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
|
|
春曉隱士孟浩然
張 航/編著
*
孟浩然:今日的湖北襄陽地區,古時山青水秀氣候宜人,是隱士喜愛高居的場所。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早年就住在那一帶。四百多年以後,這一帶又出了個隱士,他的名字叫孟浩然。他雖然不像諸葛亮一樣,有著轟轟烈烈的功績,一首『春曉』,卻幾乎成為每個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在春日微微潮溼的清晨,被含笑想起。 孟浩然,字浩然,唐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人稱孟襄陽。大約生於武則天永昌元年(六八九),卒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七四○)。他出生於小莊園主家庭,父袓可能都沒有做過官,但他自幼飽受正統的儒家教育。襄陽地處漢江水灣,乘船過漢水,東南可至鹿門山,那裡有他隱居的別業。肥田沃土,養育了詩人;名山勝水,陶冶著詩人的審美情趣。
他一生的生活經歷比較簡單,而且大半生是在襄陽隱居度過的。【舊唐書.文苑傳】說他:「隱鹿門山,以詩自適。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張九齡鎮荊州,署為從事,與之唱和。不達而卒。」根據【孟浩然集】,我們還知道,大約開元十三年前後,他還去過東都洛陽,或許應試,或許上書獻賦,總之是為了求仕。周旋了約兩年時間,結果失敗了。於是滿懷失意漫遊吳越,時間長達三年,踏遍了江東沿海一帶的山山水水。此外,他還遊歷過江淮、湘桂、巴蜀,時間也集中在中年,大抵為觀賞山水的幽趣,同時寄託仕途失意的愁懷。 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當時孟浩然疾疹發背將癒,因為高興,浪情宴謔,吃了新鮮魚蝦等食物,疾病復發,死於冶城南園,時年五十二歲。
在長安,孟浩然結識了王維,兩個人成了好朋友。那時候,王維正在皇宮裡供職。有一天,他悄悄將孟浩然帶到他辦公的處所裡玩。當他們正聊得起勁的時候,忽聽人報: 「皇上駕到!」孟浩然倉促間無處迴避,就急忙鑽入一張床的下面躲藏起來。唐玄宗進屋後,覺得有點異樣,就問發生了什麼事?王維不敢隱瞞,只好如實稟報。玄宗一聽,不僅沒有怪罪王維,反而很高興地說:「孟浩然這名字,我早就有所耳聞,只是沒見過這個人。快叫他出來吧。」孟浩然從床下爬出來後,趕緊叩頭謝罪。玄宗問他:「你近來有什麼好詩?念給我聽聽。」孟浩然稍加思索後,就把自己覺得最滿意的那首詩,高聲朗誦起來。當他讀到;「不才明主棄」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由於自己無才,所被英明的皇帝拋棄在一邊。玄宗誤解孟浩然的意思,認為是在諷刺他埋沒人才,就很不高興地說:「你自己不要求做官,怎麼說我拋棄了你呢?」由於惹怒了皇帝,孟浩然想在京城求仕的願望,也就成了泡影。
孟浩然的詩篇基本上創作於開元盛世。同時,作為大半生蟄居襄陽一隅的傳統隱士,他既沒有捲入上層政治鬥爭的漩渦,就不可能看到當時事實上已經顯露出來的種種社會矛盾,他所關心感慨的主要是個人的出處窮通,而不是人民的疾苦。這樣,他的作品就祇能局限於描寫田園隱居和尋山訪水的閑情逸致,抒發個人仕途失意的愁懷,因而缺乏廣闊的社會內容和光彩照人的理想。蘇軾曾說:「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耳」(【後山詩話】)引。這一評論是公允的。
但他作為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對於擴大詩歌創作的範圍,還是有貢獻的。特別是在藝術上,他以獨具特色的語言和意境,對王維等詩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孟浩然在詩歌創作方面的成就,使他博得了當時人們的傾慕,李白稱頌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杜甫稱讚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王維甚至曾將他的畫像繪製在郢州刺史亭內;王士源讚揚「文不按古,匠心獨妙」。
孟浩然,唐襄州襄陽人,其詩大多寫山水、田園、隱逸、羈旅,清幽、恬淡,自然渾成,與「王維」並稱王孟,為唐代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作家。襄陽屬浩然 提到襄陽,就會聯想到詩人孟浩然。他有修長的身材,清秀的面容,風神瀟灑。襄陽附近的名勝:峴首、黃山潭、襄江,當年都曾留下他的足跡,留下過他吟詠的詩篇。
襄陽東南的鹿門山風景幽美。傳說東漢時有隱士龐德公,曾在峴山下躬耕田畝,琴書自娛,不肯出仕。後來他託言採藥,帶領妻子登上鹿門山,一去不返,不知所終。孟造然對龐德公的為人十分崇敬,時常到鹿門山憑弔龐德公的遺跡。後來,他效法龐德公,在鹿門山中結廬自隱了很長的一段時期。在他寫的許多歌詠鹿門山的詩篇中,最著名的大概要數《夜歸鹿門歌》了:‧
襄江夜景,在他的筆下寫得如此恬澹清幽,可以想像孟浩然作為一個隱士的胸懷。不過,這只是他性格的一個側面。他也嚮往著積極人世,做出一番事業來。開元十六年﹙七二八﹚,孟浩然到長安去參加進士考試去了。
這時,孟浩然的詩名已傳遍天下。到長安以後,他很快就交了許多朋友。一天晚上,朋友們在祕書省聚會,不覺斗橫星移,清輝滿院,夜色已深。朋友們談興正濃,見月色如此美好,便提出聯句賦詩。當輪到孟浩然時,他吟出了「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的名聯。這兩句詩不假雕琢,純以白描手法,寫出了秋夜的清幽。舉座為之驚嘆,同時眾人也感到,在這樣一聯佳句出現之後,隨便花多少力氣去接續,也只能是頂著石臼跳舞—吃力不討好。於是聯詩之舉也就停止了。
經此一來,孟浩然的詩名是更響亮了。可惜他雖有詩名,卻還缺乏強有力的靠山。第二年進士考中,他名落孫山外。浩然很失望,卻還不灰心,留在長安繼續尋找機緣。雖然始終沒有登榜,只能發一通牢騷,隻身南下吳越再度浪跡天下,然而卻留下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說,一天,王維在官署閒居無事,便把孟浩然約到署中。兩人正談得起勁,忽報玄宗皇帝駕臨,已到署前。孟浩然躲避不及,只好藏在床底下。玄宗察覺王維的神色很不自然,問知孟浩然在這裡。便說:「孟浩然的詩名我早已聽到,倒要見見他本人。」
孟浩然被從床底下叫了出來,他驚惶失惜,狼狽不堪地上前拜見了皇帝。玄宗問道:「你身邊帶著詩嗎?」孟浩然搖搖頭,答道:「沒有帶」玄宗說:「那你就口誦一首給我聽吧。」
在封建時代,一個布衣百姓「闌入宮禁,闖犯聖輿」—也就是無意間驚動了「聖駕」﹙其實應該是「聖駕」驚動了他﹚,是一種犯罪行為。孟浩然驚魂剛定,一時想不出背誦什麼詩,只能把湧上心頭的第一首詩背了出來:
玄宗本以為孟浩然會吟一首歌頌功德的詩。一個布衣詩人邂逅了至尊的皇帝,即席吟詩,頌揚盛德,豈不是一樁可以記載在《實錄》上,傳之後代的佳話嗎?想不到孟浩然沒有這樣做。玄宗那張臉像六月裡的黃梅天,晴轉多雲說變就變,冷笑一聲說:「我從不隨便拋棄有才華的人。你自己不求仕進,怎麼倒說是我不用你呢。」他沉吟了一會,又說:「既然如此,你還是回南山故廬去吧。」
就這樣,孟浩然回到了襄陽。經此一番波折,他的仕進之心完全冷卻下來。他徜徉在山水田園的美景之中,寫了許多清幽曠遠的詩篇,和王維一起,成為田園山水詩派的開山祖。他的名字,從此和襄陽密切聯繫在一起,無怪後世有人寫
詩說:「襄陽屬浩然。」
孟浩然雪裡尋梅記:唐開元年間,在襄陽鹿門山到大王洲的漢水沙灘上,一年四季可看到一個中年人在江邊的沙灘上走來走去。他一不過河,二不候客,時而抬頭遠眺群山,時而俯視江河沙面,一年四季如此。即使是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裡,他也是如此,而且雪下得越大,他就越是不停地走在被鵝毛大雪覆蓋的白茫茫的"雪毯"上,好像在尋找什麼東西一樣。
來往渡口的人們好奇地向這位踏雪的人問道:"浩然公,天氣如此寒冷,您一個人在沙洲上走來走去,是在尋找什麼東西吧?"孟浩然抬頭樂呵呵答道:"我在這裡尋梅"。
鄉親們再看看他在雪地上踩出的一個一個腳印,真象是一朵朵"梅花"散落在大王洲上。因此有人送了孟浩然這樣一首打油詩:"數九寒天雪花飄,大雪紛飛似鵝毛。浩然不辭風霜苦,踏雪尋梅樂逍遙。"
孟浩然在沙洲上到底在尋找什麼"梅"呢?傳說,孟浩然早年與山水詩人王維結成了詩友、書信來往密切。有一年王維從長安來到襄陽,這使孟浩然喜出望外,趕忙為王維接風洗塵,並邀襄陽名流賦詩作文,以助酒興。孟浩然以主人身分先賦了這樣兩句詩:"千瓣梅花傲霜雪,春筍遇雨日三尺"。自認為是佳句。接著王維舉杯出口:"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蓄。"在坐的聽了肅然起敬,一致稱讚王維的詩技巧高超,大家向他求教,王維推脫不過,只好說道:"萬千字詞任其用。詩之精靈在四周。"孟浩然聽後則面帶愧色,但也倍受啟發。因此,決心體察一年四季山水景色變化的大自然之美,以填充自己創作的不足。經過數年刻苦觀察後,寫出了不少好的田園詩。四十六歲他遊京師時,適逢中秋佳節,長安諸學者邀他賦詩作會,他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之句,博得在坐詩人拍手稱絕。
春 曉
送朱大入秦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早寒江上有懷
留別王維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這首詩寫夜泊桐江的孤寂和對友人的思念。作者先通過對山、猿、江、風、月、舟等景物的描寫,表現仕途失意,飄泊異地的孤寂惆悵,寫情寫景如繪。最後由眼前的情景引起對揚州舊遊的思念,寫淚水雙流,藉急急奔流的江水寄託愁思。情深語摯,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自己的無限愁情都蘊含其中。全詩情景如繪,筆墨清淡,感情深沉。「風鳴」、「月照」一聯尤其如出水芙蓉,脫盡鉛華,全不見經意痕跡,是孟詩本色。
歲暮歸南山
【舊唐書.文苑傳】說,孟浩然「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這首詩寫懷才不遇的憤概,大約作於其時。首聯直抒胸臆,如骨鯁在喉,不得不吐,但二聯寫「休上書」,「歸敝廬」的原因,是明主不賞識,故人不援引,卻正話反說。後半部份寫年老歲暮,功名不就的憂愁。白髮、青陽本是無情之物,作者特下「催」、「逼」二字,於是那種汲汲於仕進而又事與願違,無可奈何的愁情躍然紙上。最後寫由「永懷」而憂愁不寐,因而見明月松影映照寒窗,一片空虛之景,狀無限淒涼之情,意境雙絕,餘味悠長。
岳陽樓
這是孟浩然一首著名的感興詩,描寫洞庭湖的壯麗景象,表現自己渴望出仕並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情。前四句極寫洞庭湖的空闊浩淼,氣勢雄壯。首聯寫闊,次聯寫壯。「氣蒸」句寫湖面上昇起的水氣遠連雲夢,「波撼」句狀波濤奔湧動蕩,使人感到它動地搖城,極盡洞庭湖的壯美,它與杜甫的「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同為歷代傳誦的描寫洞庭湖的名句。詩的後半部份由服前實景轉入言志。「欲濟」句明寫渡湖無舟,實際慨嘆有心出仕而無人援引,轉折巧妙而極自然。尾聯觀「垂釣」者與「羡魚」亦實亦虛,雖係用典而如出胸臆,這種雙重結構句法,也很難得。
春曉
詩第一句即點春曉,用「不覺」二字寫春眠的酣甜。第二句寫鳥啼聲傳入枕上,「處處」即是對春曉時聲響的描繪,也是寫初覺時的感受。因鳥的啼聲,推知天已放晴,故引出第三句對「夜來風雨聲」的聯想。末句用問話,寫對遭風雨的春花的擔心。全詩抓住「春曉」這一短暫時刻,寫出了春朝初醒時的情趣,反映了田園生活的清美,也表達了惜春的感情。小詩寫得清新含蓄,耐人尋味,傳世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吟誦於口的名篇。
過故人莊
詩題為【過故人莊】,意在寫田園,故不著重寫故人。詩從「邀」寫起,然後寫莊外、莊內及相約以後再來。對「綠樹」繞村、「青山」傍郭的田園風光,一開始就有引人入勝的描寫,對村居故人的留客方式,也表現得情趣飽滿,反映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這是秋季收穫的季節,因而有以上「開軒」、「把酒」二句所寫的生活情趣,所以結聯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以瞻想未來結束,留下充分想像的餘地,更是孟詩特點。
宿建德江
這首著名的絕句,作於作者漫遊吳越時。詩中表現的不僅僅是他飄然一身,獨遊異鄉的羈旅之愁,而且有他「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自洛之越】)的惆悵在內。所以第二句中的「新」字意味深長。這句雖從何遜「客心愁日暮」翻出,但蘊有新的失意感。下二句寫景,清曠真切。放眼原野,遠處的天邊顯得比樹木還低,這是旅程所見新奇景色;俯視江水清澈,明月倒映,倒像特來接近客人,自己孤寂無朋的處境,意在言外。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