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山阴道上之三 禹功千秋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文章时间: 2006-11-15 周三, 下午1:17    标题: [原创]山阴道上之三 禹功千秋 引用回复

削平水土穷沧海,畚锸东南尽会稽。
山拥翠屏朝玉帛,穴通金阙架云霓。
秘文镂石藏青壁,宝检封云化紫泥。
清庙万年长血食,始知明德与天齐
――唐•李 绅:《禹 庙》

绍兴名人多,毛主席曾写诗称赞:“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越中诸贤,首推大禹。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帝堯之時,洪水滔滔,天下沉漬,九州閼塞,四瀆壅閉。百姓罹难,流离失所。帝堯乃命鯀治水,鯀却思想僵化,因袭沿用传统的“水来土掩”的壅塞之法,受命九载,“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舜观鯀之治水无有形狀,乃殛鯀于羽山。按照四嶽的推举,舜命鯀之子高密(即禹)接替。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泝河,尽济甄淮,劳身焦思探求治水之道。“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确定了改堵为导的治河方略;他又沐雨栉风,含辛茹苦,率领民众通山川,疏江河,“凿龍門,辟伊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治平洪水,于是“分九州,民去崎岖,归於中国”,基本奠定了中华版图。大禹为民治水的光辉业绩,改堵为疏的治国之道,国而忘家的献身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禹功巍巍,虽时逾千秋,禹祭不绝,足以见得人们对他的尊崇。
舜对大禹治水十分满意,改官司空,赐姓姒氏,領統州伯,以巡十二部。舜崩,禪位命禹。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大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大会計治国之道,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因传国政,国号为夏,从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大禹封有功,爵有德,納言听諫,安民治室,休养万民,《吴越春秋》用“凤凰栖于树,鸾鸟巢于側,麒麟步于庭,百鸟佃于泽”的种种祥瑞描绘了当年的盛世景况。后来大禹罹病老死,遗命“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葦槨桐棺,穿壙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畝”。大禹之葬地即为禹陵,古称禹穴。汉代的司马迁曾经“上会稽,探禹穴”,事凭吊。大禹的儿子启即天子之位之后,遵禹貢之美,立宗廟於南山之上,以岁時春秋祭禹於越。但由于年代久远,陵基确址无从稽考。明嘉靖中,礼部主事、闽人郑善夫考定在庙南数十步许,遂在山之西麓原禹祠之上兴建大禹陵碑亭,以志永久。
大禹陵处在宛委山、会稽山、天柱山三座山的环抱之中。坐东朝西,面临禹池。陵前里许,有两山丘,南北对峙,为禹陵入口的天然门户。穿牌坊,经约350米林荫隔道的青石甬道,穿过禹池东岸高7.8米、宽10.1米、4柱3间青石构筑的牌坊,拾级而上,高地平展出一条青石铺成的长长的甬道。越告成桥,尽头便是大禹陵碑亭。陵前竖着的石碑,上面镌刻的“大禹陵”三个大字,由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写,笔势雄健,大气磅礴。碑高4.05米,宽1.9米,上覆以亭。亭为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古朴典雅。陵前有古槐翠柏,陵两旁松繁竹茂,自有一种庄严肃穆的陵墓气氛。
碑亭右前列有八角重檐石亭,上书“咸若古亭”四字,俗称“鼓乐亭”,建于明代。是祭奠大禹时奏乐的地方。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映,肃穆庄严。亭旁有近年新建的“碑廊”,陈列着从禹陵六十多块古碑中精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八块,有秦始皇东巡会稽时命丞相李斯撰写的《会稽刻石》,明成化年间绍兴知府戴琥所置的《水利碑》和《水则碑》等。禹陵左前侧有二石碑,一书“禹穴”,一书“禹穴辨”,即大禹陵,《禹穴辨》是考证大禹葬地的文章,为清代 “浙派”篆刻创始人丁敬所作。由此循石级而下,便是“菲饮泉亭”和菲饮泉,宋王十朋有“一水清涵节俭风”之句歌颂大禹的洁行俭风。
陵的南侧约数十米处有一片古朴典雅的平房,即为禹祠,相传最早为禹之子启所建。禹祠为姒氏宗祠,建祠三千余年来,屡有兴废,但姒姓子孙祭祀大禹却未有间断,被称为华夏千秋守陵之最。禹祠坐东朝西。分前后二进,中间以天井相隔。粉墙青瓦,简朴无华。入口为垂花门,前殿通宽7米,进深4米,立有两碑。右面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砖刻图;左边则为砖刻大禹纪功图;后殿面宽9米,进深6米,中立高约2米的大禹治水塑像,戴笠帽,持耒具,风尘仆仆,目光炯炯,有开天辟地、重整山河的王者之相,却又是一位栉风沐雨,忧国忧民,奔波操劳的普通劳动者,形象生动,光照千秋。后殿置有前后廓,祠内有“禹井”,相传系大禹所凿。
禹庙在大禹陵北侧,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进出口为相对而立的东西辕门,每座面宽4.21米,进深2.94米。庙坐北朝南,周以丹墙,前低后高,左右对称。主要建筑皆依山而建,逐级升高,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
照壁与南墙相连,壁前有一石制的岣嵝碑亭,内竖一块高3.5米、宽1.7米,字形奇特的“岣嵝碑”,上刻77个与金文略相仿佛的奇古文字。唐代韩愈曾有诗描写碑字的形状:“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怒虎螭”。明代文学家杨慎等曾对岣嵝碑的碑文作过考释。碑文曰:“承帝曰咨(嗟):翼辅佐卿,洲(水)渚(处)与登。乌兽之门,参身洪(鱼)流(池),而明发尔兴。久(以)旅(此)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伸郁,(赢)塞昏徒。南渎(暴)衍(昌)亨(言),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鼠)舞永(蒸)奔”,为后人为纪念大禹功绩而作,故称“神禹铭”,或称“禹王碑”,因原碑刻于湖南衡山岣嵝峰,故名。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一五四一年)冬,绍兴知府张明道得岳麓书院的拓本,重新摹勒石上,置于禹庙。
午门单檐歇山顶,次间梁柱用垂莲悬柱。3间,面宽11.6米,进深7.05米,有7行门钉大门3扇,崭现王家风范。午门东西各有配殿3间。过午门,越“百步金阶”,便是祭厅。祭厅在石阶高台上,面宽12米,进深9.7米。为历代帝王、达官贵人祭禹之所,祭厅亦为歇山顶,抬梁结构。祭厅东西两间为配殿,耸立着“会稽大禹庙碑”和“重建大禹陵庙碑”等明、清时告祭大禹等碑30余座。殿东山坡上有八角形窆石亭,内置一高2.04米、底围2.3米、上尖下圆的窆石,顶端有一碗口大洞。传说这是大禹下葬时所用的一种工具,又说这是下葬后的镇石,即陵墓所在的标志。石上刻有汉代以来的不少题字,是禹王庙中最珍贵的石碑。
正殿殿宇气势雄伟,斗拱密集,画栋朱梁,高24米,宽23.96米,进深21.55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钢砼结构仿清初木结构。殿脊饰龙吻鸱尾。脊间有清康熙手书“地平天成”四个大字。大殿正中的大禹塑像高5.85米,身着黑底朱雀双龙华衣,双手捧圭。冕旒之下,面部写满忧国忧民。禹像两侧有清康熙皇帝撰,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的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概括了大禹治水的业绩,也表达了后人对他的崇敬与怀念。像背后壁上绘有9把斧头,象征大禹平洪水、定九州的业绩。
巍巍神功,余泽不竭,煌煌天德,千百年来受人敬仰。如禹者,天下能有几人!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sunmg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