堪称强国。楚国当时君臣团结,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中原各国都畏惧。 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年),楚宣王死,子楚威王继位。楚国吴起变法后,注意向南发展,北境争夺又日趋激烈。越国于前379年(楚肃王二年,越王翳三十三年),将都城迁回吴。前342年,越王无疆即位后,国势一时炽盛,兴师伐齐攻楚,与中国争强 。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齐国、魏国会徐州相王后,齐国、楚国矛盾表面化,越乘机举兵攻齐。齐国为把祸水泼向楚国,派人前往越国游说。在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徐州之战的同时,又发生越楚之战。在楚国有力的打击下,越国已亡,吴越之地全为楚国所占有。楚威王一至十一年(公元前339年—329年),楚军攻陷巴国国都江州(重庆渝中区)及其北边陪都垫江(重庆合川区),进入云南和四川西南部。故《史记•秦本纪》曰:“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楚宣王、楚威王统治四十年,励精图治,对外利用矛盾,伺机出击,使楚国在战国中前期,成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当时是中国最大的诸侯国,也是全世界是最大版土的国家。屈原《离骚》国抒发大国情怀和爱国情怀。
(三) 、多民族融合于大楚荆蛮
1、北方融入诸夏先进各族文化
楚人出自颛顼的后代,受到商、周压迫,辟逃在荆、淮蛮荒之地,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立志北上中原,争夺霸主地位,先后征服或灭掉诸夏诸侯国,但楚人不固步自封,采用相容的文化策略,极明智主动,积极吸收华夏较先进文化,使自己成为与华夏同步前进的先进文明大国,所以楚文化具有中原华夏礼乐先进文化成分。如公元前589年(楚共王二年),楚军进抵至鲁国阳桥,鲁以执斫(木工)、执针(缝工)、织[纟壬](织工)各百人献给楚人,请求结盟,对楚国建筑业、纺织业的发展有帮助,使楚建筑纺织融入中原风格。华夏语言、文字、典籍、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及精神文化等都被楚人广泛吸收,使得楚语与夏语融合成一种楚语言,即上古汉语言。如楚语与夏语基本相通,楚国文字,从铭文、帛书至楚简等与中原各国文字基本是一致。楚国以王为首、贵族、官僚三位一体的奴隶主贵族专政的政体,仿西周王朝建立起来。
楚共王即位后,普及夏化政策,臣属高度评价:“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焉。”《左传》则称其“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确切反映楚人融夏夷为一体的正确民族政策。所以楚国在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一方面能北上中原争夺霸主,在争霸过程中征服或灭掉众多的华夏之国,但特别注意保留华夏典籍,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充实自己的文化养料和精神财富,推广融夷、夏为一体的政策。屈原《离骚》就是以楚语与夏语的共同体,即上古汉语,创作出来的时代特点鲜明,地域特色浓郁的大国之作。
2、东面融入的东夷各族
古代居住在东部地区的各族人民,统称东夷。楚国崛起后,东进与齐国等国争霸的同时,不断征服和灭亡东方诸国,如嬴姓黄国,今河南潢川西北、偃姓英国,皋陶之后,今安徽金寨东南、嬴姓江国,今河南正阳西南、偃姓六国,皋陶之后,今安徽六安西北、偃姓蓼国,皋陶之后,今河南固始东北、偃姓群舒国,皋陶之后,包括舒鸠、舒龙、舒鲍、舒龚、宗、巢、桐等国,今安徽巢湖周围一带。楚与东夷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密切联系,有的向楚国进贡,有的与楚国通婚。如东夷之中历史悠久、国力较强的徐国。徐,嬴姓,今江苏泗洪南边。楚国成王灭掉黄国后,东进攻打徐国,尽管齐国、鲁国等国来相救,徐国还是被楚国打败了。徐国的失败,标志着楚国征服东夷的重大胜利,加速楚国与东夷的融合。东夷的徐国,文化水平很高,楚与之融合,有利于楚族发展,充实了楚文化的宝库。东夷与南蛮同是稻作文化,是稻作部落联盟的九黎之后。草木经济文化,山水祖先宗教信仰,巫傩祭祀风俗,早有共同亲缘联系,屈原《离骚》就是楚地这种文化内容描述。
3、西边融入西戎各族
西戎历史漫 长,西周伐商灭商时,立下巨大的功劳。据《尚书•书序》载,周武王伐商,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纣战于牧野”。“戎车”,是西戎兵力。周王朝建立后,西戎逐渐迁徙内地,与诸夏之国杂处。楚国在北上争霸过程中,众多西戎之国,纷纷被征服灭亡。亡国后有的被迁,有的被置为县,成为北上争霸的重要城镇。史料记载,被楚国征服或在楚境的戎蛮,主要的族国有:戎蛮,戎蛮进入中原较早。阴戎,阴戎是西戎之一支,为阴地之戎。还有申、吕(甫)、许等均为姜姓之戎,被楚灭后改为县。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大国情怀,就是以所有姓族土地为国土,希望楚国一统中国。
4、南疆融入的南蛮各族
南蛮,是一个庞大的民族系统,内部族团关系复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四裔》把南蛮分为卢戎、蛮、濮、巴四族。卢戎,即蛮族之一。故南蛮,实际是指蛮、濮、巴三个民族。古代所谓的三苗,有学者认为就是这三个民族 。楚、濮关系密切。楚国开始强大,立即对濮族发动进攻,开发濮地。一部份濮人与楚人融合。其余纷纷逃亡迁徙,至后来濮人居地。濮人活动地区广阔,东起荆楚,西至川、云、贵,南及湖湘一带,为楚国境内的重要民族。其次,巴人。《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武王既克殷,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腹,春秋时为楚国所征服。战国后,楚国在激烈兼并战争中,加强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后汉书•南蛮传》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楚国势力伸入到洞庭湖周围及至五岭一带,加强与散居各处蛮夷的融合。洞庭,苍梧为长沙蛮,武陵蛮或说五溪蛮居地,是古三苗国之地。古三苗国在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的湘鄂赣三省地域,也就是在九岭山脉与幕阜山脉之间的盘古蛮,僚蛮,江夏蛮等原始居民。
楚国君以道家的相容政策,以相融于一国的大胸怀,将四方各民族相和于一
体的形成大楚国。国都处于长江与洞庭之间的长沙蛮、武陵蛮与荆蛮组成大南蛮群体,是楚辞产生核心区域环境,当然屈原大辞《离骚》、《天问》是以此地楚音楚俗,楚物,楚事,楚人作铺陈描写意象的古楚国、古洞庭湖,古长江,古幕阜山、古武陵山的风物风俗、民情国情的大辞赋。
二、 屈原大辞赋的写作大环境
1、 个人族源于淮夷、同姓芈姓楚王熊氏、出身屈氏家族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的写作必与他家庭出身,家族渊源有关,思想感情的表达是作品的血肉,道德观念的主张是作品的灵魂。屈原写出旷世大作的《离骚》、《天问》,关乎家族、国家的命运与天地万物成因的探问,那屈原血脉家世如何呢。司马迁曾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王室为芈姓熊氏,芈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都是芈姓。楚王熊氏,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淮地在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居住。传到熊绎一代时,因功受周王室赏封为楚国,遂居丹阳,即现在的湖北宜昌。春秋初期,约公元前七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叫“屈”的地方,叫屈瑕,他的后代以屈为氏。楚王的本家中,和类似屈氏家族的,还有春秋时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的昭氏和景氏。昭氏、屈氏、景氏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氏,是建立楚国的国族的贵族大姓。屈氏从春秋前期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叫作“公族”或“公室”,他和楚国的关系,就不同一般。家族兴旺经久不衰,家族与国家兴盛紧紧联为一体,息息相关。有家族的兴旺才有国家的发展,有国家的强大才有家族的长盛。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到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据屈原《九章•惜诵》诗句“忽忘身之贱贫”,可知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所屈原《离骚》中热爱国家的情怀,也就是热爱家族的感情,是有感而发,既有个人感情,又有国家理念,所以吟唱之时,能惊天地泣鬼神了。
2、 先天生成的天赋与后天名字的鼓励教育出爱国爱家爱民的情感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要有先天的禀赋,加之后天的努力才能成就成绩,二者所缺一不可。屈原出生的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的研究,大约在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间。依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屈原出生的年份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还是寅日。按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屈原在《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摄提贞于孟陬”意为太岁星逢寅,说明这年是寅年。孟是始的意思,陬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惟庚寅吾以降”说明屈原出生的那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同年正月二十二日。学界一般定为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
楚王为芈姓熊氏,屈氏是熊氏的一个支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与众不同,按现代算命先生的说法,地支三寅为三寅人。寅中含甲木,为三甲木人。寅年为年首,寅月为月首,寅日为日首。三寅之首。楚为木之首,代木之形,代木之言。屈原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即依木之正则,名余曰正则;依木之灵均,字余曰灵均。意思是:他父亲看到他生辰不凡,给他起了个好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屈原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出生的年月日三寅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是天的象征;“原”是宽平地形,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属于天生地、地生之人的顺生,当时被认为是个好预兆,天地赋予的好名字。大木产于天地之间,所以屈原《离骚》多歌唱香木馨草,自己飞翔于天地之间。
3、 爱民爱家爱的人生记录屈原爱国情怀的大爱韵文
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的秭归,后居乐平里。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有“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的传说。虽然出身贵族,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受到家庭良好影响,十分同情贫苦百姓。小时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民众赞誉。 公元前321年,秦军侵犯楚国边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既凭贵族身份对青年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又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沉重打击了敌人,展示非凡才华。公元前320年三月,应楚怀王的召见出山进京,出任鄂渚县丞。公元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公元前318年,辛劳于楚国的内政外交工作。楚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前行。 公元前317年,忙于变法改革,制订出台各种法令。次年,继续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深入进行变法改革,民心沸腾。楚国形势大变,旧贵族面临覆灭。 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被疏远,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公元前313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今河南西峡、淅川、内乡一带。秦国张仪破坏楚齐联盟,楚怀王两次兴师攻伐秦国,都失败了。公元前312年,楚国发兵反击秦国,在蓝田的今陕西蓝田一带大败。楚怀王重新启用屈原,出使齐国,让齐楚两国缔结新的联盟。秦国东进,韩、魏屈服,秦、齐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雄踞南方的楚国,西邻秦东接齐,地位极其重要,是制约齐、秦争雄的关键力量。商於之地六百里,当在今丹水流域一带,是秦、楚相接地段,武关在其中,物产富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秦国准备对齐国发起进攻,这时正值楚结齐。齐国、楚国“方欢”、“交善” 。秦惠文王很忧虑,与张仪商量对策。张仪自告奋勇,前往楚国游说,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为条件,要楚怀王闭关绝齐。待楚国、齐国绝交后,张仪只承认献地六里。楚怀王见受到欺诈,恼怒至极,举兵伐秦,结果惨败,这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张仪“诈楚”事件。公元前312年,楚国、秦国间的大战全面展开,秦大胜,斩首八万。又攻楚国的汉中,取地六百里,仿楚制,亦设置汉中郡。公元前311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国无力还击。惠文王愿分汉中的一半给楚国,与楚国结盟。可楚怀王想要的是得到张仪。张仪来到楚国,重金贿赂靳尚,楚怀王宠姬郑袖进言,被释放回到秦国。怀王领悟到被张仪欺骗,出于权宜之计,起用屈原为齐使,当屈原从齐国回来后,马上被疏远。公元前309年,齐宣王欲为纵长,担心楚国与秦国合盟,派遣使者送给楚王书。怀王犹豫不决,昭睢力谏,就没有合联秦而合联齐,善意韩国。屈原不能参与朝政,极可能通过昭睢等大臣敦怀王合联齐国。公元前298年,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攻打楚国,斩首五万人,夺取析地(今河南淅川)及左右十五城而离去。 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汉江以上,今河南南阳西峡、淅川一带。秦国楚国复又合联,与屈原谋划是相反的,奸人以谗言加害他,不得已避居到汉北,在《九章•抽思》有欲归不得之意。公元前302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作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命客卿通率兵解救楚国,击退了三国联军。次年,秦国一大夫与太子横因为私事争斗被杀死。太子横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国,使秦国、楚国两国关系恶化,导致秦国对楚国的频繁进攻。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谣言将会损害楚国的利益,正直的屈原不能容忍,忧愁幽思,把个人经历,国家大事,忠奸楺合在一起,愤而怒作《离骚》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无比耽忧。公元前299年,屈原从汉北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人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秦国之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结果怀王一入武关,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挟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国从齐国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以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国割让土地,秦发兵攻打楚国,大败楚国军队,斩首五万,掠取十六座城池。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各诸侯国由此认为秦国不仁义。秦国、楚国绝断往交。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进入长沙蛮与武陵蛮人居地的洞庭湖。公元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在楚先王始封之地的长沙蛮地区,遍览山川形势,引起兴国振国的情怀。公元前293年,秦国白起攻打韩国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秦国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荒僻地区。流放路线,按《九章•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到达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最后从夏浦(湖北汉口)返回洞庭湖,居住于汨罗玉笥山。流放生涯长达十六年,写下大量优秀的楚朵楚韵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等,如根据湘楚之间的民间祭祀民间,写有祭祀华章《九歌》,完成了光耀千秋的爱国大辞《离骚》。 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进攻楚国,楚国割让上庸、汉北等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打楚国,取邪、邓、西陵等地。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了楚国国都郢都。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六十二岁左右,魂归先祖宗国成大楚国之地。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聚集东境十多万兵力,成功收复之前被攻陷的十五座城池,以此抵御秦国。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任用春申君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一度复兴。但前241年,春申君组织东方国家最后一次合纵,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迁都东面的寿春。公元 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门客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楚国国力一蹶不振。秦王政亲政后,知道楚将项燕擅战,先遣李信为将,带领二十万兵马,欲灭亡楚国,失败。再派遣老将王翦,统领秦师六十万,与项燕相持一年。公元前223年,大败楚国军队,项燕扶持的熊启很快被俘杀,大楚国随屈原死后而灭亡。
4、 湘楚、荆楚是屈原大辞赋写作的地域环境影响
湘楚是湖南省的别称。湖南一带在古代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湘楚文化。宋人魏良臣诗:“他年我若官湘楚,愿采遗言问钓翁。”《宋史》载占城国王的奏表说:“二帝封疆,南止届于湘楚;三王境界,北不及于幽燕。”到清代,“湘楚”成为习语 。荆湘,位于长江中游的江汉—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西境,东有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与江西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别山与中原分野,南以五岭为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稻作农耕业发达。湖北和湖南,荆湘的文化概念:有学者认为历史上本区是中国古代一个文明中心,有学者认为它是黄河文明中心扩散后的一个中心。无论本区论,还扩散论,都承认本区在文化各个层面上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对后来本区的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湖北和湖南是荆湘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湖北全域及周围地区。荆楚部族兴起于楚,称荆楚。楚人由长江流域三苗大部落发展而来。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在大三苗部落形成之前,当黄帝部落创造中原文明的时候,南方江汉流域兴起了九黎大部落,创造出大溪、屈家岭文化等早期大楚南蛮文化。远自商代,中原人以荆楚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荆,现名牡荆,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古代名楚,用来做刑仗,鞭打犯人。可做筐,用于采集与日常农耕生产。因此楚又称荆楚。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得名,是周代至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周初,文王姬昌的老师的曾孙熊绎被封为子爵,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到楚庄王时,楚吞并周边众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因此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湘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楚民族、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历史上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特定称谓,沿袭三千多年。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荆楚”联称,荆在前,楚在后。《竹书纪年》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楚荆”联称,楚在前,荆在后。另据《春秋》记载,鲁庄公(?前693—前661?)之前称荆,自鲁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后,改为楚。如此看来,荆或楚,荆楚或楚荆联称,意思一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把荆山、荆楚、木、荆州、荆、楚国,统一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特称。
历史上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如《诗•商颂》毛传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又如《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不论何种说法,荆和楚溶合为一体,不能截然分割开来。作为楚人族所创造的文化,在荆楚大地长期沿袭下来,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屈原承上启下,歌咏荆楚之草木与荆湘之水草,以成《离骚》大辞赋。
6、南蛮(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祭祀先祖大歌的影响
溯其源流,楚文化或荆楚文化是独立的文化形态,有它本身的内涵和属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楚辞名称起于西汉:一、指战国后期由屈原等楚国诗人以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为基础创造的一种诗歌载体;二是《楚辞》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屈原开创楚辞,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最有代表性。提及楚辞必言屈原代表作《离骚》,以“骚”或“离骚”为楚辞的代称。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长江、汉江、湘江、洞庭湖、云梦泽使湘楚大地成为一个偌大的水乡,民间巫风傩事之风盛行,土俗尚崇宗祠祭祀歌舞,此地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地祭祀先祖的大歌,即长沙蛮、武陵蛮的民歌,有着后来苗族、瑶族、畲族、黎族、壮族、侗族等南方共同母题的盘古神话歌,洪水滔天歌,伏羲女娲兄妹歌和盘匏歌。我在《龙窖(药姑)山瑶族千家峒母性文化遗存》有一段话:炎帝是南方天帝,管理南方世界,是太阳神,是水稻文明的发明者,是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在更远的史前时代,苗、瑶、畲、侗、黎的共同祖先是盘古。西南少数民族大多都有祭祀盘古的风俗。盘古、盘匏神话一直流存到现在,汉族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是汉朝根据南方少数民族的盘古神话传改造成的。盘古神话,始见于《艺文类聚》所引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和清人马骕《绎史》所引《五运历年纪》,未见于先秦古籍。或许是《山海经》所记烛龙神话的演变,后来吸收南方民族的盘瓠传说,创造出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明末周游《开辟衍绎》中写,盘古手里加上斧头和凿子,表明劳动开辟天地。有关盘古的神话,最早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民间广泛流传。苗,瑶向来崇奉盘古,把盘古看作自己的祖先。壮、侗、仫佬等民族盛传盘古,把盘古看作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有壮族先民居住的海南一带,就有追葬盘古氏之魂的墓地,特别是当时作为壮族聚居之地的桂林(治所在今柳州市东南),竞立有盘古氏的庙宇,称为祝祀。可见盘古在古代壮族人民的心目中是很受崇奉的形象。桂西一带,今天还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盘古开天辟地歌》:盘古开天地,造山坡河流,划洲来住人,造海来蓄水。盘古开天地,分山地平原,开辟三岔路,四处有路通。盘古开天地,造日月星辰,因为有盘古,人才得光明。茅盾在《中国神话ABC》中大胆认为盘古神话属于中国岭南民族神话。把盘古神话放到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神话领域去考查,就会发现各民族开辟神话具有更多的相似,有时竟至是同一母题神话的异文,如纳西族《创世纪》,白族《创世纪》、《苗族古歌》,壮、布依、侗、彝等族的开辟神话都有类似说法,特别是苗、瑶、畲族的大诗歌,在春秋战国未分族的统称南蛮时,歌咏的盘匏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在汉代分族后,大歌名称各有不同,内容稍有变化。这些因素是屈原楚辞得以产生的基础,而受其史诗初形的影响,无论祭祀先祖的济世情怀 还是风俗巫事的内容与排比的赋体铺陈歌咏手法,使屈原承其精神,创作楚地风貌的大辞赋《离骚》。虽然在《诗经》这样一部广泛采录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四方各国民歌的总集中,几乎没有收录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于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楚地方言也难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从各方典籍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楚歌来看,内涵丰富,叙事抒情都极富浪漫色彩,对楚辞影响深远。
7、楚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合流使屈原创造出大辞赋
春秋前,楚国长期独立发展,形成独特楚地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楚人立楚后,楚国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中原文化,发展固有文化。南北合流是屈原楚辞产生的重要基础。其一,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一样,原始时代神话丰富多彩。中原地区的正统经典把古代遗留下来的神话加以历史化时,南方楚国仍存在着许多瑰丽神话。《汉书》说,“楚人信巫鬼而重淫祀”。楚辞《九歌》是屈原加工的楚国民间祭神乐歌,楚地风俗富有神话意味和色彩。在《离骚》、《天问》、《招魂》等诗的神话素材都是屈原经精心结撰的楚地神话。神话传说扩大屈原的想象空间,丰富创作了内容,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奠定了基础。其二,楚国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楚人特别爱好音乐舞蹈。盛行的巫风,推动音乐舞蹈遍地发展。考古说明,楚人比中原各国人更为能歌善舞,直接影响屈原诗歌的创作。王国维认为《九歌》萌芽了后世戏剧。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是屈原生存在得天独厚的地方。其三,中原地区传统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与屈原楚辞产生有密切关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多方面描写现实生活,表现不同阶级或阶层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艺术手法上,大量运用赋、比、兴,获得显著效果。南北文化交流,《诗经》给屈原创作提供借鉴,楚辞中的赋、比、兴手法和直面现实的精神,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其四、纵横家们积极奔波,在统治者中寻找知音,各国君主愿意倾听游说之辞。使士所写说理散文,大量运用比喻、寓言,文章曲折生动,词章宏丽,感情激越,极富说服力。百家争鸣和散文发展,给屈原创作有很大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法家的思想,在屈原作品有鲜明反映。《诗经》简单文体和质朴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他的思想、抒发他的感情。因此,屈原以楚国民歌为基础,提炼诸子散文的语言融入诗歌,开创楚辞崭新的形式,开辟一代新风。其五、《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即长江、洞庭湖、云梦泽及武陵山、幕阜山、九岭之间区域)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最具代表性的是屈原作,最代说服力是屈原的《离骚》。《离骚》是用当时楚语写成的不朽作品。语言既有北方语言,又有当时楚国的南蛮语言(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即现在的苗瑶畲相通的那部分语言,即上古语言,宋人黄伯思在《东观余论》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8、楚地原先祖的济世精神是屈原大辞的胸襟
1)、炎帝草木医药稻作文明北迁传播。炎帝姓姜,号烈山氏,相传为少典妻有蟜氏所生,以火为德,为南方火神,故称炎帝。因开始教导民众兴作农业,故称神农氏。距今12000年湖南有玉蟾岩稻作文明遗址,距今7000年湖南有城头山稻作文明遗址。炎帝和黄帝是中国传说中的最早的两位部落首领,一个在长江流域是南方水稻耕作文化开创者,一个在中原黄河流域是半干旱作农耕文明的创造者。各持中国两河的半壁江山,后水稻文明北进中原到山东,与半干旱农耕文明部落冲突,激战于阪泉,今河北怀来。黄帝部落获胜后与被俘炎帝部落部分以兄弟身份和好,结成当时最大部落联盟,从此炎黄并称,共同被中华民族尊崇为本民族的人文始祖。但南方仍有大部原炎帝部落民众,也是炎帝氏,蚩尤是其后人。屈原整理加工楚中民间祭祀天神的《东皇太一》。史籍关于炎帝事迹记载很多,如《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周易•系辞下》也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时代,进入创制农具发展生产和开辟市场互通有无的农商时代。因“神农作树五谷于淇田之阳”(《管子•轻重》),在湖南的宜章定居地称之为“骑田岭”。“嘉禾”与神农有关。“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循其实曰嘉禾县。”王应章《嘉禾县学记》神农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故有耒水之河、耒阳之邑。炎帝为医民疾而“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最后驾崩长沙,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炎陵县塘田乡。现在茶陵县有炎帝命狮子狗在天庭盗谷种的传说。
2)、火神祝融的济世光辉是屈原辞赋的精神。《史记•楚世家》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国语•郑语》记录,郑国史伯评论历史兴衰,称荆楚系重黎之后,“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火正即是天官,职责是观测星象,确定农时。春季点燃烧荒备耕的火把,冬天保存火种供来年之用。火种和农时直接维系人类的生存,因此在湖南人心中,祝融是知晓天文、精通历法的火神,让天地充满光明,给人类带来生存的希望。屈原整理加工楚国祭祀太阳神的民歌《东君》。1942年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四时》篇,记述包牺(伏羲)观天察地,疏浚山川江海,观测日月的递进,推测一岁四季;记述祝融率领四神,奠“三天”、“四极”,恢复日月的正常运转。楚帛书形象阐释主司南方之神炎帝、祝融的传说。炎帝和祝融是南方之神,楚人是祝融之后,湖南人特别崇敬炎帝和祝融。如在株洲年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奠仪,奉祭炎帝。人们定南岳衡山的主峰称为祝融峰,在峰顶建有祝融寺。对来南岳圣地的朝拜者,湖南人虔诚地告诫:“烧香不到祝融峰,十回烧香九回空。”屈原在《离骚》与《天问》中,以光照荆楚大地的热情,有日月星辰的瑰丽描写。
3)、舜帝南巡考察异族政治的得失、娥皇女英南下殉难是屈原赋赞美的品格。上古部落首领常借狩猎巡视武力,操练军队,进而武装巡游征伐异族方国,后来演变成天子检察王政的巡守礼制。《尚书•舜典》具体描绘舜帝巡守之礼:舜继承帝位后的当年,东巡至东岳泰山,祭祀泰山后,还接受东方诸侯的朝见。5月份南巡,祭祀南岳衡山后,同样接受南方诸侯的朝拜。8月份西巡,祭祀西岳华山。11月份北巡,祭祀北岳嵩山。以后每5年巡视一次,接受四方诸侯的朝见,考察诸侯国的政治得失。据典籍载,舜帝巡守到湖南时,令人在韶峰演奏《韶乐》,曾习唱湖南民歌:“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舜典》载曰,舜50年后南巡,登上南岳衡山。《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娥皇、女英,又称皇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的父亲愚顽,母亲凶嚣,弟弟恶劣,多次欲置舜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相助而脱险。舜继尧之帝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来舜到南方巡视,死在苍梧。二妃前往寻找,在洞庭君山,得知舜帝已死,埋葬在九嶷山下,抱着竹子痛哭,泪染青竹,流尽泪水而死,因此君山多竹,称之为“潇湘竹”或“湘妃竹”现在潇湘庙,纪念二妃之真情。屈原根据楚国祭祀战死同袍的民歌写下祭祀死难国家的战神《国殇》屈原将传说写成美丽动人的会祭祀民间《湘君》与《 湘夫人》,并受启以夫妻之爱《在离骚》喻国君与臣子之相知。
4)、大禹治天下水灾为异族民众的生存而教化使屈原辞赋宣传济世内容。远古时代,荆楚大地港江湖交叉,湖泽相连,洪荒初开,天灾水患,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相传首先被尧帝派去治理洪水的是鲧。鲧花9年时间筑堤堵水,结果洪水冲垮堤坝,水患更加肆虐。舜帝上任,让鲧的儿子禹担任治水大臣。禹汲取父亲治水的经验和教训,改堵为疏堵结合,开渠排水,引水入海。经过13年的努力,驯服了洪水之魔,荆楚大地成为人民休养生息的乐土。《吕氏春秋•仲夏纪》记曰:“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庄子•天下篇》也说:“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禹亲自操槁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长年“劳身焦思”,“昼不暇食,夜不暇寝”,使得他得了行走艰难的“偏枯”病。禹为治理江湖,风餐露宿十余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幕阜山主峰系船石,有蝌蚪文石刻:大禹治水,登此山。湖南岳麓山上有大禹治水石刻。南岳衡山岣嵝峰上,耸立着记载大禹治水业绩的禹王碑。还有华容的禹山,有大禹治水的旧迹。屈原整理加工祭祀水神河神民歌《河伯》。
三、屈原作品的大诗内涵、史诗性抒情、祭礼祀功能与济世胸怀
1、屈原辞赋是中国首创的大诗。大诗的概念是现代诗人海子提出的,意思是国家民族等大主题内容,二是相当于短诗而言,是长篇诗歌,三是描写抒情不是单一的一景一情一哲一理,而是社会内容诸多内容综合反映。是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其中《离骚》、《天问》、《九歌》、《九章》为大诗。
2、屈原辞赋是中国文人首创的带史诗性的祭祀抒情。史诗是以英雄人物为线索,歌颂其功绩功德的长诗,叙事为主。史诗性抒情,即是具有一定叙事性,但不是完整英雄故事,不是以人物事迹为线索,只是具有一定叙事性,故事情节不是连贯完整的,不抒情为主。西方史诗以叙述英雄事迹为主,少有抒情。而屈原的大诗有一定叙事性,重在抒情。以多首相关诗歌咏一种心情和一种活动。《离骚》是以自己的美政理想、坷坎遭遇、忧愁痛苦、执着热情,以至整个人生生命历程熔铸的宏伟大诗,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史诗性的叙事,重在抒情。《天问》是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大诗,着重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及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在人物感情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方面,充满浓厚楚地巫风气息,一首诗就是一个叙事情景,具有戏剧性九首诗九个场景,组成连续祭祀过程,表现的是楚国春秋以前的宗教史。代人或代神表述,显示南楚荆蛮的文学特色。
3、屈原充满巫风傩神,具有随地随族的自由祭祀。屈原作品和神话密切关联。许多虚幻内容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特别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系。当北方进入宗法社会,楚地还处在氏族社会阶段。民性极为强悍,思想异常活泼,不被礼法所拘束。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直切,使用材料丰富,什么都可以用笔挥写。人神之恋,狂怪之士,远古历史传说,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鬼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是超出常人的人。作品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表现出与北方文学截然不同的风貌。体制上,屈原以前的诗歌,《诗经》或南方部分民歌,大多是短篇,但南蛮祭祀的先祖盘古、伏羲女娲、盘匏却是长篇大歌,屈原受祭祀先祖长篇史诗性大歌的影响,创制抒情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二千四百多字。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糅合成一体,用铺陈方式,大量用“香草美人”作比兴,把品德、意识和现实以复杂意象生动形象加以表现。语言形式上,突破《诗经》四字句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还有三字、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犹如楚人祭祀时的歌唱舞蹈。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4、运用上古神话传说表达自己的济世情怀。《离骚》把日月风云,调集到诗篇中,辞采非常绚灿,突出地描写三次求女的故事,表达自己执兼比兴”。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为家为族,为国为民博爱胸襟,表现在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到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由于受奸小的排挤陷害,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危机,对屈原爱国志士更加迫害。屈原正直高洁的爱国行动,成了罪过。将自己满腔愤激,抒发为诗歌,形成激愤的情调,《九章》表现得十分强烈。
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九章•哀郢》开头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意。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对国破家亡之痛,民离失散之苦,表现出十分愤懑,写出独有的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的大诗歌。许多诗中,对当时社会不重视贤才、自己怀才不遇表示了极大愤慨。在愤激中流露出凄凉幽怨。楚辞情调激愤,由于胸襟博大,吞吐风云,通天达地,感情深沉,毫无浮泛或轻躁之感。《离骚》表达的深厚爱国热情,诗人对国家民族的赤诚,深深地扣动着国人的心。《天问》以问句构成的奇特大诗歌,反问中包含深刻思想,充分表现出渊博和睿智。诗歌意趣丰富,神理超拔。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四、屈原赋及汉皇族对汉大赋的影响
受栾嘉惠论文启发谈谈屈原辞赋对汉大赋的影响。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一种代表性文体,丰辞缛藻、文采华丽,继承和发展楚辞放射性思维方式,以意识流进行写作,形成对世界成物的浓厚兴趣,采用状物抒情与采用铺排方式进行大纵笔诨毫,使汉赋成了世界万物的书册。
1、楚基础的汉朝皇族是汉赋的政治环境。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建立汉朝大一统国家,所以汉朝实际在楚国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国家,政体也有楚国的影子,文化哲学,巫傩祭祀带入朝庭里。文学方面,浪漫主义辞赋自然成了汉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汉国的建立者刘氏皇族,及其他王公大臣大多是楚国人。他们思想情感是楚地思想情感,他们喜欢辞表达,当然会在各种场合提倡,辞赋在汉朝顺理成章地承传下来。再是他们通过艰辛,推推诿翻了秦朝,完成了楚国一统中华宏伟大愿,自信楚人胸怀。加建国后北定边境,南安民族,出现盛世王朝,自豪楚人意志。他们需要大文章歌颂自己,赞美自己。铺排气势,夸张情态的辞赋是汉朝国家统者的需要,于汉大赋继承辞赋特点应运而生。
2、汉赋秉承楚辞放射性思维的特点,用意识流进行创作。楚辞是在楚国大地长成的文学体式。楚国是一个地广人稀,不贾而足,处处饶食,没有饥懂大患的地域。山水河港,田地树草,都能给楚人提供生存食物。而中原只有农业生产这条活命之路, 所以楚人思维比中原人活跃开放。《离骚》陈述屈原自己从不同方面叙淡,对黑暗政治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入手展开,抒发美政理想多处香草美人作喻。《天问》对历史的怀疑,对夏商周的兴亡,问春秋的吴楚争夺,联想到哪说到哪,无拘无束,纵横自由,具有意流的畅想。放射性思维、意识流写法是由一点生发开去,逐渐扩展放大。屈原叙写任何一方面都是放笔纵情,酣畅淋漓,于是就形成了大辞赋。汉大赋的形成,没有这种放射性思维、意识流写法,不可能构筑富丽堂皇的体制。
3、汉赋承传楚辞对世界万物的浓厚兴趣。屈原开创以鲜花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先例,篇篇弥漫着醉人的芳香,都有令人陶醉的美景。如《湘夫人》中的“筑室”,大自然与人物融为一体,格调高洁雅致。汉代人不都是生长在楚地,作品有丰富多彩的世界,一是汉斌是从楚辞直接过渡而来的文体,不可避免地受楚辞的影响;二是汉代帝国经过建设和发展,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三是汉代帝国开放,开疆拓土的功业和外交方面的胜利,大批异物来进贡,汉人大开眼界,自尊和自信心大为加强。要表现大汉帝国盛富,只有楚辞对世界万物的浓厚笔墨适合,汉赋毫不犹豫地发扬光大。楚辞对世界的兴趣限于鲜花香草美人等,汉赋更有突破,不受任何限制,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山上长的、水里游的、眼睛看的、耳朵听的,无所不包在汉赋里,无所不容的作品中,于是形成了汉大赋。袁枚指出过这一点:“古无志书,又无类书。《三都》《两京》,欲叙风土物产之类,山则某某,水则某某,草木鸟兽虫鱼则某某,必加穷搜博访,精心致思之功。
4、承传铺排修辞手法。铺排指铺陈和排比。铺陈、排比是构筑楚辞和汉赋的重要手法,使用时两者往往合在一起,并称为铺排。用楚辞方法陈述历代君王不励精图治的后果,因为陈述内容很多,自然而然形成排比,既让人感受内容的深刻和丰富多彩,又有不可阻挡的气势。汉初骚体赋直接秉承楚辞而来,所以称为骚体。铺排之法后来被赋家用到至极,成为构筑汉大赋不可或缺的方法。用到至极,指汉大赋作者为写出大汉帝国的声威和气魄,构筑宏致博大,无所不包的空间世界。在汉赋中,铺叙体式增大,排比气势夺人,是向屈原赋承传光大的结果。
5、主客对答的形式的继承。楚辞不少宏篇巨制,如《离骚》《天问》大规模辞赋,还有主客对答形式的推进。《离骚》对黑暗现实的认识,不仅通过自己的申述展示,而且还通过女婴的劝告,重华陈辞、巫咸灵氛的反复申述。通过许多人的口更加证实诗人对现实的认识,同时展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反复问答,使《离骚》成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内容包涵最大的大辞歌。主客对答能极大地扩展文章的篇幅,汉赋直接继承楚辞对答体式。贾谊《鹅鸟赋》用人禽间答的方式,谈论对待生死的观点;枚乘《七发》用主客之间七次对答,描述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要言妙道等七件事情。吴客用七件事启发楚太子时,充分发挥夸说特长,张扬物色,尽力铺陈,使《七发》具备了大规模,是骚体赋向汉大赋过渡的桥梁。汉大赋典型代表《子虚赋》、《上林赋》是用主客对答的方式组篇。对答体有利于汉赋篇幅的拓展。
6、最后纷繁约烂的辞采影响了汉赋。楚辞满目的奇花异草、神仙美人。华章彩卷令人心动神惊。汉赋直接受楚辞影响的文体。汉赋产生的社会环境是货丰粮裕、经济繁荣的泱泱帝国,作品体现总揽山川、包容万物的气象 ,体现在语言上就是铺采漓文,辞藻富赡。汉赋作者为使作品错金镂彩、纷繁绚烂,谴词造句极下功力,司马相如承认自己的赋是“合蒸组以成文, 列绵绣而为质。”为能够在网罗万物上超越前人,汉赋作者用几百日、三年乃至十年的时间,经他们之手的某些事物,辞汇往往至极,后人难以超越。
五、屈原辞赋对江南苗瑶畲族大史诗的影响
(一)、辞赋对苗族大史诗《苗族古歌》的影响
1、大苗族的名称。解放前,苗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另有称呼“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居住在湖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广大地区,解放后统称为苗族。苗族在上古时代居住在洞庭流域的武陵大山区,古有“荆楚”、“荆蛮”、“南蛮”等名称。后为大三苗,居住在洞庭湖、鄱阳湖到南岭之间广大地区。大禹征伐三苗之后,中原文献中一直不再有“三苗”记载。荆楚、楚荆、荆蛮、南蛮等称呼,都是泛指苗族人们的共同体,即苗、瑶、畲等民族。苗族三苗,历商、周至战国后期,三苗后裔在“荆”、“楚”、“蛮”的名称掩盖下,又出现于史册。楚国语言的楚语是华夏语与楚地方言的混合体,屈原的辞赋就是有这种混合语言进行写作的,读《离骚》要用现代苗语结合汉语才能读懂。当时南蛮语与华夏语合一的楚国共同语为上古汉语,根据吴沁源先生的观点汉以前的苗语(南蛮语)就是楚国语,汉以后苗语与汉语开始分离,现在苗语与汉语有些词相同,语法也相似。宋后,苗从若干混称“蛮”族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
2、苗族大历史
苗族先民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北岸达到江汉平原。随着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前。后来约在五六千前与北上的古越先民的炎帝汇合,随后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出现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大联盟,在陕甘高原上形成以炎帝神农氏(炎黄之战战败后的部分炎帝氏,在陕南沿秦岭一带)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两大部落集团。炎帝与黄帝沿黄河向东发展,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发生战争。蚩尤先打败炎帝,“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战败蚩尤,“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画蚩尤的画像威慑天下,天下安定下来。蚩尤九黎集团战败后大部分向南流徙,开始苗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至今苗族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他们始终信奉蚩尤为其始祖。
贵州关岭一带流传《蚩尤神话》,传说远古时,苗族居住在黄河边上,共“八十一”寨,首领蚩尤为民除掉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赤龙公和黄龙公(即炎帝和黄帝)复仇。蚩尤率领苗族英勇作战,多次打败赤龙和黄龙二公。赤龙、黄龙二公联合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杀蚩尤,焚毁了“八十一寨”。
九黎族各部属,大部分长途跋涉,退回到原故居地的南方。在洞庭湖、彭蠡湖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大联盟,又经过长时间休养生息,渐渐强大。唐尧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民族,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强大三苗部落联盟分化瓦解。欢兜基本未动,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今湖南西部。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整体逃迁屡遭武装掠夺,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战败,一次次逃迁,从三危山出来,经过大雪山、渡过浑水河的黄河,朝南迁移,过甘肃、青海,经产牦牛、骆驼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由崇山往东,达到今湖南常德一带,沿水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周王朝视为隐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战国时吴起发武力“南并蛮、越”,占有洞庭、苍梧等蛮、越之地。苗人被迫逃进武陵山区,发展强大一点,又遭到东汉王朝进剿,被迫“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逃迁,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往东逃迁的一支有苗,没在东海边长久定居,离开海边,逐步往西迁。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上古时期就在湖南玉蟾岩、城头山等地种植水稻。在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在苗族古歌中有大量反映。秦汉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羁縻政策。五溪地区的苗族先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掌握用木皮织绩和以草实染色的纺染技术,出现产品交换。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生产力不断发展,苗族原社会逐渐解体,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公社,逐渐发展成为地缘关系的农村公社。唐宋间,苗族逐步进入到阶级社会,农村公社首领已有土地支配权。汉族封建经济,通过汉、苗等民族间频繁接触,促进苗族封建社会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官”,领有大量的土地。苗民沦为农奴,称为“田丁”,耕种着领主的土地,交纳租赋和服无偿劳役,参加领主间的械斗。南宋王朝开始用官职笼络各族首领,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许多土官受到封赏,成为大大小小的土司。明朝中央政府于公元1502年在湖南城步苗区实行“改土归流”,其他地区派遣流官。苗族地区地主制度兴起,以领主制度为经济基础的土司政权受到削弱。清雍正年间大规模“改土归流”,对封建领主的瓦解和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对“生苗”的武力征服,造成苗族人民大量伤亡,严重破坏当地生产力。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财富集中日益加剧。乾隆年间,湘西出现拥有一二千石谷子的大地主,嘉庆年间,出现七八千石谷子的大地主。1840年鸦片战争后,苗族地区先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苗族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与其他各族一道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后,苗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苗族史诗性大诗《苗族古歌》内容上受屈原辞赋的影响。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是一部民族生存大史诗。远古时期,苗族人民饱受着战争苦难,为躲避战乱,多次大迁徙,担心各种信息被历史湮没,苗族先民将自己的历史深藏于清雅、空灵而又雄浑悲怆的古歌当中,留存于民族的记忆里。
《苗族古歌》是在原始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由于苗族古时没有独立的文字,从史前蚩尤时代进行数千年的口头创作,口口相传。到了楚国立国后,苗语楚语(古南蛮语)就是当时楚国各民族的共同通用语言,使用字体与华夏字体基本同体。《离骚》就是当时华夏语与南蛮语混合的楚语创作大辞歌。此时与以后史诗《苗族古歌》自然受到荆楚屈原辞赋影响,又历经2千多年才形成现在的各种版本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苗族古歌》万行以上,不同地区流传不同的版本,不同歌师传唱着不同版本。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流传的苗族古歌,是苗族古歌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版本。
《苗族古歌》的内容过去分为四组十三首。最新研究认为,《苗族古歌》由五组二十首组成。据统计,歌中塑造有名有姓的人物一百多人,部分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堪称有血有肉的艺术典型。
1)、苗族先民征服自然的开天辟地歌
这组古歌,包括《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造日月》四首。歌唱道:“我们看古时,哪个生最早?哪个算最老?他来把天开,他来把地造?”开宗明义提出天地万物的产生问题。接着说,云雾生下两只巨鸟,一只叫乐啼,一只叫科啼。是乐啼和科啼孵出天和地。“天刚刚生来,天是白色泥;地刚刚生来,地是黑色泥:”“天刚刚生来,像个大撮箕;地刚刚生来,像张大晒席?”是神人剖帕用巨斧将天地劈开:“剖帕是好汉,打从东方来,举斧猛一砍,天地两分开。”接着名叫府方的神人出现:“府方老人家,脚杆有九节,手臂有八双,能吃九篓鱼,能吃九槽粑,嘴巴咬死马,腰杆硬像钢,来把天一顶,来把地一踩,天才升上去,地才降下来,风才来回吹,鸟才自由飞,雨才往下降,树才往上长,人在地上住,再不弯腰杆。”开天辟地后,又出现新问题:“白天没太阳,夜里没月亮,天是灰蒙蒙,地是黑漆漆;牯牛不打架,姑娘不出嫁;田水不温暖,庄稼不生长。”《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造日月》三首古歌,集中地、展示宝公、雄公、且公和当公四位神人的伟绩:运金运银,打造金柱银柱,支撑天地,铸造日月。四位祖先请来神女月黛、月优帮忙。一鼓作气,造了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挂在天上。没有想到,“日月十二双,昼夜不停跑,晒得田水啊,好比开水冒;晒得石头啊,软得像粘膏;晒得坡上啊,草木齐枯焦。”神射手桑扎射下十一个太阳、十一个月亮,人们这才过上正常生活。生动描绘宇宙初始、天地混沌时期,神人开天辟地、征服自然的历史。对天地形成,充满奇异想象。神人宝公、雄公、且公和当公,实际是人类祖先的化身。很多民族神话,是神人共治时代,神和人难以区分。苗族人心目中的宝公、雄公、且公和当公,是神也是人。这组古歌,是对苗族先民战胜自然的礼赞。有屈原《九歌》歌颂天神赐福民众的崇敬,有《离骚》济世济民的仁爱精神。
2)、对物种起源大胆枫木歌猜想
这组古歌,包括《枫香树种》、《犁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四首歌。《枫香树种》生动叙述万物和人类的起源与枫树的关系。讲到人类起源时,歌唱道:“还有枫树干,还有枫树心,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妹榜、妹留是苗语音译,妹即“母亲”,榜是蝴蝶”,意为蝴蝶妈妈。苗族古歌认为,人、兽、神共有一个母亲,就是蝴蝶妈妈。古歌描绘枫树如何生蝴蝶妈妈,蝴蝶妈妈如何生人类、兽类和巨神。《犁东耙西》表现远古人类拓荒造田的创业:《栽枫香树》反映苗人祖先栽种枫香树、培育各种植物的艰难历程。《砍枫香树》歌词,涉及古代苗族部族事务的处理问题,集中讲述理老断案的故事。理老是古代苗族部落中主持公道的老者。歌词说,苗族寨子中因枫香树惹出矛盾纠纷,请理老来断案。第一次请来的理老,一进寨子就叫杀猪打酒。吃饱了喝醉了,舌头发硬,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请另一位理老。这位理老骑着公虎来,十分威风。一进寨子,就叫打酒杀牛。吃饱了,喝醉了,昏昏而睡。后来,大家请汪俄和立俄当理老,这才断了案,砍了枫香树。枫香树砍倒了,树根变成布谷鸟和黄鹂,树梢变成鹬宇鸟,树叶变成燕子,树圪疤变成蝉,木片变成鱼种。以诙谐风趣的风格,描绘苗族部落联盟时期的社会管理机制以及部族纠纷的处理方式。这组古歌,内容比较复杂,可以认定,在长期口头传唱中,经历多次的再创作,不同的时代,歌师们增添不同的内容。但这组古歌的核心内容,表现早期人类对万物起源的猜想,歌词中闪烁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芒,有屈原《天问》探寻的意味。
3)、探索人类先祖来历的蝴蝶歌
这组古歌,包括《妹榜妹留》、《十二个蛋》、《兄弟分居》、《打杀蜈蚣》、《寻找术鼓》、《寻找牯牛》、《寻找祭服》、《打猎祭祖》八首歌。《妹榜妹留》和《十二个蛋》,讲述枫树生蝴蝶,蝴蝶生了十二个蛋,十二蛋义孵出姜央、雷公、老虎、水龙等,提出蝴蝶是人类、兽类和神的共同母亲的猜想。《兄弟分居》,歌词唱的是:人类始祖姜央出生后,同生物界兄弟们生活在一起。姜央兄弟们太多,“人多争管家,姜央各兄弟,个个想当哥,人人争作大,你当我不依,我当你不服”。导致一场争斗,最后兄弟们只好分居。《打杀蜈蚣》讲述人类始祖姜央与蜈蚣发生冲突,最后战胜蜈蚣。这两首古歌,主要讲述人类早期经历的磨难。《寻找木鼓》、《寻找牯牛》、《寻找祭服》、《打猎祭祖》四首古歌,唱的是苗族各种祭祀仪式及其祭祀用品的来历。这四首古歌,可以在酒场上演唱,主要是在家族祭祖时演唱,属于祭词,由巫师或祭师在祭祀活动中演唱,这与屈原《九歌》一样都是祭祀歌舞。这组古歌,内容丰富,重点在于探索人类先祖来历有屈原《天问》的探索精神。
4)、追忆血缘婚姻的洪水滔天歌
这组古歌,包括《洪水滔天》、《兄妹结婚》二首。《洪水滔天》唱的是蝴蝶妈妈的十二个蛋,孵出的姜央、雷公、水龙、老虎等兄弟,发生矛盾后分了家。雷公上了天庭,水龙下了深潭,老虎进了森林,姜央分得了平地。有了平地,人类始祖姜央开始耕种庄稼。种庄稼需要雨水。雷公和姜央之间产生了矛盾。雷公为惩罚姜央,发起滔天洪水,一时间,洪水滔天,万山崩裂,水稻粮种尽埋没。姜央忍无可忍,与雷公展开一场大战。最终,姜央运用智慧,战胜雷公,滔天的洪水退去。姜央战胜洪水,发现人类几乎灭绝,光秃石板上,只剩兄妹俩。《兄妹结婚》唱的是滔天洪水后,姜央兄妹为人类繁衍发愁,想尽办法,各自找不到配偶。经过各方验证:人类要繁衍,必须兄妹结婚。“姜央娶妹做妻子”,开始再造人类的艰难历程。兄妹结婚后,“生下一个肉团崽,圆不溜秋像火把。”血缘婚姻给兄妹俩带来应有惩罚。姜央很生气,拿来弯柴刀,“嘭嘭剁个肉团崽,盛满九只撮箕儿,撒在九个大山间。”这组古歌,以人类遭遇灭顶之灾为前提,追忆人类血缘婚姻。古歌核心,族外婚时代的人们对远古血缘婚姻的一种阐释,一种形象化的反思。这与屈原歌颂的济世思想有关,探索人类起源与生命是民间诗歌与文人创作的共同主题。
5)、寻找生存空间的跋山涉水歌
《跋山涉水歌》,是古歌中相对独立的一首。姜央兄妹结婚后,生下一个肉团,姜央很生气,把肉团剁为碎块,抛进山沟。奇怪的是,这些肉团,竟然长成了九对爹娘。这里的爹娘,泛指男女。从此,男男女女成婚配,人类迅速繁衍起来。人类迅速繁衍,给自身生存带来新问题:“雀多窝窝住不下,人多寨子容不了。难容火塘煮饭吃,难容簸箕簸小米,难容脚板春确杆,没有地方去开亲,没有地方去花钱。七个公公一-把锄,一个挖地十个等,日子实在太难过;六个婆婆-一架车,一根蒿针共纺线,一人在纺十人看,真是实在太艰难!”于是,“六对爹妈爬高山,西迁来找好生活。”苗族先民被迫开始声势浩大的西迁活动,战胜凶禽猛兽,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完成迁居壮举,找到新的生存空间。这与屈原辞中的探索精神是一致和讴歌。
5、《苗族古歌》艺术上受屈原辞赋影响。
1)、结构上单独成篇,又相联合一为首(篇)大歌。《苗族古歌》从内容上分为五组。每首古歌,可以单独成篇,但不同古歌之间,又相互连贯,形成一个内容完整的大篇章。总体上看,苗族古歌结构宏大,内容丰富完整,比较系统讲述了苗族先民的社会生活,歌颂了苗族先民的创世伟业。这种单独成篇的组歌又相互连贯表现一个对象,组成共同的主题,与屈原《九歌》是相同结构体式。如呆在屈原之前,口口相传的《苗族古歌》,是这种结构形式的话,是它对屈原的影响;如果只是口口相传,没有定型这种单独成篇,又相互合一的结构体式话,那是屈原《九歌》对后来成型的《苗族古歌》的影响。
2)、《苗族古歌》是祭祀时的大歌舞。苗族重要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节日,都要演唱古歌。苗族认为,丧葬嫁娶、亲友聚会、民间节日唱古歌,能得到祖先庇护,免除灾祸,家庭和睦,子孙兴旺。丧葬仪式上唱古歌,能给亡灵指路,让亡灵回到当年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落叶归根。苗族最隆重的古歌演唱活动,首推“鼓社祭”。所谓“鼓社祭”,是苗族定期祭祖活动。每举行一项仪式,都要请歌师演唱古歌。他们认为,祭祖不唱古歌,会遭到祖先的责罚;祭祖唱古歌,会得到祖先保护,保佑庄稼丰收,百姓安康。苗族古歌是颂扬祖先伟业的歌。祭祖仪式上不唱古歌,就不成为祭祖活动。演唱者为老年人、巫师、歌手等,屈原《九歌》与《离骚》是楚国具有巫师身份的屈原自己唱吟。古歌是五言体,盘歌问答、歌骨歌花交替演唱。诗歌运用古今对比方式叙述。每段歌词可以反复吟唱。苗族古歌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神话类古歌,第二类是历史类古歌,第三类是诉讼类古歌,第四类是婚嫁类古歌。演唱形式以盘歌形式,一般由4人分别组成两组对唱组。先甲方提问,乙方重复甲方问题后再回答;乙方回答完后,紧接着提出问题,甲方重复乙方问题再回答,往复进行,直至终场。这也与屈原《九歌》《离骚》吟唱方式有相同之处。
苗族古歌从宇宙诞生、人类和物种起源唱起,一直唱到远古的滔天洪水、民族迁徙,包括苗族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等。演唱一旦开场,经常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张九紫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文学宝库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