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古聖先賢英烈傳---公正廉明包青天(張航編著)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文章时间: 2009-9-21 周一, 下午4:47    标题: [原创]古聖先賢英烈傳---公正廉明包青天(張航編著) 引用回复

公正廉明包青天
張 航/編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拯(999年4月11曰~1062年5月24日)
名文正,字希仁,
父包懐,母周氏,
生了他們三兄弟,包拯排行第三,
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
為北宋著名清廉官員。
從小拜一寧老先生為師,
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舉進士第。

初任距家不遠的建昌知縣,官拜大理評事,
至開封府尹及龍圖閣大學士。
因為他進入「二府」成為
─ 1 ─
北宋最高決策機關成員後,
其衣著飲食和器具依然「如衣布時」,
是古代中國清官的典型代表,
包拯性情素來耿直,
在朝為官,表面上看他剛毅木訥。
事實上,他卻能明察秋毫,
尤其最痛恨有些貪官苛吏,
所以一般權貴和宦官們為之側目,
時時刻刻都在檢討自己,
沒有敢為非作歹的。
因此,
當時連婦人童子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廉潔、
能干和大公無私的。

民間傳說,
因包公為官清正,
陰陽兩間都能管,
就是白天治陽世,夜間治陰間,
故有活閻羅之稱。

民間諺語有云:
「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後世包括朱熹、歐陽修、劉敞、司馬光對
包拯皆有正面評價。

因父母年事已高,
不忍遠去為官,
直到雙親相繼去世,
守孝完畢,
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
期間長達十年之久,
故以孝聞於鄉里。

包拯有三妻張氏、
董氏(有一子包繶婚後兩年染病身亡),
後與隨嫁之待婢孫氏納為妾室
生一子包綖(1058年,改名包授),
─ 2 ─
因為包綖,家族得以繁衍;
包公另還有兩位女兒。
董氏於1068年病逝於合肥,與包拯合葬;
崔氏則於1094年去世,享年62歲。

宋景祐四年(1037),
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
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
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
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
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
都可以進行彈劾。

為懲治貪官,
自慶曆四年(1044)廿八月,
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
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
而天贓則是「民賊」。

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
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
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
皇祐二年(1050)至三年間,
包拯知諫院,
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
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
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
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
每至一地,
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
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

多次為了國家大事,
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
論斥權倖大臣,
─ 3 ─
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
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

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
三道奏章寫出來,
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
時刻警惕,
以國家大事為重。

請求仁宗虛心納諫,
分辨是非,
不要搞「先入為主」,
偏聽偏信,
而要愛惜人才,
除去苛刻,嚴正刑禁,
禁止妖言邪說,
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
朝廷多採納施行。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
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
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
至三年六月離任,
前後只有一年有餘。
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
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
治理得井井有條。
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
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
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
鐵面無私,敢於碰硬,
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
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
─ 4 ─
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
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
「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祐六年(1061),
他官至樞密副使,
於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
病歿於開封,謚號孝肅,
妻子董氏把生前奏議底稿交付
門生張田輯錄成《孝肅包公奏議》
即《包拯集》傳世,

由於包拯病逝,
「京師吏民,莫不感傷,
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
朝廷贈官吏部上書,
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次年歸葬合肥
並由宋樞密副使吳奎立下墓誌銘(現存安徽省博物館),
墓地曾於1199年由淮西路官員重修,
但於文革時期1973年3月
因當時革命委員會徵地被強行「遷墳」遭破壞。

包拯以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著稱,
故民間稱其包青天及包公,
就任開封府尹期間,
得到「四大名捕」
(王朝、馬漢、張龍、趙虎)與
有「御貓」之譽的御前四品帶刀護衛之
南俠展昭協助,
辦案既明查又暗訪,
執法既嚴謹又不失人情,
令正義得以順利伸張之餘亦導人向善。

因為開審考上狀元
─ 5 ─
成為駙馬爺的陳世美不認妻一案,
其妻子秦香蓮向王丞相攔路喊冤
開封府公堂門前右邊前有一鼓,
逄有重大冤情之時,
不論大小人物一經擊鼓鳴冤,
包青天定必升堂開審,
喊冤者可直接向包大人陳述冤情;
而傳說包拯審案不分晝夜:
日審陽間,夜審陰間;

並流傳多個審案故事傳頌後世,
著名的有《鍘美案》、
《狸貓換太子》、《烏盆案》等。
另古代小說《七俠五義》亦以其為主人公。
因其大公無私,
擁有一副鐵面如墨的臉孔以鎮懾佞臣,
額上掛有一彎蒼白明月,
故亦有「包黑子」稱號,
坊間傳說中包拯死後成了神明「馬國公」,
故現在稱的「馬國公」就是包公包拯。

當貪官容易,當清官難,
當一輩子清宮更難!
當一時清官,只能為民造福一時;
當一世清官就能為民造福一世。

海瑞是清官,被罷了官;
包拯是清宮,卻能穩坐開封府!
包青天能做一世清官的官場藝術。
天下第一清官包拯始終認為,
普通百姓是國家的根本,
只有老百姓日子過好了,
不受貪官酷吏欺壓了,
國家才能富強和太平無事。

如果過分搾取,
使天下蒼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 6 ─
不但國家不能富強,
而且會造成官逼民反,
動搖封建統治。
包拯之所以能做一世「清官」,
成為歷代人民愛戴的包青天,
其思想淵源就在於此。

當官不為民作主,
不如回家賣紅薯!
包拯所處的仁宗時代,
是一個關係社會。
那錯綜複雜的關係,
早已用一根既得利益與特權的繩索,
把官僚、貴族、豪紳、惡霸們聯繫在了一起。
被聯繫在一起的官吏豪強狼狽為奸,
貪贓枉法,四處敲詐勒索,
把法律當作兒戲,不依王法辦事,
橫征暴斂,任意欺壓百姓。

當時,要想為民作點主,比登天還難。
可是,包拯不畏權勢,
迎難而上,不怕身敗名裂,
沖破了一個又一個專為保護地主貴族利益編織的網絡。

包拯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法律專家,
也是影響最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
已經不像宋初那樣生氣勃勃的仁宋時代,
冗官、冗兵和冗費成為當時的三大災害,
老百姓的負擔加重,
各地出現了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

包拯從憂國憂民出發,
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
不能用奸邪的小人,
而且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的
「素有才能,公正廉明之人」。
在經濟方面,
─ 7 ─
他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
另一方面主張不能苛剝平民。
在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面,
包拯主張民富國強,
改善邊防措施,
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

做官就要做好官!
包青天一生愛民如子,
是老百姓受苦受難的救世主。
他大公無私,
一生儉樸,
衣食住行及生活習慣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

他為人剛直,
從不趨炎附勢。
他敢於直言,
不怕冒犯皇帝。
他執法如山,
斷案如神,
上至真命天子,
下至尋常百姓,
無一不崇敬他。
包青天剛正不阿,
希望中國能多出幾個包青天。

包拯死之謎:
一九八零年代,
合肥政府決定在包河的南岸修建包拯墓園。
包拯的遺骨,與家族中很多人合葬在一起的,
因此在遷葬時必須先做鑒定。
在鑒定過程中,
無意中發現包拯的遺骨中的砷元素含量特別高,
在當地引起了一場關於包拯死因的爭論。

包拯去世的那一年是六十三歲,
死前身體健康。
─ 8 ─
史料上說,
他是突然死於一場暴病的。
如果包拯遺骨中含有過量的砷元素,
就很可能是被仇敵所毒殺。
包公之死,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包公的傳說,大約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對他清明廉潔、高尚品德的讚揚,
二是對他執法公正、大義滅親的歌頌,
三是對他家教甚嚴、不容逆子的稱許。

包拯在朝為官整整25年,
無論是當諫官時的冒死直言,
還是當開封知府時的先斬後奏,
都表現了包拯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
心中只有社稷國家和公平正義。

包拯晚年曾立過一個「家訓」:
我的後代子孫,
凡是出來當官的,
如果貪贓枉法,
老了不准回我的老家;
死後,不允許葬在家族的墓地。
不聽我的教導,
就不是我的兒孫!
包拯讓石匠把他擬定的這份
「家訓」刻在石碑上,永誌不忘。

包青天包大人,
歷代流傳的經典的斷案,
是確有其事的文藝成就。
到處祭祀包公廟宇的情況來看,
包青天的故事依然是那麼樣的精采,
永遠是膾炙人口又能牽動人心的不朽傳奇。

包拯是在一個古代鄉村農家出生寒微的孩子,
而他所經歷的僅僅六十三年的生命,
─ 9 ─
距離今日竟已有千年之遙了。
由於包拯家以耕作為生,
所以從小到大遇農忙時,
包拯只能是個田裡忙著做農活的年輕農夫,
得等到農閒,
他才能寄居在城南的一座古廟裏,
埋頭鑽研學問。

他這一段沉潛的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了,
他一卷在手,廢寢忘食,
三更燈火五更雞,勤篤精進。

就這樣,包拯持續追求著思想的深刻跟生命的昇華,
不知覺間十年寒窗過去了,
到他二十八歲(西元1027年)考進士時,
他已經是一個滿腹經綸、胸臆如海的學者了。
包拯雖然一舉中了進士,
但是不論是朝廷任命他為「大理評事」,
或是任命他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
他都因為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

一個農家子弟歷經了千般辛苦才換來功名,
但是對於包拯選擇必須要放棄官職,
留在家裏的這個決定,
卻是義無反顧又理所當然的。

後來,朝廷又嚐試委
派他到家鄉附近的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
因為是在附近,
所以這一回,包拯確有赴任,
不過現實的情形是,包拯還是放心不下留在家中的父母,
所以方纔幾個月的官場生涯就此匆匆打住。

這一個望重一方的新科進士爺、
這一個正能大展鴻圖的地方父母官,
就這樣,竟然寧願回家端湯奉藥,侍候父母,
而不去追求所謂的自我實現、自我發展。
─ 10 ─
而且這一段時間,
又是在包拯人生的精華期中發生的;
他心裏一定是打定了主意,
建功立業可以放棄,
孝養父母不能缺席。

想不到這一延宕竟然前後長達了十年,
由此可知,「孝」、「義」在包拯的道德天秤中,
確實是佔了最重的比例。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鐵。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包拯

直等到父母相繼去世之後,
守孝完畢的包拯才離開鄉村,
前往京城等候授予新職,
而當時的他,
卻已經是一個青春盡逝的中年人了。

他住在小客棧裏,
夜晚依舊守燈苦讀,
就在這個期間,
他寫下了他平生唯一的一首五律,
他告訴自己:
做人要光明正大,
就像秀挺的木材應該做房屋的棟樑,
精煉的鋼料決不應去做鐵,
所以他必定要做一個無愧史書教誨的清官。
這就是他對自己未知的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所暗暗許下的承諾。

景祐三年(1036年),
包拯被任命為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
正式出山,
年近四十的他就在那裏當一個知縣這樣的小官。
可是他也就在這彈丸之地、
人稱九品芝麻官這種處境裡,
開始了他為後世傳頌千古的傳奇。
─ 11 ─
知縣期間,
他公正地斷了好多積案、奇案,
世人震驚的發現竟然在,
這樣一個沒有嚴明監督機制的官僚基層中,
包拯卻能奇蹟般的以身作則、自我監督。

他為官清廉,
而且言行一致、
剛正不阿、不畏權貴,
加上他斷案精準、才華顯溢,很快的便聲名遠播。

不久包拯升任知州一職,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
包拯任端州知郡事(地點在當今的廣東肇慶),
他調任之處盛產一種國寶級的名硯,
人稱端硯,是朝廷欽定的貢品,
也就是和湖筆、徽墨、宣紙一道,
並稱為「文房四寶」中的絕品,
據說是隆冬不冰的奇物。

所以當地的油水之多,
可是歷來貪官覬覦之處;
以往在端州任職的知州,
總要在上貢朝廷的端硯數目之外,
再暗使民工多製幾倍,以為賄賂,
好為不肖官員製造自己日後能升任京官的本錢。

包拯上任後卻明令決不多製或多收一塊端硯,
當地的硯工因此脫離了這永無休止的勞務剝削,
對包拯非常感激。
包拯三年任期屆滿,
硯工看他就連平時在公堂上用過的端硯也造冊上交,
心中的中充滿感佩與不捨。

於是眾人趕在船行之前,
送來了一塊用黃布包裹著的端硯,以為報答。
包公手下則因心有同感,
─ 12 ─
也就擅收入艙了。

後來,載著包拯離開端州的船經羚羊峽口時,
突然江面風浪大起。
包公覺察事有蹺蹊,
隨即查問,
並親自下艙檢查,
才發現船艙裏私藏的那塊當地百姓悄悄送給他的端硯。

包拯一言不發,
舉手便將那塊名貴的端硯丟入西江了。
瞬間,江面恢復了平靜,
傳說在包公擲硯之處,
就隆起了一塊陸洲,
也就是如今名叫「墨硯沙」的硯洲島。

後世以此神跡作為名勝,
即肇因於連上天都不忍見,
包拯他終其一生清白無垢的記錄蒙塵吧!
看來包拯的德行,已然感動十方,
方纔時有天兵天將隨護著他。

『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怨仇』----包拯
回京後,包拯終於開始了他身為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剛開始包拯擔任監察御史裡行,
又改監察御史,
這是一個「言事官」,
意思是對所有處事不當,
行事不法的官僚,
都可以進行彈劾的一個職設。

加上包拯他向來嫉惡如仇、
執法無私、堅為生民請命,
為官清廉有才、處事又剛毅有序,
以致當時在朝所有的貴戚、宦官皆為之斂手,
聞者莫不皆憚包公之名。

─ 13 ─
他曾上疏皇帝絕不可用貪官,
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
例如他竟然連續七次上書,
彈劾當時一位「心同蛇蠍」,
殘害百姓的江西轉運使王逵,
他即是當時最有名的酷吏。
不過,包拯他此時所開始揭發的,
只是宋朝這一個擁有龐大官僚系統的政治實體當中,
所有積弊運作中的冰山一隅罷了。

包拯是中國老百姓心中的神。
從南到北,在全國許多地方都設有紀念包公的祠廟,
到處都有人在跪拜他。
歷代文人還寫了不少頌揚包拯的詩詞,
用詩歌來歌頌他的剛正不阿和清正廉明,
表達對他的景仰之情。

包公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
是一千多年來老百姓心目中崇高的清官形象。
政治清明時,人們固然懷念他;
世道衰敗時,老百姓更加懷念他。
自宋朝到今天,雖然世事變幻不定,
然而,人們對於包公的懷念卻是永遠的。











─ 14 ─




 
 










包公祠「包公家訓」



合肥包公祠內的
「包氏支譜」




包拯乃宋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張航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雅虎讯息通 Skype帐号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