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龙
会员等级:3
性别:  年龄: 54 加入时间: 2007/04/18 文章: 134 来自: 浙江省龙泉市 积分: 470
:
|
|
梁校长
一袭长衫,一米八几的高挑身子,梁校长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玉树临风”来形容。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而已,梁校长穿的是颇为严谨的中山装,但这并不能掩盖他身上自然流露出的儒雅之气。
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一口满是山东味儿的普通话,卷起的舌头,使得他的语速极快,在我们听来,有些含糊不清,感觉很是吃力,笔记自然也是无从下手。更重要的是,他上的是一门叫《遗传与育种》的专业课,艰深晦涩 ,难懂得很,我更是望而生畏,虽然我的户籍是农业户口,但真正接触农事却是在读初一时,家里分了一亩多责任田,才赶鸭子上架似的从最简单的耘田学起,进入农校实在是阴差阳错。
那些乏味的专业术语,一点也提不起我的兴趣,唯一能让我硬着头皮坚持听课的是我偶然发现梁校长竟然是一位诗人,这让其时正偷偷做着作家梦的我,有了共同语言,继而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我看到的是梁校长发表在《丽水日报》上的一首长诗,写于当年的国庆节前夕,属于主旋律作品,这类题材很容易落入“假、大、空”的俗套,而梁校长的诗歌却擅用意象来表达,句式多用排比,气势恢宏,洋洋洒洒,让人读后心潮澎湃。
梁校长也很快记住了我。说实话,在学校或者在班级里,寡言少语的我,一点也不引人注目,唯一可以值得一吹的不过是我意外地在浙江省首届中专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这对这所创办没有多久的普通中专学校来说,确实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情:谁说农校的学生只知与泥土、水稻打交道,要论舞文弄墨我们也并不差。这次获奖也很让我露了一回脸,校长在全校的集会上亲自给我颁奖,还说了一大通表扬勉励的话,惹得其他同学羡慕不已。当散会后,同学们在问起文学创作是否会影响学业时,梁校长很肯定地回答“不会”,但熊掌与鱼不可兼得,不争气的我,很快让他食言了。就在随后的一次《遗传与育种》单元测试中,我竟然只考了个58分,全班最低分,这让梁校长很是动怒,更为要命的是,在晚自修讲解试卷时,我居然还躲在寝室里看那些文学闲书。等同学们匆忙把我从寝室里拎出赶到教室时,迎接我的是一通劈头盖脸的痛骂,我从未见过梁校长这般怒形于色,早已吓得不行,低着头一直没敢抬起。
之后,我也渐渐收敛了任性,逼迫自己静下心来,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只是每次在路上碰到梁校长,我就条件反射般地躲得远远的,这种畏惧的心理直到毕业时才消除。
记得当时每天晚饭后,梁校长都会照例与夫人一起在校园里散步,这堪称农校一景:梁校长瘦长的身材,无论在何地,都显得鹤立鸡群,而其夫人却是小巧玲珑风姿绰约,一高一矮,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反差。与梁校长的不苟言笑截然不同的是,梁师母显然活跃随和的多,运动场上常能见到她的身影,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等,都能露上一手,据说乒乓球的水平甚是了得。性格上的差异,并不妨碍他们相敬如宾琴瑟和谐。“一门双社员”,是我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轶闻。记得当年丽水刚刚筹建九三学社组织,要成为九三学社的社员,并非易事,最基本的要求是具备中级以上职称,而当时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可谓寥寥无几,远非今日这样泛滥,梁校长与夫人却凭着学业有专功学术有造诣,双双入选,一时成为美谈。
毕业后,不觉已整整二十年,我对梁校长发自内心的尊敬,至今未减半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由于自身性格的木讷,我与梁校长的交往并不多,但他确实是给我留下最深记忆的老师,我一直惊诧于他将专业研究与文学爱好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结合得如此水乳交融,而这正是最能显示他深厚功底之处,也是让不少人为之折服的原因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