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
|
|
諸子百家
張 航/編著
諸子百家 -- 中華文化的大黃金時代
中華文明學術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時代才發展起來。這時的學術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大黃金時代。
由於政治經濟發生劇變,春秋戰國時代,王權衰落,諸侯爭霸,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於是貴族政治逐漸消滅。又因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生劇變,民生苦痛日增。於是有思想的知識份子,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等,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思想。此外,教育的推廣和思想的自由因此諸子爭鳴,百家蜂起。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孔子以《周易》中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合關係為出發點,綜合三代以來思想文化的精髓,尋求挽救世風頹廢、禮樂崩壞的方法,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在孔子看來,仁就是愛人,孝悌是仁的根本,禮是仁的規範,提倡為了實現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獻身。仁的思想推行於政治上,就是行德治、禮治。整頓政治的方法是正名。人們應該修身、齊家,然後才可以治國、平天下。比孔子稍前的老子,創立了以道為宇宙本體論的哲學體系,從道出發,主張人要順應自然,無爭於世,返璞歸真,培養個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準確的洞察,蘊涵了許多理論生長點。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經過孟子、荀子和莊子的闡發,形成儒家和道家學說,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戰國時代,社會的劇烈變革對學術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階層的形成和統治者的提倡,許多學派紛紛出現,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最有影響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還有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以公孫龍子為代表的名家,以孫臏為代表的兵家,以許行為代表的農家,以張儀、公孫衍、蘇秦為代表的縱橫家,以呂不韋為代表的雜家等。各派各家都著書立說,廣授弟子,參與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滲透,學術思想極為繁榮。秦統一六國,崇尚法家,兼用陰陽家,焚書坑儒,迷信暴力,將法家學說過分誇大君權的一面發揮到極致。
諸子百家的爭鳴
一、諸子百家的興起
1.學術發達因素
A.學術蘊積宏富:黃帝以來的各種文物,經三代的累積己很豐富
B.時代變動劇烈
a.封建崩潰,史官與官府藏書流散到民間,促成學術的普及
b.社會急速變遷,學者提出解決的理論或方法,使學術從一元變為多元
C.教育的普及
a.貴族沒落,士以知識技能謀生
b.國君用人唯才,造成以培養國士為目標的教育事業;官師之學→私家之學
D.書寫工具的進步
2.十家九流
A.劉歆指「十家」為儒、墨、道、法、陰陽、縱橫、名、農、雜及小說家,除去小說家即稱「九流」
B.孔子以「有教無類」精神首先創立儒家學派,與墨家於戰國初期並稱顯學
C.九流之中,以儒、道、墨、法、陰陽、名家影響最大,至西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遂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之正統
二、士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1.士人入仕的門徑
A.從師:追隨某一學派的業師薰習受教
B.游說:率領徒眾,以其所學,爭取國君的賞識擢用
a.孟子游說列國時,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
b.田駢在齊國,貲養千鍾,徒眾百人
c.許行在滕地游說時,有徒眾數十人相隨
2.學術由一源而多派
A.《漢書.藝文志》採劉歆之說,認為九流十家皆出於王官,然近代學者則持懷疑態度,但承認其起源與貴族文化或所從事的職業有關
B.立論都順應世變潮流,故能成為因襲與創新兼而有之的一家之學
三、孔子與儒家-塑造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方向
1.孔子
A.生平: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曾在朝為官,亦是良師
B.事功
a.古籍整理:刪訂詩、書、易、禮、樂,據魯史作《春秋》,合稱「六經」
b.首開私人講學與游說之風,其弟子及門人「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c.言行思想主要見於《論語》,有為人處世的道理,也陳述了治國的理想
C.政治主張
a.尊崇堯、舜、文、武、周公,畢生以發揚文王、武王之業為職志
b.針砭春秋時代的世衰道微與邪說暴行,提出「仁」與「禮」
(1)不假宗教名義,首先揭示「仁」為立身行世的準則,並主張將仁擴充到政治上,以實現人道主義的理想
(2)《論語.衛靈公篇》:「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3)訂定典章制度與行為規範(禮)來實現仁,以禮來維繫倫理關係
(4)指責季孫氏八佾舞於庭違禮:「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c.「正名」為施政的首要之務,而後「立信」,並實行「德治」
2.孟子
A.生平: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一生以教書為業,並以繼承孔子之道為職志
B.學說思想
a.性善論
(1)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類生而具有的「四端」
(2)仁義禮智為人類生而具有的善良本性,如能將此善性擴而充之,則人人皆可為堯舜
b.政治主張
(1)以性善論為基礎,主張王道、仁政,抨擊功利主義的霸道、暴政
(2)強調民貴君輕,主張重民意、保民、重農,使人民養生送死無憾
3.荀子
A.生平:名況,戰國末趙人,歷任齊國稷下學官及楚國蘭陵縣令
B.學說思想
a.性惡論:人的天性有種種情欲,須以禮義之道加以約束教化
b.政治主張
(1)以「禮」治國,強調制度、政策 →與「法」相同
(2)讚許各國的富國強兵政策,對秦國尤多推崇
(3)對統治者與人民的關係比喻為舟與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對後世中國的政治發展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4)強調「隆禮」與「尊君」,影響到後來法家的出現
四、墨子與墨家
1.墨子
A.生平:名翟,魯人,思想深受儒學影響,並沾染宋人質樸耿直、宗教性格的習氣
B.學說思想
a.兼愛:天下之大患在於人的自私,要「兼相愛」才能免禍亂而「交相利」,為功利主義者
b.非攻:「攻國」最不義,主張消弭殘酷的戰爭
c.非命:因「命定」說蔽障人性尊嚴與聰明才智,使人不能善盡人事以自立立人
d.節用、節葬:體認物力維艱,反對任何物質的享受
C.富宗教情懷與救世精神,主張由賢者領導國家,並達到「尚同」的理想社會
2.墨家組織
A.為嚴密的團體,領袖稱「鉅子」,徒眾皆稱「墨者」
B.鉅子有絕對的權威,墨者對鉅子必須絕對服從
五、老莊與道家-創造並提升中國人的心靈境界
1.老子
A.生平:李耳,亦稱老聃,春秋楚人,曾任周的史官,著有《老子》(《道德經》)
B.學說思想
a.以自然主義的天道觀念為根本,認為知識與文明都違反自然,是人類罪惡與痛苦的根源
b.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然後回歸自然,無為而治
(1)《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2)「無為」的最終目的是「無不為」,故其消極思想內蘊涵積極的生機
2.莊子
A.生平:名周,戰國宋人,著有《莊子》
B.學說思想
a.本於老子的自然主義天道觀,但由此衍生出世主義的人生哲學
b.世上沒有絕對的是非、善惡、貴賤、美醜、禍福,所以人生應當自由曠達,打破我執的偏見,才能絕對的逍遙自在
3.楊朱:為我、貴己、輕物、重生
六、法家學派-與中國傳統政治有深刻關係
1.基本立場:站在君主立場上講求統治的方法與利益;循名責實,信賞必罰
2.代表
A.春秋:齊國的管仲,思想重心在經濟
B.戰國:以三晉最為發達
a.重法派:著重法律條文的制定與嚴刑重罰的執行,以魏李克(創平糴法以平抑物價)、秦商鞅為代表
b.重術派:講究君主駕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以韓申不害為代表
c.重勢派:主張聖賢不足以羨慕,只有權位與威勢才足以服人,以趙慎到為代表
3.集大成者:韓國的韓非
A.思想本源:由荀子的禮治主義蛻變而來,認為人之性惡,必須制之以法
B.極端的國家主義與專制思想
a.綜合三派的學說,尤重於「勢」,強調只有威勢可以禁暴,厚德不足以止亂
b.反對仁義治國與聖賢統治國家,著重國君的法、術、勢
七、其他各家
1.陰陽家
A.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消長配合陰陽,說明天道的演變與人事的興衰
B.影響到中國的政治理念及日後中國民間生活方式與信仰
2.縱橫家:張儀、蘇秦、范雎等;在列國紛爭的時代以謀略游說天下
3.農家:許行;主張君民並耕而食,是中國重農思想的典型
4.名家:惠施、公孫龍;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
5.雜家:兼取各家學說而成,以《呂氏春秋》為代表
6.小說家: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勸人為善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