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钟从湖上响起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文章时间: 2007-1-31 周三, 上午9:30    标题: [原创]钟从湖上响起 引用回复

声喧百八起西泠,
敲彻夕阳近翠屏。
闲逐野云停半壑,
远随孤棹落前汀。
——清·侯铨:《南屏晚钟》

净慈禅寺背依树木葱笼的南屏山,面对风光旖旎的西子湖,“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题,金椽耸乎玳瑁”,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山之最。山间怪石玲珑,山色空濛,古木梵宇,错落其中。“重波玉槛,寒泉灵木依然,南宋以来余古迹;镇对雷峰,荒垒斜阳空好,西湖到此倍沧桑。”康熙称其“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已故国学大师马一浮见其殊胜,即情即景手书“随处得宗一湖春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一联
净慈寺位于南屏山慧日峰下,面向西湖,为杭城著名丛林寺院。五代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创建。初建时,名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潜禅师入寺开坛说菩萨戒,署号慈化定慧禅师,成为净慈寺的开山祖师。后周显德二年,“(道)潜尝欲向(钱)王求金铸十八阿罗汉,未白也。王忽夜梦十八巨人随行。翌日,道潜以请,王异而许之”,以为应验,始作罗汉堂。遂加道潜师号应真,所建罗汉殿亦称应真殿。五代高僧贯休所画的十八罗汉图,后人称为“十八应真像”。道潜于宋建隆二年(961年)圆寂,吴越王从灵隐寺请延寿禅师主慧日永明院,成为净慈寺第一代住持。道潜和延寿都研习修持法眼宗,该宗是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创始人文益禅师(885—958年)出生杭州余杭,他吸收佛教禅、律各宗,融云门、曹洞禅法自成“家风”,并著有《宗门十规论》。文益死后,南唐中主李碌追谥他为大法眼禅师,故后人称为“法眼宗”。延寿禅师住持净慈寺15年,有弟子1700人,并在寺内建造东西两阁,广集各宗精通教义徒众,研讨佛学,著《宗镜录》百卷。因《宗镜录》是在永明院演法堂定稿,故将该堂改名为宗镜堂,延寿为法眼宗三世祖师,名扬海内外,曾于宋开宝三年(970年)奉吴越王钱弘俶之命在月轮山建造六和塔镇潮。延寿是杭州佛教的杰出人物,他圆寂后,宋太祖加谥为“智觉禅师”,后人以寺名称其为“永明禅师”,称其塔为“永明祖塔”。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净慈寺改称寿宁禅院,建炎二年(1128年)改为净慈禅寺,绍兴十九年(1149年)改为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嘉泰四年(1204年)净慈寺大火,除山门外,余均灰烬。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夏重建,塑五百罗汉,供奉在田字型的罗汉堂内,五年乃成。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改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净慈寺或净慈禅寺。有殿宇十座,房舍五百余间,规模“闳大,甲于湖山”,列入江南禅宗五山,“南净慈”遂与“北灵隐”媲美。
净慈禅寺有前、中、後、三重大殿,还有万工池、济祖殿、慧日阁、宗镜堂等建筑。大雄宝殿西侧有济祖殿,殿前有运木古并一口。济祖殿是净慈寺最具传奇色彩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济公 (1148-1209年),俗名李心远,原是名将之后,南宋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其母梦吞日光而生”。十八岁时,在杭州灵隐寺从高僧堂远出家,法号道济。他热情、直率,诙谐幽默而富有才学,乐于助人,颇有令名。但民间传说中,济公却是一位不修边幅、不拘形迹的癫僧,连相貌也是似笑非笑,似愁非愁,似啼非啼,一半脸儿笑,一半脸是哭,哭中有笑、笑中有哭的尴尬。他的墓志铭《北石间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称他“狂而疏,介而洁,著语不加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在宋名缁逸韵。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匡庐潜皖,题墨万隽永、寒暑无完衣,与之寻付酒家保。寝食无定,勇为老病僧办药石。游族姓家,无故强之不往。”而明河补续的《高僧传中》中则直言:济癫僧“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著裤,形媟露,人讪笑之,自视夷然。”尽管他举止痴狂,被称作“济癫”,但道行高深,志端行笃,嫉恶如仇,敢作敢为,常做大快人心的好事:斗蟋蟀戏弄权奸,疯僧扫秦叽剌误国奸相,抢新娘飞来峰下救众生,至今犹在在民间广为传颂。他虽有饮酒食肉的行为,其实却是带果行因的圣僧。他痛恶巴结权贵,却“与市井觉俘”,救济穷苦人,受到民众爱戴。他“矢口成文,信笔满纸”,很有文才,被任为寺中书记。传说当年妙崧禅师立志重修寺院,就请济公起草募资的榜文。济公并不推辞,索酒一壶,欣然命笔。榜文中“下求众姓,盖思感动人心;上叩九天,直欲叫通天耳”的佳句轰动了杭州,连皇帝老儿也派人送来三万贯钱布施钱。济公六十岁时坐化园寂,作偈云:“六十年来狼藉,东壁达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传说济公是“罗汉转世,应化人间”、“诸显异不可殚述”。据记载,有一次,济公在净慈寺酒醉,大喊:“无明发”,寺僧莫名其妙,果然不久大火毁寺,济公在灾后题诗曰:“无名一点起逡巡,大厦千间尽作尘。非是我佛不灵感,故要楼台一度新。”重修净慈寺(一说为灵隐寺)木料供应不上,派济公外出募化。济公大大冽冽拍了胸脯,却日餍酒肉而返,寺僧问其所募钱几何,曰:“尽饱腹中矣。”他在寺中烂醉如泥地睡了三天,冥冥中暗使神通令六甲神相助,源源不断的大木便从寺中香积厨的醒心井中运出。一直拉到第七十根,在旁估算木料的木匠随口说了声“够”,井里的木头就再也拉不上来了。从此,醒心井被称为“运木古井”,那最后一根木头就留在井底,成为净慈寺最吸引人的“古迹”。游人到净慈,都要到井口去,借助蜡烛的点点微光,看一看永远守候在井底的神木。
南屏晚钟
在净慈寺门右边有一座“南屏晚钟”碑亭,寺前原有一大钟,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就在这里叩响。每到傍晚,钟声在暮霭中抑场回荡,山谷共鸣,传声独远,飘荡子湖上,“玉屏青嶂暮烟飞,绀殿钟声落翠微”的意境撩人心怀。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明代诗人张岱“夜气滃南屏,轻风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的诗句就已把净慈寺钟声的美妙写得出神入化了。康熙皇帝巡游江南,品题西湖十景,也在净慈寺寺门外建起碑亭,亲笔手书“南屏晚钟”四字景名,大约是因为“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
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自从建起了净慈寺,晨鼓暮钟,梵音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由此而生,悠然成型。宋代诗人王洧有《湖山十景·南屏晚钟》诗细说究竟:“涑水崖碑半绿苔,春游谁向此山来。晚烟深处蒲牢响,僧自城中应供回”。每当夕阳西下,暝色苍茫,净慈寺的钟声便在群山碧空中回荡。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钟声经石穴回荡互激,山谷响应,逾时乃歇。岁月既久,钟声成了南屏山不可或缺的动人风景,但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净慈寺名下,净慈寺为此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元人尹廷高诗曰:“缥缈雷峰隔上方, 数声风送到幽窗。柳昏花暝游人散,付与山僧带月撞”。岁月流逝,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曾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重铸,历史上只有二次:一次是在明洪武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捐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可惜在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从此钟声岑寂。1986年,寺院又新铸铜钟一口,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达十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铸造精致,音质浑厚,每敲一下,余音袅袅,长达2分钟之久,“半入湖风半入云”,十分浑重动听。太虚大师为此有题:“六桥烟水,三竺香云,正觉南屏钟破晓;双树戢晖,五天潜响,却欣东土佛常春”。
“看苏堤春晓,听南屏晚钟”不仅仅是杭州人的乐趣,曾经风靡海内外的那首歌发出了郁积人们心底的共鸣:“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我找不到他的行踪,只看到那树摇风。我匆匆的走在森林中, 森林它一丛丛。我看不到他的行踪,只听到那南屏钟。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象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象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催醒了我的相思梦。相思有什么用,我走出了丛丛森林,又看到了夕阳红”。
古韵悠悠的南屏晚钟总是和夕阳连在一起。多少年,多少代,多少人因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听着这溶入这玉屏青嶂的苍凉钟声,感到一种人在旅途的孤寂落寞。那钟声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带着年年岁岁的风霜雨雪,磨老了春花秋月,磨碎了青春年华,磨平了书生意气,磨损了壮志雄心,曾经孤心诣意追求的憧憬和希望,都在这夕阳中看到了无奈,在钟声里变成了叹息。辛弃疾曾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王安石却说得更透彻:“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到古今”!钟声搅动了回忆,更搅乱了百结愁肠,残梦无可再续,那愁绪只会越来越浓,钟声的古韵让多少人流泪,流泪的古韵中,有一种悸心的颤动,让人受够“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折磨,这暮烟翠微下那悠悠不绝的绀殿钟声,便是一种无语却惊心的叙说。明人聂大年的《南屏晚钟》诗:“柳昏花暝暮云在,隐隐初传一两声。禅榻屡惊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同样的夕阳,同样的钟声,今天的南屏晚钟赋来却在是不同:徜徉在南屏山下,自见“满目青山夕照明”,放眼西子湖上,“红霞万朵百重衣”。夕阳如火,落日鎔金,展现在眼前的是充满憧憬的金色世界。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千丝杨柳摇动着蓬勃的生机,那雄浑淳厚的钟声便是温馨的祝福;秋天是收获的时分,烟波归舟满载人生的喜悦,那悠扬悦耳的钟声便送来了真诚的祝贺。清粼波光发送着“明天将更美好”的祝愿,钟声便送来的欢欣和鼓舞。一声又一声,驱走了疲劳,放松了心情。仿佛故乡的明月,仿佛和煦的春风,那雄浑,那悠扬,一丝丝都铭刻在永恒的记忆中。夕阳西下,钟声却没有远去,它悠闲地追逐着野云回荡在南屏山下,飘忽在西湖上空,“独在异乡为异客”也好,“人生似单程旅游”也罢,钟声同样关爱着碌碌人生的无数飘泊者,那温馨的牵念和祝福便似暖流注入心中。人在旅途,行色匆匆,听过天籁,看过风月,但不知这世界上能有几多人真正读懂这梦牵魂索的“南屏晚钟”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sunmg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墨竹淡香

会员等级:6




加入时间: 2006/01/22
文章: 1008
来自: 中国重庆
积分: 8663


文章时间: 2007-1-31 周三, 下午3:55    标题: 引用回复

欢迎!

写完没有?好象没有完达。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墨竹淡香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