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凤池
会员等级:3
年龄: 67 加入时间: 2009/07/10 文章: 115 来自: 河北唐山 积分: 426
:
|
|
【說琴/箜篌】
说琴
齐凤池
我曾經寫過一篇《訴說箜篌》的隨筆,發表後引起了很多專業人士的質疑。他們說我把古琴和箜篌弄混了。因為,我對古琴的概念沒有說清。有一位叫喵喵的朋友給我介紹了許多關於古琴和箜篌的知識,使我受益匪淺!
之後我查了一些資料,我國最早的弦樂有兩種,一種叫琴,一種叫瑟。其實我對樂器不懂,知道的一點,也是毛皮。
以前我聽過一些古琴曲,象《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龍翔操》、《仙翁操》等曲子。後來又陸續讀了一些關於古琴方面的書籍,使我對中國的古琴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明代的屠隆在論琴時說:“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居士談古,若無古琴,新者亦須壁懸一床,無論能操。縱不善操,亦當有琴。”就是說,會彈琴者和不會彈琴者室內必須有張琴。過去我還常聽文化人說,琴、棋、書、畫是一個文人必備的修養和素質。而現代的詩人作家畫家有幾個真正懂得音樂的。大多數是一條腿走路。晉代的陶淵明也說:“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吾輩業琴,不在記博,惟知琴趣,貴得其真。若亞聖操懷古吟,志懷賢也;古交行,雪窗夜話,思尚友也。猗蘭、陽春,鼓之宣暢布和;風入松,禦風行,操致涼□解慍。瀟湘水雲、雁過衡陽,起我興薄秋穹;梅花三弄、白雪操,逸我神遊玄圃。樵歌、漁歌,鳴山水之閒心;谷口引、扣角歌,抱煙霞之雅趣,詞賦若歸去來、赤壁賦亦可咏懷寄興。清夜月明,操弄一二,養性修身之道,不外是矣。豈徒以絲桐為悅耳計哉。”由此可見,歷代的文人騷客是何等的愛琴哪。讀了這些書使我知道了古人對於琴的重視,明白了“操弄一二,養性修身之道”的道理。文人的“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感發善念。”是做人之本。古代的文人騷客君子都是撫琴高手。歷史記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李清照、嵇康等都是著名的琴家。我記得《詩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等好的詩句。
古琴在中國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哲人曾說:古琴為哲學性的藝術或藝術性的哲學。古琴還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古琴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歷史上的著名琴家數不勝數,古琴也是文人墨客騷人君子辦學的重要六藝之一。
據史料記載:古琴身長三尺六寸五分,它代表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琴面是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象徵著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古琴有十三個徽,代表著一年有十二個月及閏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徵著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因此,使古琴本身充滿了傳奇的象徵色彩。
我知道二胡、小提琴有泛音,技法很難,操作發出的聲音非常好聽。我也學過使用這種技法,效果很好。但古琴有一百多個泛音,它是世界上擁有泛音最多的樂器。
說起古琴的歷史要追溯到上古年代,據《琴操》中記載:在伏羲之時,已制有各種樂器。不過定名定制,始自伏羲。《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為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武王改為七弦,直至現在仍如之。”這種琴的製作,雖然始於伏羲,可是今日的古琴,實際上始自虞舜,完成于武王。因為古人體高肢長,愈進而愈短。所以琴的長度,也日益減短。今日的古琴,長三尺六寸三分,損益它,各為徽識,裝飾以金玉的圓點,稱為徽全弦。十三徽,以指按而彈之,即十三音也。
上古伏羲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琴為樂弦,足以和人意氣。《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感發善念。”所以古代的騷人墨客君子古琴是不離身的。古琴可以代表一個人的身份。我查過一些資料,也聽業內人士說,古琴是按照《周易》製作的。比如:桐屬陽,為琴面。梓屬陰,為琴底。取其陰陽相配,以召和也。面圓象徵天,底方象徵地,廣六寸,象徵六合也。長三尺六寸,象徵三百六十日周天度也。徽十有三,以應律呂,象徵十二月余。中徽之一以象徵閏也。弦有三節,聲自尾至中徽為濁聲,自中徽至第四徽為中聲,上至第一徽為清聲。始黃鐘而終應鐘也。文上曰池,池者水也,言其平。下曰濱,濱者服也。前廣後狹,象徵尊卑。龍池八寸,象徵八風。鳳池四寸,象徵四氣。腰腹四寸,法四時也,舜作五弦以象徵五行,而應五音也。第一弦為宮中央土,次弦為商西方金,次為金北方水,次為羽東方木,次為征南方火,以遞相生,合四序也。弦大為君,弦小為臣,以合君臣之就。文王加一弦為少宮,武王加一弦為少商,象七星也。至其各部命名,亦均有含義。有龍池者,以龍潛於此,其出則興雲雨以潤澤物。象徵人君的仁慈。有鳳池,以南方之禽,其浴則歸,潔其身。象徵人君的品德。有軫池的也稱軫柸,以其急於發令,切須以成禮也。池側有鳧掌二所,有護軫之動,而合製也。鳳額下有鳳嗉一所,接喉舌,而申令者也。琴底有鳳足,用黃楊木,表其足色木黃也。臨岳若山嶽峻極。用棗木,表其赤心也。人肩,顧于臣有俯就隨肩之象也。鳳翅,左右翼之,有副貳人主之象也。龍唇,聲所出也。龍齦,吟所由生也。龍口所以受弦,而其鬢又所以飾之也。鳳額所以制嗉,而其臆又所以承之也。這些文字把古琴說得不僅神秘、傳奇而且更具有象徵色彩了。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騷人君子都視古琴為人格品行修養素質的象徵。而且把它定為琴棋書畫之首。可見古琴在古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多麼的重要啊。
古琴之所以可貴,也在於它的製造艱難。而製造之難,是因為尋找良才很難。因為古琴的製造,在原則上必須以桐為面,梓為底。桐梓雖然多,但適於作琴的並不多。因此古琴價格是非常昂貴的。就北京琴韻閣製作的古琴來說吧,一架在一萬九千元,北京覓子店東升樂器廠製作的最賤的還得一千二百元呢。要是古人用過的那就是天價了。我國古琴演奏家龔一有一架李清照親手撫操過的古琴,它的價格就不是金錢所定的了。龔一,江蘇南京15歲登臺演出。上海民族樂團一級演員。師從12位琴家,繼承積累了大量古曲,在倫敦、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次舉行過古琴獨奏音樂會。有人說古琴家龔一的書齋是琴的“世界”。雅室不大,滿屋多琴,所以取名“五琴堂”。古琴家絕不是附庸風雅,而是齋中藏有宋、元、明、清五架珍寶。其中一架還是李清照親手撫操過的古琴。
走進琴家的書齋,好似久行沙漠後忽然見到一片綠洲,瞬間又回復到人類古文明時期。 2000年中國農曆除夕夜,龔一攜一架有著近千年曆史的宋琴,走進維也納金色大廳,他撫琴奏響一曲《流水》,首次將中國春秋時期俞伯牙鐘子期知音相遇的故事,告訴西方藝術之都的維也納人聽。曲中,“涓涓細流,遠浪漸來,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樂曲把多種流水動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之後又演奏了《平沙落雁》、《漁歌》等等,這些古曲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裏縈繞著,給那些大鼻子藍眼睛黃頭髮的洋人聽傻了。以前聽外國人說,中國沒有音樂,就一個《梁祝》專利還被賣了。其實外國人根本不了解中國。就一曲《流水》就夠老外聽一輩子的。龔一大師撫琴奏響的《流水》,一下就把世界折服了。
幾千年來,很多文人墨客、騷人、君子一直在為古琴少知音而困惑。
古琴家龔一說:“古聲澹無味,不稱今人情。” 電影《知音》中的小鳳仙和蔡鄂的故事也是在覓知音!為“知音” 他們走在了一起。電影中的主題歌至今還在我心頭縈繞。而音樂的清泉,卻依然潺潺汩汩流淌在歲月的長河上,幽幽古琴穿透歲月呀!
箜篌
听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人都知道,那象泉水一样流淌出的悠悠琴声,是在悠扬的长笛的引子引领下才流淌出来的。袅袅的长笛在宁静而空旷洁净而深邃的童话世界里飘荡,悠悠的箜篌就在下面涓涓地流淌。那象山间溪水一样流淌出来的声音,是一位怀抱箜篌的女子弹拨出来的。那一串串金质的音符,撞在山石上也不碎的音符,象开春的小溪流发出有灵性的神韵。就象弹拨我的神经一样,又象在我心灵上流淌过一样,舒服极了,美妙极了!
大师的手指和心灵,在银质的长笛吹来的春风中已经渐渐苏醒.在四条金属的小路上.翩跹着两只蝴蝶轻盈的灵魂.箜篌流淌着涓涓的溪水,哗哗地响声比音符更纯粹。两只蝴蝶在长笛上迅速神化美丽的身影。蝴蝶倒影在箜篌的溪水里,梳洗得干干净净,两只蝴蝶一前一后地追逐着,雀跃着,嬉戏着,迅速飞入花丛,去寻找前世的姻缘和今世的爱情。
我知道演奏《梁祝》的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司、小号,长号、圆号、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以及打击乐。从这些乐器中拿出一件独奏都特别好听。但这些乐器合起来演奏就不如箜篌的音质亮丽、圆润共鸣强烈了。我非常喜欢箜篌的声音,尤其是看到舞台上有一位漂亮的女人用她那纤细的手指在竖着的弦上奔跑发出动人的声响时,更让我着迷。
听到箜篌的声音,我的眼前好象出现了一条弯弯的小河,河水清澈明亮,发出丁冬丁冬的声音。由于对箜篌的迷恋,每次有大型的交响乐团演奏《梁祝》,我都想到台上亲手抚摸一下箜篌,看看我的手指弹奏箜篌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有一次我真的试了一回,结果我弹奏箜篌的那声音和大师弹奏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真让我兴奋不已。后来,我查了很多有关箜篌资料,因此,我对箜篌不仅有了很深的认识,而且对箜篌的历史也有了很多的了解。进而,我对《梁祝》也就更加喜爱了。
箜篌,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乐器。有竖头箜篌、胡箜篌。箜篌形状多样,既有外形和西洋乐器竖琴相像的角形箜篌,也有琴头加饰的凤首箜篌和龙首箜篌。
箜篌的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隋唐时期曾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昌诸乐以及高丽乐中,并东传日本。明代以后就很少使用了。1984年我国研制成功了转调箜篌。终于,使千年古乐变成了中国乐器中的又朵神奇的奇葩。并成为中华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一名重要成员。
箜篌最早叫坎侯或空侯,有卧、竖两种类型。春秋战国时,楚国就已经有与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汉代刘向《世本·作篇》有:“空侯,空国侯所造,靡靡之音也。出于濮上,取空国之侯名也 ”的记载。濮上,即濮水之上,在古卫国境内,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说明卧箜篌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云:“空侯,谨按《汉书·郊祀志》:‘孝武皇帝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或说空侯取其空中。琴瑟皆空,何独坎侯耶?’”《史记·封禅书》中则有:“(武帝)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始。”司马迁的这段记述,说明古代卧箜篌是有柱的弹弦乐器。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木拨弹奏。东汉之后,又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一种角形箜篌。为避免混同,从六朝末期就分别造名,以卧、竖而示区别。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唐代杜佑《通典》载有:“箜篌,旧制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后来,在我国日渐销迹,以致器失声绝。被表现力丰富的琴、筝所代替。然而,卧箜篌在朝鲜、韩国却得以传承。在日本称其为百济琴。(百济为朝鲜古称)。今天从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辽宁辑安北魏古墓藻井壁画和辑安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看到其乐器图像,并可以一睹卧箜篌的演奏风采。
早在东汉之时,竖箜篌就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由伊朗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一带。《隋书·音乐志》中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关于其形制,唐代杜佑《通典》有云:“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刘宏)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臂箜篌。”宋人范晔《后汉书·五行志》中曾载有:“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这种有20多条琴弦的箜篌,在我国乐坛上盛行于东晋以后到唐宋两代。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三)曾这样描写道:“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这是大型的竖箜篌,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小的竖箜篌,是左手托着箜篌,右手弹奏,多用于仪仗音乐中。今天,古代竖箜篌的实物虽已无存,但在我国北魏至唐宋的大同云岗石窟奏乐浮雕、敦煌的“隋代乐队”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浮雕中都能见到弹奏竖箜篌的图像,它们完全与亚述浮雕上所见的竖琴维妙维肖,波斯则是亚述式竖琴的本源地。
在古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它乐器更为优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引子和结尾就是由它发出的象流水一样清澈的声音,一直在乐曲中飘渺荡漾的。
在古代诗歌中,箜篌也屡见不鲜。汉代有一位小家碧玉,焦仲卿之妻刘兰芝,聪明绝顶,被人吟诗道: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说明箜篌已是当时女子十分喜爱的常习乐器。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写道: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既是李贺的代表作,也是唐诗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之一。它以一场秋雨为线索,明写天气变化,暗述演奏过程,并借神话人物来写听众,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用奇特的幻想、极度的夸张,描写了穿云裂石的音乐力量,使千百年前宫廷器乐演奏家李凭弹奏的箜篌之音,至今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唐代诗人岑参、顾况、元稹、张祜、李商隐也都有描写箜篌的诗作。“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真珠泻玉瓶。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才触一时醒。”这是张祜《楚州韦中丞箜篌》中描写箜篌动人音响的诗句。在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中云:“……急弹好,迟亦好;宜远听,宜近听;左手低,右手举,易调移音天赐与。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手头疾,腕头软,来来去去如风卷。声清冷冷鸣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大弦长,小弦短,小弦紧快大弦缓。初调锵锵,似鸳鸯水上弄新声;入深似太清仙鹤游秘馆。……”完美地表达了箜篌的演奏技巧和美妙音响。宋代词人韩淲《闻箜篌》:“飘渺神仙云雾窗。说与苏州,未断人肠。带湖烟月坠苍茫。唤醒嫦娥,春笋纤长。马上琵琶半额妆。拨尽相思,十二巫阳。疏□清梦入潇湘。佩玉鸣鸾,吹下天香。”描写了文人的情思与箜篌的妙响,令人神往。
如今,在中国乐器博物馆中,陈列着两架框架式竖箜篌,其中一架曾由我国著名琴家郑颖荪珍藏。另一架箜篌,曾由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珍藏,1958年程先生将其捐献国家。这两架古代竖箜篌的仿制品,制作精细,外表装饰美观,尽管它们没有登上音乐舞台,但却系我国民族乐器制作精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中。
如今,箜篌在国内各大交响乐团中都有,它就在乐队左侧很明显的位置。不论它在什么位置,它那庞大的音乐之躯和它发出的宽广的音域在任何乐队都是不可忽视的。我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如果没有箜篌和长笛的引子,音乐的意境肯定要逊色的。结尾要是没有箜篌发出的水声潺潺和鸟语花香,蝴蝶翩跹,音乐的收尾就显得生硬了,音乐的画面语言就不会有那么美的定格永恒。是箜篌给听众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许多美丽而神奇画面,一架箜篌给音乐丰满了翱翔的翅膀,不仅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飞翔,它早已飞越了维也纳的神奇美妙的音乐天堂!
_________________ 齐凤池,男,祖籍沧州河间。现生活在唐山。 发表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音乐,美术评论,饮食随笔系列等。多次获全国文学乌金奖,作品选入各种文集.作品见《诗刊》《星星》《诗林》《读者》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