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分享]燕子生活的江边小县城--------
分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何燕子的新房子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8:51    标题: 引用回复




观音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城东公园路,建于明朝初年,自明以来即为佛教圣地,也是阆中名刹。洪武年间藏经八百余卷,民国初年,不慎失火,藏经楼及所藏佛经化为灰烬。现存天王殿、罗汉殿、大雄殿保存完好,均为歇山式屋顶,斗拱繁复,别具匠心,至今气势犹存。明宰相严嵩所书有“佛都”二字匾额,明尚书洪钟许赞、四川按察司佥事分巡川北道杨瞻、清邑人王应沼均留有诗文。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8:53    标题: 引用回复





稀奇 阆中人一年过24次春节


 立夏之日 歌唱“老祖宗”

  5月5日,是农历24节气中的“立夏”。这个节气,标志着炎炎夏日的来临。上午9时正,四川阆中古城中的“春节老人纪念馆”(星座苑)热闹非凡, 6名民歌队员身着节日盛装,在落下闳铜像前唱起了由阆中人何刚作词、谱曲的《春节老人颂》,以独特的方式,纪念世界古代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落下闳,别出心裁的纪念活动,令众多游客耳目一新。

  记者获悉,领衔歌唱“老祖宗”的是阆中原生态民歌队队长马晓明,这位在阆中家喻户晓的民歌王子告诉记者:“阆中人落下闳制定了《太初历》,咱们民歌队要为老祖宗唱一辈子歌,将春节老人唱出国门,让全世界过春节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春节老人”。据介绍,当获悉有人写出《春节老人颂》的赞歌后,马晓明揭竿而起,要率领他的民歌队为落下闳唱歌一辈子。中国的春节老人为何在阆中?阆中人为何崇拜落下闳?“老祖宗” 落下闳与阆中人是什么关系?当日,记者在阆中感受到“春节”的喜庆历历在目,夏日的热浪扑面而来。

  特色祭祖 天天像过年

  “都说春节是你确定,二十四个节气把春秋划分;都说浑天仪是你发明,奠定了后世天文的不朽根基;啊……落下闳……”上午9时,阆中春节老人纪念馆落下闳铜像前,嘹亮的歌声缓缓流淌,栩栩如生的落下闳神采奕奕,合唱、领唱,民歌队员硬是把落下闳唱“活”了。“咔嚓”声中,游客排起长龙,与春节老人合影留念不停。

  “早就听说春节老人是阆中人,参观完纪念馆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呀!”成都游客王先生无比感慨地说,在阆中古城游玩,天天像过年,春节老人纪念馆终于让我搞懂了春节的来历啦!

  独一无二 阆中人过24个年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落下闳制订的《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是对人类的贡献,他把每年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使我们有了过年的习惯,我们纪念馆从今天立夏开始,要在全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日中,为春节老人歌唱。”阆中市旅游局官员敬先生告诉记者,从今往后,纪念落下闳活动将延续下去,使游客找到在阆中人过24个年的感觉。

  记者看到,春节老人纪念馆位于古城华光楼左侧,是一座串珠式二进古民居院落,为木质穿斗结构,传统雕花门窗,青瓦屋面,青石地面,在鲜花、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温馨、古朴典雅。纪念馆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设展室12间,着重展示落下闳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和伟大精神等,是游客了解中国春节文化的理想场所。

  小资料:

  落下闳,字长公,西汉时巴郡阆中人。少时,落下闳在阆中醉心于天象观察,经同乡、太常令谯隆和太史令司马迁推荐,被汉武帝征召入京,与当时的官家天文学家唐都、邓平一起研制历法。此历被汉武帝采用,于“太初元年”颁行,故称其为“太初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落下闳在天文学、数学、农学上的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也已经被学术界公认,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16日,经国家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从此,四川人巴金、落下闳真正成为一颗璀璨星座永恒的闪耀在星空中。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8:54    标题: 引用回复

春节老人颂》缘何被央视春晚拿下

来源:南充晚报 作者:李波 时间:2008-05-08

央视春晚早已过去,在歌曲类节目中,总导演相中的歌曲《春节老人颂》最终未能亮相。据了解,《春节老人颂》是一首南充人创作的歌曲,也是至春晚举办以来,南充第一个正式冲刺春晚并得到总导演认同的节目。这一与南充相关的节目,为何与春晚失之交臂?30日,《春节老人颂》词曲作者——阆中人何刚向记者披露了其中详情。
  去年8月,《春节老人颂》正式创作成功,经人指点后,何刚将其寄往歌曲类刊物以求发表。今年1月,此歌曲被北京《音乐周报》杂志发表,并载在歌曲专版头条。接到《音乐周报》刊登的消息后,何刚萌发了向央视春晚推荐此歌的想法。曾成功创作过《阆苑颂》的何刚认为,要演唱好此歌并一炮走红,非得观众认可的大腕级歌手。因此,他在致春晚总导演的信中建议,此歌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

  春晚前夕,央视春晚陈临春、张晓海给何刚回信。两位总导演对《春节老人颂》加以肯定,同时表示,春晚时间短,要上的节目太多,由于今年北京奥运会和我国南方冰雪天气,需要上一批相关节目,使得本就很紧的节目时间显得更紧。因此,《春节老人颂》本届春晚就不推出了。

  央视春晚播出后,总导演陈临春、张晓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今年春晚节目安排。同时提到了《春节老人颂》。他们一致认为,这首歌曲有新意,歌曲内容与春节相关,是个突破。日前,何刚就《春节老人颂》上春晚一事,再次请教陈临春和张晓海。两人说,此歌曲的确是春晚的好节目,但央视春晚的总导演每年一竞选,来年的春晚总导演一职位,他们将争取,但能否成功说不清。“不管总导演是谁,关键是看节目的含金量,这个节目(〈春节老人颂〉)还是很有意思的。”

  两位御任的春晚总导演一席话,拨起何刚心中的希望。他表示,明年他还要拿此歌冲剌春晚。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8:55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古城:"春节老人"上街拜年 为幸运游客发红包

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黄毅 时间:2008-05-08

新华网成都2月3日专电(记者黄毅)“春又来,节又到,‘春节老人’给大家拜年了!”循声望去,6位“春节老人”头戴中式帽,身着红色汉服,手执竹简,脚穿红靴,正在作揖向游客拜年。这是记者日前在阆中游客接待中心“春节老人”拜年排练现场看到的场景。
记者从四川省阆中市旅游局获悉,春节期间在阆中古城,将有12位“春节老人”手拿赐福的幌子,在古城的主要景点和街道向游客拜年、发红包,与游客共贺中国年。

阆中古城为倡导春节传统文化,于2005年确立“春节老人”这一提法,2007年请名家设计出“春节老人”形象。这一形象是参照西汉阆中籍天文学家落下闳、中国财神和西方圣诞老人的形象而设计出来的。今年阆中再次选拔、确定了12位身体健康、形象气质好的老人为“春节老人”扮演者。

据介绍,落下闳是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制定了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太初历》。落下闳确定了正月朔日为一年的第一天,从此有了“春节”。因此,落下闳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8:56    标题: 引用回复

“落下闳星”命名


来源:中国春节老人网 作者:长工 时间:2009-05-23


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以此来纪念落下闳——这位在西汉年间创造出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优良历法《太初历》的著名天文学家。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01    标题: 引用回复

具有乡土气息的阆中方言


孔夫子的褡裢——书袋(呆)子

癞克宝吃豇豆儿——悬吊吊的

灶孔头烧黄鳝——熟一节吃一节(得过且过)

肚脐眼打屁——一股腰(妖)风,腰(妖)气

杨麻丁儿(蜻蜓)咬尾巴——各吃各

鸦片烟二道花——怪物蔸蔸(坏头子)

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明。

兵坏坏一个,将坏坏一窝

要打三班鼓,离不得两班人。

龙头咋样甩,龙尾咋个摆。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南充老照片

屋梁上挂乌龟——四脚无靠;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三张纸画个人脑壳——好大的面子;寿星老汉儿吊颈——活得不耐烦了
缺牙巴啃猪蹄子——横扯;公共厕所丢炸弹——激起公粪(愤)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推屎爬(屎壳郎)戴眼镜儿——假斯文
喉巴儿(喘病人)嗽咳——莫痰(谈)(没说的)
耗子爬称钩——自称(自吹自擂);猪八戒过河——倒打一钉耙(反咬一口)
洋马儿上街——钻空子;半天云上挂口袋——装风(疯)
对倒镜子作揖——自己恭维自己;壁头挂草帘子——不叫画(话)
一行服一行,西瓜要服“暴牙腔”。


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饭后百步走,要活九十九。
你有你的千般计,我有我的老主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种好事哪去找?
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嫂嫂起来蒸糯米,蒸得喷喷香。

鸦雀雀,板板梭。客来了,快唱歌。

蚕公公,蚕婆婆。上树去,勤做活,一夜做个铁茧壳。石滚粗,扁担长。华丝压断称钩梁。你也忙,我也忙,三天做个遍山黄。

秧子栽上都尉坝,狗都不吃糊锅巴。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宿),我不歇,我要回家打大麦。

老婆婆,脚脚尖,汽车来了走边边。

裁缝,裁缝,全靠一冬。正二三月,饿得背弓。

有女莫嫁拉船郎,终年四季无衣裳。不知哪天船打烂,抛妻丢儿见龙王。

脚蹬卵石手爬沙,弯腰驼背把船拉。衣裳穿得补丁补,挣得银钱供爹妈。

头顶烈日红似火,脚踏寒霜如刀割。军阀把头心肠狠,船工苦处向谁说。

有女莫嫁织机郎,摇肝摆肺命不长。不知哪天把命丧,年纪轻轻守空房。前世拖了冤孽帐,今生才当织机郎。吃了多少根根(儿)菜,睡了多少板板床。心想回家看爹娘,包包莫钱买点糖。心想回家看爹娘,没有钱来扯衣裳。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02    标题: 引用回复

人间风情天地歌——读《阆中情歌》之感怀


《阆中情歌》出版了。这是阆中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也是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文化局、“民保办”、“民研会”的工作者,特别是扶民、家顺先生为此作了大量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他们要我对书作“跋”,因情而为,十分欣慰。
阆中是个很有文化的地方。为其作注的是: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有驰名中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0多项;有2300多年的县级以上行政建制史;有近3000年的城市文明;有保存较完好的1.78平方公里的古城区;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牌。
阆中也是个出文化人的地方。阆中土著祖先賨人,曾助周武王伐纣“前戈后舞”,克敌制胜,这种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独特征战形式。可谓了不起的军事文化实战创意。阆中人范目率3000賨人用巴象鼓舞助刘邦还定三秦。文武之师,玩敌惧畏。武帝时,阆中人落下闳创编《太初历》,发明浑天仪,定24节气,福泽天下,今人誉他为“春节老人”。论资历,他应是西方“圣诞爷爷”的爷爷,因为他的历算成就比欧洲早了800多年。随唐时期,科举初兴,阆中人尹枢、尹极兄弟状元,唐帝美誉“梧桐双凤”。南宋徽宗时,阆中陈氏“一门三星,双元一士”,且学有大为,同朝为相为将,徽宗御笔读书岩“出兄弟宰相状元处”。蜀中木兰,巾帼韩娥,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勇盖三军,功勋卓著。后辞官还乡孝敬双亲,美名千秋。大清书法神笔阆中人马德昭,为潼关守将,文韬武略,安邦定国,其所书“克己复礼,正心修身,魁星点斗”,官品人品看“斗鳖”。
……
阆中还是个令世人倾慕的地方。道教先师张道陵,乘云驾鹤来阆苑,云台修道,仙风遗世。张飞守阆,督军农桑,教民耕织,虎臣良牧。偶有闲暇,或画春来蝶恋花,或壮情怀八分书。八仙云游,海上蓬莱山中阆苑,锦屏山上“八仙洞”,吕洞宾赞此为“世外桃园”。杜甫浪迹,2次来阆中2年余,赋诗60余首。还有吴道子、李淳风、袁天罡、元稹、王昌龄、白居易、陆游、司马光、王安石、宋献卿、华哲阿卜董喇希(西来上人)、黎学锦、罗哲文、阮仪山、郑晓燮、余秋雨、谢晋……阆中文化吸引他们来了不舍离去,去了又还来。
文化是阆中的灵魂,文化是阆中的资本,文化是阆中的风景。有文化的阆中,出文化人的阆中,源远流长。星照先生来阆中任“父母官”,为充分发掘利用阆中文化,通过调研,与市委、市府班子成员作出了“经济阆中、文化阆中、和谐阆中”的决策,其“文化阆中”可谓创举和点睛之笔。
阆中人多情,不论男女老少,不分贫贱高贵,有了感怀就倾吐,而倾情的方式多为民歌,民歌之中又首推情歌。阆中的民歌千余首,情歌占了大半。这次搜集整理的500多首,仅是其中的部分。就这一部分,也足以能佐证阆中是个很有文化和出文化人的地方。由于这些情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为上个世纪初至汉唐时代,因而这里的阆中不仅是今天的阆中范畴,应该包括川北和川东、川中部分地域,古代的阆中辖区最大时曾涵盖过32县。歌源于“情”,情生而“文”涌,心乃歌之。这不是阳春白雪文人的“文”,而是市井百姓生活的“文”,很自然、很通俗的东西,不是虚美、阿谀奉承所演绎出的乏味的干呕,而是几千年流淌在血液、滋润在生命、起源于生活中的自然释放。
《阆中情歌》饱含情爱。
“太阳落坡天要黑,
哥问妹妹哪里歇?
情妹红脸打抿笑,
高兴哪歇就哪歇。”
男女之间的心里活动,情态变化表达的十分自然和逼真。眼见天黑,担心、关爱和期盼交织在哥心,问妹天黑哪里歇,妹虽羞涩而脸红,却藏不住得到情哥关爱的喜悦,对在“哪里歇”的问题,玉手虚掩巧笑嘴,俏皮而含蓄表达着心中秘密:“高兴哪歇就哪歇”。这恋人间一问一答、一放一收的情感表露,实在是逗得人心痒的事儿。
“太阳落坡你莫忙,
打把金钩勾太阳;
金钩勾在太阳上,
郎心勾姐姐勾郎。”
这首可能产生在清末民初的阆中情歌,想象丰富,寄情别致。那时与现在的恋爱时间和空间环境不同,未婚前,男女双方的父母一般是不允许子女在对方家中宿夜的。眼见太阳落坡天快黑了,一对恋人将分手回家,用什么将时间留住呢?“情”急智生,“打把金钩勾太阳”。这哪是金钩呢,分明是“心勾”,是“情勾”,勾连着两颗相互牵挂的心。
“想郎想的心里疼,
拿起金线绣郎影;
影子绣在被盖上,
夜夜与郎心贴心。”
这位女孩的恋情之深,刻骨铭心,相思之苦,牵肠挂肚。苦恋奈何天,期盼愁煞人,只好把千千情结编织在与身相贴的被盖上,来个夜夜与郎心贴心,以解相思情。
《阆中情歌》充满纯真。
“你要缠奴你就来,
只讲情义不讲财;
对门有个贪财妹,
屋里地上长青苔。”
一个穷小伙儿,心想与一女子相爱,但因穷而怯退。这女子却是情义无价,主动出击:“你要缠奴你就来”,要来的条件也说的明明白白:“只讲情义不讲财”。并用直观和间接教训进一步说出理由而劝导对方,爱你我不嫌你穷,对门那个贪财妹,不是因贪念钱财遭致门可落雀,家生青苔,没人敢上她的门吗,我才不学她贪财寡义而缺情呢!
“爬了高坡又爬崖,
不费衣裳也费鞋;
不是哥子心肠好,
万也不到你家来。”
为爱爬山涉水,为心上的人“心肠好”而不辞劳苦,歌中的女孩感到很值得。“心肠好”是天下女孩衡量男人可否成为终身伴侣的基本标尺。古人曰:“选金挑银,不如选人”。令女孩最高兴的事莫过于选个好心人。同时,“爬了高坡又爬崖”,也暗喻着真正爱情的不易,寻寻觅觅的艰辛。
“郎是蜜蜂翅膀红,
端端飞到姐怀中;
路上野花我不采,
专采姐儿月月红。”
“端端”、“专采”,充分表现了这位男子爱情的专一和纯真。“路上野花我不采”,一位单纯可爱的小郎形象跃然而出。
《阆中情歌》横生野美。
郎是蜜蜂扑姐怀,
姐拿衣袖打下来,
劝姐莫拿衣袖打,
闻到花香我才来。
春暖花开,清芳四溢。不是蜜蜂来采花,而是花香招蜂来。一“扑”一“打”,欲辞又留,很玩味儿。单就“打”字来说,应该是有份量有力度的,但姐用的是轻飘飘的衣袖在“打”,这哪里是在“打”蜜蜂呢?分明是逗着调情的呢。这机灵的、诡辩的、厚脸而又可爱的“蜜蜂”,也跟着姐“旋儿”着玩儿。“劝姐莫拿衣袖打,闻到花香我才来”,倒把“过错”怪到了“花香”上。你若见过川北农村春天满山遍野金色的油菜花儿,见过在花间来来去去采花的蜜蜂,你若感受过川北男女情感表达的风情,你不得不认同,这是一首世界上写得绝好的情歌之一,也是世上最耐人玩味儿的、野趣横生的情歌之一。
贤妹当门一树桃,
来来往往有人瞧;
挤眉弄眼做啥子,
要吃桃子就来摇。
这是个野性十足,胆大豪侠的女子,有地道的川北妹儿个性。她看不惯、见不得哪些见到姑娘就瞅瞅瞧瞧、手舞足蹈、挤眉弄眼的色鬼相,直问“挤眉弄眼做啥子”,并干脆而大方地表明:“要吃桃子就来摇。”谁又敢去呢?这女子粗野中不乏机警。一个“要”字一个“摇”字,多少色狼为之却步。“要”不等于“想”,也不等于“想要”,要了就“认”了,就“专一”了。“摇”呢,这是要花大力气的。吃不吃的了“桃”,一要看你是否真要,二要看你舍不舍得下功夫或者有没有力气去“摇”,这爱情的果子可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品尝到的呢。
我与情妹一路行,
双双走进青杠林,
二人搂怀倒下去,
哪管地上平不平。
读罢这首情歌,眼前出现一幅生动的野合图。曲折的山中小径,茂密的青杠山林,一对恋人在山间穿行。日照蓝天,树挂白云,蝴蝶双飞,好鸟相鸣。这对恋人心神相通,眉目传情,本能的、自然而然的相拥相亲相野合了……激情相涌,热血沸腾,此时“地上平不平”,已不是知觉和感觉中的什么事儿了。特别是“哪管”二字,可谓把一切都丢开去了,都不放在心上了。
有生命就有爱,有爱就有情,有情就有生机、有活力、有发展。情爱千年,风情万种,生生不息,亘古不变。
人间风情天地歌,愿《阆中情歌》唱得更响更亮更远。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04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流行的歇后语



歇后语属“言子”的范畴,即说话只说半截,留下半截让人去猜,多用谐音、谐意的方式,故又称“迷语言子”。阆中人与整个四川一样,说话爱“展言子”,时常带几句谚语,歇后语,信手拈来,增添了极好的效果。特别是讲歇后语,既趣味横生,诙谐好笑,又喻意贴切,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境内流行的歇后语大多为各地通行,但因地区差异,喻意相同的歇后语,各地语言表述亦有不同。同时,还有部分地方特例的歇后语,只在一定区域内流行。歇后语主要以人们熟知的人、事、物进行比喻,分类择录如下。
【以人喻事】
两个哑巴一头睡——莫法谈闲。
三花脸的鼻子——看白了。
小娃娃儿爬楼梯——上下都难。
孔夫子的弟子——贤(闲)人。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外公死独儿——莫舅(救)。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
哑巴打官司——有理难言。
歪嘴照镜子——当面丢丑。
聋子的耳朵——摆设。
秃子当和尚——将就那块料。
大肚子过独木桥)——挺而走险。
秃子跟上月亮走——沾光。
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老太婆打呵嗨——一望无牙(涯)。
独眼龙看告示——一目了然。
秃子打伞——无发(法)无天。
秃子脑壳——莫发(法)。
秃子老壳上的虱子——明摆着。
梁山的军师——吴(无)用。
歪嘴儿吹火——偏风。
和尚分家——多寺(事)
驼背子跌仰绊——两头不落实。
缺巴子咬虱子——过碰。
弹花匠的女儿——会弹(谈)不会纺(访)。
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
瞎子上讲台——群众观点
瞎子看表——观点不明。
瞎子跳舞——盲目乐观。
瞎子打瞌睡——不显眼。
瞎子坐上席——目中无人。
瞎子打灯笼——白费油蜡。
瞎子看书——装模作样。
讨口子捡银子——莫处收拾。
讨口子卖米——只有这一升(身)。
讨口子抓虱子——扯烂筋。
讨口子穿孝衣——一穷二白。
矮子爬楼梯——步步升高。

【以事喻事】
三伏天穿皮袄——不是(识)时候。
三十晚上看历书——没有日子了。
三十晚上的月亮——哪里看得见。
三张纸画个人头——好大的脸面。
四两棉花——弹(谈)不上。
十五只桶打水——七上八下。
腊月三十催年猪——来不及了。
半天云里吹唢呐——还在啦里啦(差得远)。
半天云里挂口袋——装风(疯)。
半天云里挂马灯——高明。
石板上栽葱——扎不下根。
大路边打草鞋——有的说长、有的说短。
孔夫子去陈国——断粮了。
脱了裤子撵老虎——又不要脸,又不要命。
石板上钉钉子——硬抵硬。
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快刀打豆腐——两面取光(两面讨好)。
坛子里捉乌龟——手到擒拿。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盘古王跳舞——老天真。
骑在驴背上看书——走着瞧。
跟和尚借梳子——找错了对象。
磨子上睡觉——想转了。
上吊打粉——死要面子。
公共厕所丢炸弹——激起民粪(愤)。
寿星老汉儿上吊——活得不耐烦了。
坟陵里撒花椒——麻鬼。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校场坝的麻雀——见过大阵的(见过大世面)。
肚脐眼打屁——腰(妖)气。
鹅卵石下油锅——炸石(扎实)。
茅坑边上打电筒——照屎(找死)。
空棺材出丧——木(目)中无人。
抱起琵琶进磨房——对牛弹琴。
板凳上打麻将——哈不开。
城隍娘娘有喜——心怀鬼胎。
顶起地窝耍狮子——费力不讨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木匠戴枷——自作自受。
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
茅坑边跌扑爬——离屎(死)不远。
跛子进医院——治脚(自觉)。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月亮坝里耍刀——明砍。
吃包谷面打呵嗨——开黄腔。
光脑壳打扬尘——没望。
脑壳上涂油——滑头。
南天门搭戏台——唱高调。
麦秆儿吹火——小气。
阎王爷打发女——坐轿的是鬼,抬轿的也是鬼。(没个好人)。
鸡蛋下在柜子里——不拣蛋(不简单)。
赵巧送灯台——一去永不来。
隔玻璃看人——一眼就看穿了。
老太婆打粉——不嫩(论)。
隔河握手——差得太远。
给死人看病——没脉。
皮影歇店——人多不吃啥。
反穿皮袄——装羊(洋)。
狗咬主人家——反脸不认人。
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牛角上擦油——又尖又滑。
小巷子扛竹竿——直来直去。
定子(拳头)冲海椒——辣(棘)手。

【以物喻事】
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缰)。
一挑沙锅滚下岩——没有一个好的。
一丈二尺高的灯台——照得到别人,照不到自己。
二郎神的兵器——两面三刀。
三尺长的梯——搭不上檐(言)。
三月间的樱桃——红透了。
十月间的桑叶——没有人采(睬)。
木偶下水——浮在面上。
电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木偶跳舞——幕后有人操纵。
孔夫子的褡裢——书袋(呆)子。
鸡公穿草鞋——过拖。
电灯点火——不燃(然)。
冬瓜做甑子——蒸(真)不得。
菜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自行车下坡——不踩(睬)。
冷水烫猪——不来气。
没骨子的伞——支撑不开。
刷子脱毛——有板有眼。
茶壶煮汤圆——肚里有,倒不出来。
黄连做箫——苦中有乐。
梁上吊乌龟——四面无抓拿。
麻布口袋装茄子——叽叽咕咕的。
壁头上挂草帘子——不象画(话)。
房子上的冬瓜——两面滚。
裹脚布做衣领——臭了一转。
磨眼里的蚂蚁——路子多呢。
端起金碗儿要饭——装穷。
纸糊的棺材——哄死人。
炒面捏娃娃——熟人。
棺材里画老虎——吓死人。
胡子上贴膏药——毛病。
胡萝卜扮辣椒面——看不出来。
壁头上挂团鱼——四脚无靠。
嘴巴上贴膏药——不好开口。
青杠木做扁担——硬断不弯。
狗舔磨盘——莫得道数。
黄泥巴掉进裤档里——不是屎也是屎。
自行车的铃子——见人就响(想)。
柳树开花——没结果。
吊筛堵大门——漏洞百出。
煮腊肉不搭盐——有盐(言)在先。
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草帽子烂了边边——顶好。
冬瓜藤缠扁豆藤——纠缠不清。
脑壳上安电扇——出风头。
茶壶没把——只剩一张嘴。
红萝卜敲磬——去了大半节。
灶门前的刨火棒——一天短一截。
汤圆撒水——滚蛋。
口袋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
狗座鸳篼——不识抬举。
新盖的茅房——香不了几天。
绣花枕头——草包。
对联烂了边边——字在(自在)。
抱母鸡吃甘蔗——啄(拙)棒。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剥皮石榴——点子多。
谷壳上榨——没多大的油水。
乌鸦笑猪黑——没有自知之明。
乌龟挨牛踩——痛在心头。
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
乌龟打架——冲壳子(扯谎)。
老鼠拖掀盘——大头还在后头。
饿狗滚茅坑——饱餐一顿。
狗屎做鞭——闻(文)也闻不得,舞(武)也舞不得(没本事)。
豆腐滚到灰里头——吹也吹不得,拍也拍不得。
狗咬月亮——不知高低。
狗吃牛屎——图多。
蚊子咬称砣——嘴硬。
蚊子咬菩萨——认错了人。
耗子钻油壶——有进无出。
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耗子钻牛角——越钻越紧。
耗子啃书——咬文嚼字。
耗子拖秤砣——自塞门路。
鸡公阿屎——头节硬。
耗子爬秤钩——自称。
黄连煮苦胆——苦上加苦。
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少)。
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死猫的眼睛——定了。
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
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螃蟹夹碗豆——连爬带滚。
麻雀跟着蝙蝠飞——熬干夜。
麻雀飞到糠堆上——空欢喜。
麻雀打架——只争一颗米(只差一点点或只为了小事)。
井里的青蛙——只见过簸箕大的天(见识少)。
驴子吃灰面——一副白嘴。
抱鸡母抓粗糠——空事。
鸡母抱鸭儿——帮干忙。
屁巴虫飞过十八省——臭名远扬。
公鸡戴帽子——冠(官)上加冠(官)。
虾子搬兵——海闹。
黄鼠狼生老鼠——一代不如一代。
苍蝇摔在浆盆里——糊里糊涂。
蚕儿结茧——自投罗网。
篾条穿豆腐——提不得。
沙地里的萝卜——一带就来。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05    标题: 引用回复

谁在那里唱山歌



评王扶民的乡土小小说

一、
  乡土小小说通常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而作品反映出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往往跟写作者的经历密切相关。近二十多年来,和乡土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一样,乡土小小说的作者可以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者因为各种原因从乡村进入了城市,但新环境里物质财富对精神世界的挤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向往记忆里的乡村,处于这样的矛盾中,他们只得让身体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之间行走,而让精神在乡村的原野上放牧。他们笔下的乡村,因此便打上了作者在新环境里的思想烙印;还有一部分作者,他们从不把自己和脚下的土地割裂开来,既不会高高在上地指点乡村、也不会远远地关上防盗门开着空调编写自己想象中的乡村。他们出生在乡村、生活在乡村,他们的身体和灵魂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乡村,因此他们笔下的乡村,便呈现出原生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王扶民就属于后一部分作者。
  王扶民是四川省阆中市二龙镇人。阆中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大西南的巴山深处,距离省会成都300公里,在2000多年前,曾经是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那里到现在还没有飞机场、没有火车站、也没有高速公路。二龙乡距离阆中市区35公里,平均海拔650米,直到今天,当地的农民仍然靠牛耕田、用锄头挖地,是一个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地势偏僻、自然生态保存较好的山村。王扶民在这样的环境里出生、长大,所以他对乡村生活有血肉相连的切肤感受;成年后,他在家乡文化站工作了30多年,这个经历又让他有机会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切地思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的思考,王扶民从1980年开始创作乡土小小说,并陆续在省市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二、
  乡土小小说最常展现给读者的,是中国农村古老的风俗、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方水土孕育的独特语言……还有那些最不起眼却又最能让人感动的生活细节。王扶民的乡土小小说中,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货郎老苟》。文中那个走乡串户的货郎做起生意来,“丁是丁、卯是卯。女人讨价还价,他高矮分文不让。”女人们就抱怨他:“你这个啬家子,一人吃饱,全家不挨饿,钱是人身上的垢痂,赚那么多干啥子……”老苟的回答风趣而又不失小生意人的精明:“老子翻山越岭送货上门,又没赚哪个舅子的心狠钱。没见过你们这些婆娘才是吃了五谷想六谷、抱着丈夫想情夫!”这一来一往的对话,立刻就勾勒出了一幅川北乡村的民俗图画。因为有了这个“平生最乐意的事情,就是和女人们打闹嬉笑”的货郎,寂静的山村热闹起来,那些充满“野趣”的玩笑立刻就让读者记住了这个货郎。一样是拿货换钱,但这个担着货物走乡串户的货郎却和现代社会的商人迥然不同:当天印的女人吞吞吐吐想用鸡蛋换些白糖的时候,货郎不是要她还早先欠的钱、或者公平交换、更没有乘人之危。他的第一身份是“乡邻”,他想的是这女人丈夫得了肝硬化、婆母半身瘫痪,他收起了一张嬉笑的脸,认真地让这女人把鸡蛋提回去给病人补身子,白糖还是记在帐上。作者在这里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为人随和、心地善良、人情味十足的乡村货郎,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情味十足的乡村。这样的货郎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城乡随处可见,现在却只能在偏远乡村偶而看得到。他是一个好导游,一路牵着读者的目光,去感受川北农村现实的闭塞、贫穷,和古已有之的乐天安命、淳朴自然。在王扶民的小小说中,《残月》、《赔礼》、《阴阳界》、《风雨夜归人》等,都和《货郎老苟》一样,地域色彩显著、感情蕴涵深厚,属于文化乡土小小说。
  在《雪夜无痕》里,作者塑造了一个硬汉般的川北兄长。这位哥哥因为父母早逝,过早地肩负起了抚养弟妹的责任。当他倾尽全力体面地送妹妹出嫁、给弟弟操办了婚事之后,自己却已经人到中年,没有了成家的打算。原想平平静静地和弟弟一家好好过日子,可偏有好事者说他家是“一国两制”、“一妻多夫”,为了弟弟的幸福,他只好外出打工。但当他因为身体不好、回家养病时,有天晚上,弟弟去乡上参加支部培训因为大雪封山没有回来,弟媳妇半夜起来上厕所,被风关上了房门,她在外面冷得受不了,只好去敲哥哥的门。哥哥把冻僵的弟媳让进自己的热被窝,然后抱病踩着积雪去了出嫁的妹妹家。那一个雪夜到底发生了什么?此后再没有人提起。在波澜不惊的叙述中,读者可以想象另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结局——如果哥哥不这么做、如果弟弟和村里的其他人知道弟媳妇那晚睡在哥哥的被窝里,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悲剧?类似这样的人生乡土小说,王扶民还写的有《憨娃和辣妹》、《迟到的忏悔》、《洞房花烛夜》、《那张美人照》、《醒悟在瞬间》、《高矮夫妻》、《黑姑与白妹》等。
  在所有的乡土小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社会乡土小小说,因为这一类的小小说更关注农民的现实状况。王扶民的《原则书记》、《老实社长》、《小镇“滥贤惠”》、《女村官》、《泼村长》、《补课》、《公公接生》、《迷途》、《具体行动》、《月满西楼》等都属于这一类的小小说。《补课》一文里的小干部,杨言“村里的事,老子说合法就合法,老子说不合法就不合法。”文中小干部的无赖和女人的无奈、以及他们的无知、他们可笑的私心都被作者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补课”成了一个暧昧行为的代名词,被“补课”的女人是弱者,代表着几千来的乡村农民,而那来“补课”的小干部却是强权的化身。这样的人物,我们随便翻开一本历史书,都容易看到。这样的社会问题,被很多作家用多种方式描写过——但《补课》里这个具有十足乡土气息的故事,却能让读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红杏》着重写的是人物心理。在这篇小小说里,女主人公“冷血西施”因为婚姻失败,对自然界的一切正常两性交往都采取排斥态度。为了给她的转变观念做铺垫,作者借用了叫春的鸽子、走草的狗、嚎春的猫、隔壁新婚夫妻的夜话。和王扶民的其它小小说不同,这篇小说里没有大段的故事情节,作者用了散文化的笔触,把红杏转变观念的整个过程处理得细腻感人、水到渠成,让读者明白了“人为的樊笼,难束缚有生命的动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张家弯佚事》、《吞口无言》、《兰芬将远行》、《父子间》、《楷模》、《廖神刀》、《路遇》、《车过老虎嘴》等,也是类似的心理乡土小小说。在这些小说里,作者还剖析了现代工业文明给具有传统道德的乡村农民造成的观念冲击,明显反映出了作者的隐忧。
  三、
  乡土小说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就在于它所描述的,不是在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而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古老的农村文明。王扶民的作品,也大都有这个特点。但局限于作者的“文化干部”身份,其中部分涉及到专业知识和敏感题材的,在远离了文本的时代背景后,就显露出了它明显的硬伤。
  《心事》写的是一个农村青年,因为倾心农业实验,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正当母亲为他着急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有好姑娘在爱着他了。这是一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家笔下很常见的题材。但20多年后的读者看了,就不能理解:一个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农村青年通过一块实验田搞科研是不是可行?显然,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如果不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这件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也不可能取得效果。而这个特殊的条件,需要作者对农业新科技有一定的了解,并给他的故事做一个合乎逻辑的铺垫。王扶民在这个作品里没有这样做,所以,他的这篇小说是不成功的。但是,假设他这样做了,给了读者一个故事发生的理由,那么他的这篇小说也只能算是一篇农村题材的小小说,而不能算是乡土小小说,因为小说所描述的对象不再是“几千年的中国古老的农村文明”。
  还有一篇《位置》,写的是因为县委决定“私事一律不许坐小卧车,一两个人下乡不派车”,所以县委书记一行二人下乡回城时只得来搭班车,镇长因此强迫农民把前面的好位置让给书记、而书记却坐到了车厢后面没人的位置上去。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两个主题:一是农民在脱贫致富后对社会地位的渴望;二是政府官员的勤政爱民。在这里,如果作者紧扣第一点来写,就会写出一篇社会意义较为深刻的小说来。但遗憾的是,作者在第二点上用墨过多,冲淡了前一个主题,不仅全文没有立得起来的人物,而且使故事显得虚假。很显然,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作者更熟悉社长、村长,而不熟悉县长、县委书记。对官场的陌生,使他无法把握好这样的题材。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写作者,只有当他把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熟悉的人物时,才有可能写出生动的、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好作品。
  在小小说写作方面,王扶民不是学院出身,他或许没有听说过“小小说三原则”,也不熟悉欧·亨利、卡夫卡,他的乡土小小说大都行文随意,迄今为止,从结构上来看,其中仅《老实社长》一文有刻意构思的痕迹。而在这篇小小说里,他的刻意是很成功的。全文老实社长只在首尾各出场一次,中间的故事主角看上去似乎是“横二嫂”,但结尾却出人意料地抖出一个包袱:这一切原来是老实社长导演的!猛一看很吃惊,仔细想却又释然。由此可见作者在写作中,并不是不会使用技巧,而是不愿意使用技巧。这样的写作风格,正是“乡土”本身的风格。我们的许多前辈作家都喜欢用这样的风格来写乡土小说。
  四、
  和一些好的乡土小小说一样,王扶民的乡土小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也并不单单是因为小说里有精彩的故事,而是因为他大量使用了川北方言。
  方言的运用,一直是小说创作里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冯骥才在他的《关于乡土小说》中,专门提到了乡土小说的语言。他说:“这种乡土小说是把地方语言的某些特征提炼出来,刻意创造出一种有滋有味、极具乡土神色的叙述语言。在将生活语言变为叙述文体的过程中,筛去口语的粗糙,保留口语的生动、鲜活、神采与独特性,最终达到一种很高的文学品位。这种叙述语言,既不是人物对话那种生活原型的口语,又与人物的对话语言构成一个艺术整体,使小说散发出强烈的地域精神与乡土韵味。”
  在这一点上,王扶民的乡土小小说,因为他的“全盘方言化”,更容易招来读者的争议。“哎哟,一个合作社长,芝麻大个官儿喃,哼!逗老娘的硬,蚊子咬木脑壳——你认错了人了!””(《赔礼》)“红萝卜里面搭辣子面,看不出来哇,那王永发一天斯斯文文的、正儿八经的,才是一个鸡脚神戴眼镜——假充正神的角色呀!”(《楷模》)“我理发理了十多年,没见过裸体婆娘耕水田,一对牛卵子在后,两坨人奶子在前。”(《女村官》)这样的语言,读来生活味道浓、也容易理解。但是,“杨宪章不耐烦地朝老汉吼道,不怪公爷贾,有钱该玩格。”(《父子情》)这句话,尽管作者在“格”的后面注明是“享受”的意思,外地的读者还是很难理解——公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贾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方言使用不当,会严重妨碍作品的流传。尽管如此,我还是在想:若干年后,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外出打工农民的返乡、交通发达后人口的大面积流动,当川北人逐渐不再说方言了,这本书会不会因为是“川北传统语言的化石”,而具有更高的阅读以外的价值呢?文学的作用,原本就不仅仅只是净化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也许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王扶民的小小说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也得到了相关专业机构的肯定,他的小小说《二舅》获得了全国“农村改革颂”征文二等奖、小小说《公公接生》获得了中国艺术院当代文学研究所颁发的优秀作品奖……看来,还是有很多读者和专家跟我一样,喜欢乡土味相对较浓的小小说。
  我前年曾经陪朋友去巴山深处采风,在构溪河边乘凉的时候,看到对面山坡上有农民一边劳作一边唱山歌,歌声婉转悠扬,在山间水面回荡。朋友忍不住惊叹:“像这样唱的、这样听的,才是真正的山歌啊!”
  读着王扶民的乡土小小说,我似乎又到了构溪河边,听到有人正在山野里悠然地唱着山歌。感谢王扶民,用乡土小小说的形式,谱写了一曲曲如此地道的“山歌”——
  有山歌回响的乡村,就是我们笔下最理想的乡村。这乡村在遥远的深山里、也在闹市中我们的心里。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06    标题: 引用回复

从川北皮影谈阆中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民间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同自己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确切地说,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传统。阆中是历史文化名城,怎么能没有一些能代表其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展现给世人?
阆中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民间传统文化。阆中的民间传统文化包括皮影、巴渝舞、川北灯戏、傩戏、竹马、剪纸、龙舟赛、竹枝词、民歌、木雕等。阆中要在旅游发展中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要把最淳朴的巴渝遗风展现给世人;要把最淳朴的巴渝遗风展现给世人,保护和利用这些民间传统文化,是唯一的途径。
现谨从川北皮影谈起,抛砖引玉,说说我市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一、川北皮影的历史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艺术表演舞台上的主角,但它却犹如一脉涓涓细流,不断地注入到历史的滔滔巨浪中
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政治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
皮影多见于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长期流变中皮影戏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川北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
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较高,头帽相连,头身可以更换。桉其大小尺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高2尺许,俗名“大门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门神”,小巧别致的高0.8尺,叫“小门神”。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土皮影、广皮影(渭南皮影)和王皮影。其中,王皮影便是以我市宝台皮影大师王文坤为代表的川北皮影艺人取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融川戏服饰之精华所创造的别具一格的皮影。其身高1.5尺左右,雕刻精细,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清晰流畅,色彩鲜亮协调,构图完整统一,每件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川北皮影表演艺术独具魅力。川北皮影艺人在世世代代的艺术实践中,细心研究,不断创新,大都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过硬的提手技艺。他们能将各种不同的人物,各类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过屏幕表现得淋漓尽致。屏幕上的影人,在龙楼凤阁、雕栏亭榭、红花绿树、奇峰异壑、碧海蓝天中,举步而蹈,挥袖而舞,提枪撕杀,似真非真,是幻非幻,令观众为之惊叹不已。
川北皮影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学艺术家埃贡·埃耳文斯基来中国考察皮影艺术,曾著书赞美川北皮影艺术。1988年,以王文坤祖孙三代4人为主组成的四川省皮影艺术友好访问团,一行6人前往奥地利,在维也纳、林次市、萨尔次堡等城市进行为期12天的访出,所演《阴阳扇》、《梭罗镜》、《破桃山》、《收金龙》等剧目,受到奥地利国家和维也纳等市的政府要员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奥地利前总统辛格和夫人及文化部长、王室成员与王文坤一行合影留念,总统和文化部长说:“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惊人的是雕刻。”一个本只适宜30多人观看的戏剧,每场却挤满了三四百人,专家们称赞:“这是真正的东方艺术品”。如今奥地利维也纳博物馆收藏了王老先生雕刻的皮影《孙悟空》。
川北皮影走向世界,名扬欧洲,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川北皮影的现状
目前,阆中活跃着至少两个皮影剧团,都是皮影大师王文坤的传人。其中一个流动性较大,常往来于成都和阆中之间,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大唐人、皇城老妈、红天鹅等处签约演出;另一支长驻在阆中名城展览观内,每天定时定点为来阆游客表演。他们共同的特点都在于,戏班组织是松散的,演员都是农民,唱的是时代流传下的歌,从唱腔到皮影人整个儿是原汁原味的。尽管是商业演出,他们仍基本保证了川北皮影的本色。能让这种原始得让人感动的民间艺术,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为民间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的复归,使皮影戏存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电视开始普及的今天,不管民俗的重要性在如何光大,从演出的角度,零散乡村演出的方式和娱乐游客的方式在农村正逐渐萎缩,他们只能期待着在城市、甚至国外寻找生存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皮影剧团的经济效益暂时也还不容乐观,但川北皮影因为阆中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还是有了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间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同自己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漠视历史,不同自己的历史对话,就会失去了根,我们便成了浮萍,无所适从。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传统。阆中是历史文化名城,总要有一些能代表其悠久历史的活化石,皮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这个历史使命,成为阆中最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之一。

三、川北皮影的前景
川北皮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第一,根系名城旅游,坚持皮影表演。阆中旅游发展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的发展期,随着游客的逐渐增加,皮影的表演场次也会逐渐增加。这是我市皮影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的皮影戏演出服务类别很多,比如:剧场演出、年节庙会演出、公园游园会演出、旅游点为游客演出、单位联欢助兴演出、开业庆典演出、还有学校、幼儿园上门演出服务,婚庆助兴、办满月、儿童生日、老人祝寿等举办堂会演出和招待贵宾演出,增进国际交往、出国演出等等。
第二,开发系列皮影美术工艺品。皮影中,凡戏剧人物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其造型独特而风趣,十分耐人细嚼细品。按类收藏欣赏,可以起到修身养性、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作用。而且好的皮影藏品还有保值增值的艺术价值。还可以承接大型皮影装饰画、大规模成套皮影设计与制作,象全套西游记、全套封神榜、全套三国、全套水浒、太平天国、西厢记、水漫金山、红楼梦、杨家将、岳飞传、小五义、昭君出塞、社火花会、龙凤车马仪仗、各民族人物等等都是游客非常喜欢的;承接演出专用皮影人及特技道具的设计与制作;承接室内皮影艺术装饰设计,皮影艺术广告与装璜设计,皮影艺术题材的大型建筑装饰、城市雕塑造型的设计;修复、清洗残破老旧皮影,专家鉴定老皮影文物……这些项目,都是可以开发的。
第三,培育大众皮影爱好。玩皮影,没有在荧光屏前娱乐那样损伤眼睛,没有外出娱乐那样耗费金钱,没有成瘾性娱乐那样不能自治和影响身心健康与家庭生活,没有刺激性娱乐那种损伤身体的危险,没有放肆性娱乐那样干扰他人和影响环境。玩皮影有百利而无一害,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名附其实的绿色娱乐活动。一个人耍,可以自娱自乐。两人或多人玩,可以锻炼互相协作与配合能力。情侣对耍、夫妻对耍、母子对耍或同学对耍时,在自由发挥的道白中,可借影人之口和动作,来倾出自己平日不便表白的内心话语与情感,可使二人在玩皮影中产生心灵上的碰撞、感情上的沟通,使家庭生活更加偕和美满。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就有太平公主通过影人抒发情感的故事情节。
……
川北皮影只要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就一定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阆中其它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介绍
一般来说,民间传统文化主要是指“非物质遗产”。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遗产”的解释中,“非物质遗产”包括所有类型的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以及各式各样的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和民间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传统医学、手工艺、建筑术和其他艺术。对于许多民族来讲,“非物质遗产”是其民族基本的识别标记和“文化基因”,是维系民族、社区存在的生命线,是这些民族发展的源泉。阆中是一座“天人和一”的风水古城,文化多样性在这里的文化环境中,就像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丰富多彩。
阆中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民间传统文化。
古老的巴渝舞是阆中民间传统文化中最亮丽的一朵奇葩。巴渝舞是一种战舞,起源于巴人最早的巫舞,和狩猎舞。“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巴人在战场上以巴渝舞赢得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秦朝末年,巴人范目率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帮助汉王还定三秦。战场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参战,就有多少人歌舞。前面拼杀者,挥戈执盾大声呼和;后面伴奏者击鼓顿足,声威大震!成百上千的勇士,高扬着图腾旗帜,进退有指、分合有序,执盾挺戈、击鼓呼号。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描绘了这种“前歌后舞”的壮观:“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荡,山谷为之荡波。”汉高祖刘邦把巴渝舞引进宫廷,作为皇家仪仗队,在接待“四夷使者”时,用以“耀舞观兵”,并令乐师为巴渝舞配了“矛渝”、“安弩”、“安台”、“行辞”四套舞曲。唐以后,宫廷巴渝舞逐渐消亡,但在民间,它却以旺盛的生命力流传下来。清代大诗人吴宓在《游巴西杂咏》中,仍有“歌舞巴渝盛,古风尚留存”的热情讴歌。直到今天,被专家称为“舞蹈的活化石”的巴渝舞,仍在巴地城乡流行,并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录制,在国内外播出。
阆中民间传统文化中,最受群众喜爱的,还有川北灯戏。川北灯戏来源于巴渝舞所产生的川北傩,胚胎于坛,因为在庆坛的活动中所穿插演出的川北灯戏昼夜不停。所演的剧目多系农民自编自演的生活中的轶事和趣闻。表演的手法多采用插科打浑、喜笑怒骂,被川北人称之为“农民戏”或“拌灯”。川北灯戏历来的作者和表演者多出自农民,因此,剧目更多的是描写凡人小事。这些题材农民又喜闻乐见,作者又最熟悉。这些题材中的人物与作者,表演者可以说是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而一年到头辛苦劳作的观众们总希望得到哪怕是短时的欢欣与喜悦,川北灯戏就必然要满足这种要求,这就使创作者从凡人小事,趣事轶文中提取其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因素,成为喜闹剧的特色。
阆中的民间传统文化除了皮影、巴渝舞、川北灯戏,还有傩戏、竹马、剪纸、龙舟赛、竹枝词、民歌、木雕等。阆中要在旅游发展中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要把最淳朴的巴渝遗风展现给世人;要把最淳朴的巴渝遗风展现给世人,保护和利用这些民间传统文化,是唯一的途径。

五、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当人类全球化、国际化的时候,文化却更加向本土化发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认识到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制定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专项法规,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制。目前,我国也已经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更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我市优秀的民间文化予以保护利用。
虽然阆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在文化产业上却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龙头产品,更没有自己的集团军。在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中也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没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缺乏法规和政策导向,工作目标不明确;三是没有制定全盘中长期规划,各级文化部门难以进行科学、规范、有效的工作;四是干部队伍力量薄弱,据了解,全市90%的文化宣传中心(原文化站)没有民间美术专业干部;五是财政无专项资金支持,工作很难开展。
所以,我们要保护利用阆中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做大自己的文化产业,仅靠专家是不够的,仅靠政府“单枪匹马”也不行,还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加入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大军中来。在这一点上,皮影的路子是值得借鉴的。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氛围,依托阆中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尽快将自己的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力,确立自己独特的文化定位,早日使古城阆中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精品旅游城市的行列。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07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民俗—— 婚 嫁 · 请 期



【请期】 请期为传统婚俗“六礼”之一,俗称“订期”、“下期”。旧时请期,男家多请人占卜择定结婚的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家,求得女家的同意,然后双方各自备办婚事,有的地方女子多由亲戚请吃“嫁饭”。请期与合婚大体相同,主要根据男女双方的八字与属相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和迎亲、送亲之人,不能犯男女双方的八字和属相忌讳。迎娶时间多为双月双日,如二月初八、四月十六、八月二十八等。


解放后,自由恋爱和介绍婚姻均保留请期习俗,大都称为“定期”、“定日子”,多由双方父母、家人议定,请人占卜择期的做法一度消失。1980年后,一些人家男女婚嫁又有请人占卜定期的,1990年后逐渐普遍。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07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民俗—— 婚 嫁 · 过 礼



【过礼】 过礼俗称“送彩礼”、“送聘礼”,传统婚俗“六礼”中称“纳征”,是男女双方进入婚姻阶段的重要标志,民间尤为重视。过礼一般在定婚后进行,也有在迎亲前夕送礼的。男家去女家送聘礼,必须选择偶数吉日,由媒人和男方父母与亲戚前往。聘礼宜取吉祥语,数量宜双忌单。如果女家准备结婚时备办丰厚的嫁妆,可全部收下男方聘礼,只取其中一小部分作为给男家的回礼;如今后不打算陪送丰厚的嫁妆,便很客气地收下男家小部分聘礼,大部分以谢礼的名义退还男家。也有女家借聘礼之名向男家索取巨额钱财的。


解放后,送聘礼的习俗仍在民间传承,也有新事新办,不送聘礼,而由男家置备生活用品的。1970年后,女方多要求男方置备“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1990年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男方多主动置备成套家俱和彩电、冰箱、洗衣机、组合音响等生活、娱乐用品。如男方购买或建有房屋,生活用品则多由女方置备。一些按旧俗送聘礼的,礼品大都为现金,数量视男方经济状况而定,少者数千元,多则数万元。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08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民俗—— 婚 嫁 · 定 婚



【定婚】 定婚即男女双方决定缔结婚姻,旧时传统婚俗“六礼”中称为“纳吉”。合婚之后,男方备礼用红帖开庚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也用红帖写上女子姓名及生庚八字照礼回复,此俗称为“换庚”、“开红庚”。换庚之后,即示订婚,男女双方都受社会伦理的约束,若要解除婚约,需经双方协商或外人调解,不能随便行事。因此,人们对换庚格外重视,富裕之家大都宴请亲友以示庆贺。


解放后,定婚一般在男女双方相处一段时间后进行,多由双方父母、家人议定,换庚之俗逐渐消失。1980年后,男女青年耍朋友、谈恋爱期间,一般不专门举行订婚仪程。适当时候,双方父母、家人便催促儿女商订婚期,定婚习俗淡化乃至消失。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09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民俗—— 婚 嫁 · 合 婚



【合婚】 旧时传统婚姻不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而且重视男女双方属相即“八字”是否相合,故在说媒之后还需进行问名(亦称问庚)、合八字(亦称合庚),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一做法,称为“合婚”。问名一般请媒人持帖去问女方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还包括问清女子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等情况。有的地方男女均交换生庚八字。收到生庚八字后,男方(有的地方是男女双方)便请算命先生合男女八字,如无“相克”之处,便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单”压在家中堂屋神龛的香炉之下或贴置神龛磐中,三日(有的为七日)内若无家人病痛、鸡鸭死亡、打烂东西等破败现象,便视为吉祥姻缘。也有在此之后再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的。若八字相克或有破败现象,则视为不吉,婚事只好作罢。同时,还流行由八字演变的“生肖合婚”。生肖是用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形成人的十二属相,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由生庚八字,一望可知人的属相。“生肖合婚”即以属相合与不合判定婚姻是否相宜。民间流行俗谣较多,相合的如“兔狗古来有,马羊寿命长,鼠牛两兴旺,牛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不相合的如“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断,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解放后,合婚之俗曾一度消失,男女婚嫁只讲人品、家境,不讲究八字和属相。1980年后,合婚旧俗又逐渐在民间抬头,一些人在自己儿女耍朋友、谈恋爱后,问清对方出生时间和时辰,暗地找算命者为其合八字,或以属相论是否相合。如八字、属相相合,心中自然坦然相待;如不相合,多告戒儿女作罢。如儿女不信此道,坚持恋爱关系,也只好顺从。一些经介绍相识的男女青年,常因八字、属相不合而分手,断送不少美好姻缘。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09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民俗—— 婚 嫁 · 相 亲


【相亲】 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女子大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难睹芳容。男女婚姻在经媒人说媒后,双方一般都提出“看一看”。男方在媒人带领下到女方家里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为“相亲”。相亲的日子由媒人决定并通知双方。相亲时,男方须带一些礼物,礼不在多,表示心意则可。男女二人都尽力收拾打扮得得体漂亮,以获取双方的好感和青睐。如果女方父母留男方进行款待,一般说明已得到女方的认可;若迟迟不备饭菜并任由男方告辞出门,则说明婚事无望。反之,如男方不愿接受款待,执意告辞,说明男方对女方不满意;若男方欣然接受款待,结局多是皆大欢喜。


解放后,相亲习俗仍在民间传承,但形式逐渐发生变化。经介绍人撮合的男女青年,普遍在介绍人提议下择时择地见面,互相介绍情况,审视斟酌一番后决定是否发展关系,其意见多由介绍人转达。也有按旧俗到家中相亲的。

1980年后,自由恋爱增多,恋人们在相处一段时间后,主动或应父母之邀,先后到男女双方家中与家人见面,双方父母或家人自然是品头论足、权衡比较一番,但多是按照儿女意愿行事,也有与儿女意愿相勃,以致发生分歧和矛盾的。1995年后,自由恋爱和介绍婚姻多由男女青年自主决定,双方父母或家人只有建议的权力,相亲习俗逐渐淡化。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10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民俗—— 婚 嫁 · 婚姻类型



【婚姻类型】 清代,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婚姻普遍为聘聚婚,以包办、买卖为主。男女青年婚姻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媒人撮合,父母做主,至于男女双方是否情愿,多不重视。一些小孩尚未出生,便由双方父母指腹为婚,成年后结为夫妻(若同为男孩,则拜作兄弟;同为女孩,结为姊妹)。有的将自己的女儿变相出卖,索取身价财物。有的将拐骗的妇女当作商品,高价出售。有些贫家女儿或无依孤女,幼小即去男家生活,成年后与其结婚,称为“童养婚”、“童养媳”。有的男子还是孩童时,即聚一成年女子为妻,称为“小女婿婚”。有的男女订婚后,男方本人或父母病危,男家将女子立即迎聚,以喜冲煞,称为“冲喜”。有的兄死弟聚嫂嫂,或弟亡兄纳弟媳,称为“转房”。女方父母只有一女而无儿时,为传宗接代和养老,便招男上门作女婿,称为“入赘”,“招赘”、“男嫁女”,俗称“倒插门”,多受人歧视。有的少男少女死后,由双方父母做主,实行合葬,结成“鬼夫妻”,称为“冥婚”、“结阴亲”。如妻子无生育或无子,丈夫可再聚二房或更多,称为“纳妾”,“聚小”。近亲通婚的现象普遍存在,通常是姑表、姨表开亲,即所谓“姑表亲,亲上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民国时期,城市青年男女开始出现自由恋爱,逐渐有了恋爱婚姻,但为数不多,大部分特别是农村仍保持旧的婚俗。


解放后,1950年5月1日起,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废除包办、买卖婚姻和早婚、重婚、童养媳、不再嫁等旧习,规定男20周岁,女18周岁方可结婚。由于受旧的婚俗影响,男女青年大都由介绍人介绍相识,相处一段时间,双方满意,同意后即择日成亲。1980年后,结婚年龄规定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并提倡晚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不需介绍的自由恋爱逐渐增多,经介绍相识的男女青年,也都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恋爱期再登记结婚。自由恋爱和经介绍相识的男女青年相处,称为“谈恋爱”,“耍朋友”。包办、买卖婚姻基本绝迹,但父母干涉子女婚姻的情况仍有发生。边远、贫困山区的大龄青年,偶有换亲(双方以一女嫁对方一子)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11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民俗—— 婚 嫁 · 迎 亲



【迎亲】 迎亲即新郎和接亲之人去女家迎接新娘,俗称“接亲”,传统婚俗“六礼”中称“亲迎”。古时迎亲在黄昏进行,“婚”字由此形声而成。新郎到女家时,女家的人出门相迎。新郎进门后献上礼品,礼貌地接新娘上车,迎往家中。后世迎亲礼仪逐渐复杂,迎亲队伍十分壮观,大多模仿帝王仪仗,有金爪、斧钺,“开道”、“回避”木牌,乐队、挑夫等。新郎戴官帽,新娘凤冠霞帔。因婚姻为人生大事,虽仪式逾礼,但官府也不加干涉。汉代,新娘大都坐轩车或轺车,唐代改为障宪车,宋代以后开始流行花轿。

清代和民国时期,男女双方均于婚礼前一天晚上宴请宾客,有的地方称“请支客”。男家迎亲队伍于晚饭前到女家,女家鸣炮相迎。当晚,新娘哭嫁,有的地方在此之前就开始哭嫁。如果不哭,新娘会被认为无家教,一心想嫁人。还有请亲友和别家姑娘陪哭、代哭的。哭嫁有一定的格式,俗称“哭嫁歌”,“坐堂歌”,新娘多于事前找人教会。第二天早饭,女家“正请”,大宴宾客(中午设宴“送支客”)。宴后,新娘参拜祖宗神位,拜辞父母。然后,戴凤冠霞帔,红绸盖顶,由亲兄弟背上花轿或搀扶上轿。一些地方还在新娘侄辈中选一父母双全的童子同坐花轿,俗称“压轿”、“坠轿”。新郎则多由女家请滑竿随花轿送回。送亲人数多根据接亲人数对等而定。迎(送)亲队伍返回时,一般是媒人在前,花轿居中,嫁妆在后,最后为送亲、迎亲者。嫁妆在路上要尽量全部亮出,以示体面、排场。路上行人,车马见花轿都要主动让路,官轿迎面相遇,也得让路。新娘中途不能下轿,有的地方花轿在中途不能落地,由轿夫轮换抬行。花轿到男家时,鞭炮、鼓乐齐鸣,男方姑、婶开轿门,扶新娘下轿至堂屋拜堂成亲。


解放后,迎亲逐渐不用花轿,礼仪也不断简化,迎(送)亲人员和新郎、新娘均步行往返。1985年后,城镇一些人办婚事,开始借(租)用单位小汽车接亲,一般是新郎、新娘同乘一辆汽车、接(送)亲人员分乘若干辆汽车。到男家后车即开走。1995年后,随着出租汽车的发展,城镇和近郊办婚事者,多雇请出租汽车接亲;农村接亲礼仪也逐渐讲究起来,个别地方又开始用花轿接亲。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11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民俗——生 活 · 装 饰


【装饰】 清代,男女均留发辫。未婚女青年扎长辫,辫梢扎红头绳或绸带,额前短发盖额,称为“刘海”。大家闺秀戴耳环、耳坠和金、银、玉制的钗、钿等首饰。已婚妇女则盘长发于脑后成半圆形发髻,以青丝小网套住,别金、银、铜质发簪。贫穷人家以竹片或细树枝作发簪,又叫“荆簪”,妇女多喜戴金、银、玉质手镯。民国初,提倡男剪辫,妇剪髻,男子多剃光头或蓄平头,女子蓄披肩或齐耳短发,相当部分女性仍留长发。民国15年后,男子大都改蓄“拖头”或“分头”,少数富裕人家妇女烫卷发,抹口红,一些公职人员和富贵者打领带,带怀表。

解放初期,青少年男子留“学生头”、“平头”者居多,城镇女青年大都留齐耳短发,也有扎两个短辫的,老年妇女仍多盘发髻。1966年后,装饰打扮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人们不注重修饰。根据“文化大革命”的形势需要,人们大都在左胸别毛主席像章或语录牌。妇女常用化妆品为“百雀灵”、“蛤蜊油”等护肤脂,头发多用铁发夹固定。1979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开始讲究打扮,注意修饰。女青年烫发、染发,妇女戴首饰,男青年蓄长发渐成时尚,美容化妆品种类增多,从事美容化妆的发廊、发屋开始普及,美容整容的医务专业开始出现,戴手表者普及社会各界。

1995年以来,人们普遍注重仪表仪容,装饰打扮成为社会时尚。妇女发型种类较多,喜染发、烫发、纹眉、绣眉、漂唇、染指、戴耳环、项链、戒指、手链,化妆、洗面、美容、美体开始流行。男子装饰打扮讲究风度,发型多为青年头、分头、背头、平头,穿西服或衬衣喜打领带,有的男青年喜染发,也有烫发的。一些原属女性的装饰打扮项目,如戴项链、戴戒指、洗面、美容等,也开始在男子中流行。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14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民俗——生 活 · 饮 食


【饮 食】 清代和民国时期,境内民众大都生活艰难,节俭度日,多以稻米为主食,兼用面食及杂粮,也有以玉米、麦面、红苕为主食的。普通农家平时大都一天只吃两顿稀饭,用泡菜下饭。农忙时一日三餐,中午吃顿干饭,饭中掺以红苕、萝卜、酸菜等。多数农户口粮不足,用糠、麦麸、瓜菜、野菜等充饥,“红苕半年粮”、“糠菜半年粮”的情况较为普遍。城镇普遍一日三餐,中午吃顿干饭,每月打两次“牙祭”,故有“一天两顿稀,初二、十六打牙祭”的俗语。凡遇红白喜事、寿庆和接待宾客,均尽力置办酒席。普通人家多是“八碟八碗”、“九大碗”、“十大碗”,以猪肉为主,且越肥越好,一桌用肉五斤以上称“好席”,三斤以下称“孬席”。富豪人家宴席除猪肉外,多用鸡、鸭、鱼、鳖、海参等。农户大都于年前宰一头猪,腌制成腊肉、腊油,备年节和用工、来客时食用。城镇餐馆一般只经营稀饭、干饭、面条、包子、馍馍、凉粉等大众饮食,少有上档次的菜肴。


1950年后,民间膳食习惯逐渐改变,城乡均一日三餐,早上多吃稀饭,馒头,用泡菜下饭;中午吃干饭,配以菜、汤;晚上吃干饭或面条。农村部分地方仍是一天两顿稀饭,一顿干饭。1955年和1957年,先后开始对非农业人口粮油和猪肉实行凭证、凭票定量供应。1958年底至1961年夏初,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村实行“公共食堂”,农民集中就餐。初期生活尚可,后因粮食不足,以红苕、蔬菜为主食,米、面为辅,兼以野菜、米糠等代食充饥。“公共食堂”撤销后,恢复家庭作炊习俗。随着粮食的增产,民众生活开始改善。1978年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普遍以大米、白面为主食,玉米、红苕为辅,副食品种增多,猪肉实行敞开供应,食用牛肉、羊肉、鸡肉、鸭肉、牛奶、豆浆、鸡蛋、面包等开始普及。举办酒宴的明显增加,菜肴丰盛,一般为二十道菜左右。城镇开始出现高档饭店、酒店,民间小吃品种丰富,北方水饺、拉面、重庆“火锅”等也在境内流行。

1992年,取消非农业人口粮油票证,粮油供应和价格实行市场调节。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和肉类、蔬菜等副食品供应充足,农村大都将玉米、红苕当饲料,不再作为口粮。城镇居民饮食讲究营养搭配和色、香、味、形,酒席菜肴用料由传统的猪肉逐渐向牛、羊、鸡、鸭、鱼肉和海鲜、野味转变。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15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民俗——生 活 · 鞋 帽


【鞋帽】 清代,男子多用白布,青布(丝)帕包头,有的戴六瓣圆顶,顶部缀布条编结小珠的圆帽,俗称“瓜皮帽”,富贵人家则于帽顶缀玉石小珠,额顶处缀一长方形或椭圆形玉石。中老年妇女用青布(丝)帕包头,富裕者多包鱼形头,分左右两片,鱼头对接于额头,对接处缀椭圆球状玉石一块,鱼尾部于脑后发髻下扣合。男子喜穿圆口布鞋,贫穷者多穿草鞋,冬季多穿棉鞋或竹麻编织的“麻窝子”。妇女多用裹脚布缠足,穿尖头小鞋,讲究者穿绣花鞋。下雨天,人们多穿用桐油浸制、底上钉有铁钉的钉鞋,贫穷者多赤足。挑、抬、搬运工人,多用白、蓝布条包扎小腿。

民国时期,瓜皮帽继续流行,富裕人家男子有的戴粘窝帽、毛皮帽、礼帽(博士帽)、台草帽、土耳其帽、圆盘布帽等,普通人家男子仍以包布帕、打光头者居多。男女多穿圆口布鞋,操鞋、胶鞋开始流行,穿皮鞋、高跟皮鞋者较少,农民多穿草鞋或赤足。


1950年后,鞋帽样式发生变化,瓜皮帽逐渐淘汰,包头帕的仅为一些老年人,中青年多戴八角帽、遮檐帽和带护耳的棉帽,打光头的增多。穿布面布底鞋、松紧鞋和胶鞋的较为普遍,公职人员和女青年穿皮鞋、高底皮鞋的增多。1965年后,流行戴解放帽(军帽),穿塑料底布鞋和塑料凉鞋的增多。雨天,人们喜穿高统靴、半高统靴和胶鞋。农民穿草鞋的仍较普遍。1980年后,鞋帽品种增多。帽子有线帽、布帽、绒帽、皮帽、棉帽、毡帽、太阳帽、撮撮帽、风雪帽等,但戴帽者反而减少,人们一年四季大都打光头,戴帽者多为老年人。鞋的品种有真皮鞋、人造革鞋、塑料鞋、泡沫塑料鞋和布鞋,花色繁多并不断翻新。草鞋逐渐绝迹。

1995年以来,戴帽者进一步减少,除老年人为保暖而戴帽外,青年男女戴帽者大都为讲求装饰效果。如旅游者喜戴长檐遮阳帽,一些女青年喜戴鸭舌帽和无檐绒帽、毛线帽等。鞋类花色品种进一步增多,且以皮鞋为主。按品质分有皮鞋、皮靴、毛皮鞋、复合革鞋、布鞋、塑料鞋、泡沫塑料鞋等;按功能分有保暖鞋、马靴、凉鞋、运动鞋、拖鞋等;按形状分有低腰、高腰、平底、低跟、中跟、高跟,尖头、圆头等;色调有黑色、棕色、白色、红色等。穿鞋逐渐成为人们装饰打扮的重要组成部分。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15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民俗——生 活 · 衣 着



【衣着】 清代‚城乡居民多着家织土布长衫、短褂,服色男性以靛青、毛蓝、灰色、白色为主,女姓多为红、绿色,超腰齐统裤为男女共同样式。成年男子多用蓝、青色或白布束腰,贫穷者用棉织带或草绳作腰带。富家男子一般着绸缎长衫、马褂、对襟、短衫,年轻女姓多着旗袍,中老年妇女多着宽边、滚边、镶边斜扣大袖短衫,衣边及袖口多绣花纹图案。一般人家每人备有一套新衣,在走亲、上街、赶场穿用,俗称“盖面衣”。
民国初期,境内出现中山装和西装,仅为少数官、绅穿着。普通人家,特别是体力劳动者,衣着无明显改变。民国二十年(1931)后,细布(习称“洋纱”、“洋布”)传入,民间多用“阴丹”、“士林”、“克力登”和学生蓝等布料缝制衣服,样式除长衫、短褂外,逐步兴起制服、衬衫、大衣、裙子等。高小、初中学生着草绿色童子军服,系蓝色领带;高中男生穿芝麻呢中山装,打绑腿;女生穿旗袍和青色鞋袜。民国三十年后,城镇居民穿土布和长衫、马褂的逐步减少,青年人和文化界多穿人字呢、卡机布中山装,少数人着西装;女青年喜穿兰色开衩旗袍,夏天着胡绉裙和长袜短裤。农村男子仍以穿长袍、短褂和对襟短衣为主,妇女则普遍着大襟短衣,男女均穿超腰齐统裤、一般只在年节着新衣,平时穿旧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农谚,是当时农民衣着的真实写照。


1950年后,现代棉织品、毛织品、丝织品逐渐取代土机织布,衣料、衣色、衣式开始更新。男子流行穿中山服、青年服、工作服,妇女流行穿列宁服、春秋衫、拉链衫、背带裤、连衣裙。冬季时兴翻领棉大衣、海湖绒短大衣,机织棉布、“卡机”、“斜纹”、“灯蕊绒”为普遍使用的衣料。男子衣料颜色以青、蓝、灰色为主,妇女多为兰、黄、粉红、紫红等,富裕者多使用毛、呢、丝绸衣料。1952年,为推销苏联花布,提倡男女均穿花衬衫。农村,长衫、马褂逐渐绝迹,部分男子仍着对襟短衣,中老年妇女大部分仍穿大襟短衣,超腰齐统裤被新式男女下装替代。“文化大革命“中,穿着色彩艳丽、款式新颖的服装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度出现“军装热”,中青年以穿草绿色军装为时髦。“军装热”一过,社会上不分男女,衣着基本上为灰、青、蓝、白诸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服装面料、款式及花色逐渐多样化。衣料有化纤、混纺、毛呢、丝绸、麻纱等,棉织品开始不受人喜爱;款式有中山装、西装、夹克衫、牛仔服、运动服、风衣、羽绒服等数十种;青年男女流行直筒裤、喇叭裤、小脚裤、牛仔裤、直角裤等;女青年时兴穿西装裙、百褶裙、连衣裙、连衣超短裙、马裤、短裤、健美裤、绣花短袖衫、翻袖折皱花云耸肩衬衫等。讲求美观、新鲜‚满足审美要求的衣着观念逐渐代替穿衣御寒的传统观念。城乡中老年人衣着面料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款式仍较简朴,多着中山装或便装。1985年后,一些部门、企业、中小学兴起制服、工作装和校服。春秋两季流行带帽风衣,冬季流行毛衣、防寒服、太空服和呢子、皮质大衣。女性夏季穿长裙、大摆裙、西装套裙、旗袍裙、无袖连衣裙、无袖短衫等。1990年后,时装款式更新快、花样多、往往当年流行的款式,下一年即已过时。青年男女衣着追求个性化和得体、舒适、方便。纯棉织品又重新走俏,服装花色品种丰富多彩。中山装逐渐过时,西装、休闲装开始普及,特别是休闲装,以宽松、活泼、轻便、随和、面料丰富、款式花色考究而受中青年青睐。情侣衫、T恤衫、皮夹克也为青年人所喜爱。年青女性衣着强调大色块、流行色、突出身材曲线;男青年着装讲究风度,强调气质。中老年着装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款式多样,色调也打破青、蓝、灰的传统而丰富多彩,着鲜艳服装的老年妇女已不少见。童装更是花色繁多,五彩缤纷。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着观念进一步发生变化。服装款式、品牌、花色、面料种类繁多,春、夏、秋、冬季节性服装应有尽有,高、中、低档各式服装一应俱全。人们穿着讲究品牌、质量、档次,追求名牌,一套服装上千元的随处可见,数千元,上万元的亦有。夏季,女青年喜穿吊带衣、无袖短衫等背心式上装和超膝以上的短裤、短裙‚并以低胸、开背、亮肩、露脐为时髦;男青年多着T恤衫、背心式短衫和宽松式短裤;中老年着装也开始向青年型转变,除少数思想观念倾向保守的外,大都喜穿款式新颖的服装,爱美已不是青年人的专利。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23    标题: 引用回复

“阆中”得名的传说 


在我儿时老人讲阆中得名时候说:远古时期,从远方叼着一只大钟一路北飞,不小心掉了下来,钟掉下的地方就得名‘阆中”了。老人们还这样说,这口钟就在古城外的嘉陵江里,洪水时还会发出钟鸣声。13、4岁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说法并不可靠,那只是老人哄小孩编故事的说法,没有丝毫的道理。最近从魏群老先生《阆中古城及周边地貌变迁》一文中得知,现嘉陵江阆中段龙王滩是一道陡坎,下面有很多乱石,江水冲击会发出巨响,酷似钟鸣。上世纪70年代初,航管站采取水下炸礁法将龙王滩石坎和乱石清除了,不再有“钟鸣”之声了。那曾经在龙王滩下存在的钟鸣声在老百姓里误认为阆中得名的原因也就不足为奇了。

老人们还说,阆中得名是因为锦屏山上临江的一棵大树上曾经挂了一口大钟,阆中由此得名。锦屏山的确也挂过一口大钟,应该是清朝的事情,毁于何时我不知道。但“龙王滩”下的钟鸣声和锦屏山上的大钟绝不应该是阆中得名的真正原因。因为“阆中县”早在“秦灭巴置阆中县”就存在了。

那么阆中的得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旧唐书地理志》说:“阆水纡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两种说法称阆中因山水而得名。是我们现在阆中人大都认同的说法。但侯国刚、张治平、等名城研究会会员和王星泉等学者认为这两种说法也很牵强。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26    标题: 引用回复

有一个凄美的传说




四川古城阆中与陕西的汉中相距较远,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个凄美而又动人的传说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们向往成仙的地方,她是嘉陵江(西汉水)边的一块风水宝地。那里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玉带似的嘉陵江从她的身边轻轻转了一个弯,然后,依依不舍的离去。江边有一座山,名叫锦屏山。这山虽然不高,可仙气十足。遍山树木遮天花草芬芳竹影摇曳满目婆娑,山上楼堂厅阁庙宇繁多终日香客不断香火缭绕,是文人墨客香友香客游人游客们聚会的好去处。

锦屏山正面北山腰有一棵参天古树,也不知何人何年所栽。树干伟岸挺拔、树枝粗壮结实、树叶浓绿错落有致,有一树枝象一只巨手,凌空伸向前方,上面挂有一对宝钟,此钟一雌一雄,人称夫妻钟。俩钟情深意长,夫唱妇随,无比恩爱。早晨,他们在晨曦中起床,晃动金灿灿的身体,跳起阿娜多姿的钟舞,让钟声飘向远方,唤醒人们劳作;傍晚,它们在夕阳中起舞,呼唤人们回家。一年又一年,他们在平安舒畅幸福的日子里度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一恶人路游此山,见此对宝钟,顿生歹意。此人好几个白天在古树旁转悠,观察地形,图谋利用晚间盗钟。宝钟也已察觉了恶人的意图,不免紧张起来。他们互相叮嘱,多加小心,严密提防。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恶徒偷偷爬上大树,向宝钟伸出了罪恶的黑手。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宝钟拼命反击,终因势单力薄,无力回天。正当恶徒将要得手时,雄钟挣脱魔掌,扭头向雌钟悲呛道:“娘子呀,我先走一步!”突然纵身向下一跃,坠入了波涛滚滚的嘉陵江中。雌钟见状,泪流满面,痛不余生,“郎君呀,我们同路!”也欲下跳。无赖已被恶徒紧抓手中,不得脱身。


恶徒盗得雌钟,星夜赶路,爬山涉水。一路神魂不安,生怕被人发现,丢了性命。一日,到了陕西省汉水边,准备过江进城。船行至江中,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顷刻间恶徒乘船便被江水吞没,恶人死于非命。雌钟终得解救,但从此在汉水漂泊流落他乡终成千古愁肠……后来,此地便因此钟而得名为汉钟,即现在的汉水盆地、陕南粮仓——汉中市。


跳入嘉陵江波浪中的那只雄钟所在地,便被称之为浪钟。此钟昼夜在锦屏山至白塔山之间的江浪中回游。每当月圆时刻,他都会探出江面,深情的仰望那棵心中的古树,想着夫妻恩爱的甜蜜岁月,盼望夫妻早日团圆。此地就是被后人称之为天人合一的风水宝地、“阆苑仙葩”——古城阆中。


真是:宝钟两分离,天天盼月圆;凄婉一故事,两地一线牵。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27    标题: 引用回复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何燕子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9/08/04
文章: 2951
来自: 中国
积分: 6958


文章时间: 2009-10-09 周五, 下午9:29    标题: 引用回复


_________________
--------------------------------------------------
何燕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andingmw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何燕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何燕子的新房子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分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4页,共5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