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大良知学纲要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世界华文作家园地——悉尼《澳中周末报》副刊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东海一枭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7/01/19
文章: 10

积分: 15


文章时间: 2008-2-10 周日, 下午9:31    标题: 大良知学纲要 引用回复

大良知学纲要

妙悟心物,彻照人天,藏发光明真幸运;
横贯中西,纵通今古,道成东海大丰收!
----自题联

一、王阳明的误解
说良知,首先不能不提到王阳明,其良知学是对儒家的一次发展性继承和继承性发展,是对内圣学说的一次提升光大。但良知学的偏颇也是极明显的。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来,格物的格是衡量、研究、推敲之意,物是指自然、社会、人生一切事物。格物致知,意谓观察研究各种事物,通过各种科学、社会实践,总结成知识,上升到理论。

王阳明却错解了“致知”这一概念,将“物”理解为内在之物:心性,将“格物”理解为“格心”,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全都局限于心性修养,致使良知狭隘化、儒学单调化、世界虚拟化、生命枯燥化了。

二、竹子的“格”法
今年八月返浙时,参观了安吉竹博园,在这个占地1200亩的“竹类大观园”内,饱览了世界各国的奇篁异筠,了解了千年来竹子加工利用史。

其中栽培利用厅以实物的形式来说明当前竹子栽培利用的科学技术水平,一一展现了竹子在各个领域的加工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竹制品。工艺集萃厅收集有全国各地的竹编,竹雕、竹扇等工艺精品,历史资源厅追溯6000多年的竹历史,记载繁衍数千年竹文化传统,从客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介绍了我国以及世界竹林资源情况,国际交流厅展出美洲、非洲、东南亚二十多个国家赠送的竹制品…

总之,这里汇聚古今中外的人们“格竹子”格出来大量有关竹子的学问。而王阳明是怎么“格”竹子的呢?据他自称,曾静坐在竹子面前冥想,一连七昼夜,终于病倒而一无所获。遂得出结论说知识不能从研究客观事物中得来,“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上做”。

不是通过解剖竹子去认识竹子的内部结构和生长规律、了解竹子的组织和器官的构造,不是通过种植竹子观察竹子的四季变化去研究竹子生命活动的规律, 而是面对竹子苦思冥想或进行消极、静止、僵化地观察,那怎么可能掌握竹子的生长规律以及竹子的性能、用途等科学知识?别说七昼夜,便是坐一辈子,也“格”不出个所以然也。王阳明格竹子,因缺乏正确的“格”法,遂成了一个历史笑话。

对格物致知的曲解,导致了良知学的先天后天的各种局限。

三、有此存此莫限于此
王阳明传习录曰:“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翻译成白话:一旦动了纯良的念头,就立刻察觉它,开展它;一旦动了邪妄的念头,就立刻察觉它,遏止它。这个对意念的觉察,还有开展与遏止,才是人真正要立定和实践的“志”,就是“士人的心”,也是真正的天赋聪明。圣人能够成为圣人,只是做到这一点而已,而学做圣人的人,则要时时刻刻,把这放在心上。(林道英译)

确实,这样做是智慧和道德的表现。但说“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学者和圣人只在念头上用功夫,未免狭隘和空洞。“士人之心”不应局限于此,更应该去努力改造社会,改造自然,并在改造社会和自然的实践中更好遏止恶念、扩充善念。

王阳明曾强调要“在事上磨练”,但他所说的“事”的范围较为狭窄。在阳明后学那里,致良知这一至高道德要求因脱离了科学实践和制度建设等“大事”,逐步拘谨于为人处世的生活小节,甚至越来越抽象化、虚拟化,成为“纯粹”空洞的心灵活动,成为琐儒腐儒们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游戏和谨小慎微的心灵束缚。

宋明以后,制度建设、科技创造及生产力发展的严重滞后,与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的儒学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扭曲乃至摧残大有关系,也与阳明心学对致知概念的偏颇理解不无关系。良知学需要进行一番拨斜反正、回小向大的工作。

四、为朱熹鼓掌
程朱理学重内圣而轻外王,偏离了儒学的广大中正,但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认识是正确的。

朱熹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阎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又说:“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着急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出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朱子语类》)。

可见,朱熹“物”是指一切事物,格物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读书、应事、格自然之物等等均属格物之列。朱熹的格物包含的格自然之物,而且并非仅仅从整体上探讨自然界一般的理,作自然哲学的研究,还具有对自然之物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把握具体自然事物之理的含义,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他认为,只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才能“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朱熹还曾身体力行研究自然,在天文观测、历法、地理学研究方面颇有成就,还考察过高山上有牡颇壳化石的自然现象;亲自观察潮汐现象,观察风、云、雨、雾、露、霜、雪、雷、虹等自然现象的形成等等。据《宋史•天文志》记载,朱嘉家中有过浑天仪…。故有学者认为,朱熹格物致知包括科学活动在内的思想对后世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人则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有学者说得很对:《大学》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当时即以博物著称,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自然与其治学方式有关。在另一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的孙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张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叫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子之所以博学,其治学方式不异于此。《中庸》的强调可以看做是对格物致知的注解,即通过广泛学习,细致研究某事某物,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实践体会,就可获得真知。所以,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

五、格物格心不可分割
东海之道倡导的是一种包括物质文明、社会自由在内的道德大自由,与阳明学局限于“心”的良知相比,可称为天人合一的大良知:在天,它是宇宙生命系统本体;在人,它是本心、本性、生命的本来面目。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针时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正心诚意是针时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针时社会的制度建设和政治实践,三种活动统一于“修身”这一大本之中。东海之道的良知学,包括格万物(格物致知)、致良知(正心诚意)、致良制(齐家治国平天下)三大活动。

宇宙生命系统本体非心非物、心物一元,故就宇宙万物而言,不仅人类动物,一切都是心物难分的:没有离开“物”而独立存在的绝对的“心”,也没有离开“心”而独立存在的绝对的“物”。所以,格物有助于格心,即:任何宏观微观的科学探索,任何物质(包括肉体在内的宇宙万物)奥秘的发现,都有助于对心性、对生命的深入认识,有助于生命本来面目的体悟。

例如,小到原子中子质子中微子基本粒子染色体,大到银河系大阳系太阳风暴,包括社会、世界、宇宙、历史的一切一切,随着对它们研究、观察的深入,生命的奥秘不也暴露得越多吗?可见,格物与格心,格到某种深度,殊途是可以同归的。从本体的高度而言,科学实践归根结柢也可归纳于道德实践之中,可归纳于致良知的范畴。

我曾向儒家提出了一个口号:内致良知,外致良制,内外双修,儒者本分。此言忽略物质世界的改造,不完整。儒者可以成为致良制的公共知识分子或政治家,也可以成为专业知识分子或科学家及其各种“家”。不论政治活动、科学活动还是各种别的活动,都是在展示着生命自身的光辉,都属于大良知的妙用。

季羡林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中说“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我告诉他,仅此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破相显性,透过宇宙人生纷繁万象,认证“本体”良知的光明!

反过来说,未能认证良知,不可能“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枭眼一看,就知季老在吹牛呢----应非故意,季老未意识到罢了。另外,除了对“人生的种种相” ,人类还应该对“物质的种种相”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这也有助于对生命本来面目的认识。

大良知是全机大用活泼泼的:物质与精神,共建大文明,社会与道德,共求大自由,格心也格物,彰明大良知。科学重格致,道德重正诚、政治重治平,各方面均衡发展最好,这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要注意的是:强调道德,但不能唯道德;重视制度,但并非制度万能;肯定科学的作用,要当心科学主义。哪一方面畸慢畸轻,都会影响全局,别的方面或者想快也快不起来,万一快起来,也会出问题。例如,制度的落后,科学、道德必定大受影响;科技发展孤军独进,道德不跟上,也很危险。

六、良知之大用
真正的道德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体现于内在意志的勇毅、坚定和自由,也表现于外在“勇敢强有力”的某种“无敌”境界。请看《礼记-聘义》这段话:

“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谓之有行;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於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所贵於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於有行者,贵其行礼也。故所贵於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於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於战胜。用之於战胜则无敌,用之於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

《周易-系辞下》云:“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谓德到盛处,穷究事物之神妙,了解事物之变化。《大畜-彖传》云:“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系辞上传》亦云:“日新之谓盛德”。这是说,生生不息、日新月异都是“盛德”的表现。德的本意就是“得”,得于道谓之德,儒家之道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大学》曰: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意谓懂得至善之境界然后才有坚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够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够所处而安,然后才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够得到高的境界。得,得其所止,止于至善,得到高境界,德也。

统摄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和王道精神的大良知,当然更是有力量的。大良知的力量体现为道德的力量,也体现为制度的力量、科学的力量(顺便指出,法律作为一种“子制度”,也应是道德良知在社会层面的一种规则化。法律如果悖离仁义原则,就有违良知而成为恶法)。

道德的本质是自由和快乐,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人了悟、主宰了“天命”之后自然流露的人生境界。矩者,天理、天“礼”也,某种自然、社会、人生、宇宙之规律也。故道德的提升应为生命和人类增添福祉。

如果“道德”带来的是普遍的痛苦、软弱、失败和屈辱,是一个社会持久的衰落、落后和黑暗,所谓的道德必定出了问题,必定违悖了良知的活泼、广大和仁爱,成了仅有形式的僵化教条甚至整人工具了,至少需要加个问号或引号了。

七、良知与真如之同异
东海之道的良知作为一种大道德概念,包括了形内本性与形上本体。良知於穆不已而潜能无限,相当于佛教的真如佛性或者佛的法身(法身无身,那只是对宇宙生命系统本体的一种形象化说法。)关于良知与佛性之同异,我说过:

“简而言之,宇宙万相万法有生必有灭,唯独良知不同,兼具生生、新新的变易而又永恒无灭的双重特性,乃常住真实之法。佛性真如不灭,良知亦无灭,此是儒佛两家最高之道的共同;良知生生,真如无生,此是儒佛两家最高之道的岐异。”(这段话简单明了而深入浅出,值得中华文化爱好者背诵下来。其中深意有待于东海之道大乘学中详阐,兹不详论)

可以说,佛教中佛的法身所具备的“四智”、“十力”之类能力,同样也属于良知的潜能。但这是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的过程,有两点要注意:这种潜能的开发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对于个体而言,怎么修炼都是不能够全体开发的;良知的种种智能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功夫和神通层面,它有待于物质文明逐步显化之,有赖于科学技术不断体现之。

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就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制度先进,社会自由,道德普遍高尚,而且科技高度发展,物质极大繁荣,人摆脱了盲目性,成为自然界、社会和自己的主人,具有创造能力和机会,人的存在达到最大的自由状态…,那才是致良知于生命、“明明德于天下”的至善境界。

但至善之上更有至善,自然界、人类社会生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故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永远不会完成。如果不以人废言,毛泽东有句话说得好:“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八、论到高处尽茫人
佛教中人有一种普遍性的错误认识,以为一旦证悟,就可以拥有“四智”、“十力”之类大能。曾有“小道人”告戒我:谁如没对佛学、易经和科学这三门学问作专门透彻的研究,谁都不能认为自己有道或有学问。他质问我:

“就佛学来看。所谓有成就。不是有学问,而是有了根本智。进而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你是否可以自由出入自由转换?大乘菩萨的五明,你都通了吗?只问你医明,是否中西医都通。声明,是否中西音乐,语言都通?”云云。

我告诉他,如果要把佛学易经科学三门学问、把音乐、语言、命理、堪舆、化学、数学、天文、物理、生物全都研透弄通才是“有道”有学问,才算取得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格,别说儒佛道各家宗师祖师,便是再过无数无量阿僧祗劫,也没有一个人戓者神佛开得了金口。就拿佛学来说,要实得佛经中描述的大圆镜智境界才有资格弘法传道,释尊也没有资格开口。

又有无尽灯论坛佛徒问:“释尊已圆满一切种智,能于一念之间遍知法界无量星球无数众生心之所想,东海兄有此智慧否,试猜猜在下此刻心中所思何事如何?”

老枭笑答:叨叨来了。所谓“已圆满一切种智,能于一念之间遍知法界无量星球无数众生心之所想”,乃法身之能、本体之德。现实生活中的高僧大德,包括历史上的释尊和被萧门弟子无限尊崇的的萧老先生,作为化身,都绝无可能全体显化法身功能、圆满获得四智十力的。

其实,释迦老子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没什么神通,更未“色身转化”。人类肉体的老病死亡等普遍局限性,他摆脱不了。就法身(宇宙生命系统本体)而言,老枭与释尊一般无异,任何人皆与释尊一般无异,只不过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有的解悟到有的证悟到,如此而已。

本体潜能无限,但不是个体生命在某个时间段内可以全体性地开发或显化的,不论“解悟”还是“证悟”,如果“功能”“特异”,也不过身体棒些、胸怀广些、精神好些、思维灵些、智慧高些、自信强些、料事准些,如此等等,纵获某种所谓的神通,也是有限和局部的。

老枭对自己智慧开发的程度颇为自信。相信我能应付一切困难局面,相信任何人包括孔孟释氏等超一流人物,如果处在我的环境条件,不可能做得比我更好更恰当。但是,认识生命本来面目又知道自身的无能和有限,时刻牢记孔子教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不客气,不虚谦,不知,不伪饰,不“强不知以为知”。这,才是我最大的智慧。

佛棍神棍们以及许多所谓的大善知识的妄论修炼和神通,全是悖离释尊教导的“弄识神”,是由于不识自家主人翁而向迷信和巫术的回归。还有,佛徒儒者往往错以为修心就是禁止正常的欲望和念头,也是一种偏误。

南怀谨之类所谓的大师,则将圆满无缺、至高无上的东方儒佛道大学问,狭化扭曲成了粗陋的道德教育、肤浅的心理游戏以及气功、特异功能层次的“功夫”训练。论道论到高处,论到宇宙之本体与生命之本来面目,皆茫茫然之茫人与盲人也。

至于自称已圆满一切种智,“能于一念之间遍知法界无量星球无数众生心之所想”,更是虚妄到极点的无知,不是骗子必是傻子,不是欺骗玩弄别人,就是欺骗玩弄自己。在各种充满邪知邪见的大师们的误导下,佛学以及儒学都在岐途上走得太远太远。日出云散,一枭出世,那些骗子傻子们的把戏,还不结束,更待何时?

九、致大良知
我曾嘲笑自由知识分子:不是对着一个幻影膜拜,就是对着一个幻影恶攻,都是一样的愚蠢。前一个幻影指上帝,后一个幻影指儒家。上帝是意识的幻影,根本不存在;儒家仁道广大精微至高至真,但在中国大陆,却已丧根失本,成了“文化幻影”。

攻击儒家者不懂儒家,其实,大多数拥儒者何尝真正懂得儒家的真身所在?都不过一知半解,对着一个幻影胡拥乱护而已。既使优秀的儒者,包括王阳明等宗师级人物,由于历史的局限,对儒家的道德良知也缺乏全面、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世界要建大文明,人类要求大自由。修身要修大道德,致知就致大良知。

在东海之道里,科学研究、制度建设、智慧开发、人格修养是圆融贯通的。儒家应从政治、社会、教育、科研等各种实践活动中去致大良知,从高度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去体现大良知的全体大用和“神通”。换句话说,宇宙生命系统本体的“明德”有赖于人类生命去“明”,个体生命的道德要从政治、物质和精神诸文明的发展去体现。

借用《论语》里有子一句话:大良知者,其为人之本、天下国家之本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进而发展大良知学,大人大国的根本就建立起来了。

从阳明良知升级为东海大良知,是儒学的一次螺旋型大升级,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跨越式大升级,预示着人类生命系统本体某种因缘的成熟,预示着“明德”这一生命之大德、天地之大德将从我所在的国度开始大放光明,预示着中华民族从此将综合型、突破式地迈入一个新的文明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东海之道,在致大良知。大良知,乃东海之道一以贯之的最高之“道”。德与刑、义与利、道与术等等,世出世间一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物质、精神等等领域和范畴,无不贯通统摄于大良知之中,无非大良知的作用和开发。

十、东海之志
东海之志,政治上先求民主、再求王道;个人求言论自由,社会求“四大自由”;外求政治、社会之自由,内求意志、道德之自由;文化上以儒为本、兼融佛道诸家、并摄自由主义及其它,建立大良知学。这都属于东海“致知”工作。

大良知学,是儒家“大学”的现代版,从老枭大光明藏所流现。本文是一份大良知学的纲要。大良知学带给人类的,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安宅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正道,是人类最坚固长久究竟圆满的安乐和光明。

最后谨祝愿:“普愿见闻者,皆得大安逸,具足信愿行,同筑大同世。”
2008-2-7东海老人
2008-2-8首发《自由圣火》网址:http://www.fireofliberty.org/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完整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东海一枭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世界华文作家园地——悉尼《澳中周末报》副刊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