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变化论:道也(下)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73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343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347


文章时间: 2018-12-19 周三, 上午9:59    标题: [原创]变化论:道也(下) 引用回复

变化论:道也(下)

100、肺、肝、脾、肾是在“心”的控制之下的——变化论:道也

论到此基本可以清楚了两个问题:一是、五脏相对人的整个机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统一系统;二是、“心”在五脏这个相对独立的统一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心者,君主之官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肝、脾、肾则分别是“心”在各方面的辅臣之官。“心”在五脏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肺、肝、脾、肾是在“心”的控制之下的,那么,“肺忧”、“肝怒”、“脾思”、“肾恐”也只是“心喜”被否定的反映。

101、“心喜”的意识才能使人整体实现良性的运行状态——变化论:道也

“肺忧”、“肝怒”、“脾思”、“肾恐”只是“心喜”被否定的反映。从人的感觉可知:只有当人生存的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生存条件的信息,传到人的心里时,就会否定人“心喜”的意识状态。从而就会产生忧、怒、思、恐等心情,并在心的主导下分别反映在肺、肝、脾、肾的状态上。同时又说明了:只有在人“心喜”的意识状态下,才能使人的五脏六腑,及人的整个机体包括精神系统,实现最为良性的运行状态。

102、一旦“心喜”被否定就会产生忧、怒、思、恐等心情——变化论:道也

要使人的五脏六腑,及人的整个机体包括精神系统,实现最为良性的运行状态,那只有在人“心喜”的意识状态下才能实现。这是从人类逐渐进化以来,人的全部感觉所证明了的。一旦人“心喜”的状态,被外来的信息所不同程度的否定,就会不同程度的产生忧、怒、思、恐等心情,并在心的主导下,表现在肺、肝、脾、肾的状态上。并反过来影响人“心情”,与整个机体包括精神系统的良性运行状态。

103、“心”只能表现为使人机体良性运行的“心喜”——变化论:道也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精神所在其中,其器质坚固,外邪不能盘踞于内。如果盘踞,则心脏受伤神气散失,神气散失,生命活动就会终止。所以,“心”只能表现使人的五脏六腑,及人的整个机体包括精神系统,实现最为良性的运行状态的“心喜”。而否定“心喜”状态的忧、怒、思、恐等心情,只能在并在心的主导下,表现在“心”君主的辅臣肺、肝、脾、肾的状态上。从而分担“心”君主的压力,但如得不到适当的缓解,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心”的,甚至直至“心死”。

104、“心”具有的精神功能表达了整个五脏的感觉——变化论:道也

综上可以说,在心的主导下,“心喜”、“肺忧”、“肝怒”、“脾思”、“肾恐”五脏等的感觉,所产生的精神感觉,也就是意识只能由心的功能表现出来,也就是只能是“心想”,而不是五脏分别都有意识在想。其道理很简单就,那就是说:由“心”主导的五脏相对整个人的机体来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心”是主官,只有“心”具有精神意识的功能,而来表达整个由“心”主导的五脏的感觉。由此,人类祈求“神灵”保护的崇拜,也就要由“心藏神”的功能起作用了。

105、由“心”主导五脏的感觉不是人所独有的——变化论:道也

上述结论说明:只有“心”具有精神意识的功能,而来表达整个由“心”主导的五脏的感觉。那么,新的难题又出现了,那就是:这是人所独有的么?动物具有么?区别在那哪?!如果是人独有的特征,那么,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类人猿及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具有五脏,动物为了生存相互传递的信息和表情,如:现存的猴群、狼群、狮群、象群等,与人在心的主导下,“心喜”、“肺忧”、“肝怒”、“脾思”、“肾恐”五脏等的感觉有什么区别么?应该说基本相似。就是有区别,也就是在于程度上的区别,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对哺乳动物没有研究,只是现学的感觉如此)。从而说明了由“心”主导五脏的感觉不是人所独有的。

106、动物相互间的感觉传递难道不是“神”么?——变化论:道也

由“心”主导五脏的“心喜”、“肺忧”、“肝怒”、“脾思”、“肾恐”的感觉不是人所独有的。也就是说现存的猴群、狼群、狮群、象群等,同样也具有此种感觉。那么,更难解答的问题来了:这种感觉是意识么?是一种精神么?对于人类来讲上面已论述,可以说是。对于动物哪?猴群、狼群、狮群、象群等为了生存,面对着生存的环境相互之间的信息感觉传递是什么哪?难道不是一种“神”么?不是一种“精神”么?不是意识么?狼群对头狼的服从,难道不是一种精神的崇拜么?动物群体对生存环境的寻找,难道不是一种对生存环境的崇拜意识么?

107、“神”藏于心里表现于体外应同样适应于动物——变化论:道也

狼群、狮群、象群等相互之间的信息感觉传递是不是一种“精神”。这个问题又回到了什么是“神”的这个问题。《内径》《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是伴随着生命的产生而产生,同时还需要得到水谷精微和津液的不断滋养才能维持下去。神藏于心里,表现于体外,为生命之主宰,故《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并且指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于是产生了神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的概念。对此应该说:神藏于心里,表现于体外,为生命之主宰,同样适应于动物。

108、“神”的动物意识与人类意识其本质是一样的——变化论:道也

《内径》所论“神”的内涵应该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体外的体现,其中又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纳为范畴之内。不用说人,就是动物如猴群、狼群、狮群、象群等为了生存,尤其是在捕食时相互的配合,所传递出“神”态的信息,“精神”的感觉,头领的意识不就是一种意识么?!这种动物的意识与人类的意识,其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复杂程度上的区别。这种复杂程度上的区别就在于“大脑”了。接着“心、脑都在想”的问题来了。

109、“神、魄、魂、意、志” 最终都要表现在“心想”——变化论:道也

在论“心、脑都在想”的问题之前,还要插一段“五脏所藏”的问题。《内径》《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心是君主之官,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与为辅臣的肺、肝、脾、肾五脏,所谓“五神脏”。“神、魄、魂、意、志”可以说均属于精神活动,最终都要体现在心藏的精神中,都会由“心想”的意识体现出来。因此只能说“神、魄、魂、意、志” 最终都要表现在“心想”。

110、中医是承认有神有魂有灵魂的——变化论:道也

先重点论一下《内径》的“神”“魂”是有着密切的生理关系的,并不像迷信传说中的那样虚无。是有着产生于人体的依赖性,也就是有着产生于物质的依赖性。“神”藏于心为主导,“魂”为阳藏于肝随心。“魂”为阳气随“神”,神、魂是藏于心肝的精神,所以西医的解刨学是看不见的。但是,人自己会感觉到神、魂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文化,西医不承认有灵魂,而西方宗教却承认有灵魂的矛盾所在。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是承认有神有魂有灵魂的。

111、“神魂”只不过是“心肝”的功能而已——变化论:道也

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是承认有神有魂有灵魂的。而且是神、魂不能颠倒,魂必随神构成人的灵魂,心为主官肝为臣么。如果神、魂颠倒了,那人必是“神志”不清,严重了那就是要离开人世了。心若藏不住“神”,肝必藏不住“魂”,那就是:神去魂飞灵魂去了,人就会呜呼哀哉了。由此,进一步的说明了“神魂”只不过是人体“心肝”的功能而已。人死了人“心肝”也就失去了“神魂”的功能,根本不存在什么灵魂不死的迷信之说。

112、“神”都是由“人”的“灵魂”构成的——变化论:道也

“神魂”只不过是人体“心肝”的功能而已。那么,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也相信“灵魂”的存在哪?这就直接引出了“神”是否存在的尖锐的难题了。因为,中外所有的“神”,都是源于人“心藏神”的那个“神”。这个“神”都是由现实中存在过的人,或人在现实中想象出来的那个“人”的“灵魂”构成的。也就是说“神”都是由“人”的“灵魂”构成的。但想像中的那个“人”,有可能是人、是物、是动物、还可能是现象等。都是由人“心藏神”的感觉而人性化,又通过大脑的思索而形成的崇拜。这里又提出了“心、脑”想是一种什么关系的问题。

113、《内径》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在论述“脑在想”的功能——变化论:道也

那么“心、脑”又是一种什么关系那?区别在哪那?现今对于“脑在想”似乎很容易理解,其实,西医在十九世纪以前,也不知道“脑”的功用。而《灵枢·海论》篇云:“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夜难安卧。”这就说明了脑是神经中枢,所以脑力不足,就会出现听觉、关节、视觉的神经衰弱,以及全身神经衰退,连睡眠都不安,就是指出脑与神经的关系。说明了《内径》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在论述“脑在想”的功能。以至后来的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元神”,即中枢中神经。

114、心又可为脑之君主之官——变化论:道也

“心、脑”的关系《内径》《素问·五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腑。”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与五脏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名日奇恒之腑;心主血,上供于脑,血足则脑髓充盈。故心与脑相通,心又可为脑之君主之官。当然脑与其他五脏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肾,肾精充盈,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在此从略。

115、确立中医“心、脑都在想”的认识观——变化论:道也

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心可为脑之君主,脑就可谓心主神明之辅臣了。那么心与脑是个什么关系哪?对此,从《内径》至今都在说明此问题,基本是在生理关系、治病养生方面研究的多一些。但在“神”“精神”“意识”方面论的很少,又不清楚。在下就是为了在此方面弄清楚而论。要弄清楚:心与脑在“神”“精神”“意识”方面,也就是“想”上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弄明白“心、脑”在“想”上对人机体的作用。确立中医“心、脑都在想”的认识观。

116、“心想”的内涵是欲望在心里满足程度的意识反应——变化论:道也

要弄清楚:心与脑在“神”“精神”“意识”方面,也就是“想”上的区别与联系。就要首先弄清楚“心想”的内涵与范围。从上述所论,可知道“心想”的内涵就是:人类生存环境在人心里的反应。这种反应从人的内心来说,又可称为是人欲望的满足程度。因为,人的欲望首先是人的生存欲望,人生存的外界环境满足或基本满足人的生存欲望,人的内心感觉就会产生“喜”的精神意识,否则,就是否定“喜”的“忧、怒、思、恐”等的精神意识。所以又可以说“心想”的内涵就是人的欲望在心里满足程度的意识反应。

117、“心想”与“脑思”的区别与联系——变化论:道也

“心想”的内涵就是人的欲望在心里满足程度的意识反应。这种感觉直接的反映在汉语中,如:想要、想爱、想吃、想去、想你等等,都是“心想”的意识。那么,这种意识是如何运作的哪?首先是人的肢体与五官对外界的感觉,印象在大脑中,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由大脑传递到主官“心”,由“心想”产生决定“我要”等的意识,再由主官“心”支配大脑,再通过大脑“思索”如何落实“心想”“想要”的具体实践方案,再通过大脑指挥肢体与五官去实现“心想”的决定。由此,可说明“心想”与“脑思”的区别与联系了。

118、心想表现的是人欲望的意识谓之“想”——变化论:道也

“心想”与“脑思”的区别与联系。在下感觉认为“心”与“脑”的区别与联系,又可用“想”与“思”这两个汉字的区别与联系来理解。先看“想”字,“心”上是“相”,其意思是由体外的表现,可看到体内“心”动态的“相”谓之“想”。这种“心相”:“心喜”、“肺忧”、“肝怒”、“脾思”、“肾恐”等的表现是人欲望的意识,谓之“想”。

119、通过“脑思”实践“心想”的欲望谓之“思”——变化论:道也

“心想”与“脑思”的区别与联系。在下感觉认为“心”与“脑”的区别与联系,又可用“想”与“思”这两个汉字的区别与联系来理解。再看“思”字,“心”上是“田”,把主官“心”欲望意识决定的事,如何落实在田野间、田地间,也就是如何落实在具体的实际中,谓之“思”。辅官“脑”是通过“脑思”,来实践实现主官“心想”的欲望谓之“思”。

120、“心想”与“脑思”和为“思想”——变化论:道也

在下感觉认为用“想”与“思”这两个汉字,来理解“心”与“脑”区别与联系绝不是牵强附会。而是形象的说明了“心想”是欲望产生的想法;“脑思”是落实欲望的思索,和为“思想”。任何“思想”都要具备:要做什么的欲望想法;和怎样去实践的具体思索。由此,“要做什么的欲望想法;和怎样去实践的具体思索”,又近而说明了人类与动物在意识上的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脑思”。

121、人类与动物在意识上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大脑的生理结构上——变化论:道也

人类与动物在意识上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大脑的生理结构上(下面所论是现学现卖)。人类的大脑高度发达,主要体现在脑容量的变化。从颅腔的容积上看,人的颅腔容积可达1500ml左右,而类人猿仅为400~500ml;人类的大脑容量是猕猴脑容量的20.6倍,长臂猿的14.4倍,黑猩猩的4.3倍;从胼胝体的数量是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数量和结构的复杂程度上看差距更大了;从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也就是人类的语言、思维和实践活动等高级神经活动的表现来看更是无可比拟。这种区别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122、向外“神性”化;向内“人性”化——变化论:道也

人类与动物在大脑生理结构上的差距,是随着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生存环境变化复杂程度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中逐渐增大的。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在适应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人类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对人的“心想”功能的提高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心想”功能提高的决定性作用具体就体现在向外“神性”化;向内“人性”化。

123、向外“神性”化意识的逐渐产生——变化论:道也

上述论过“心想”的功能人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逐渐的与动物在“脑思”意识上产生了巨大的区别,从而决定了人类与动物在大脑生理结构上的差距,进而对人的“心想”功能的提高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差距的变化是非常复杂而漫长的。在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变化的适应中,人类与动物决定性的差距首先在于向外“神性”化意识的逐渐产生。

124、祈求保佑是人类心和脑相互作用的积极反应——变化论:道也

人类的进化过程,是在心里伴随着对生存环境的恐惧中进化的。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心里恐惧,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祈求保佑的心里意识。这是人类进化中脱离动物非常关键的一步。动物面对生存环境的恐惧只是逃避和躲避。而人类在心里产生了祈求保佑的意识。逃避和躲避只是动物心藏神的被动的本能反应;而祈求保佑是人类心主神明和脑为元神之腑相互作用的有意识的积极反应。

125、这一区别决定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变化论:道也

人类在心里伴随着对生存环境恐惧的进化过程中,祈求保佑是人类心主神明和脑为元神之腑相互作用的有意识的积极反应,这与动物只是逃避和躲避的心藏神的被动的本能反应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区别决定了人类的进化过程。这是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上的进一步提高,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脱离动物的关键重要的一大步。

126、首先祈求的就是人类群居的首领——变化论:道也

人类祈求保佑是人类心主神明和脑为元神之腑相互作用的有意识的积极反应。这一过程不光是在下,就是当今最前沿的科学也无法证实。因此只能靠心藏神的感觉想象了。人类在心里对生存环境恐惧,而祈求的保佑,首要的问题是:求谁保佑。首先祈求的就是人类群居的首领;原始人类为了克服险恶的生存环境,而选择了群居生活。群居生活自然而然产生了最有生存能力的首领。

127、人心藏神意识中崇拜的“神”诞生了——变化论:道也

原始人类在群居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了最有生存能力的首领。原始人类由首领的带领,在多次克服险恶生存环境的实践中,这个首领在人们的心藏神的意识中,逐渐的“神化”了,也就是人“心藏神”的“外化”、“人化”了。成为了人心藏神的这个“神”、就是这个心里意识、也就是人“心想”的依靠了。随着这种依靠逐渐的神化,在人心藏神意识中崇拜的“神”也就由此逐渐的诞生了。



128、“神”首先是现实中的人——变化论:道也

在人心藏神意识中逐渐诞生崇拜的“神”首先是现实中的人。这已经有中外宗教所证实了的,不多论了。但是这个过程已经传神了,现在只能依靠我们想象的感觉来体会这个过程。这个原始人类群居生活中“首领”,首先必须具备出众的生存能力;其次必须具备为众生献身的德性。这样的首领才能成为人们心藏神意识的依靠而得到崇拜。

129、“神”就是人神化的过程——变化论:道也


“神”首先是现实中的人,这在中西传统文化中都表现的很明显。如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的神话传说,都是人类的历史故事。再有如西方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有着人神化的过程,其教义甚至可以作为人的历史来研究。因此,可以说“神”就是人神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随着宗教的传播至今仍在神化过程中。实际上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们人类的发展史中。

130、神化的过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得特别突出——变化论:道也

“神”实际上就生活在我们人类的发展史中。神化的过程尤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得特别突出。汉代司马迁作《史记》,说从尧舜开始都是黄帝的后裔。因此,这些君主都是名副其实的、血统意义上的天神之子。之后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真龙天子的天子。由此,现实生活中的统治者也被神化为“神”了。这也就有可能是中华传统文化连绵五千年,甚至于八千年传承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131、人神化的过程也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变化论:道也

“神”实际上就生活在我们人类的发展史中。神化的过程尤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得特别突出。还如:门神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神荼和郁垒二神直至秦琼与尉迟恭等等的传说。还有如:灶王爷,土地庙、文庙为孔庙、武庙为关帝庙等等民间传说的神话。都说明了“神”实际上就生活在我们人类的发展史中。实际上这样的人神化的过程也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132、“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变化论:道也

具备首领能力和德性的人,而得到人们信任和依靠的人,实际上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多少用心体会,就会多多少少感觉到这样的“神”就在我们身边。如:近的从以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等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到以焦裕禄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我党的好干部,不都是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神”么?!远的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为国为民的志士仁人的灵魂,不都是永生在我们心中的“神”么?!因此,也可以说“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133、这就是“神”永生的灵魂——变化论:道也

“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由此,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炎黄、尧舜禹等“神”的崇拜。不论中外所有对“神”的崇拜,都是源于对那个时代现实生活中人类首领的崇拜。即使那个首领离世了,他的形象、他的事迹、他的思想不但不会因他的离世而淡化,反而会越来越强烈的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行动的指南。这就是“神”永生的灵魂。

134、谁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谁就是人们的“神”——变化论:道也

“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实质上就是人心藏神的意识,所心想的生存依靠的对象,又经过人大脑形象的思维,形成了人们生活中思想崇拜的对象。人类自己造“神”的过程,就是这样不由自主的自然而然的逐渐的形成了。因此,可以说谁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谁就是人们的“神”。

135、人类造“神”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变化论:道也

人类自己造“神”的过程,是不由自主的自然而然的逐渐形成的。但是,这个自然而然逐渐形成的过程,在距今两千年前后,在人类社会世界中不同的地方,也可以说主要是东西方,人类心藏神的思想意识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那就是:东方的儒、释、道文化的先后产生;和西方的犹太、基督、伊斯兰文化的先后产生。由此产生的“神化”,一直统治了人类心藏神思想意识的灵魂至今。

136、为什么在距今两千年前后人类思想意识会有质的飞跃——变化论:道也

在距今两千年前后,为什么人类心藏神的思想意识发展会有质的飞跃哪?在下认为这主要有以下主要原因:首先是人心藏神思想意识进化到了一定的“时候”;其次是人类社会世界中的相互交流到了一定的“时候”;三是人类社会世界中地域文化的特征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主要是在这三点“时运”的作用下,在距今两千年前后,在人类社会世界中不同的地方,人类心藏神的思想意识发展,不约而同的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37、人类自己造“神”的异化过程——变化论:道也

在人类自己造“神”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同时也就是人类自己造的“神”异化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人类自己造的“神”,异化为统治人心藏神的思想意识的“神”了。尤其经过了在距今两千年前后,人类心藏神思想意识发展的那个质的飞跃,也就是人类自己造的“神”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的质的飞跃。人类自己造的“神”异化的过程达到了前所没有的顶点。

138、“神”的存在主要是人“心想”功能的作用——变化论:道也

距今两千年前后人类自己造的“神”异化的过程达到了前所没有的顶点。从而形成了人类自己造的“神”,异化为统治人心藏神的思想意识的“神”直到今天。这主要是人心藏神功能的作用,也就是说“神”的存在,主要是人“心想”功能的作用。人“脑思”的作用除了起到对“神”的形象、思想完善的作用之外,反而会不时地对“神”提出了怀疑的问题。

139、“脑思”会不时地对“神”提出怀疑的问题——变化论:道也

“神”的存在,主要是人“心想”功能的作用。人“脑思”的作用,在对“神”的形象、思想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反而会不时地对“神”提出了怀疑的问题。这就是——科学。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心可为脑之君主,脑就可谓心主神明之辅臣了。人的“脑思”,主要是为实践、落实、完成人的“心想”所提出的任务要求,而指挥全身协同行动。在此过程中就产生了——科学。



140、第十一个哲学思想就是“巫”——变化论:道也

我们的原始先民,遇见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对其不理解而心生恐怖,从而会对自己已经崇拜的首领或者是“神”产生了疑惑。这时中华传统文化中第十一个哲学思想“巫”就产生了。中华民族在神农以前的时代是部落社会,而部落的首领往往就是“巫”“巫师”。

141、“巫师”的主要任务——变化论:道也

如何解释和解决我们的原始先民,面对生存的恶劣环境,而产生的不理解的心里恐惧,成为了部落首领也就是“巫师”的主要任务,这也是部落首领是否称职的首要能力。“巫师”对于众人的恐惧,只有去对于各种自然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提出让众人信服的解释和解决的办法。解释的方法就是“神学”;解决的办法就是“科学”。

142、让众人信服的解释方法只有“神学”的“巫术”了——变化论:道也

首先来看“巫师”面对于原始先民,对恶劣生存环境恐惧的解释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于各种自然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在当时人类的认知程度上,提出让众人信服的解释方法只有“神学”的“巫术”了。因此就有了天神、山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火神等天体、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等原始神灵的观念。这种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是不科学的是迷信的。但谁又能保证当今的科学在千年以后,不会被指为迷信呢?!

143、神学与科学的关系——变化论:道也

在天文学的认识史中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论”否定了“地心论”就很好的说明了神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说人们认识了的就是当时的“科学”,而会被奉为“神明”;当人们认识了的“科学”,否定了以前的认识,那么以前的认识就是“神学”的“巫术”了。因此,谁又能说当时的“巫师”提出的天神、山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火神等天体、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等原始神灵的观念不是当时的“科学”学说的思想哪?!谁又能说当时的“巫师”不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哪?!

144、让众人信服的解释方法就是当时的“科学”“巫术”了——变化论:道也



“巫师”对于众人的恐惧,只有去对于各种自然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不但要提出让众人信服的解释方法,还要提出解决的办法,也就是当时的“科学”“巫术”了。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三皇之首燧人氏的钻木取火的发明;伏羲氏的结绳记事、结网扑鱼、驯养野兽的发明;神农氏世人尊称为药祖、五谷先帝的发明;还有大禹治水等。

145、“神学”来至于“心”;“科学”来至于“脑”——变化论:道也

“巫师”面对众人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恐惧,提出让众人信服的解释的方法就是“神学”的“巫术”;解决的办法就是“科学”的“巫术”。虽然都是巫术,但是“神学”的“巫术”来至于心主神明的“心想”;而“科学”的“巫术”来至于脑为元神之腑的“脑思”。也就是说:“神学”来至于“心”;而“科学”来至于“脑”。

146、“神学”制约着“科学”的关系——变化论:道也

《黄帝内经》说明了,“神学”来至于“心”;而“科学”来至于“脑”。同时心主神明“心想”的“神学”;制约着脑为元神之腑“脑思”的“科学”,这里的制约既包括“神学”限制“科学”的进步,也包“神学”括促进“科学”的发展。“神学”制约着“科学”的关系已被现代所验证了的。如:世界上很多科学的发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说,还有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论”等,更难理解的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147、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变化论:道也



为了说明问题以下是摘至网络: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当科学发展到他的尽头,才发现神已在那里等了它几千年?对此,多科学家研究到最后都是无法解释的,只有宇宙有一位神存在,才解释的通。多年前,联合国曾经用世界著名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方法进行了一项调查。即调查最近300年间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学家是否相信神。其中除38位因无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计以外,其余262位科学家中,不信神者仅20人,占总数的7.6%;信神者则有242人,占92.4%,其中包括几乎所有曾对科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巨人。更令人惊奇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信神者竟占93.27%。

148、这一问题在《黄帝内经》里早已经解决了!——变化论:道也

现代众多科学家都无法解释的,爱因斯坦说的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大问题,在下一草根能解释清楚么?好像真是不自量力呀!但是,《黄帝内经》中所放出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光,照亮了我的心田给了我智慧。这一问题在《黄帝内经》里早已经解决了!

149、“神学”在人心中“科学”在人脑中——变化论:道也

爱因斯坦说的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样所谓的大问题。按在下以上学习《黄帝内经》所论,是很容易回答的。可以说:“神学”是人们“心藏神”功能的心主神明“心想”的感觉,也就是说“神学”在人心中;“科学”是人们脑为元神之腑功能的“脑思”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科学”在人脑中。

150、“神学”的制约与“科学”的挑战——变化论:道也

按在下学习《黄帝内经》所论,“神学”在人心中;“科学”在人脑中。在人心中感觉的“神学”,永远会在制约着在人脑中的“科学”。这种制约既包括限制又包括促进。而在人脑中的“科学”,永远会在挑战着在人心中感觉的“神学”。这种挑战既包括怀疑又包括信仰。这种“神学”的制约与“科学”的挑战,贯穿了人类整个“神学”与“科学”的发展史。

151、“心想”对人的言行起到了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变化论:道也

“神学”对“科学”的制约,与“科学”对“神学”的挑战,贯穿了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整个发展史。远古时代是如此,当今同样是如此。这就是因为,人“心想”的感觉总是在制约着人“脑思”的理性,也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认为感觉是真实的又是难以控制的,往往出现感性大于理性的感情冲动。这种人“心藏神”的“心想”功能的作用,对人的言行起到了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152、“脑思”对人的言行起到了关键性的控制作用——变化论:道也

在人的感性大于理性的感情冲动同时,人的理性对人的感情的控制,也就是人脑为元神之腑的“脑思”功能的作用,理性大于了感性,对人的言行同时起到了关键性的控制作用。人脑为元神之腑的“脑思”功能作用的理性,往往会对人“心藏神”的“心想”功能的作用发起挑战。这种挑战即会控制了“心想”功能任意的感情;又对“心藏神”的功能,提高了“心想”的认知能力。

153、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科学认识是无限的——变化论:道也

可以说理性代表的科学,相对的说人类对理性的科学,因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科学认识是无限的,但是人类对感觉的神学,因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信仰的神学却是有限的。但是,人类对理性的科学,因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科学认识是无限的,可是对每个个人来说,因生命的有限而对科学认识又是有限。因此,对每个科学家个人来说,弄明白一个问题,就会又出现更多的问题,始终是因研究不透而产生困惑和怀疑。

154、一代又一代重复的神学信仰却是有限的——变化论:道也

可是人类对感觉的神学,却会因一代又一代重复的神学信仰却是有限的。有限于神学原始性;有限于相对发展的科学,神学是不变的宗旨性;有限于人心里的感觉性。虽然“科学”会不时地对“神学”的提出挑战,但是,当就单个科学家因有限的生命,而限制了其对科学的无限的研究所产生的怀疑与困惑时,就是爱因斯坦曾说的,当科学发展到他的尽头,才发现神已在那里等了它几千年?。

155、“神”永远活在人类的“人”心中——变化论:道也

“神”论到这里基本结论是:“神”是人心主神明的“心想”,和脑为元神之腑“脑思”,相互作用的认知功能的异化表现;到目前为止人类所认知的,只有“人”具有此项功能;人类在,“人”的此项功能在,人类不在了,此项功能随同人类的“人”的其它功能一样的不存在了。此处请注意:人类中的单个人不在了,也就是说死去了,但是,“神”还在,因为,“神”永远活在人类的“人”心中。

156、人心藏神功能的提高向内表现在“人性”的进化中——变化论:道也

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人脑为元神之腑的“脑思”同样在进化过程中。在人类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人脑为元神之腑的“脑思”功能,在完成人心主神明的“心想”功能的要求中,又反作用于人心主神明的“心想”功能的变化,也就是说促进了人心藏神功能的提高。人心藏神功能的提高,向内主要表现在“人性”的进化中。

157、第十二个哲学思想就是“人性善”——变化论:道也

在人类的进化的初始,类人猿为了生存必须采取群居生活,在群居生活中为了更好的生存与繁衍,客观的、逐渐的首先在心里产生了相互生活所必备的情感。这种思想意识可以说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亚圣孟子的“四心”说,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从而构成了“人性善”的基本内容。如此,中华传统文化的第十二个哲学思想就是“人性善”。

158、“人性善”决定了人欲望的“心想”意识的形成——变化论:道也

构成“人性善”基本内容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心里情感。从其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起到了制约人如同动物一般的欲望。从而保障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群居生活的和谐。这种制约的作用,恰恰就是制约了人由欲望形成的“心想”意识。并经过了漫长的、逐渐的制约与反制约的磨合,使类人猿在进化成为人类漫长的道路上,由“人性善”制约类人猿如同动物的般欲望,而形成的“人欲望”的“心想”情感意识。由“人性善”决定了人欲望的“心想”情感意识的形成,是类人猿进化成为人类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159、“人性善”就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天命”之特性——变化论:道也

类人猿在进化成为人类漫长的道路过程中,为了制约类人猿如同动物的般欲望,逐渐产生完善的“心想”情感意识的“人性善”,成为了类人猿进化成为人类而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这正像《中庸》开篇所说“天命之谓性”。“人性善”虽然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人的性质、特性,但相对当今的人类来讲,“人性善”就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天命”之特性。

160、“四心、四端”说明了“心想”与“脑思”的区别与联系——变化论:道也

在类人猿进化成为人类漫长的道路上,由“人性善”制约人如同动物般的欲望,而形成的“人欲望”的“心想”情感意识。在此情感“心想”意识的主导下,通过漫长的、逐渐的“脑思”的思索,在“脑思”中形成了“仁义礼智”的意识。也就是孟子的“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中华传统文化的亚圣孟子在两千多年前的“四心、四端”说无意中,准确的说明了困扰人类社会至今难解的“心想”与“脑思”的区别与联系。

161、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德”思想——变化论:道也

在人心主神明的“心想”,和脑为元神之腑“脑思”,思想意识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四端”意识的漫长、逐渐的过程中。形成了由“人性善”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以“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德”思想。形成了人类社会共同自愿遵守的制约自己欲望的价值观意识。

162、第十三个哲学思想就是“德”——变化论:道也

人类社会逐渐形成的,由“人性善”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以“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德”思想。正是这一“德”的思想意识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第十三个哲学思想就是“德”。这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具有革命性的、决定性的、划时代的意义。从而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决定了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思想。

163、如何理解“上德与下德”的含义——变化论:道也

论到人类社会逐渐形成的,由“人性善”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以“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德”思想。就又要回到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的开篇第一句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如何理解“上德与下德”的含义,是理解本篇的关键所在。

164、如此会不会直通老子哪?——变化论:道也

如何理解老子《德经》的,开篇第一句话所讲的“上德与下德”的含义,是理解本篇的关键所在。两千多年来智士贤人对此有过诸多的理解,在下都认为未尽老子原意。如果把《黄帝内经》在人心主神明的“心想”,和脑为元神之腑“脑思”的思想意识相互作用联系起来,与孟子的“四心、四端”说结合起来,来解读老子的“上德与下德”的含义就会有突破性的认知。如此会不会直通老子哪?

165、“上德”就是以“四心”为主要内容的“人性善”——变化论:道也

现在让我们把在人心主神明的“心想”,和脑为元神之腑“脑思”的思想意识相互作用联系起来,与孟子的“四心、四端”说结合起来,来解读老子的“上德与下德”。可以说“上德”,就是人心主神明的“心想”形成的,以“四心”为主要内容的“人性善”。也就是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心里情感。可以说“上德”就是以“四心”为主要内容的“人性善”。

16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本意——变化论:道也

“上德”,就是人心主神明的“心想”形成的,以“四心”为主要内容的“人性善”。也就是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心里情感。如果说人由此“上德”还用去有意的遵守由“四心”产生的“四端”“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德”么?以及以后所表现的“礼”与“法”么?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本意。

167、“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下德”——变化论:道也

解读清楚了“上德”,再来解读“下德”就容易了。可以说“下德”,就是脑为元神之腑“脑思”,在人心主神明的“心想”形成的,以“四心”为主要内容的“人性善”“上德”的要求主导下,所形成的“四端”,也就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就是以“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下德”。

168、“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本意——变化论:道也

如果说,一个人已经失去了在人心主神明的“心想”形成的,以“四心”为主要内容的“人性善”“上德”;而在人类社会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又要严守不失以脑为元神之腑“脑思”形成的,“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下德”,那还有“德”的意义了么?!那就是“无德”!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本意。

169、君子之德“上德”也——变化论:道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就是说:人只要心怀真诚的本性善的“上德”,根本不用刻意的去遵守仁、义、礼、智等社会公认的道德,也不用在乎社会的礼制法度,也是有“德”的。因为,人类社会的道德、礼制、法制都是人本性善的客观反映、体现、要求。这就是君子之德“上德”也,“故君子慎其独也”。

170、伪君子之德“下德”也——变化论:道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人要是失去了本性善的“上德”,但是,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是在社会的压力下,而刻意的或被迫的去遵守仁、义、礼、智等社会公认的道德,遵守社会的礼制和法度,也可以达到不失社会道德的准绳。但实质这就是无德,这就是伪君子之德“下德”也。

171、“在止于至善”——变化论:道也


君子之德就是人心怀真诚的本性善的“上德”。这就是君子之道,也是为人之道。《大学》开篇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此的解释历来至于宋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在下认为此解释有些牵强。

172、“明德”也就是人的本性善的“上德”——变化论:道也

《大学》开篇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理解关键在“善”字上。大学之道也就是《中庸》开篇所讲的:“修道之谓教。”的在于“教”。大学之道的教育,在于明“明德”。这个明“明德”应是要明白“德”的根本道理。因此,下文提到:《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也就是说:要想明“明德”就要敬奉禀顺天命。也就是《中庸》开篇所讲的:“天命之谓性;”人的天命之性就是人的本性善。因此可以说“明德”也就是人的本性善的“上德”

173、大学之道就在于教育“新民”——变化论:道也

《大学》讲到的“在亲民”也可以说是“亲民”,也就是“爱民”,但根据下文来讲,应该是“新民”。 下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这是用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明当时的局势是“如果说每一天都又新变化,那么天天都有新变化,明天还要有新的变化。”因此要跟上局势的新变化,就要做“新民”。大学之道就在于教育“新民”。

174、大学之道教育的“目的”要停止于什么“标准”哪?——变化论:道也

《大学》开篇这句话的关键“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之道通过明“明德”的教育,培养成为“新民”,要达到什么标准哪?其中“止于”是“停止于”的意思,也可理解为“目的”的意思,又可理解为“标准”的意识。那么,大学之道教育的“目的”要停止于什么“标准”哪?

175、“至善”就是达到人性本善——变化论:道也

按照宋朱熹的解释是说“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其意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那么最完美的境界是个什么境界那?大学之道“明德”教育的目的,就应是达到“上德”人性本善的目的;大学之道培养“新民”的标准,就应是达到人性本善的标准。那么“在止于至善。”的本意就应是:大学之道在于通过明“明德”的教育,培养成为“新民”的目的是达到人性本善的标准。“至善。”就是达到人性本善。

176、人性善的儒家思想理论——变化论:道也



“至善。”就是达到人性本善。人性本善是人“心藏神”主神明意识功能,向内的进化提高。是人在进化过程中脱离了动物,而逐渐产生的人的本性。虽然,《大学》中也提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修身在正其心”等。《论语》中孔子也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直到孟子才明确说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的人性善的儒家思想理论。这只能说明: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时代性所限吧!

177、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德”——变化论:道也

人性本善是人“心藏神”主神明意识功能,向内的进化提高。因此,只有人心向善,“止于至善”才能使人“心藏神”的功能达到最佳的状态,才能使人的五脏的综合功能达到最佳的状态,才能人的精气神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大学》也说到“德润身,心广体胖。”也就是说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德”。

178、只有“至善”方能“不逾矩”——变化论:道也



养生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就是“养德”。《论语·为政》篇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这里“规矩”,可以说就是指“德”的节制、“礼”的约束、“法”的制约。因此,“不逾矩”只有“至善”就是达到人“心藏神”主神明意识功能的人性本善,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至于七十岁在当时已经是高寿了。一是说明了人到了七十岁方能悟到如此;二是说明了养生与养德的关系。

179、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十三个哲学思想——变化论:道也

《变化论:道也》谭到此一共提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十三个哲学思想。分别是:道、变化、时、天、无有、阴阳、中和、命、心想、神、巫、人性善、德。这十三个哲学思想的产生,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是纵横交错不可分离相互补充的统一系统,是一个逐渐进化相互影响共同完善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至今还在继续,并且会一直伴随着人类进化的始终。

180、“道变化”在宇宙中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变化论:道也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十三个哲学思想中,在下认为是以“道与变化”为主的,其它不分先后的,是按在下率性随意的思想认识过程逐渐论到的。而且,“道”就是“变化”。其它都是“道变化”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是“道变化”在宇宙中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是“道变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181、“道变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变化论:道也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十三个哲学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它思想哪?在下认为就是有,也都包括在这十三个哲学思想之内了。如,对立统一的矛盾思想就在“阴阳”哲学思想中了,在下以前就谭过的从略。再由于“道变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多种多样,除了上述谈到的之外。又有很多的人为的迷信充斥在其中,那就不值得一论了。

182、由论“道”开始到论“德”结束——变化论:道也

在下对《变化论:道也》这一题,不知不觉的是由论“道”开始,一直到论“德”结束。这样如此的暗合了老子的《道德经》了。这在刚开始筹划这篇文章时并没有此种打算,甚至于根本就没有全篇的筹划谋篇。完全是随着思想信马由缰率性而为的。想来这就是“道”吧!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于调兵山下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佳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275685513 雅虎讯息通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