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古聖先賢英烈傳---英烈千秋張自忠(張航編著)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文章时间: 2009-9-21 周一, 下午7:27    标题: [原创]古聖先賢英烈傳---英烈千秋張自忠(張航編著) 引用回复

英烈千秋張自忠
張 航/編著









張 自 忠 將 軍




















張自忠(1891─1940),
抗日名將,民族英雄。
號藎忱,山東省臨清縣人,
生於清光緒17年(1891年),
1912年考入天津政法學堂。
1914投軍奉天新民屯車震團。
1917年入馮玉祥西北軍,
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
兼西北軍官學校校長等職。
曾參加北伐諸戰役。

1930年中原大戰後,
西北軍宋哲元部改編為陸軍第29軍,
張自忠任第29軍第38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
1933年3月,
─ 1 ─
日軍侵佔熱河後繼續向長城各要塞進犯。
宋哲元委張自忠為前線總指揮,
率第29軍與敵在喜峰口到羅文峪一線激戰40餘日,
取得一次次勝利,
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
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決心。

1935年“華北事變”後,
張自忠任察哈爾省主席,
1936年兼任天津市長。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
宋哲元決定率第29軍撤退到保定,
行前令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長,
留在北平與敵周旋。

北平淪陷後,
國人對張自忠非議頗多,
認為他是“華北特號漢奸”,
報紙上一律稱他“張逆自忠”。
事實上,
日軍侵佔北平後便要求張自忠通電反蔣,
被張自忠嚴詞拒絕。
日本人於是再也不與張自忠對等談判。

張見大勢已去,便決定脫離險境。
他先稱病躲進德國醫院,
後又化裝成司機助手乘坐美國人的汽車逃到天津,
接著乘英國輪船去煙台,再轉濟南,
最後到達南京,始得脫險。

9月在濟南時,他在一封信中寫到:
“忠冒險由平而津而煙台而濟南,
刻即赴南京謁委員長,面言一切。.....
.而社會方面頗有不諒解之際,
務望諸兄振奮精神,
激發勇氣,誓掃敵氛,還我河山。
─ 2 ─
非如此不能救國,不能自救,
並不能見諒於國人。
事實勝於雄辯,必死而後能生。”

北伐軍會師北平後,
張將軍正任25師師長,
後任國民軍事兵團長,
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
軍官學校校長等職。

民國十九年,
中原大戰爆發,
馮,閻相繼戰敗,
閻部戰敗仍退回山西,
馮部卻土崩瓦解,
當時馮部將領先後投降南京國民政府
的有韓複渠、石友三,
至中原大戰結束,馮部皆向政府投誠,
孫連仲受編為26路軍總指揮。

未降將領,有宋哲元,張自忠,劉汝明,過之綱等人,
中央當時任命張自忠為23路軍總指揮,
宋哲元為24路軍總指揮,兩人均未接受。
宋哲元等未率軍進入山西,暫受閻接濟。

中原戰事結束,
中央對馮玉祥和閻錫山不究既往,
雙方敵對氣氛消失,
在馮的勸說下,
受到中央改編為29軍,
以宋哲元為軍長,劉汝明任副軍長,
下轄馮治安(37師)和張自忠(38師),
以後又增編劉汝明(143師),副軍長由佟麟閣接任,

這就是名揚世界的29軍的由來!
29軍剛組成不久,
即奉命調駐平津,
─ 3 ─
當時中央在北方尚駐有其他部隊,
由於日本人的抗議,
中央軍全部撤退,
河北省防務就交給29軍接任。

29軍初到河北,
就遇上日軍侵犯長城,
在喜峰口發生遭遇,
37師旅長趙登禹將軍,
親掄大刀率領健兒夜襲敵營,
砍死日兵數百人,
趙將軍自己就劈死了十幾個日本鬼子,
29軍能戰之名,聞於全國。

中央在29軍下增設一個132師,
由趙登禹將軍升任師長,
至此,29軍共有四師,
當時一軍轄有四個師的並不多,
足見中央對29軍倚界之深。

民國22年5月簽訂塘沽協定後,
日本人對華北野心更熾,
極力要推動華北特殊化,
目標是晉,冀,察,魯,豫五省自治。

國民政府自不答應,
但也不能完全拒絕日本的要求,
經過兩年交涉,
到了民國24年十月,
在北平成立了一個冀察政務委員會,
實現冀察特殊化,
以宋哲元將軍為委員長,
起用大批親日份子擔任工作,
以謀取日本諒解,
延遲侵略時間表,
使中國方面能得到更充份準備。

─ 4─
此時,宋哲元將軍以抗日名將又變為親日領袖,
其間還鬧了許多不必要的誤會。
冀察政務委員會共轄
兩省(河北,察哈爾),兩市(北平,天津),
省市長人選,也就由29軍高級幹部輪流擔任,

張自忠將軍先後擔任過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長。
其間有一個很微妙的演變,
到了民國25年之後,
日本人突然看上了張將軍,
想把他變成一個親日派領袖,
邀他率領一個代表團去日本訪問。

張將軍也表現的非常友好,
一時華北盛傳張自忠親日。
也就因為張將軍這時有一段親日傾向,
到了盧溝橋事變發生後,
宋哲元已經同日本人撕破了臉,
再想虛與委蛇也不成了。

我政府仍希望再拖延幾天,
拖到中央軍增援來到
當盧溝橋事變發生後,
蔣委員長已在盧山下令調五個甲種師北上,
但未到保定平津已失。

這時宋哲元派張將軍出面與日本人敷衍,
自己撤退到保定,
行前下令委派張將軍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北平市長,
張將軍接受命令時,
曾垂淚對秦氏說道:
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
我怕成了漢奸了。

日本人也不笨,
不會再上張將軍的當,
─ 5 ─
他們需要安全脫離中國的傀儡組織,
不再是表面親日的冀察委員會了。

張將軍見大事已去,
繼續留在北平已無必要,
乃設計脫險,
騎自行車出走天津,
再乘英國輪船去青島。

日本人雖然對他監視,
但也只想到汽車,火車,
萬不料張將軍會乘自行車走掉。
張將軍到了青島,
再改乘火車去濟南。

他因為身陷圍中,看不到報紙,
不曉得當時全國對他的批評,
從北平淪陷起,
全國輿論集中火力攻擊他,
認為是華北特號漢奸,
報紙上一律稱他張逆自忠。

他到了濟南,
逕去省政府見省主席韓複渠,
名刺投進去,把韓複渠嚇了一跳,
韓複渠萬萬料不到張將軍竟敢來濟南,
當時只得見面,
問起張將軍意見,打算去何處?
張將軍說明要去南京向政府報告,
韓複渠聽了更加為難,
若是自己把張將軍困綁送南京,
念及二十幾年袍澤,竟不忍;
若秘密放走他,又恐蒙上漢奸嫌疑,
最後決定去電報通知宋哲元,
請問他如何處理。

宋哲元此時和秦德純在泊頭鎮督師,
─ 6 ─
收到電報後就告訴秦德純說:
你去濟南辦這件事,
但是告訴藎忱千萬不要到這裏來。

在當時真正有資格,
勉強有能力替張將軍辯白的只有宋哲元一人。
可是,宋哲元自從平津失守,
29軍損兵折將(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在南苑陣亡),
本身也成為矢之的,不敢再過問張將軍的事,
當然也因當時輿論對張將軍太不利了。

秦德純到了濟南見到張將軍,
兩人抱頭痛哭一場,
張將軍決定去南京見蔣委員長請罪,
秦德純自願陪他去。
當即電呈軍政部長何應欽,
大意說奉宋將軍令,
偕同張自忠市長赴中央報告請罪,
惟各方謠言紛傳,對張似有不利,
可否前往,請示等語。

旋即覆電:即同張市長來京,弟可一切負責。
秦德純即與張將軍會同赴京。
韓複渠派其省府委員張樾負監視任務,共同前往。
三人乘火車由濟南動身時,
不料京滬各報駐濟南記者得到消息,
在濟南拍出電訊:張逆自忠今日解京訊辦。

連坐的火車班次都報出去,
京滬報紙一刊出,三人還蒙在鼓裏,
結果火車到了徐州出了麻煩。
火車到徐州剛進站,
秦德純看見車站上圍了許多學生,打著白旗,
上面寫的好似有張自忠的字樣,
當時就勸張將軍到廁所裏躲一躲。

張將軍自仗於問心無愧,不肯趨避,
─ 7 ─
經秦德純苦勸,把他推進廁所,將門扣住。
不久一群學生沖上車來,
聲稱搜查漢奸張自忠,
經秦德純費了一番唇舌,
算是把學生們勸下車。

這件事對張自忠刺激極深。
到了南京,
秦德純原準備兩人同住二十九軍駐京辦事處,
張樾執意不肯,
一定要押去第三路軍(韓複渠部隊番號)駐京辦事處住宿,
秦德純也只好由他。

第二天蔣中正就在四方城召見,由秦德純陪往。
張將軍首先起立請罪說:
自忠在北方失地喪師辱國,罪有應得,
請委員長嚴予懲辦。
委員長回道:你在北方一切情形,我均明瞭。
我是全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一切統由我負責,
你要安心保養身體,
避免與外人往來,
稍遲再約你詳談。

第一天召見至此,回到第三路軍辦事處,
張樾聽到這種情形,不敢再扣押張將軍,
又趕著向他道喜,
張將軍當天就搬去二十九軍駐京辦事處住下。

到了第三天,
秦德純接侍從室主任錢大鈞電話雲:
委員長要再接見張自忠將軍,
要秦德純陪同在明早九時到四方城見面。
晉謁時適逢日機轟炸,
幾人鎮靜如常,
蔣並詢問張其健康情形及所讀書籍,
張答以閱讀郭沫若的日記,
─ 8 ─
委員長說:應閱讀有益身心的書籍,郭的日記不要閱讀。
最後對他說:等你身體恢復,我決令你重返部隊,
讓你有機會報效國家,
並到前方看看你的長官,同僚和部下。
態度誠懇溫和,儼如家人骨肉的親切。
張將軍深受感動。

由四方城回寓時,
他在車上流淚對秦德純說:
如果委員長令我回部隊,我一定誓死以報領袖,誓死以報國家。
後來他所以決心殉國,
大概志向就決定此時!

1937年11月,張自忠回到原部隊
,此時部隊已編為第59軍,張自忠任軍長。
返部隊當天,他對部眾痛哭誓言:
“今日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死的地方”。

1938年初,
號稱日寇“鐵軍”的板垣師團在山東半島登陸,
一路西進,
3月上旬進至魯南軍事要地臨沂城下,
以優勢兵力圍攻守軍龐炳勛的第40軍的5個團,
龐部與敵血戰數日,漸感不支。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急調第59軍增援臨沂。

張自忠得令後即率部星夜兼程,
日行180里趕到臨沂北郊,
隨即兵分三路從北面對圍城之敵發起猛烈進攻,
臨沂守軍也開城出擊。
凶頑的的板垣師團在兩面夾攻下倉惶後撤。
張自忠率部急追,
在沙子嶺再創板垣師團,
取得抗戰史上有名的“臨沂大捷”。
經此一役,
張自忠聲譽雀起,
被提升為第27軍團軍團長。
─ 9 ─
是年10月升任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59軍軍長。
不久,張自忠又兼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

二十七年春,
中央任命張將軍為五十九軍軍長,
為華北國軍最精銳之部隊,
返部隊當天,
他對部下痛哭失聲曰:
今日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
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死的地方。

五十九軍組成不久,
敵人由濟南沿津浦路南下,
滕縣血戰失守。
戰事延至徐州週邊,
與日軍由側面進攻臨沂的四十軍龐炳勳部,
血戰數日,漸感不支。

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飛調五十九軍增調臨沂,
張將軍率部正攻袞州,得到命令即兼程前進,
一日一夜行一百八十華里,
與敵軍精銳板桓師團遭遇,
一股殲其兩聯隊。
板桓師團為日軍有名精銳部隊,
經此重創,倉惶後撤。
將軍銜尾急追,一日又追一百二十裏,
造成抗戰史上有名的臨沂大捷。
經此一役,張將軍名震中外,
再也無人說他是漢奸了,
當時中央明令嘉獎,
擢升為二十七軍團軍團長。
是年十月就升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

張將軍擔任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後,
即駐防襄樊一帶,
成為第五戰區機動部隊。

─ 10 ─
1939年5月,
日寇10萬之眾兵分兩路大舉進犯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
張自忠一面命正面部隊死守,
一面火速派2個師迂回到敵後方,
兩面夾擊包抄日軍。
他還親自率2個團渡過襄河向敵猛攻,
粉碎了日軍圍殲第33集團軍的企圖。

隨後第五戰區左右兵團全線反攻,
一舉收復棗陽、桐柏等地區。
不待敵人來攻,
張自忠自率兩團健兒渡河迎戰,
在鍾祥境田家集與敵人遭遇,
大破敵軍,擊斃日寇聯隊長三,
傷旅團長一;傷敵一萬三千人以上。
殘敵狼狽潰退,
張將軍以一對十,竟奏大功。
史稱“鄂北大捷”。

同年12月,
日軍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駐守長壽店地區
的第33集團軍所屬第132師等部陣地進攻,
雙方激戰7天7夜,
132師陣地多次被突破。
張自忠決定用奇兵打敵神經中樞的戰法挫敗敵人。

到了二十九年(1940年)五月,
敵人又集結重兵再犯襄樊。
張將軍指揮部隊扼守襄河與敵對峙,
在方家集已打了一次勝仗。

假若換了一個普通人,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原可以敷衍過去。
但張將軍不是那種人,
決心要渡河找敵人打。
臨出發前,他鼓勵將士們說:
─ 11 ─


“國家養兵就是為了打仗,
打仗就會有傷亡。
人總是要死的,
多活20年少活20年轉眼就過去了。
但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
為國家為民族而死就重於泰山,
否則輕如鴻毛。”

在張自忠的激勵下,
奇襲部隊當晚潛行30里路,
一舉端掉日軍總指揮部。
正面進攻的日軍驚聞老巢被端,大為恐慌。

張自忠指揮部隊趁勢猛烈反攻,
打得日軍狂退60里,大獲全勝。
此役稱“襄東大捷”。
蔣介石通電嘉獎,
稱張部為“最優部隊”,
其防區為 “模範戰場”。
老百姓則美稱張自忠為“活關公”。

1940年4月,
日軍集中30萬兵力再次向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進犯。
當時第33集團軍衹有74師的2個團駐守襄河西岸。
張自忠作為有中將軍銜的集團軍總司令,
本可不必親率部隊出擊作戰,
但他不顧部眾的再三勸阻,
堅持由副總司令馮治安留守襄河西岸,
而他自己親率僅剩的2個團加總司令部直屬特務營渡河作戰。

當時他能控制的部隊只有三個團,
其餘部隊均分散各隘口,不能抽調,
本來不應當冒險出擊,
但是張將軍卻不顧一切。

─ 12 ─
5月1日,張自忠親筆諭告所部各將領:
“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再來碰一下釘子,
衹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
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
更相信,衹要我等能本此決心,
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
決不致于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
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
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願與諸弟共勉之。”

5月6日晚,
張自忠又親筆給副總司令馮治安留下臨陣遺囑,
進一步表示了以死報國的決心。
書中說:
“仰之吾弟如晤:
因為戰軍全面戰爭之關係,
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
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
如能與三十八師,一七九師取得聯絡,
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
若與一七九師,三十八師取不上聯絡,
即帶馬師之三個團,
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
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
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
由現在起,
以後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
專此布達。

書信大有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大無畏氣概。
寥寥數語,盡以殺敵報國相許,
而無一言留與家小。
這正如古語所雲:
─ 13 ─
“受命之日忘其家,
臨陣之時忘身,
軍人之武德,
于斯盡矣。”

“良心”二字,在張自忠的手令及談話中時常出現。
這兩個字在山東話中乃表明心跡、分量很重的用語。
“求良心得到安慰”,
就是要為國家、民族盡職盡責盡忠,
不辜負國家、人民對自己的培養和期望。
這正是張自忠作為一名愛國軍人,
在國家危難、民族憂患之際,
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所追求的一種悲壯而崇高的境界。
這種境界,
比起日本軍國主義者所宣揚的所謂
“大和魂”、“祈戰死”,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5月7日張自忠率2個團和1個特務營共二千餘人東渡襄河後,
一路奮勇進攻,
於14日在方家集將日軍第13師團攔腰斬斷。
日軍遂以優勢兵力對張部實施包圍夾攻。
張自忠毫不畏縮,
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多一倍半的日軍衝殺十餘次。
日軍傷亡慘重,
不明白這支中國軍何以這樣能戰,
後聽說是張自忠親率的部隊,
當即大量增兵,企圖消滅這支勁敵,以絕後患。

15日,日軍萬餘人分南北兩路向張部夾攻。
激戰至16日拂曉,
張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
日軍以飛機大炮將南瓜店轟成一片火海。

中午過後,日軍攻勢更加兇猛。
其前鋒距我陳家灣指揮所只有數百米。
張自忠被數十名衛兵簇擁著撤至杏仁山。
這時,我軍雖三面被圍,
─ 14 ─
但東北長山方向尚未合攏,
若翻過長山,仍可突圍而出,

這時,日軍調集大批山炮對準杏仁山瘋狂轟擊,
由於張自忠身著黃色軍制服,
目標十分暴露,形成一個被彈巢,
炮彈如雨點般炸落在前後左右。
副官賈玉彬、護士長史全勝不幸被炸身亡。
張自忠右腿也被炸傷,褲腿、襪子均被鮮血浸透。  

在生死絕續的最後關頭,
李文田參謀長終於忍不住又開了口:
“總司令,我們人太少,三十八師又趕不來,
看情形是頂不住了,還是暫避一下,
到山那邊整頓一下再說吧!”
“什麼?老李,你也孬啦?”張自忠很生氣。

見總司令動怒,
李參謀長干脆把心裏話照直說了出來:
“論公你是我的長官,
論私你是我的朋友,
我理應跟著你,幫助你,
但今天這個仗實在是打不下去了。
現在趕緊轉移還來得及,
我勸你馬上撤離吧!
你實在不走,我可要走了。”

張自忠愣住了,心中趕到蒼涼。
他靜靜地坐在一個土坡上,
低頭沉思,一言不發,
任憑炮彈在附近爆炸,
任憑傷口的血向外流淌。

李文田站在那裏,
以為總司令會突然跳起來把他怒罵一頓,
但張自忠並未批評他一句,
而是抬起頭來溫和地對他說:
─ 15 ─
“老李,你們誰都可以走,
我是不能走。
你們趕快走吧,不要管我了。”

李文田見勸不動他,
只好帶著兩名衛兵悄然離去。
過後,張自忠派人護送徐惟烈撤離,
又命張敬轉移,
但張高參堅決不走。

良心平安 :  
下午兩點左右,
日軍步兵開始在炮火掩護下發起攻擊。
張自忠站起身來,帶傷督戰。
此刻,他已不指望援軍的到來,
只希望在死以前指揮這僅有的一點兵力多殺幾個敵人。
只見他神色嚴峻,威儀凜然,
兩眼閃射出令人震顫的光芒,
給官兵們增加了戰鬥的勇氣。

張敬高參則像遊龍般矯捷地追隨在張自忠左右,
一面走,一面高喊:
“總司令在此,誰也不許退!”
張自忠喊:“敵退,快打!”
張敬傳呼:“敵退,快打!”
張自忠喊:“左擊!”
張敬亦傳呼:“左擊!”

張自忠突然發現西南方小山頭上退下幾個散兵,
就狠狠地對身邊的一個衛士說:
“你去看看那幾個人是怎麼回事,
如果裝孬種,就地正法!
用刀砍不要用槍打!”

衛士一手提槍,一手持刀,
奔上前去輕聲對那幾個士兵說:
“總司令就在後面,趕快上去,否則殺頭!”
─ 16 ─
幾位士兵一聽,連忙轉身衝上山去。
由於寡不敵眾,
這個山頭還是失守了,
日軍從山頂衝了下來。

跟在張自忠身邊的手槍營
士兵一面衝上去抵擋日軍,
一面高喊:
“總司令快走!總司令快走!”
不料,喊聲引起日軍的注意,
日軍更加緊了圍攻。

看到日軍步兵步步逼近,
副官和衛兵們不得不強制張自忠向北面安全地帶轉移,
張自忠不肯走,大罵衛兵怕死。
剛剛由排長提升為連長的王金彪
正指揮本連剩下的幾十個弟兄堵擊來犯之敵,
見總司令不肯撤退,
便回身跑過來用腦袋頂住張自忠的胸脯,
一邊往後頂,一邊噙著眼淚說:
“總司令,我們不怕死,
請您先走一步,我們不打退當面敵人,
死在這裡也不下火線!”
接著,他示意衛兵將總司令拉走,
自己又舉槍揮刀衝到前方,
帶領弟兄們將衝上來的一股日軍消滅了。
望著王金彪健壯勇猛的背影,
張自忠大吼:“好樣的,不愧是我張自忠的部下!”

經過慘烈鏖戰,
七十四師四四三團、四四四團已死傷大半,
一部潰散,殘部數百人主要集中于東山口阻擊日軍。
為保衛張自忠的安全,
馬貫一從僅有的數百人中
抽出一個營派往杏仁山支援手槍營。
但該營在赴援途中受阻,
張自忠把手槍營大部派出救援,
─ 17 ─
看到東山口方面四四三團不敵日軍,
又將身邊僅有的一個手槍排派去支援。

這樣,他身邊僅剩下張敬高參
和兵站科員馬孝堂少校等數人。
3 時許,天空下起瀝瀝細雨。
東山口守軍大部戰死,余部潰散。
張自忠派出的手槍營
士兵回撤至杏仁山腳下,
作最後的抵抗。

面對步步逼來、怪聲吼叫的大批日軍,
這些跟隨張自忠多年的忠誠士兵,
表現出驚人的勇敢和頑強,
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
用血肉之軀將絕對優勢之敵
阻于山腳下達兩個多小時。

廝殺在雨中持續,
手槍營士兵所剩無幾,
王金彪連長也在激戰中陣亡。

張自忠眼看前方弟兄一個個倒下,
再也按捺不住,
提起一支衝鋒槍,大吼一聲,
向山下衝去,
扣動板機向日軍猛烈掃射,
十幾名日軍應聲倒斃。

就在這霎那間,
遠處的日軍機槍向他射來,
他全身數處中彈,
右胸洞穿,血如泉涌。

馬孝堂見他突然向後一歪,
飛奔上前為他包紮,
鮮血濺了馬少校一身。
─ 18 ─
傷口還未包紮好,
日軍就一窩蜂地衝了上來。

危急中,
張自忠對身旁的張敬、馬孝堂等人說:
“我不行了,你們快走!我自己有辦法。”
大家執意不從,
張自忠拔出腰間短劍自裁,
衛士大驚,
急忙將他死死抱住。

彌留之際,
張自忠躺在地上,
臉色蒼白,平靜地說:
“我這樣死得好,死得光榮,
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
良心很平安。你們快走!”
這時,日軍步兵已衝至跟前,
多處負傷的張敬高參舉槍擊斃數名日軍,
被蜂擁而上的日軍用刺刀捅死。

從日軍戰史資料中,
我們找到了這場戰鬥的最後情節:
第四分隊的藤岡元一等兵,
是衝鋒隊伍中的一把尖刀,
他端著刺刀向敵方最高指揮官模樣的大身材軍官衝去,
此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
眼睛死死盯住藤岡。
當衝到距這個大身材軍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離時,
藤岡一等兵從他射來的眼光中,
感到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威嚴,
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

這時,背後響起了槍聲,
第三中隊長堂野君射出了一顆子彈,
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
他的臉上微微地出現了難受的表情。
─ 19 ─
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
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
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
在這一刺之下,
這個高大的身軀再也支援不住,
像山體倒塌似地,轟然倒地。

時間仿佛募然停止,
歷史留下一個靜穆的場面,
殷紅的熱血交織著迷蒙細雨,
構成一個永恒的瞬間:
1940年5月16日下午4時!  
張自忠,一代抗日名將,
懷著平安的良心死去,時年四十九歲。

與他同時殉國的還有500多人,
留下姓名的是:
張敬少將、洪進田上校、馬孝堂少校、賈玉彬、
白振瀛、趙世森、崔榮祥、徐蔚峰、李世昌、
趙德志、王金彪、史全勝、……

日軍的“禮遇” :
張自忠死後,
南瓜店一帶槍聲驟停,格外寂靜。
硝煙讓籠罩在上空,
細雨無聲地飄落在橫七豎八的屍體上,
血跡隨著雨水緩緩流淌,
染紅了一片片泥土。

日軍開始打掃戰場。
堂野和藤岡估計剛剛死去的這位軍官
一定是位將軍,便翻動遺體搜身,
堂野從他身旁的手提保險箱中翻出了
“第一號傷員證章”,
藤岡則從遺體的胸兜中掏出一支派克金筆,
一看,上面竟刻著“張自忠”三字!
兩人大為震驚,不禁倒退幾步,
─ 20 ─
“啪”地立正,
恭恭敬敬地向遺體行了軍禮,
然後靠上前來,
仔細端詳起仰臥在面前的
這個血跡斑斑的漢子來。

接著他們把情況報告了上司
二三一聯隊長橫山武彥大佐,
橫山下令將遺體
用擔架抬往戰場以北20余裏的陳家集
日軍第三十九師團司令部,
請與張自忠相識的
師團參謀長專田盛壽親自核驗。

專田盛壽七七事變前
擔任中國駐屯軍高級參謀,
與時任天津市長的張自忠見過面;
七七事變時又作為日方談判代表之一,
多次與張自忠會晤于談判桌前。

遺體被抬進陳家集
三十九師團司令部時,
天色已黑。
專田盛壽手舉蠟燭,
目不轉睛地久久注視著張自忠的面頰,
突然悲慼地說道:
“沒有錯,確實是張君!”

一個誓死抗日並戰死沙場的中國將軍,
卻得到了他的敵手——日本軍人的尊敬,
這說明瞭張自忠人格的力量。
崇高人格的感召力,
可以跨越敵我界限而在“人”的境界上的獲得普遍認同。
日本的侵華戰爭固然需要漢奸的幫助,
但是日本人內心裏只把漢奸視為工具,
而從來就沒有把他們當作真正的“人”來看待,
這恰恰從反面說明瞭人格的重要和珍貴。
─ 21 ─
奉命馳援的三十八師到達南瓜店時已是深夜,
黃維綱師長得知張總司令戰死,
悲慟萬分,
當即率領數百人的便衣隊夜襲陳家集,
在混戰之中將張總司令遺體搶走。
當日軍三十九師團接到軍司令部
“將張自忠遺體用飛機送往漢口”的命令,為時已晚。

18日上午,忠骸運抵快活鋪,
三十三集團軍將士痛哭相迎。
馮治安將軍和兩名蘇聯顧問含淚查看了張將軍傷勢,
發現全身共傷8處:
除右肩、右腿的炮彈傷和腹部的刺刀傷外,
左臂、左肋骨、右胸、右腹、右額各中一彈,
顱腦塌陷變形,面目難以辨認,
唯右腮的那顆黑痣仍清晰可見。

馮將軍命前方醫療隊將遺體重新擦洗,
作藥物處理,
給張將軍著馬褲呢軍服,
佩上將領章,穿高筒馬靴,
殮入楠木棺材;
然後率眾舉行了莊重的祭奠儀式。

李宗仁是17日接到馮治安電報才得知張自忠殉國的。
據說,李驚聞噩耗,痛哭失聲,兩眼紅腫,
自言“精神恍惚,若有所失”。
18日,馮治安、李文田聯名致電馮玉祥先生,
報告了張自忠殉國經過。
這時,馮先生一家住在重慶歌樂山陳家橋。
得知張自忠死訊,
馮先生和在場的李德全夫人及隨從們,無不痛哭失聲。
馮先生說:
“我讀了這個電報真如晴天霹靂,震我肺腑,
我不僅哀痛這位二十五年來共患難艱苦的老兄弟的死亡,
更痛惜在此抗戰的重要階段上犧牲了一員大有作為的猛將,
這真是全民族的重大損失!”
─ 22 ─
“九個月前,他向我說的堅決殺敵的話語,
不料竟成了遺言;
九個月前,雄健勇武的身軀,
不料而今閉于一棺,不能重睹了!
真是如斷我臂,痛徹心胸!”

5月21日晨,李致遠將軍、徐惟烈顧問奉馮治安之命,
率領手槍隊乘6輛卡車從快活鋪啟程,
護送張自忠靈柩前往重慶。
沿途數萬群眾,揮淚祭奠。  
車抵宜昌,10萬群眾自發送殯,
全城籠罩在悲壯肅穆的氣氛中。
敵機在上空盤旋吼叫,
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

張自忠靈柩在此換船,
溯江而上重慶。
28日晨,船抵儲奇門碼頭。
蔣介石、馮玉祥、何應欽、孔祥熙、
宋子文、孫科、于右任、張群率文武百官臂綴黑紗,
肅立碼頭迎靈,
並登輪繞棺致哀。

蔣介石看來真的動了感情,
在船上“撫棺大慟”,
令在場者無不動容。
據說,
蔣介石的辦公桌從此擺上了張自忠的遺像。

28日下午,
蔣介石率文武百官和
各界群眾在儲奇門為
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
蔣親自主祭,
氣氛莊嚴,極盡哀榮。
當天,蔣介石還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名義通電全軍,
表彰了張自忠一生的勳績。
─ 23 ─
11月16日,
國民政府在重慶北碚雨臺山為
張自忠舉行“權厝”下葬儀式。
所謂“權厝”,即暫時淺葬,
以待抗戰勝利,再移靈首都南京,舉行國葬。

在蔣介石、馮玉祥等軍政官員和張自忠親屬的注目下,
三十三集團軍將領馮治安、黃維綱、劉振三等人揮鍬鏟土,封閉墓穴。
張自忠殉國後,
國民政府為避免影響全國抗戰士氣,
未立即公開發表消息,
直到同年七七抗戰三週年紀念日,
才將此公諸報端。
噩耗傳出,舉國震悼。

張將軍平日衣著十分簡便,
但此次出戰卻穿上黃呢軍服,
帶上中將領章,
一反平日所為。

事後知道他出發時已未打算回來,
身為國家高級將領,死也不能隨便,
所以衣著整齊。
及至戰死後,
日本人發現張將軍遺體,
凶殘暴虐的日軍
也不得不佩服張自忠將軍的忠勇,
列隊脫帽向張自忠遺體敬軍禮,
用上好木盛殮並豎靈牌。

此役
張自忠將軍殺身成仁,
我軍損失了三個團,
敵人所付出的代價就更大了。
從五月一日至十六日之戰果,
計傷斃敵四萬五千人以上,
繳獲大炮六十餘門,
─ 24 ─
馬二千餘匹,
戰車七十餘輛,
汽車四百餘輛。

抗戰以來,
以上將銜集團軍總司令職
親臨前線,戰死沙場,
張自忠為第一人。

張自忠視死如歸:
張自忠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在他生前留下的並不多的言論中,
出現最多的字眼,恐怕莫過於“死”了。
在給弟弟自明的信中,
他說:“吾一日不死,必盡吾一日殺敵之責;
敵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貞至死而已。”
在對部下訓話時,
他說:“我們軍人要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才算完成軍人的責任。
有機會,我一定帶著你們找一條死路去。”
在同部屬的談話中,
張自忠曾就生與死的問題作了闡釋,
他說:“人生平均年齡不過五十左右,
事業之成就與否亦唯五十左右而定。
故吾人應知努力之時機倏忽即逝,
倘不急起直追,則必遺害終身,永成憾事。
即令終老一生,但最後亦不免一死,
與其庸碌而死,當不如轟轟烈烈建立一番事業。
既有裨于國家,復獲顯貴之名譽,則雖死不死矣。”
這是何等精闢的見解!
在與孫連仲談話時,
也表示要“等待時機,捨身成仁,給全軍樹立一個榜樣。”
談來說去,離不開一個“死”字。

正是在這種生死觀的支配下,
張自忠每戰必留遺囑,
抱定必死之心,親臨前線,指揮作戰。
─ 25 ─
大家既為他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所鼓舞,
也為他的生命安危而擔憂。
為此,他的蘇聯炮兵顧問勸他說:
“高級統帥,不宜過分靠前。
歐戰那樣激烈,
總司令進至山炮射程以內,尚無所聞。”

李宗仁也曾不止一次地勸告過他,
但張自忠依然故我。
一直跟隨張自忠的手槍營營長杜蘭哲再也按捺不住,
毅然上書進諫說:
設官分職,各有專責。
一個指揮大軍的兵團總司令,
應該運籌帷幄,掌握全盤,
決不應該帶領少數人
到第一線與敵人拼命。
否則,
對整個戰局和國家的安危都是十分不利的。

翌日,杜營長又找到張自忠,
含淚哭諫,直講得涕泗橫流,泣不成聲。
張自忠也被這至誠的情義感動得落下眼淚。
他動情地對杜營長說:
“你的建議是對的,
但我有我的想法,
日本人之所以敢如此倡狂,
不是他們不怕死,
而是我們中國人太怕死了。
如果我們不怕死,
他們怎麼敢為所欲為?
所以,我想以自己的行動
乃至頭顱和生命激勵人民戰勝日本。
我死了,總司令有人當,怕什麼?
不要哭了,也不要再說了,
你的心意我很理解。”

蔣介石深為張自忠的忠勇所感,
─ 26 ─
震驚、悲痛之餘,急電前線,告諭官兵:
頃悉藎忱總司令親臨前線督戰,壯烈陣亡,
噩耗傳來,痛悼萬分!
顧藎忱忠貞英勇,犧牲成仁,本其素志,
光榮一死,炳耀韆鞦!
惟在此抗戰中途,將星忽殞,
使國家遽失長城,損失過大,其何以堪?
此中追念素所信賴愛護之袍澤,
不禁悲痛無已者也!
至藎忱盡瘁抗日,功在國家,
所有表揚撫恤諸事,
自當從詳擬訂,
呈請國府明令施行。
其所部,請代中善為撫慰,
務繼藎忱總司令之遺志,
益加儆奮,俾得復仇雪恥,
完成抗戰最後之勝利,
以慰其在天之靈,
是所切望!
聞耗倉猝,未能盡意。
現藎忱遺體,已否尋得運回?
其陣亡詳情,均盼詳報。

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們碼頭,
蔣介石率軍政要員來到江邊,
親自扶靈執紼,
再拾級而上,
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
來到重慶北碚雙柏樹小山落土安葬,
並追晉上將。

馮玉祥把這裏更名為“梅花山”,
並親自為自己的老部下題寫
“張上將自忠弟千古藎忱不死”的題詞。
為紀念張自忠將軍,
湖北省宜城縣曾一度改名為“自忠縣”。
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張自忠殉國的山頭建造了
─ 27 ─
“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
山下修建了兩千戰死十里長山的官兵公墓。








英烈千秋的中國陸軍戰神
他是帶領大刀隊夜襲長城喜峰口的英雄,
也為「臨沂大捷」、
「鄂北大捷」立下戰功,
最後在日軍的圍殲下,
戰死南瓜店,
找到了自己戰死報國的地方。


─ 28 ─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張航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雅虎讯息通 Skype帐号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