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过端午想起“诚实稻”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知古鉴今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厉如良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5/10/06
文章: 39
来自: 山东临沂
积分: 71


文章时间: 2009-10-21 周三, 上午8:50    标题: 过端午想起“诚实稻” 引用回复

过端午想起“诚实稻”
过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是我国民间的老传统了。据说,用“金粳稻”做的粽子最好吃,这种稻米又叫“诚实稻”。关于“诚实稻”名称的来历是一个传说,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后期的楚国。楚怀王当政,任用屈原为左徒。
屈原欲改革弊政,富国强兵,重振楚国雄风。
改革需要人才,屈原就向楚怀王建议恢复高考。楚怀王认为,选拔几个文人做官,对他的权力没有什么威胁,就批准了屈原的建议。
屈原认真组织了考试和阅卷,结果却令屈原生疑,因为录取的前100名里,有99名考生并列第一,1名考生为第二。而前99名考生的试卷基本雷同,有作弊之嫌疑。
屈原在办公室里倒背双手,踱来踱去,边走边想,突然想起了命题时的一件事。
为了公平竞争,命题一定要保密。屈原在办公室里琢磨好考试内容,回家拟题。
屈原刚把题目拟好,一群外地官员来看望他。这批官员都是他教过的学生,在地方上想做出一番政绩来,但由于宫中保守势力过大,他们有志难展。师生见面,屈原特别高兴,就与他们谈起了改革计划,这些地方官员深为赞同。改革计划能得到他们的同意,屈原非常高兴,也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这批地方官员虽然都是屈原的学生,但也良莠不齐,其中难免有一屑小之徒,偷看了试题并卖了出去。
想到这里,屈原交代他的助手们,把前100名张榜公布,并通知第二天8点复试。
取得第一名的99名考生既高兴又忧虑,高兴的是取得了第一名,忧虑的是怕复试中漏了馅,于是,他们准备了一个通宵,第二天8点前就来到了考场。
屈原亲自主持复试,他见这99名考生都衣着鲜丽,有的是权贵之家的后生,有的是富商之家的子弟。复试时间将到,可第二名却迟迟没来。
复试刚要开始,来了一个青年农民,身穿麻布衣,头裹麻布巾,脚穿草鞋,还沾满了泥巴和牛屎。那些考生们一见,都窃窃私议起这个乡巴佬来。
这个乡巴佬向屈原鞠了一躬,说:“左徒大人,小人因忙于农活,来迟了一步。”
屈原说:“来得正好,现在咱们就开始复试吧。”
复试题目大大出于考生们的意料。
屈原让助手们给每个考生发100粒稻种,让他们回去种上,到秋后按收获多少来确定名次。
到了秋后检查复试成绩那天,还是那些贵族、富商子弟先来了,他们都带来了成千上万粒稻谷。屈原看了看他们的“成绩”,脸色不由得沉了下来。正在这时,那位乡巴佬来了,他把一个小土钵交给屈原的助手,他们数了数,只有999粒稻谷,其他考生们又窃笑起来。
屈原问他:“你怎么收获这么少呢?”
那个青年农民答道:“我回去挑选了一下,您发的那100粒稻种里只有3粒金粳稻能成活,我也就只种了这三粒,我细心照料,费尽心血,尽了最大努力,才收获了这么点。爹娘责备我,说把您发的那97粒稻种丢失掉,是对大人的不恭。乡邻们也劝我不要来参加复试了。我想,尽管我收获甚微,应选无望,但我不能失信于试约,换信于先生,所以我就硬着头皮来了。”
屈原说:“咱们楚国是水稻的故乡,祖先河姆渡人是最早种植水稻的。现在水稻的品种增加了,最好的就是金粳稻。我发给每人的稻种里,有97粒是煮过的,只有3粒金粳稻的种籽是没煮的。你收获的这999粒都是金粳稻,说明你没有作弊,其他考生虽然收获的多,但不是真的。”
最后,屈原公布录取结果,只录取了那一位青年农民。
这事传开以后,人们就把金粳稻称作“诚实稻”了。
祖国未来的花朵们,记住这个故事吧。
做一个诚实的人吧,弄虚作假总有漏馅儿的那一天。

_________________
难拒缪斯之诱惑,因为爱好而执着。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厉如良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厉如良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5/10/06
文章: 39
来自: 山东临沂
积分: 71


文章时间: 2009-10-21 周三, 上午8:51    标题: “布衣状元”朱梅渠 引用回复

“布衣状元”朱梅渠
自古以来,“布衣”便指平民百姓。有些中不了举、得不到官职的知识分子也就自称“布衣”,把自己列入平民百姓之列。“布衣”二字与“状元”怎能同日而语呢?然而,在浙江就曾有这样一位“布衣状元”,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梅渠先生。
朱梅渠,字储谋,浙江永嘉县花坦村人,少年天资聪慧,才识过人。虽出身寒微,但勤奋好学,打柴和种地之外的时间,常在溪滩以沙为纸,以柳条笔练字。户对南山,悠然吟哦,自号“霞山居士”。宋高宗绍兴某年秋闱大比,28岁的朱梅渠去临安赶考。试毕,宗师王大人阅卷,见他的文卷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动了爱才之念,准备点为新科状元。当天,王大人把试卷带回府中,以便复阅批点。但是,王大人年老健忘,夜晚阅后,把文卷忘在了枕边的布帐兜里。
放榜之后,朱梅渠见自己榜上无名,很是怀疑,便去找宗师查阅试卷。王大人见此人气宇轩昂,谈吐不俗,才想起无意中将他的试卷忘在床头了。但已放榜,状元已经点出,不能再改,就歉意地对他说:“老夫偶然过失,忘了点你的文卷,等下届再来应试,一定让你独占鳌头。”但朱梅渠却从此绝意功名,归隐林下,求才授业。
他教出的第一位状元徒弟就是王十朋。王十朋,号梅溪,是浙江乐清县的一名青年书生。他丰姿俊秀,聪慧过人。访知朱梅渠先生学问渊博,便远道赶来拜师。朱梅溪见王十朋虚心好学,便收留下来。经过三年的教导,王十朋文才大振,进京会试,中了头名状元。就在这年,边番想进攻江南,又不摸底细,也找不到理由,就向朝廷进贡了一块两头一样粗的木头,声言中原如有人能认出这木头哪头是顶,哪头是根,便岁岁来朝,年年进贡。若无人识得,便要兴兵犯境……。满朝文武都分辨不出此木的顶与根,皇上为此十分忧虑。王十朋就上奏皇上,说他的恩师朱梅渠学识渊博,定能识得。皇帝就派使者去请,朱梅渠说,他自落第后就发誓不入京师,皇帝只好派王十朋前去请教。
王十朋来到永嘉,朱梅渠听他一说这事,就笑道:“亏你是读书之人,怎么就忘了《太极历判》上载明的‘轻清为天,重浊为地’?你把木头放在水里,沉下去的一头为根,浮在上面的一头必定为顶。”王十朋急忙回京奏明,皇帝命内侍将这根木头放进御池,一试,果然如此。便刻好记号,写好文书,送回番邦。狼主由此知道中原确有能人,便不敢妄动干戈。一场战争就这样免除了。
借此机会,王十朋又将朱梅渠的学问与当年应试经过奏上,高宗查明原委,便有求贤之意,给当年的主考官以降职处分,并召朱梅渠进京授职。朱梅渠恬淡处世,早已将功名利禄置之度外,便再三奏明自己闲散已惯,只求在乡安居。皇上喜他朴实可信,也就不再强求他出山,笑对众臣说:“梅渠是一个布衣状元。”就御笔赐书匾额“天下第一”。王十朋忙奏道:“天下第一恐言过其重了。”皇上便改为“谿山第一”。这个匾额的牌坊至今还矗立在那里,供游人观赏。
朱梅渠受屈落榜,却不消沉,而是培养出不少象王十朋那样的名贤。在老百姓心目中,这位“布衣状元”比榜上的状元更可钦可敬。浙江嘉兴、乐清人现在已根本不知道当年榜上的状元有哪些人,但仍记得朱梅渠和他的学生王十朋。
由此看来,求名求利为自己,不如为老百姓做点好事。

_________________
难拒缪斯之诱惑,因为爱好而执着。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厉如良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知古鉴今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