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
|
|
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張 航/編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
曾被封為荊國公,
後人稱他為王荊公。
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
思想家和文學家。
中國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峭直簡潔﹑富於哲理﹑
筆力豪悍﹑氣勢逼人﹑
詞鋒犀利﹑議論風生,
開創並發展了說理透闢﹑論證嚴謹﹑
邏輯周密﹑表達清晰﹑
熔事和議論於一爐的獨特散文文體。
王安石祖籍係原臨川縣城(今撫州市)鹽埠嶺,
父親王益大半生攜帶家眷在外地任地方官吏。
天禧五年(1021年),
王益任臨江軍(今江西樟樹市境內)判官時,
王安石于同年的農曆十一月十二日辰時出生
於縣城內的維崧堂。
王安石雖一生奔波宦途,
但亦曾多次回歸臨川故鄉,
其中第一次是在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
因祖父王用之病故,
十三歲的王安石隨同父親從韶州(今廣東韶關市)趕回故鄉奔喪,
─ 1 ─
並在靈谷峰上守孝三年;
第二次是在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
二十三歲的王安石考中第四名進士後,
任淮南(今江蘇揚州市)簽書判官不久,
借著到江南漕運上公務出差的機會,
回鄉看望祖母和祭掃外祖母墳墓;
第三次是在宋仁宗皇佑 二年(1050年),
王安石時年三十歲,
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做了三年縣官後,
任滿回汴京等待分配新的職務,
趁空返回故鄉。
由於他一生中在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
居住的時間比校長,
他的父母和大兒子王靂都葬在江寧,
因此他罷相後選擇在江寧蔣山的半山園閒居,
于宋哲宗無佑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66歲。
王安石從小天資聰穎,博學多才,“
自諸子百家之書,
至於《難經》、《素問》、《本草》、
諸小說,無所不讀;
農夫女工,無所不問。”
他在隨父親奔走南北的生活經歷中,
親身體驗了大地主、
大官僚對中小地主、
下層官吏的壓制,
目睹了兼併勢力造成的“民勞財匱”的社會狀況。
在歷任淮南判官、
鄞縣知縣、
舒州通判等地方官吏之後,
他經過長期的社會觀察和調查,
對當時北宋王朝
“積貧積弱”的社會危機更有深刻認識,
懷有“矯世變俗”改革政治的志向,
─ 2 ─
曾向仁宗皇帝上萬言書,
但未被仁宗採納。
宋神宗即位後,
王安石被提拔為參知政事,
繼而兩度出任宰相。
他在執政期間,
積極改革弊政,推行新法。
新法的內容有:
青苗法、免役法、
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
市易法、保甲法、
將兵法以及培養人材的學校制和科舉制的改革等等。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
或稱“熙寧變法”。
王安石是一個熱烈的愛國主義者,
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唯物主義思想家。
他反對唯心主義理學,
創立了“新學”。
在他的哲學思想中,
肯定事物“有偶有對”,
有矛盾對立,
因而促使事物發生運動變化。
他運用樸素的唯物辨證法和歷史進化論的觀點,
主張“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提倡不斷革新的精神。
他抓住“理財”和“整軍”兩大課題,
推行變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發展農業生產,
抑制兼併,抵抗外侮,
富國強兵,使當時的國家得以長治久安。
儘管王安石制訂的新法
在取得一些效果後被守舊派罷去,
─ 3 ─
但對後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列寧稱王安石為
“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我國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詩文方面有著卓越的成就,
對北宋的文學革新運動作出了重大貢獻,
被後人推祟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反對西昆派對聲律對偶的片面追求,
主張“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
提出“以適用為本”的現實主義文學觀點。
他的前期詩歌有充實的現實生活內容,
格調遒勁清新,
詞雖不多而立意高峻,
反映了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激烈的變法鬥爭。
他的散文重視以富有說服力的理論作內容基礎,
具有用語簡煉、樸素、立意超卓的特點。
王安石寫作態度非常嚴肅,
他的膾炙人口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
據說其中的“綠”字改了十余次方才定下來的,
這種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是非常值得後人學習的。
王安石晚年由於心情十分苦悶,
且受佛教的影響頗深,
詩中雖多閒適遣興之作,
但亦有關心時世、格調高昂之作,
在藝術上更臻于爐火純青的境地。
所著《字說》、《鍾山日錄》多已散失,
現僅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
《三經新義》中的《周官新義》殘卷行世。
在封建士大夫中,
王安石的個人品節是難能可貴的。
他位尊宰相,卻“視富貴如浮雲,不溺于財利酒色”,
─ 4 ─
質樸儉素,生活簡約。
他的妻子吳氏曾經瞞著他為他買了一名小妾,
王安石發現後,將小妾退還原來的丈夫,並贈給金錢。
王安石性孝友,所得的奉祿,任憑家人取用。
他在為母親守孝期間,
一個送信的人來到他家,
見他穿著樸素,
竟誤認他是“院子”(家仆)。
他一生為官清廉。
反對貪鄙,從不坐人抬的轎子。
有一次生病時,
部屬送給他一些黨參,
他也斷然拒絕。
晚年退居江寧時,
他住在蔣山半山園的幾間簡陋的房子裏,
後來又捐出作寺院;
每逢外出,
他騎一條小驢子,
途中要逢客人,
便下驢坐在小凳子上交談。
王安石這種平易近人、
生活簡樸的作風,
得那些百般誣衊、
攻擊他的政敵,
也不得不承認他“素有德行”,
“平生行止無一污點”。
他一生為官清廉,銳意改革,
對於官場中那些投機鑽營,
吹牛拍馬,拉拉扯扯,
行賄受賄等壞行為,甚為厭惡。
有一回,
─ 5 ─
一位客人前來拜訪王安石時,
帶來兩件家藏古物:
古鏡和寶硯。
準備送給他。
王安石看了看鏡子和硯臺,
確是稀罕之物,
於是故意問客人:
“這鏡子和硯臺有什麼特別的好處?”
客人說:
“你看這鏡面光滑透明,
近照人影一致,
可遠照二百里物和景;
再看這硯臺石質又細又密,
不傷筆,又省墨,
不信你呵口氣試試,
馬上就能得水磨墨。”
王安石哈哈大笑:
“兩件都算是稀奇寶物,
對我來說可沒有多大作用啊。
吾面不及碟子大,
哪還要用什麼能照兩百里的古鏡呢?
再說我有個習慣,
要寫字,必先取水磨墨。
你的硯臺能呵得一擔水,
又能值幾個錢?”
就這樣,王安石婉言拒絕,
把鏡子和硯臺都還給那客人了。
嘉右年間,
王安石和祖澤之同為舍人,
在朝廷負責起草聖旨詔書。
按當時規定,
這些人如幫人作詩文書畫,
可以接受報酬。
王安石卻一概不要。
─ 6 ─
有一次,王安石幫人作詩寫字,
主人贈送好酒三百小瓶。
因他不肯接受,
主人帶著僕人親自送到官府。
王安石還是不拿,
主人就想個辦法,
把三百瓶酒放置舍人院樑上。
不久,王安石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
回江寧辦理喪事。
而祖澤之趁王安石不在,
就把三百瓶酒拿下來,
分給舍人院落的每一個人。
後來,王安石知道了,
甚為憎恨祖澤之,以為不廉。
直到熙寧二年,
王安石做了宰相,
祖澤之做了杭州知府。
王安石還沒忘記祖澤之分掉三百瓶酒之事,
而且責令監司一定要追究祖澤之接受賄賂的罪責。
王安石面色黧黑,
門人憂之,去問醫生。
醫生說:“此垢污,非疾也,用藻豆洗面可除。”
王安石笑曰:“天生黑于予,藻豆其如予何?”
呂惠卿也常對王安石說:
“公面有墨,我送點園荽給你,洗之當去。”
王安石笑曰:“天生黑于予,園荽其如何?”
王安石當宰相時,得了氣喘病。
大夫開的藥方裏,有一味是紫團山人參。
這種藥,走遍京城也沒有買到。
有個叫薛師政的官員從外地回來,
聽說了這件事,就送了幾兩去。
王安石堅決不要。
有人勸他:
─ 7 ─
“你的病非得用這種藥才能治好。
治病要緊,接受點藥算不了什麼。”
王安石發起牛脾氣來了:
“我這一輩子沒吃過紫團山人參,
不也活到今天?
我就不吃它,還能立即死了?”
宋代是茶道鼎盛時期,
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是品茗行家。
宋神宗年代,王安石任宰相,
蘇東坡是他的門生,被派去黃州為官。
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
雖然服藥,難以除根。
必得陽羨茶,方可治,
但須用瞿塘中峽水。
所以拜託蘇東坡路過瞿塘時,
替他取一甕瞿塘峽水。
一年之後,蘇東坡送夫人回鄉後,
從夔州出發經黃州,準備回京,途徑瞿塘三峽。
當時的瞿塘三峽是指西陵峽,巫峽和歸峽。
西陵峽為上峽,巫峽為中峽,歸峽為下峽。
蘇東坡坐船順流而下,可謂一瀉千里,
兩岸風光秀麗,蘇東坡文興大起,
慾作一篇《三峽賦》,
在冥思苦想之際,不覺睡去,及至醒來時,
船已過中峽到下峽了,
東坡急忙分付水手撥轉船頭,
想要回去取中峽之水。
水手稟道:
「三峽相連,水如瀑布,船如箭發。
若回船便是逆水,日行數里,用力甚難。」
東坡無奈,
只好取下峽之水滿滿的汲了一甕,
預備帶給王安石。
─ 8 ─
到得京城,拜見王宰相,呈上三峽之水。
王安石立即命小童煮水烹茶,
當水候已到,
將陽羨茶放入茶碗中,
過了一會兒,
碗中方顯茶色。
王安石便問蘇東坡:
「這水是從哪裏取的。」
蘇東坡答道:「從巫峽。」
王安石說:「那麼是中峽的水了。」
東坡道:「正是。」
王安石笑著說:「你又在欺瞞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
東坡大驚道:「當地人說『三峽相連,一般樣水。』
這確實是下峽之水,不知老師何以知曉?」
王安石回答道:
「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
這瞿塘水性,出於《水經補注》。
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
惟中峽緩急相半。
太醫院的明醫,
知道我得的是中脘變症,
故用中峽水引經。
此水烹陽羨茶,
上峽味濃,下峽味淡,
中峽濃淡之間。
今見茶色半晌方見,
故知是下峽。」
東坡聽罷,
心悅誠服,
急忙離席謝罪。
─ 9 ─
王安石《材論》散文選
本文論述統治者應如何去發現人才和使用人才,對人才
的重要性和選拔任用人才的方法,作了相當精闢的論述。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為,患上之人不使其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樑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終身無天下之患,材之得失無補於治亂之數,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於敗亂危辱,此一弊也。又或以謂吾之爵祿貴富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戚在我,吾可以坐驕天下之士,而其將無不趨我者,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養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為天下實無材,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猶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為無材者耳。蓋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於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焉,此其所以異於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於眾,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異能於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此徒有見於錐之在囊,而固未夫馬之在琥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啼齧,求其所以異者蓋寡。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駑馬並驅,則唯傾輪絕勒,敗筋傷骨,不舍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後騏驥騕褭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 10 ─
夫南越之修簳,簇以百鍊之精金,羽以秋鶚之勁翮,加強弩之上而之千步之外,雖有犀兕之捍,無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決勝覿武之所寶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則無以異於朽槁之梃。是知雖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於是銖量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強者弱者無不適其任者焉。如是則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奮其所知以小事,況其賢能、智力卓犖者乎?嗚呼!後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於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獨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則能復先王之法度。能復先王之法度,則天下之小事無不如先王時矣,況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並世,而籌畫戰鬥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 11 ─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