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
|
|
破甕救友的司馬光
張 航/編著
破甕救友的司馬光
張 航/編著
楔子 生平梗概 代表著作 軼事 評價
楔子:
宋代為史學發展興盛的一代,
其史學發達,
其中與君主的提倡、
學術風氣的盛行有關。
史學的著作也相對的豐富,
而其中以司馬光所編著的一書《資治通鑑》最為有名,不僅是因為《資治通鑑》一書的內容之豐,
更是因其著作方法的進步、資料收集的用心,
而此書所涵蓋的時代之長,
所需閱讀的資料之多,
再再都是此書寫作所需突破的難處,
故能有此一歷史的鉅著的現世,
其寫作之人居功至偉。
而中國史學前後的二司馬,
雖相隔千年,
卻均以通史的著作
為中國史學寫下精采的篇章,
也都為後世的為史者奠下良好的典範。
生平梗概: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
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陝州(今山西夏縣)人,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
他經過19年的不懈努力
終于在元丰7年(1084年)完成了
《資治通鑒》的通史巨著,
內容以總結歷史統治者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為主。
在政治上,司馬光守舊,
竭力反對神宗支持的王安石變法,
長期辭官退居。
宋神宗死后,他被召入京,主持國政,
廢除了王安石變法的新政。
司馬光死后被追封為溫國公,
葬于家鄉夏縣。
入朝為官
司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
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
于是便給他取名“光”。
據史書記載,司馬光幼年聰穎好學,
尤喜《左氏春秋》,
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他不僅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
而且可以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
他好讀書,求甚解,
又有選擇,他不喜佛、老,
對歷史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
宋仁宗寶元初年(1038年),
司馬光二十歲的時候,中進士甲科,
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
后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荐,
入京為館閣校勘,
知同禮院,改并州通判。
嘉佑六年(1061年)升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
神宗即位后拜翰林學士。
在政治上,司馬光是保守派領袖,
他頑固地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教條,
竭力反對、阻撓王安石變法。
當神宗准備任命他為樞密副使時,
他堅持不受,
并以廢除新法為條件相要挾。
他還以故交舊友的面目三番五次給王安石寫信,
攻擊其變法是“侵官、生事、征事、拒諫”,
致使“天下怨謗”,
遭到王安石的嚴厲批駁。
熙寧三年(1070年),
司馬光看到新法已勢在必行,
便自請離京,
出知永興軍,
第二年至洛陽,任兩京御史台。
清廉簡朴
司馬光政治保守,無可諱言﹔
但他襟懷坦白,居官清廉,恭謙正直,
不喜華靡的品格卻也是公認的。
史書上記載著他這方面的許多小故事,一直傳為美談。
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
愿意以他為鄰。
司馬光敢于直諫,不阿諛奉承﹔
他舉忠斥奸,不為身謀。
在一篇《諫院題名記》上,
他要求做諫官的“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
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
彼汲吁名者,猶汲吁利也。
其間相去何遠哉!”
他曾經說自己平生所作所為,
沒有一件事是不能對人講的。
他廉潔奉公、
以節儉為樂的品德更是一直被眾傳頌。
仁宗皇帝臨終前曾留下遺詔,
要賞賜司馬光等大臣一批金銀財寶,
司馬光領銜上書,
陳述國家窮困,不愿受賞。
但几次都未被批准,
最后他將賞賜自己的一份交給諫院,充作公費。
他在洛陽任職時,
曾買地修筑了一所居住、讀書、游覽的“獨樂園”,
幽雅簡朴,他非常滿意。
但當皇上的使臣到這所宅院來向他問政時,
卻為這低矮的瓦房、間隔的陳設暗暗發笑,
他不能相信名揚天下的“司馬相公”會這樣寒磣!
司馬光的妻子死后,沒有錢辦理喪事,
兒子司馬康和親戚們主張借些錢,
也該把喪事辦得排場一點,
司馬光不同意,
并且教訓兒子處世立身應以節儉為可貴,
不能動不動就借貸。
最后還是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出去,
才草草辦了喪事。
這就是民間流傳的所謂司馬光
“典地葬妻”的故事。
嘔心瀝血著《通鑒》
司馬光在中國歷史上最突出的貢獻,
是他主持編寫了不朽的歷史巨著《資治通鑒》,
他的名字將和這部著作一起
永遠留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
司馬光從小勤奮好學,博通經史,
出仕后也一直堅持讀書,
尤其留心研討歷代史書。
他在館閣校書以及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官時,
看到滿架滿架的都是史書,
几間屋子都放不下,
如此浩翰的朝野史籍,
一個人窮畢生之精力也是看不過來的。
于是他逐漸產生了一個編寫一本
既系統又間明扼要的通史,
使人讀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歷史的興衰得失。
他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好友、
歷史學家劉恕的贊同和支持,
于是在嘉佑年間,
司馬光便在公事之余開始了
《通志》的編寫和工作。
治平三年(1066年),
司馬光將他寫好的《通志》進獻給英宗皇帝。
《通志》共八卷,
記述了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
共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主要寫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的盛衰興亡,
供皇帝參考。
英宗看后,非常滿意,
要他繼續寫下去,
并下詔設置書局,供奉費用,
增補人員,專事編寫工作。
司馬光深受感動,
很快便在右掖門處的秘閣內設立了書局,
并請來了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劉班,
劉恕、范祖禹等人,
共同討論了書的宗旨、提綱,
并分工由劉班撰寫兩漢部分,
劉恕撰寫魏晉南北朝部分,
范祖禹撰寫隋唐五代部分,
最后由司馬光總其成,
由司馬光之子司馬康擔任文字的校對工作。
第二年,英宗病逝,
神宗即位,開經筵,
在邇英閣進讀《通志》,
他認為《通志》比其他的史書更便于閱讀,
也易于借鑒,
就召見司馬光,大加贊賞,
并賜名《資治通鑒》,
說它“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還要親自為《資治通鑒》作序。
這就更加促進了這部史書的編修工作。
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資治通鑒》最后脫稿修成,
前后共成時十九年。
《資治通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記述了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到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
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丰富的歷史事實。
全書計二百九十四卷,另附目錄三十卷,
《考異》三十卷。
這部書,取材甚廣,網羅極富,
除依據正史處,還采用了野史雜志三百二十余種,
而且對史料的取舍極嚴,
考辨異同,盡力求真,
所以記述內容,比較翔實可信,
為歷代史學家所推崇。
《通鑒》文字以荀悅的《漢紀》為宗,
力求簡明扼要,文筆生動流暢,
朴質精煉,富有文學意味。
不僅可以作為歷史著作閱讀,
有些篇章也可當作文學作品欣賞。
司馬光在編修《資治通鑒》的十九年中,
付出了巨大的勞動,
特別是在洛陽的十五年里,
几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
“臣今筋骨痽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几,
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
臣之精力,盡于此書。”
司馬光為編書,常常廢寢忘食,
有時家里實在等不上他回來吃飯,
便將飯送至書局,還要几次催他才吃。
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長,
而且上邊沒有一個草字。
他的房子低矮窄小,
夏天悶熱難堪,
洒下的汗珠把書稿都浸濕了。
后來,他請匠人在書房里挖了一個大深坑,
砌上磚,修成一間“地下室”,
他就在這個冬暖夏涼的地方,
專心致志地埋頭編書。
他對史料考核極其認真,
追根尋源,反復推敲,不斷修改。
《通鑒》編成后,
洛陽存放的未用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
可見他為這本書付出了多么艱辛的勞動啊!
重執政廢新法
元丰八年,神宗病逝,
不滿十歲的哲宗即位,
由宣仁太皇太后垂帘聽政,
司馬光被起用為陳州知州,
路過京城時,
被留作門下侍郎,
次年又升尚書左仆射,
與呂公著(尚書右仆射)同執朝政。
司馬光執政后,
便開始排斥打擊變法派人士,
接連上表,徹底廢止新法。
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
司馬光病逝,終年六十八歲,
朝廷贈以“太師”、“溫國公”等稱號,
派專員扶靈柩返夏縣安葬,謚“文正”。
代表著作─《資治通鑑》
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
另有目錄三十卷、
考異三十卷,
故有三百五四卷,
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
終於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
共記載十二代,
歷經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
特別之點在於,
其採編年體的方式,
撰寫此一通史。
是中國歷史上貫穿時間最長的一部編年體的通史。
《資治通鑑》一書所經的時間之長,
其資料的需求量亦大,
在史料的運用上,
不僅獲朝廷的支持可參閱崇文院藏書,
並加上著史者司馬光及其助手私人的藏書,
數量之大,
浩如煙海。
據宋人高似孫統計,
採正史以外,
更用雜史諸書多達三百二十二家之多。
可見其史料運用之多。
《資治通鑑》所運用的史學方法相當的進步,
除司馬光外更有劉恕、劉 和范祖禹三人為助手。
首先助手按個人之所長來分工,
負責各段歷史,
將收集來的史料按年、月、日順序,
標明事目,並排列之,是為『叢目』。
其次
以『寧失於繁,勿失於略』為原則,
將叢目進行修正、
考訂,是為『長編』。
第三,
則由司馬光就長編的部份,
考其異同,
加以刪定,
遂為定稿。
共花費進二十年的時間才寫成。
《通鑑》一書,
以時間為主軸,
對史事的前因後果能有連貫的描寫,
較為完整,
是較紀傳體的史書而言的一個長處。
也由於《資治通鑑》一書,
在書中也有承續歷來史家在著作中的論贊的傳統,
其則是以『臣光曰』為開頭。
充分表達以『敘國家之興衰,
著生民之休戚,
使觀者擇其善惡得失,
以為勸戒』,
作為對人君的以歷史為借鏡的著作目的。
軼事 :
司馬光,自小聰穎,
七歲即能聽講《左氏春秋》,
並能向家人講其大要。
常手不釋卷,
因書廢食、不知寒暑。
一次在與小伙伴遊戲,
一兒童跌入儲水的甕中,
在場的兒童多驚慌失措,
光立刻用石頭擊破甕,
讓水流出,
使兒童免於溺水的情況。
可見司馬光在小小年紀即有冷靜的思緒和機智。
另外在著作資治通鑑,
費心勞力,
張新叟就有言,
在洛陽,
光是資治通鑑的草稿就裝滿兩間房屋,
可見其用功之勤。
評價 :
通鑑一書,
為宏偉的史書,
保存極豐富的史料,
且其史學方法的進步更為人所稱誦。
當然司馬光投入數十年的心血
更是為日後的歷史工作者立下學習的楷模。
司 馬 光
傳記
詩詞
古文
軼聞
教材教法
書法
資治通鑑
評通鑑
傳記
詩詞
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與乍晴
南山分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
唯有葵花向日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江月 佳人
寶髻鬆鬆挽就
鉛華淡淡妝成
紅煙翠霧罩輕盈
飛絮游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
有情還似無情
笙歌散後酒微醒
深院月明人靜
古文
訓儉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
輒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但順吾性而已。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
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
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吾記天聖中,先公為群牧判官,
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酒酤於市,果止於梨、栗、棗、柿之類;肴止於脯醢、菜羹,器用瓷漆。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會數而禮勤,
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肴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
,不敢會賓友,常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苟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故不隨
俗靡者蓋鮮矣。嗟乎!風俗頹敝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公笑
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參政魯公為諫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於酒家,既入,問其所來,以實對。上曰:「卿為清望官,
奈何飲於酒肆?」對曰:「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上以無隱,益重之。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所親或規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公歎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
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
豈庸人所及哉!
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
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
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
」
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
食粟,君子以為忠。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衛靈公,
史蝤知其及禍;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
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
家風,今多窮困。
其餘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聊舉數人以訓汝。汝非徒身當服行
,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云。
諫院題名記
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無不得諫者。漢興以來,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居是
官者,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汲於名者,
猶汲汲於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
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 其職事。慶曆中,錢君始書其名於版,光恐久
而漫滅。嘉祐八年,刻於石。後之人將歷指其名而議之曰:「某也忠,某也詐,某也直,某也曲。」嗚呼!可不懼哉!
魯仲連義不帝秦
王陵攻邯鄲,少利,益發卒佐陵,陵亡五校,乃以王齕代王陵。趙王使平原君求
救於楚,楚王使春申君將兵救趙。魏王亦使將軍晉鄙將兵十萬救救。秦王使謂魏王曰
:「吾攻趙,旦暮且下;諸侯敢救之者,吾己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恐,遣人
止晉鄙留兵壁鄴,名為救趙,實挾兩端。又使將軍新垣衍閒入邯鄲,因平原君說趙王
,欲共尊秦為帝,以卻其兵。
齊人魯仲連在邯鄲,聞之,往見新垣衍,曰:「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彼即肆然而為帝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不願為之民也!且梁未睹秦稱帝之
害故耳,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新垣衍怏然不悅,曰:「先生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吾將言之。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九侯有
子而好,獻之於紂,紂以為惡,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辯之疾,故脯鄂侯。文王聞之
,喟然而嘆,故拘之牖里之庫百日,欲令之死。今秦萬乘之國也,梁亦萬乘之國也,
俱據萬乘之國,各有稱王之名;奈何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卒就脯醢之地乎?
且秦無已而帝,則將行其天子之禮,以號令於天下;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
所不肖而與其所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新垣衍起,再拜,曰:「吾乃
今知先生天下之士也!吾請出,不敢復言帝秦矣!」
論東漢風俗 司馬光 資治通鑑
教化Œ,國家之急務也;而俗吏?慢Ž之。風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識長慮‘,然後知其’為益之大,而收功之遠也。
Œ教化,推行教育,感化百姓。
?俗吏,俗,一般。
Ž慢,怠慢,輕忽。
?庸君,庸,庸碌,愚庸。
?惟,通唯,只有。
‘深識長慮,深謀遠慮。
’其,表教化風俗。
推行教育,感化百姓,這是國家最急切的事務,而一般的官吏卻輕忽它。端正社會風俗,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而愚庸的君主卻忽視它。只有有智慧的君子,深謀遠慮,然後知道教化風俗的益處之大,收成的功效之遠。
光武遭漢中衰Œ,群雄糜沸?,奮起布衣,紹恢前緒Ž,征伐四方,日不暇給?。乃能敦尚經術?,賓延儒雅‘,開廣學校,脩’明禮樂。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繼以孝明孝章,遹 追先志”,臨雍拜老•,橫經問道?。自公卿大夫,至於郡縣之吏,咸選用經明行脩‚之人。虎賁衛士ƒ,皆習孝經。匈奴子弟,亦遊„太學。是以教立於上,俗成於下…。其忠厚清脩†之士,豈惟取重於搢紳‡,亦見慕於眾庶。愚鄙ˆ污穢之人,豈惟不容於朝廷,亦見棄於鄉里。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Œ中衰,中道衰微,指王莽篡漢一事。
?糜沸,糜,稀飯。沸,開水。糜沸,喻混亂之甚。
Ž紹恢前緒,紹,繼承。恢,擴大。前,先人,祖先。緒事業。
?日不暇給,日,時間。不暇,不夠。給,分配。
?乃,同仍也。敦尚,督勉崇尚。
‘賓延儒雅,以賓客的禮節延請儒者。
’脩,注重。
“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用武力統一天下,又用禮儀教化使天下太平。
”遹追先志,遹,遵循。追,發揚。先志,祖先的志業。
•臨雍拜老,雍,辟雍,天子所設太學。拜老,敬老的禮儀。漢明帝在永平二年,春二月,親臨辟雍,行大射禮。冬十月行養老禮,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
?橫經問道,橫,捧也。橫經,橫執經書,示恭敬之意。
‚咸,都也。經明行脩,經明,明經,通曉經義,喻博學。
行脩,品行修成,品德高尚。
ƒ虎賁衛士,勇猛的衛士。
„遊,遊學,讀書。
…教立於上,俗成於下,在上位的人,能以身為教,在下位的人,就會蔚成美俗。上行則下效也。
†忠厚清脩,忠,忠直。厚,敦厚。清,廉潔。脩,有脩養的。
‡搢紳,搢,插笏,手持的玉版。紳,大帶。搢紳,做官的人。
ˆ愚鄙,愚昧卑鄙。
光武帝遭遇到漢代中道衰微的時候,天下一片混亂,於是由一個平民奮勇而起,繼承並擴大先人偉大的事業,他征討四方的盜賊,時間幾乎都不夠用。但仍能崇尚學術文化,對儒學之士加以禮遇,並且廣設學校,注重禮樂制度。用武力統一天下,又用禮儀教化使天下太平。明帝、章帝繼承了光武的事業,因而親臨太學,舉行養老的禮儀,捧著經典,向儒師問學問道。從朝廷中的大官,到地方上的小吏,都選用通曉經義,品德高尚的人。即使是勇猛的衛士,也都學習孝經。甚至匈奴的子弟,也來太學讀書。所以在上位的人能夠以身為教,在下位的人就會養成良好的風氣。那些忠直敦厚廉潔有修養的人,不僅被做官的人看重,就是所有的百姓,也都欽敬羨慕。那些愚昧卑鄙污穢的人,不僅不能容身在朝廷之上,並且也被鄉里的人所唾棄。從三代之後,風氣教化的敦厚高尚,沒有像東漢那麼興盛的。
及孝和以降,貴戚擅權Œ,嬖 倖用事?,賞罰無章Ž,賄賂公行,賢愚混殽?,是非顛倒,可謂亂矣!然猶 不至於亡者?:上‘則有公卿大夫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李膺之徒,面引廷爭’,用公義以扶其危“;下則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滂、許劭之流,立私論”以救其敗。是以政治雖濁,而風俗不衰。至有觸冒斧鉞 •,僵仆?於前;而忠義奮發,繼起於後,隨踵就戮,視死如歸‚。夫豈特數子之賢哉?亦光武、明、章之遺化也。
Œ貴戚,皇親國戚。擅權,專權。
?嬖倖,皇帝寵臣。用事,當權。
Ž章,章法,原則。
?混殽,錯雜。賢愚混殽,同好壞不分,玉石不分,董蕕同器,利鈍齊列,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
?然,連綿不斷。者,原因。
‘上,朝庭。
’面引廷爭,引,當面指正。爭,諍,糾正,諫諍。
“公義,公理正義。其,指朝庭。
”立私論,立,發表。私論,私人的言論。
•斧鉞,刑具,引申刑法。
?仆,倒地而死。
‚視死如歸,把死亡當回家一樣的從容。
到了和帝之後,皇親國戚專權,受帝王寵愛的佞臣當政,賞罰沒有一定的原則,公然收受財物而貪污,好人壞人錯雜在一塊,對或不對也顛倒不分,真可說是混亂不堪了!可是能連綿不斷不致滅亡的原因,是因為在朝廷有像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李膺這些君子,當面來糾正諍諫,用公理正義來挽救朝廷的危機;在民間則是有像符融、郭泰、范滂、許劭這些正直的人,發表個人的議論以挽救國事的敗壞。所以政治雖然渾濁不堪,而一般的風氣並不衰竭。雖然有些人因此冒犯刑法而死,而有忠誠節義的人又繼續起來,隨著犧牲生命,把死亡當做是回家一樣的從容。這種表現,並不僅是以上這些人的賢明,也是光武帝、明帝、章帝的教化所留下的影響。
當是之時,茍Œ有明君,作而振之?,則漢氏之祚Ž,猶未可量也。不幸承陵夷頹敝?之餘,重以?桓、靈之昏虐‘,保養姦回’,過於骨肉;殄 滅“忠良,甚於寇讎。積多士之憤,蓄四海之怒。於是何進召戎”,董卓乘釁•,袁紹之徒,從而構難?。遂使乘輿播越‚,宗廟ƒ兵墟,王室„蕩覆,烝民塗炭…,大命隕絕†,不可復救。然州郡擁兵專地者,雖互相吞噬,猶未嘗不以尊漢為辭,以魏武之暴戾彊伉‡,加有大功於天下,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 ˆ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之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
Œ茍,如果。
?作而振之,作,興起。振,振作。
Ž祚,命運。
?陵夷,陵遲,陵替,衰微,衰敗。頹敗,敗壞。
?重以,加上。
‘昏虐,昏庸暴虐。
’姦回,回,奸也,姦回,同義複辭,奸邪也。
“殄滅,殺害,滅絕。
”戎,兵災。
•乘釁,作亂造反。
?構難,挑起戰火。
‚乘輿播越,乘輿,比喻天子。播,遷也。越,逸也,逃也。天子逃亡在外。
ƒ宗廟,事業。
„王室,朝廷命運。
…塗炭,生活困苦。
†大命,國家命運。隕絕,滅絕,斷絕。
‡暴戾彊伉,強橫暴戾。
ˆ沒,歿也。
‰猶,還,仍。
在這個時候,如果有一位賢明的君主,興起而振作這種教化,那麼漢朝的壽命,還是不可限量的。不幸的,在緊接著衰頹敗壞之後,又加上桓帝、靈帝的昏庸暴虐,保護姦邪的人,超過了自己的子女;殘害忠良之士,又比殺仇敵還要嚴厲。終於蓄積了天下人的憤怒,於是何進召來了兵災,董卓乘機作亂,袁紹這些人,又隨著挑起戰火。於是使得皇帝流離失所,祖先的事業成了廢墟,王室固然滅亡了,天下的百姓也犧牲了,國家的命運斷絕,沒有辦法重新挽救。然而雖然地方上擁有武力地盤的人,互相兼併,但仍都是以尊漢室作為藉口,即使像曹操那樣的強橫暴戾,又對天下有極大功勞的人,他早就不把君主放在心裡了,卻一直到死也不敢廢漢而自己稱帝。這難道是他心中沒有這種想法嗎?只是恐懼於君臣的名義而壓抑了野心啊!
由是觀之;教化安可慢,風俗安可忽哉?
這樣看來,教化百姓怎麼可以怠慢?端正風俗怎麼可以忽視呢?
書法
司馬光六十七歲時所書,答其在寧州任職之侄的信札。
內容為囑其侄辭官歸里奉養雙親。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司馬光薦才
(http://www.epochtimes.com)
北宋名相司馬光並非一直春風得意,在他失意賦閑在家時,他曾一度消沈。好在他熱愛讀書,喜歡交朋友,與友人一起舉杯小酌,談古論今,時光也好打發。
司馬光當宰相後日理萬機,案頭文書堆積如山,其中有不少是舊友來函。這些人在給司馬光的信中,多半是回憶舊情,欲勾起司馬光的懷舊情結,然後就是敍述個人目前處境如何不好,大有懷才不遇的感歎,繼而或暗示或者恬不知恥地表示希望得到司馬光的提攜……司馬光對這些來信並不是每函必覆,對其中啼饑號寒者有時也給予恰當的接濟;對有意進取功名者覆函表示鼓勵;對厚顏討官要爵者則置之不理。
司馬光也並非全然不念舊情。公餘,他也有時憶起故舊,對舊友中那些德行好、有才氣的,他是忘不掉的。
這一天,史館的劉器之來拜望司馬光,談完公事後,司馬光問劉器之道:「器之,你可曾知道,你是怎樣進入史館的?」
「知道知道!若不是君實(司馬光字君實)兄為薦,器之將依舊是布衣寒士……」
不等劉器之說完感恩圖報之類的話,司馬光又問他道:「那你可知我為何要推薦你呢?」
「知道知道!這完全是君實兄有念舊之情……」
「哈哈!這點你就說錯了!我的故友舊交倒確實不少,如果僅因念舊而薦人,那朝廷裏不到處都會有我的舊友?」
劉器之聽後一時茫然,他靜待司馬光說下去。
司馬光果然接著說道:「在我賦閒居家時,你經常去我那裏。我們在一起談文論史,各抒己見,有時還爭得面紅耳赤。嘻嘻,回想起那段生活,還真有些意思。我當時心境不好,你常常寬慰我,鼓勵我。我那時無權無勢,能有你這樣的朋友,真是幸事!後來我做了官,如今已是宰相,那些過去的泛泛之交,甚至僅見過一面、對答過幾句話的人,都紛紛給我來信,借敍舊為名,行要官之實。可只有你是從不給我來信的人!你並不因為我居高位而生依附之心,你對我一無所求,依舊讀書做學問!不打失意人、不捧得意人,這就是你與其他人的最不同處。我就是衝這一點竭力向朝廷推薦你的……」
劉器之聽罷,起身對司馬光深深一揖:「君實兄知我,我由此更知君實兄!」(
司馬光寫《通鑑》
王安石罷相以後,宋神宗還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維持了將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歲的太子趙煦(音x□)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臨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對新法的。她一臨朝,就把反對新法最激烈的司馬光召到東京擔任宰相。
司馬光是當時最有名望的大臣,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的名聲,從他幼小的時候已經開始傳開了。他七歲那年,就開始專心讀書。不論是大伏暑天,或者數九寒冬,他總捧著書不放,有時候連吃飯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讀書用功,而且很機靈。有一次,他跟小伙伴們在後院子裡玩耍。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裡。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來救。司馬光不慌不忙,順手從地上拾起一塊大石塊,使盡力氣朝水缸砸去。“砰”的一聲,水缸破了,缸裡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
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宋神宗在位的時候,司馬光擔任翰林學士。司馬光和王安石本來是要好的朋友,後來王安石主張改革,司馬光思想保守,兩個人就談不到一塊兒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後,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馬光沒有一件不反對。有一次,司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時,以老朋友的資格,寫了一封信,責備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員的職權,惹是生非,搜刮財富,還拒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王安石寫了一封回信,對司馬光的四條責難針鋒相對地作了反駁。信裡說: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說我侵犯別人職權;為國家辦事,怎能說我惹是生非;為天下理財,怎能說是搜刮財富;駁斥錯誤的言論,怎能說拒絕意見。
司馬光接到回信,氣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撐腰,也無可奈何。最後,他辭去朝廷職務,離開京城,到了洛陽,表示不願過問政事,關起門來寫書了。
原來,司馬光對歷史很有研究,他認為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通曉從古以來的歷史,從歷史中吸取興盛、衰亡的經驗教訓。他又覺得,從上古到五代,歷史書實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沒有那麼多時間看。於是,他很早就動手編寫一本從戰國到五代的史書。宋英宗在位的時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獻給朝廷。宋英宗覺得這本書對鞏固王朝統治有好處,十分讚賞這項工作,專門為他設立一個編寫機構,叫他繼續編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後,司馬光又把編好的一部分獻給宋神宗。
宋神宗並不信司馬光的政治主張,但是對司馬光編書卻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輕時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書都送給司馬光,要他好好完成這部著作。還親自為這本書起了個書名,叫《資治通鑑》(“資治”就是能幫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馬光罷官回到洛陽之後,就專心寫《資治通鑑》,一共花了十九年時間,才把這部著作完成。這部書按歷史年代編寫,從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時期公元959年,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
為了寫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資料,除了採用歷代的正史之外,還參看各種歷史著作三百多種。據說,這部書寫成的時候,原稿足足堆放了兩間屋子。由於它的材料豐富、剪裁恰當和考證嚴格,加上文字精練生動,所以成為我國史學史上最有價值的著作之一。它對於後來的人研究歷史,提供了比較完備的資料。
在整整十九年時間裡,司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資治通鑑》完成的時候,他的身體已經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齒大多脫落了。由於他在史學方面作出了貢獻,他被認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史學家。
司馬光在洛陽寫了十多年書,但是因為他反對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的官員都很記掛他。他雖然口口聲聲說不談政治,但是許多人還把他當作“真宰相”看待,連普通百姓也知道洛陽住著一個司馬相公。
高太后臨朝執政,把司馬光召回朝廷,司馬光已經是又老又病了。但是,他反對王安石新法卻絲毫不肯放鬆。他一當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廢除新法。有人勸阻他說,神宗剛剛去世,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總不大好吧!司馬光氣呼呼地說:“先皇帝立的法度,好的自然不要去改動,像王安石搞的那一套,卻是害民的事,為什麼不能改?再說,現在高太后執政,高太后是神宗的母親,做母親的改動兒子的主張,有什麼不可以?”
就這樣,他不顧許多官員的反對,到了第二年(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的新法一古腦兒廢除了。王安石聽到這個消息,當然十分生氣,不久就鬱鬱不樂地死去。而司馬光的病也越來越重,在同年九月咽了氣。
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鑒》影響千秋帝王
1086年10月11日,北宋時期傑出的史學家、著名政治家司馬光病逝,他留下的巨著《資治通鑒》深深影響了近千年來的眾多帝王和文人學士。
司馬光的名字,連中國兒童也不陌生,筆者孩提時也是看到“打破缸”的故事而知此人。若按如今時尚評選古代十大傑出少年,想來這位幼年即有見識的官宦之子必名列其中。
研究歷史的人談起司馬光,卻視其為毀譽不一的人物。他之所以與司馬遷並稱為古代史家雙絕“兩司馬”,是因為留下一部300萬字的我國首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而且至今它還是全國各大書店的暢銷書。歷史上諸多的衝突與整合、光榮與腐敗、聖潔與陰謀,都在卷中徐徐展開,其作者乃至許多重要讀者的身世沉浮更是令人扼腕長嘆……
-生前以聰明、廉潔揚名,死後卻遭奪官、砸碑的厄運
1086年10月11日,官至宋朝宰相的司馬光受中風的多時折磨去世,享年68歲。彌留之際他唸唸不忘的,是已故神宗皇帝下令在杭州刊刻的《資治通鑒》尚未完成付印。
三年前寫完《資治通鑒》時,司馬光因耗費了19載心血,已齒落髮白自感來日無多,預留下喪事不可奢華的遺囑。他死後殮入早備好的薄棺,遺體僅蓋一舊布被,隨葬的只是一篇專門頌揚節儉的文章──《布衾銘》。前來弔唁的太皇太后、皇帝和大臣看到府中蕭然,滿屋圖書,床上鋪一領舊竹蓆,都慨嘆不已。朝廷送來2000兩喪葬銀,其子遵父遺命全部退回。此種情景,在盛行厚葬陋習的封建社會可謂罕見。
司馬光生前廉潔,又以反對納妾、夫人亡後不續娶而有口皆碑,其揚名天下卻是在他六七歲時。司馬光的父親長期任掌管皇家藏書閣的三司副使,有比他人更優越的讀書條件,且比一般紈袴子弟更願動腦。童年司馬光在花園玩時,小朋友落入水缸,他臨機想出以石頭打破缸救人,其機智的表現隨後被畫工繪成《小兒擊甕圖》在汴梁張貼。成年後的司馬光沿著讀書做官仕進之路節節高升,多數時間是任學士、翰林等閒職。宋代官員在歷朝中薪俸屬最多,司馬光又受皇帝器重並有豐厚寫作經費,雖號稱兩袖清風,也能在洛陽買下一處花草繁盛的“獨樂園”多年專心著述。後世那些窮酸的文人學子觀此,還是會羨慕不已。
同童年救人時開創新舉措相反,司馬光成年後為官卻一向強調“守常”。他臨終前為相,僅數月便把文壇老友、政壇對手王安石實行的新政全部廢除,這同當初王安石的變法一樣也引起天下騷然。司馬光死後八年,哲宗皇帝便將他打成“姦黨”,追奪官譽謚號並砸了刻有御書的墓碑。又過了三十餘年,金兵南下摧枯拉朽般輕易攻下汴京,宋朝兩個皇帝成了俘虜,漢族後來長期以此為奇恥大辱。北宋元氣是為王安石變法所傷,還是被司馬光復舊所壞,幾百年間史家爭論不休。不過司馬光在學術上成就斐然,在政治上卻肯定是個悲劇人物。
-《資治通鑒》令人讀不了幾卷便倦然思睡,卻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司馬光主編並最後統稿完成了《資治通鑒》,並以此垂於璀璨的中華史冊。坦率地講,筆者上大學後初閱此宏卷時感到枯燥如同嚼蠟,遠非《史記》、《漢書》讀起來能得到文學享受。司馬光在成書後也承認,只有王益柔能一氣讀完,其他人看不了幾卷便倦然思睡。
《資治通鑒》的中心思想,是力維正統,排斥異端,強求一律。令人不解的是,司馬光又把一些篡位弒君、殘民暴戾的政權年號當做正朔,以強大者為尊。寫三國時,他與社會上千年來的愛惡不同,以曹魏為正統而貶蜀漢,這恐怕也只能用“勝者王侯敗者賊”的歷史觀解釋。不過,此書的創作得到皇帝同意,宋神宗欽定書名,完稿後用八個月觀閱一遍,讚其“既廣博又得其要領”,還親自作序。於是此書頒行天下,後來還禮贈朝鮮、越南等國王。
《資治通鑒》雖難讀,史學價值卻甚高。在朝廷支持下,編者盡找天下民間史料,皇家的藏書也都提供使用,加上司馬光同幾個助手有著很高的史學素養,該書能詳細記錄從東周至五代1362年的歷史過程,並做了許多考證,在眾多方面超越了前人。現代考古工作者曾找到司馬光寫“通鑒”的草稿,發現每個字都工工整整毫不潦草,且能反復利用舊紙,其治學嚴謹和節儉的精神躍然於這些古文物之中。
《資治通鑒》中有一些封建糟粕,主脈又強調帝王沿革而輕視經濟,不過宏卷中仍能反映出社會生活的眾多方面。從這一如同大琥珀般晶瑩透徹的卷冊中,可以看到民族發展的血脈,看到歷史機緣,了解治內攘外的權術,因此該書問世後一直被推崇為中國史學的巨篇,甚至形成了專門的“通鑒學”。無數文人學子特別是學習歷史的人,歷代都熟讀此書。毛澤東去世後,人們從他故居存書中發現,這位領袖對《資治通鑒》的反復閱讀圈點竟達1 7遍之多。同《二十四史》一樣,這部書是毛澤東於解放後最喜歡讀的書籍。
-專制與戰爭的主旋律,回蕩在這部帝王教科書的宏卷中
宋神宗給司馬光主持編寫的通史所定之名,“資治”意味著供統治所用,“通鑒”則是借鑒之意。按近代人更簡明的評價,《資治通鑒》是一部標準的帝王教科書。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代最注重借鑒歷史謀略,現實治國之術卻極糟。不過,歷屆宰相和他們的皇上差不多都屬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只勉強降住宋江、方臘之類造反派,對外族總是挨打獻幣求和直至被其滅亡。大概是男性將相兵丁太窩囊,以致後人要編出“楊門女將”的戲劇勉強找回點感覺。
對這種歷史慘象,不能只責怪司馬光那一代人有才無能。從中國古代史宏觀角度看,宋代是走向衰落的轉折期,封建統治階級已經失去了“漢唐盛世”的進取精神而日益沉溺於保守享樂。司馬光本人雖不腐敗,卻一味守舊,研究歷史也總是後顧而沒有啟發人們“向前看”的思維方式。當然,他留下的巨著還是給後世以極大啟迪,顯示出歷史的沉重與艱辛。
當我們讀罷《資治通鑒》掩卷長思時,可以感到中國歷史的悠久既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持續力和凝聚力,同時也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超越的慣性障礙。現代人從中可以感悟出我們的先民何以能創造出領先世界的古代文化,又為何在邁向近代化的征途中步履蹣跚,並激勵自己掌握跨越時空的文明精華,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去迎接新世紀的騰飛。徐焰
《北京青年報》2002年10月11日
1. 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之動機
資治通鑑是繼春秋後的一部以編年為體的史學巨著。作者司馬光自幼好<左氏春秋>, 亦喜編輯舊事以成編, 為他編纂通鑑定下良好基礎。司馬光編撰通鑑的動基有三:
第一, 以春秋之後至北宋千餘年間, 史籍浩繁, 自史記至五代史, 共一千五百卷, 以致 「諸生歷年莫能盡其篇第, 畢世不暇其大略」, 使人難於閱覽, 因此便決心編一部通史以方便後人。
其次, 亦是欲上承春秋而作, 以盡儒者之責。通鑑乃司馬光有為而作, 欲效春秋褒貶之法, 故亦是為了 「敘國家之興替, 著生民之休戚, 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 使善可為法, 惡可為戒, 以作人君治國之備忘錄。
最後通鑑乃本司馬光通志八卷繁衍而成, 故光早有自成一家之書之志。後得設館修撰, 夙願乃成, 加之神宗用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大加反對, 仕途不得意, 遂專注於編撰是書, 以寄言於後世, 故其自謂 「臣之精力盡於此書。」
二. 編纂經過
本書的編纂經過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英宗治平三年以前, 此時司馬光蓄意寫史已久, 然因 「私家之力薄, 無由可成」 , 寫了通志八卷, 即今本通鑑中周秦二紀之文。
第二階段是英宗治平三年開始, 司馬光進其通志給英宗, 英宗大加讚賞, 命光續寫, 並許其設局自行增添人手編撰, 亦得就秘閣翻聞。神宗即位, 命司馬光續撰, 賜名資治通鑑, 並親為作序。
在設局助修期間, 主要由三人協助, 他們是二劉一范。兩漢歸劉攽, 唐五代歸范祖禹, 魏晉南北朝歸劉恕, 而予奪之際, 一出司馬光之筆削, 故全書二百九十四卷, 如出一人之手。編修完畢, 則光子康校對。全書完於元豐七年, 前後編撰十九年, 而經七年始刻印成書。
三.通鑑內容特色
在編寫過程中, 司馬先做長編刪定成書。在起草工作上, 凡有關所記之事, 俱收入長編之中。他博取史料, 在編寫長編時常在每一事中間空一行以備剪貼, 不少史事常有三、 四種資料纂成。這正是司馬光自己認為 「長編寧失於繁, 無失於略」。 司馬光亦重視刪削功, 傳唐紀原為六百卷, 經司馬光刪削後, 只餘八十卷, 可見刪削之嚴。 無怪神宗在序言中言其「博而得其要, 簡而週於事」了。
在通鑑編修完成後, 光以書浩繁, 乃別撰目錄卅卷, 以收提綱挈領之功。此外, 又以其中一事有三四史料纂成者一遂再撰考異三十卷. 以明異同去取之準。
通鑑體例之方面, 乃因左丘明編年之體, 仿荀悅簡要之文, 故屬編年體, 亦兼採紀傳體。全書以正史之紀為骨幹, 而取事於傳以實之。 在取材方面, 不單從正史入手, 還博取雜史達三百廿二家之多, 以求詳備。 但因本書只探求治亂之跡, 故略文化史跡, 而屈原、司馬遷之事跡不見於通鑑中。
在編纂方法上, , 通鑑起於周烈王廿三年, 而止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 共記一千三百多年史實。司馬光以周威烈王廿三年周天子命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乃周室衰落一大關鍵, 為歷史發展一大轉捩點, 故此以這年為其書之開端。且 「周平王以來, 事包春秋, 孔子之經, 不可損益」, 故亦不載春秋之事, 而只以戰國為開始, 為其書久開端, 又因宋代自有國史, 事涉本朝, 不便多言, 故止於五代。
此外在編寫通鑑時, 司馬光亦依據了下列的原則處理編寫的問題:
通鑑乃一編年史, 因此紀年問題就是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這問題上, 司馬光以天文學者劉義叟編定<正確年曆>作全書骨幹。時序上, 以夏曆為主。若同年有二年號以上, 則以後來者為定。 此外, 在處理人名的方法上, 通鑑人必以名, 不會因宋諱而改書, 在書人時, 雖不明為褒貶, 但在字裏行間, 亦有褒貶之意, 如雖不得不以王莽繫年, 但是其寫王莽則不書其帝號, 以示貶意。 而通鑑亦有弔證前人結論或以「臣光曰」 之法表明其言責, 亦足見通鑑之合編年與史評為一體。
宋人雖好言正統, 但是通鑑對此問題, 卻不見重視, 「正閏之際, 非所敢知」, 但「據其功業之實而言之」。 這既符合了北宋的政治環境, 亦符合了通鑑 「探求治亂之跡」的宗旨。
在敘事上, 通鑑先提其綱, 次敘由來, 後道出其詳。 一事初見者, 莫不鄭重書之, 而於謀議亦莫不備載。 在事件之取捨, 則偏重政治史, 故於文化史等資料, 則多欠缺。 在敘事時, 遇有君主雖賢明, 但苟有一事為善政之累, 一行為亂政之萌, 溫公亦必著其失而責之, 使後來者可以為鑑。
在敘事時, 由於司馬光所用史料眾多, 說法各有差異, 溫公便反覆研究, 選擇比較可靠的編入通鑑。 他更把各種不同說法和取決之因道出, 成通鑑考異三十卷。
四. 史學地位
<資治通鑑>在中國史學上影響甚巨。通鑑對戰國三家分晉至五代後周的歷史作了一次總結整理, 避免了史籍浩繁, 難於閱讀的情況。
此外, 編年體的史書, 自春秋以後, 雖有述而作, 但只停留在斷代的原則上, 至司馬光貫通古今的編年史出, 才為中國史學界的一大創舉, 奠定編年史在史學史上的地位。近人梁啟超認為通鑑一書「按年紀載, 一氣銜接, 實為中古以降一大創作」。 通鑑重振編年史地位, 後世編年史者作, 仍保持一定數量, 如南宋有三朝北盟會編, 明有明實錄, 清之清實錄, 均以編年史為體。
在史料價值方面, 通鑑一方面由於搜集材料豐瞻, 一方面由於審查材料的認真. 故保存了很多歷史資料。 如其引用雜史三百多種, 其中不少已散失不存, 故今人徵考正史以外之史實, 亦往往需求諸通鑑而得之。
從編纂之方法上說, 先作長編, 後成本書, 有目錄, 有考異, 較前代史書有很大進步, 對後來史書亦有很大影響。且全書體例嚴謹, 前後脈絡分明, 敘事詳而不蕪。 史料雖出於眾書, 但文字風格如出一手, 都經過司馬光的一番剪裁筆潤。 故錢大昕云: 「讀十七史, 不可不兼讀通鑑」, 以通鑑「事增於前, 文省於舊」 。 通鑑可為日後習史者, 寫史者的模仿對象。 通鑑一書, 已成專門之學。
自通鑑出, 作續編者大不乏人, 如宋劉恕之<通鑑外紀>, 朱熹之<通鑑綱目>, 元胡三省之<通鑑注>, 明王船山之<讀通鑑論>, 皆自通鑑而作, 南宋袁樞更「區別其事而貫通之」, 於是乃有 <通鑑紀事本末> 之作, 於紀傳, 編年體外, 別創一紀事本末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203.198.160.122/~chihist/al_paper2_szema1.htm
司馬光資治通鑑被目為帝王之書,其故何在?
資治通鑑顧名思義是一部給統治者備鑑之書,學者梁啟超起更詳通鑑是一部「帝王教科書」,貼切地指出此書的主要作用,可見其實為一部帝王之書。
本書初編時,欲名為歷代君臣事蹟;然英宗以後,神宗初,聽司馬光進讀其書,認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遂名之曰資治通鑑,可知通鑑一書實是為帝王統治國家之參考書。(編書背景)
資治通鑑是第一部官修的編年體通史,官修不僅指編撰者是政府的官吏,編撰過程亦受朝廷支持與認可,同時指出修史工作正式之始是由天子敕令開始。司馬光編通鑑前,曾寫通志,他未動手寫通鑑,是因私人擁有的資料不夠完備,司馬氏獻通志後,英宗十分賞識他,遂下令設立專門修史機構,即所謂「書局」,並批准協修人員,撥給所需的經費,借閱圖書,使一個私人著作的計劃成為奉旨官修,司馬光司開始編纂歷代君臣事蹟。可知通鑑的編纂與皇帝的敕令,資助有關,亦可稱之為帝王之書。(編書過程)
司馬光欲以史作為君鑑,希望以古作戒,故在上書回答英宗敕令中說:「凡關國家之盛衰,繫生民之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又於《進資治通鑑表》中云:「伏望陛下,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天得失,嘉善矜惡,取是拾非。」可見其目的是為統治者的政策與方針提供實際的鑑戒。(編者立場)
司馬光為方便君主閱讀通鑑,實附目錄30卷的檢索性綱目,把每年重要事件用標題列舉出來,方便日理萬機君主去閱讀,這可從司馬光在上書答覆英宗敕令中說:「日有萬機,必欲遍知前世得失,誠為未見。」(實際使用情況)
司馬光為了提供政治的鑑戒,故此一書所重,只是講歷代君臣事蹟,排除了一些不必要的事件,而以中央政府治亂興衰為主,通鑑是一部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昌德六年,共記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以朝代為紀,分十六紀。對於很多隱士高士之類多不載,對現實政治有關的,如魏徵的諫書,今人看到各朝各代、各君主所發生的史事,規模弘大,故被視為帝王之書。司馬光在該書未列三國時期的蜀、吳、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以及五代時期的十國,亦可知他在編年系統上對朝代的取捨,有自己的標準,其標準是不完全附和於當時的正統論,而他的標準是「据其功業之實而言之」,「敘前前世帝王但以授受相承」,從司馬光通鑑的內容而言,全書只有紀而無其他體例,實是一部只記帝王歷史的書。(內容)
至於通鑑所表達的思想與帝王有關,我們亦可從數方面加以證實。通鑑強調禮制,加強君權。專制王權在通鑑有很清楚的說明。對司氏而言,世襲君權是至高無上的,而其最重要的功能在維持「禮」-----即君主與臣下的關係,臣下應毫無保留地效忠君主。司馬光之所以對禮制特別重視,蓋因唐中葉以後,藩鎮拔扈,五代武人專擅,宋立國後,力矯乖風,強調禮制,故通鑑此舉是因應時勢及起警惕宋君之效。同時強調忠君尼想,亦有勵君權的鞏固。(思想)
在引錄君主事蹟方面,通鑑既要「關國事盛還,繫民生休戚」,故對往者庸君,如漢靈帝、晉孝武帝等,均予以嚴厲之貶斥。而對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傑出君主,既有定其功,亦不掩其失,堪稱客觀,比亦欲給北宗君主作借鑑。(內容)
在政治方面,光認為國家之治與否,實關乎人才的選拔,強調「為治之要,莫善於用人」,反對用人唯親及門閥,對一切急進的政治改革不以為然及對商鞅變法,讚魯參蕭何之制,以為是君主治國應有之道。(內容)
通鑑對於戰爭特重描寫,他對每一戰役中,雙方討論軍事計劃之情況,成敗分析及過程都有詳細的記載,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尤是典型例子。蓋藉戰爭的描述,喚起北宋君臣上下以積極態度防範外敵。(內容)
司馬光重事實,不書符瑞,由於司馬氏在政治上持保守態度,故他亦希望其政治思想能透過資治通鑑一書來影響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以反對王安石變。所以在他所寫的史評中強調綱紀名份,宣揚禮治的道德論;又提倡維持現狀,反對任何的改革。光的保守意識極強,故在書中盡量表現出王道政治的主張,對於急進措施積極之事,全加以否定。實有失史家所應持的客觀態度。
http://hk.geocities.com/joseph82dec/mabk1.htm
毀譽參半司馬光 留下宏卷警千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86年10月11日,北宋時期傑出的史學家、著名政治家司馬光病逝,他留下的巨著《資治通鑒》深深影響了近千年來的眾多帝王和文人學士。
司馬光的名字,連中國兒童也不陌生,筆者孩提時也是看到“打破缸”的故事而知此人。若按如今時尚評選古代十大傑出少年,想來這位幼年即有見識的官宦之子必名列其中。
研究歷史的人談起司馬光,卻視其為毀譽不一的人物。他之所以與司馬遷並稱為古代史家雙絕“兩司馬 ”,是因為留下一部300萬字的我國首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而且至今它還是全國各大書店的暢銷書。歷史上諸多的衝突與整合、光榮與腐敗、聖潔與陰謀,都在卷中徐徐展開,其作者乃至許多重要讀者的身世沉浮更是令人扼腕長嘆……
生前以聰明、廉潔揚名,死後卻遭奪官、砸碑的厄運
1086年10月11日,官至宋朝宰相的司馬光受中風的多時折磨去世,享年68歲。彌留之際他唸唸不忘的,是已故神宗皇帝下令在杭州刊刻的《資治通鑒》尚未完成付印。
三年前寫完《資治通鑒》時,司馬光因耗費了19載心血,已齒落髮白自感來日無多,預留下喪事不可奢華的遺囑。他死後殮入早備好的薄棺,遺體僅蓋一舊布被,隨葬的只是一篇專門頌揚節儉的文章──《布衾銘》。前來弔唁的太皇太后、皇帝和大臣看到府中蕭然,滿屋圖書,床上鋪一領舊竹蓆,都慨嘆不已。朝廷送來2000兩喪葬銀,其子遵父遺命全部退回。此種情景,在盛行厚葬陋習的封建社會可謂罕見。
司馬光生前廉潔,又以反對納妾、夫人亡後不續娶而有口皆碑,其揚名天下卻是在他六七歲時。司馬光的父親長期任掌管皇家藏書閣的三司副使,有比他人更優越的讀書條件,且比一般紈子弟更願動腦。童年司馬光在花園玩時,小朋友落J水缸,他臨機想出以石頭打破缸救人,其機智的表現隨後被畫工繪成《小兒擊甕圖》在汴梁張貼。成年後的司馬光沿著讀書做官仕進之路節節高升,多數時間是任學士、翰林等閒職。宋代官員在歷朝中薪俸屬最多,司馬光又受皇帝器重並有豐厚寫作經費,雖號稱兩袖清風,也能在洛陽買下一處花草繁盛的“獨樂園”多年專心著述。後世那些窮酸的文人學子觀此,還是會羨慕不已。
同童年救人時開創新舉措相反,司馬光成年後為官卻一向強調“守常”。他臨終前為相,僅數月便把文壇老友、政壇對手王安石實行的新政全部廢除,這同當初王安石的變法一樣也引起天下騷然。司馬光死後八年,哲宗皇帝便將他打成“姦黨”,追奪官譽謚號並砸了刻有御書的墓碑。又過了三十餘年,金兵南下摧枯拉朽般輕易攻下汴京,宋朝兩個皇帝成了俘虜,漢族後來長期以此為奇恥大辱。北宋元氣是為王安石變法所傷,還是被司馬光復舊所壞,幾百年間史家爭論不休。不過司馬光在學術上成就斐然,在政治上卻肯定是個悲劇人物。
《資治通鑒》令人讀不了幾卷便倦然思睡,卻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司馬光主編並最後統稿完成了《資治通鑒》,並以此垂於璀璨的中華史冊。坦率地講,筆者上大學後初閱此宏卷時感到枯燥如同嚼蠟,遠非《史記》、《漢書》讀起來能得到文學享受。司馬光在成書後也承認,只有王益柔能一氣讀完,其他人看不了幾卷便倦然思睡。
《資治通鑒》的中心思想,是力維正統,排斥異端,強求一律。令人不解的是,司馬光又把一些篡位弒君、殘民暴戾的政權年號當做正朔,以強大者為尊。寫三國時,他與社會上千年來的愛惡不同,以曹魏為正統而貶蜀漢,這恐怕也只能用“勝者王侯敗者賊”的歷史觀解釋。不過,此書的創作得到皇帝同意,宋神宗欽定書名,完稿後用八個月觀閱一遍,讚其“既廣博又得其要領 ”,還親自作序。於是此書頒行天下,後來還禮贈朝鮮、越南等國王。
《資治通鑒》雖難讀,史學價值卻甚高。在朝廷支持下,編者盡找天下民間史料,皇家的藏書也都提供使用,加上司馬光同幾個助手有著很高的史學素養,該書能詳細記錄從東周至五代1362年的歷史過程,並做了許多考證,在眾多方面超越了前人。現代考古工作者曾找到司馬光寫“通鑒”的草稿,發現每個字都工工整整毫不潦草,且能反復利用舊紙,其治學嚴謹和節儉的精神躍然於這些古文物之中。
《資治通鑒》中有一些封建糟粕,主脈又強調帝王沿革而輕視經濟,不過宏卷中仍能反映出社會生活的眾多方面。從這一如同大琥珀般晶瑩透徹的卷冊中,可以看到民族發展的血脈,看到歷史機緣,了解治內攘外的權術,因此該書問世後一直被推崇為中國史學的巨篇,甚至形成了專門的“通鑒學”。無數文人學子特別是學習歷史的人,歷代都熟讀此書。毛澤東去世後,人們從他故居存書中發現,這位領袖對《資治通鑒》的反復閱讀圈點竟達1 7遍之多。同《二十四史》一樣,這部書是毛澤東於解放後最喜歡讀的書籍。
專制與戰爭的主旋律,回蕩在這部帝王教科書的宏卷中
宋神宗給司馬光主持編寫的通史所定之名,“資治”意味著供統治所用,“通鑒”則是借鑒之意。按近代人更簡明的評價,《資治通鑒》是一部標準的帝王教科書。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代最注重借鑒歷史謀略,現實治國之術卻極糟。不過,歷屆宰相和他們的皇上差不多都屬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只勉強降住宋江、方臘之類造反派,對外族總是挨打獻幣求和直至被其滅亡。大概是男性將相兵丁太窩囊,以致後人要編出“楊門女將”的戲劇勉強找回點感覺。
對這種歷史慘象,不能只責怪司馬光那一代人有才無能。從中國古代史宏觀角度看,宋代是走向衰落的轉折期,封建統治階級已經失去了“漢唐盛世”的進取精神而日益沉溺於保守享樂。司馬光本人雖不腐敗,卻一味守舊,研究歷史也總是後顧而沒有啟發人們“向前看”的思維方式。當然,他留下的巨著還是給後世以極大啟迪,顯示出歷史的沉重與艱辛。
當我們讀罷《資治通鑒》掩卷長思時,可以感到中國歷史的悠久既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持續力和凝聚力,同時也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超越的慣性障礙。現代人從中可以感悟出我們的先民何以能創造出領先世界的古代文化,又為何在邁向近代化的征途中步履蹣跚,並激勵自己掌握跨越時空的文明精華,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去迎接新世紀的騰飛。 (北京青年報 徐焰)
資治通鑑
資冶通鑑,北宋司馬光撰。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專詳治亂興衰(可簡交代其專記治亂之因),實為史記以後的一大鉅著。清代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謂: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之不可不讀之書也。
現述其內容和史學地位如下:
資治通鑑一書,為中國編年體史書之巨著,司馬光以年經月緯(照年月日順序來記載史事),貫穿古今,以為一書,而面目為之一新。殆由左傳、漢紀二書,擴而充之。即所謂,「因丘明編年之體,仿荀悅簡要之文」以成鉅製者也。
資洽通鑑上起周威烈王廿二年(公元前四○四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九五年),凡十二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共二百九十四卷,成為乙部之總,編年史之鉅著。計開: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五代(梁六、唐八、晉六、漢四、周五)共二百九十四卷o
除正文二百九十四卷外,尚有目錄三十卷,是資治通鑒的提綱。考異三十卷,是辨証各種史事有不同的記載,原來都是單行木(本),經胡三省杷它們分注在資治通鑒之內。另有稽古錄二十卷,歷年圖五卷、通鑒舉要八十卷,通鑒釋例—卷,都是補通鑒目錄過簡之弊,幫助了解資治通鑒的。
資治通鑑除敘述史事外,又通過「臣光曰」之形式,表達出作者之史觀點與政治主張。 由此可見,資治通鑑以編年之體,論歷代之治亂興衰,現言其史學地位如下:
資治通鑑不僅重振編年史體,更為編年通史的創立。中國史籍之體裁,先有編年,創自春秋、左陣(傳)。然史記確立紀傳體之後,班固因之。史著述皆多擬班、馬,以為正史、故編年體遂衰落不振。司馬光採用編年體著書,又改斷代編年為通史編年,撰成資冶通鑑。集古代歷代編年體史籍之大成,繼史記後第二部通史鉅著。亦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故明人胡應鱗云﹕
編年之史,備於司馬氏。司馬氏出而宋以前之為編年者廢矣。
故資洽通鑑撰成後,中國之編年史籍一時大興。洎後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清徐乾學<<資治通鑑後編>>等,無不遵其義例矣。
又﹛通鑑﹜一書,取材極為豐富。資治通鑑編撰時,除參考正史外,其他私家撰述,佚聞筆記,幾乎無不摭拾。﹛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謂(通鑒)引書多達322種。而且「所引書藉,類多亡伕」如(通鑒)選輯之裴子野(宋略)、孫盛(魏氏春秋)諳書,皆巳亡失,亦幸得(通鑒)存其梗概。是以(通鑒)不獨包羅廣博,其保存史料,居功亦至偉也。
此外,司馬光修史,務以詳實為主。故(通鑑)凡記一件史事,必先參考有關史料,細加斟酌,然後始定取捨﹔並製定條文,擇取證據分明,切中事實者書於正文,其餘諸說,則附注正文之下,以見捨此取彼之意。稍後司馬光再將附注集成﹛通鑒考異﹜30卷。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評云﹕
修史之家,未有自撰一書,明所以去取之故者。有之,實自光始。
此足徵資治通鑑之考異之法,實為歷史編纂學之一大貢獻也。後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趙翼<<廿二史劄記>>的考異之法,無不受其影響矣。
總括而言,資治通鑑重振並創立編年通史。其史學地位,誠如錢大昕文集云﹕
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通鑑之材,多有出於正史外者,又能考諸史之異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於前,文省於舊,唯通鑑可當之。
司 馬 光
傳記
詩詞
古文
軼聞
教材教法
書法
資治通鑑
評通鑑
傳記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北宋陝州(今山西夏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經過19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在元丰7年(1084年)完成了《資治通鑒》的通史巨著,內容以總結歷史統治者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為主。在政治上,司馬光守舊,竭力反對神宗支持的王安石變法,長期辭官退居。宋神宗死后,他被召入京,主持國政,廢除了王安石變法的新政。司馬光死后被追封為溫國公,葬于家鄉夏縣。入朝為官
司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于是便給他取名“光”。據史書記載,司馬光幼年聰穎好學,尤喜《左氏春秋》,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他不僅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而且可以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他好讀書,求甚解,又有選擇,他不喜佛、老,對歷史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
宋仁宗寶元初年(1038年),司馬光二十歲的時候,中進士甲科,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后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荐,入京為館閣校勘,知同禮院,改并州通判。嘉佑六年(1061年)升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神宗即位后拜翰林學士。
在政治上,司馬光是保守派領袖,他頑固地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教條,竭力反對、阻撓王安石變法。當神宗准備任命他為樞密副使時,他堅持不受,并以廢除新法為條件相要挾。他還以故交舊友的面目三番五次給王安石寫信,攻擊其變法是“侵官、生事、征事、拒諫”,致使“天下怨謗”,遭到王安石的嚴厲批駁。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看到新法已勢在必行,便自請離京,出知永興軍,第二年至洛陽,任兩京御史台。清廉簡朴
司馬光政治保守,無可諱言﹔但他襟懷坦白,居官清廉,恭謙正直,不喜華靡的品格卻也是公認的。史書上記載著他這方面的許多小故事,一直傳為美談。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愿意以他為鄰。
司馬光敢于直諫,不阿諛奉承﹔他舉忠斥奸,不為身謀。在一篇《諫院題名記》上,他要求做諫官的“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吁名者,猶汲吁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他曾經說自己平生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事是不能對人講的。他廉潔奉公、以節儉為樂的品德更是一直被眾傳頌。仁宗皇帝臨終前曾留下遺詔,要賞賜司馬光等大臣一批金銀財寶,司馬光領銜上書,陳述國家窮困,不愿受賞。但几次都未被批准,最后他將賞賜自己的一份交給諫院,充作公費。他在洛陽任職時,曾買地修筑了一所居住、讀書、游覽的“獨樂園”,幽雅簡朴,他非常滿意。但當皇上的使臣到這所宅院來向他問政時,卻為這低矮的瓦房、間隔的陳設暗暗發笑,他不能相信名揚天下的“司馬相公”會這樣寒磣!司馬光的妻子死后,沒有錢辦理喪事,兒子司馬康和親戚們主張借些錢,也該把喪事辦得排場一點,司馬光不同意,并且教訓兒子處世立身應以節儉為可貴,不能動不動就借貸。最后還是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出去,才草草辦了喪事。這就是民間流傳的所謂司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嘔心瀝血著《通鑒》
司馬光在中國歷史上最突出的貢獻,是他主持編寫了不朽的歷史巨著《資治通鑒》,他的名字將和這部著作一起永遠留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
司馬光從小勤奮好學,博通經史,出仕后也一直堅持讀書,尤其留心研討歷代史書。他在館閣校書以及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官時,看到滿架滿架的都是史書,几間屋子都放不下,如此浩翰的朝野史籍,一個人窮畢生之精力也是看不過來的。于是他逐漸產生了一個編寫一本既系統又間明扼要的通史,使人讀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歷史的興衰得失。他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好友、歷史學家劉恕的贊同和支持,于是在嘉佑年間,司馬光便在公事之余開始了《通志》的編寫和工作。
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將他寫好的《通志》進獻給英宗皇帝。《通志》共八卷,記述了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主要寫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的盛衰興亡,供皇帝參考。英宗看后,非常滿意,要他繼續寫下去,并下詔設置書局,供奉費用,增補人員,專事編寫工作。司馬光深受感動,很快便在右掖門處的秘閣內設立了書局,并請來了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劉班,劉恕、范祖禹等人,共同討論了書的宗旨、提綱,并分工由劉班撰寫兩漢部分,劉恕撰寫魏晉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寫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馬光總其成,由司馬光之子司馬康擔任文字的校對工作。
第二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開經筵,在邇英閣進讀《通志》,他認為《通志》比其他的史書更便于閱讀,也易于借鑒,就召見司馬光,大加贊賞,并賜名《資治通鑒》,說它“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還要親自為《資治通鑒》作序。這就更加促進了這部史書的編修工作。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資治通鑒》最后脫稿修成,前后共成時十九年。
《資治通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述了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丰富的歷史事實。全書計二百九十四卷,另附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這部書,取材甚廣,網羅極富,除依據正史處,還采用了野史雜志三百二十余種,而且對史料的取舍極嚴,考辨異同,盡力求真,所以記述內容,比較翔實可信,為歷代史學家所推崇。《通鑒》文字以荀悅的《漢紀》為宗,力求簡明扼要,文筆生動流暢,朴質精煉,富有文學意味。不僅可以作為歷史著作閱讀,有些篇章也可當作文學作品欣賞。
司馬光在編修《資治通鑒》的十九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勞動,特別是在洛陽的十五年里,几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痽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几,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司馬光為編書,常常廢寢忘食,有時家里實在等不上他回來吃飯,便將飯送至書局,還要几次催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長,而且上邊沒有一個草字。他的房子低矮窄小,夏天悶熱難堪,洒下的汗珠把書稿都浸濕了。后來,他請匠人在書房里挖了一個大深坑,砌上磚,修成一間“地下室”,他就在這個冬暖夏涼的地方,專心致志地埋頭編書。他對史料考核極其認真,追根尋源,反復推敲,不斷修改。《通鑒》編成后,洛陽存放的未用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可見他為這本書付出了多么艱辛的勞動啊!重執政廢新法
元丰八年,神宗病逝,不滿十歲的哲宗即位,由宣仁太皇太后垂帘聽政,司馬光被起用為陳州知州,路過京城時,被留作門下侍郎,次年又升尚書左仆射,與呂公著(尚書右仆射)同執朝政。司馬光執政后,便開始排斥打擊變法派人士,接連上表,徹底廢止新法。
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司馬光病逝,終年六十八歲,朝廷贈以“太師”、“溫國公”等稱號,派專員扶靈柩返夏縣安葬,謚“文正”。
詩詞
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與乍晴
南山分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
唯有葵花向日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江月 佳人
寶髻鬆鬆挽就
鉛華淡淡妝成
紅煙翠霧罩輕盈
飛絮游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
有情還似無情
笙歌散後酒微醒
深院月明人靜
古文
訓儉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
輒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但順吾性而已。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
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
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吾記天聖中,先公為群牧判官,
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酒酤於市,果止於梨、栗、棗、柿之類;肴止於脯醢、菜羹,器用瓷漆。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會數而禮勤,
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肴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
,不敢會賓友,常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苟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故不隨
俗靡者蓋鮮矣。嗟乎!風俗頹敝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公笑
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參政魯公為諫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於酒家,既入,問其所來,以實對。上曰:「卿為清望官,
奈何飲於酒肆?」對曰:「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上以無隱,益重之。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所親或規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公歎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
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
豈庸人所及哉!
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
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
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
」
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
食粟,君子以為忠。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衛靈公,
史蝤知其及禍;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
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
家風,今多窮困。
其餘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聊舉數人以訓汝。汝非徒身當服行
,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云。
諫院題名記
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無不得諫者。漢興以來,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居是
官者,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汲於名者,
猶汲汲於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
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 其職事。慶曆中,錢君始書其名於版,光恐久
而漫滅。嘉祐八年,刻於石。後之人將歷指其名而議之曰:「某也忠,某也詐,某也直,某也曲。」嗚呼!可不懼哉!
魯仲連義不帝秦
王陵攻邯鄲,少利,益發卒佐陵,陵亡五校,乃以王齕代王陵。趙王使平原君求
救於楚,楚王使春申君將兵救趙。魏王亦使將軍晉鄙將兵十萬救救。秦王使謂魏王曰
:「吾攻趙,旦暮且下;諸侯敢救之者,吾己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恐,遣人
止晉鄙留兵壁鄴,名為救趙,實挾兩端。又使將軍新垣衍閒入邯鄲,因平原君說趙王
,欲共尊秦為帝,以卻其兵。
齊人魯仲連在邯鄲,聞之,往見新垣衍,曰:「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彼即肆然而為帝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不願為之民也!且梁未睹秦稱帝之
害故耳,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新垣衍怏然不悅,曰:「先生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吾將言之。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九侯有
子而好,獻之於紂,紂以為惡,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辯之疾,故脯鄂侯。文王聞之
,喟然而嘆,故拘之牖里之庫百日,欲令之死。今秦萬乘之國也,梁亦萬乘之國也,
俱據萬乘之國,各有稱王之名;奈何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卒就脯醢之地乎?
且秦無已而帝,則將行其天子之禮,以號令於天下;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
所不肖而與其所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新垣衍起,再拜,曰:「吾乃
今知先生天下之士也!吾請出,不敢復言帝秦矣!」
論東漢風俗 司馬光 資治通鑑
教化Œ,國家之急務也;而俗吏?慢Ž之。風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識長慮‘,然後知其’為益之大,而收功之遠也。
Œ教化,推行教育,感化百姓。
?俗吏,俗,一般。
Ž慢,怠慢,輕忽。
?庸君,庸,庸碌,愚庸。
?惟,通唯,只有。
‘深識長慮,深謀遠慮。
’其,表教化風俗。
推行教育,感化百姓,這是國家最急切的事務,而一般的官吏卻輕忽它。端正社會風俗,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而愚庸的君主卻忽視它。只有有智慧的君子,深謀遠慮,然後知道教化風俗的益處之大,收成的功效之遠。
光武遭漢中衰Œ,群雄糜沸?,奮起布衣,紹恢前緒Ž,征伐四方,日不暇給?。乃能敦尚經術?,賓延儒雅‘,開廣學校,脩’明禮樂。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繼以孝明孝章,遹 追先志”,臨雍拜老•,橫經問道?。自公卿大夫,至於郡縣之吏,咸選用經明行脩‚之人。虎賁衛士ƒ,皆習孝經。匈奴子弟,亦遊„太學。是以教立於上,俗成於下…。其忠厚清脩†之士,豈惟取重於搢紳‡,亦見慕於眾庶。愚鄙ˆ污穢之人,豈惟不容於朝廷,亦見棄於鄉里。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Œ中衰,中道衰微,指王莽篡漢一事。
?糜沸,糜,稀飯。沸,開水。糜沸,喻混亂之甚。
Ž紹恢前緒,紹,繼承。恢,擴大。前,先人,祖先。緒事業。
?日不暇給,日,時間。不暇,不夠。給,分配。
?乃,同仍也。敦尚,督勉崇尚。
‘賓延儒雅,以賓客的禮節延請儒者。
’脩,注重。
“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用武力統一天下,又用禮儀教化使天下太平。
”遹追先志,遹,遵循。追,發揚。先志,祖先的志業。
•臨雍拜老,雍,辟雍,天子所設太學。拜老,敬老的禮儀。漢明帝在永平二年,春二月,親臨辟雍,行大射禮。冬十月行養老禮,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
?橫經問道,橫,捧也。橫經,橫執經書,示恭敬之意。
‚咸,都也。經明行脩,經明,明經,通曉經義,喻博學。
行脩,品行修成,品德高尚。
ƒ虎賁衛士,勇猛的衛士。
„遊,遊學,讀書。
…教立於上,俗成於下,在上位的人,能以身為教,在下位的人,就會蔚成美俗。上行則下效也。
†忠厚清脩,忠,忠直。厚,敦厚。清,廉潔。脩,有脩養的。
‡搢紳,搢,插笏,手持的玉版。紳,大帶。搢紳,做官的人。
ˆ愚鄙,愚昧卑鄙。
光武帝遭遇到漢代中道衰微的時候,天下一片混亂,於是由一個平民奮勇而起,繼承並擴大先人偉大的事業,他征討四方的盜賊,時間幾乎都不夠用。但仍能崇尚學術文化,對儒學之士加以禮遇,並且廣設學校,注重禮樂制度。用武力統一天下,又用禮儀教化使天下太平。明帝、章帝繼承了光武的事業,因而親臨太學,舉行養老的禮儀,捧著經典,向儒師問學問道。從朝廷中的大官,到地方上的小吏,都選用通曉經義,品德高尚的人。即使是勇猛的衛士,也都學習孝經。甚至匈奴的子弟,也來太學讀書。所以在上位的人能夠以身為教,在下位的人就會養成良好的風氣。那些忠直敦厚廉潔有修養的人,不僅被做官的人看重,就是所有的百姓,也都欽敬羨慕。那些愚昧卑鄙污穢的人,不僅不能容身在朝廷之上,並且也被鄉里的人所唾棄。從三代之後,風氣教化的敦厚高尚,沒有像東漢那麼興盛的。
及孝和以降,貴戚擅權Œ,嬖 倖用事?,賞罰無章Ž,賄賂公行,賢愚混殽?,是非顛倒,可謂亂矣!然猶 不至於亡者?:上‘則有公卿大夫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李膺之徒,面引廷爭’,用公義以扶其危“;下則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滂、許劭之流,立私論”以救其敗。是以政治雖濁,而風俗不衰。至有觸冒斧鉞 •,僵仆?於前;而忠義奮發,繼起於後,隨踵就戮,視死如歸‚。夫豈特數子之賢哉?亦光武、明、章之遺化也。
Œ貴戚,皇親國戚。擅權,專權。
?嬖倖,皇帝寵臣。用事,當權。
Ž章,章法,原則。
?混殽,錯雜。賢愚混殽,同好壞不分,玉石不分,董蕕同器,利鈍齊列,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
?然,連綿不斷。者,原因。
‘上,朝庭。
’面引廷爭,引,當面指正。爭,諍,糾正,諫諍。
“公義,公理正義。其,指朝庭。
”立私論,立,發表。私論,私人的言論。
•斧鉞,刑具,引申刑法。
?仆,倒地而死。
‚視死如歸,把死亡當回家一樣的從容。
到了和帝之後,皇親國戚專權,受帝王寵愛的佞臣當政,賞罰沒有一定的原則,公然收受財物而貪污,好人壞人錯雜在一塊,對或不對也顛倒不分,真可說是混亂不堪了!可是能連綿不斷不致滅亡的原因,是因為在朝廷有像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李膺這些君子,當面來糾正諍諫,用公理正義來挽救朝廷的危機;在民間則是有像符融、郭泰、范滂、許劭這些正直的人,發表個人的議論以挽救國事的敗壞。所以政治雖然渾濁不堪,而一般的風氣並不衰竭。雖然有些人因此冒犯刑法而死,而有忠誠節義的人又繼續起來,隨著犧牲生命,把死亡當做是回家一樣的從容。這種表現,並不僅是以上這些人的賢明,也是光武帝、明帝、章帝的教化所留下的影響。
當是之時,茍Œ有明君,作而振之?,則漢氏之祚Ž,猶未可量也。不幸承陵夷頹敝?之餘,重以?桓、靈之昏虐‘,保養姦回’,過於骨肉;殄 滅“忠良,甚於寇讎。積多士之憤,蓄四海之怒。於是何進召戎”,董卓乘釁•,袁紹之徒,從而構難?。遂使乘輿播越‚,宗廟ƒ兵墟,王室„蕩覆,烝民塗炭…,大命隕絕†,不可復救。然州郡擁兵專地者,雖互相吞噬,猶未嘗不以尊漢為辭,以魏武之暴戾彊伉‡,加有大功於天下,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 ˆ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之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
Œ茍,如果。
?作而振之,作,興起。振,振作。
Ž祚,命運。
?陵夷,陵遲,陵替,衰微,衰敗。頹敗,敗壞。
?重以,加上。
‘昏虐,昏庸暴虐。
’姦回,回,奸也,姦回,同義複辭,奸邪也。
“殄滅,殺害,滅絕。
”戎,兵災。
•乘釁,作亂造反。
?構難,挑起戰火。
‚乘輿播越,乘輿,比喻天子。播,遷也。越,逸也,逃也。天子逃亡在外。
ƒ宗廟,事業。
„王室,朝廷命運。
…塗炭,生活困苦。
†大命,國家命運。隕絕,滅絕,斷絕。
‡暴戾彊伉,強橫暴戾。
ˆ沒,歿也。
‰猶,還,仍。
在這個時候,如果有一位賢明的君主,興起而振作這種教化,那麼漢朝的壽命,還是不可限量的。不幸的,在緊接著衰頹敗壞之後,又加上桓帝、靈帝的昏庸暴虐,保護姦邪的人,超過了自己的子女;殘害忠良之士,又比殺仇敵還要嚴厲。終於蓄積了天下人的憤怒,於是何進召來了兵災,董卓乘機作亂,袁紹這些人,又隨著挑起戰火。於是使得皇帝流離失所,祖先的事業成了廢墟,王室固然滅亡了,天下的百姓也犧牲了,國家的命運斷絕,沒有辦法重新挽救。然而雖然地方上擁有武力地盤的人,互相兼併,但仍都是以尊漢室作為藉口,即使像曹操那樣的強橫暴戾,又對天下有極大功勞的人,他早就不把君主放在心裡了,卻一直到死也不敢廢漢而自己稱帝。這難道是他心中沒有這種想法嗎?只是恐懼於君臣的名義而壓抑了野心啊!
由是觀之;教化安可慢,風俗安可忽哉?
這樣看來,教化百姓怎麼可以怠慢?端正風俗怎麼可以忽視呢?
書法
司馬光六十七歲時所書,答其在寧州任職之侄的信札。
內容為囑其侄辭官歸里奉養雙親。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司馬光薦才
(http://www.epochtimes.com)
北宋名相司馬光並非一直春風得意,在他失意賦閑在家時,他曾一度消沈。好在他熱愛讀書,喜歡交朋友,與友人一起舉杯小酌,談古論今,時光也好打發。
司馬光當宰相後日理萬機,案頭文書堆積如山,其中有不少是舊友來函。這些人在給司馬光的信中,多半是回憶舊情,欲勾起司馬光的懷舊情結,然後就是敍述個人目前處境如何不好,大有懷才不遇的感歎,繼而或暗示或者恬不知恥地表示希望得到司馬光的提攜……司馬光對這些來信並不是每函必覆,對其中啼饑號寒者有時也給予恰當的接濟;對有意進取功名者覆函表示鼓勵;對厚顏討官要爵者則置之不理。
司馬光也並非全然不念舊情。公餘,他也有時憶起故舊,對舊友中那些德行好、有才氣的,他是忘不掉的。
這一天,史館的劉器之來拜望司馬光,談完公事後,司馬光問劉器之道:「器之,你可曾知道,你是怎樣進入史館的?」
「知道知道!若不是君實(司馬光字君實)兄為薦,器之將依舊是布衣寒士……」
不等劉器之說完感恩圖報之類的話,司馬光又問他道:「那你可知我為何要推薦你呢?」
「知道知道!這完全是君實兄有念舊之情……」
「哈哈!這點你就說錯了!我的故友舊交倒確實不少,如果僅因念舊而薦人,那朝廷裏不到處都會有我的舊友?」
劉器之聽後一時茫然,他靜待司馬光說下去。
司馬光果然接著說道:「在我賦閒居家時,你經常去我那裏。我們在一起談文論史,各抒己見,有時還爭得面紅耳赤。嘻嘻,回想起那段生活,還真有些意思。我當時心境不好,你常常寬慰我,鼓勵我。我那時無權無勢,能有你這樣的朋友,真是幸事!後來我做了官,如今已是宰相,那些過去的泛泛之交,甚至僅見過一面、對答過幾句話的人,都紛紛給我來信,借敍舊為名,行要官之實。可只有你是從不給我來信的人!你並不因為我居高位而生依附之心,你對我一無所求,依舊讀書做學問!不打失意人、不捧得意人,這就是你與其他人的最不同處。我就是衝這一點竭力向朝廷推薦你的……」
劉器之聽罷,起身對司馬光深深一揖:「君實兄知我,我由此更知君實兄!」(
司馬光寫《通鑑》
王安石罷相以後,宋神宗還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維持了將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歲的太子趙煦(音x□)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臨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對新法的。她一臨朝,就把反對新法最激烈的司馬光召到東京擔任宰相。
司馬光是當時最有名望的大臣,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的名聲,從他幼小的時候已經開始傳開了。他七歲那年,就開始專心讀書。不論是大伏暑天,或者數九寒冬,他總捧著書不放,有時候連吃飯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讀書用功,而且很機靈。有一次,他跟小伙伴們在後院子裡玩耍。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裡。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來救。司馬光不慌不忙,順手從地上拾起一塊大石塊,使盡力氣朝水缸砸去。“砰”的一聲,水缸破了,缸裡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
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宋神宗在位的時候,司馬光擔任翰林學士。司馬光和王安石本來是要好的朋友,後來王安石主張改革,司馬光思想保守,兩個人就談不到一塊兒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後,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馬光沒有一件不反對。有一次,司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時,以老朋友的資格,寫了一封信,責備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員的職權,惹是生非,搜刮財富,還拒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王安石寫了一封回信,對司馬光的四條責難針鋒相對地作了反駁。信裡說: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說我侵犯別人職權;為國家辦事,怎能說我惹是生非;為天下理財,怎能說是搜刮財富;駁斥錯誤的言論,怎能說拒絕意見。
司馬光接到回信,氣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撐腰,也無可奈何。最後,他辭去朝廷職務,離開京城,到了洛陽,表示不願過問政事,關起門來寫書了。
原來,司馬光對歷史很有研究,他認為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通曉從古以來的歷史,從歷史中吸取興盛、衰亡的經驗教訓。他又覺得,從上古到五代,歷史書實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沒有那麼多時間看。於是,他很早就動手編寫一本從戰國到五代的史書。宋英宗在位的時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獻給朝廷。宋英宗覺得這本書對鞏固王朝統治有好處,十分讚賞這項工作,專門為他設立一個編寫機構,叫他繼續編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後,司馬光又把編好的一部分獻給宋神宗。
宋神宗並不信司馬光的政治主張,但是對司馬光編書卻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輕時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書都送給司馬光,要他好好完成這部著作。還親自為這本書起了個書名,叫《資治通鑑》(“資治”就是能幫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馬光罷官回到洛陽之後,就專心寫《資治通鑑》,一共花了十九年時間,才把這部著作完成。這部書按歷史年代編寫,從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時期公元959年,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
為了寫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收集和整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