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读诗消暑身生凉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文章时间: 2006-4-04 周二, 下午7:37    标题: 读诗消暑身生凉 引用回复

读诗消暑身生凉
□李兴濂
夏日炎炎,人们享受着电风扇、空调机等现代电器带来的爽快和舒适。但是,古人在热风烈日环境中,就没有这份享受了。古人巧妙利用各种环境,采取各种方式避暑纳凉,并写下了很多纳凉诗。夏日燠热,品读历代诗人留下的纳凉诗,别有一番情趣。
入夜开轩,晨起关闭,外避暑气,内保清凉,确为消暑妙法。杜甫在《夏季叹》中写道:“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临水亭榭,荷花池畔,碧波粼粼,轻风阵阵,是赏心悦目,纳凉消暑的好去处。唐代诗人刘禹锡喜欢在水亭之中纳凉,他曾写过一首诗:“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箪空。琥珀盏丘疑漏雨,水精帘莹更通风。”宋代诗人陆游则喜欢在碧波荡漾的莲花池边,在轻风吹拂的柳树下消暑。他在《桥南纳凉》一诗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喜欢在池辽乘凉,他在《暑热游荷花池上》中吟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树木荫蓊的山中也是天然的空调世界。唐代陆希声有“六月清凉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之句。唐人姚合写出了身居林木掩映的高楼消暑的妙趣:“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元代释英的《山中景》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广西阳溯的碧莲洞,洞内有水,水动生风,引来无数游人至此消夏,不知古代哪位文人在这清凉世界留下一首回文诗:“香莲碧水洞风凉,水洞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洞水,凉风洞水碧莲香。”顺读倒读皆成诗。
古人还喜欢在古寺中纳凉。宋代的梅尧臣《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消。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花木葱茏,曲径通幽,纳凉品茗,烦热全消。当然,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在自已的屋内和庭院之中纳凉。白居易的《消暑》诗写出自己纳凉的感受:“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心静自然凉。唐朝的高骈也喜欢在自家小院中乘凉。他在诗中说:“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宋代诗人杨万里则喜欢夏夜里在庭院中闲步纳凉,是夜,明月高悬,清风频吹,星河半落,自然静中生凉,酷热全消。他为此写道:“夜热依然午夜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暑日读古人消暑纳凉诗,情趣盎然,品读之余,也让我顿生几分凉意,暑气全消!

_________________
李兴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作家协会会员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李兴濂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墨竹淡香

会员等级:6




加入时间: 2006/01/22
文章: 1008
来自: 中国重庆
积分: 8663


文章时间: 2006-4-14 周五, 下午11:00    标题: 引用回复

高楼早已没有了院……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墨竹淡香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