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古聖先賢英烈傳---為民喉舌蘇東坡(張航編著)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文章时间: 2009-9-21 周一, 下午6:16    标题: [原创]古聖先賢英烈傳---為民喉舌蘇東坡(張航編著) 引用回复

為民喉舌蘇東坡
張 航/編著





黃州東坡塑像(大紀元資料室)










中國歷史人物系列──名士篇
【風雲人物】為民喉舌的東坡
宇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紀元12月28日訊】中國人都知道,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地位。然而寫文章行雲流水的他,更有一股赤子之心與悲天憫人的胸懷,他不畏強權,勇於為民喉舌。
當年,王安石在全國展開變法運動時,蘇東坡看出變法將會為國家人民帶來一場危機與風暴而提出反對意見,不料卻遭變法派的陷害而自請離京外任。在地方上,他眼見人民的苦難,便不顧自身安危寫了九千字的《上皇帝書》以揭發新政的弊端,並勸皇帝改變心意,廢新政,救人民。他也準備好接受免職的命運。洋洋灑灑的書信中,可見蘇東坡對家國人民的赤誠之心與對世局的擔憂。

不料,蘇東坡卻被改任杭州通判。蘇東坡一次次說真話,一次次被流放。他卻始終是『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他對好朋友卻表示不會後悔,有必要再吐出飯菜中的蒼蠅,他仍會再做一次,這是勇於說真話的東坡! 然而「樹大招風」,元豐二年六月,一個妒嫉心重的禦史摘取蘇東坡謝表中的四句話,告他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東坡於是被押解回京,途中百姓都出來送行,人人淚如雨下。回京入牢,獄卒知道他的身份,每天弄熱水給他洗腳。審訊期間頗長,太后病危臨死前對皇帝說:『蘇東坡因寫詩而獲罪,這全是小人陷害他,他們在他的政績上挑不出毛病,就想曲解他的詩來定罪……,你可不能冤枉無辜,天神會動怒的。』不久,蘇東坡獲赦,配往黃州。

在黃州,蘇東坡學作工人、農夫、漁夫……,並盡情享受大自然的一切,他的生命受過許多苦,卻因受苦而更加醇美;因苦難而愈加豐富、喜樂、滿足。
政客見他竟還能怡然自得,於是將他流放海南島。六十六歲那年,他向朝廷請求退休,從遙遠的南方朝京師出發,結果走到江蘇常州就病逝了。臨終前,他把三個兒子叫到身邊說:『我一生沒有做過壞事,我不會下地獄。』他認為一切做人的規則都守住了,不管下場如何,都可以有一種生命的豁達。

他雖是名文人,卻勇於為民爭取『廣開言路』,為言論自由和健全輿論而戰;他無畏地對抗政府的貪污和無能,要求基層改革吏政;他維護人民基本權力,為窮人爭取債務免還的德政…..。他,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擺在前頭,倘若是在重視人性尊嚴的21世紀,蘇東坡必是個撼衛人權的鬥士。
蘇東坡的一生就是個『美』字,其所賦之詩詞美、其直言率真的性情更美,他總能在沒有生機的地方創造生機,這樣的生命,真是每一時刻都值得欣賞!@*










蘇軾


蘇軾
楔子 生平梗概 代表著作 軼事 評價
1.楔子: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不是很耳熟呢?沒有錯,這正是鄧麗君曾經吟唱過的《水調頭歌》。
  一千年前,清冷的中秋夜,作者滿懷愁緒,把酒仰視青天,從月的盈虧得到了啟發,因而寫下這個無奈但又美好的祝願。這個作者,就是北宋有名的大文豪───蘇軾。
回第一頁

2.生平梗概:  
  蘇軾(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號東坡,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親蘇洵少不喜學,後來雖發奮苦讀,卻屢試不第,於是決心不走科舉之路,而認真研究古今治亂,並精心培養蘇軾兄弟。母親程氏出身於眉山巨富之家,親自教蘇軾兄弟讀書。蘇軾從小就熟讀經史,文思泉湧,心懷壯志,縱論古今,並在二十二歲時一舉進士及第。
  蘇軾一生歷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仁宗朝,是他的政治主張形成的時期。
  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 ,蘇洵卒於京師,蘇軾兄弟扶父喪返蜀。熙寧二年(一○六九)初,蘇軾守喪期滿還朝,新繼位的宋神宗已經採納了王安石的變法主張,開始了變法。蘇軾首先寫了《議學校貢舉狀》,反對王安石變科舉,受到神宗的接見和鼓勵,神宗對他說:「雖朕過失,指陳可也」。接著他寫了《上神宗皇帝書》,對新法進行了全面批評,並說:「今日之政,小用則小敗,大用則大敗,若力行而不已,則大亂隨之」(《再上皇帝書》)。這就引起了變法派對他的不滿,誣蔑蘇軾扶父喪返蜀時販私鹽。蘇軾無一言自辯,祇是請求離開朝廷,出任地方官。其後他先後擔任杭州(今浙江杭州)通判,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今江蘇徐州)、湖州(今浙江吳興)知州。蘇軾在各地興修水利,救濟災民,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深受百姓愛戴。對新法,他分別採取不同態度,或「因法以便民」,即推行新法於民有利的部份;或公開拒絕執行(如知密州期間,他就拒不執行正在推行的手實法);而更多的則是「託事以諷」,他在《湖州謝上表》中說,神宗「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新進」、「生事」等語,刺痛了靠投機新法起家的人,他們群起彈劾蘇軾,結果蘇軾被捕入獄。雖然多方營救,仍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元豐八年(一O八五)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繼位,反對新法的高太后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陸續召回因反對新法而被逐出朝的臣僚。蘇軾先被起知登州(今東蓬萊),到官五日即被召還朝。
  蘇軾在朝廷一面繼續反對新黨,一面又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主張參用所長,被舊黨視為「又一王安石」。在新舊兩黨的夾擊中,蘇軾不安於朝,不斷請求外任,先後出知杭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揚州(今江蘇揚州)、定州(今河北定縣),奔波於朝廷和各地之間。「筋力疲於往來,日月逝於道路」(《定州謝到任表》),就是他元祐年間仕途生活的生動寫照。
  元祐八年(一○九三),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貶逐元祐黨人,紹聖元年(一○九四)蘇軾以譏刺先朝(神宗朝)的罪名貶知英州(今廣東英德),未至貶所又貶居惠州(今廣東惠陽)。紹聖四年(一○九七)朝廷普遍加重對元祐黨人的懲處,蘇軾又遭不幸,遠謫儋州(一一○一)直至徽宗繼位,才遇赦北還於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今江蘇常州),享年六十五歲。
回第一頁

3.代表著作: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和(音賀),唱和,作答。子由,蘇軾弟弟蘇轍的字。此詩作於嘉祐六年(一○六一)年底,蘇軾初任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簽判時。這年十一月蘇軾兄弟在鄭州西門外分別後,蘇轍作《懷澠池寄子瞻兄》詩,蘇軾寫了這首和詩。澠(音免)池,在今河南澠池西。嘉祐元年(一○五六)蘇軾兄弟人京應試,途經澠池住在一所寺院中,並在寺院壁上詩留念。蘇軾這次赴鳳翔,重經澠池,當年寺中的奉閑和尚已經去世,壁上詩也蕩然無存,這首詩即為此而發。詩的前四句凌空抒概,感嘆人生像雪泥鴻爪,轉瞬間已了無痕跡,起筆突兀,比喻生動;後四句「懷舊」,其中第五六兩句承前四句,點明發出雪泥鴻爪深沉感慨的原因;最後兩句針對蘇轍原詩「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藉回憶當年途中的苦況以告知蘇轍自己今日獨遊的苦況。全詩沉鬱悲涼,富有哲理,調子雖較低沉,但也說明了人生的短暫和艱辛。雪泥鴻爪的比喻形象貼切,歷來為人所稱道。
 
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
 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衹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經過多方營救,蘇軾於元豐二年(一○七九)十二月二十八日被釋放出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次年二月他到達貶所,寫下了這首詩。這是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詩篇。作者說自己因口遇禍,貶官黃州,佰又因禍得飽口福,可以盡情享受此地的魚美香;最後以感嘆自己無事可做,反要拿官家薪俸作結。全詩強作歡笑,用戲謔之語寫成,但掩蓋不住他的滿腹牢騷和辛酸。詩中「長江」二句形容黃州富饒美麗極為出色,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或滿月時,會集親友,為嬰兒洗澡,叫洗兒。
  元豐六年(一○八三)九月二十七日蘇軾的第四個兒子蘇遯(小名幹兒,一年後夭折)出生,洗兒時他寫了這首詩。寥寥四句,充滿了作者的滿腔悲憤,揭露了宋朝官僚制度的黑暗。像他這樣的「聰明」人,一生為「聰明」所誤,窮愁潦倒,坎坷不平,甚至差點被殺頭,而那些庸庸碌碌的愚魯之輩,反而無災無難,青雲直上。《宋史.蘇。軾傳》說他的「嬉笑怒罵之詞,皆可書而誦之」,這首《洗兒戲作》就堪稱代表作。
 
荔枝嘆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棋海,風枝露業如新採。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至今欲姇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
出新意,今年鬥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
致養口體何陋邪惡!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元祐七年(一○九二)二月軾由潁州改知揚州,八月被召還朝。次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時局大變,蘇軾被命知定州(今河北定縣)。紹聖元年(一○九四)以刺先朝(神宗朝)的罪名貶官惠州(今屬廣東)。蘇軾以言得罪,但他並未因此而沉默,就在謫居惠州的第二年,他又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荔枝嘆》。前十六句揭露漢唐官僚爭獻荔枝、龍眼的醜態,希望老天爺不要出產那些成為老百姓禍害的「尤物」。後八句指名道姓地揭露本朝官僚的「爭新買寵」,對在位的哲宗也暗含諷刺。全詩縱嘆古今,對民間疾苦寄予了深切同情,對不顧人民死活的統治者深表憤慨。詩題本為《荔枝嘆》,但他從荔枝說到茶,說到牡丹,可見他真是百感交集,胸中積滿了憤懣,一發而不可收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乙卯即熙寧八年(一○七五)。當時蘇任密州知州,因思念前妻王弗,寫下了這首詞。王弗,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十六歲同蘇軾結婚,二十七歲卒於京城,後歸葬故鄉。王弗也念過書,蘇軾讀書,她陪著終日不離開;蘇軾偶有遺忘,她還能從旁提醒。她對蘇軾的關心和體貼,更是無微不至。蘇軾任鳳翔簽判,她常勸蘇軾不要同那些急於親近他的人交往,認為這種人往往出賣朋友。蘇軾對這樣一位好內助的病逝是很悲痛的。到他寫這首詞時,王弗已去世十年。十年來,他因同變法派的分歧而被迫離開朝廷,南北奔波,飽經風霜。政治上的失意和對亡妻的深切懷念,構成了這首悼亡詞哀惋淒涼的基調。上闋直接抒發對亡妻的懷念和自己仕途失意的感傷之情;下闋前五句記夢,寫久別重逢的情景;後三句是醒後冥想,通過設想亡妻因思念自己而腸斷,來抒發自己對亡妻的懷念,更顯得一往情深。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自熙寧四年赴杭州任途中與子由別於潁州後,六年來再未見過面。熙寧七年,他罷杭州任,請求調往北方,就是為了同擔任齊州(今山東濟南)掌書記的蘇轍更近一些。密州、齊州雖相距不遠,但兩年多來,他們仍無法相見,對久別的弟弟的懷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促使蘇軾在中秋夜對月抒懷,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上闋寫把酒問月,幻想乘風進入月宮而又怕月宮寒寂表現了他盼望回朝而又怕朝廷難處的矛盾心情。下闋寫倚枕望月喚起的離愁別緒,先是怨月無情,後又從月的盈虧得到啟發,以美好的祝願作結,全詞清曠超逸,飄飄欲仙,充滿哲理,寄慨遙深,表現了理想同現同現實的矛盾,反映了作者長期鬱結的有志難酬的苦悶。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元豐五年(一○八二)貶官黃州時作。赤壁,這裏指黃岡壁。赤壁之戰的赤壁,歷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在湖北蒲圻縣長江南岸。蘇軾在《赤壁洞穴》中寫道:「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可見蘇軾並未肯定黃岡赤壁為赤壁之戰的亦壁,詞中的「人道是」三字也含有懷疑的意思。但他仍然把它作赤壁之戰的赤壁描寫,衹不過是藉此抒懷而已。正如清人朱日綴 所說:「赤壁何須問出處,東坡本是藉山川。」詞的上闋主要寫赤壁雄奇壯麗的景色,空間時間背景都極為廣闊,為下闋懷古作好了準備。下闋從懷古歸結到傷今,緬懷偉大的歷史人物,抒發自己理想同現實的矛盾。全詞慷慨激昂,蒼涼悲壯,氣勢磅礡,一瀉千里,最能代表蘇詞的豪放風格,被譽為千古絕唱。
 
教戰守策
  策,古代臣子向皇帝陳述政見,進獻謀略的一種文體。宋仁宗嘉六年(一○六一)蘇軾應制科考試,作『策略』、『策別』、『策斷』三部份,本文是『策別』中的一篇。北宋中葉以後,宋王朝西北邊境受到遼和西夏的嚴重威脅,隨時都有遭到侵擾的可能;宋王朝又安於所謂百年無事的太平局勢,麻痺大意,萎靡不振;同時對遼和西夏採取賄賂政策,有求必應,致使國家財政越來越困難,實力越來越弱。蘇軾清醒地認識到當時的嚴峻現實,認為戰不可避免,明確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是當時的最大隱患,這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文章首先擺出論點,然後引用正反兩方面的史實加以論證,再用個人養生之道比喻說明國家防禦之策,接著根據形勢闡明戰爭的必然性,最後提出教民戰守的具體方案。全文邏輯嚴密,面面俱到,運用對比和比喻說理,精警透徹,是一篇具有很強現實性和針對性的優秀政論文。
 
留侯論
  嘉祐六年後(一○六一)蘇軾應制科考試所獻二十五篇(進論)之一。張良,字子房,幫助劉邦反秦滅項(羽),建立漢朝的關鍵人物,封於留(今江蘇徐州),故稱留侯。全文緊緊圍繞一個「忍」字,結合歷史事實,論證了張良之所以能夠幫助劉邦建立豐功偉業,在於他能夠「忍小忿而就大謀」。文章首先用橋上老人授書張良的故事進行闡發,把人們「以為鬼物」的事,解釋得合情合理,除去了這個傳說的神秘色彩。接著用楚王伐鄭、勾踐滅吳、楚項戰爭作為旁證,徵引史實若即若離,忽放忽收,舒捲自如。最後以感嘆張良狀貌不稱其志氣結尾,收筆餘味無窮。全文中心突出,縱橫自如,是一篇雄辯有力的史論。
 
賈誼論
  這是嘉祐六年(一○六一)蘇軾應制科考試所獻二十五篇(進論)之一。賈誼(前二○○-前一六八),西漢洛陽人,著名政論家、辭賦家。漢文帝初年,召為博士,官至太中大夫。因受舊臣周勃、灌嬰排斥,出為長沙王太傅。後為梁懷王太傅,懷王墜馬而死,他鬱鬱自傷,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二歲。賈誼在政治上主張削弱諸侯勢力,鞏固中央集權,抗擊匈奴,重農積粟,有一定進步性。本文論述賈誼平生悲劇的根源在於他「不能自用其才」,不能「忍」和「待」,急於得到君主賞識,一旦不行,就悲痛憂傷,一蹶不振,也不善處窮,志大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蘇軾把賈誼的悲劇歸結成「性格悲劇」,有一定道理,但過於忽視權貴舊臣排擠賈誼這個決定性因素,就略覺偏頗,不能完全服人。
 
喜雨亭記
  宋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十二月,蘇軾出任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簽書判官,第二年年初開始修建官舍。當時正逢春早,老百姓非常憂慮,但三月下了大雨。修在官舍北面的亭子恰好這落成,蘇軾就給亭子取名「喜雨」,並寫下這篇文章。文章開門見山,從亭的命名著筆,接著記述修亭得雨的經過和人們久旱逢雨的歡慶場面,再通過問答說明雨對百姓生活的重要性,最後以對雨的贊歌收筆。文中極力渲染人們「久旱逢甘雨」的歡樂,充分體現出蘇軾「民以食為天」的民本思想,反映了作者與百姓同憂共樂的感情。全文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如剝繭抽絲。語言輕快活潑,文筆淋漓酬暢,充分表現了作者的喜悅心情,極富感染力。
 
赤壁賦
  寫於元豐五年(一○八二)貶官黃州期間,這篇首先描寫月夜泛舟大江的美好景色和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這種貌似爽心愜意的生活暗含著環境的悲涼和前程的渺茫。接著通過「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很自然地引出主客間關於人生意義的辯論-實際都是作者的獨白,是他陷於深沉的苦悶而又力求解脫的矛盾心情的表露。文章以主客狂飲,酣睡達旦作結,戛然而止,餘味無窮。「舉杯澆愁愁更愁」,結尾處的「喜而笑」,也掩藏著作者難以排解的愁苦。文中關於變與不變的闡述,雖然染上一種虛無色彩,但是頗含哲理意味,反映出作者對哲理之體認。這是一篇文賦,保留了傳統賦體的對話特點,同時大量使用散句,行文揮灑自如。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一○八三)貶官黃州時作。承天寺在黃岡城南。這篇記遊短文,先寫他和張懷民都夜不能寐,到承天寺散步;次寫景,月光如水,竹影縱橫,給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最後發出明月竹柏處處有,但少閑人欣賞的感慨。寥寥八十表面輕鬆而實際苦悶已極的心情,可說是一篇精煉的耐人尋味的抒情散文詩。
 
潮州韓文公廟碑
  潮州在今廣東潮安。韓文公即韓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他在文學上反對駢文,提倡散體,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所作散文,氣勢磅礡、雄健有力。韓愈曾因諫阻唐憲宗迎佛骨入禁中,貶為潮州刺史。元祐五年(一○九○)潮州人在城南為韓愈修建新廟,蘇軾應潮州人之請寫下了這篇碑文。「碑」為一種文體,一般由序和銘兩部份組成,序用散文,銘用韻文。蘇軾在這篇文章中高度評價了韓愈振興儒業的功績,盛贊他「文起八代之衰」,概括了他坎坷不平一生,歌頌了他在潮州的政績,敘述了潮州人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全文雖有一般碑文共有的褒揚過甚的缺點,但氣勢磅,風格雄渾,古往今來,天上地下,縱橫馳騁,議論風生,並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這在碑傳文中是不多見的。
回第一頁

4.軼事:
  「守舊的司馬牛」
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一O八六年),守舊派領袖司馬光上台執政。蘇軾被召回中央任職。司馬光一上台,就下令全部廢除王安石的新法。蘇軾對此很有意見,他認為王安石變法雖有些過激,但其中的「免役法」還是可取的。司馬光不聽他的意見,他就氣憤地痛罵司馬光為司馬牛。這司馬牛是孔子的學生,性格急躁,愛胡說八道。蘇軾的做法,又引起了舊派的不滿,把他當作第二個王安石來防範。這樣,蘇軾在守舊派中也無法容身,又要求外任。
  蘇軾的詩現存二千七百餘首,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古體,今體皆備,而尤以七言古體見表。蘇轍在《東坡先生墓誌銘》中說:「公詩本似李杜,晚喜陶淵明。」從內容看,蘇詩具有杜詩的現實主義內容,但卻不同於杜詩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他的多數詩篇都以明快直露為特徵。從藝術風格看,蘇詩更接近李白,具有李白豪放不羈的浪漫主義特徵。他步入仕途以前所作的《詠怪石》,已顯露出他種縱橫馳騁、幻想奇特的本色;而仕途受挫以後所作的《遊金山寺》,更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貶官黃州後,蘇軾的詩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後期的詩歌仍時露豪放本色,而多的詩篇卻在學習陶潛詩的清新明淨,樸素自然,淡而有味。他在《與姪書》中說:「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麗,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這是他的經驗之談,是他的創作道路的總結,他的詩歌就經歷了這樣一個由「崢嶸」到「平淡」的發展過程。蘇軾作詞一般認為是從通判杭州開始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潮》,是可以準確繫年的最早的蘇詞,已突破「詞言情」的藩蘺,開始表現出蘇詞的豪放本色,而在擔任密州知州期間及其以後,蘇軾就更加自覺地創立豪放詞,有意寫得來與「柳七郎(永)風味」不同,要「自成一家」。為南宋豪放詞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特別值一提的是,蘇軾以前的詠物詞不多,蘇軾成功地創作了一些詠物詞,如詠楊花的《水龍吟》、詠石榴的《賀新郎》、詠孤鴻的《卜算子》、詠梅的《西江月》等。這些詞表面是詠物,實際是託物擬人,意在言外,耐人尋味。
回第一頁

5.評價:
  蘇軾的散文現存四千餘篇,無論數量和質量,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東坡集中有大量的書簡和隨筆,信筆抒意,自由活潑,是明清小品的濫觴。袁宏道非常重視蘇軾這些小品,他說:「坡公之可愛者,多其小文小說,使盡去之,而獨存高文大冊,豈復有坡公哉!」(《蘇長公合集引》蘇軾一生寫了很多政論、史論和奏議,這些文章雖不能算文學作品,卻富有文采。說理透闢,氣勢雄渾,縱橫恣肆,確有「孟軻之風」,最足以代表蘇軾的文風。
  從上述可以看出,蘇軾是一位通才,是一位全能作家,在詩、詞、文等各個方面都是開派的人物 都作出創造性的頁獻。他的散文與歐陽修一起,並稱歐蘇;他的詩與黃庭堅一起,並稱蘇黃,他的詞與辛棄疾在一起,並稱蘇辛。不僅如此,他在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也是開派人物。在「蘇(軾)、黃(庭堅)、米(蒂)、蔡(京,一說指蔡襄)」四大書法家中,他是名列前茅的。像蘇軾這樣的全才,在中國文學史上,甚是少見。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張航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雅虎讯息通 Skype帐号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