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
|
|
夏夜流萤
李兴濂
一个美好的夜晚,我坐在乡间小潭边,面对着一大片充满原始气息的无名草地,杂树斑驳,勾着一弯新月。草地里浅浅的小潭,微微荡着涟漪。草丛中的蟋蟀、卖油郎、斑铃,还有不知名的昆虫,飞舞着演奏轻音乐,“蛐蛐”,“吱吱”,煞是好听。头顶,黛青色拱形天幕上,群星闪烁,引人无限遐思。忽然,在东北方向,有一颗闪亮的星爆发耀眼的光芒,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飞速倾斜滑行,渐渐地,那条蓝白色的弧光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小,消失在天边。这时,我面前那个小潭的草业中,忽然闪出一点又一点蓝白的光,它们旋转着,飞舞着,变化出各种奇异的光带线条,上上下下,明明灭灭,亦真亦幻,令人眼花缭乱。天上流星,地下流萤。这是我看到的神奇景象。
萤,古人称之为“景天”、“夜照”,是“提着灯笼的精灵”。它身体发光,常引得无数诗人吟咏。唐代杜牧把姑娘们在草坪上扑萤情景跃然于纸上:“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虞世南歌赞萤是光就要明的精神:“的历流光小,飘飘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宋代年迈的陆游童心未泯:“老翁也学痴儿女,扑得流萤露湿衣”;清代的赵执信则赞美:“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虽缘草成质,不惜月为光”。古人还用萤火虫捕鱼,将几百只萤分装在鱼泡里,绑在网上,引鱼儿见光而来。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的人们都喜欢萤火虫。南美的姑娘把它缀在发辫上,成为闪烁的头饰;非洲人喜欢在夜里集体观看爬满棕榈的萤火虫表演;日本还有个萤火虫节,在湖上划船时集体放飞萤火虫,天上萤光灼灼,湖上银光点点,那美景一定很有诗意。
小时候常以夏夜捉萤为乐。在草地上,瓜棚下,葫芦架下,小伙伴们用铁丝弯成碗口大的圆形,缝上纱布袋,制成网兜套萤火虫。有一天夜里竟套到十几只,有的小伙伴把萤火虫贴在眼皮上,吓唬小妹妹,有的贴在纸上,用萤火虫编成亮字。我把它们装在透明的小瓶子里,在被窝里足足看了半夜。可惜的是,第二天,它们都死了。后来我才知道它们喜欢吃小蜗牛,它们是饿死的。上学了,听老师给我们讲述关于萤火虫的故事。古时候有个贫穷的孩子,念书很用功,但因为舍不得用油点灯,到了天黑以后,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纱布袋中,借着纱布袋中的萤光看书写字。这就是“车胤襄萤”的故事,我当时为这个穷孩子的好学精神好感动。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明白了,萤火虫的亮点,是一种生命的闪光。从生到死,萤火虫总是发着亮光,永远为自己留一盏希望之灯。雄性萤火虫在飞翔时发出光辉,那是它在寻找雌虫,雌虫不会飞,它在草丛中看到了对方的信息,也一明一暗地闪光,互相交流,雄萤便循光而去幽会,完成生命的繁衍延续。这种感情的联络方式真有点像人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呢!人们从萤火虫的闪光中受到启示,发现萤火虫的腹部有个发光的器官,里面含有萤光素和萤光酶,它们发出的光虽然明亮,却不产生热量,这就是冷光。于是人们从萤火虫身上提炼出萤光素和萤光酶,制成了用于海洋潜水和矿井用的安全冷光源。没想到,小小的萤火虫也造福于人类。
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恐怕很难看到流萤了。它们很难在城市找到河畔湿地和草丛、蜗牛。城市的文明,使我高兴,也使我心中掠过一丝淡淡地忧郁。今夜,我坐在小潭边,看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我多么希望城市现代化进程与大自然的生态和谐一致,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花园里,也能看到这闪闪烁烁美丽的流萤! _________________ 李兴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作家协会会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