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
|
|
鄭和七下西洋
張 航/編著
鄭和(1371~1435)
本姓馬,小字三保,
明雲南昆陽 (今昆明市晉寧縣) 人。
成祖時為太監,賜姓鄭,
鄭和的先祖是從西域來到雲南,
他祖父和父親都曾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
所以鄭和本人也可能是一個伊斯蘭教徒。
他的小字「三保」,
可能和鄭和穆斯林的教名「三寶奴」(Abdul Sabbur)有關,
三寶奴之意為「真主之僕」,
一般民間稱他「三保太監」或「三寶太監」,即緣此而來。
《明史》鄭和傳,
稱鄭和「自幼有材志、豐軀偉貌、博辯機敏、謙恭謹密」,
和一般宦官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鄭和是出生在元末明初,
明太祖朱元璋剛建立明朝的洪武四年(1371)。
─ 55 ─
洪武十四年(1381) 鄭和十一歲時,
被攻入雲南的明軍所俘。
在一連串顛沛流離,
包括遭閹割的痛苦後,
進入北平明燕王朱棣府邸,
因此
有機會建立他和明朝未來第三任皇帝的關係,
從而也改變了他原本可能不幸的一生。
公元1399年到1402年,
燕王朱棣起兵攻破南京,
趕走他的姪子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
史稱「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期間,
鄭和跟隨燕王朱棣南征北討,
建立了不少功勞。
因此,朱棣即位為明成祖之後,
永樂二年(1404)初,親筆寫了一個「鄭」字,
賜他為姓,
並提升他擔任「內官監太監」,
從此馬和變鄭和,
也開始他另一階段不平凡的人生。
從賜姓後次年,
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
到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八年之中,
鄭和奉命率領當時全世界最精良龐大的艦隊,
先後七次下西洋,
總共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
進行了前此中國歷史上,
絕無僅有的海上敦睦外交之旅。
如果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
鄭和遠航的行動,
無疑乃十五世紀之「大航海時代」的先聲。
當時鄭和,帶領中國,
─ 56 ─
走向世界,
讓中華民族能真實的放眼天下。
鄭和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東岸,
開中外交通最遠的航路,宣揚威德,
助馬來西亞建國,
海外諸國爭來朝貢。
時人稱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盡管自從鄭和在第七次遠航,
逝於印度古里(Calicut)之後,
中國也從此就不再進行類似的行動,
並因此導致嚴重的歷史苦果。
不過,鄭和遠航的歷史,
至少顯示了直到十五世紀時的中國人在造船、
航海等方面的技術成就,
並証明了當時中國,
曾在世界航海事業中居於領先地位。
最重要的是,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
也同時反映了中華文化,
在人類歷史以致世界文明歷史中,
所曾經擁有的成就。
鄭和下西洋是明初中國一次規模空前、
跨越國界的政治、經濟、外交活動,
也是一次震驚世界的航海活動。
歷經六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積澱,
在中國和當年鄭和下西洋遠航船隊,
主要經過的東南亞地區,
已經形成了兩個“鄭和”
一個是中國歷史範疇的鄭和,
一個是存在於東南亞各族群歷史記憶中的文化範疇鄭和。
對中國人來說,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
─ 57 ─
他從1405年(明永樂三年)至
1433年(明宣德八年)的近三十年中,
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
帆舟遍及亞洲、非洲等數十國,
出色地完成了所負的使命,
為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為南海——印度洋國際貿易圈的繁榮,
為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學術界對鄭和及
其史跡做較系統的研究始於梁啟超,
1904年發表的《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
近百年來,
中國幾代史學家和日本及歐美的一些學者,
以官修正史和中國典籍為文本資料,
在明代中國的社會經濟史和外交史的框架下,
研究“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節”的鄭和。
東南亞視野中的鄭和,
雖然是以中國明代鄭和為基礎,
但卻是由包括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
在內的東南亞各族群以當地文獻、
宗教儀式、神話傳說和社會民俗等方式詮釋出的鄭和。
東南亞地區,
有許多在中國典籍裏未見記載的鄭和資料。
這些文獻除了中文以外,
大多以馬來文、英文、印尼文、荷蘭文等寫成。
例如成書於1615年《馬來紀年》,
記載了未見中國文獻的鄭和,
護送明朝漢寶麗公主和親馬六甲王的史實。
直到今天,
這個美好的故事不僅出現在東南亞的歷史專著中,
也一再被馬來人和華人藝術家當成藝術創作的素材,
搬上戲劇和歌劇舞臺,
深受社會各界的歡迎。
─ 58 ─
又如中國史籍從未提到鄭和,
遠航曾到過印尼三寶壟地區,
但印尼華人林天佑以馬來文撰寫的《三寶壟歷史》
卻多次談及鄭和對三寶壟的訪問以及當地的三寶洞、
三寶公廟、王景弘墓等與鄭和及隨從有關的廟宇、
歷史遺跡和當地馬來人和華人及土著,
祭祀鄭和的宗教儀式和活動。
有關鄭和在東南亞留下的歷史遺跡,
除了據說是鄭和遠航經過時留下的遺物,
如鄭和送給印尼亞齊王子的大型青銅鐘、
鄭和在東南亞各地挖築的“鄭和井”、
鄭和船隊遠航時留下的大錨等,
最為重要的是在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
等地的佛教化、道教化、回教化的鄭和廟(又稱三寶宮廟)
和隨行人員的廟宇等宗教遺跡。
“鄭和崇拜”並非形成於中國本土,
而是形成於東南亞,
鄭和是由信奉中國傳統民間宗教的華人、
信奉回教的馬來人、
信奉佛教的泰國人,
以及信奉其他宗教的當地土著等族群,
在東南亞共同造就出來的神明。
那些至今仍存在於東南亞各地的三寶廟(宮)
以及祭祀鄭和的宗教儀式和慶典,
已經構成東南亞民間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東南亞,流傳著許多與鄭和有關的傳說。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向達,
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已經注意到,
並肯定這些來自民間的神話傳說,
對鄭和研究的學術價值。
東南亞有關鄭和的傳說具有世代相傳、
富有神話色彩、涉及面廣等特點。
鄭和在東南亞建清真寺、
─ 59 ─
教導當地人齋戒、傳播回教等,
是有關鄭和傳說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些東南亞和歐美學者即運用這類傳說及其他資料,
考察和研究馬來半島,
十五世紀以後接受伊斯蘭教的歷史過程,
與鄭和下西洋的關係。
在有關的傳說中,
鄭和還被賦予許多超自然的神力。
他不僅可以造山造島,
現今東南亞的一些山與島就是因鄭和神力而出現,
還具有鎮妖魔鬥鬼怪、
治病救人等超自然的威力。
鄭和是一個宦官,
但在東南亞卻流傳著許多鄭和,
及其隨從與當地土著女子通婚的傳說。
這些愛情故事大多有美麗浪漫的結局。
在有關鄭和神話傳說中,
與東南亞民間習俗、
動物與物產有關的內容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地,
流傳著不同版本的鄭和誕辰日
或抵達日的傳說,
並舉行不同形式的宗教儀式和慶祝活動。
這些儀式和慶典在歷史的演化中,
已經逐漸延續下來成為當地的習俗。
其他還有鄭和與杜固,
鄭和與印尼巴厘島荔枝、花生、白蔥的傳說,
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鄭和魚”、
鄭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風”習俗等等。
由此可見,
在鄭和下西洋主要經過的東南亞地區,
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
當地各族群對鄭和的熱愛與崇敬,
─ 60 ─
已經發展成為今天東南亞文化的一個特色。
東南亞歷史記憶中的鄭和雖然不乏附會、
荒誕和神化,
卻是一個歷經六百年曆史文化積澱、
由東南亞各族群用不同文字記錄的文獻、
歷史與宗教遺跡、
世代相傳的神話傳說以及社會風情民俗等,
非文本形式詮釋的鄭和。
東南亞視野中的鄭和,
其是否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已不是那麼重要,
因為在某種意義上,
鄭和已經成為蘊涵著複雜和具有多方面文化內涵,
和象徵意義的符號。
它涉及十五世紀以來東南亞社會,
歷史發展變遷許多重大的問題,
這包括中國與東南亞區域的關係、
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
華人移民在東南亞的拓荒、
華人的國家與文化認同,
以及與當地土著的關係、
包括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當地土著等,
在內的多元種族的文化與宗教,
在東南亞的發展與互動等等。
因此,對東南亞來說,
鄭和問題已從中國明朝的歷史範疇,
演化成為具有本區域歷史內涵的文化現象。
公元1405~1433年,
鄭和七次率領了由兩萬七千多人所組成的船隊,
從江蘇瀏家港出發航向南海阿拉伯海及印度洋,
二百多艘巨舶航行在茫無邊際、巨波蕩漾的海上,
每次出航就是漫長的兩年。
總兵太監鄭和所指揮的寶船船隊,
七次英雄式的遠航,
─ 61 ─
遍及了中國海與印度洋,
從台灣到波斯灣,
並遠及中國人心目中的黃金國非洲。
中國從阿拉伯商人得知歐洲的存在,
但並不想去那裡。
歐洲這個「遠西」之地,
能提供只有羊毛和酒,
對他們來說,缺乏吸引力。
在這三十年之中,
外國的貨品、藥物與地理知識,
以空前的速度輸入中國;
相對地,
中國也在印度洋伸展了政治空間和影響力。
世界一半已在中國掌握之中,
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
如果中國想要,
另外一半不難成為中國勢力範圍。
在歐洲大冒險、
大擴張時代來臨之前的一百年,
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殖民強權。
但中國沒有!
在寶船最後一次航行後不久,
中國皇帝下令嚴禁出海航行,
並停止遠洋帆船的建造與修繕工作。
違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處死。
在此一百年間,
舉世無雙的海軍,
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反而使倭寇在中國沿海一帶肆虐。
中國在對外大擴張時代之後,
緊接著的是絕對閉關自守的時期。
─ 62 ─
十五世紀初,
中國這個世界科技的領導者,
很快地離開了世界歷史的舞台。
就在同時,
正在萌芽的國際貿易和剛開始的工業革命,
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現代。
寶船就這樣,
從世界的意識中被遺忘了。
中國絕非時常被述及的陸地民族,
中華帝國在文明的伊始,
就是熟練又愛冒險的船民。
甚至在「中國」或「中國人」的名稱出現以前,
來自亞洲大陸的新石器時代人類,
也就是大洋洲各種不同民族的祖先,
在公元前一千年征服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兩地。
大多數人都這麼認為,
在哥倫布之前,
新大陸已經有了亞洲人的蹤跡,
而且許多證據顯示:
他們曾屢有來往,
而非僅接觸過一次。
鄭和下西洋航路,
已不僅是從中國沿海至印度洋的單一航線,
而是中國通往印度洋沿岸各地區的航路網。
所以鄭和下西洋航路,
使中國原有的印度洋航路進一步完備了;
此外鄭和還開闢了橫渡印度洋的新航線,
從而縮短了航行時間。
在明代以前史料中,
還未見過橫渡印度洋的實際航線。
為什麼中國不在那時開拓殖民地?
為什麼當中國在海上有絕對的霸權之後,
放棄了強權?
長久以來,
─ 63 ─
中華帝國的皇帝都把自己當作是一位賦予生命的父親,
不單對城邦小國如此,
同時對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
這種認知回應了中國固有的觀念。
天子既為上天之子,
當然也是全天下的統治者。
早在基督紀元出的幾世紀,
中國人已經熟知一種概念:
天下之大,盡在中國的版圖之內,
沒有所謂疆界之分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假如已經擁有一切,
還有什麼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
歐洲列強的侵略行為,
超越了原本為了滿足,
開拓東西貿易有利環境的需求,
這種好戰而類似十字軍東征的殖民主義,
完全和中國人理想中萬能的、
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馳。
中國皇帝身上看不到歐洲這種觀念。
從明成祖身上當然也看不到這種觀念,
歸順中國所換得的報酬是本身的繁榮。
以這種方式對待未開化的民族,
可以提升他們對中華帝國的忠誠度,
這種遠比加強駐軍的兵力來的有效得多了。
明朝皇帝得到的結論,
試著在半個地球之外的地方,
維持駐軍是愚蠢的行為,
因此明朝的皇帝從來,
沒有作過這種嘗試。
而歐洲各國殖民強權,
還要再過四百年後才能得到相同的結論。
─ 64 ─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