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古聖先賢英烈傳---中莘民族諸先祖(張航編著)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文章时间: 2009-9-21 周一, 下午7:55    标题: [原创]古聖先賢英烈傳---中莘民族諸先祖(張航編著) 引用回复

中莘民族諸先祖


軒轅黃帝
張 航/編著

中華開國五千年,
神州軒轅自古傳。
創造指南車,
平定蚩尤亂。
世界文明,
唯有我先!
    -- 孫中山
軒轅黃帝生平
  據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記》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
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
時間是農曆的二月初二。
生日角龍顏,有景雲之瑞,
以土得王,故曰黃帝。
從此,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

《史記五帝本記》中記載軒轅黃帝: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作為5000年前的一位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
也是我國從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的一位英雄人物。
他十五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部落猷長』,
三十七歲登上天子位。
黃土高原,坦蕩渾樸,博大雄沈,山豐土厚,土色呈黃。
黃乃地之正色,象徵著吉祥喜慶,
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
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
故軒轅號曰黃帝。

古文獻記載三皇五帝,
黃帝是三皇之一。
在炎帝後期,黃帝於亂世起兵,
以德號召天下,代炎帝為天子,
後戰勝蚩尤於涿鹿之野,
結束了遠古戰爭,統一了中華民族,
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

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
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
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以及
夏、商、週三代帝王均為黃帝後裔,
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後世都尊稱軒轅黃帝為
『文明之祖』、『人文初祖』。
  
黃帝南征北伐
第一次把中華大地許多部落統一了起來。
他命倉頡為史官,始創六書;
命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命隸首定數,而律度量衡以成;
命伶倫定律呂,而始有五音。
諮於岐伯而作《內經》,於是始有醫藥技術。

此外,如宮室、衣服、車馬、器用、貨幣等
相傳也是由他創製和發明的。
這些雖然都是歷史傳說,
但從考古意義說,
在黃帝生活的時代,農業文化已很發達,
人們已會種植五穀,用陶輪紡織,
用天然金屬鑄造青銅器,
並已使用了文字,掌握了天文曆法,
建造了有一定難度的房屋。
這些事實說明,
黃帝時代已是我國文明時代的開始。
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是當之無愧的。
  
相傳黃帝活了111歲,
在位100年,
去世後葬在橋山,即今陝西黃陵縣北。
他一生中先後娶妻4人,
生了25個兒子。
為了便於管理,
他把這些兒子分別賜為
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等12姓,
讓他們到各地去監督,管理天下臣民。

軒轅黃帝與中華文化
  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
我國古史時期的衣、食、住、行、
農、工、礦、商、
貨幣、文字、圖畫,
弓箭、音樂、醫藥、
婚姻、喪葬、曆數、陰陽五行、傘、鏡的創造發明,
均始於黃帝時代,
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標誌。
而重文明的傳統,
發展到西周時代就產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論,
把『文明』作為一種美德。
黃帝時期產生的重創造、
重自強不息的精神,
在黃帝以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
並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
今天我們要發揚這些優良傳統,
加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黃帝與中華民族精神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
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第一奠基人。
製衣冠,造舟車,
創文字,教蠶桑,種五穀,
使人們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
黃帝時代的偉大功德,
『創造』、『奉獻』、『團結』,
是黃帝時代寶貴精神的結晶,
是促進人類進步發展的偉大精神精髓,
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億萬黃帝子孫的『傳家寶』。
  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纔創造出如『天下為公』,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先天下之懮而懮,後天下之樂而樂』,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信條。
這些都是永遠激勵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中國精神,
它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都是規範我們言行的總則,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
中華民族纔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三皇五帝究竟是誰
我國古代有把遠古三個皇帝
和上古五個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的傳說,
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
曾采用三皇之『皇』、
五帝之『帝』
構成『皇帝』的稱號。

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說法頗多分歧。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
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
且認為泰皇最貴。

那麼,泰皇是誰?
《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
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
似乎泰皇即人皇。

《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
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
而《運斗樞》、《元命苞》等緯書,
除了認同伏羲、神農外,
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
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
《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
由此看來,伏羲、神農佔了三皇之兩席,
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誰,分歧較大。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
《世本》、《大戴記》、《史記‧五帝本紀》
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
而《禮記‧月令》以
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
《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
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
東漢王逸註《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
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三皇五帝中,
五帝一般采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至於三皇,則無從確定了。

伏 羲 氏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
  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伏羲降生了。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伏羲祭祀程序
據張鵬《太昊廟樂曲》、胡纘宗《太昊廟樂章》,明嘉靖時秦州伏羲廟的祭祀程序依次是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望七部分。儀式大致為:祭日清晨,知州著朝服率僚屬士紳等在鼓樂中出榜迎神,而後由專職祭祀人員陳獻各種祭品,如牲牢、瓜果菜餚、黍稷稻粱、酒、玉帛等,接著在音樂歌舞的氛圍中結束供獻。祭典正式開始,知州宣讀禮部侍郎特頒的祭文,而後主、陪祭人員行拜禮;而後城鄉民眾敬香火。當暮靄降臨,『日欲暝兮月將暉,霧藹藹兮煙霏霏』,則撤去祭品,畢恭畢敬地送神靈昇天。
  清代祭祀程序、禮儀仍就是神聖嚴肅的。正月十六日零點,禮炮九響,正祭開始,屠宰烏牛、白馬、豬三牲獻血,清洗後將頭架於供桌;雜陳果品、糕點、茶酒等物,而後由民眾敬香。早晨八時許,典禮開始,主祭、陪祭依次列香案前宣讀祭文,行三拜九叩禮(
後改為三鞠躬)。下午行送神禮,將榜文焚於先天殿前的琉璃塔上,最後將灰送至河中。


祭器祭品
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即用羊、豬兩牲。宋改為用太牢祭祀,即用牛、羊、豬三牲。金、元兩代,卦臺山伏羲廟以太牢祭祀,明代秦州伏羲廟沿襲用太牢。據《明代‧禮誌》、胡纘宗《太昊廟樂章》所記,祭祀時陳設的祭器有登、刑、籩豆、俎、爵、尊等,分別盛肉類、羹、瓜果菜餚、黍稷稻粱、酒等祭品,另設玉帛等物。清代太牢、少牢交替使用,改太牢為烏牛、白馬、豬等三牲,陳設祭器祭品較前簡略。民國在某些有特殊意義的年份纔三牲俱全,同獻的祭品有果品、食物、酒等。1988年恢復祭祀,主祭品用豬二頭,古代禮器不存,祭品用普通的盤碗陳設。

祭祀樂章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陝西監察御史張鵬、秦州知州黃仕隆主持制禮作樂,完善伏羲廟祭祀規程。張乃自撰《迎神曲》、《送神曲》各一章,以配合祭祀作樂。樂章哀婉華麗,文采飛揚,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祭祀的盛大場面。同時,胡纘宗依據明代通行的文廟祭祀樂章撰《太昊廟樂章》七章。樂章規範典雅,展示了伏羲廟祭祀的所有程序。張的樂章由黃仕隆負責刻石立碑,(碑現存天水伏羲廟西碑廊)。
迎神曲
  山矗兮水悠悠,風瑟瑟兮雲攸攸。殿闃曠兮鳥柔,聲天元冥兮樹色。幽諧鼓吹兮餚饈,紛拜兮恭獻酬。神之來兮靈色周,駕玉龍兮乘蒼虯,鑾鏘兮旆皜皜,宛在清虛煙上頭。

送神曲
  日欲螟兮月將暉,霧霧靄靄煙霏霏,湛桂醑兮天熹微,陳瓊筵兮神依稀,鐘鼓間兮琴瑟希,鳳吹兮鸞歸。神猶眷兮欲揮鳴蒼佩兮垂丹。來何從兮去何從兮何適,松柏穆穆兮鳥雀飛。

迎神曲
  天生羲聖,廣大變通。立極垂易,列聖攸宗。天子致祀,儀文式崇。神之鑒之,昭格雍雍。
初獻
  犧牲既潔,俎豆載馨。鼓琴鼓瑟,惟聖惟靈。文敷八卦,道衍六經。報功報德,惟格惟歆。

亞獻
  潔帛既陳,儀度酤復獻。惟祀雍容,維靈繾綣。八卦初傳,斯文式憲。神其來昭臨,歆此亞飯。

終獻
  律呂既翕,儀度復詳。在天上帝,在帝羲皇。河圖垂憲,龍馬迴翔。惟神昭格,眷此帝鄉。

徹饌
  神之來兮,見龍在田。神之去兮,飛龍在天。犧牲斯報,琴瑟斯宣。神其眷注,鑒此衷虔。

送神
  龍乘秘殿,雲復行宮。卦臺斯格,紀邑攸同。太羹金注,元灑玉溶。瞻依猶切,陟降曷從。

樂舞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陝西監察御史張鵬巡察秦州,考察秦州伏羲廟的祭祀情形,見伏羲廟祭禮簡陋,沒有健全的樂舞制度,不足以突出『羲皇故里』的特色,便邀秦州知州黃仕隆制禮作樂。規模大抵如下:『有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之樂。樂器三十有六,樂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可見場面十分壯觀。清以來樂舞失傳,晚清時祭祀已無樂之舞,或以一些戲曲中與祭祀場面和合的音樂代樂,或以夾板舞之類的舞代舞。

祭祀日期
漢代,伏羲被定為春皇,祭禮在春天舉行。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朝廷確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兩代卦臺山伏羲廟即依據這兩個日期祭祀。明初襲元制。後將歷代帝王的祭祀改為仲春、仲秋即二月和八月。卦臺山伏羲廟和秦州伏羲廟的祭祀日期被確定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1988年,時值龍年,天水市政府主持舉辦伏羲祭典活動。由於伏羲是龍的象徵,農曆五月十三日傳說為龍的生日,遂將1988年的公祭活動定在本日,此後正式成為天水伏羲廟的祭日。

『黃帝』和『皇帝』
『黃帝』和『皇帝』不是一回事。『皇帝』是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號,中國始於秦始皇。而『黃帝』是人名。古時候,人們認為『帝』是萬物主宰,金、木、水、火、土為萬物之本,稱作『五德』。相傳黃帝是五六千年前我國原始社會姬姓部落首領。興起於今陝西北部,東渡黃河,定居河北涿鹿一帶。有熊氏的人們崇尚土德,土為黃色,故尊稱他為黃帝。

炎 帝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早於黃帝,所以《史記》雲『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炎帝一生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用木材製造兩種翻土農具,教農民墾荒種地。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第三,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纔開始製造出來。第四,炎帝時發明紡織技術,使赤身裸體的人穿上了衣服。第五,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藥性,進而發展用草藥治病的技術,炎帝也因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炎帝在我國民間被尊為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
  炎帝與黃帝締造了千千萬萬個姓氏的後裔。於是原本是父子兄弟的,在若干年後,可能成為不同姓,又不同族的陌路人;而毫不相干的外邦民族,也可能由於特殊的原因共用一個家庭的徽號。歷史的發展往往就是這樣變幻莫測。

祭祀程序
1、伺 禮
  祭祀人員均候於詩禮堂。禮生和執事人員陳設祭器、祭品、牲俎。樂工陳設樂器,做好祭祀前的一切準備。
  --簽名、整衣、列隊、靜候。
  入廟,正獻官以下人員俱出詩禮堂、卑者在前、尊者在後、各有路燈前引,至行禮亭前面分班東西序立,生員族眾十代人按世代排列,不紊昭穆。

2、踐 位
  正獻官以下人員俱立大成門內。
  司香、捧帛者立於正獻官北、面北。鳴贊生先立於殿階之上。
  執事生員、禮樂聲具公服立階下。
  啟戶、行掃除、安神位、樂舞生就位、執事者各司其事、供事官就位、陪祭官就位、分獻官就位、正獻官就位。

3、演禮
  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受胙、樂奏昭平之章。
  昇壇、盥洗、上香、獻帛、進爵、獻爵、復位、行終獻禮。
  舉終獻樂章敘平之章、樂奏懿平之章、撤饌、辭神。
  闔戶、禮畢。

4、簽名祭祖
少昊帝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寫作"少皜"、"少皞"、"少皋"等,名摯(也作質),號金天氏。又稱"朱帝"、"白帝"、"西皇"、"窮桑氏"。
  從少昊的名字中可以看出其與鳥的關係。摯,即鷙,是一種猛禽。少昊的誕生,存在多種說法,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其中一種傳說是其母女節,也稱皇娥,夜夢流星入懷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長大後,成為本氏族的首領,後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
  開始時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的圖騰,後在窮桑即大聯盟首領位時,有鳳鳥飛至,大喜,於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不久遷都曲阜,並以所轄部族以鳥為名,有風鳥氏、玄鳥氏、青鳥氏,共二十四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在位期間,因修太昊之法,故稱少昊。設工正、農正,分別管理手工業和農業,以發展生產。同時還"正度量",即訂立亞量標準,並觀測天象,製定曆法,發明樂器,創作樂曲。同時,還與炎黃集團建立了密切的交流關係,比如他收留、養育了黃帝的孫子顓頊接任自己東夷部族聯盟首領的職務。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壽過百歲崩,被後人尊為祖先神帝。
  少昊去世後葬於山東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東4公里處。

顓 頊 帝
顓頊(音專需),五帝之一。姓姬,號高陽。相傳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生於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帶),實居窮桑,其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中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感而懷身孕,生下顓頊。十歲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都於帝丘(今濮陽縣西南)。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號為高陽氏,列為五帝之一。
  《史記‧五帝本紀》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製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這說明顓頊是位沈靜、博識、有謀略的人。他能根據不同地域條件發展生產,聚集財物。又以觀天象,按日月運行而定四時(當時已有曆法,稱『顓頊曆』)。並製定出各種禮儀制度,來教化人民,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為南正,專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為火正,專管人間之事。因而顓頊時期,生產較前有很大發展。
  顓頊是上古時期華夏族與東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領,主要活動在冀、魯、豫一帶。當時還有個強盛的部族,首領叫共工氏,他活動在太行山東麓冀州一帶。共工氏力大無比,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與顓頊爭奪帝位,於是就發動了向顓頊部族進攻的侵略戰爭。顓頊足智多謀,沈著應戰,經過一場激烈戰鬥,打敗了共工氏。共工氏逃到大西北(現寧夏),怒觸不周山而死。
  顓頊是傳說中的神化人物,有非凡的經歷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的轄區非常大。據《准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於幽靈,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是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
  傳說中,內黃西南一帶有個黃水怪,經常口吐黃水淹沒農田、沖毀房屋。顓頊聽說後就決心降服它。可黃水怪神通廣大,二人激戰九九八十一天不分勝敗。顓頊便上天求女媧神幫忙。女媧借來天王寶劍交給顓頊並教他使用方法。顓頊用天王寶劍打敗了黃水怪。為了給人間造福,他用天王劍把大沙崗變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劍在山旁劃一道河,取名硝河。從此這裡有山有水,林茂糧豐,人們過上了好日子。
  顓頊在當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稱為『高王爺』。傳說顓頊生前懲治黃水怪,死後仍可退水救民。相傳有一
天,高王爺顯靈變成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高王廟的臺階上閉目養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滾滾而來,田毀莊淹。洪水流到白髮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從水中鑽出了兩個非人非獸的怪物。白髮老人一揮手,怪物乖乖地沈下水去,隨後,洪水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廟一帶避免了一場洪水災害。

帝 嚳 帝
帝嚳(音庫),姓姬名俊,號高辛氏,是黃帝曾孫,顓頊是其伯父。
  相傳帝嚳生於窮桑(西海之濱),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是炎黃聯盟的重要首領。傳說他能操縱辰星,掌握觀察時間和節氣的方法,以指導生產。
  帝嚳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之秋山。史載舜販於頓丘時,專程到帝陵弔祭。夏朝中衰時,帝嚳陵為賊所盜,打開墓穴,裡面空空洞洞,一無所有,棺裡亦無屍骸,只有寶劍一口,閃閃發光,發出龍吟一般聲音,嚇得盜賊魂不附體急忙退出,方知帝嚳已為『屍解』,意思是脫胎換骨昇仙去了。
  傳說帝嚳有四妃,長妃名姜源,是有邰國(今陝西武功縣)君的女兒。相傳姜源在娘家時,因出外踏上巨人腳印而懷孕,因無夫生子是件醜事,所以把生下的孩子三次棄於深巷、荒林與寒冰上,均得牛羊虎豹百鳥保護不死,所以起名叫『棄』,後來長大喜歡農藝,教人種五穀,被尊為後稷,成為周民族的祖先。次妃簡狄,是有松國(今甘肅高臺縣)君的女兒。相傳簡狄在娘家與其妹子建疵在春分時到玄池溫泉洗浴,有燕子飛過,留下一卵,被簡狄吞吃,後懷孕生契,便是商族的祖先。三妃慶都,相傳她是大帝的女兒,生於斗維之野(大概在今河北薊縣),被陳鋒氏婦人收養,陳鋒氏死後又被尹長孺收養。後慶都隨養父尹長孺來到今濮陽。因慶都頭上始終覆蓋一朵黃雲,被認為奇女,帝嚳母聞之,勸帝嚳納為妃,後生堯。四妃常儀,聰明美麗,發長垂足,先生一女叫帝女,後生一子叫摯。摯與堯都繼承了王位,作了帝王。
  帝嚳非常喜愛音樂,他叫樂師咸黑製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鍾、磐等樂器,讓六十四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雲集殿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帝嚳好巡游,他東到泰山、東海;東北至遼寧;北到涿鹿、恆山、太原;西北至寧夏、甘肅;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至長沙。他幾乎游遍五嶽,參觀了女媧、少昊、黃帝等遺跡。這些傳說雖未必其真,但略見當時中國地域之遼闊。
  帝嚳時戰事不多,只在帝嚳帶領常儀、帝女南巡時,在雲夢大澤遇到了房王作亂。當時帝女帶一隻有神通的狗,名叫盤瓠,它暗暗跑到敵營,咬死了房王,平息了禍亂。
  有關帝嚳的傳說較多,《史記‧五帝本紀》作了綜述:『高辛聲而神靈,自言其名。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海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可知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
大哉為君,舉禹稷契皋益,以水官土官木官金官火官,時亮天功,功歸元首;
若稽古,歷虞夏商周秦,而西漢東漢南漢北漢蜀漢,皆承帝祚,祚錫萬年。

堯帝
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
禹終平洚水,舜亦致薰風。
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
鄉人不知此,簫鼓謝年豐。
      -- 宋‧范仲淹

堯帝,姓尹祁,名放勛,又號陶唐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聖人和賢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據史載,堯的父親是黃帝部落,母親是炎帝部落,他是炎黃子孫的血脈凝聚點,為上古時期傑出的五帝之一。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史稱『唐堯』。傳說堯帝曾命羲和掌管時令,製定曆法。諮詢四岳,對舜進行長期考核後,命舜攝位行政,選舜繼位,史稱『禪讓』。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堯帝劃定九州,定都平陽,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欽定曆法,廣鑿水井,有序農耕,用古樸的科學推動了人類的進步。設立『誹謗木』,設置『敢諫鼓』,實施禪讓,首開民主政治之先河。興辦教育,教化民眾,協和萬邦,成為堯文化的源泉。
  堯帝受到炎黃子孫世世代代的尊敬,『堯天舜日』成為千百年來人民心中理想的太平盛世。
  傳說堯帝在位七十年,禪位給舜後二十八年故,壽逾百歲。

舜帝

帝舜,五帝之一,亦是一位重要的帝王。
  舜帝的父親名瞽叟,瞽叟生帝舜和象。舜的母親叫握登,曾看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舜字重華,也叫仲華、玄景、重明,皆因他的兩個眼睛有三個瞳子而得名。他方頭方腦,龍顏大口,黑皮膚,身高六尺一寸。
  舜從小遭到繼母、弟弟及父親的歧視和排斥。他的父親和繼母在他還未成年時曾多次想方設法要害死他,但舜十分寬厚,每遭毒打虐待,他的反應不是仇恨暴烈,而是逆來順受。遇到小打他就忍疼承受,遇到狠打他就采取躲避。儘管舜的少年時代充滿了苦難,但他沒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順父母,慈愛弟妹。
  他好學恭友,聞於四海。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
  苦難的童年生活造就了舜的美德,也成就了一位為世人景仰的偉人。他發展生產,開渠鑿井,廣結人才。在舜的時代農業技術與工業技術都產生了一個較大的飛躍。在治國之道上,舜以身教和德教並行。他雖貴為天子,但仍與人民同甘共苦。老百姓食有魚肉,穿有衣裳,不為冗繁的勞役所累,也不為批評國事而獲罪。在舜81歲那年,他以博大的胸懷將少數民族部落團結一體有力地化解了矛盾。舜教化大行,不僅以愛心及誠敬對待朋友和人民,還以愛心與誠敬對待敵人。
  舜治天下的時代,人民知禮義,天下信服,稱得上政治清明,物質豐富,是一個從政治到生產、藝術都十分輝煌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歷史在這個時代向前大大跨進了一步。
  帝舜有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他們二人都是帝堯的女兒。也是人們常說的湘妃。
  舜在『南巡』間,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山深處,是為零陵。現在湖南省寧遠縣南六十里九嶷山上有舜陵。
  舜陵亦名永陵,自古禁采樵,置守陵戶。清代遇大典,必遣官至此祭祀。

舜 文 化
舜文化是道德文化之源。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尚書》也有『德自舜明』的記載。
  2000年6月公佈的山西省襄汾縣境內發掘的堯舜時期的古城遺址表明:堯舜時代已有了文明國家的起源。舜文化是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折時期的中華文化;以農耕文化為內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內涵的黃帝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內涵的舜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
  舜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在倫理道德上,他忍辱負重,仁愛敬孝,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育,使古代人倫道德逐漸推向全國。二是在社會道德上,力行『樂於助人』,『鄰里和睦』,『謙恭禮讓』,『童叟無欺』。他『耕於歷山,人皆讓畔』,『漁於雷澤,人皆讓居』。三是在職業道德上,舜一生從事多種職業,農耕、漁獵、手工業生產與經商。他始終以誠相待,從不使假。四是在政治道德上,主張『勤民事』,『苦懮人』,『只為蒼生不為身』,非常講求施政道德。他舉賢任能,八十三歲禪讓大禹。
  舜文化的歷史價值在:舜文化為國家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對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起著精神凝聚作用。舜文化是凝聚海內外同胞民族情感,實現祖國統一的精神力量;對精神文明建設有傳承作用。舜文化通過儒文化傳承,應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予以繼承發揚。是我們當今發展先進文化不可忽視的基礎和源泉。


中國三大姓
李、王、張佔總人口的2.7億
  古往今來,中國人一共使用過多少個姓氏?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22000個。
這22000個姓氏包括少數民族的漢譯姓氏。比如蒙古族、滿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古今姓氏,這4個民族的漢譯姓氏,總數至少在4000個以上。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
  據袁義達先生介紹,消失的姓氏除了漢族中的複姓外,最主要的是少數民族的漢譯多字姓。比如滿洲八旗姓圖克坦氏,最初來自北宋時期金國女真人姓徒單氏,到清朝初期,這一族人幾乎都改姓杜姓,成為東北地區杜姓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徒單氏和圖克坦氏則已經沒人使用了。
  袁義達先生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樣資料,依據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離抽樣,嚴格按照統計學原理研究發現,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佔總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總人口達到2.7億,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
  袁義達先生研究發現,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約有3500個左右。在100個常見姓氏中,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佔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這19個同姓人群中。此外,中國的同姓人群在地區分佈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區,以王姓為第一大姓,約佔人口的9.9%,其次為李、張、劉;在南方地區,則以陳姓為第一大姓,大約佔人口的10.6%,其次為李、黃、林、張;在南北過渡型的長江流域地區,第一大姓為李,大約佔人口的7%,其次為王、張、陳、劉。
  袁義達先生發現,在我國每一個省區中,都有一些出現頻率比其他省區高得多的姓。如廣東的梁和羅姓,廣西的梁和陸姓,福建的鄭姓,臺灣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蘇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譚姓,四川的何和鄧姓,貴州的吳姓,雲南的楊姓,河南的程姓,甘肅的高姓,寧夏的萬姓,陝西的薛姓,青海的鮑姓,新疆的馬姓,山東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內蒙古的潘姓,東北三省的於姓。
  袁義達先生說:『隨著科學的發展,姓氏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目前人類群體遺傳學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分支--姓氏群體遺傳學……中國人的姓氏和分佈是中國一項特有的國情,它將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祖先遺留下來的基因資源的分佈、當今海內外的尋根和
國家的統一、今後人口發展趨勢和國土利用等許多問題,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清明祭祖古今談
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日益發達與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裡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至於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後十天;有的稱『前三後三』;有的在清明前後逢『單』日舉行;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不少海外僑胞、華裔,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墓地和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道

家譜歷史
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承,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譜是什麼樣子?修譔於何朝何代?是官修還是私修?因為歷史上缺乏記載,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於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譔家譜風氣開始興盛。於是家譜也日益多了起來。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若想知道譜中某人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圖便即瞭然。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謚號、姻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為附錄,對研究姓氏的源流、遷徙、分佈、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
  家譜究竟有多大數量,至今還沒有人作出確切統計。因為一般家譜有秘不示人的家規。每當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後,舊的家譜除留下極少幾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長手中外,其餘都要全部銷毀,而代之以新的家譜。這種特殊的風俗習慣,為古老家譜的保存製造了人為障礙。不過,儘管如此,家譜作為生活軌跡的記錄,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來。至於散落在民間的家譜,無疑還有更大的數量。








三皇五帝究竟是誰



伏羲氏



伏羲祭祀程序



祭器祭品



祭祀樂章



祭祀日期



軒轅黃帝



『黃帝』和『皇帝』



炎帝



祭祀程序



少昊帝



顓頊帝



帝嚳帝



堯帝



舜帝



舜文化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張航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雅虎讯息通 Skype帐号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