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画舫朱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
水光入座杯盘莹,花气袭人笑语香。
翡翠侧身窥绿醑,蜻蜓偷眼避红妆。
葡萄力缓单衣怯,始信湖中五月凉。
――宋•秦观:《游鉴湖》
鉴湖,位于绍兴城西南郊,俗名南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因而得名镜湖、照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高宗赐他“镜湖剡溪一曲”,故鉴湖又有贺家湖、贺监湖之称。鉴湖水光滟潋,却非自然天成,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为民兴利,汇36源水,灌9000余顷田,会稽山北部平原从此免遭洪水之苦,曹娥江以西则得收成大增之利。宋人王十朋誉之“杭之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越之有鉴湖,犹人之有肠胃”,鉴湖建成后,绍兴日臻繁华,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当年的鉴湖地跨山阴、会稽两县,横亘160里,周长360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南宋后围湖造田,粼粼清波遂被分割,绍兴周边的“湖塘”、“石湖”、“容山湖”、“白塔洋”就是从鉴湖分出来的血肉。于是今日的鉴湖又有了庆湖、长湖、大湖、带湖等名称。
鉴湖自汉代筑成之后就以山水之胜名闻天下,浩瀚明洁的鉴湖与千岩竞秀的会稽山交相辉映。舟行湖上,但见远处青山叠翠,近处碧波映照,千百年来,不知痴迷了多少文人墨客。李白醉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那光景多半因为“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宋代状元王十朋曾用“人在镜中,舟行画里”拟状摹景,晚年定居三山的陆游,更是大事张扬:“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一曲《渔歌子》说得十分甜美:“晴山滴翠水挪蓝,聚散渔舟两复三。横埭北,断桥南,侧起船篷便作帆。镜湖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璃一叶船。拈棹舞,拥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明人张思聪欲把鉴湖比西湖,“八百湖光此地收,长桥水接鉴桥流”写出风采神韵;袁宏道更是愤愤不平:“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彼此俱清奇,输他得名早”。
鉴湖虽已萎缩了六分之五,但自南宋定型以来,旧时风韵未改。从偏门外一里左右的东跨湖桥,到“香林”所在的湖塘西跨湖桥,东西全长22.5公里,平均宽度108.4米,平均水深2.77米,至今仍有30平方公里的水面。湖边多山,湖中有岛,水天空阔,烟波浩渺。山水交融,风景天成。堤桥逶迤,凝绿点翠。渔舟往来,菱荷鱼鸭,楼阁高低参差,小桥流水人家,陆游称之谓“东西相望两湖桥,,往来无时一画桡”,堪称江南水乡的典型。坐落在柯山脚下的鉴湖景区是鉴湖的浓缩和聚焦,景区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48.7%。景区所在的仁让堰,水面宽约4公里,湖中多岛。一望无际的碧波绿漪,波光粼粼,水明如镜;夕阳西下,霞色满湖,浮光耀金。“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更写出了鉴湖的悠然神韵。
大洋岛上有“东汉笛亭”,是一幢两层的汉代石木结构建筑。“笛亭”这个名字,与东汉的蔡邕密不可分。蔡邕是东汉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学富五车,通晓天文,还精通音律。却因得罪权贵,遭人陷害,亡命江湖。其日途经绍兴,留宿柯亭,夜闻悠扬笛声。循声查看,发现声音竟来自亭上竹椽。次日取椽制笛,果然清越悠扬。为此,他在《长笛赋》序中作记:“柯桥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奇声独绝”,从此蔡邕就带着这根竹笛浪迹天涯。柯亭遂别名“笛亭”,连柯桥也改称了“笛里”。笛亭以树为梁,青竹作椽,茅草筑顶,粗犷中凝聚着古色古香。笛亭二层,底层上悬“蔡中郎祠”的匾额,正中是竹子精编的蔡邕形像。两边则是他的手迹对联,墙面上嵌有“柯山闻笛”的6幅连环画,神形兼备,栩栩如生。二楼是展示厅,建有小舞台,每天都有表演,丝竹悠扬,余音绕梁。
笛亭以南的湖面有一个豪放的名字叫南洋,三面依山,独缺其西,畅开一方天地,引来远山青岫。上百条乌篷小船穿梭在湖中小岛间,粼粼波光里洒下一阵阵欢声笑语。乌篷船是绍兴独有的标志,没有到过绍兴的人只能在鲁迅的笔下读到它:小巧玲珑,划行如飞。其实乌篷船也大小各异,鲁迅少年时去皇甫庄外婆家乘坐的是大乌篷船,六一公公划的才是小乌篷船,可以手脚并用,又称脚划船。而今的“南洋秋泛”更气派了,不仅有脚划船、大乌篷船,用“外婆家”命名的明瓦乌篷船,还有雕龙刻凤、画栋绘柱的画舫游船。大船小艇凌波鉴湖,更得“人在画图中”的真趣。置身船中,那船头汨汨的击水声和船尾的欸乃声,给人以飘然之感。乘舟望桥,或似圆月,或如方镜,千种奇丽,万般秀色,尽入眼中。方圆画图,能与天工争巧,舟入其中,神影乍破。难怪乎陆游兴叹:“何由唤得王摩诘,为画湖桥一片愁。”
笛亭与葫芦醉岛之间有七个小岛,五座形态各异的古桥构架起“五桥步月”的意境。桥只有五座,却演绎出绍兴桥梁千百年的进化变异,透漏着绍兴文化的古色古香。由木而石、由梁而拱、由简而繁,因循的是中国式的普遍规律,一孔拱、三孔拱、多孔拱、梁拱兼存石桥乃至风韵卓异的古纤道桥则是绍兴水乡独有的特色。五座桥分别叫“画桥”、“杜浦桥”、“画马桥”、“八仙桥”和“镜水桥”,一听它们的名字就知道什么叫绍兴的文化。画桥又叫钓鱼桥,相传陆游归隐故里后,常划着小画船到此钓鱼,“船头一束书,船尾一壶酒”,“一湾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莲菰蒲”,难怪他“拈棹舞,拥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了。杜浦桥又名“杜甫桥”,因杜甫登桥赋诗而得名,后人因此把杜甫泊舟之处改名杜浦,那桥自然就称作杜浦桥了。“画马桥”得名于王羲之卖画建桥,那种乐善好施却又不愿攀附权贵的神态活灵活现。“八仙桥”则有八仙仰慕镜湖风光,临桥观看越女采菱而被凡人识破的传说,原来神仙也有得意忘形之时。镜水桥自然来源于“镜湖水如月”的古诗,镜水桥名字虽然平淡,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最为强烈。说是桥,却没有桥墩,没有桥柱,也没有桥栏,近二十条乌篷船横卧水上,架空在小船上的木板就是桥身。微风簇浪,上下颠簸,那桥便一波一谷地传递着鉴湖的活泼和爽朗。人在桥上,前倾后仰,晃晃悠悠,仿佛行走在浪木上。最具绍兴特色的浮桥让人久久难忘,江南水乡的韵味更让人步入做梦的时光。
画桥西面,就是声名遐迩的白玉长堤,卧波凌水,如同一条白色的缎带飘逸在波光明灭中,堤东的那座石拱桥就取名系锦桥。堤的西端连接着一个葫芦状的岛屿,取名葫芦醉岛。葫芦象形,醉字却传神。葫芦装酒酒醉人,先是给绍兴的酒文化加上了一段绝妙的引子。岛上有一大桑树,悠悠千载,大腹空肚,却因为“空桑秽饭”扬起的阵阵酒香,造就了仪狄酿酒的重大发明。大禹之世绍兴不仅有了酿酒的酒坊,壶觞村里也办起了“批发市场”。晋人江统作《酒诰》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篓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看来并非虚诳。空桑树后,可见一座半回字形的壶觞楼,当年的贸易市场上耸立起格调高雅的 “黄酒博物馆”。楼前有古色古香的巨型酒坛,还站立着身高1.8米的机器人酒博士,头戴乌毡帽,手把大酒壶,活脱脱一个阿Q形象。楼内六个展厅——酒器厅、生产工艺厅、礼仪厅――堆陈着历代的酒典酒籍、酒器酒械,摆开了上梁酒、乔迁酒、满月酒、谢师酒、寿酒、喜酒、年酒等五花八门的华筵盛宴。岛上还建有投醪劳师群雕、曲水流觞等景点,使人想起黄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鉴湖之水酿就了黄酒的灵魂,鉴湖的文化也飘着酒香抒写着感人的篇章。绍兴人和黄酒结下了世代绵延的生死恋,口角生香的绍兴酒就成了须臾不可离的知心朋友。越乡的民俗无酒不行,婚丧嫁娶,“一杯放手已醺然”;迎来送往,“酒逢知已千杯少”。绍兴人家的婚礼上,新婚夫妻斟上的第一杯酒,首先是孝敬父母高堂,“养育之恩,终生难忘”。然后再是夫妻交杯,“幸福美满,子孙满堂”。绍兴人家生女,必要酿酒数坛,泥封窖藏,号称“女儿红”。待到女儿长大出嫁时,“女儿红”作为陪嫁中的头彩,大宴宾客。这种从1600多年前的晋代已经盛行的婚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世世代代饱含着父母对女儿的关爱和期待。
因为黄酒的清澄,因为黄酒的醇厚,更因为黄酒的亲近人意,绍兴人喜酒爱酒,视酒为友,嗜酒如命。清人袁枚好有一比:“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黄酒的风流也如中天之日,累世传颂。越王勾践“箪醪劳师”,“投醪河”畔凝聚起复国雪耻的同仇敌忾;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兰亭诗书千古景仰。贺知章金龟换酒,“壶中自有日月长”;陆放翁泪洒黄滕酒,“钗头凤”写出百世凄惶。鉴湖女侠有“千金买宝刀、貂裘换美酒”的潇洒,一代文豪也有“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的吟咏。黄酒是性,黄酒是情,黄酒是挥不去的眷念,黄酒是梦寐中的追求。黄酒中有是母亲的叮咛,黄酒中有挚友的召唤,黄酒中有写不尽的诗意,黄酒有理不清的绻缱。古往今来的越州人总以“醉乡人”自得其乐,趋之若骛的四方客也总想品味品味“醉乡人”的狂放和缠绵,试看“南腔北调”客,尽成“东倒西歪”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