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转帖]《会 刊 总第二十五期》/李景麟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新州华文作家协会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巫逖

钻石级版主——感谢您,和我们一起成长!




加入时间: 2005/09/12
文章: 31925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30496


文章时间: 2009-7-05 周日, 上午8:22    标题: [转帖]《会 刊 总第二十五期》/李景麟 引用回复

新州华文作家协会

悉尼华文作家协会

会 刊

总第二十五期 2009年6月21日



主办:新州华文作家协会、悉尼华文作家协会


主编:张晓燕

本期目录:

—、文坛简讯

1、「悉尼作家筆會」與葉辛聯歡

萬元文化大獎首批入圍作品公布頒獎——钟亚章

2、端陽節文友吟詩酒井園

望神州丹心豪情同祝願——雪阳

3、文学朗诵南瀛开奇葩

“立江文学朗诵欣赏会”成功举办——胡萌

4、澳中文化艺术联合会(澳中文联)首次活动在北京举行
书画家胡伯祥胡涛父女画展在京举行——新华网报道



二、文坛未来活动通告

1、悉尼詩詞協會主辦《中國江南三大名樓詩文掌故講座》

主講:何與懷博士

2、孔子学院一周年有一个庆祝活动——高元宝

三、作品欣赏

1、千古绝唱响名楼——何与怀

2、读《千古绝唱响名楼》有感——蒋维廉

3、此中有真意 詩人知最深——李景麟

4、名樓名篇的題外話——惇 昊

5、登黃鶴樓口占——羅傳澤

6、过名楼而不入——璇 子

7、端午节的思念 ——赵 立 江

8、诗三首——方浪舟

9、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思考人性与制度——杨恒均

四、健康小提示

二十种不能混吃的食物


五、开心“音乐盒”(附件)



目 录 结 束



正页开始:



—、文坛简讯



1、「悉尼作家筆會」與葉辛聯歡
萬元文化大獎首批入圍作品公布頒獎——钟亚章
(本報雪梨訊)「悉尼作家筆會」與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葉辛在五
月23日晚於雪梨王子酒家舉辦的聯歡會載歌載舞,近百名來自當地的作家,詩人,畫家,歌唱
家及僑領和傳媒在著名歌唱家董寧的一曲《磋砣歲月》的主題歌聲中拉開帷幕。
聯歡會由「悉尼作家筆會」主辦。葉辛向來賓會紹了他創作生涯,他風趣的發言多次被掌聲和
笑聲打斷,氣氛相當熱烈。
會長鍾亞章向來賓介紹了,筆會網站 www.tcpss.com 隆重推出的萬元文化大獎的首批四名入
圍者名單,他們是曾毅,龍凱峰,柏青和SKY.因曾毅在雪梨,鍾亞章當場頒發一百元澳幣獎金
。龍凱峰是中國著名軍事評論家,他在中國﹔柏青是中國學者派往墨爾本講學﹔SKY在中國北
京,所以他們的獎金將寄出。
當晚著名主持人趙立江擔當司儀。出席嘉賓有陸峰,張憲舫伉儷,鄭麗莉,沈玨,陳國良,張
健,舒懷,婁偉,傅媛,曾毅,譚文華伉儷,許易,許紹輝,陳玉明,奚震東,澳洲SBS電台
首席記者李衛國,新華社雪梨記者胡萌,油畫家尹小燕,詩人李普等。筆會網站的高手
JUDGECOKE和紫光霞影也出席了聯歡會。
在聯歡會上,葉辛還代表中國現代文學館向悉尼作家錢靜華和張勁帆頒發了現代文學館的收葳
證書,作家海曙紅因事沒有出席。雪梨老作家陳振鐸當場向現代文學館贈送了他出版的兩套叢
書,由筆會轉送。
鍾亞章還向被聘為「悉尼作家筆會」顧問的葉辛贈送了證書金牌。聯歡會上,歌唱家董寧,黃
梅和陳經演唱了多首歌曲,澳洲東方歌舞團還表演了舞蹈助興。最後是大抽獎,由葉辛帶來的
他創作的新書,成為晚宴的高潮,五名幸運兒獲得新書後並獲得大作家葉辛的當場簽名合影。
圖說:一,出席聯歡會的主要嘉賓合影。
二,葉辛副主席(中)與鍾亞章會長(右)與首位入圍者曾毅博士合影。

2、端陽節文友吟詩酒井園

望神州丹心豪情同祝願 ——雪阳



(悉尼訊)天涯吟詩慶佳節,丹心豪情共祝願。在2009年端陽佳節之際,澳洲酒井園詩社、悉尼詩詞協會和拾緣會的詩人們與悉尼各界文友于5月30日中午假ASHFIELD孔府酒家隆重集會,新朋老友歡聚一堂,飲美酒唱美文思先賢,文心互照詩意同光,吟唱詩作共賀佳節,並慶祝酒井園詩刊第十八期的出版發行。

本次聚會由酒井園詩社創社社長冰夫先生和悉尼詩詞協會霜葉會長共同主持。冰夫先生給詩友們帶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酒井園五年詩選《釀造季節》在海內外的出版發行,已引起華文詩壇的重視,目前酒井園詩社籌畫的九年詩選《把酒臨風》正在編輯出版中,預計在重陽節前後將會與文友們見面,可以預見,該詩選的出版將是華文詩歌界的一件大事。酒井園創社社長西彤先生向大家介紹了詩社與詩刊近來的發展計畫,為慶祝酒井園詩社成立十周年,計畫明年將出版八至十卷本的《酒井園詩叢》,歡迎詩友們積極參與共同促成海外華文文學的這件盛事。為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播不遺餘力的霜葉會長首先向詩友們表達特別的祝福:祝大家詩運亨通多作好詩,並以詩人飽滿的情懷吟唱“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遙 思遠想。霜葉會長欣慰地表示,近年來悉尼詩詞協會宣導和主辦的有關古典詩詞講座和論壇,極大地豐富了澳洲華人的文化生活,已獲得各界的廣泛好評,現正處在蓬勃地發展勢頭,據霜葉會長透露,目前同時開展的有關古典詩詞和傳統文化的講座就有八個之多,足見其豐富性與多樣化。尤其令人難忘的是文壇前輩趙大鈍和黃慶輝先生在講話中反復強調,我們每年以詩心和尊嚴紀念屈原這位中華民族的偉大詩人,我們應當銘記多災多難的中國現代史,八十四年前的今天發生的五卅慘案以及五月裏那麼多令人不能忘懷的日子,中華民族的強大和振興是遠在天涯的詩人們共同的祝願,歷史和希望都默默地記在心裏。

酒井園詩社成立九年來,已出版十八期詩刊和兩本年選。酒井園詩刊的雙語特色已獲得海外華文文學界和國際詩友的廣泛重視,尤其是悉尼詩詞協會主持的《古韻新聲》欄目極大地豐富了酒井園詩刊的傳統厚度,讓這本誕生在南半球的詩刊愈加煥發了健全的生命力,保持既面向世界又深入傳統的優勢。不久前在大陸出版的《海外華文文學讀本》收錄了酒井園多位元同仁的作品,為中國大學生提供獨特的閱讀文本,可見酒井園詩人們的創作已獲得深入而廣泛的影響。作為本期詩刊的編者,酒井圓詩刊總編輯雪陽博士向大家簡單介紹了新出版的酒井園詩刊第十八期的概況。本期詩刊繼續保持酒井園的傳統,包括重要的“古韻新聲”和“雙語園地”兩個特別專欄。“有詩為證”專欄刊登了旅澳著名詩人劉湛秋先生的近作《 澳洲抒懷》、冰夫先生的長詩《遠去的群山》片斷和雪陽組詩的《故園扎記》等八家。在新詩創作欄目收錄了張曉燕、麥琪至朱文正、積民等二十家作品。古典詩詞欄目收錄了趙大鈍、徐定戡至胡伯祥、宋全夫等四十五家的作品,其中多位詩友各自以自己的心聲懷念著不久前辭世的梁羽生大俠。南海詩人彭永滔先生將最近出版的《疊翠山堂詩集》分贈文友,使集會平添了一份喜氣,女詩人璇子特別寫的一篇短評《青山疊翠寄閑身》收錄在本期詩刊中。彭永滔先生還將一首新作《兩岸》送給與會每位詩友:兩岸如唇齒,唇亡則齒寒。何時歸一統,滄海永平安。短短二十個漢字體現了詩人對民族未來的憂思,這也是與會者乃至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之所系。旅居海外的詩人們很容易意識到,中華文化正迎來嶄新的宏大局面,弘揚 中華文化溝通中西文化交流,是詩人們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中國的統一大業則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

朗誦會由悉尼華文作協副會長張曉燕女士主持。詩友們神情並茂地朗誦自己的詩作,古韻新體,共舒豪情,掌聲不斷。霜葉會長的一首鷓鴣天“南國春深夜雨涼……華夏中興路漫長”是開篇之心聲,陳德彪先生的〈端午悼屈原〉“汨羅千古終遺恨,永志離騷直到今”把不同時代的幽憤帶進這次集會,女詩人舒欣特別朗誦了冰夫先生的逼問時代與命運的離騷篇章和西彤先生為上海市博會應邀創作的歌詞〈喝彩與祝福〉,新州作協李景麟會長深情地朗誦了雪陽的〈海,遺忘的家園〉,小詩人等等朗誦了自己的雙語新作〈上學路上〉,共同的詩心以不同的鄉音把朗誦會一次次推向高潮。

參加集會的各界文友和嘉賓有:趙大鈍,羅振輝,黃慶輝,冰夫,西彤,喬尚明,進生,李景麟,王雲梅,柳複起,彭永滔,潘澤民,林琅,舒欣,惇昊,汪學善,岑子遙,岑斌,張楷,莫夢,梁樹榮,梁換芳,邵祖賢,符思親,何偉基,馮劍文,萬國宏,羅傳澤,羅亦民,陳德標,黎汝青,袁丁,李少甫,張曉燕,方浪舟,雪陽,鐘振邦,王文麗,黃麗娟,呂麗莉,楊謂漁,楊雪馨和小詩人等等。

3、文学朗诵南瀛开奇葩

“立江文学朗诵欣赏会”成功举办——胡萌


六月二十一日,“立江文学朗诵欣赏会”在悉尼侨青社礼堂举行。观众欣赏到了高雅的文学朗诵艺术和以及让人耳目一新的“歌与颂”等节目,感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在古乐曲的伴奏下,立江开场朗诵了苏轼的《赤壁怀古》。时而激昂、时而深沉、时而使用重沓,增添了渲染的艺术效果,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苏轼此词的意境,开场便满堂喝彩。

接下来立江朗诵的是悉尼总领馆教育参赞白刚特地为朗诵会所写的贺诗,这首诗气势恢宏,立江的朗诵浑厚、饱满,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立江还朗诵了白刚参赞二十年前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创作的思念故乡与亲人的诗歌《跨海的梦》,令白刚参赞和参赞夫人何靖女士感动不已,也令不少观众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之后立江朗诵了徐志摩《再别康桥》和郭小川的《春天的后面不是秋》。立江和凌阳合作朗诵了舒婷的《致橡树》。立江还朗诵了悉尼华文作家的作品,如何与怀博士的散文《三楼赋》片段,李景麟会长的诗作《松花江,我的母亲河》,亚章会长的小说《活在悉尼》的片断,以及张晓燕副会长的诗作《荷》。立江教过的两位曾在“汉语桥”比赛中获奖的澳洲学生也表演了朗诵,博得了观众的掌声。最后,电台主持人李普、凌阳朗诵了立江自己创作的诗歌。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教育组全体莅临,他们是白刚参赞和夫人、领事禹昱、郭亮、郑德敏及家眷。白刚参赞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这个在悉尼首创的“文学朗诵欣赏会”表演形式,对立江的朗诵才能深表赞叹。澳洲前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澳洲麦克理大学中文系主任康丹教授评价立江在大学教中文深受学生欢迎,称赞立江在华语电台主持节目是为悉尼的华人送去了精神食粮。卢军宏台长、邵群会长、听众代表良宵也分别致辞祝贺。

主持人SBS电台国语组主播李卫国向大家宣读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的贺辞。陈建功前不久来访悉尼欣赏过立江的主持和播音,他说:“三分诗,七分读”, 称赞并感谢立江通过自己的声音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在尽心竭力,通过华语广播来彰显华语文学的魅力。新华社驻堪培拉分社社长江亚平在贺信中说,立江“主持节目的举重若轻,朗诵的声情并茂,以及对人生和文学的感悟,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主持人还宣读了悉尼文化界代表何与怀、李景麟、钟亚章、乔尚明诸位会长的贺信、贺诗,张晓燕副会长朗诵了她的贺诗。书画家蒋维廉、谭文华、杨明以及王儒伯、朱馨欣伉俪向立江赠送了书画作品,摄影师曲宏赠送了拍摄的立江舞台艺术照。

“立江文学朗诵欣赏会”圆满成功,新洲教育厅厅长助理史双元博士说:“星期天的朗诵会十分成功,他成功地演绎了各类诗作的内在情韵,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当日侨青社礼堂座无虚席,掌声不断。会后主办方东方华语电台卢军宏台长对记者表示,作为文学朗诵欣赏会,本应多邀请悉尼华人文学界朋友莅临指导,但由于场地座位有限,很多电台的听众也没有得到门票,所以只能邀请悉尼文学界各协会的代表参加,卢台长表示歉意。

出席朗诵欣赏会的嘉宾除总领馆白刚参赞和领事外,还有澳洲前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澳洲麦克理大学中文系主任康丹教授和夫人,新州教育厅国际交流项目官员、教育厅厅长助理史双元教授,新州教育厅汉语教学顾问袁绍锋教授、悉尼大学孔子学院澳方院长沈惠忠博士及中方院长郜元宝教授、西悉尼大学中文课程负责人齐汝莹博士。华人社区代表有澳洲中国和统会副会长邵群,澳洲华协会副会长骆汉豪、澳洲侨青社主席柯黄美容。悉尼文化界代表有澳洲文化团体联合会召集人、悉尼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何与怀博士,新州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李景麟,悉尼作家笔会会长、《星岛日报》社区版主编钟亚章,悉尼诗词协会会长乔尚明,悉尼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张晓燕,澳洲中国书画艺术学院院长蒋维廉、常务副院长谭文华,以及张健、熊毅、唐明会长和谭毅、杨绚惜、伍梅芳副会长等。悉尼传媒界人士有分众传媒(澳大利亚)董事长卓钢、郭宝凤,澳洲《新快报》记者匡林、《澳中周末报》社长施明星、新华社驻悉尼记者站记者胡萌、澳洲翡翠电视台记者唐予奇等。

链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白刚参赞及悉尼文化界代表贺辞、贺信、贺诗的具体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http://www.pc181club.com/home/newsaustralia/2008/2009-06-23/1371.html (海外华人信息网)
http://tcpss.com/main/?action-viewnews-itemid-309 (悉尼笔会网)


4、澳中文化艺术联合会(澳中文联)首次活动在北京举行
书画家胡伯祥胡涛父女画展在京举行——新华网报道
新华网北京6月21日电 6月20日,《中国心,澳洲情——旅澳著名中国画家胡伯祥、胡涛书画展》暨书画捐赠仪式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川籍著名旅澳画家胡伯祥和胡涛父女俩多年来首次回国同台办展览,近百幅作品充分体现了海外艺术家的赤子爱国之心。反映十九世纪早期华人在澳洲淘金种菜生活的《种菜淘金四季图》也现场捐赠给中国 现代文学馆收藏。

据了解,86岁高龄的胡伯祥先生是四川成都画院的著名老画家,他擅长工笔花鸟,在中国人物、花鸟工笔画上造诣很高,许多优秀作品被收藏界收藏,被众多学者专家誉为“中国当代工笔画第一人”。而本次展出的作品跨度50多年,全景式展现了胡伯祥书画艺术的精髓。

胡伯祥的女儿胡涛1984年移居澳大利亚,现任澳中文联主席、澳华悉尼美协主席。 她从小受父亲艺术启蒙和熏陶学习绘画,同时跟随母亲学习琵琶。1984年胡涛创作完成了第一部12幅工笔画挂历,该挂历在国内销售了近百万册,胡涛也因此 一举成名。多年来,胡涛不断汲取西方绘画特点,认真研究学习日本东山魁夷画风,形成了极具个性的绘画语言和风格。她用中国画讴歌澳洲的风情,赢得了海外主流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多年来,胡涛一贯致力于中澳文化的交流,她说:“我是来自二十世纪的中国人, 我有责任,有义务为中澳文化交流做点事,让澳大利亚更多的人们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新的创造,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为促进中澳文化的交流尽一份力量。”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中国美协副主席杨力舟等书画界名家学者参观了此次书画展。

图片 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6/21/content_11580195.htm

http://pic.people.com.cn/GB/1098/9516534.html





二、未来活动通告

1、悉尼詩詞協會主辦

《中國江南三大名樓詩文掌故講座》

主講:何與懷博士



【本報訊】本年七月三日(星期五),澳華文壇何與懷博士將為悉尼詩詞協會主講中國江南三大名樓詩文掌故。

據悉,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被合稱為中國“江南三大名樓”。幾年前,何與懷博士游覽之後,曾依據其參觀、考察及研究所得寫了一篇長達一萬三千字的《千古絕唱响名樓——中國江南三大名樓隨想》。其中涉及許多史料,而中心思想是:是什麼促使歷代人們特别鍾情于這三大名樓,讓它們屢毀屢建,長存至今,而且享譽海内外?顯然,這是千百年來騷人墨客有關的文化活動,早已賦予它們非凡的品格和價值;而這些品格和價值,已經升華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表徵了。由於三篇描述三大名樓的一共是一千一百三十三字的古詩文——崔顥的〈黄鶴樓〉詩、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王勃的〈滕王閣序〉——使三大名樓更名揚千古。這三篇古詩文在成為千古絕唱的同時,三大文化名樓的盛名也就隨之而來了。

座談會以討論形式,各抒己見。會上還有朗誦和幻灯,《澳洲新報澳華新文苑》亦將發表一組筆談。歡迎對講座有興趣的人參加。費用全免。惟因每個講座衹得兩小時(包括參與者發問及討論),同時亦因座位有限(座位以先到先得為主),參加者請盡早出席。

又:該日講座完畢,各朋友如有興趣,可參與在該會在同一中心舉辦的自費聯歡午餐(約五元)。已有義務詩友負責安排午餐食物,如非人數太多,當足夠大家分享。



本期講者: 何與懷博士

主持人: 喬尚明、岑子遙及鍾振邦

活動日期: 3/7/2009(星期五)

時間: 早上10時至12時

地點: Joseph Sargent Centre (約瑟醫生中心)

60 Prospect Street, Erskinville (在Erskinville火車站出站後左行到該街,祗須行約五分鐘。)

2、孔子学院一周年有一个庆祝活动

各位老师:

你们好!

孔子学院一周年有一个庆祝活动,是在7月24日(周五)四点开始,竭诚邀请您莅临指导!

请事先安排好日程,孔子学院全体同仁恭候大驾光临!

祝好!

元宝 拜上






三、作品欣赏

1、 千古绝唱响名楼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随想


何与怀

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来历变迁、雅俗典故,自小听人说的,看书看的,也略知一二。此次应中新社邀请,到武汉参加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会后接连游览了其中两楼,真可谓人生一大快事。







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当时纯粹是为了军事目的。至唐朝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并演变成为著名的名胜景点,直到如今。

根据史载,一千七百多年来,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屡废屡建,先后修建三十余次。南北朝、唐、宋、元均有重建,明、清两朝更是七度兴工重建。此楼由两层的木结构变成三层是宋代以后的事。晚清时,黄鹤楼仍为三层的木结构建筑,高七丈二,但加了九尺铜顶,建有三十多个翘角,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气势辉煌。可惜这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的最后一座“清楼”,也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一场大火。此后近百年,黄鹤楼未曾重修,几乎楼鹤俱渺。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新楼落成,耸立在武昌蛇山的高观山上,距旧址约一千米左右。

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黄鹤楼,应该是第十三座楼了,如把修缮计算在内,也可说是第三十余座楼了。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虽有出入,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新修的黄鹤楼主楼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它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物,底层边宽三十米,顶层边宽十八米,楼层由原来三层变成五层,加上五个夹层,实际为十层,高度达五十点四米,比往昔高出一倍多。全楼由七十二根大圆柱支撑,屋顶和屋檐面上均为黄色琉璃瓦。楼外六十多个翘角,昂然向上,层层飞檐,四望如一。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正如古籍描写,整座楼凌黄鹄之巅,气吞云梦,势连衡岳,控龟蛇对峙,扼江汉合流,渊临鹦鹉,俯瞰晴川,巍然矗立,气势恢宏,而在雄奇壮丽之中又富于变化,不失精巧,自有一番韵味、美感,令人叹为观止,果然不愧“天下绝景”的盛誉。







完全不同于黄鹤楼为军事目的所建,巍峨耸立于江西南昌城西赣江之滨的滕王阁,一开始就用于娱乐。它由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创建于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李元婴精于书画音律,喜爱歌舞,便临江建楼阁以作宴请宾客之用。因李元婴被封为滕王,这座歌台舞榭便以“滕王阁”冠之。

但滕王阁亦像黄鹤楼一样饱经沧桑,世所罕见,一千三百余年来,历经兴废达二十八次之多。宋代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滕王阁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侍郎范坦对滕王阁进行了重建和扩建,在主阁的南北增建“压江”、“挹翠”二亭,逐渐形成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十分华丽堂皇,宏伟壮观,被誉为“历代滕王阁之冠”。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二十七米,宽约十四米。1926年军阀混战时,这座滕王阁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

现今的滕王阁于1983年奠基,1985年重阳破土,1989年重阳落成。此为第二十九次重建了。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重建之后,更巍峨雄壮,无论从平面、立面、高度、体量以及结构,都远远地超过了前代。它南北长一百四十米,东西宽八十米,中央主楼连地下室共九层,高五十七点五米,建筑面积约一万三千平方米(占地达四万七千平方米)。若与黄鹤楼相比,其高度超出六点五米,体量是其三倍。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

滕王阁堪称“瑰伟绝特第一楼”,其建筑充分表现“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气势。主体楼阁立面造型严格遵循宋代楼阁之制。共分四段:第一段是下部台座,为须弥座栏杆;第二段为底层抱厦、回廊及南、北面盝顶高低廊侧门;第三段为中部两层平坐及回廊;第四段为顶部重檐。楼层设计是明暗相嵌,从明层走向暗层,从暗层又走进明层,有暗的朦胧,也有明的开朗。各层有多间仿古建筑的厅堂,用作古乐、歌舞、戏曲的表演厅或展览馆等。整座楼阁金壁辉煌,陈设丰富多彩。凭登滕王阁,纵览则江山如画,尽收眼底;回首则人文荟萃,美不胜收。这是一座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艺术殿堂。







岳阳楼矗立于湖南洞庭湖东岸边、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登楼远眺,白帆点点,云影波光,一碧无垠,气象万千,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名。据说此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也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

岳阳楼也是久经沧桑,屡毁屡修。北宋庆历四年春(公元1045年),巴陵郡守滕子京集资重修岳阳楼。但是,重修的岳阳楼,在明朝崇祯十一年(公元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再次重新修建。清代也多次进行修缮。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楼址内迁六丈有余。现代一次落架重修在1983年进行,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但严格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保存整个古建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原构件。

因此,现在看到的岳阳楼,基本上是清同治六年重修时的建筑。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岳阳楼是唯一的纯木结构,没有地基,可以整体抬迁。整个楼的建筑,造型奇伟,很有特色,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飞檐、纯木。三层楼,高二十一点五米。所谓“纯木”,是说全楼为纯木结构,在中间以四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以十二根柱作内围,支撑上下两层;周围绕以三十根木柱,结为整体;外以十二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檐牙高啄,似鸟嘴在高空啄食。整个建筑彼此牵制,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樑,所有樑、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岳阳楼楼顶为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形状酷似古代将军头盔,称为“盔顶”,曲线流畅,陡而复翘,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 透。如此楼顶,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可谓岳阳楼建筑的另一特色。岳阳楼“纯木结构,盔式楼顶”这种古老的建筑,亦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

岳阳楼这个屹立在洞庭湖边上的古代建筑,虽说其规模比滕王阁和黄鹤楼都小得多,却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惟一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修建的,它从清朝时期重修后,历经百余年加之几十年的战乱而没有被毁,可以说最具文物价值。







这“江南三大名楼”各有特色。有人评说,从风格神韵看,黄鹤楼雄伟壮观,滕王阁瑰丽堂皇,岳阳楼古朴庄严。黄鹤楼仙风道骨,旷放飘逸,多有“仙气”;滕王阁瑰伟绝特,神采飞扬,颇具“灵气”;岳阳楼堂堂正正,典重端方,最称“浩气”。这仙气、灵气、浩气充塞于天地,绵亘于古今,相互融汇,交相辉映,凝成三大名楼的风神气韵。

不过,所谓天旋地转,沧海桑田——我们今时所见的,不管是黄鹤楼、滕王阁,抑或是岳阳楼,早已不是原来的建筑了。只是,千百年来,它们虽然命运多舛,屡建屡毁,却也屡毁屡建,始终不废。每次重修重建,各楼的规制、形状迭有沿革,都能够再现古楼的风姿,规模则是越建越大。

那么,是什么促使历代人们特别钟情于这三大名楼,让它们屡毁屡建,长存至今,而且享誉海内外?显然,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有关的文化活动,早已赋予它们非凡的品格和价值;而这些品格和价值,已经升华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征了。有联赞曰: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颢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的确,正是这三篇记述三大名楼的一共是一千一百三十三字的古诗文——崔颢的〈黄鹤楼〉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使三大名楼更名扬千古。这三篇古诗文在成为千古绝唱的同时,三大文化名楼的盛名也就随之而来了。

可以肯定,没有这些千古绝唱,所谓“三大名楼”早已灰飞烟灭!







就先谈谈崔颢的〈黄鹤楼〉诗吧。此诗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吟诵: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唐代诗人(704?-754),汴州(即今河南开封)人。关于他此首诗作,古今评论无数。形式上,此诗就不同凡响。它前半首用散调变格,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诗人当然不是忘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他依据的是诗以立意为要、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倘若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

所谓“文以气为主”,如果将“气”的讨论落实到对作品气势的形而下的方面,可以看出,此诗前后似成两截,但其文气实在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稍微换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其实最有章法。元代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次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回应,如豹尾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 诗法度的。

如上所说,此首七律从黄鹤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黄鹤楼因何得名?传说很多。史书《齐谐志》记载,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过此地一座山,因此山得名黄鹤。后人在山上造楼,名为黄鹤楼。《述异记》上说,荀环好神仙之术,曾在黄鹤楼上见仙人乘坐黄鹤从天而降,同他一起饮酒,然后乘鹤而去。《太平寰宇记》引《鄂州图经》说,费文祎登仙之后,曾乘黄鹤到此憩息。民间还有传说:辛家在黄鹤山上卖酒,有道士前来饮酒,辛家不索酒钱。道士临别时,随手用桔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酒客拍手即下来起舞。酒店生意因此日益红火。十多年后,道士再临此地,吹起玉笛,跨鹤仙游,辛家就地建黄鹤楼,以示纪念……(见《报应录》)正如论者所言,仙人跨鹤,本属虚无,崔颢〈黄鹤楼〉诗以无作有,直言鹤去楼空,悠悠千载,就有岁月不再之憾、世事茫茫之慨。再深一层,对照仙人的无限生命与芸芸众生的有限生命,便会引发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所带来的哲学困惑。所谓“乡关”,不就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吗?对“乡关何处”的设问,谁能说出一个精确的答案?这样,诗末之“愁”,便成为人类普世之愁,千古不解之愁!

此诗出神入化,具有不假雕饰、浑然天成的神韵。它集登临、览胜、怀古、思乡及生命之玄思于一炉,由神话直面现实,由风景联想人生,先放后收,纵横交织,流利自然,感情真挚,气概苍莽,哲理深奥,实为神来之笔,故此被历代论家推崇为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如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严羽直截了当地指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

关于崔颢的〈黄鹤楼〉诗,还有一个典故。黄鹤楼主楼侧旁不远处有一亭,称为“搁笔亭”。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天宝三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称赞不已,自愧不如,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其一为〈鹦鹉洲〉,其二为〈登金陵凤凰台〉——拟崔颢此诗格调。总之,因此比较,崔颢题咏的名气就更大了。

由于崔颢〈黄鹤楼〉诗广泛流传,武汉被叫做“白云黄鹤的地方”,黄鹤楼有“崔氏楼”的别称,更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尽管上述李白搁笔长叹的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细想开去,此传说本身实在内含丰富真谛。

名楼题诗,自古就有争高下的意味。当时若以崔颢的风评(崔被认为“有俊才,无士行”)来看,一般人会忽视或以批评的态度来对待崔颢的〈黄鹤楼〉诗,自大者还会动笔再写一首并在诗中以数落来压倒崔颢;而当时李白,一代“诗仙”,名声显赫,却能读后自叹弗如而罢笔,这不仅仅是因为内行懂得欣赏,更因为具有虚心、坦率和服善精神。这真是文学史上一件美谈。

这件美谈还有下文。李白一生中至少三登黄鹤楼,十六次为它吟诵。如上文说过,在他总共只写过的十首七律中,有两首是模仿崔颢〈黄鹤楼〉之作。第一首〈鹦鹉洲〉作於流放夜郎、途经江夏之时,那时李白已经是五十八岁的人了。如此的年龄,如此的处境,尚留心於模仿他人的作品,实在可为万世楷模。

可惜〈鹦鹉洲〉并不成功。但是,约一年后,李白在重新登上金陵凤凰台的时候,又一次产生仿效崔颢、超越崔颢的激情,於是便认真写下了有名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此诗,和崔颢的〈黄鹤楼〉诗比照,在内容上、意象上、结构上、遣词造句上,甚至音韵格律上都有很多相似点。例如,也是前四句写怀古之思而引出今昔兴亡的感慨,后四句由当前的开阔的景色进而写浮云蔽日望帝乡而不见之情,由时间空间之无穷拓展步步逼向“愁”的主题,既有虚与实的对照,也有常与无常的比论,灵禽选的是凤凰,同样的长江,有云也有日,都是生发愁情。最有意思的是不仅用韵相同,而且最后两次押韵连用字也一样,甚至同样用“使人愁”三字结尾。

从李白此诗的写成来看,难度显然要比崔颢的〈黄鹤楼〉大得多,因为崔诗在前,把意思都设死了。所以有人认为,从这两首诗立意的原创性去看,李白是不如崔颢的。除了模仿之作一般很难超越原作的原因之外,有一点是崔颢在诗中很成功地运用了“水”这个意象。白云、树、水中的小岛、烟波浩淼的水面,以及隐含其中的客船上的游子,所描写的意象非常鲜明集中,它们一起把江水的意象综合丰盛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与之相比,李诗一会是吴宫,一会是古墓,一会是山景,一会又是江面,接下来又突然跳跃到对政治失意的感慨,意象之间似乎没有逻辑的联系,显得随意而散乱。最重要的是,如上节所说,崔诗由登临而引发怀乡之情,不过是第一层的、显露的意思,隐藏在诗中深处的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所带来的哲学困惑。崔诗的这种深层的意旨,无疑很难企及。

但是,也有人认为,李诗已经赶上了崔诗,有几处还有所超越。崔诗的前四句,只是说仙、鹤已去,楼、云仍在,律诗一共才八句,如此花费一半的篇幅来反复说明此意实在有点松散,不太合算,而李诗却只用开头两句便将类似意思说完,从而腾出三、四句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五、六句,虽仍效崔诗,用以写凤凰台所见的特有风光,但却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又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山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视野开阔,用语俏皮,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所以此联的写景又比崔诗略高一筹。尾联两句,也仿效崔诗抒发感慨,但李诗却是比喻朝廷奸臣当道,贤者不得重用,那就是家国之愁了,可谓另有 深意。

两种评价,各有道理,但其中某些说法亦有偏颇之嫌。前人多似认为崔颢、李白这两首诗难分高下——“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方回,《瀛奎律髓》)。窃以为这种说法比较妥当,虽然由于个人志趣,内心深处也许更赞叹崔诗。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黄鹤楼诗赋灿若星河。仅唐宋两朝,就有十三位名士吟咏之,除崔、李外,还有杜牧、白居易、刘禹锡、王维、孟浩然、贾岛、顾况、宋之问、岳飞、陆游、范大成等登楼吟诗。而崔颢、李白这一诗坛佳话,自然使黄鹤楼的名气更加显赫,正所谓:“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当然离不开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试想象当年“三尺微命”王勃作序的盛况吧。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从山西远道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父,九月九日重阳节,途过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新修膝王阁落成,正大会宾客,并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此时,“勃至入谒……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这是《唐才子传》所叙。另又有唐末王定保《唐摭言》(卷五)更详细生动的记载: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盂学土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王勃面对萍水相逢的宾客,又明显有拂主人之意,却能从容不迫,当众挥毫,宛如妙手偶得,写出〈滕王阁序〉这篇绝妙美文,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才气!

在王勃之前,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后,有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人们评说,王羲之深沉,李白豪放不羁,各自均在其序文鲜明表现,而王勃此序则是郁愤流露。统观全文,构思精绝,雍容华贵,一气呵成,且又纵横交错,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低回反复,步步递进,既抒发时乖命蹇之感叹,亦表达渴望用世之抱负和强自振作之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正是此序动人之处。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美文。梁元帝萧绎对“文”有一定义:“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金楼子.立言篇》)笔者青少年读书时,社会主流意识把骈体否定得几乎一钱不值,这显然是不公允的。如论者所言,这篇骈体美文全用“骈四俪六”句法,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抑扬有致,读来颇有“宫徵靡曼,唇吻遒会”之感。文中佳词丽句迭出,文情并茂,可谓“流连哀思”,“情灵摇荡”;有夸饰而不失实,用典多而无晦涩之病,是谓“绮縠纷披”。文中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有的是把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赋事意谐境切,用典推陈出新,历史地理底蕴深厚,人情风物境况通晓,这一切,融会成文,谋篇老到,仅此一序,便可识年纪轻轻的王勃的世之罕见的学养。

〈滕王阁序〉以骈体描写景物,令众论者击节叹赏。其文笔瑰丽,手法灵活多变,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体现了相当高的美学特征。如表现色彩变化之美,只一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便“写尽九月之景”。如表现远近变化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名句。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水天相接,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画面。在表现虚实相衬之美上,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四句,凭借听觉联想,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传达远方景观,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滕王阁序〉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实已证明流芳百世;正因王勃此序,滕王阁光辉四射,波耀千秋,更富有文化蕴含。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出生于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自幼天生聪颖,悟性过人,又勤奋好学,如时人所公认,实为早熟的神童。他六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撰《指瑕》十卷,指出书中的过失;十岁时以一个月的时间竟能通读六经而无一点障碍。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出身的杨炯都认为他的知识是“悬然天得,自符昔训”。麟德三年(公元666年),经右相刘祥道表荐于朝,王勃应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是年仅十四岁,尚为少年。

天才习惯也特别。所谓“腹稿”的典故,就是王勃创下来的。古籍如《新唐书》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可知这位初唐四杰之首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所以,古今论者都爱说,滕王阁遇上如此一个青年才子,作成〈滕王阁序〉,仿佛是天意,是神助,这样的天才杰作,绝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滕王阁遇上了,这不仅是滕王阁之大幸,也是中华文化之大幸。应合这样强烈的“神奇”色彩,便有这样一个神话:

话说那天,王勃乘船经赣皖边界彭泽县时,突然遭遇狂风暴雨,不得不抛锚于马当山庙下。王勃在庙内见到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见面便说:“明日重阳,滕王阁有高会求贤文,你如能赴宴作文,定当名扬天下。”王勃十分为难:“此地距滕王阁八百里,一夜之时如何能到?恕难从命。”老者一笑,道:“无需多虑,你只管上船,我当助你清风一帆,使你明天一早赶到洪都。”王勃将信将疑上了船,只听到老人朗朗而笑。倾刻间,王勃便觉得祥云漂渺,瑞气升腾,脚底下的船像离弦之箭直往鄱阳湖方向射去,果然于重阳抵达滕王阁……

〈滕王阁序〉能诞生,还多亏“人助”,或者更正确地说,幸亏避过“人阻”。洪州都督阎伯屿请宾朋即席著文,原想制造机会让女婿崭露头角,只不过走个过场罢了。他一呼百诺的人物,谁不仰承他的鼻息?幸而他算有学识,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能“暗自吃惊”、“拍案叫绝”。更幸好他的慧眼强过私心。他如果不以质论文,稍有偏私,便完全有可能把王勃的杰作弃之如敝屣。或者我们还要感谢阎都督的手下即今时所谓秘书或办事员之类的。这些人眼尖手快,最善于察言观色领会主子意图。假如当时走出一两个,对王勃一声喝叱,说些什么“你一介小生,怎敢如此狂放大胆,毫无谦恭之礼”之类的话,王勃首先就连下笔写几个字的机会也没有了。

不过,王勃的仕途,以至整个人生,却不像写作〈滕王阁序〉那样春风得意,登峰造极。相反,他最后竟以悲剧终其短短的一生,死时只得二十六、七岁,或说二十八、九岁。

当年,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继续踏上探望父亲的旅程,不幸在渡海赴交趾途中溺水受惊而亡。也有人说他自忖无颜见父,慨然蹈海自尽。此说的根据是,王勃先因一篇《檄英王鸡》游戏文章,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后来在虢州任职参军期间,又犯了死罪,虽幸遇大赦,没被处死,但仕途就此完结,也连累了父亲。

真是成也文章,败也文章。王勃“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据查竟与他的旷世奇才有关。他恃才傲物,年少轻狂,不与世俗的一些“游戏规则”融合,为上下左右所嫉恨。前几年有一部在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电视电影片奖的作品《王勃之死》,就试图阐释这样的一个命题:性格造就了王勃命运的必然性。

如此宿命,实在令人黯然神伤。那天,我一踏入滕王阁,就自然而然屏住呼吸,默然追思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追怀他最后的、竟然与一千几百年之后的鄙人有点关系的足迹。那年,王勃离开江西后,便穿越福建进入广东。十一月,到达我的祖籍地广州。在那里他曾为当地一位才女所撰的《魕鉴图铭》作序,又受宝轮法师托请,写了不出数月便成了绝笔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由于这些文化活动,山西人王勃竟在今天的广州入选岭南的先贤。王勃离开广州后继续探父旅途,到了我的出生地合浦郡,接着经过我童年和少年求学时住了十三年的钦州进入我当时曾经周游过的防城。他于防城江下船出海,海对面就是交趾……

天妒英才,花雨飘零!王勃短暂的一生,就这样流星般地划过中华文学的星光璀璨的夜空。逝者已矣,思者永伤。人说人生无非是一次远行,文章也是,看谁走得更高更远,看谁能超越有限的生命。只是,残酷而又无奈的是,人们永远只能从零开始,后来者永远无法接着前人的高度继续向上攀登。这是文学的悲痛,也是文学的魅力。

那天,在滕王阁,我听到了,从冥远处飘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细听之下,竟是我早已逝去的母亲的声音。幼时常听母亲用保留众多古音的广州话相当动情地朗诵〈滕王阁序〉,隔了五十多年,不敢遗忘。







岳阳楼如此出名,也因为一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邀请他的老朋友、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为岳阳楼作记,结果造就了这篇不朽的文章。

论者都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气势阔大、恣肆淋漓。议论和记事、写景、抒情交融一起,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而议论字数不多,非常精辟,起统帅全文的作用。最出奇制胜的是,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对整个工程只做一般性社会背景的勾画,作为文章缘起的说明,放在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几语带过后,便去写洞庭湖——“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声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而且“前人之述备矣”,不必再重复多写了。转而不惜文字,泼墨如注,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进一步把八百里洞庭风光描绘得惟妙惟肖,绘声绘色: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但这亦不是文章重心,实则只是铺垫——以洞庭湖水的波澜衬托自己胸中的波澜,衬托最后一段着力抒发的“古仁人之心”: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就此表达了自己的忧乐观,文章便以最亮点断然结束。如此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文章语言也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珠走玉盘般的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字句锤炼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吞”两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稍微留意还会发现,〈岳阳楼记〉无一处写实景,不像〈滕王阁序〉那样,恣肆描写当时楼台景物,这实在是范仲淹聪明之处。事实上,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的〈岳阳楼记〉,并非在岳阳楼写成,当时范仲淹遭贬知邓州,是在邓州写好了文章,再派驿使专程送到岳州交给滕子京(顺便一说,关于这点史实,也进入金文明与余秋雨的笔墨战,见〈月暗吴天秋雨冷〉)。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范仲淹并没有来过岳阳,滕子京因此写求记书时还特地附上一幅《洞庭秋晚图》作为写作参考。而范仲淹的确才高八斗,果然不负所望,只凭一图便写就一篇千古雄文。

〈岳阳楼记〉一共三百六十八字,文情并茂,特别最后一段,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读来感人肺腑。〈岳阳楼记〉著名,论者都认为首先就是因为它的这个思想境界令人敬重。此文一问世,就把前人的光芒掩盖了,使得中国历代诸多的楼台记都黯然失色。有〈岳阳楼记〉为“斯楼之伟观增重”,天下名楼不能不推岳阳楼为尊。今天,提起中国的名楼,首先想到岳阳楼;提到岳阳楼,首先想到〈岳阳楼记〉;提到〈岳阳楼记〉,首先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真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楼以文存”最典型的体现便是岳阳楼了。







到过岳阳楼的游客,都会很奇怪地发现,以同样紫檀木雕刻的〈岳阳楼记〉有两副雕屏,分别镶嵌在楼的一层和二层大厅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里有一个故事。据说,其中一块〈岳阳楼记〉刻的是清代乾隆年间大书法家张照的手笔,其书法、雕刻,加之上乘的木质,堪称世间佳品。后来有一位当地吴姓县官,也擅长书法,竟模仿笔迹重抄一遍,也用同样质地的木板雕刻,作得一模一样,想以此而名垂千秋万代。刻字匠对县官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心怀不满,又不敢违抗,便将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细。县官没有看出问题,便命人挂上了。但故事还没有完。县官把张照写的〈岳阳楼记〉拆下来放到船上企图运去不为人知的地方,不料船行至洞庭湖中时风浪大作,船翻于湖中, 县官便被淹死了。后来张照的作品被打捞上来,并没有受到多少损坏。由于真假两块〈岳阳楼记〉的笔迹极其相似,都可视为书法珍品,所以就同时挂在岳阳楼上(二楼所挂为张照真品)。

我无从考究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我想,权贵附庸风雅,自古有之,但这位县官太卑劣了(另有关于他的更卑劣的传说),假如当时像现在两作同挂高堂,还不失为一件美谈。不过,他为了一时虚名而真的赔上一命,也够惨的;若是后人为了宣扬报应说,硬要他一死了之,这个报应是否残酷了一些?

不管如何,这个故事旁证了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在历史上一直是为大众所崇敬的,包括其中不容任何作假的正气。

关于范仲淹的为人,和范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范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正贬官在外,可谓“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仍然以天下为己任,以崇高的志向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怪不得几乎一千年来都为中国人所传诵,所推崇,连刘少奇也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引用范的名句,要所谓“以特殊材料做成的”共产党员向这个封建时代的官员学习。

也有异议者。明代李贽在《焚书》中就讽刺过范仲淹,说“进亦忧,退亦忧”是“两头马”。近期更有论者根据某些史书如《宋史·滕宗谅传》和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某些记载,一口咬定滕子京“道德不佳”,进而否定其“哥们儿”范仲淹,再进而否定〈岳阳楼记〉,声称要打破对范仲淹及其〈岳阳楼记〉的迷信。

关于滕子京的问题,反驳者指出,司光马的《涑水记闻》不是史书而是笔记,《四库提要》据此把它归在子部小说家类。而且,书中所记关于滕子京劣迹两条,是“君贶云”。君贶者,王拱辰也,是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的反对派,对范搭救滕极其不满。这样一个人“云”政敌之“软肋”,其可信度一般要打些折扣。其实,《宋史》是这样论定滕子京的:“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当官而死后无余财,以今天的标准看,是大大的不错了。

至于〈岳阳楼记〉,否定者说,这篇文章,虽然脍炙人口,读着有劲,却原来近乎假大空,一开篇就肯定重修岳阳楼是政治修明的结果和标志,明显是浮夸不实之辞。关于这个指责,如果认可前段的说辞,应该会觉得是过于偏激的。

否定者更提出这样的观点:浮夸,可以说是中国的大传统。不仅文学作品、家乘野史难免浮言妨真,正史也一样地“惩”恶“扬”善,掩盖事实真相。赞美一个循吏良臣,动辄什么弊绝风清,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所谓“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也不是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吹得那么好。持此论者分析道,浮夸的传统之所以“源远流长”,久盛不衰,在文学家,是为了增强作品感染力,强调、渲染得过了头;在谋士纵横家,是为了互相标榜,引起人主的重视;御用文人,则是因为人主乐于颂圣,为他“润色鸿业”,可分享一杯羹。

这里,说着说着,竟涉及到中国传统的大问题,中华文化的大问题,内中有数不清的分歧以至对立的观点。如果再来一个中西比较——中西伦理道德比较,中西政治制度比较,中西文化、文学、文字比较,应该是很有趣的。可惜本文只是一些杂乱的随想,这些问题就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讨论了。

有一副长联,由窦垿撰文,何绍基书写,把岳阳楼千古兴衰展现得淋漓尽致,亦依稀表达笔者此刻的某种心情: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005年11月12日完稿于澳大利亚悉尼,发表于《澳华新文苑》第190、193-5期。)





2、读《千古绝唱响名楼》有感——蒋维廉



在立江文学朗诵欣赏会上,与怀博士囑我就他05年的大作《千古绝唱响名楼》提些意见,随后给我发来了作品全文,竟是一篇长达一万三仟多字的绝好佳作。其实,早在05年该文在新文苑上连載发表时,倒也读到过,因为懒惰,没认真全读,今日有幸拜读全文,得益斐浅。感谢他给我一次再学习的机会,也感谢悉尼诗词协会主办这次《中国江南三大名楼诗文掌故讲座》,让这篇佳作得以举世共享。

拙以为,这篇佳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把三座名楼绑在一起评说。少见。妙。例如该文;黄鹤楼仙风道骨,旷放飘逸,多有“仙气”;滕王阁瑰伟绝特,神采飞扬,颇具“灵气”;岳阳楼堂堂正正,典重端方,最称“浩气”。这仙气、灵气、浩气充塞于天地,绵亘于古今,相互融汇。

二是、三种文体汇同研究。新意。炼,崔颢的〈黄鹤楼〉诗,此诗前后似成两截,但其文气实在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稍微换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其实最有章法。〈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美文,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这篇骈体美文全用“骈四俪六”句法,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抑扬有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早已成为千古名句。〈岳阳楼记〉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气势阔大、恣肆淋漓。议论和记事、写景、抒情交融一起,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而议论字数不多,非常精辟,起统帅全文的作用。文章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珠走玉盘般的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三是、博引广誌,深入浅出。博学。钻。据我所知,与怀博士不是学建筑的,但对江南三大名楼的建筑结構和风格却能博引广誌。不仅说清楚它们始建年代、重修重建年代、次敉,而且引证了它们的建筑和其风格。例如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 滕王阁堪称“瑰伟绝特第一楼”,其建筑充分表现“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气势。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很有特色,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它从清朝时期重修后,历经百余年加之几十年的战乱而没有被毁,可以说最具文物价值。

四是、文人语言,色彩鲜明;敢说。高。作者在末篇岳陽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的为人考证中提及滕子京,称历史对滕“有褒有眨” 進而感言“浮夸,可以说是中国的大传统。不仅文学作品、家乘野史难免浮言妨真,正史也一样地“惩”恶“扬”善,掩盖事实真相。……御用文人,则是因为人主乐于颂圣,为他“润色鸿业”,可分享一杯羹。据考《宋史》是这样论定滕子京的:“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接着,作者感慨地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官而死后无余财,以今天的标准看,是大大的不错了”。那么什么是今天的标准?今天御用文人绝跡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嗟呼!名楼屢建屡废,屡废屡建,历史证明,那不是平头百姓所为,而都是达官贵人操办;他们有的吃喝玩乐,他们有的顺乎民心。结果是:有的是骂名天下,有的是名垂千古!却道是,有诗为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此中有真意 詩人知最深

──讀《千古絕唱響名樓》有感

李景麟


讀何與懷博士的《千古絕唱響名樓》,掩卷之餘,我還久久沉思於其結尾的對聯:



詩耶?儒耶?吏耶?仙耶?

瀦者?流者?歭者?鎮者?


我想那上聯所指的應是:杜甫、籐子京、范仲淹、呂洞賓;而下聯該是:洞庭湖、楊子江、巴陵山西、岳陽市。

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自然,洞庭湖畔的岳陽樓,頗吸引古今的文人騷客,在那裡聚會吟詩作賦,竟形成了一種得天獨厚的文化氛圍。

首先當然是先欣賞唐杜甫的詩《登岳陽樓》了: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詩人無非面對浩渺的湖山,抒發其與祖邦共命運的拳拳之心。

再看李商隱《岳陽樓》,流露出的幽幽身世之感:



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

可憐萬里堪乘興,枉是蛟龍解覆舟。



更有李白的登臨觸景抒懷,感物詠志之詩篇《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迴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逢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徊。



再看籐子京的詞:



湖水連天天連水,秋來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 氣蒸雲夢澤,波憾岳陽城。 帝子有靈能鼓瑟,凄然依舊傷情。 微聞藍芷動芳馨。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恕不多贅籐君的背景,只想提供他是集資重修岳陽樓之人,即是其求范仲淹作樓記的。於是,千古名作《岳陽樓記》誕生了。筆者迄今只掛一漏萬地記得:「窮則獨善其身」,「窮也要善天下」,「先天下之懮而懮,後天下之樂而樂」……然而,我心中尚留有其所表現的宽廣襟懷,豁達的精神和執著的追求精神,一掃幽怨和惘然,猶予取予求給陷入低谷的生命,以奮進與崛起。

請看唐白居易《題岳陽樓》: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欄。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水渡亦難。

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



看來,這些都是可令我等後人欣慰和慶幸的珍品、絕唱。尤其那凝聚的人文氛圍,猶古窖美酒,更濃郁芬芳……

不是嗎?范仲淹那《岳陽樓記》猶巨幅屏雕的張照〈清書法家〉手筆,千古可見懮天下之心。

不是嗎?還有宋張孝祥《水調歌頭過岳楊樓》:


湖海倦游客,江漢有歸鄒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徒倚闌干久,缺月掛帘鉤。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

哀此寫離懮。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州。



讀罷以上張氏詩,不由想起以神話人物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的故事。當然,還有魯肅墓、小喬墓、岳陽廟、慈氏塔……會激起無盡的幽思和遐想。

比如,劉禹錫的《望洞庭》。可惜,筆者只記得二句了: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是把與岳陽樓一水之隔的君山,視為於洞庭湖白色煙波中,化作一枚青螺……

不過,我記得清何紹基之長聯: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楊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樓東道崖疆。瀦者、流者、歭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向誰領會得來?


看來揮灑自如,談古論今,引人入勝。亦印證了何與懷博士良苦用心。若問「此中有真意,向誰領會得來」?我〈們〉冒昧謂之:此中有真意,詩人知最深。





4、名樓名篇的題外話——惇 昊



前不久,拜讀了何與懷先生的「千古絕唱響名樓」,讀罷掩卷,感慨翩生,讚歎不已。且不論其文筆之流暢、結構之嚴謹,單只集二樓一閣及一詩一記一序彙於一篇,飧饗移居於海外眾多的炎黃子孫就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了。我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在這裡除了向何先生致以誠摰的敬意之外,還想就著這個題目說幾句題外之話。

在中國,若論古建築之亭台樓閣,寺廟塔橋,那可真的要用上「不計其數,數不勝數」這八個字了。在這些多如繁星般的古建築群中,千百年來能代代傳承,百世風光,為文人墨客不惜筆墨去謳歌讚頌,為芸芸眾生駐足景仰的,除了湘、鄂、贛這二樓一閣,恐怕就很難找出第二例來了。同樣是歷史遺傳下來文化古跡,為何落差會如此之大呢?有人會說這是因為這二樓一閣經文人大家的著意渲染後的效應所致,我以為這種說法似乎有失偏頗。不錯,我們是不可否認名人效應的潛在威力,但在實際生活中,也不見得凡是經過名人誇讚過的事和物就一定都是好的、就一定能聲名遠揚的。比如說吧,山西蒲州的鸛雀樓,那可也是唐代諸多詩人登臨吟唱過的地方,王之渙的那首「白日依山盡」讓國人耳熟能詳,傳唱至今,而對 於詩中所要表現的對象,人們卻知之甚少;再比如初唐詩人陳子昂登臨過的「幽州台」,(即薊北樓,遺址在今北京市),如今知道這個所在的能有幾人?而陳子昂的那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悲壯而又富有感染力的「登幽州台歌」,卻能與山河共老,流傳至今;還有就是唐代的詩仙李白登臨過的「金陵鳳凰台」了,鳳凰台也沒有因李白的這首詩而招來不絕的讚嘆與遊人。

鳳凰台在今南京城的西南角,相傳在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有三鳥翔集於此,文彩五色,狀如孔雀,時人謂之鳳凰,於是便在此山上築台,曰鳳凰台,山則稱鳳凰山。「登金陵鳳凰台」這首詩是李白最失意的時候寫成的,那一年他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被朝廷流放到夜郎,中途遇赦返回後遊金陵的晚年作品。兩年多以後,這位影響了百世詩壇的浪漫詩仙便乘風攬月,去到靈霄殿與玉帝唱和了。

說起李白的這首「登金陵鳳凰台」,後世有人說這是李白(702-762)刻意模仿崔顥(704-754)「黃鶴樓」的格式寫的,就連韻腳都一樣;也有說是李白在欣賞崔顥詩之餘,頓時生發出一股創作的衝動、或者說是靈感來,也想寫一首意境與之近似的詩來和崔顥的「黃鶴樓」一比高下,究竟哪種說法可信,雖然自古以來都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倘若以我個人的觀點,則以為這兩種說法或許兼而有之。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從李白一生的詩作中,我們很少讀到過他的律詩,尤其是七律那更是少之又少,寥若晨星。更有意思的是,他的這首「登金陵鳳凰台」和崔顥的「黃鶴樓」一樣,頷聯(第三四句)都不合律,又同樣在頸聯(第五六句)才回到格律中來,這是詩人的疏忽還是有意的安排,抑或是無獨有偶的巧合?以我之陋見,像李白、崔顥這樣的盛唐大詩人,不可能不顧及到律詩的格律而隨心所欲,也 不可能沒辦法調整句中的平仄詞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寫於「黃鶴樓」之後,從詩的意境來看,皆以登樓登台懷古抒情為主旨,但用字遣句乃至句形、詞組結構卻是非常的近似,這難道是一句純屬巧合就能解釋得通的嗎?再有就是我前面說過的頷聯,崔顥不拘格律形式難道李白能看不出來嗎?那為什麼「鳳凰台」也正巧是頷聯而不是其他聯句不合律呢?要說是巧合,以我看也只能說是有意的巧合了。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把「黃鶴樓」與「鳳凰台」排成式子來比較一下:

「黃鶴樓」 本詩的平仄形式 正規的平仄格律

1,昔人已乘黃鶴去, 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2,此地空餘黃鶴樓。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3,黃鶴一去不復返, 平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4,白雲千載空悠悠。 仄平平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5,晴川歷歷漢陽樹,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6,芳草萋萋鸚鵡洲。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7,日暮鄉關何處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8,煙波江上使人愁。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鳳凰台」     本詩的平仄形式  正規的平仄格律

1,鳳凰台上鳳凰遊,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2,鳳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3,吳宮花草埋幽徑, 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4,晉代衣冠成古丘。 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5,三山半落青天外,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6,一水中分白鷺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7,總為浮雲能蔽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8,長安不見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們知道,所謂律詩就是要依循規律、或者說是格律來寫的,違反了這些規律和格律也就不成其律詩了。律詩無論是五律或七律,它們的平仄格式都只有四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平起式和仄起式。除了平仄的格律要求還有粘與對的要求。所謂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具體點說就是第三句要與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與第四句相粘。所謂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也就是說在詩文的對句中,平仄是一定要對立的。在五律和七律詩中,都存在有兩副對聯的形式。如果違反了這種規律,術語就叫做「失粘」和「失對」。再有就是,不管五律和七律,其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必須是兩副對仗句。

知道了這些律詩的基本要求,現在我們再回頭來分析一下「黃鶴樓」「鳳凰台」這兩首七律,先說說「黃鶴樓」,開篇第一句就有兩處犯了規,我們說寫律詩一定要講究「二四六分明」,而崔顥卻置此於不顧,偏偏在這四六位置上用反了平仄,而這首詩最大的毛病是出在第三、四句上,第三句一連用了六個仄聲字,已無粘對可言,第四句又犯了寫律詩之大忌,用了一個三平調結尾,還有就是這第三、四兩句根本就構不成對仗。因此,公正點說,這首「黃鶴樓」應該只能算作是「古體與近體」的結合物,也就是前四句屬於古體,後四句才是律詩。「登金陵鳳凰台」雖然是出自詩仙李白之手,但和「黃鶴樓」一樣,毛病也出在第三四句上,無粘無對,只是在這兩句的平仄聲用字上比「黃鶴樓」處理得好些,而且對仗也很 工整。儘管如此,「鳳凰台」也只能是半古半今的結合體,所不同的是,李白在格律排遣上要比崔顥講究得多。總體來說,「黃鶴樓」和「鳳凰台」兩首詩在我看來,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律詩,就是算,頂多也就是兩首「偽七律」,或者也有另外的一種解釋,那就是「名人的七律」。

律詩興於唐也盛於唐,延至今日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人類社會發展到了高度文明進步的今天,對於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散諸四海的炎黃子孫仍然是那麼摰著的愛與深情的眷戀,就像我們的何與懷先生那樣,和許許多多熱衷於弘揚中華文化的朋友那樣,孜孜不倦,熱情不減的傳播著中華文化的真諦。







5、登黃鶴樓口占——羅傳澤



千古名揚黃鶴樓﹐而今雄勢傲然留﹗

詩仙擱筆我無語﹐唯有喃喃心未休。




6、过名楼而不入——璇 子




哦是你!陌生人,你已经醉了么

沉重的鼻息在杯酒中掀起巨浪

你要以宠辱皆忘的长剑

劈开所有中国的雪花吗?



门开着,这名楼的忧乐两扇大门

曾经在明月清风中半开半掩

你和自己的影子们一一对饮

寂寞像湖水一样开向阴暗的天空



门开着,噢生死如意的中国门

一边庙堂之高一边江湖之远

那一对倚们酣睡的中国儿童

是我未来的儿女还是昔日的双亲



随风起舞的雪花在缓缓入梦

梦见自己柔情似水似水的年华

时间治水的君王在湖水的中央

以我的名义邀请天下饥渴的百姓



你不得其门而入,名楼不是家

也不可能容纳无家可归的诗人

名楼呵名气很大其实很小

躲进小楼成一统,一统天涯梦



只有我和你能让美梦成真

以眼底洁白的江山为远景

召集史前沉入湖底的门外汉们

今夜酩酊的道长将点石成金





眼底的江山总是白的

那种接近遗忘的白

让失去土地的我心安

如今人去楼空

真人一去不复返

一片无为的中国雪

必须有一个身份做梦

才能在楼台累累的东方

再次现身



在唐山与汉水之间

明月清风本无价

时代的大屏幕上

雪花的后面盲眼眼睁睁地看着

大灾难即将来临

放火的明里放火

点灯的暗中点灯

劫后余生的人们

将以幸存的木石重建大地的伤痕





一个女人成为母亲

至少需要三种爱情

水火的无情、风的飘忽

泥土的专横与继承

一种语言被尊为母语

至少需要三个哲人

誓死捍卫语言的尊严

加上三百首锦绣诗篇

必须有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哦小楼昨夜又东风

关山无路,谁悲未归之人

萍水有问,谁是故乡之客

鸡鸣狗盗天马行空

有人在夜的尽头惊醒

却落入历史重复的困境

自古胜负未决的对峙

揭竿而起的群星

与一意孤行的太阳

行者啊你是退是进



江之东山之西天之南地之北

白日因依山的惯性

慢慢地变成红日

黄河在入海的梦中渐渐失踪

一脚突然踏空

千里目像两个黑洞

在赤壁之上滚动





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不尽蹉跎岁月

城楼上解构的西风

以超越战火的方式

深入东方的腹地



上善若水,那阳光邀请的雪的肌肤

和冰洁的心在井底远行

烈火焚化的楼阁

倒映在重重叠叠的波涛之中

屡毁屡建

屡建屡毁

这是人体,也是名楼的命运



有些楼可以登、可以观

有些人愿意长歌当哭、长醉当醒

惟有东方缥缈的云楼

与你在绝境上再次狭路相逢

让一片沧桑的湖水

恢复了春潮的信心



一条河流复活了云的标志

楼台林立的两岸

一半青楼,一半红楼

分不出青红皂白

红楼梦,青楼梦

醉生梦死相忘于江湖

而江湖风波恶

过名楼而不入的人啊

你需要在岸上站立多久

才可以在波涛上重建新的面孔


后记:最近读到何与怀博士的《千古绝唱响名楼》,心头蠢蠢涌动万千思绪,如大河解冻时一缕微风突破冰原的感动,也如大湖之上落日西沉时分忽然飞舞着云雾彩霞,交织着已远逝的青春时光和被时光蛀空的梦想……多少年人在天涯,有路无门,破釜沉舟,安身立命于无所有,惟有白雪红尘,明月清风,个人微不足道的悲愁已渐渐剥离那遥远的名楼绝响的神州,如今却因这一次意外的阅读,一切又似乎回到了原地,血肉深处的火种其实并没有熄灭,人和土地,人和岁月,人和希望都有千丝万缕的情结,真正的解脱恐怕要等到生命的尽头……可是心头如此宽远的沧桑用文字录下来,却成了这样一组苍白的诗句,莫非是文字本身乏力,还是在时光中分不清方向的穿行的心忽然倦了,累了。

若是由雪阳兄写一点感想比我更合适,可他正在闭关,几乎没有文字缘。黄鹤楼所在的武汉是雪阳少年时的求学之地,他有四年的青春时光埋在那里,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他也不止十次地与我说起三十年前游历岳阳楼和洞庭湖中君山的情景,我知道范希文是他少年时心目中的英雄之一。每当他说起吕祖三醉岳阳人不识的传奇,总是那样地动容神往,仿佛是说自己的陈年旧事。如今人生有值得一醉的理由已不多,酒逢知己千杯少,在人们普遍缺少互信的今日能与知己畅怀一醉堪为人生美事,但一醉不识,二醉人不识乃至三醉,是什么样天地之间大美深深感动了云游的仙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独怆然,哦江山多楼台,人间存浩歌,寂寞之魂谁非我,何事堪忧何为乐?







7、 端午节的思念

—— 怀念诗人黄雍廉先生

赵 立 江

【题记:已故前悉尼华人作家协会会长、台湾诗人黄雍廉先生的故乡毗邻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放逐投江的汨罗江畔。黄会长生前在每年端午节到来之际都要邀请悉尼诗人、文友雅集,举办“ 端午诗会”。据闻,诗人遽然仙逝后,诗人的骨灰被投撒到与诗人故国家园远隔万里之遥的南半球的大洋之中……】



丹心一片

吟出情丝万千

爱意拳拳

温馨了澳华文坛



星光灿烂时刻

你却悄然隐没

隐没 漂泊

漂泊在茫茫大洋之间

魂归故园

与屈子神游

汨罗江畔……



思念

永远

就象你永远的笑脸



永远

笑脸

留下丹心一片



8、方浪舟诗作三首

一 《鹅卵石》

当年从悬崖上滚落

泥石磨掉它棱角的短长

又抵挡不住山洪的狂吻

它从此沉醉于河水的欢唱



难道思念曾怀孕它的黄土地

难道留恋曾紧抱它的树根须

它历尽身不由己的翻滚

再也记不起哪里是它的摇篮

     哪里是它的归宿



君不见它圆滑的滚动

怒涛自古滚滚不息

为何无法将它冲出长河

却任它沿着河床稳步如螺



二 《那棵树》

站在悬崖上迎接风暴

距太阳更近

离嚣尘更远



穿透山谷中的迷雾

望见天边灿烂的霞光



那棵树振臂欢呼:

许多许多树木与我一样

伸手将可触及苍天



三 《秋声》

秋叶纷纷

敲击着大地

发出轻轻的喟叹

人间的观念亦如落叶

飘浮在心田

且同秋叶一起

漂向生命的大海



风息声歇

天地一片澄明

人从此听见神的声音:

阵阵箫声来自天国

朵朵宁静发自花开

_________________
巫逖
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荣誉会长

与澳洲前总理约翰·霍华德先生在任时合影
www.azchy.com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巫逖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zzj

会员等级:3



年龄: 21
加入时间: 2009/01/17
文章: 231

积分: 512


文章时间: 2009-7-26 周日, 下午12:40    标题: 拜读,问好. 引用回复

问好巫会长,问好.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zzj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巫逖

钻石级版主——感谢您,和我们一起成长!




加入时间: 2005/09/12
文章: 31925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30496


文章时间: 2009-7-26 周日, 下午1:10    标题: Re: 拜读,问好. 引用回复

zzj 写道:
问好巫会长,问好.
谢谢亲临指导
_________________
巫逖
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荣誉会长

与澳洲前总理约翰·霍华德先生在任时合影
www.azchy.com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巫逖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新州华文作家协会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