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慈禧太后 葉赫那拉---張 航/編著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文章时间: 2009-9-21 周一, 下午10:01    标题: [原创]慈禧太后 葉赫那拉---張 航/編著 引用回复

慈禧太后 葉赫那拉
張 航/編著


慈禧太后 葉赫那拉(1835-1908)
清穆宗的母親。姓葉赫那拉,滿洲鑲黃旗人。西元一八五二年被咸豐皇帝選入宮,封蘭貴人,一八五七年封為貴妃。穆宗立,尊為聖母皇太后,尊號為慈禧。於穆宗、德宗兩朝先後垂簾聽政計四十七年。歷經大事,能識人,有果斷,晚年耽逸樂,寵佞倖,綱政遂紊。戊戍政變、庚子拳亂,后為禍首。卒諡孝欽。因與慈安太后所住的宮院分東西二宮,故世稱西太后,簡稱為西后。


生平

慈禧太后 (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姓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清文宗咸豐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西太后」、「那拉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慈禧太后出身葉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征,吏部筆帖式,曾任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等。玉牒(皇族家譜)呼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故得「慈禧太后」之稱謂。清文宗駕崩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大行皇帝皇后「母后皇太后」以及新皇帝生母「聖母皇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之東、西暖閣,故得「西太后」之稱謂。

由於在其48年的統治期間,中國內憂外患不斷,加上傳統對於女性執政的負面意見,過去對慈禧皇太后的評價幾乎是完全負面的。近來,史學界逐漸開始有人從歷史條件侷限的觀點,對慈禧當政提出多元化的評價。但她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
大事記
1852年5月,選秀入宮,賜號懿貴人(但經常被稱作為蘭貴人)。
1854年,晉懿嬪。(清制後宮地位共分九級,依序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宮女)
1856年,生皇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當日晉懿妃。
1857年,晉懿貴妃。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禍承德避暑山莊,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與聯軍議和。
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皇子載淳繼位,以皇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八月,在恭親王奕訢支持下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殺肅順等八大臣,成功奪權。
1862年,同治皇帝對聖母皇太后晉徽號「慈禧」。
1865年,罷議政王奕訢職務,遭洋人疑問,旋又復職,但是對奕訢開始有所戒備。
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因其無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位(即後來的光緒皇帝)。
1888年,光緒帝大婚,翌年親政。
1894年,皇太后六十大壽慶典;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致使在甲午戰爭戰敗。
1898年,因光緒皇帝發起戊戌變法,皇太后與守舊派大臣恐影響其勢力,聯合發動戊戌政變,殺六君子、囚光緒,後重行訓政。
1900年,因義和團發起庚子拳亂,導致列強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帝后被迫離京,前往西安避禍。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兩宮回鑾;皇太后及皇帝下詔罪己、行庚子新政。
1908年,光緒皇帝駕崩後一天,皇太后於11月15日下午五時病逝,後葬於定東陵;大行皇帝無嗣,由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位(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按東定陵神牌上記載,皇太后葉赫納拉氏生前死後得到的尊號全稱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 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共25字,諡號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后,及孝德與孝貞兩位正宮皇后,為清代皇后中之最。

1928年,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了金碧輝煌,極盡奢華的慈禧定東陵。

正面評價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皇太后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抗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熒熒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幹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負面評價

個人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慈禧太后素有殘忍和狡詐之名。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在乙酉時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臺。慈禧皇太后的選擇,一直是議和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
1983年香港亞視歷史人物劇,30集,監製是李兆華。

演繹慈禧太后前半生的故事。滿族少女葉赫那拉玉蘭聰慧志高,不甘於貧窮和男尊女卑的處境。道光帝六皇子奕訢南下視察民情,邂逅玉蘭於雪地之中,互生情愫。奕訢又與漢人李樂天結為莫逆之交,李樂天亦鍾情玉蘭。道光急召奕訢返京,奕訢不及向玉蘭道別而使二人間產生種種誤會,玉蘭決定入宮選秀女。奕訢在皇位爭奪中落敗,四皇子即位為咸豐帝,奕訢則封為恭親王,並遭咸豐猜忌和權臣肅順排擠。玉蘭入宮受寵,誕下皇子,晉封懿貴妃,逐步展露政治才能和權力野心。咸豐駕崩,留密詔給皇后並命肅順輔政,防止懿貴妃奪權。同治登位,咸豐后與懿貴妃封為東宮太后慈安與西宮太后慈禧。慈禧得到恭親王和李樂天幫助,從肅順手中奪回政權,展開垂簾聽政,誅殺異己並騙慈安燒毀咸豐密詔。恭親王對慈禧所為頗心寒,決定辭官回鄉,慈禧得到權力卻失去友情和愛情。

本劇在港播出時創高收視,開亞視製作歷史人物劇的先河,也使飾慈禧的劉雪華一炮而紅。伍衛國飾恭親王奕訢,文武雙全卻難伸大志,與慈禧的「鳳踞高處」相比,還真有點「玉龍失意」的落寞。


掌握晚清國祚──慈禧太后
 
壹● 篇名
 
  掌握晚清國祚──慈禧太后
 
貳● 作者
 
  蔡孟伃。國立台南女中。三年三班(組長)
戴嘉芳。國立台南女中。三年三班
曹麗君。國立台南女中。三年三班
 
參● 前言
 
  清朝三百餘年歷史,不是結束於君臨天下的帝王,不是宦官,亦不是權臣,而是一位女子。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在紫禁城呼風喚雨,視滿清國祚為掌中之物?是怎樣的一個女人把弄帝王之權,使全天下四萬萬之眾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皆稱臣於其下?唯獨慈禧太后(西太后、孝欽皇后)能如此為人所不能為者。

慈禧太后親自掌權之時,自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至光緒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大約統治中國半個世紀,其間三次垂簾聽政,歷經中日甲午戰爭、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等。慈禧太后在各大要件中佔據了何等地位?扮演何種角色?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肆● 正文
 
  一、 慈禧
 
  慈禧,號稱中國三大女傑之一,(註一)於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35年11月29日)誕生於北京,對於這位奇女子的出生,有許多傳聞。根據最可靠的官書──清史稿記載,慈禧為滿洲鑲黃旗人,姓葉赫那拉。曾祖父叫做吉朗阿,曾做過戶部員外郎。祖父叫做景瑞,曾擔任刑部員外郎。父親叫做惠徵。曾是安徽徽甯太池廣道道員。她可以說是出生於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仕宦之家。(註二)

然而,慈禧在幼年時即不幸喪父,由她的母親一手撫養她和其他兩位哥哥和一位妹妹。這兩位哥哥,一位叫照祥,官至護軍統領;另一位叫做桂祥,官至都統,也是光緒帝的皇后─隆裕皇后的父親。而她的妹妹,則是醇親王府的福晉,是光緒帝的親生母親。(註三)

由於慈禧姊妹皆為旗人,故在咸豐帝下道選秀女時,皆進了宮,幸運的是,慈禧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見到了咸豐帝,也見到了她人生榮華富貴的開端。咸豐七年,慈禧替皇帝生了一個皇子,也就是以後的同治皇帝,對日後的華麗生活,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由天津一直攻進北京,咸豐皇帝拋下國家大事,帶著皇后、皇子及慈禧逃到熱河去。然而,咸豐帝卻在熱河病死,留下了兩位年輕的寡婦和一個年僅六歲的孤兒。雖然,這段日子是他們最艱困難熬的日子,但慈禧太后掌權的政治生涯,卻由此開啟了大門……(註四)
 
二、 第一次垂簾聽政
 
  01. 同治中興:除三奸
 
  咸豐十一年,皇帝於熱河駕崩,由年僅六歲的同治皇帝登基。他的兩位母親分別尊封為皇太后,史稱慈安太后(東太后)與慈禧太后(西太后)。

然而,同治皇帝年僅六歲就即位,自然而然由咸豐皇帝遺詔中的怡親王載桓、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等輔政,他們三人同心合作,又皆為咸豐皇帝之親信,故能輕易掌握大權,同治皇帝只是他們手中的傀儡罷了。但,有野心的慈禧怎麼可能甘心在深宮待一輩子呢?當時,載桓、端華、肅順打算總攬實權而將兩宮太后排除於政治之外,就連咸豐皇帝最能幹的弟弟─恭親王奕訢,都不放在眼裡。然而,慈禧卻藉此機會與恭親王密謀除去三奸。慈禧叫肅順由熱河護送咸豐皇帝的靈柩回京,載桓和端華則保護同治帝和兩宮太后先由小路回京。慈禧一到北京,即刻下垂簾聽政之詔,召集重要大臣並哭訴三奸之種種罪狀。於是,同治帝便下聖旨,將三人查辦並指證歷歷,讓三人一夕之間成了刀下亡魂。從此,清朝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及恭親王輔政的局面,就此定局。而後人也將此事稱為「同治中興」或「辛酉政變」。(註五)

慈禧與恭親王發動政變至處理完畢僅一個月的時間,並將專擅權力的三奸徹底除去,實在令人欽佩她的能力。但她由三奸手中將權力奪回,讓同治帝重回她的懷抱,卻只是為了她日後垂簾聽政的目標鋪路罷了。《慈禧外紀》評:「慈禧寬弘大度,出之以寬恕。訓政之初,即定為首者之罪,其餘一慨不問,以免株連,因之人人稱讚,以得寬大美名。」(註六)慈禧因誅三奸處理得當,讓大家對她的評價極高。但實際上,慈禧心裡所在意的,卻是日後的政治體制,是否能垂簾聽政、掌握大權,才是她真正所要追求與渴望的。
 
02. 掌控實權
 
  慈禧發動此次政變主要是為了達到她的目標,但,她真的達到目的了嗎?事實上,當時的權力還掌控在咸豐帝的八大臣中,兩宮太后垂簾之名並無實質意義。對於這種情形,慈禧當然極為不滿,於是與恭親王密謀,由他領導文武大臣上奏摺:「請皇太后親理大政並簡近之親王輔政摺」,造成大臣共同籲請皇太后攝政,就因如此,慈禧與慈安太后便順理成章的登上垂簾聽政,掌握實權的寶座。(註七)

十一月初一,清朝曾未有過的第一次垂簾聽政正式登場,但慈安太后是位性情溫和的女子,對政治不感興趣,與慈禧的感於任事,工於心計,對政治有極大野心正好完全相反,也因如此,兩宮太后的「垂簾聽政」,也可以說是慈禧獨攬大權。《劍橋中國晚清史》說:「葉赫那拉氏設法保持了皇太后對詔書和欽命的最後決定權。他們不但掌握玉璽,而且還在皇帝面前召集所在文武大員聽政,也就是行使攝政權」(註八)慈禧取代了皇帝,實行長達四十八年的統治。任當時誰也沒想到,她會成為掌控大權且使清朝加速滅亡的女子。

 
三、 第二次垂簾聽政
 
  01. 慈安病逝
 
  慈禧曾在光緒六年大病一場,一病數月,久治不癒。江蘇名醫薛寶田曾以六十六歲高齡前進皇宮為慈禧治病。他在京四十三天,終於治好慈禧的病,他著作的「北行日記」內容主要敘述慈禧治病的全部過程。經過精心治療,到光緒六年九月十七日慈禧「脈症俱極平安」,病痊癒了。但慈禧的病治癒了,慈安太后卻突然死去。對於慈安太后的猝然逝去,有許多不同說法。
 
  A. 各家之說
  在坊間,較流行的說法是毒餅害死。這個說法最早源於惲毓鼎所撰寫的「崇陵傳信錄」大致上敘述,在光緒六年三月十日,慈安閒立於庭中賞玩金魚,一名西官派來的太監捧盒至慈安跟前,跪曰:「這從宮外送來的牛奶餅,西佛爺嚐了覺得味道甚美,不肯獨自想用,因此特別送一些給東佛爺嚐嚐。」(註九)慈安聽了,心中大喜,便打開餅盒在使者面前品嚐,以表謝意。但過沒多久,卻直傳太醫,謂慈安驟痰太醫尚不及入宮,慈安便駕返瑤池。這個說法以後又被多種野史鋪陳演譯,而且都以慈禧陷害慈安為主幹敘述,更添油加醋描寫,使局外者撲朔迷離,難以辨真偽。另有錯藥致死、吞物嚥死之說(註十),大抵與慈禧陷害慈安脫不了關係。然而,慈禧為甚麼要陷害慈安呢?
據「崇陵傳信錄」大致敘述,兩太后一日聽政之暇偶然聊到咸豐末年的往事,慈安忽然想到咸豐臨死前留給她一捲密招,她取出給慈禧看,密詔大意謂:「葉赫那拉氏母以子貴,必尊太后,為朕實不能相信她。若此後不能安分守己,可以此詔誅之。」慈安笑道:「咱姊妹相處已久,何必留此詔呢?」立刻燃火焚詔。(註十一)從此慈禧認為已沒有把柄在慈安手上,為了消滅敵人,慈禧決定毒死她。除了此說,亦有東陵秦事、金姓伶人事、寵李連英事之說。(註十二)以上皆是野史傳聞,正史並無記載。
B. 正常病死
  另一說是正常病死。光緒七年三月十日當天發下上諭:「初九,慈躬偶爾違和,當進湯藥調和,以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病情陡重,痰壅氣塞,逐至大漸,遽於戌時仙馭生遐。……」(註十三)由此不難看出,慈安太后是病死的。另外,當時擔任毓慶宮行走的翁同龢,是光緒的師傅,也參與國家機要大事,因此他的日記所記載的多可採信。在他的日記「翁同龢日記」中提到慈安太后於同治二年二月九日、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光緒七年一月發病,病症多「風癇甚重」、「神智不清」、「牙關緊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可見慈安自年輕時就有隱疾。根據專家對慈安這三次做綜合分析,推論慈安患的應是腦血管疾病。(註十四)而且在「類經厥逆」及「石室密錄」亦有記載類似慈安的症狀,因此,慈安因病而逝世的可能性較高。況且慈禧也沒有必要處心積慮地謀害慈安,在政治上,慈安對政治一向不過問,她沒興趣也不懂,同時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兩后的意見多成一致性,故慈安對慈禧而言,根本不構成威脅慈禧更沒殺害慈安的必要了。所以慈安的死為正常病死是較可信的。
從此以後,慈禧成了名副其實的一宮垂簾聽政,更鞏固了她的專制政治。且舊敵已掃除殆盡,新貴又在自己掌握中,她已不再想著當年艱苦奮鬥的日子,而漸漸走向奢靡淫樂的路了。

 
02. 甲午戰爭
 
  A. 挪用軍費
  慈禧歸政前大肆修建頤和園,當時光緒已十六歲,慈禧知道自己遲早要歸政,而歸政後最適合頤享天年之處,便是頤和園。慈禧命光緒生父醇親王奕環總理海軍事務,兼管神機營,故他可以名正言順的為頤和園籌款,從此海軍衙門成了頤和園工程經費的「銀庫」。重修頤和園的經費大多來自海軍,至於慈禧挪用了多少軍款已無從考起。但這麼一大筆錢被慈禧用來修建樓台殿宇,海軍衙門九年中卻未曾購置過一艘軍艦。慈禧為滿足一己之慾,棄國家海防於不顧,任其衰頹,這也為甲午戰爭埋下了慘敗的種子。
B. 宣戰
  在光緒帝親政五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等於帝后兩黨鬥爭搬上檯面。年輕風發的光緒帝一心想與日本對抗,他曾大膽的要求慈禧停止興建頤和園以充軍費,這個舉動引起慈禧大為不滿。她所關心的不是眼前的戰爭,而是她的六十大壽慶典,她打算在頤和園受賀。同時,慈禧的寵臣──李鴻章,當時擔任北洋大臣,卻不積極備戰,而是想依賴英法兩國出面調停。光緒二十年七月一日,光緒發佈上諭,正式對日宣戰。(註十五)
C. 成敗
  中國於光緒二十年對日宣戰,卻受到想求和的慈禧百般地阻饒,導致清廷節節戰敗。直到黃海大戰失敗及平壤淪陷,慈禧才終於了解到事態嚴重,同意停止工程以擴充軍費,並重新起用熟悉洋務的恭親王奕訢,但奕訢卻主張求和。因此,戰後清廷派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並割讓台灣及澎湖並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製造。這又一次辱國的條約簽訂後,使愛國的維新派崛起,掀起另一場風起雲湧的維新變法,替帝后戰爭轉移了戰場,也使中國往西方科技、制度文明更進一步。

 
03. 戊戌變法
 
  A. 百日維新
  甲午戰爭慘敗及簽訂馬關條約的屈辱,使光緒帝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中國面臨列強瓜分危機也迫在眉睫,於是,出現了熟識西方並有決心改革的維新派,其領導人康有為與光緒帝在二十四年互相見面並交換意見後,百日維新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B. 慈禧在變法中之角色
  自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詔定國是」開始,到八月六日慈禧發動政變,總計一百零三天。在這短短的一百零三天裡,光緒的諭旨有如雪花般飄入社會,對當時民間產生極大影響,維新派更是如魚得水,守舊派卻是愁容滿面。
慈禧在一開始並沒有立即反對變法,梁啟超認為慈禧允許光緒帝變法只是一種企圖廢帝的隱謀。但甲午戰爭也讓她受了極大的打擊,她明白大清帝國已搖搖欲墜若變法能使她的江山更穩固,她又何樂而不為呢?若變法失敗,她大可將責任推給光緒皇帝及維新派等人,繼續擔任掌舵朝政之角色。相反地,光緒帝的變法,已妨礙到她太上皇后的統治地位,於是,她在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慈禧進入籌備政變的階段,直到八月六日發動政變。


 
四、 第三次垂簾聽政
 
  01. 戊戌政變
 
  光緒二十四年慈禧發動政變,將光緒皇帝主導的變法全數推翻,並且將他軟禁在西苑的瀛台。而康有為逃往日本,其他新黨人物,革職的革職、充軍的充軍、殉難的殉難了。譚嗣同、林旭、楊銳、康廣仁、劉深秀和劉光第所謂戊戌六君子,就是這次政變中的不幸殉難者。於是慈禧太后開始第三次垂簾聽政。(註十六)
 
02. 義和團之亂
 
  光緒遭慈禧軟禁的消息傳入列強的耳中,列強對慈禧發下警告:「只認得一個光緒皇帝」言下之意,(註十七)就是要慈禧不可任意廢立皇帝。也因為如此,慈禧對外人更加仇視,竟鼓動「義和團」來「扶清滅洋」。光緒二十六年五月間,北京拳民開始滅洋人毀教堂,更打起「扶清滅洋」的旗幟,此事傳到太后耳中,太后更加相信拳民們真的是刀槍不入,暗地裡更支持他們的行為,並於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國正式向各國宣戰,使整個中國北方籠罩著恐怖氣氛,而南方幾位總督與各國取得諒解,成立所謂「東南互保」的局面。兩個月後,八國聯軍從天津直逼北京,太后只好帶皇帝,皇后倉皇逃往西安。太后拋下爛攤子,將善後的問題留給別人。而李鴻章那時任兩廣總督,雖然在甲午戰後,伏居嶺南,但當國家緊急關頭,政府卻又得借重他的老成碩望,於是他和慶親王們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和議既成,各國聯軍便於八月五日退出北京,八月二十四日慈禧自西安起行回京。
 
03. 庚子後新政
 
  慈禧為欺騙輿論,獲取信任,她以光緒帝之名義,下詔罪己。認為:「近日釁起,團教不和,變生倉猝,竟至震驚九崩。慈輿播遷,自顧藐躬,負罪實甚」承認「負罪實甚」(註十八)並發佈一系列的新政,主要包括廢除一千多年來的科舉並籌備立憲。

 
五、 慈禧末日
 
  十月十日太后萬壽節,皇帝雖臥病,太后卻興高采烈。也許因為太高興,晚間著了涼,又多吃一些乳酪;夏秋間拖延幾個月的痢疾復發,但他性子愛強,皇帝臨死,她伏病御殿,宣佈溥儀為新皇帝,皇帝死後,她又忙著料理喪事。第二天中午吃飯時,忽然暈去,大概因為一二天來,操勞過度,而且憂悶患痢太久,體氣傷損所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下午五時病逝,在她當政四十八年臨死最後的一句話竟是:「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註十九)

 
伍● 結論
 
  近代中國悲慘,與慈禧並沒有完全關聯。對於她四十八年的專制政治,主要是來自中國傳統「天朝上國」的觀念。中國四面八方的國家與中國只有藩屬關係、朝貢關係,「平行來往」四字在中國的天朝字典是無處可尋的。當西方的「平行來往」與中國的「天朝觀念」相遇時,猶如乾柴烈火,迸出火花──戰爭。缺乏先進武器的中國一敗塗地,代價就是賠錢、割地和加倍百姓負擔,搞得民不聊生。

因此,中國清末的黑暗時期不能盡怪罪慈禧的迂腐不通與保守陳舊,只能感嘆時代的變遷及世界的民主潮流。
 
陸● 引註資料
 
  註 一、《慈禧太后》第一章。遜勤著
註 二、《清史稿:外戚與后妃傳》
註 三、同註二
註 四、同註一。p.12
註 五、同註一。p.12
註 六、《晚清宮廷實記》p.87。吳相湘著。正中
註 七、《慈禧大傳》p.198。徐徹著。建宏
註 八、《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p.461。費正清編
註 九、同註六。p.347
註 十、同註七。p.347-348
註十一、同註七。p.348
註十二、同註七。p.349-350
註十三、《光緒朝東華錄‧第一冊》。(清)朱壽朋編 張靜廬等校點 。中華
註十四、同註七。p.359
註十五、同註十三
註十六、同註一。p.78
註十七、同註一。p.82
註十八、《清德宗實錄‧第七冊》p.442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銀行
註十九、《慈禧外紀》p.329。濮蘭德、白克好司著。陳冷汰譯。建宏
之前學過,慈禧太后因為用大量的軍費建造頤和園,而造成了日後甲午戰爭的失敗原因,由於甲午戰爭打輸後,不是割讓了台灣,澎湖,遼東半島,這些地方的喪失,造成中國版圖縮小

掌握晚清國祚──慈禧太后
清朝三百餘年歷史,不是結束於君臨天下的帝王,不是宦官,亦不是權臣,而是一位女子。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在紫禁城呼風喚雨,視滿清國祚為掌中之物?是怎樣的一個女人把弄帝王之權,使全天下四萬萬之眾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皆稱臣於其下?唯獨慈禧太后(西太后、孝欽皇后)能如此為人所不能為者。

慈禧太后親自掌權之時,自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至光緒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大約統治中國半個世紀,其間三次垂簾聽政,歷經中日甲午戰爭、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等。慈禧太后在各大要件中佔據了何等地位?扮演何種角色?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肆● 正文
 
  一、 慈禧
 
  慈禧,號稱中國三大女傑之一,(註一)於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35年11月29日)誕生於北京,對於這位奇女子的出生,有許多傳聞。根據最可靠的官書──清史稿記載,慈禧為滿洲鑲黃旗人,姓葉赫那拉。曾祖父叫做吉朗阿,曾做過戶部員外郎。祖父叫做景瑞,曾擔任刑部員外郎。父親叫做惠徵。曾是安徽徽甯太池廣道道員。她可以說是出生於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仕宦之家。(註二)

然而,慈禧在幼年時即不幸喪父,由她的母親一手撫養她和其他兩位哥哥和一位妹妹。這兩位哥哥,一位叫照祥,官至護軍統領;另一位叫做桂祥,官至都統,也是光緒帝的皇后─隆裕皇后的父親。而她的妹妹,則是醇親王府的福晉,是光緒帝的親生母親。(註三)

由於慈禧姊妹皆為旗人,故在咸豐帝下道選秀女時,皆進了宮,幸運的是,慈禧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見到了咸豐帝,也見到了她人生榮華富貴的開端。咸豐七年,慈禧替皇帝生了一個皇子,也就是以後的同治皇帝,對日後的華麗生活,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由天津一直攻進北京,咸豐皇帝拋下國家大事,帶著皇后、皇子及慈禧逃到熱河去。然而,咸豐帝卻在熱河病死,留下了兩位年輕的寡婦和一個年僅六歲的孤兒。雖然,這段日子是他們最艱困難熬的日子,但慈禧太后掌權的政治生涯,卻由此開啟了大門……(註四)
 
二、 第一次垂簾聽政
 
  01. 同治中興:除三奸
 
  咸豐十一年,皇帝於熱河駕崩,由年僅六歲的同治皇帝登基。他的兩位母親分別尊封為皇太后,史稱慈安太后(東太后)與慈禧太后(西太后)。

然而,同治皇帝年僅六歲就即位,自然而然由咸豐皇帝遺詔中的怡親王載桓、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等輔政,他們三人同心合作,又皆為咸豐皇帝之親信,故能輕易掌握大權,同治皇帝只是他們手中的傀儡罷了。但,有野心的慈禧怎麼可能甘心在深宮待一輩子呢?當時,載桓、端華、肅順打算總攬實權而將兩宮太后排除於政治之外,就連咸豐皇帝最能幹的弟弟─恭親王奕訢,都不放在眼裡。然而,慈禧卻藉此機會與恭親王密謀除去三奸。慈禧叫肅順由熱河護送咸豐皇帝的靈柩回京,載桓和端華則保護同治帝和兩宮太后先由小路回京。慈禧一到北京,即刻下垂簾聽政之詔,召集重要大臣並哭訴三奸之種種罪狀。於是,同治帝便下聖旨,將三人查辦並指證歷歷,讓三人一夕之間成了刀下亡魂。從此,清朝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及恭親王輔政的局面,就此定局。而後人也將此事稱為「同治中興」或「辛酉政變」。(註五)

慈禧與恭親王發動政變至處理完畢僅一個月的時間,並將專擅權力的三奸徹底除去,實在令人欽佩她的能力。但她由三奸手中將權力奪回,讓同治帝重回她的懷抱,卻只是為了她日後垂簾聽政的目標鋪路罷了。《慈禧外紀》評:「慈禧寬弘大度,出之以寬恕。訓政之初,即定為首者之罪,其餘一慨不問,以免株連,因之人人稱讚,以得寬大美名。」(註六)慈禧因誅三奸處理得當,讓大家對她的評價極高。但實際上,慈禧心裡所在意的,卻是日後的政治體制,是否能垂簾聽政、掌握大權,才是她真正所要追求與渴望的。
 
02. 掌控實權
 
  慈禧發動此次政變主要是為了達到她的目標,但,她真的達到目的了嗎?事實上,當時的權力還掌控在咸豐帝的八大臣中,兩宮太后垂簾之名並無實質意義。對於這種情形,慈禧當然極為不滿,於是與恭親王密謀,由他領導文武大臣上奏摺:「請皇太后親理大政並簡近之親王輔政摺」,造成大臣共同籲請皇太后攝政,就因如此,慈禧與慈安太后便順理成章的登上垂簾聽政,掌握實權的寶座。(註七)

十一月初一,清朝曾未有過的第一次垂簾聽政正式登場,但慈安太后是位性情溫和的女子,對政治不感興趣,與慈禧的感於任事,工於心計,對政治有極大野心正好完全相反,也因如此,兩宮太后的「垂簾聽政」,也可以說是慈禧獨攬大權。《劍橋中國晚清史》說:「葉赫那拉氏設法保持了皇太后對詔書和欽命的最後決定權。他們不但掌握玉璽,而且還在皇帝面前召集所在文武大員聽政,也就是行使攝政權」(註八)慈禧取代了皇帝,實行長達四十八年的統治。任當時誰也沒想到,她會成為掌控大權且使清朝加速滅亡的女子。

 
三、 第二次垂簾聽政
 
  01. 慈安病逝
 
  慈禧曾在光緒六年大病一場,一病數月,久治不癒。江蘇名醫薛寶田曾以六十六歲高齡前進皇宮為慈禧治病。他在京四十三天,終於治好慈禧的病,他著作的「北行日記」內容主要敘述慈禧治病的全部過程。經過精心治療,到光緒六年九月十七日慈禧「脈症俱極平安」,病痊癒了。但慈禧的病治癒了,慈安太后卻突然死去。對於慈安太后的猝然逝去,有許多不同說法。
 
  A. 各家之說
  在坊間,較流行的說法是毒餅害死。這個說法最早源於惲毓鼎所撰寫的「崇陵傳信錄」大致上敘述,在光緒六年三月十日,慈安閒立於庭中賞玩金魚,一名西官派來的太監捧盒至慈安跟前,跪曰:「這從宮外送來的牛奶餅,西佛爺嚐了覺得味道甚美,不肯獨自想用,因此特別送一些給東佛爺嚐嚐。」(註九)慈安聽了,心中大喜,便打開餅盒在使者面前品嚐,以表謝意。但過沒多久,卻直傳太醫,謂慈安驟痰太醫尚不及入宮,慈安便駕返瑤池。這個說法以後又被多種野史鋪陳演譯,而且都以慈禧陷害慈安為主幹敘述,更添油加醋描寫,使局外者撲朔迷離,難以辨真偽。另有錯藥致死、吞物嚥死之說(註十),大抵與慈禧陷害慈安脫不了關係。然而,慈禧為甚麼要陷害慈安呢?
據「崇陵傳信錄」大致敘述,兩太后一日聽政之暇偶然聊到咸豐末年的往事,慈安忽然想到咸豐臨死前留給她一捲密招,她取出給慈禧看,密詔大意謂:「葉赫那拉氏母以子貴,必尊太后,為朕實不能相信她。若此後不能安分守己,可以此詔誅之。」慈安笑道:「咱姊妹相處已久,何必留此詔呢?」立刻燃火焚詔。(註十一)從此慈禧認為已沒有把柄在慈安手上,為了消滅敵人,慈禧決定毒死她。除了此說,亦有東陵秦事、金姓伶人事、寵李連英事之說。(註十二)以上皆是野史傳聞,正史並無記載。
B. 正常病死
  另一說是正常病死。光緒七年三月十日當天發下上諭:「初九,慈躬偶爾違和,當進湯藥調和,以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病情陡重,痰壅氣塞,逐至大漸,遽於戌時仙馭生遐。……」(註十三)由此不難看出,慈安太后是病死的。另外,當時擔任毓慶宮行走的翁同龢,是光緒的師傅,也參與國家機要大事,因此他的日記所記載的多可採信。在他的日記「翁同龢日記」中提到慈安太后於同治二年二月九日、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光緒七年一月發病,病症多「風癇甚重」、「神智不清」、「牙關緊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可見慈安自年輕時就有隱疾。根據專家對慈安這三次做綜合分析,推論慈安患的應是腦血管疾病。(註十四)而且在「類經厥逆」及「石室密錄」亦有記載類似慈安的症狀,因此,慈安因病而逝世的可能性較高。況且慈禧也沒有必要處心積慮地謀害慈安,在政治上,慈安對政治一向不過問,她沒興趣也不懂,同時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兩后的意見多成一致性,故慈安對慈禧而言,根本不構成威脅慈禧更沒殺害慈安的必要了。所以慈安的死為正常病死是較可信的。
從此以後,慈禧成了名副其實的一宮垂簾聽政,更鞏固了她的專制政治。且舊敵已掃除殆盡,新貴又在自己掌握中,她已不再想著當年艱苦奮鬥的日子,而漸漸走向奢靡淫樂的路了。

 
02. 甲午戰爭
 
  A. 挪用軍費
  慈禧歸政前大肆修建頤和園,當時光緒已十六歲,慈禧知道自己遲早要歸政,而歸政後最適合頤享天年之處,便是頤和園。慈禧命光緒生父醇親王奕環總理海軍事務,兼管神機營,故他可以名正言順的為頤和園籌款,從此海軍衙門成了頤和園工程經費的「銀庫」。重修頤和園的經費大多來自海軍,至於慈禧挪用了多少軍款已無從考起。但這麼一大筆錢被慈禧用來修建樓台殿宇,海軍衙門九年中卻未曾購置過一艘軍艦。慈禧為滿足一己之慾,棄國家海防於不顧,任其衰頹,這也為甲午戰爭埋下了慘敗的種子。
B. 宣戰
  在光緒帝親政五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等於帝后兩黨鬥爭搬上檯面。年輕風發的光緒帝一心想與日本對抗,他曾大膽的要求慈禧停止興建頤和園以充軍費,這個舉動引起慈禧大為不滿。她所關心的不是眼前的戰爭,而是她的六十大壽慶典,她打算在頤和園受賀。同時,慈禧的寵臣──李鴻章,當時擔任北洋大臣,卻不積極備戰,而是想依賴英法兩國出面調停。光緒二十年七月一日,光緒發佈上諭,正式對日宣戰。(註十五)
C. 成敗
  中國於光緒二十年對日宣戰,卻受到想求和的慈禧百般地阻饒,導致清廷節節戰敗。直到黃海大戰失敗及平壤淪陷,慈禧才終於了解到事態嚴重,同意停止工程以擴充軍費,並重新起用熟悉洋務的恭親王奕訢,但奕訢卻主張求和。因此,戰後清廷派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並割讓台灣及澎湖並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製造。這又一次辱國的條約簽訂後,使愛國的維新派崛起,掀起另一場風起雲湧的維新變法,替帝后戰爭轉移了戰場,也使中國往西方科技、制度文明更進一步。

 
03. 戊戌變法
 
  A. 百日維新
  甲午戰爭慘敗及簽訂馬關條約的屈辱,使光緒帝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中國面臨列強瓜分危機也迫在眉睫,於是,出現了熟識西方並有決心改革的維新派,其領導人康有為與光緒帝在二十四年互相見面並交換意見後,百日維新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B. 慈禧在變法中之角色
  自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詔定國是」開始,到八月六日慈禧發動政變,總計一百零三天。在這短短的一百零三天裡,光緒的諭旨有如雪花般飄入社會,對當時民間產生極大影響,維新派更是如魚得水,守舊派卻是愁容滿面。
慈禧在一開始並沒有立即反對變法,梁啟超認為慈禧允許光緒帝變法只是一種企圖廢帝的隱謀。但甲午戰爭也讓她受了極大的打擊,她明白大清帝國已搖搖欲墜若變法能使她的江山更穩固,她又何樂而不為呢?若變法失敗,她大可將責任推給光緒皇帝及維新派等人,繼續擔任掌舵朝政之角色。相反地,光緒帝的變法,已妨礙到她太上皇后的統治地位,於是,她在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慈禧進入籌備政變的階段,直到八月六日發動政變。


 
四、 第三次垂簾聽政
 
  01. 戊戌政變
 
  光緒二十四年慈禧發動政變,將光緒皇帝主導的變法全數推翻,並且將他軟禁在西苑的瀛台。而康有為逃往日本,其他新黨人物,革職的革職、充軍的充軍、殉難的殉難了。譚嗣同、林旭、楊銳、康廣仁、劉深秀和劉光第所謂戊戌六君子,就是這次政變中的不幸殉難者。於是慈禧太后開始第三次垂簾聽政。(註十六)
 
02. 義和團之亂
 
  光緒遭慈禧軟禁的消息傳入列強的耳中,列強對慈禧發下警告:「只認得一個光緒皇帝」言下之意,(註十七)就是要慈禧不可任意廢立皇帝。也因為如此,慈禧對外人更加仇視,竟鼓動「義和團」來「扶清滅洋」。光緒二十六年五月間,北京拳民開始滅洋人毀教堂,更打起「扶清滅洋」的旗幟,此事傳到太后耳中,太后更加相信拳民們真的是刀槍不入,暗地裡更支持他們的行為,並於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國正式向各國宣戰,使整個中國北方籠罩著恐怖氣氛,而南方幾位總督與各國取得諒解,成立所謂「東南互保」的局面。兩個月後,八國聯軍從天津直逼北京,太后只好帶皇帝,皇后倉皇逃往西安。太后拋下爛攤子,將善後的問題留給別人。而李鴻章那時任兩廣總督,雖然在甲午戰後,伏居嶺南,但當國家緊急關頭,政府卻又得借重他的老成碩望,於是他和慶親王們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和議既成,各國聯軍便於八月五日退出北京,八月二十四日慈禧自西安起行回京。
 
03. 庚子後新政
 
  慈禧為欺騙輿論,獲取信任,她以光緒帝之名義,下詔罪己。認為:「近日釁起,團教不和,變生倉猝,竟至震驚九崩。慈輿播遷,自顧藐躬,負罪實甚」承認「負罪實甚」(註十八)並發佈一系列的新政,主要包括廢除一千多年來的科舉並籌備立憲。

 
五、 慈禧末日
 
  十月十日太后萬壽節,皇帝雖臥病,太后卻興高采烈。也許因為太高興,晚間著了涼,又多吃一些乳酪;夏秋間拖延幾個月的痢疾復發,但他性子愛強,皇帝臨死,她伏病御殿,宣佈溥儀為新皇帝,皇帝死後,她又忙著料理喪事。第二天中午吃飯時,忽然暈去,大概因為一二天來,操勞過度,而且憂悶患痢太久,體氣傷損所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下午五時病逝,在她當政四十八年臨死最後的一句話竟是:「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註十九)

 
伍● 結論
 
  近代中國悲慘,與慈禧並沒有完全關聯。對於她四十八年的專制政治,主要是來自中國傳統「天朝上國」的觀念。中國四面八方的國家與中國只有藩屬關係、朝貢關係,「平行來往」四字在中國的天朝字典是無處可尋的。當西方的「平行來往」與中國的「天朝觀念」相遇時,猶如乾柴烈火,迸出火花──戰爭。缺乏先進武器的中國一敗塗地,代價就是賠錢、割地和加倍百姓負擔,搞得民不聊生。

因此,中國清末的黑暗時期不能盡怪罪慈禧的迂腐不通與保守陳舊,只能感嘆時代的變遷及世界的民主潮流。
 
陸● 引註資料
 
  註 一、《慈禧太后》第一章。遜勤著
註 二、《清史稿:外戚與后妃傳》
註 三、同註二
註 四、同註一。p.12
註 五、同註一。p.12
註 六、《晚清宮廷實記》p.87。吳相湘著。正中
註 七、《慈禧大傳》p.198。徐徹著。建宏
註 八、《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p.461。費正清編
註 九、同註六。p.347
註 十、同註七。p.347-348
註十一、同註七。p.348
註十二、同註七。p.349-350
註十三、《光緒朝東華錄‧第一冊》。(清)朱壽朋編 張靜廬等校點 。中華
註十四、同註七。p.359
註十五、同註十三
註十六、同註一。p.78
註十七、同註一。p.82
註十八、《清德宗實錄‧第七冊》p.442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銀行
註十九、《慈禧外紀》p.329。濮蘭德、白克好司著。陳冷汰譯。建宏
參考資料
慈禧太后 葉赫那拉(1835-1908)
清穆宗的母親。姓葉赫那拉,滿洲鑲黃旗人。西元一八五二年被咸豐皇帝選入宮,封蘭貴人,一八五七年封為貴妃。穆宗立,尊為聖母皇太后,尊號為慈禧。於穆宗、德宗兩朝先後垂簾聽政計四十七年。歷經大事,能識人,有果斷,晚年耽逸樂,寵佞倖,綱政遂紊。戊戍政變、庚子拳亂,后為禍首。卒諡孝欽。因與慈安太后所住的宮院分東西二宮,故世稱西太后,簡稱為西后。

掌握晚清國祚──慈禧太后
清朝三百餘年歷史,不是結束於君臨天下的帝王,不是宦官,亦不是權臣,而是一位女子。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在紫禁城呼風喚雨,視滿清國祚為掌中之物?是怎樣的一個女人把弄帝王之權,使全天下四萬萬之眾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皆稱臣於其下?唯獨慈禧太后(西太后、孝欽皇后)能如此為人所不能為者。

慈禧太后親自掌權之時,自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至光緒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大約統治中國半個世紀,其間三次垂簾聽政,歷經中日甲午戰爭、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等。慈禧太后在各大要件中佔據了何等地位?扮演何種角色?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肆● 正文
 
  一、 慈禧
 
  慈禧,號稱中國三大女傑之一,(註一)於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35年11月29日)誕生於北京,對於這位奇女子的出生,有許多傳聞。根據最可靠的官書──清史稿記載,慈禧為滿洲鑲黃旗人,姓葉赫那拉。曾祖父叫做吉朗阿,曾做過戶部員外郎。祖父叫做景瑞,曾擔任刑部員外郎。父親叫做惠徵。曾是安徽徽甯太池廣道道員。她可以說是出生於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仕宦之家。(註二)

然而,慈禧在幼年時即不幸喪父,由她的母親一手撫養她和其他兩位哥哥和一位妹妹。這兩位哥哥,一位叫照祥,官至護軍統領;另一位叫做桂祥,官至都統,也是光緒帝的皇后─隆裕皇后的父親。而她的妹妹,則是醇親王府的福晉,是光緒帝的親生母親。(註三)

由於慈禧姊妹皆為旗人,故在咸豐帝下道選秀女時,皆進了宮,幸運的是,慈禧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見到了咸豐帝,也見到了她人生榮華富貴的開端。咸豐七年,慈禧替皇帝生了一個皇子,也就是以後的同治皇帝,對日後的華麗生活,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由天津一直攻進北京,咸豐皇帝拋下國家大事,帶著皇后、皇子及慈禧逃到熱河去。然而,咸豐帝卻在熱河病死,留下了兩位年輕的寡婦和一個年僅六歲的孤兒。雖然,這段日子是他們最艱困難熬的日子,但慈禧太后掌權的政治生涯,卻由此開啟了大門……(註四)
 
二、 第一次垂簾聽政
 
  01. 同治中興:除三奸
 
  咸豐十一年,皇帝於熱河駕崩,由年僅六歲的同治皇帝登基。他的兩位母親分別尊封為皇太后,史稱慈安太后(東太后)與慈禧太后(西太后)。

然而,同治皇帝年僅六歲就即位,自然而然由咸豐皇帝遺詔中的怡親王載桓、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等輔政,他們三人同心合作,又皆為咸豐皇帝之親信,故能輕易掌握大權,同治皇帝只是他們手中的傀儡罷了。但,有野心的慈禧怎麼可能甘心在深宮待一輩子呢?當時,載桓、端華、肅順打算總攬實權而將兩宮太后排除於政治之外,就連咸豐皇帝最能幹的弟弟─恭親王奕訢,都不放在眼裡。然而,慈禧卻藉此機會與恭親王密謀除去三奸。慈禧叫肅順由熱河護送咸豐皇帝的靈柩回京,載桓和端華則保護同治帝和兩宮太后先由小路回京。慈禧一到北京,即刻下垂簾聽政之詔,召集重要大臣並哭訴三奸之種種罪狀。於是,同治帝便下聖旨,將三人查辦並指證歷歷,讓三人一夕之間成了刀下亡魂。從此,清朝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及恭親王輔政的局面,就此定局。而後人也將此事稱為「同治中興」或「辛酉政變」。(註五)

慈禧與恭親王發動政變至處理完畢僅一個月的時間,並將專擅權力的三奸徹底除去,實在令人欽佩她的能力。但她由三奸手中將權力奪回,讓同治帝重回她的懷抱,卻只是為了她日後垂簾聽政的目標鋪路罷了。《慈禧外紀》評:「慈禧寬弘大度,出之以寬恕。訓政之初,即定為首者之罪,其餘一慨不問,以免株連,因之人人稱讚,以得寬大美名。」(註六)慈禧因誅三奸處理得當,讓大家對她的評價極高。但實際上,慈禧心裡所在意的,卻是日後的政治體制,是否能垂簾聽政、掌握大權,才是她真正所要追求與渴望的。
 
02. 掌控實權
 
  慈禧發動此次政變主要是為了達到她的目標,但,她真的達到目的了嗎?事實上,當時的權力還掌控在咸豐帝的八大臣中,兩宮太后垂簾之名並無實質意義。對於這種情形,慈禧當然極為不滿,於是與恭親王密謀,由他領導文武大臣上奏摺:「請皇太后親理大政並簡近之親王輔政摺」,造成大臣共同籲請皇太后攝政,就因如此,慈禧與慈安太后便順理成章的登上垂簾聽政,掌握實權的寶座。(註七)

十一月初一,清朝曾未有過的第一次垂簾聽政正式登場,但慈安太后是位性情溫和的女子,對政治不感興趣,與慈禧的感於任事,工於心計,對政治有極大野心正好完全相反,也因如此,兩宮太后的「垂簾聽政」,也可以說是慈禧獨攬大權。《劍橋中國晚清史》說:「葉赫那拉氏設法保持了皇太后對詔書和欽命的最後決定權。他們不但掌握玉璽,而且還在皇帝面前召集所在文武大員聽政,也就是行使攝政權」(註八)慈禧取代了皇帝,實行長達四十八年的統治。任當時誰也沒想到,她會成為掌控大權且使清朝加速滅亡的女子。

 
三、 第二次垂簾聽政
 
  01. 慈安病逝
 
  慈禧曾在光緒六年大病一場,一病數月,久治不癒。江蘇名醫薛寶田曾以六十六歲高齡前進皇宮為慈禧治病。他在京四十三天,終於治好慈禧的病,他著作的「北行日記」內容主要敘述慈禧治病的全部過程。經過精心治療,到光緒六年九月十七日慈禧「脈症俱極平安」,病痊癒了。但慈禧的病治癒了,慈安太后卻突然死去。對於慈安太后的猝然逝去,有許多不同說法。
 
  A. 各家之說
  在坊間,較流行的說法是毒餅害死。這個說法最早源於惲毓鼎所撰寫的「崇陵傳信錄」大致上敘述,在光緒六年三月十日,慈安閒立於庭中賞玩金魚,一名西官派來的太監捧盒至慈安跟前,跪曰:「這從宮外送來的牛奶餅,西佛爺嚐了覺得味道甚美,不肯獨自想用,因此特別送一些給東佛爺嚐嚐。」(註九)慈安聽了,心中大喜,便打開餅盒在使者面前品嚐,以表謝意。但過沒多久,卻直傳太醫,謂慈安驟痰太醫尚不及入宮,慈安便駕返瑤池。這個說法以後又被多種野史鋪陳演譯,而且都以慈禧陷害慈安為主幹敘述,更添油加醋描寫,使局外者撲朔迷離,難以辨真偽。另有錯藥致死、吞物嚥死之說(註十),大抵與慈禧陷害慈安脫不了關係。然而,慈禧為甚麼要陷害慈安呢?
據「崇陵傳信錄」大致敘述,兩太后一日聽政之暇偶然聊到咸豐末年的往事,慈安忽然想到咸豐臨死前留給她一捲密招,她取出給慈禧看,密詔大意謂:「葉赫那拉氏母以子貴,必尊太后,為朕實不能相信她。若此後不能安分守己,可以此詔誅之。」慈安笑道:「咱姊妹相處已久,何必留此詔呢?」立刻燃火焚詔。(註十一)從此慈禧認為已沒有把柄在慈安手上,為了消滅敵人,慈禧決定毒死她。除了此說,亦有東陵秦事、金姓伶人事、寵李連英事之說。(註十二)以上皆是野史傳聞,正史並無記載。
B. 正常病死
  另一說是正常病死。光緒七年三月十日當天發下上諭:「初九,慈躬偶爾違和,當進湯藥調和,以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病情陡重,痰壅氣塞,逐至大漸,遽於戌時仙馭生遐。……」(註十三)由此不難看出,慈安太后是病死的。另外,當時擔任毓慶宮行走的翁同龢,是光緒的師傅,也參與國家機要大事,因此他的日記所記載的多可採信。在他的日記「翁同龢日記」中提到慈安太后於同治二年二月九日、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光緒七年一月發病,病症多「風癇甚重」、「神智不清」、「牙關緊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可見慈安自年輕時就有隱疾。根據專家對慈安這三次做綜合分析,推論慈安患的應是腦血管疾病。(註十四)而且在「類經厥逆」及「石室密錄」亦有記載類似慈安的症狀,因此,慈安因病而逝世的可能性較高。況且慈禧也沒有必要處心積慮地謀害慈安,在政治上,慈安對政治一向不過問,她沒興趣也不懂,同時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兩後的意見多成一致性,故慈安對慈禧而言,根本不構成威脅慈禧更沒殺害慈安的必要了。所以慈安的死為正常病死是較可信的。
從此以後,慈禧成了名副其實的一宮垂簾聽政,更鞏固了她的專制政治。且舊敵已掃除殆盡,新貴又在自己掌握中,她已不再想著當年艱苦奮鬥的日子,而漸漸走向奢靡淫樂的路了。

 
02. 甲午戰爭
 
  A. 挪用軍費
  慈禧歸政前大肆修建頤和園,當時光緒已十六歲,慈禧知道自己遲早要歸政,而歸政後最適合頤享天年之處,便是頤和園。慈禧命光緒生父醇親王奕環總理海軍事務,兼管神機營,故他可以名正言順的為頤和園籌款,從此海軍衙門成了頤和園工程經費的「銀庫」。重修頤和園的經費大多來自海軍,至於慈禧挪用了多少軍款已無從考起。但這麼一大筆錢被慈禧用來修建樓台殿宇,海軍衙門九年中卻未曾購置過一艘軍艦。慈禧為滿足一己之慾,棄國家海防於不顧,任其衰頹,這也為甲午戰爭埋下了慘敗的種子。
B. 宣戰
  在光緒帝親政五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等於帝后兩黨鬥爭搬上檯面。年輕風發的光緒帝一心想與日本對抗,他曾大膽的要求慈禧停止興建頤和園以充軍費,這個舉動引起慈禧大為不滿。她所關心的不是眼前的戰爭,而是她的六十大壽慶典,她打算在頤和園受賀。同時,慈禧的寵臣──李鴻章,當時擔任北洋大臣,卻不積極備戰,而是想依賴英法兩國出面調停。光緒二十年七月一日,光緒發佈上諭,正式對日宣戰。(註十五)
C. 成敗
  中國於光緒二十年對日宣戰,卻受到想求和的慈禧百般地阻饒,導致清廷節節戰敗。直到黃海大戰失敗及平壤淪陷,慈禧才終於瞭解到事態嚴重,同意停止工程以擴充軍費,並重新起用熟悉洋務的恭親王奕訢,但奕訢卻主張求和。因此,戰後清廷派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並割讓台灣及澎湖並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製造。這又一次辱國的條約簽訂後,使愛國的維新派崛起,掀起另一場風起雲湧的維新變法,替帝后戰爭轉移了戰場,也使中國往西方科技、制度文明更進一步。

 
03. 戊戌變法
 
  A. 百日維新
  甲午戰爭慘敗及簽訂馬關條約的屈辱,使光緒帝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中國面臨列強瓜分危機也迫在眉睫,於是,出現了熟識西方並有決心改革的維新派,其領導人康有為與光緒帝在二十四年互相見面並交換意見後,百日維新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B. 慈禧在變法中之角色
  自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詔定國是」開始,到八月六日慈禧發動政變,總計一百零三天。在這短短的一百零三天裡,光緒的諭旨有如雪花般飄入社會,對當時民間產生極大影響,維新派更是如魚得水,守舊派卻是愁容滿面。
慈禧在一開始並沒有立即反對變法,梁啟超認為慈禧允許光緒帝變法只是一種企圖廢帝的隱謀。但甲午戰爭也讓她受了極大的打擊,她明白大清帝國已搖搖欲墜若變法能使她的江山更穩固,她又何樂而不為呢?若變法失敗,她大可將責任推給光緒皇帝及維新派等人,繼續擔任掌舵朝政之角色。相反地,光緒帝的變法,已妨礙到她太上皇后的統治地位,於是,她在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慈禧進入籌備政變的階段,直到八月六日發動政變。


 
四、 第三次垂簾聽政
 
  01. 戊戌政變
 
  光緒二十四年慈禧發動政變,將光緒皇帝主導的變法全數推翻,並且將他軟禁在西苑的瀛台。而康有為逃往日本,其他新黨人物,革職的革職、充軍的充軍、殉難的殉難了。譚嗣同、林旭、楊銳、康廣仁、劉深秀和劉光第所謂戊戌六君子,就是這次政變中的不幸殉難者。於是慈禧太后開始第三次垂簾聽政。(註十六)
 
02. 義和團之亂
 
  光緒遭慈禧軟禁的消息傳入列強的耳中,列強對慈禧發下警告:「只認得一個光緒皇帝」言下之意,(註十七)就是要慈禧不可任意廢立皇帝。也因為如此,慈禧對外人更加仇視,竟鼓動「義和團」來「扶清滅洋」。光緒二十六年五月間,北京拳民開始滅洋人毀教堂,更打起「扶清滅洋」的旗幟,此事傳到太后耳中,太后更加相信拳民們真的是刀槍不入,暗地裡更支持他們的行為,並於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國正式向各國宣戰,使整個中國北方籠罩著恐怖氣氛,而南方幾位總督與各國取得諒解,成立所謂「東南互保」的局面。兩個月後,八國聯軍從天津直逼北京,太后只好帶皇帝,皇后倉皇逃往西安。太后拋下爛攤子,將善後的問題留給別人。而李鴻章那時任兩廣總督,雖然在甲午戰後,伏居嶺南,但當國家緊急關頭,政府卻又得借重他的老成碩望,於是他和慶親王們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和議既成,各國聯軍便於八月五日退出北京,八月二十四日慈禧自西安起行回京。
 
03. 庚子後新政
 
  慈禧為欺騙輿論,獲取信任,她以光緒帝之名義,下詔罪己。認為:「近日釁起,團教不和,變生倉猝,竟至震驚九崩。慈輿播遷,自顧藐躬,負罪實甚」承認「負罪實甚」(註十八)並發佈一系列的新政,主要包括廢除一千多年來的科舉並籌備立憲。

 
五、 慈禧末日
 
  十月十日太后萬壽節,皇帝雖臥病,太后卻興高采烈。也許因為太高興,晚間著了涼,又多吃一些乳酪;夏秋間拖延幾個月的痢疾復發,但他性子愛強,皇帝臨死,她伏病御殿,宣佈溥儀為新皇帝,皇帝死後,她又忙著料理喪事。第二天中午吃飯時,忽然暈去,大概因為一二天來,操勞過度,而且憂悶患痢太久,體氣傷損所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下午五時病逝,在她當政四十八年臨死最後的一句話竟是:「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註十九)

 
伍● 結論
 
  近代中國悲慘,與慈禧並沒有完全關聯。對於她四十八年的專制政治,主要是來自中國傳統「天朝上國」的觀念。中國四面八方的國家與中國只有藩屬關係、朝貢關係,「平行來往」四字在中國的天朝字典是無處可尋的。當西方的「平行來往」與中國的「天朝觀念」相遇時,猶如乾柴烈火,迸出火花──戰爭。缺乏先進武器的中國一敗塗地,代價就是賠錢、割地和加倍百姓負擔,搞得民不聊生。

因此,中國清末的黑暗時期不能盡怪罪慈禧的迂腐不通與保守陳舊,只能感嘆時代的變遷及世界的民主潮流。
 
明信片慈禧太后不惜一战,而不是软弱地屈从欧洲列强的领土要求,这可以从以下总理衙门发给督抚们的诏书中进一步得到证明:
  “如各国不肯践言,则衅自彼开,该督等须相机行事,朝廷不为遥制。万勿任令长驱直入,贻误大局,是为至要。”
  为了增强自己的地位,她派了两个特使去日本,希望与其就西方来的白祸达成一项防卫联盟。但这一次千虑一失,她在人员的挑选上犯了个错误。这两位使臣跟我们一般所见的黄种人不同,对他们的使命泄露得太过分,最后被不体面地召回,而条约也就不了了之。
慈禧太后在其以权位性命为赌注的保守做法遭受失败之后得了教训,转而实行进步政策。实际上,她做得超过了她的外甥。“千秋万岁!”“长治久安!”在她的有生之年,是可以指望她将她如此热情支持的事业进行下去的。她实行铁腕统治。她充满勇气,在许多崭新未知的道路上驾驭国家战车而毫无动摇之意。她知道她可以依靠她那些总督巡抚——由她任命的人——的支持。她也知道改革思想在国内已经深入人心,人民的心是向着她的。
  ——W•A•P•马丁《中国的觉醒》
  1902年6月,朝廷从西安回到北京后没多久,就向驻华各使馆的外交官太太们发出了去宫里觐见慈禧太后和赴宴的邀请。外交官太太们于是到一处使馆开会,一起进行磋商如何应对此事。许多出席者的动机跟普通旅游观光的人差不多,只想进宫看看而已。除了一、两个人曾到过宫里之外,这些太太从未觐见过太后。其中有几个人在1900年使馆被围期间被困在英国使馆,度过了从六月到八月令人难熬的八个星期。她们眼见皇城城墙上的枪炮向使馆倾泄,出来以后就有了一肚子火。当中有一个人还因为表现勇敢而获得了本国政府的授勋。当时她和她的丈夫躲在防御工事里。她的丈夫被爆炸的地雷掀起的尘土盖在下面,又被另一处爆炸震了出去,居然没有受伤。还有几个是新近来北京的,没有这些辛酸的经历,但对慈禧太后却听说过不少,她们叫她“雌龙”,急于一见。
  慈禧回銮图
  主持会议的人在北京呆得最久,是外交官夫人中的元老了。第一个要决定的问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去紫禁城。结果没怎么讨论就决定了坐轿子,因为那样显得最尊严,而且在中国只有贵妇人才坐轿。接着会议主席要求就引见的礼仪形式发表意见。一个人提出不要规定什么礼仪,而是大家一齐涌上前去,这样就没有人可占先,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随意观察这条母龙。还有一个人说:“六月的天气,那天一定会火烤一样。离她远点的好。而且她还要叫卫兵保护着,烤我们的还不仅是火呢。”会议主席听了这些提议看上去很担心,但依然很有尊严,保持着冷静。随后有个温和的声音提出一般所有的觐见都要行屈膝礼的。“屈膝礼!”立即就有另一个声音愤愤地说,“要我们向她行屈膝礼,还不如让她跪拜在我们面前,求我们原谅她想开枪打死我们。”不过到最后,还是决定按照宫内接待公使们的形式办。在这第一回觐见时,北京有些公使馆的外交人员之间普遍存在的情绪从这些小事中可见一斑。
  “几天之后,当我们跟着那些华丽的格格福晋走进朝会大殿时,一切都改变了。我们抬眼望去,慈禧太后坐在丹陛之上的宝座中,左边是皇上,旁边跪着军机大臣,仪态万方的格格福晋们行礼时膝部弯曲到碰在地上。我们忘记了前几天会议上的那种愤慨情绪,感受到了她尊严的举止和环境所引起的敬畏,于是不由自主地行了三下觐见帝后时必须行的屈膝礼。我们由衷地感到,这位坐在宝座上的庄严女性真不愧为标标准准的女皇。她的手里操着全人类三分之一人口的祸福。她明亮的黑眸仿佛能猜透我们在想些什么。事实上她也颇以能一眼就看出眼前出现的每个人的性格自豪。”
  外交官夫人们按照级别站好后,带队的夫人就向太后表达了她们美好的祝愿,而太后也和蔼地回答了一、两句。接着每位夫人的名字被一一唱出。被正式引见时,她走上丹陛,行屈膝礼,而慈禧太后就伸出手来,与她握握手。然后她来到左边,被以同样方式向皇上引见。
  慈禧太后就是这样开始对宫廷习俗进行改革。直到那时,这种习俗还使她不得不呆在帘子后面,难以在台前行使她的统治权。外界无法看见她,她也无法得知百姓的实际需要。在她之前,国家和百姓都是古老习俗的奴隶。可是在她掌权之后礼仪变成了民众的仆人。照诗人的说法,她似乎认为:“规则是好东西,但别永远不敢拆散他人的脚手架;它不是搭来让你攀的,虽然它也许对你有用。”
  皇上引进铁路、电报电话、新的教育制度和其他一些改革措施,自然有其功劳。但是不得不承认,是慈禧太后的个性、权力,以及政治才能将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另章叙述的妇女教育运动则应该永远归功于这位伟大的女性。自从她从幕后后面走出来,让画家绘制自己的肖像,妇女的自由就确立了。
一天我去美国使馆时,他们给我看了两帧太后的大幅照片。一帧约三英尺见方,准备送去给罗斯福总统①,另一帧是给康格少校的礼物。同样的照片也送给了每个国家的驻京公使和该国的当政者。我对自已说:“慈禧太后真精明。她知道自己已被歪曲地描绘了,她知道自己的肖像画得远不如相片真实,所以就想让所有的文明政府都保存着她真正的形象。”这精明不一定生而有之,是那些劝她让外国人替自己画像的人促成她这么做的。
①罗斯福总统,指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
  几年之前慈禧太后有一个梦想,梦想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度。这就像她所有的行动一样,比她那位聪明的外甥伟大得多。当然,政府是满族人的,真的要给也得由满族人给,任何激进的改革都得由当政者实施。不过慈禧太后想自己享有这一荣誉,希望它能在她的有生之年成功实施。
  这遭到了不少阻力,最强烈的反对来自她推翻光绪时自己所在的保守派。保守派把这看成有史以来最疯狂的冒险,竭力来制止这一改革。但慈禧太后召来了满人中最杰出、最进步的端方,派他带领代表团周游世界,去仔细考察各种各样的政府,以便回来对在中国实施宪政的可能性这一问题上向她提供建议。
  一列专列拨了出来,就停靠在皇上居所前的宫门外面的车站上,准备将代表团从北京送到天津。代表团已经进了车厢,旁边狭长的过道上挤满了来送行的人群。这时嘭的一声,发生了爆炸。车厢炸开了,有几个人受了伤,其中包括某些受了轻伤的代表团成员,而那个拿炸药包的人则被炸得面目全非。有好几天城里是一片混乱,所有的城门上都派了卫兵,尤其那些通往宫里的城门更是戒备森严。那个恐怖分子的身份也在被想方设法予以查证。但一切努力都未收效,没有再发生任何事可以显示他是有同伙的。于是代表团分散开来,独自悄悄地出发,到天津会合后再踏上出国考察的旅程。
  代表团所到之处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他们经过的国家都尽量为他们提供了考察该国宪政的便利。回到北京之后,这次行程的报告以一百二十卷的篇幅发表了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以日本宪政为蓝本,准备尽快在中国实行宪政。
  率领这一代表团的是端方阁下,他是当今满人中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像袁世凯一样,在拳民运动期间保护了他所辖境内所有外国人。他感激美国人在促进中国开放中所做的工作,这一点很明显地见之于1906年二月他在华尔道夫大酒店的讲话中,他说道:
  “今晚吾人在此荣幸地见证美国教士推进中国人进步之功。彼等将西方文明之火光带进中国每一角落。彼等以中文翻译泰西宗教、科学著作,殚精竭虑,功德无量。彼等建医院、办学校,助吾人拯苦济贫。现今我国的觉醒隐隐在望,实与彼教士启导之功关系甚大。对此我国铭感无已。”①
  一些人或许以为这只不过是在这一特殊场合发表的观点,因为他周围当时正巧全是秘书和其他对这一事业感兴趣的人。但此后他在两个不同的场合参加了南京大学的毕业典礼,更进一步地表明了事情并非如此。其中的一次他对学生们是这么致辞的:
“这是兄弟我第二次参加你们学校的毕业典礼了。这里的良好秩序叫兄弟佩服。见到你们礼仪精熟,学问湛深,操守优秀,甚为欣慰。总教习及列位师长对我们的学生关爱有加,令兄弟万分感激。处处可以见到这种关照。兄弟希望这些学生将来出仕,不可忘记师长之爱,处处力行此种美德。无论东西方,良师之道在于仁爱,列位毕业后当老师总以身体力行为要。如此,则你们的知识就切实可行,才能就有用了。”②
①②从英文转译。
  我引了以上这些,是用来证明这样一位皇太后挑选来带领代表团的人是多么宽容开明。代表团中另一名重要的成员是贵族载泽。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娶了皇后叶赫那拉氏的一个妹妹,因而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女婿。太后与端方的君臣关系决定了他无法像一个亲戚那样把旅行的细节一五一十地详细告诉她,而要日理万机的太后把他们回来后出版的那份一百二十卷的报告从头至尾看上一遍也同样不可能。但是,如果太后将这位外甥女婿叫到跟前,让他详尽地将一路所见说上一说,那也不失为一件乐事。她急于在她的有生之年把宪政交到百姓手中,可是没法做到。这宪政制度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实行还是个未知数。
  鸦片烟馆慈禧太后发起的第二个伟大改革是抵制鸦片。只有在考虑了这种毒品在中国是如何地泛滥成灾之后,才能对这一改革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中国人告诉我们,吸鸦片成瘾的人占成年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
  有一天,我在北京的街头散步,走过一个大门,里面冲出一股不但难闻而且令人恶心的气味。我又往前走了几步,进了这城里最好的一家古董店,发现街上那种气味增强了十倍,因为店里的一个伙计刚抽完烟。我离开了这家,又来到另一家店里,那里的店主已经吸鸦片吸得把生意全给败光了。差不多就在这期间慈禧太后颁布了以下的诏书:
  “鸦片烟盛行以来,流毒异常惨烈。染斯疾者,破其财产,夭其寿命,习为偷惰,职业全废。且令神州故国,种类日弱,志气日颓,自强更复何望?近来官绅士庶,多知悔悟,争相结社劝戒,即素嗜鸦片者亦未尝不痛心疾首,自怨自艾。各国善士尚多倡设公会,劝禁栽卖,广施方药,每以中国鸦片不除引为深憾,则身受其害者应如何淬厉奋发,力拔根株。
  “前经降旨,颁布禁烟章程,期以十年,使洋药与土药同时禁绝。着民政部度支部迅即会订稽核章程,严定考成,请旨颁行。”
  民政部立即制订了一些执行这个诏书的细则,其中有:
  所有吸食鸦片的人都必须登记,并申领执照。
  吸食鸦片的官员被分成两类。年轻的必须在六个月之内戒断,而对老人则没有规定期限。但这两类人在戒鸦片期间都必须自己掏钱雇合适的人来代替他们执行公务。
  所有的烟馆都必须在六个月之内关闭,这之后无论烟枪还是烟灯都一概不准再制造、销售。不过卖鸦片的店仍能再继续营业十年,这是鸦片买卖可以存在的最长期限。
  政府允诺为戒鸦片提供药品,并鼓励成立禁烟会,不过不允许这些禁烟会讨论其他政治事件。
  除中国之外,最受这场改革运动影响的是英国。在这份诏书颁布时,英国每年要运送五万箱鸦片到中国市场,但它立即同意道,如果中国真心改革,并把自己国内的产量以每年百分之十递减的话,英国也将以同样的速度削减它的贸易。可惜慈禧太后没等到这场改革胜利结束就死了。但不管这场运动的结果会怎样,她的创始之功总是抹杀不了的。慈禧乘舆
  这是慈禧所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但除此之外,她还得负责实现光绪皇帝建立铁路局、矿务局以及采用西方教学制度的学校的努力。她不仅废除了旧的考试制度,而且引进了一套新的运作方式,这样所有从欧美大专院校毕业的人通过相应的考试——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根据他们所持的文凭——都可以获得中国的学位,可以在政府中担任职务。这样的考试已经举行过,一大批西方学校的毕业生——其中绝大部分是基督徒——得到了举人或者翰林的学位。
中国的艺术家尝试过所有的艺术体载。他们曾经处理过各式各样的神话、宗教和历史的题材。他们画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也画那些从诗歌和浪漫故事中获取灵感的场景。他们描画静物、风景和肖像。他们的最高成就也许当属风景画,那些风景画透露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艺术家们精心描画大自然的每个方面,包括它迷人的魅力和真切而生动的诗意等等。历朝历代,艺术家们在画动物和禽鸟的水平上都出类拔萃,尤其是画花丛中的禽鸟和飞虫。
  ——S•W•布舍尔《中国的艺术》
  一天,顺王福晋府中的总管太监来我们家,请何德兰太太去给顺王福晋看病。他坐在我的书房中,看着墙上挂的中国画——其中有两幅出自慈禧太后的手笔,说道:
  “您喜欢中国艺术?”
  “我真的很喜欢。”我答道。
  “我看您这儿有些画是老佛爷的真迹。”他接着说道,用北京尽人皆知的称呼来称呼慈禧太后。
  “是啊,我有七幅她画的画。”我回答。
  “您有书画供奉缪先生的画没有?”他问道。
  “很可惜,没有,”我答道。“我好几次想法要弄一幅,可至今得不到。我在琉璃厂所有最好的铺子里都问过,但他们没有,也不能告诉我在哪里可以买到。”
  “那是,店里怎么买得到?她的画不卖。”他解释道。
  “这真太可惜了,”我接着说道,“我很想得到一幅。据说她画得非常好。”
  “敢情,是画得不错,”他随随便便地说,“她住得离我们府里不远。我们有好多她的画,不难弄到。”
  “你们也许不难弄到,”我答道,“可是对我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
  “您要是想要,”他自告奋勇道,“我给您弄几张得了。”
  “你真是太好了,”我答道,“可你怎么去弄呢?”
  “喔,我就偷上几幅给您带来。”
  不用说,我告诉他我不能同意偷缪先生的画。不过他一定是把我的爱好告诉了顺王福晋。何德兰太太下次去她们府里拜访时,福晋就给她看了慈禧太后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張航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雅虎讯息通 Skype帐号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