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转帖]绿风茶座:爱斯基摩——山城子(诗对话)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城子——“澳洲彩虹鹦”第六期网上作品研讨会(2008年3月1~14日)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山城子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01/06
文章: 7522
来自: 贵州
积分: 23182


文章时间: 2007-10-26 周五, 下午9:45    标题: [转帖]绿风茶座:爱斯基摩——山城子(诗对话) 引用回复


山城子:
抛一篇去岁的文,给望水君(爱斯基摩)批吧(噼叭)!

雅可成潮
——试论中国今诗之普及
文/ 山城子

关键词:略述中国古今诗脉→当今诗界,诗心不死→今诗窈窕,款款而行→今诗普及,花季最宜→精神圣殿,胜于宗教→牺牲自我,全力打造。

自诗经、楚辞、汉乐府,直至唐诗、宋词、元曲,中华大地曾是诗的国度,歌的故里。其情之篇,志之章,恣肆汪洋于上下,一代代不知陶冶了多少文人雅士、豪杰将领。
曾几何时,一个新文化运动将其古文化高雅圣洁的部位,冲得七零八落。尽管有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等另辟蹊径,彷徨于东西之间,也只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和单薄的身影。接着又有臧克家、艾青、李季、贺敬之、闻捷、郭小川等鼎立成阵,却难复豪放婉约之元气。
十年内乱,口号不断;拨乱反正,反出一代朦胧,北岛、顾城、舒婷们鹊起,引领。不幸有商潮滚滚而来,新枝嫩芽流浪于路,败叶残瓣儿夹缝飘零。是为中间代、70后、80后游走穷乡僻壤以喘息,匿于网上百般辗转以生存。
或说救救诗歌吧,或说写一辈子诗看不懂诗了,或说诗歌在自杀,或干脆就说诗歌死了。尽管都是痛惜痛切痛苦之言,但我说且慢,不要激动,危难之际最宜冷静。救是必须的,问题在方法;老诗人看不懂诗,理应自惭;说自杀,有些牵强于片面;说死了,意在死而后生呢,还是要再踏上几只脚呢?
我是个大年纪的诗爱者,一直站在诗坛之外看热闹,有幸处于“旁观者清”的位置。我看是——雅可成潮。
中国今诗既不会自杀,也不会被他杀,看不懂也是暂时的。因为,今诗几经风吹雨打,其心不泯,且以前所未有的姿势窈窕起来,尽管摸着黑行走于民间,或偶尔出现在城市的大街上,但就如招来杂音的超女一样,迟早会成为花季的疯狂,迟早会成为必不可少的精神净化力量。就是说,今诗的普及,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这样说,自然有道理在,有根据在。不妨说说——

一、当今诗界,诗心不死。
这个印象的获得,得益于两三年来在网上的行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人创办的诗歌网站数不胜数,且日新月异,活跃异常。许多诗网每周末都设有临屏诗会,限定时间与题目当屏即兴创作,之后评比,并由资深版主做评。有视频的还可进入聊天室,面对面切磋探讨,氛围热烈。还有每月或半月的同题诗赛、诗接龙、相互赠诗等竞赛活动,亦如火如荼。至于日常的贴诗、评诗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办得好的网站每天可有注册会员贴上两三百首新的诗作。诗心不死,可见一斑。
每个诗网都集中了一批执着的诗人和诗爱者,他们牺牲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守在屏前维护网页,评论作品,引导创作。为了鼓励创作,促进发展,绞尽脑汁筹资自办民刊、诗选、年鉴。有成就的诗人自费印行诗集,在网上赠书屡见不鲜。去年以来,我接到的赠书增刊已有十余册。其诗心不死,又见一斑。
其间,最令我感动的有两件事:一个是为会员出版精装《诗歌年鉴》,由于是争取公开出版,所需费用高达两万人民币。尽管许多诗友慷慨解囊,但毕竟都不是大腕,五十、一百、两百地累计,最终也仅仅集合到几千元。但站长和总版主决心出版,于是自掏腰包一万多元,连同心血付印了,还要一本本地寄到会员手里。他们为了什么呢?难道还不能说明诗心不死吗?另一件事,是一位没有工作的诗歌小网友因病住院,父母无力支付高昂的手术费。这事被一个知情网友挂在了网上,立刻掀起一个捐助活动,五十、一百、两百,就从四面八方汇寄到小网友的家里。一个诗的精灵得救了。诗人和诗爱者都是以诗的名誉,来做这件事的。这还不能说明当今诗界,诗心不死吗?
诗心不死,诗就有救了。

二、今诗窈窕,款款而行。
诚然,主观情感,代替不了实际状态。诗心不死,代替不了诗歌文本是否健康、健壮。但我看到了今诗的发育,有了令人惊喜的长势。尽管通观粮莠不齐,巧拙并生,但在优胜劣汰的规律下,只能越来越好。一卷在手,细细浏览,很觉窈窕妩媚,款款行走的精品不是很少,希望正在于此。为能形成共识,增强信心,不方略举一、二。
《两双拖鞋》(《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第48页)原诗如下:
清凉的夜里我们在寻找两双拖鞋/ 一双大红/ 一双青蓝//
我们遇见呼市的少女,大眼睛的好孩子/ 白嫩的脸/ 清脆的嗓音/ 我们遇见呼市的树儿摇摆/ 人行道上,灯光微弱,出租车上,师傅讲话/ 拉高尾音//
我们在寻找两双拖鞋/ 这是唯一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的脚/ 和路。我们将一起走完余生/ 一双大红/ 一双青蓝
这是书写亲情(配偶间的爱情)的诗,诗中的“我们”出游到呼市,漫步街上,心情愉悦,情爱甜蜜。为抒发这种感情,诗人以“两双拖鞋”为象征,而“寻找”一词的运用,诗意一下子就窜出来了,引得读者也要跟着寻找了。作者却又不寻找,而是漫步“树儿摇摆”的“人行道上”,观察“大眼睛的好孩子”(潜词不是觅客的坏女孩儿——那是会破坏此时美好的心境的),听出租车“师傅”(不用“司机”称谓,也极显出好心情)讲话的尾音。诗情画意之外,夫妻间融洽甜蜜开心的情态,就被悄悄和盘托出了,且要永远保持下去。这是一首不着一个“情”字,却处处为一个“情”字的爱情诗,表达的是一种高尚纯洁的爱情观。该诗所以这样美丽,与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白描的语言技巧,反复、比喻、排偶等修辞格的穿插,特别是一明一暗两条审美线索的设计,是分不开的。我确信这是今诗成熟的显示,是超越前人的明示,是“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的更新。同一位诗人的另一首《晚风》,依然很白描的写法,仅仅12行诗,却18次地用了比喻(2次)拟人(2次)反复(5次)叠词(6次)异配(3次)等修辞格。格虽密集,却流畅自然,实属古诗难以见到的上乘之作。
再看另一诗人的小诗《果汁》(作家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午夜诗雨》第20页):
吃桔子时,一滴果汁/ 落在我写的诗上/ 我看着它/ 看它一点一点地晕开/ 韵律 意象在这一行有了/ 好闻的气味//
我吃着桔子,想那些/ 冬天以前的事/ 最后,又回到那滴果汁上/ 一滴果汁,谁知道它产自何方/ 无所谓滴落 或者/ 满怀热望地生长//
幸好 它滴落在一首诗里/ 带着芬芳/ 鲜明的鹅黄
16行三节,白描起笔,很生活很琐细的事件,仿佛我们都曾有过,或滴在书上,日记上。作者是滴在了一行诗上。“韵律”和“意象”在这里作了诗的意象,一句“好闻的气味”,实写中产生了极强的虚光效应。令人悟到好的诗里没有“果汁”这样物质的色味的东西朦胧在里面,就不“好闻”了。而这样清晰的白描,让人看那晕开的果汁,魅力的效果就出来了。她边吃桔子边写诗——“想那些/ 冬天以前的事”。不直说写诗,是用意象说话。“又回到那滴果汁上”,就是又回到技术上来。接着使用一个近似回环的复沓,舒缓了节奏,给读者以领悟的空隙。事实上技巧总是伴随着灵感而来,所以不知道它“产自何方”。“无所谓滴落”,暗示说这并非物质的果汁,而是借来喻为写诗的真功夫的。所以要“满怀热望地生长”,功夫到“家”,才能自成一“家”呀。最后总结。又回到意象里说话。说写诗就要把现代技巧恰到好处地晕开在诗行里,这样写出的诗才有韵味,才有色彩,才是好诗。读至此,知道诗人讲授诗艺也是可以用一首别致美丽的短诗,来心平气和地,循循善诱地,为你道来的。可以看出,今诗的巧妙,都是运用象征、隐喻、暗示的手法,造成多维审美效果,用密集的修辞格创造语言的魅力。能说不是正在茁壮么?
不妨再举一首吧。叫《一棵树》(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云彩草书的丰沛》116页):
魏旗一过,就是一棵树了/ 每次过一棵树/ 我特别留心:是不是真只有一棵树/ 不是的,远不止一棵树/ 那为什么叫一棵树呢?/ 这树究竟是什么树呢/ 它为什么这么权威/ 不客气点说这么霸道/ 它还让不让别的树出名呢/这么想着,我们把一棵树/很轻松地丢在了后边
全诗11行,不分节。前9行层层推进,就“一棵树”钻牛角尖一样提出问题:既然不是一棵,为什么叫“一棵树”,是什么树?这样权威、霸道?不让别的树出名?但到最后两行,结果又出人意料,诗人就那么轻飘飘的把它“丢在了后边”。
这又是一种多维审美的好诗,读表面就是树,把树看成意象,就有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各种各样长在不同地方的树——机关、学校、医院、工厂、乡镇、矿山、宾馆、车站、海关,数不胜数都不是一棵树,都是林子或森林,但真的它们其实都叫一棵树,你也这样叫,他也这样叫,弄得别的树都不想当树了。应当注意到前边诗中出现的是“我”,而到最后就变成“我们”了。“我们”是谁们呢?是很多人么?很多人共处一体就是社会了。就是社会。社会向前进,就把“一棵树”现象扔进历史了。看来今诗也不是只关心自我,关注社会的好诗不乏其例。口语入诗,就不能说读不懂了。知道今诗都是用意象说话,说的是什么事就不能不深思了。
今诗这种主观审美过程的多层次多趣味趋势,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中国诗歌的进步,是达到新质的成熟。
我不大会区分具体好的今诗属于什么诗群体,什么流派,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好诗。有了好诗,不怕数量少,就怕不会辨认,会辨认就不怕发展不起来了。能发展起来,就有了普及的前提。

三、今诗普及,花季最宜。
有伟人说“要从娃娃抓起”,这话完全可以用到今诗的普及上。看见有些教育单位举办儿歌征集活动,且鼓励小朋友自己编儿歌,然后现场展示,其认真着迷的烂漫场面,着实动人。如果当今诗人也分出一部分精力写点上乘的儿歌作品,就会提升整体儿歌的质量。就是说不要内容简单的儿歌,而要特别注意建构多层次审美效果的儿歌。就是说,从字面上能让小朋友喜欢第一层次明丽着的美丽,待其上了中学有了文化基础,他会发现早就会背诵的儿歌,还另有新解,还暗藏着另一个更有意思的审美过程。
例如我们把上面的《果汁》一诗,按其原有构思,改成儿歌,是不是可以这样:
吃桔子,桔汁落/ 一滴落在我写的歌/ 我看它,它看我/ 好闻的气味鹅黄色/ 为什么,为什么/ 一滴果汁好笔墨/ 滴在歌上歌变美/ 润进喉咙想唱歌。
再如前边的《一棵树》,依原诗构思,也可改成儿歌:
一棵树 ,一棵树/ 有一棵树起名叫一棵树/ 树林里,树很多/ 今生你叫了一棵树/ 别的树们叫什么?/ 你说你有枝干和雀窝/ 谁个没有枝干和雀窝/ 为什么你叫一棵树/ 你把别的树们往哪搁?/ 你是不是有点不讲理/ 是不是不让别的树们活?/ 看你没有什么稀奇处/ 懒得从你身旁过。
借助两位诗人的智慧,我改写成这个样子。这就是我说的质量上乘的儿歌。如果说这两首还不够上乘,相信有才华的诗人肯定能写出来。所以我希望着。
从儿歌抓起,仅仅是个引导,是打一点基础。今诗的真正黄金普及时段在花季。我相熟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诗歌阅读教学中,突发奇想,来一个“以诗鉴诗”的课堂实验,学生们跃跃欲试,索性两个斑的学生都当了一回诗人。实际上收获很大,我从交上来的诗稿中选了十余首,刊登在校刊上。还有几首被推荐到上级报刊发表。这位同仁接着又组织师生同台诗歌朗诵会,自愿报名,要求都必须是自己的创作。想不到竟有近20名学生报名,两个班还都安排了集体朗诵,等于是百分之百地参加了。那次我也参加了,非常感动,我还写了一个通讯,被《人民教育》作为校园散文发表出来。一个实验,一个同台,可以看出普及的潜势是实际存在着的呀!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说花季少年尤甚。而诗之美,集文字所发乐音,所显丽彩,所透馨香,所溢甘甜,其主观审美过程是任何其它文学艺术形式所无可比及的。问题在于教以其道,示以其美,践之以笔,乐之以迷,方能顺畅普及。却未知教界何以另类视之?作文教学仅限于记叙、议论与说明;中、高考文体自定时必括号以“诗歌除外”。教界组织写作大赛亦未见有诗歌跻身于内。诗歌怎么了?比之谁不更有魅力?至于社会人文教化作用还用探讨么?

四、精神圣殿,胜于宗教。
忽然想及孔子。孔子办教育,其旨在于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才。所用教材是他陆续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古称“六艺”。《诗》排于六艺之首,相当于主课。延续后世的儒家经典称为“四书五经”,而《诗》又列于“五经”之先。儒家对诗之教化作用重视之程度可见一斑。窃以为后来唐诗宋词之崛起,亦应有此脉潜移默化之功。儒家学说虽然不是宗教,却素有“儒教”之称谓。孔子作为儒家鼻祖,能享今世“十大文化名人”之盛誉,说明其思想合理部分比例很大,事实上就含了对诗的正确认识。
我们注意到了,在国家事务中极具影响力的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青睐,也注意到了影响力较大的主要媒体办起了解析古典诗词的节目。这当然是很有益的事情。说明在诗界以外,至少古诗还没有被冷落。我是说如果今诗也能同样地被青睐被宣扬就好了。问题是今诗还未能被诗界以外接受。说今诗难懂不是理由,事实上比诗经楚辞好懂多了。诗经楚辞的解读须借助注释,今诗只需开动思维就成。如果说有症结在,可能是对诗于陶冶人的情性和品格是否有较大补益,还没有来得及确认。
补益应当说是较大的。自屈原以来,爱国诗人可以排长队行进于历史,却没见卖国贼中哪个是诗人;但听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未闻秦桧有歌吟。不必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又哪位不是诗人?跳到现实中来,那些刑事犯罪者中却又未见哪个是诗人。同样是教师,与诗结缘者都品格高尚,两袖清风,不辱师表;而那些两个月布置一个作文,学生想提高写作能力就需月交80元人民币上他补习班的教师,都是不知诗为何物者。此非信口雌黄,笔者目所能及处,无一错位的,金子就是金子,狗粪就是狗粪。
建立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今诗之兴可助一臂之力。这是由今诗的特点决定的。无庸质疑今诗是从古诗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就像当今的孩子,尽管腻烦或逆反,甚而离家出走,其也还是从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它无法改变种属的遗传,它还是诗,还有陶冶人性的功能。但它又不仅此——今诗有别于古诗是它的变异,不仅形式变异,尤其是表达方式的变异。巧妙地运用象征、隐喻、跳跃、留白等手法,密集地运用异配、简补(所谓反语法)等新创修辞格和原有修辞格,以造成外观的朦胧美新鲜美和内蕴的多维审美效果。这一特点为读者创造了驰骋思维的美丽天地。每读一首诗,都等于进行一次思维训练——多维审美如同多解的数学题一样,也需要必要的逻辑思维,特别是需要借助语言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判断,才能充分享受诗美的魅力。于是我们可以说,其遗传的一面,必有利于和谐社会,其变异的一面,必有益于创新国家。
我们都知道宗教于和平条件下积极的一面,但却无法与诗相比。诗是别于宗教又远远胜于宗教的精神养成。诗可谓张人性而泯兽心,扬高洁而弃阴暗,舒长啸而缓焦躁,化郁结而平心。确实有百益而无一害,为何不供奉其位,而净手焚香顶礼膜拜呢?

五、牺牲自我,全力打造。
依法治国,遂有法的普及;以德治国,又有德的教育。发展科学,产生了科普;发展文学,事实上也有文普(那些指导写作的书籍及唐诗宋词辞典等等)。那末发展今诗普及今诗自然也有类似的工作要做。当年科学家高士其为科学的普及,首创科学诗。因为它懂科学,他才能从事这项工作。今天我们普及今诗,亦必须诗界中人,方能胜任。但今诗界中人忙于编书出集,选精储萃,办网创刊(无疑这也是艰难的守候),还无暇顾及普及方面的事情。但就连前辈诗人都说读不懂了(不消说花季学生),我们为什么不把诗门敞开呢?我说的是具体的一首首诗的诗门敞开——来做些诗解的工作,说一说这首诗的钥匙藏于何处,美在哪里?其实读几篇类似的文章,就可以走进今诗的精品屋了。最近笔者曾尝试以随笔的方式,写了10篇“读诗札记”,凡三万余字,陆续贴到网上。但对于网上诗人来说,我不是班门弄斧,也必是小巫见大巫了。这样的解读文字应是面对那些读不懂今诗的人,特别是应当瞄准普及对象中小学生们。也许应当贴于学生网站或者径直投给学生刊物,如果那里的编辑于今诗有共识的话。
我的意思是,只有诗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才更为有利。如果诗人们都能从百忙中相互写些普及今诗的读物,今诗被冷落的封闭状态就会有所改观。诚然,诗人们肯定要牺牲一些自我了。但为诗计,应当说是值得的。那就让我们携手合力打造吧!困难注定很大,头三脚难踢,但我们必须做起来,为了诗的国度,为了歌的故乡。
以上拉拉杂杂,或许言不及义,谬论百出,但无论如何,一个教师身份的诗爱者的心,是明明白白地在了。
2006-6-2

爱斯基摩:
山城兄弟,不好意思,打断了下。吃过早饭抽空拜读一遍文章——承接前面您订下论辩调子,我个人认为里面观点愿望是好的,却不具有可操作性,就是说,理论上看还可以,实际效用不大。当然这类“只具有良好愿望”的诗论诗坛刊物上也见许多,比较务实的读者看来未免会摇头:这是些纸上谈兵的大论。不过这些文章可以起到温暖一下冻凉的小手的作用吧。诗歌“普及”,是任何真诗人看过都会摇头的一个想法,显而易见,事实上看,我们的大众无论从个人素养到生活情趣,都与诗歌本质有极大差异,而一种文化兴趣的培养是综合的,即便我们写诗的人,也似乎欣赏不了优秀的诗歌。所以我的看法,先是提升诗歌写作者这个范围的“素质”,抓抓诗基本审美知识“普及”工作来得实际,这些人的素质提高,也会内在地提高写作者整体水平,减少垃圾诗文本比例,最终也会让诗歌好看一些。从娃娃抓起,也是个不错办法,欣赏山城这个观点。

也许是诗人骨子里浪漫气质的关系,喜欢一些“语言乌托邦”,诗坛还是缺少实在的、可操作的建设讨论,也有对诗歌本质的认识问题,艺术性东西的普及几乎可以说成“误区”,诗歌有自己的“小众”,这是个话语和建设范畴问题。事实的情况是,我们几乎说服不了身边的一个人去喜欢读诗,如同我们不能改变他们的世俗思维和行为模式,而且,他还在“强有力”地影响着你。诗歌不能有唐基格德站风车的虚妄,最主要是自身的提升。台湾诗坛的比喻是,养鱼专业户只看养鱼的杂志,我们诗刊也要力图让写诗的人喜欢看刊物,我看现在这个问题才关键,所谓“应该定位的读者群”,而非“梦想的读者群”。
上班去了。再聊。


山城子:
爱斯基摩:你好!

有班上真幸福,有诗读也幸福,有人说诗更幸福!今天下午陪老伴找牙医,磨去她断掉的牙齿尖利部分,就不刮舌头了。见医生案上摆的就是口腔杂志和《读者》,没见到有诗刊。看来你引用的台湾诗人的说法,到处都能找到证据。

我的那篇文,理想主义的成分多。理想高于现实,是需要奋斗的,需要更多人的行动。行动自然不是平白无故地要身边的谁,爱诗读诗,而是先从诗人、诗爱者做起,写出的东西,让更多接触文学的人(永远不可能是所有的人)喜闻乐见。喜闻就得人家读得懂,语言就要明白;乐见就得语言美,使其在明白中获得审美享受。这样先让喜欢诗的人多起来,就是“雅可成潮”的开端了。有了开端,就有了可能使有潜在诗情的人,最终都能以诗为雅伴。

注意:有潜在诗情的人,究竟能占人口比例的多少,目前的科技不好确定。但我想说,这些人就是诗的“大众”了。我们说回归,仅止于此罢了!而这是可能的。我说的“雅可成潮”,也仅止于此罢了!不然,诗即或是猪肉,也还是普及不到回民那里去。我国唐代,是诗的极盛时期,但当时文盲的比例一定很大,也是不可能人人都可出口成咏的。但我们可以认为那样的时代,就是一个诗的时代。而目前我们期望的,实际上就是一个诗的时代的重新崛起。而这种崛起,不是正在到来吗?


爱斯基摩:
山城兄你好:

谈诗还是有些奢侈的事,至少我在单位是这样,甚至比谈谈银河系之外的事情还糟糕。应该说我身边这些人文凭和我相仿,比普通民众还要高一个层次。处身于“水深火热”的现实中,我不能来一点浪漫,除非我离开这个环境。当然我也没受到嘲笑,我很清楚我接触的人的兴趣范围,也知道诗歌的范围;我也知道我不能鼓励他们学诗看诗,除非我脑子里认为诗歌是生活必需品(像刊物广告那样)而去“布道”。这是一种相安无事的状态,也可能是现实条件下最好的状态。

“雅可成潮”这样的事情,在我是不能想的。有诗意的人退出诗歌阅读圈的情况足以让我心寒,我身边20个诗友,有11个不再写诗读诗,有7个不定诗歌刊物,只是写诗,这样的状况我想不是我这里独有的,像一块田里的西瓜,都是风气下的蛋。我们谈话时候观点一致的是,不是现在诗歌受冷落问题才不定刊物,其实越是这样情况越有归属感,而是几乎很难在一本诗歌刊物里看到让自己兴奋的诗,看到的都是些老套子诗和新的平庸货,失望恼怒之情甚浓。诗歌爱好者的流失,作为风向标与风口的诗歌刊物,责任最大。往往就是问题多多的刊物,在埋怨大家不爱诗,不读他们编的那些我相信他们也不会认真去看的诗歌。我只能从我身边的事实出发,来看待这些事情。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个理论问题。

社会怎么俗气都是社会,唯诗歌刊物一俗就烂。诗歌刊物能把我这样钟爱诗歌的读者从心情上流失掉,也不能不说是“奇迹”,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诗歌“回归”读者应该定位的读者群是哪些?


山城子:
爱斯基摩:你好!

非常高兴地看到你的实话实说。说的都是“雅难成潮”的论据。但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由难变易,易而变可,不是压根没有希望。问题是“雅”的标准不一样。你说“几乎很难在一本诗歌刊物里看到让自己兴奋的诗,看到的都是些老套子诗和新的平庸货,失望恼怒之情甚浓。”是因为你心目中的诗之标准太高。我的层次可能比你要低的多,因而像下面这样的一首诗,我就认为是一般文化人都喜闻乐见的诗。录如下:

骑着二八单车在胡同里自由穿梭
我们转过街角想起了第一次约会
就在这家小店你被辣得满头大汗
还要装着小菜一碗为我忙得团团转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我要永远把你放在我的油锅里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爱你的帅你的乖 哦年年有鱼
我爱你我们去吃水煮鱼
热辣辣的感觉让我每天想你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爱你得好你的坏我不能没有你 这一切其实不简单
爱不能抽签 更不能有谎言 这一切 其实很自然
爱情像水煮鱼般要麻辣得很真切……


这是王蓉的作品,刊于2007-5-29的《贵州都市报》“美食”专版,题为《水煮鱼》。这首诗所以上了“美食”专版,在于大众化的笔调和大众化的题材。题材自然不是美食,而是爱情。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诗、恋诗。但有读者一定看成美食诗也不无不可。那就变成了反过来的比喻,说都来吃水煮鱼吧,吃水煮鱼就像人约黄昏后,可以体验恋情的火热与刺激——这不也挺好吗?

我想,同样是歌,《阳春白雪》自是高雅,但《下里巴人》听众更多(有市场呀)。诚然,诗人的整体气质从不媚俗,但如何不能换个角度亲俗呢?亲俗就是走进下层,亲近下层,我们没有理由把自己束之高阁,藏进象牙塔,也没理由摒弃大众化的一脉清流。其实好的诗歌是有透视般的层次美的。眼神浅而粗的,自可美其表;眼神锐而细的,亦可美其里。这样雅俗共赏,俗者听出下里巴人调,雅者品出阳春白雪韵,两全其美呀!有这样的诗吗?没有就不提了。有的,举个例子看:

◆ 致江南

如果执意要写下去
别总看树和云层
别过问雨 停或是不停

如果要撑雨巷的伞
请记得走熟悉的青石路
比如江南 流水小桥的那幅画
柳是散文雨是诗

这首小诗,是女诗人席芷赠诗友的。浅浅地看,树呀云呀雨呀雨巷的伞呀青石路小桥流水,古朴而美丽;细细体会,原来诗人是与诗友探讨从诗的观点和写诗的手法呢。
因之,我主张的大众化,并非以降低诗质为前提,而是设法提高诗质,使诗达到具有多层次美的那种表达。

至于情诗大众化成了美食诗,这是别一种途径,我也是推崇的。我曾写过一组花卉的诗,贴在网上不久,就被新疆花卉网转贴了过去,那是一个网上购花的网站,这情形与美食诗的功能是一致的,也有些大众化的意思吧?不妨移帖过来:

《夏季里的三种木本花》

1、蔷 薇

四月到五月
你如期地让我心动
缀满校门右边的墙
天天相视而过

紫与粉溶染的妩媚
团团墨绿的衬托
多想在你面前徘徊留连
排一版浪漫主义的墨香

我的世界走不开工作
但已无法忘记眼神
那是一种怎样的含蓄
足以让心搁浅


2、槐 花

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
摇曳一树一树鲜嫩的
对生叶。空气与阳光
都被染香了,我也被染香了
五月的路上

故意走得很慢
让思绪展开一些惆怅
淡淡的浸入从前

没人知道咱们的故事
刚展开就嘎然而止
题目还残留在家乡
老槐树下的月影里


3、冬 青

你开始小心地打扮
在枝头酝酿乳白的情感
那是一穗一穗小巧如米的
花蕾。在一片浓郁里
默默想念

期待已先期到达夏天
预约了每一个黄昏与夜晚
是要放逐两颗心
溶解在风中
让馨香弥漫,避开每一个

雨点。然后,经冬而常青

所列前后5首诗,都是大众化趋势的作品,不知在爱斯基摩眼里是“老套子”还是“新的平庸”呢?真怕你一首也不喜欢,那你不是逃之夭夭,就是钻进象牙塔了。——山城子还找谁去说“回归”呢?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山城子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45

山城子的北美文集:
http://www.maplereview.org/best.php?u=963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城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山城子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01/06
文章: 7522
来自: 贵州
积分: 23182


文章时间: 2007-10-26 周五, 下午9:49    标题: 引用回复

爱斯基摩:
——问好。闲谈一下,高低又何妨。

山城兄的帖子细读,特别拿来引用认为好且雅且可以走向大众的作品,更细细读过;大体如何描述,也没有拿来件事物“表达”得清楚的道理吧。看得出山城兄是认真的,其中客套的话看山就不说了。坦陈地——而不是为了辩论立场——来表达我的看法,可以说这些诗在我是不值一读的。按古典诗歌审美来看,其中“才胆识力”四样创作美质我都没看到,用现代的驾驭艺术法则去进行艺术创造的能力来衡量,我也不认为其中体现了作者的不凡之处。用比较方法来看,我不认为这样的抒情和语言,能够与抒情散文或者微型小说争夺读者。几首诗从写作质量和诗歌美学上看,显而易见的粗浅,十足小家子气,即便同席慕容和汪国真的某些“大众喜闻乐见”诗相比也是不在一个档次。(后几首甚至语言的音律都没形成,只是语义上分了行。)东北二人转的“下里巴人”会有市场,诗歌的屈尊将贵降去讨开心,只会失业而后又失身,外市场不会有(怎么想都不可能,古今中外也没有过),内市场也会失掉。

诗歌如此“走向大众”,应该说是“羊爱上狼”要了诗歌的命;在多媒体时代,非但大众不会对这些毫无竞争力黑文字块感兴趣,阵营内部恐怕诗歌爱好者也在大批减少。这不是象牙塔内谈诗歌,真理是有范围的,超过界限就是谬误。诗歌作为艺术,根本没有畅销,热读的可能,他是社会中具有优良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力的一部分人的食粮,一种高级艺术创造探索领域。这和绘画,和雕塑,和其他艺术门类是一样的。只是因为诗歌使用的媒介是“文字”,而文字是大家都多少有点“资本的”,就产生让诗歌走向大众的虚妄想法。岂不知诗歌的语言是“语言艺术符号”,不是一般的字词,就如同绘画的语言是带有观念的线条和色彩一样,我看根本的误解在这里,即对诗歌语言的误解。语言是大众的,社会的,工具的,诗歌语言不是大众的,是艺术领域的,创造性的,也是美学的。许多人把诗歌看得太简单,大概是没有认识到诗歌是艺术这个基本前提所致吧。
诗坛的事情,有些该反思清理一下。比如诗歌刊物的问题,既是问题参与者,也是受害者,好在有财政的拨款,支撑住没有给市场淘汰,这是中国诗歌刊物之幸。诗歌的市场在“诗歌喜爱者”,不在非读者群。争得这部分读者,完全有刊物生长市场空间。随之发生的问题是如何争取,是走低的靠近,还是“提鱼网式”的拉起,是刊物生命力的获得和取消分界。拿我们这些爱诗人来看,刊物的选稿的开阔度,质量的优选度,直接关系阅读人气和刊物档次。已经给诗歌阅读所抛弃的“群体模式写作”和一些诗人,事实证明是“淘汰者”,我们刊物依赖这些“倒牌产品”,实际是放弃了阅读人气。走向“大众”是个虚妄,获得“小众”(标准读者)是根本。在不违背总原则,如政治立场等等前提下,应该广阔地选稿,及时抵住下滑的趋势。回归“小众”才是明智之举。朝“大众”抛媚眼是失策,再失去小众读者,是中国纯文学刊物的通病。所谓乱了方寸。如果说是“谏言”,也是我对《绿风》尚有乐于支持的尊敬和兴趣吧。

关心这些问题的人,不会去看重些狭小的利益的。我反对的诗人丑行,反对病态诗歌人生,反对精神“画饼”,是我对诗的关心。我可以不发表诗,但我拿出的诗歌,绝不附庸问题写作风气,从自己做起,小而言是个人写作纯净和尊严(乐趣所在),大而言之是为自己不成为恶劣风气的参与者。这不是骄傲,是要了命的诗人自我道德和价值把握,丢掉这个,写诗一事可弃之。

有人说我们的诗坛没有大诗,我不同意,李松涛《无倦沧桑》等等就是。大诗少,也与诗人胸怀有关。黄河长江不是从小山包上发源的,亚马逊河也不是。近期看帕斯杰尔纳克传记,感触最深的是这位卓越诗人的品质,在苏共要杀害几个苏联英雄将军的文学界签字上,他坚决拒绝签字,并且让妻子收拾好入狱的行囊。这是诗人的品质。也许有人会说他不识时务,但唯有这些人是文化精英,柱石一样支撑了人类文明的圣堂。精神不是平时闲聊时候轻松说出口的,也不是用字写下来的,更不是外在建立的。我们文革时候,也有许多在个人命运和良心的选择上,做出文化人格上选择的作家,他们没有成为同谋,没有成为牛汉先生说的石盘下的虫子。敬仰这些人的业绩,足够我过完丰实的文学之路。一点点未写出名作前的孤独算什么呢?一点点清水中的小利益算什么呢?一点点讨好中得到小恩惠算什么呢?一点点浮躁的社会风气算什么呢?我诗坛缺少大气之诗,这是文化人格上的问题。诗歌和诗人获得尊重,不仅仅是一些小的方面。我写过诗人李松涛的阅读评论(《中国诗人》诗人谈诗栏目),但我不是诗人,我是个敬仰真诗人的读者,我永远是个好诗大诗的忠实读者,永远不会流失掉。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山城子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45

山城子的北美文集:
http://www.maplereview.org/best.php?u=963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城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山城子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01/06
文章: 7522
来自: 贵州
积分: 23182


文章时间: 2007-10-26 周五, 下午9:54    标题: 引用回复


山城子:

爱斯基摩好!很愿意同你闲谈,听你闲谈。
不必说谁都记得这样的诗句:“打起黄莺儿/ 莫叫枝上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其思人、思乡、思根、思恨跃然。这样的诗自是不“小家子气”,亦非“席慕容和汪国真的某些“大众喜闻乐见”诗”可比。但呢,却大众得不仅在当时,且致于代代相传,成为最大众化的珍品。不必说文化大众,就是当今的小儿,也能随口背出几首来。说“因为诗歌作为艺术,根本没有畅销,热读的可能”,那这叫做什么呢?

我就想,诗质已是达仙成圣的程度了,然而没有被仙圣们收入塔顶,只作为圈内“具有优良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力的一部分人的食粮”。我奇怪这样标准的“一种高级创造”,何以不胫而走,无翅而飞得如斯普遍于古今呢?如果说我昨天举例的5个东西“不值一读”,那今天举这四个,是否也在“不值”之列呢?

自然,将自己划在“具有优良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力的一部分人”当中,其意再明白不过的说出了自己不是大众的一员了。不是大众自然“不值一读”,而大众们就未必了。不必说登报了的那首,编辑看中了,而且知道他的美食读者们也会喜欢的才登了出来。至于第二首,那是被几个网站加精了的作品,后面的三首,尽管还停留在“只是语义上分行”,却也被新疆花卉网的众们长期挂在那了,其中最后一首还被一位海外双语诗人翻译成了英文。他们都是“众”呀!这就是一种回归的趋势,一种开端,一种共同探索的过程。至于质尚不达标,那是有待努力了。

诗的回归大众无疑是个艰难的过程。从你的“闲谈”中,我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了,甚至有些气馁,因为如你这样坚守诗的人,却要将诗置入一部分人独享的专利,而同大众绝缘。须知大众就是土地,离开大地什么植物也开不出花来,发不出香来,长不出美来。

至于说到“才胆识力”四样创作美质,当下现代诗也不全都缺乏,只是没有达到极致罢了。还说这首《冬青》吧:(不值,也忍耐一下好吗?这也是“优良文化素养”外延可及的吧?)

你开始小心地打扮
在枝头酝酿乳白的情感
那是一穗一穗小巧如米的
花蕾。在一片浓郁里
默默想念

期待已先期到达夏天
预约了每一个黄昏与夜晚
是要放逐两颗心
溶解在风中
让馨香弥漫,避开每一个

雨点。然后,经冬而常青

该诗通篇用了拟人,且有三处词类活用何一处比喻,并以明白细腻的语言铺叙,不能说一点“才”之美也无呀。诗旨在于揭示爱的肝胆相照,虽无豪放之气,却有婉约之风,胆之美也可能别致了吧?爱情观的渗透就是一种“识”,至于力度或“张力”到底弱了,毕竟不是所有的题材,都可能“四美”齐备呀!至于说“语言的音律都没形成”——但这不是律诗,更不是格律,只要读起来不拗口,有节奏就可以了。如果按平仄检验,虽然不合古律规范,也是错落其中的,并未四五个音节连平或连仄,所以不拗口呀!

说到底,诗的回归大众更需要你这样坚守诗,并深谙诗是艺术的人。李白杜甫们也是深谙诗是艺术的人,因此他们更能使自己的作品深入到古今大众的心里去。也因之使中国有了诗国的美誉,总不能因为我们的不挣而断送了吧?拆开你的艺术壁垒,放美到大众中去,希望还是有的。关键在于你的艺术立场和所视的方向。用得着一句佛语,叫“回头是岸”。——祝福我的朋友!
诗坛的事情,也不必盯着官方拨款的几个有限的刊物,也不必盯着自筹款项艰难坚持的民刊,有网络随意贴就挺好!那些点击者就是诗的大众。被转贴了,被加精了,就获得了快乐!——仿佛有个不言的评判标准,凡诗必印在纸上,才被承认是诗似的。我不这样看,诗经当初被印在纸上了吗?楚辞被印在纸上了吗?却流传至今!至于他们选稿,其实各有各的标准。一百个编辑就有一百个档次。诗的编辑部也不是真空,社会有什么风气,那里也会有什么风气。我是两年都没投稿了,网上挂着,太公垂钓,有高兴的就选了去,不选就埋在虚拟里,留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如是而已。

但我几乎每天都写,因为水平低,就得努力。从小诗写起。史诗很大,谁有时间去读?我也有过大一点的,不是诗,是五言顺口溜,叫《文学史歌》75章,凡二万余言,曾被一家学生报纸连载两年半。写的初衷是想做些文学的普及工作,现在我写阅诗随笔,不同系列加在一起已有180余篇,25万余字,初衷也是想做点诗的普及工作。“从我”做起,我们很一致,但你的目标是“小众”,我则是“大众”。

今天写的一首是:

《采野菊》
文/ 山城子

陶令没来
不是东篱下他见的南山
同妻与邻居
闲步寨头坡底
点点金黄落在眉间

物于心外
美在肝肠之内
阳暖风轻更有鸟虫共鸣
一束束雅得天然合众
不屑飘逸塔尖

——上午在山上山下玩了半日,得了这么个东西。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山城子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45

山城子的北美文集:
http://www.maplereview.org/best.php?u=963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城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山城子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01/06
文章: 7522
来自: 贵州
积分: 23182


文章时间: 2007-10-26 周五, 下午9:56    标题: 引用回复

爱斯基摩:

——握手。上班前聊几句。

山城举例子是古汉语的诗,我们这里说的是新诗,古汉语诗歌和新诗不能相提并论。另外古汉语欣赏从儿童就开始启蒙教育,兄的“五言顺口溜”也是在说古诗体。所以其中的讨论观点没有得到有效支持。新诗的处境是另外一回事。要研究言说诗歌写作风气和诗歌的状况,目光离开官方和民刊几乎是不可能的,并非眼睛故意盯着,好比研究足球技术的眼睛要看足球场一样。诗歌美的欣赏还是比较复杂的事情,层次也有别,慢慢谈吧。

其实山城兄不妨拿美术和书法来横向对比一下,跳出诗歌圈子来翻基本推论。诗歌被称为“艺术明珠”,就是说在艺术的包厢里也是极为闪亮的。这样的珠宝会给轻易写出么?那么说轻易写出较好的诗歌算不算珠宝?当然不算。因为它们并未超过一般写作的层面。比如我有几个不搞诗的哥们,当然也是别的行业有成绩的人,他们对诗歌嗤之以鼻的一个原因还在于——用他们的原话说——这样的诗歌我不到半年就能写出来。他不是瞧不起诗,是见这些诗歌过于单薄简单,以至于在圈外眼光看都不是精品。这些“我也能写”的诗歌,能够赢得他们的敬佩和欣赏么,显然是不能的;当然他们也对语言做作的流行诗歌有看法:这哪是写诗歌啊,这不是乱搞么!你看看,啧啧!人家看低的是我们的水平,不是诗歌本身。相反地,他们倒很敬重汪国真和席慕荣的一些好诗,当然我说一些,不是全部,可见社会上、圈子外,也还是有诗歌鉴赏存在。看来大众的口味也死多元立体结构。冷静地分析,诗歌艺术的创作的质量是有问题,无论写哪种诗,都要写得好。一个好字难求。写平易诗的要一般读者有欣赏兴致,打动他们的审美神经;写高端艺术诗的,要让行家(高级审美群体)看过不至于漏洞百出,也落实在写作者个人诗歌修为上。笼统地讲诗歌受不受欢迎,能否实现接受过程的成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诗写作就是要水平、考验水平的艺术劳动。一边简单抒情,一边要求别人按照诗歌艺术美学创造品去欣赏,是不客观的。是严诩吧,他说:诗需别才,无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但非学而穷理无以至其极。说的是写作者的文化文学素质和知识占有;如果我们写作者自己在艺术上是个懵懂的阶段,而写作,怎么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呢。别人怎么可能在诗歌作品里发现艺术美的全部深邃感人内容呢。所以我认为,诗写作是给写作者简单化的一个“受误解”的艺术。

《采野菊》
文/ 山城子

陶令没来
不是东篱下他见的南山
同妻与邻居
闲步寨头坡底
点点金黄落在眉间

物于心外
美在肝肠之内
阳暖风轻更有鸟虫共鸣
一束束雅得天然合众
不屑飘逸塔尖


这首诗还不错,稍有点概念化(语言是讲述的,如不分行即可见单薄和散文化),空灵悠远之气还未出够。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山城子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45

山城子的北美文集:
http://www.maplereview.org/best.php?u=963


上一次由山城子于2007-10-26 周五, 下午9:59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城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山城子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01/06
文章: 7522
来自: 贵州
积分: 23182


文章时间: 2007-10-26 周五, 下午9:58    标题: 引用回复

山城子:

既然“不妨拿美术和书法来横向对比一下”,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用同样也是诗的古诗创作与普及的道理,来纵向类推呢?古今诗的区别在形势及行文的要求上,而内在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是一致的,作为语言的艺术是等同的,所以你才从古典中拿来“才胆识力”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新诗,结果是新诗(指我的举例)架不住衡量,竟至于“不值一读”了。我例举古诗,说的是相同的道理。有道理在,就有实践的可能。古人能做到把诗普及到后人的心里去,我们也应当可以做到的,我是说从实践上,也可以做到的。问题是要有个过程,要于混乱的发展中和艰难中促进外部环境的优化。比如你说古诗对儿童的启蒙教育,那是传统。而今诗欲切入这个行列,需要社会的提倡,官方的支持。这就是我说的要从娃娃抓起。这就需要诗人们肩负起责任来,写出能够承担传统任务的诗来。

很同意你的这个说法:



“如果我们写作者自己在艺术上是个懵懂的阶段,而写作,怎么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呢。别人怎么可能在诗歌作品里发现艺术美的全部深邃感人内容呢。所以我认为,诗写作是给写作者简单化的一个“受误解”的艺术。”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需要交流、需要探讨、需要磨合。但诚如你说“大众的口味也是多元立体结构。”,其实诗创作群体与大众口味也是对应的,彼立体,此也立体。审美层次高的,需要高层次的的审美传达;层次递降的,自有层次递降的诗作者去满足。两个立体群的互动,扩展开去,就是对爱诗人群的普及——除了维持生存的吃饭,其他事情是不可能普及到社会的全体成员的。



我昨天写的那首诗,承蒙简洁的评论,很使我受益了!但,自然达不到你的欣赏层次,却不是达不到递降下了的某个层次。例如我曾到某个教育网站去贴教育题材的诗,他们惊呼“好”。一位教化学的教师很感慨说,他在教学上,往往有许多感慨、感想,也想用诗的形式反映出来,就是还没入门云云。可见,不同层次的诗作品,是有不同层次的读者群存在的。有读者群在,就有了普及到位的希望。诚然,如何进行,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及,但人人都做起来,力量就大了不是?今天就说到这里吧!——祝愉快!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山城子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45

山城子的北美文集:
http://www.maplereview.org/best.php?u=963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城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山城子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01/06
文章: 7522
来自: 贵州
积分: 23182


文章时间: 2007-10-27 周六, 下午10:14    标题: 引用回复

绿风茶座:爱斯基摩——山城子

爱斯基摩:
——星期天,聊几句。

诗歌艺术走向大众,并不是一个正当的诗歌理论问题。是诗歌的功利心披上漂亮外衣,是诗人在风中动摇和恐慌之态。奇怪的是,原本我们这些写作者就是"大众“,不过属于有“音乐耳朵”(马克思)的大众,懂得些诗歌艺术欣赏的部分,诗歌是要走向“我们”这个大众的,却在“走向大众”的话语中,把我们分离出来。就比如说让琴手走向牛群,让诗人走向大款宴会,其姿态非愚即痴。但实际上并无人去真“走向”。因为正途是“大众”走向艺术,无知走向有知,狭隘走向开阔,低素质走向高素质,这是真正的艺术坚守的本意。现在不坚守,哥们一帮讨论动摇,怀着不能寂寞的非艺术心思,仿佛一说“大众”,就站在真理的立场上。依我看,这是未能了解诗歌和艺术的性质和文化位置造成的。而将诗歌的艺术风格(平易与"晦涩”)等艺术内的问题,误会地理解造成的。这种争论,在真正的大诗人那里几乎成为“小学数学”,属于早已解决的困惑。多元社会的本意,也是让商人走向市场,让政客走向权力,让猪走向屠夫,让草走向羊,让艺术走向懂得艺术者。可是让屠夫商人走向艺术,让诗人文艺家走向市场和官场,这些“错位思维”,才是要命的。我以为,诗人要坚守艺术本位,创造出各种风格的优秀作品,才是真正的责任。——我们谈到的诗歌是高级艺术形式,就是说诗歌没有低级形式,低级形式是诗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正是这些低级的诗歌和低级诗歌抢夺话语权风气,才让诗歌陷入困境,而流失了很多优秀的作者和读者。在论坛交流中,我们已经看到这种维护个人尊严的“投机主义话语”,一个三流诗人的立场自傲哪里呢,自然在自己的作品这里,所以总是有人要说一句:诗歌好坏无标准。当然,在路上的诗人无可指责,但这种话语和“道理”不被澄清,势必让一些有些才能而缺乏认识能力的青年,走了许多弯路,荒废了自己的诗歌。这也许是还要谈谈诗歌和大众关系的理由吧。

另外,前面所例举的古典诗歌理论,是通理,可以用于一切艺术的道理。而个别的实例,则只代表一个局部的艺术特点。如同古诗中的平易诗,也是风格,不是艺术层次上的问题。好坏和艺术层次,是值得山城友思考的两个概念。

山城子:
呵呵!问好了!
你今天说:“原本我们这些写作者就是"大众“,不过属于有“音乐耳朵”(马克思)的大众,懂得些诗歌艺术欣赏的部分,诗歌是要走向“我们”这个大众的,却在“走向大众”的话语中,把我们分离出来。”
——那么,是谁分离的呢?看看你24日的说法。
你说:“回归“小众”才是明智之举。朝“大众”抛媚眼是失策,再失去小众读者,是中国纯文学刊物的通病。”
——小与大之分离,你说得很肯定呀!
你还说:“语言是大众的,社会的,工具的,诗歌语言不是大众的,是艺术领域的,创造性的,也是美学的。”
——这里还是你将诗从大众中分离出来了呀!

你说我们这些写作者就是“大众”,我是非常同意的,特别像我这样的诗爱者。我视诗为人生的雅伴儿。人在呱呱坠地时,是不懂诗的,后来你懂了,且懂得透彻,诗就回归到你;后来我也好像懂到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的诗就回归到我。你我都是大众的一员,这样的一员还很多,就是诗回归到很多人了。这本身就是诗的回归大众呀!为什么还说回归不成呢?
我坚持学习,坚持习作,尽管层次低,但可以不断提高。不能说水平低写出的诗是坏诗,除去对立的政治立场,诗是不能分成好坏,只能说艺术水准的高低。艺术水准的高低,不能影响诗的回归大众,因为高的可以回归到你这样有艺术鉴赏力的大众,低的有我这样艺术鉴赏力不够的人来相迎。这是个很立体的回归呀!
就像你说的吧“让琴手走向牛群”,很好——可以让牛多产奶呀!
说“让诗人走向大款宴会”很好——正好“对酒当歌”呀!
说“其姿态非愚即痴”,我不以为然——其实挺智慧的哩!
说“我们谈到的诗歌是高级艺术形式,就是说诗歌没有低级形式,低级形式是诗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但我以为形式不等于层次,形式是固定的形态,层次是有差异的序列。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还请望水君望得透彻一些才好!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山城子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45

山城子的北美文集:
http://www.maplereview.org/best.php?u=963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城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山城子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01/06
文章: 7522
来自: 贵州
积分: 23182


文章时间: 2007-10-31 周三, 下午9:55    标题: 引用回复

绿风茶座:爱斯基摩——山城子

爱斯基摩:

晕。呵呵。
够浪漫的。
两个语境中出现的“大众”和“小众”是一回事。后面的“大众”是上下文出现的,前面还加了限制词“我们”,这不就是“小众”么。不能孤立地在字词上看啦。
握手。讨论时间急,语气生硬,望勿怪责啊:)
重复一个学诗看法:

我主张诗人加强阅读学习,是源于对诗歌的认识。弥尔顿在获得剑桥两个学位,被教师们称作博学多才的人,诗歌也小有成就时候,仍然说"我还羽翼未丰,我的诗歌之马还不能飞腾”。他依然在阅读学习。以诸般天才人物的资质仍然在自我培养,我们更应该加紧学习,在复杂的艺术时代,理解诗歌,建设诗歌。所以我说还要读书学习,我们的阅读都不够。说起诗歌来,也只是闲聊。弥尔顿也是一个不被时代接受的诗人,他的《失乐园》出版商只给他5英镑稿酬,真诗被社会接受几乎是个虚妄,而劣诗又被社会嘲笑,这是诗歌的悲剧性吧。
供交流。

山城子:

原来场合的转变,大与小也互换了位置。至于讨论的语气,是不必说的,因为我总是把握对方能够接受的程度,你也一样的。
重申的观点,对我很有教益,毕竟我读的东西不多,特别是当代的诗歌理论,更特别是为拉起山头乖乖的流派们的理论,粗略接触的一些,不过是利用他们自己发明的名词置换术,将前人的理论东拼西凑地换成他们的词汇,来连篇累牍一下。例如将立意叫寻思,将结构文章叫建构,把语言表达叫寻言什么的,道理还是没逃出文学创作的立意、结构、表达三程序。所以我是不大愿意看的。
我的阅读主要是从网上选一些符合我口味的诗来读,来研读。为何觉着好,找出好的道理来,这样潜移默化到自己的习作中来。我特别喜欢辨识语言修辞。我发现凡是好的语言表达,不是拓展了某一个修辞格,就是两个以上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或者连用,再就是诗人于冥冥中创造了新的修辞格。这两天我从一年多来的学诗随笔中,整理出来由我给新创修辞格命了名字定了义的就多达15个。而古人积累的我集合了一下也就37种。37种两千余年积下的,而新诗兴起不到百年,而这些创新的时间就更短,几年、十几年、近20年,就有这样大的比例出新。现代诗于汉语修辞学的发展,委实功不可没呀!

至于你说的真诗与劣诗,不知是怎样的分类?真与假对应,劣与优对应,你一边扔掉一个,就像拆散两对旧人,再婚了一个新家庭似的,好有意思哩!——开个玩笑了!笑一笑,十年少!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山城子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45

山城子的北美文集:
http://www.maplereview.org/best.php?u=963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城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山城子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01/06
文章: 7522
来自: 贵州
积分: 23182


文章时间: 2007-10-31 周三, 下午9:57    标题: 引用回复

绿风茶座:爱斯基摩(看山望水)——山城子

看山望水:
呵呵。我一天只恨时间不过,安排得满满,英语学习又有耽误,读书写作自不必说。心痛啊!!不过偶也要放松一下。适度调理,好菜也经不起三顿连吃。生活之艺术嘛。

外国诗人好耍理论,今天大花边,明天小褶裙,其中有些诗人理论家有高见。中国古典诗学还是不逊色的,我备了本《中国诗话词典》没事翻着看看。不过还不仅仅这些,重要的是自己要思考些东西,读死书不会有真收获。读些艰涩的书,还有锻炼头脑思维能力的好处。是我的个人感受,呵呵。现在诗人们的道理,不怎么爱看,有真货的少,乱倒腾,偏狭,虚。同感!(28日)


山城子:
望水君说得好爽快,生活艺术也安排得很好,写作学习的劲头都很足,替你高兴!令我羡慕的一股朝气蓬勃,我只能羡慕了。我一天只是写点什么,上网就贴点什么,大约用去五、六个小时,约一个多点的室内外活动,两三餐的家务活也要用去二、三点,其它时间看电视——四个月了,大体如此。今后也会这样继续下去。

今天研读了北岛的诗。先前只是知道他的诗歌地位,没有机会读到他的诗——我先前日子过得很窘困,养成了不买书(没有钱)读的习惯,书柜里的书没多少,都是我教学时和读中文函授时买的,再就是孩子们读完大学拿回来的书。——读到了他的诗,才知道那才真是高艺术水准的诗,才真正体现诗是语言的艺术。明白了北岛的诗史地位,不是凭着办个民刊,或几个“通行证”与“墓志铭”的名句奠定的,而是凭着他对汉语言潜在表达能力的挖掘,在于处理语言表达的艺术能力的卓越。

我是在读网,从网上载下来他的8首小诗。今天其中的《守夜》的语言表达,很丰富了我的视野——这比读什么理论家的理论来的更实际,更有借鉴的效果,更有探讨的空间,更能得到审美体验的过程。不多谈了——我把写《守夜》的文章,另贴一帖去!(29日)

看山望水:
兄所言是啊,北岛是个高水准诗人,好作有几首。鲁迅谈文章写作技法说过:好作品里有写好文章的全部技巧。多读好大家好诗眼界会慢慢变高变阔,对写诗也有利。现在我也很少买书了,网络上找书更方便些。地方书店里不好找自己想看的书。说到阅读学习,我是把它们当乐趣了。梁启超说人生乐趣有些是越深越有趣的,也有些是开始有趣后来无趣的,那些总是带来乐趣而不会变成无趣的项目里就有读书学习。很有道理。学英语能让人更接近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看汉语,看看人类是怎么生成和使用语言的。人这种动物很有趣,造出一些有趣东西来。呵呵。晚安!(29日)

山城子:
“梁启超说人生乐趣有些是越深越有趣的”——这有些里边,一定包含诗了。今天我又细读北岛的诗,依然是从语言切入,继而深入,用我能理解到的,进入他的语言秘密,真是越研究越有兴趣,记录下来就又成了一篇文。不说梗概了,我会另帖贴到这里的。问好!祝朋友快乐!(30日)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山城子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45

山城子的北美文集:
http://www.maplereview.org/best.php?u=963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城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山城子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01/06
文章: 7522
来自: 贵州
积分: 23182


文章时间: 2007-10-31 周三, 下午10:00    标题: 引用回复

看山望水:

人生有趣的事固然多,但一直有趣不厌腻的人事却少。远看是朵祥云,近看是群聪明小鬼,听说是群雅士,近一接触原来是一肚子俗气的草包,令人笑死。其实看远人和看近人一样,都是些俗人有雅好。不经细看。甚至经不住一丝的真话,虚弱得可怜。这就是被群众抛弃而哭泣哀怨的所谓诗人,赔本后靠乞讨支撑门面的经营者。

北岛的诗也不是都好,有些诗美单薄,露骨露相,大概是诗思不佳时候写的吧。


山城子:

我读北岛的诗,只在网上搜到的8首,前两天我写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5首。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也不是都好,却以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名句,昂首在文学史上。

月末了,我们的闲谈也该不了了之了。

谢谢望水君给我带来的多方面的启发!

祝爱斯基摩好诗、佳作、精品多多!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山城子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45

山城子的北美文集:
http://www.maplereview.org/best.php?u=963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城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城子——“澳洲彩虹鹦”第六期网上作品研讨会(2008年3月1~14日)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