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古聖先賢英烈傳---漢昭烈帝劉備(張航編著)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文章时间: 2009-9-21 周一, 下午4:16    标题: [原创]古聖先賢英烈傳---漢昭烈帝劉備(張航編著) 引用回复

漢昭烈帝劉備
張 航/編著








漢昭烈帝劉備(公元161~223年),字玄德,
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
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後代,
早年家貧,以販賣草鞋和編織葦蓆為生,
─ 1 ─
但他胸懷大志,百折不撓,
經過幾十年奮鬥,
居然成了雄據一方的蜀漢開國皇帝。

東漢靈帝末年,
劉備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
遂為安喜縣尉。
密誅曹操不成,潛逃。
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
後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
取得益州與漢中,
自立為漢中王。
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稱帝,
國號漢,年號建章。
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
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
享年六十二,諡號昭烈帝,
史稱劉先主。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劉備,蜀漢昭烈帝,
蜀漢的建立者,
漢室宗親,亂世的梟雄。
在鎮壓黃巾起義時認識關羽、張飛二人,
三人名為兄弟,實有父子之誼。

由於劉備是漢室宗親,
所以雖然關羽長劉備兩歲,
但仍尊劉備為兄長。
鎮壓黃巾後,劉備被封為安西縣令,
後因不滿督郵對自己的百般刁難,
鞭打督郵後棄官出走。
後又投奔公孫瓚,被封為平原縣令。

其後,曹操攻打徐州,
陶謙向劉備求救,
劉備遂從公孫瓚處借來數千兵馬,
─ 2 ─
又借得將軍趙雲,往徐州救援。
此時呂布偷襲曹操的根據地濮陽,
曹操不得已而退兵。

劉備則進駐徐州。
陶謙將小沛城交與劉備。
然後趙雲欲離去,
劉備苦苦相留,
趙雲答應日後必來投奔。

其後陶謙病故,
將徐州城交與劉備。
劉備遂自領為徐州牧。
此後被曹操所敗的呂布前來投奔,
劉備讓其居小沛。

後來,呂布偷襲了徐州,
劉備只能前往小沛。
其後袁術派紀靈帶大軍攻小沛,
呂布用“轅門射戟”救了劉備。

但其後,
因張飛和呂布產生矛盾,
使呂布攻小沛。
劉備只能前往許都投奔曹操。
曹操表奏劉備為豫州牧,
至此人稱劉備為“劉豫州”。

其後袁術稱帝,
曹操動員劉備、呂布、孫策三路人馬攻打,
占壽春後劉備前往小沛。
其後曹操欲討伐呂布,
便聯合劉備一起討伐。

呂布得知後立即先攻破小沛,
劉備只得逃往曹操營塞。
下邳城破,
─ 3 ─
白門樓上,呂布苦苦求僥,
劉備只說了一句“公不見丁原、董卓乎”,
便讓呂布喪了命。

其後,劉備隨曹操一起回許都,
卻不願居於人下,
以打袁術為藉口,
向曹操借兵,曹操允之。
打完袁術後,
劉備立即攻佔徐州。
曹操聞訊後大軍攻城,
劉備三兄弟失散,
劉備隻身逃往河北投袁紹。
其後在延津被曹操擊敗,
被袁紹派往汝南。

官渡一戰,曹操大破袁紹。
劉備自以為許都空虛,
便於汝南聯合劉辟一同打許都。
結果曹操及時趕回,劉備大敗,
只能前往荊州投奔劉表。
又因為不願居於人下,
一次酒後說了幾句真話,
劉表知其意,就讓其前往新野。

曹操派兵前來攻打,
劉備用計在道旁放火,
燒跑了夏侯敦。
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

曹操此時親率大軍南下,
劉備只能逃往江夏。
諸葛亮隻身前往東吳遊說抗曹,
孫權以周瑜為大都督在赤壁大破曹軍,曹兵北還。
此後,孫權又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
以促成孫劉聯盟。
劉備在這一時期取了荊州南部許多州郡,並占了襄陽。
─ 4 ─
210年,東吳大都督周瑜起兵取西川,
卻不料中途箭傷發作,逝世在巴丘。
龐統此時前來投奔劉備。
劉備在權衡了臥龍、鳳雛的軍事能力後,
決定帶龐統、魏延、黃忠前往取西川。

不料在戰鬥中龐統中箭身亡,
劉備只得讓諸葛亮入川,
並留關羽守荊州。
成都城前,馬超加入,
並勸降了劉璋。

214年劉備遂自領為益州牧,
並于其後連克數十州縣,
蜀國的版圖初步形成。
218年,劉備因兵馬整齊,
便起兵攻漢中,欲收東川。

定軍山一戰,黃忠因法正之謀,
斬殺了曹軍大將夏侯淵。
漢中已得,劉備自封為漢中王。
其後,關羽起兵攻樊城,
卻不知見好就收,
東吳呂蒙趁機用“白衣過江”之計取了荊州,
使關羽走投無路,
最後在麥城被俘。

建業城中,
關羽被孫權殺害。
220年,曹操病逝,
其子曹丕繼任魏王之位,
其後廢漢獻帝,建立了魏國。

次年,劉備以“漢室宗親”之名在成都稱帝,
立國號為“漢”,
史稱“蜀漢”,
蜀國政權正式建立。
─ 5 ─
次年,為爭奪荊州,
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
出兵30萬攻打東吳。
卻不料在起兵前夜,
張飛被屬下所殺,
屬下投奔東吳。

這更堅定了劉備攻打東吳的決心。
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
陸迅堅守不戰。
時過一年,
劉備在長江岸邊擺下八百里連營。
陸遜趁蜀軍戰義已無之時用火攻,
連營被燒,劉備只能狼狽逃走。
逃至白帝城,劉備以此為行宮,暫時住下。

次年,劉備病情惡化,
從成都招來蜀相諸葛亮,
以後事、孤兒托之。
見諸葛亮無反意、
只願一心撫佐太子劉禪後,
劉備方才放心。
言訖即逝,終年63歲。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故事
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但對此事的看法各有不同。
有人說諸葛亮是在測試劉備求賢的決心,
有人說諸葛亮在抬高自己的身價,
其實現代人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衡量古人,
而“三顧茅廬”中實際蘊含的道理卻離現代人越來越遠了。

現簡述一二如下。
在劉備第二次去臥龍莊求見諸葛亮不遇後,
曾留下一封書信。
在信中劉備表達了自己“久慕高名”,
但“兩次晉謁,不遇空回,
─ 6 ─
惆悵何似”的誠意。

略述了平生志向後,
劉備希望諸葛亮可以出山輔佐,
“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
並說自己要“齋戒薰沐”後再來拜訪,
其思賢若渴的心情躍然紙上。

身為皇叔能如此禮賢下士,
可以說仁至義盡了。
從世俗觀點看,
諸葛亮應該受寵若驚,
親自去新野詣見皇叔才是。

諸葛亮在第一次上《出師表》時,
對他當時的心態做出了解釋。
他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這其中有兩個字,
在修煉大法後引起了我的注意。
諸葛亮說的“苟全性命”
其實並不簡簡單單地是保住自己的命,
這裡的“性”和“命”是分開的,
而且“性”在“命”的前面。

其中“性”就是指“本性,心性”,
涵蓋著他做人的原則,
方式和氣節等等,
那是比“命”更重要的。

諸葛亮並非世俗中人,
對於滾滾紅塵中的名利色欲都看得極淡。
在答應劉備出山後,
他囑付弟弟諸葛均說:
“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
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 7 ─
後來諸葛亮因劉備托孤而鞠躬盡瘁,
病死在五丈原,
臨終前他上表給後主劉禪說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
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
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
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這就是諸葛亮的胸襟,
他出山輔佐劉備並非為了功名利祿,
為了人前顯貴,光宗耀祖,
而是為了順應天意的安排,
去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這樣淡泊名利的人
在古代道德比較高尚的時候比比皆是,
象在劉備三顧茅廬前後遇到的水鏡先生,
以及崔州平、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
沒有一個願意跟劉備出去做官打天下。

並非是因為他們才學不濟,
而是因為他們更喜歡過恬淡的生活。
而這種生活容易使人心如止水,
進入修煉的狀態。

李洪志先生在《洪吟》中詩:
“世間人都迷,執著名與利,
古人誠而善,心靜福壽齊。”
中國古代的文化是半神的文化,
許多人樂天知命,寵辱不驚。

他們深深知道歷史自有它的安排和發展規律。
崔州平在與劉備論及“治亂”的道理後,
對劉備說
“順天者逸,逆天者勞;
─ 8 ─
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
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

水鏡先生在得知徐庶走馬薦諸葛後
“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其實,
他們都能知道漢家江山氣數已盡,
無論誰都無力回天了。
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預言,
叫“馬前課”,
描述了從三國以後一直到今天的歷史大事,
其作者正是諸葛亮。
所以說對於歷史的走向,
諸葛亮實際上了如指掌,
這也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在第一次與劉備縱論天下大計時,
就準確地預言了三分天下的結局,
並取出一幅地圖,告訴劉備日後將在西蜀建國,
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

也能說明他為什麼在《後出師表》中說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他不便對後主明言,
但完全清楚六出祁山實際上是“欲以隻手將天補”,
結局也只能是“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

現代人讀《三國》,
只能嘆服諸葛亮的智慧和眼光。
卻實在想不出來,
這樣一個“躬耕隴畝”的村夫,
相交的皆非達官顯貴,
而當時的資訊又不發達,
他如何能那麼詳細地知道天下十幾路諸侯的性格,
勢力和相互關係,
又怎麼能如此準確地預言三國鼎立的結局呢?

其實,
─ 9 ─
懂修煉的人都知道這種智慧其實遠遠超出了人的層次,
達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不出戶,知天下”的境界。
而這種“知天下”
卻類似《轉法輪》第二講中
提到的“遙視功能”或“宿命通功能”。 “
人類的歷史就像一台戲”
有許多事情的發生都帶有戲劇性,而且匪夷所思。

比如官渡之戰,
袁紹70萬人馬對戰曹操7萬人馬,
而且曹操糧草不濟,
眼看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就在這時,
曹操用計燒了烏巢的糧草,擊敗了袁紹。

赤壁之戰,曹操擁雄兵83萬,
而孫劉聯軍只有幾萬人馬,
眼看曹操即將一統天下,
但一場火攻令他折戟沉沙,險些命喪華容。

□亭之戰,劉備統兵70余萬,
而孫權只有幾萬人馬,
就在東吳將玉石俱焚之際,
陸遜火燒連營700裡,
致使劉備敗回白帝城。

諸葛亮六出祁山,
其中有三次幾乎大獲全勝,
但突然遭遇大變而不得不中道而返,
最後一次更苦心排下計策
將司馬懿父子三人困於上方谷中,
點起地雷火器。
誰料想“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
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
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

每一次都是在千鈞一發、退無可退的情況下,
─ 10 ─
發生一件極其不可能發生的事,
並讓歷史在那裡轉折。
這是因為神要達到三國鼎立的局面,
不會讓一個國家不到神安排的時間就覆滅,
同時也在教導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正如《三國》結尾古風的最後四句說的一樣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這四句詩應該說是《三國演義》的點睛之筆。
無論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
他們手下的文臣武將表面上鬥智鬥勇,
那只是為了符合人中的理而表現給人看的,
其實是神安排下來的一種平衡,
達到三國之間的軍事上鼎足而立而已。

在修煉大法以前讀《三國》的時候,
關注的是一場場戰鬥的謀略,
喜歡看諸葛亮與周瑜、曹操、司馬懿鬥智。
修煉以後似乎更能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的安排,
更欣賞的是人物的品德操守,
更能理解古人遵天敬神時的謙卑,
更能體會到作者在著書時匠心獨運的地方,
也更能看出神在安排這段歷史時的細膩和嚴謹。










─ 11 ─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張航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雅虎讯息通 Skype帐号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