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古诗新解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谈古论今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船夫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7/11/20
文章: 44

积分: 115


文章时间: 2010-8-05 周四, 上午11:57    标题: 古诗新解 引用回复

古诗新解

用“地球自然力” (即地球引力)的地球整体科学,来解释古人的一些诗句,可使神秘莫测的句子,复原为地球本有的功能特征:
1、‘大定人皆有,天然本现成,不求自得,定本现成”。[解]:
这里的“大定”,就是指地球自然力,人人都具有,本来现成就有,存在于现实时空之中,无须外求,自我身心中已经拥有,地球自然力存在于万物实现之中,是现成的,无须人为获求。

2、“妙定现在,直下承当,本地风光”。[解]:
“妙定”的‘定’,就是地球自然力,其内涵了奇妙的大地生态整体利益意志及其利益功能,故称为“妙定”。“现”指现在(时间)、现实。“在”指“存在”,地球自然力的妙用存在于现实之中。地球自然力的特点是垂直向下,故称“直下”,(妙定现在)。

我们对于从上而下直垂落下的地球自然力,要以自我身心自觉来承受与承当,它垂落于大地,构成了大地自然优美风光之无限生态精神意境。也指生命自我身心,获得地球妙定之力,产生无限风光的生态精神能动效应(本地风光)。

地球自然力象雨象甘露一样,从上向下垂直落下进入我们的身心。大气中的雨,是受了地球自然力的作用,才会落下,如果我们把地球自然力落下我们身心的过程,比作下雨一样,就很有诗意,应该很知足,称为‘心满意足’。古人也有把地球自然力称为“甘露”、与“法雨”,认为是“天降甘露”或“天降法雨”,其实就是地球自然力,把球外宇宙能量吸进大地,转化为精神能源供给大地的过程。

3、“定境现前,本具慧解”。[解]:
地球自然力构成的意念境界(定境),就存在于我们身心现实之中,它传导内涵了大地本有的地球利益意志之信息,它以智慧直觉的方式,使我们身心获得理解。

4、“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一心为本”。[解]:
这句话描绘了地球形成的过程,地球在形成以前,是遍布在太阳系宇宙里的微尘团(星际物质),后来一些星际物质(微尘团)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物质团,以其质量产生引力,形成地核地心,构成地球自然力,并通过地球自然力,不断扩大的地球体积,最后成为现在的地球。

这里的“心”指地球核心,地球核心产生的地球自然力及其统一曲率,是地球万物生命的根本。古人常讲的“心”、 “心地”、“良心”、“佛心”、“本心”、“真心”、“心灵”、“觉心”等,实际都是指地球质量的核心,它是地球自然力的发生机制,也是地球形成与保持的原因。这个“心”不是人类的肉心,也不是微观世界中的物质粒子的核心。

5、“为天地根,乃万物母,共之为体,直体玄妙”。[解]:
地球自然力是地球及其外层空间(天)的存在与利益之根本,地球是地球万物之母体,地球自然力是地球母亲存在之活力,大地万物以地球作为共同的母体,地球大地本体中内涵的地球自然力(垂直落地之力),具有玄妙的生态精神内涵及生态智慧觉悟之妙用。

大地万物,是以共同的地球的躯体,作为生命存在的母体,即为“共之为体”,我们可以把地球本体比作我们的母亲,把“地球自然力”作为地球母亲与我们共同的生命力及其利益根本。

6、“回光普照,直于落处,达者知音”。[解]:
“回光”的“回”字,很关键点明了地球自然力的能量方向,它垂直落下到达大地核心。
生命只有在大地本体才能获得地球自然力,获得大地的整体信息,及其地球的基本利益内涵,成为地球利益整体的一部分,成为地球大自然的知音。

“回光”的“光”,是古人对能量的总称(包括不可见光的能量),‘回光”的回,指自然力落地(回来方向),因此“回光”,就是伟大的地球的地球自然力能源。抵制地球自然力能量就等于失去定力、重力与质量,实际已经处于太阳引力优势作用范畴,其方向是离开地球,称为“去光”。回归地球的能量即是“回光”,是能量回归大地之意。这个回归大地的方式,便是垂直落下,地球自然力垂直地、普遍地、下落于大地及其万物,故称“回光普照”。

7、“体在用中,摄用归体,用不离体,体用真常”。[解]:
这句讲的是“体用观”,是指地球自然力与生命事物体躯的关系,“体”皆指生命的躯体体积,地球自然力的作用,存在于我们的身心躯体之中,称为“体在用中”。地球自然力从地外大宇宙摄取到的能量,回归大地,供给大地及我们的身心躯体,地球自然力的作用,在我们的躯体中的物质质量中进行,而不可能离开我们的身体,称为“摄用归体,用不离体。

地球自然力在我们身心躯体中的作用,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存在中,使我们具有大地利益认可的真实存在意义,称为体用真常,这是狭义的“体用观”,即“生命体用观”。
广义“体用观”的“体”,指地球本体,即大地物质能量整体,与地球自然力作用之间的关系。大地物质能量整体(人类看到的大地本体即是山河大地)中,存在着地球自然力的作用与功能。

地球以其自然力,向球外宇宙摄取能量,成为地球的能源,穿过天空,回归用于伟大的地球本体(山河大地)。地球自然力的伟大功能,存在于大地本体中,这是宏观的摄用归体,即“地球体用观”。生命存在于地球大地本体时,在日常生存过程中,以应顺地球自然力,就能获得大地本体具有的真实利益,称为“体用真常”。从具象看,地球的本体,是山河大地,我们可以通过地球自然力学,理解到山河大地“体用真常”的深刻内涵。

地球内在的“体用真常”,须要我们内守自身身体中的地球自然力即内定力的方法,来修养、安养自己的身心能量,这种方法叫做生态内定修身法”,只有在这种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地球内定力的“体用真常”的深刻内涵。古人讲 “见山不是山”,实际是指“山”的外观是山,其内在是山的能量本体,能到达这种透视山体外观的境界,须要长期的内定修养积累才能实现。

以地球自然力学,来认识地球的生态能量本质,并因此与大地信息内在相应关系也能很快实现,古人称为“顿悟”。内定修身,必须以树立忠于地球,把地球当作母亲的观念,理解“地球自然力规律”作为认识地球利益规律的入门依据,这样才会有效。

8、“一超直入,四时扑地,冷暖自知,亲证圆通,自在无为,金刚光明,人人具足,脚跟着地”。[解]:
“一”指地球自然力的统一曲率,“超”指它超越与统一各局部物质的能量概率,称为“一超直入”。地球自然力每分秒不停的扑向地球,垂直落入大地,落入我们的身躯,称为“四时扑地”。通过内守身心中的地球自然力即内定力的作用,其体验只有自己知道,称为“冷暖自知”。

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来验证“地球圆球形实体”中,内在的地球自然力即内定力的“传导贯通”功能,称为“亲证圆通”。这一切,都以我们自身现有的存在所具有,无须人为外求,称为“自在无为”。地球自然力伟大而统一,有如金刚,它所内涵的大地利益意志智慧光明,每个人都具有,都很充足,称为“金刚光明,人人具足”。但它必须具备一个条件,这就是“脚跟着地”,使自己的身心,与地球本体相连,互为一体。

9、“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悉自具作,不离汝心。随心自在,常住法身”。[解]:
这里的“心”,皆指地球自然力即地球球心引力发生源,即地球球心,也指地球自然力及其统一功能,此心即是地球(法身)的核心。“河沙妙德”,指地球山河大地具有生态精神道德智慧,其源在地球核心,称为“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各众生命自身具有的地球自然力(内定力),使生命具有思维能动构成的生命之心力,此“心”表面称为众生之心,实为地球地球核心产生的力量--自然力及其内涵的地球生态智慧信息为前提,这就是“悉自具作,不离汝心”。地球体积身躯,称为“法身”,当众身与“大地法身”一致时,众身之身即实现“常住法身”。

10、学生问四祖,“如何是心相?”四祖禅师答:“山河大地。”[解]:
此“心相”,指地球自然力作用的地球形体相貌,此相貌即是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即是大地之相貌,其心将是地球核心,其力即是地球自然力。

作者黄葵先生几十年师法自然而创立的[生态理论体系],表达在他的一系列的著作中,其中可以普及大众的有以下几本:第一本、[地球生态哲学](关于生态哲学、社会学、美学等);第二本、[伟大的地球自然力](关于物理生态力学);第三本、[论绿色生态文化](关于生态文化艺术思想);第四本、[树立对伟大地球的信仰](地球生态宗教学)。第五本、[论生态精神文明]。另还有一系列博克文章。 欢迎百度搜索 :[生态黄葵] ;[黄葵禅意书法] 。信箱:hkxd525@163.com。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船夫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谈古论今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