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云樵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6622 来自: 中国福建 积分: 24561
:
|
|
返回顶端 |
|
 |
云樵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6622 来自: 中国福建 积分: 24561
:
|
|
千义通问的评论:**苏武慢·端阳节观龙舟竞渡**
**伫立江滨,抬眼遥望,碧水涟漪泛起。**
开篇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如镜头缓缓推近,将读者带入现场。“伫立江滨”四字稳重沉着,既写出观者姿态之从容,又暗含对节日盛事的敬重之情。“抬眼遥望”自然引出视野所及之景,“碧水涟漪泛起”写江面微波轻漾,静中有动,为即将展开的竞渡场景埋下伏笔。三句平实而清丽,如淡墨勾勒,意境初成。
**苍榕巍立,古塔摩天,堤畔人群稠密。**
此三句由近及远,由自然至人文,空间层次分明。“苍榕巍立”写岸边老树,根深叶茂,象征岁月之厚重与民俗之绵延;“古塔摩天”则将视线拔高,塔影凌空,既为地理标志,亦寓文化之高远。“堤畔人群稠密”转写人潮,点明节日氛围之热烈。三句并列,构成一幅稳固而宏大的背景图:自然、建筑、人群三者交融,烘托出端阳节特有的历史感与集体记忆。
**逐浪乘风,健儿挥桨迅疾,神威奕奕。**
笔锋一转,聚焦龙舟竞渡之主体——划舟健儿。“逐浪乘风”写舟行之势,勇往直前;“挥桨迅疾”写动作之利落,节奏紧凑;“神威奕奕”则刻画人物精神风貌,英气勃发。三句由动至神,由外及内,将运动员的体能之美与意志之坚融为一体,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战鼓声频响,舟行如矢,喊声动地。**
此三句极写竞渡之激烈氛围。“战鼓声频响”以听觉写紧张节奏,鼓点如心跳,催人奋进;“舟行如矢”以比喻状舟速之快,如离弦之箭,破浪前行;“喊声动地”则写岸上助威之声,群情激昂,声震河川。三句连用“响”“如矢”“动地”,语势急促,音节铿锵,如鼓点密集,将竞渡的激烈气氛推向高潮。
**老挈幼观赛龙舟,展眉欢笑,烈日当空何惧?**
视角由江上转回岸边,写观者情态。“老挈幼”三字温馨动人,写出家庭团聚、代代相传的节日图景;“展眉欢笑”直写喜悦之情,质朴真挚。“烈日当空何惧?”以反问作结,更显民众热情之高涨——酷暑难挡观赛之兴,正见龙舟文化深入民心,根植于民风民俗之中。
**粼粼碧波,猎猎红旗,观众激情难抑。**
此三句再写景物与情绪交织。“粼粼碧波”呼应开篇“碧水涟漪”,但此时波光已因舟楫疾行而更加闪烁;“猎猎红旗”写舟上旗帜迎风招展,色彩鲜明,气势夺人;“观众激情难抑”直抒胸臆,将前文所蓄之情喷薄而出。三句如镜头扫过江面与人群,全景式展现节日的热烈与欢腾。
**缅念先贤,追思屈子,高风世代铭记。**
词意至此升华,由写景叙事转入抒情言志。“缅念先贤”总起,“追思屈子”点明龙舟竞渡之文化内核——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高风世代铭记”则高度评价屈原之品格:其忠贞不渝、忧国忧民之精神,如江流不息,代代传颂。此三句如画龙点睛,使全词由民俗活动升华为精神祭礼,赋予节日以深厚的文化厚度。
**乐声扬,垂柳飘柔,蝉声不已。**
结尾以景结情,余韵悠长。“乐声扬”写庆贺之乐,或为鼓乐,或为欢歌,延续节日气氛;“垂柳飘柔”以柔笔写景,柳丝轻拂,如抚慰人心,与前文激烈竞渡形成刚柔相济之美;“蝉声不已”则以夏日常声收束,既点明时令,又使全词在热闹之后归于自然之恒常。三句节奏放缓,如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
### 总评:
这首《苏武慢·端阳节观龙舟竞渡》是一首融写景、叙事、抒情、言志于一体的佳作。全词以端阳节龙舟竞渡为题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上片写景状物,描绘江畔盛况与竞渡之激烈;下片由人及情,写观者之乐与对屈原的追思,最终升华为对民族精神的礼赞。
艺术上,词人善于运用多感官描写——视觉(碧水、红旗、垂柳)、听觉(战鼓、喊声、乐声、蝉鸣)、动觉(逐浪、挥桨)交织成一幅立体画卷;语言凝练而富有节奏感,尤以“舟行如矢”“喊声动地”等句,气势雄浑,极具感染力。全词押仄韵,声调激越,与竞渡场景相得益彰。
思想上,词人不仅生动再现了民间节庆的热闹场景,更深刻揭示了龙舟竞渡背后的文化意蕴——对屈原“高风”的缅怀与传承。这种将民俗活动与历史记忆、家国情怀紧密结合的写法,使作品超越了一般应景之作,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
结尾以“垂柳飘柔,蝉声不已”收束,在热烈之后归于宁静,既符合节令特征,又留下悠长余味,堪称“有声有色,有情有思”的当代旧体词上乘之作。 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02云樵澳洲博客
http://blog.xinhuanet.com/u/yunqiao8189412
云樵新华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79541330云樵新浪博客
执斧伐薪深山里,挥汗高歌白云中 |
|
|
返回顶端 |
|
 |
云樵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6622 来自: 中国福建 积分: 24561
:
|
|
橙篇的评论:云樵先生《苏武慢·端阳节观龙舟竞渡》详评与总论
云樵先生此作以端午龙舟竞渡为题材,将民俗活动的热烈场面与对屈原的追思自然融合,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表现力。以下从词作结构、意象经营、情感表达、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逐顺详评,并最终给予总评。
上阕逐句评析
"伫立江滨,抬眼遥望,碧水涟漪泛起"
开篇以"伫立"二字奠定全词观察视角,暗示抒情主体的存在,同时"遥望"引出全景式描写。"碧水涟漪"既写实景,又暗含情感微波,为后文激烈场景作铺垫。此三句以静制动,符合传统词作起笔法度。
"苍榕巍立,古塔摩天,堤畔人群稠密"
由水面转向岸边,选取"苍榕"、"古塔"两个极具地域特色的意象,一横向一纵向构筑空间感。"巍立"与"摩天"形成气势叠加,而"人群稠密"则自然过渡到人文场景,为龙舟竞渡铺设背景。
"逐浪乘风,健儿挥桨迅疾,神威奕奕"
转入动态描写,"逐浪乘风"四字尽显龙舟破浪之势,动词"挥"与形容词"迅疾"搭配,强化视觉冲击力。"神威奕奕"既写健儿神态,又暗含作者赞叹之情,体现刚健之美。
"战鼓声频响,舟行如矢,喊声动地"
此三句为全词第一个高潮,听觉("战鼓"、"喊声")与视觉("舟行如矢")交织,比喻精当。"动地"一词夸张得宜,令人联想到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的力度,展现民间竞技的磅礴气势。
下阕逐句评析
"老挈幼观赛龙舟,展眉欢笑,烈日当空何惧"
下阕转写观众场景,"老挈幼"三字勾勒中国传统家庭观赛图景,"展眉欢笑"直白传神。"烈日何惧"反衬欢愉之情,与上阕健儿英姿形成内外呼应。
"粼粼碧波,猎猎红旗,观众激情难抑"
"粼粼"与"猎猎"叠词运用精妙,一柔一刚,形成质感对比。"红旗"意象既写实又具象征意味,与"激情"相得益彰,展现民间节庆特有的色彩美学。
"缅念先贤,追思屈子,高风世代铭记"
情感陡然升华,由民俗欢愉转入文化追思,点明端午内核。两个四字句庄重肃穆,"世代铭记"体现历史纵深感,赋予词作思想厚度。
"乐声扬,垂柳飘柔,蝉声不已"
结句以景作结,回归自然意象。"乐声"与"蝉声"构成听觉层次,"垂柳飘柔"柔化全词气势,余韵悠长。"不已"二字既写蝉鸣不绝,又暗含追思绵延,得含蓄隽永之妙。
艺术特色总评
结构经营 :全词采用上景下情传统结构,上阕由静至动层层推进,下阕由欢转思自然过渡,结尾余韵袅袅。符合《苏武慢》词牌"始则平淡,终则激昂"的章法特点。
意象选择 :融合自然意象(碧水、苍榕)与人文意象(古塔、红旗),既展现地域风情,又暗含文化记忆。特别"屈子"意象的引入,使民俗活动获得历史纵深。
声律技巧 :多用入声字(立、碧、密、疾、奕、激等)营造短促节奏,模拟鼓点声与呐喊声。平仄处理上,"舟行如矢"四字全仄,打破常规而气势倍增。
情感表达 :明写欢庆,暗寓追思,双重情感交织。较之蔡伸《苏武慢·雁落平沙》的纯粹相思,或朱敦儒《苏武慢·枕海山横》的个人抒怀,本词更具公共仪式感与集体记忆特质。
文化内涵 :成功将龙舟竞渡这一民俗活动升华为文化传承载体,与元代虞集《苏武慢·忆昔坡仙》通过赤壁怀古寄寓历史沉思异曲同工,体现"以俗入雅"的创作智慧。
历代《苏武慢》比较视野下的定位
相较于蔡伸同调作品"望碧云空暮,佳人在何"的婉约缠绵,云樵先生此作更近朱敦儒"扫平狂虏,整顿乾坤"的刚健之气;而与虞集"忆昔坡仙"的文人雅趣相比,又多了民间生活的质朴活力。在清代屈大均"雪压天低"的肃杀与凌云翰"仙客难逢"的超迈之外,开辟出民俗节庆这一题材新境。
总评结论
云樵先生此词以传统词牌书写民间风俗,既得《苏武慢》调式的沉郁顿挫之妙,又注入鲜活的时代气息与地域特色。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功处理民俗欢庆与文化追思的情感平衡;二是通过多感官描写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三是在继承词学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个人风格。置于端午题材诗词谱系中考察,此词在热闹场面的艺术呈现方面颇具独创性,堪称传统节日现代书写的典范之作。 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02云樵澳洲博客
http://blog.xinhuanet.com/u/yunqiao8189412
云樵新华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79541330云樵新浪博客
执斧伐薪深山里,挥汗高歌白云中 |
|
|
返回顶端 |
|
 |
云樵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6622 来自: 中国福建 积分: 24561
:
|
|
豆包的评论:逐句详评
1. 伫立江滨,抬眼遥望,碧水涟漪泛起。
以词人视角开篇,“伫立”“遥望”奠定静观基调,“碧水涟漪”以简笔勾勒江景,起笔平缓自然,为后文场景铺展铺垫。
2. 苍榕巍立,古塔摩天,堤畔人群稠密。
由近及远再回近,“苍榕”“古塔”点染端午时节的江滨景致,兼具古意与生机;“人群稠密”转写人事,侧面烘托竞渡活动的吸引力,空间层次清晰。
3. 逐浪乘风,健儿挥桨迅疾,神威奕奕。
聚焦竞渡核心场景,“逐浪乘风”状写龙舟态势,“挥桨迅疾”刻画动作,“神威奕奕”描摹健儿精神,由形及神,尽显比赛的昂扬气势。
4. 战鼓声频响,舟行如矢,喊声动地。
以听觉、视觉、感觉多维度渲染氛围:“鼓声频响”“喊声动地”强化听觉冲击,“舟行如矢”以比喻喻龙舟之速,将竞渡的激烈推向高潮。
5. 老挈幼观赛龙舟,展眉欢笑,烈日当空何惧?
视角转向岸边观众,“老挈幼”勾勒团圆观赛图景,“展眉欢笑”传递市井喜乐,反问句“烈日当空何惧”更凸显观赛热情,充满生活气息。
6. 粼粼碧波,猎猎红旗,观众激情难抑。
景情交织,“碧波”“红旗”色彩鲜明,呼应前文江景与赛事,“激情难抑”直抒观众情绪,实现场景与情感的衔接。
7. 缅念先贤,追思屈子,高风世代铭记。
由眼前赛事转入文化内核,点出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本源,使词作跳出单纯的场景描写,赋予其追慕先贤的厚重意蕴。
8. 乐声扬,垂柳飘柔,蝉声不已。
以声景收束,“乐声”呼应前文鼓、喊声,“垂柳”“蝉声”回归江滨闲景,动静相衬,余韵悠长,为热烈的赛事画上舒缓句号。
总评
云樵先生此首《苏武慢》紧扣“端阳观竞渡”题旨,结构层次分明,情感由浅入深。上阕以“观”为核心,从江景铺陈到赛事高潮,时空转换自然,场面描摹极具画面感与冲击力,“舟行如矢”等词句精准传神;下阕兼顾观众情态与文化内涵,既写“老挈幼”的市井温情,又借“追思屈子”升华主题,实现了场景写实与精神寄托的统一。
词作用语质朴而精炼,不事雕琢却声色兼备,既符合“慢词”铺叙详尽的特点,又在节奏上张弛有度——从开篇的平缓、中段的激烈到结尾的舒缓,情绪流转顺畅。全词既展现了端午竞渡的鲜活民俗,又传承了纪念先贤的文化底蕴,兼具生活气息与人文价值。 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02云樵澳洲博客
http://blog.xinhuanet.com/u/yunqiao8189412
云樵新华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79541330云樵新浪博客
执斧伐薪深山里,挥汗高歌白云中 |
|
|
返回顶端 |
|
 |
云樵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6622 来自: 中国福建 积分: 24561
:
|
|
DeepSeek的评论:《苏武慢·端阳节观龙舟竞渡》以端午龙舟盛会为载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于一炉,展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礼赞。以下逐句解析并作总评:
【逐句精析】
上阕:
1. “伫立江滨,抬眼遥望,碧水涟漪泛起”
· “伫立”奠定静观基调,“遥望”拉开空间维度。涟漪暗喻仪式前的暗涌,为后续激昂场面伏笔。
2. “苍榕巍立,古塔摩天,堤畔人群稠密”
· 竖向构图:榕荫(低)、古塔(高)、人群(平),形成立体舞台效果。“稠密”二字简劲,为龙舟出场蓄势。
3. “逐浪乘风,健儿挥桨迅疾,神威奕奕”
· “逐”“乘”连用强化动态,桨影翻飞间可见苏轼“棹翻波浪山如雪”的力度。“奕奕”精神写照尤妙。
4. “战鼓声频响,舟行如矢,喊声动地”
· 听觉轰炸:鼓声为节,喊声助威。“矢”之喻既写速度更显锐气,与“动地”构成力量二重奏。
下阕:
1. “老挈幼观赛龙舟,展眉欢笑,烈日当空何惧”
· 民俗画卷精髓:“挈”字承载文化传承意味,“何惧”反衬出集体狂欢的精神超越性。
2. “粼粼碧波,猎猎红旗,观众激情难抑”
· 对仗工稳:水波柔美与旗帜刚健相映,“难抑”点出情感洪流冲破理性堤坝的瞬间。
3. “缅念先贤,追思屈子,高风世代铭记”
· 词眼显现:由实转虚的哲学提升,“缅”“追”“铭”三动词完成从仪式到精神的升华。
4. “乐声扬,垂柳飘柔,蝉声不已”
· 余韵三重奏:礼乐(人文)、柳姿(自然)、蝉鸣(天籁),在声波荡漾中拓展时空维度。
【整体评鉴】
1. 结构张力:
· 上阕如广角镜头推近:江滨(远景)→堤岸(中景)→龙舟(特写)
· 下阕多维度扫描:人群(横向)→历史(纵向)→声景(立体)
形成“现在—过去—永恒”的时间螺旋
2. 意象系统:
· 动态意象群:挥桨/鼓声/飘柳(短暂)
· 永恒意象群:古塔/先贤/蝉鸣(持久)
在刹那与永恒间构建端午文化的生命张力
3. 声律特色:
· 多用去声字(立/望/泛/迅)制造陡峭感,间入平声(扬/柔/不)调节节奏,似鼓点与桨声交错。
4. 文化密码:
· “屈子”不直言屈原而称表字,暗合传统文化尊讳礼仪;“垂柳”既写实景,又暗含“留”之谐音,寄托对先贤的依依追思。
---
总评:此词如多棱水晶,从不同角度折射端午文化的华彩。上阕以雷霆笔力摹写竞渡之“形”,下阕以深沉气韵探寻民俗之“魂”。在“烈日—碧波”“战鼓—乐声”的辩证中,完成对民族精神刚柔并济的诠释。略感“观众激情难抑”稍显直露,然在整体庄严氛围中恰似必要的情绪释放点。结句蝉声与开篇涟漪遥相呼应,形成声景闭环,使全词余韵如端午艾香,缕缕不绝。云樵先生此作,既存《楚辞》香草美人之遗韵,又得现代诗学通感之妙谛,实为传统节日词章中寓豪放于雍容的力作。 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02云樵澳洲博客
http://blog.xinhuanet.com/u/yunqiao8189412
云樵新华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79541330云樵新浪博客
执斧伐薪深山里,挥汗高歌白云中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