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
|
|
稼軒居士辛棄疾
張 航/編著
辛棄疾(1140 - 1207)
南宋詞人。字幼安,号稼稼軒,历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参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輔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时的政治軍事形势,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强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嶢、鉛山一帶。晚年韓侂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复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样,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壮,筆力雄厚,与蘇軾並稱「蘇辛」。
辛棄疾善詩文,但以詞明世。其《稼軒詞》還六百二十餘首,無論數量之富,質量之優,皆冠兩宋。乃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稼軒詞向來被人稱為「英雄之詞」。這些詞主要表現了詞人以英雄自許,以恢復中原為己任的壯志豪情。他時常回憶起少年十突入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的英雄事蹟。如《鷓鴣天》上片道「壯歲旌旗湧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騄,漢箭朝飛金仆姑。」辛詞還表現了壯志難酬,報國無路的悲憤心情。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詞中通過看吳鉤寶劍,拍遍欄杆的典型動作,生動表現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心情。辛棄疾這類「英雄之詞」,大都使氣岑才而作,情感激昂悲壯,風格沉郁雄放。此外,辛棄疾也有寫一些鄉村景物和田園情趣的詞﹕《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的詞也不乏風格婉約,又寓意深曲的作品。如《青玉案.元夕》,上片舖敘元宵夜的歡樂場面,下片轉寫一位幽居自處,不同凡響的女子﹕「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實際上表現詞人「自憐幽獨」的情懷。
總之,辛棄疾以其獨特的英雄壯志和豪情,極力使氣逞辭,以文為詞,大為擴展了詞體的題材範圍,形成了沉郁豪壯的主體風格,又兼有婉約深曲和清新質朴的格調,可以說熔鑄百家,自由揮灑,多姿多彩。
辛弃疾詞選
永遇樂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尤記、烽楊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1.楔子:
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辛棄疾。也是「沙場點秋兵,馬作的盧發快,弓如霹靂弦驚。」的辛棄疾。
出生在山東,幼年的他親眼目睹北方人民在女真貴族統治下所過的艱困生活,因而立下了收復中原的壯志,這個理想,使他努力成為傑出的軍事家及政治家,成為我們所知道的抗金愛國詞人。
然而,後來我們讀到「甚當年,寂寞賈長沙,傷時哭。」、讀到「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讀到「醉裏,挑燈看劍。」讀到被冷落的熱情,更讀到理想的碎裂。
率真的辛棄疾,豪放之時豪放,感傷之時感傷,寫恬靜、清新的田園風光,又完全迷人,令人心折。陰雨霏霏的南宋,他被迫自崢嶸叱 的沙場隱沒在文學的後花園中,但他所栽種的花草,卻是多麼美好............
2.生平梗概:
辛棄疾,山東歷城人,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居士,生於公元一一四O年,死於一二O七年,歷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一共活了六十八歲。
辛棄疾少年時期即具強烈的愛國意識。曾兩度北走燕京,刺探金人虛實。一一六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北方漢族民眾奮起擾其後。辛棄疾年二十二歲,集合二千之眾,加入山東人耿京之義軍,並任掌書記。同年南渡歸宋。從正式開始從事政治、軍事以及文學創作的活動。
此時,完顏亮南侵失敗,宋、金對峙進入膠著時期。南宋統治集團內部,分成抗戰和主和兩派,展開激烈的鬥爭。辛棄疾慷慨激昂,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九議》等,陳述其恢復主張,雖未獲當道者的重視,卻輾轉流傳,在有志之士中引起巨大反響。爾後,辛棄疾一直沉於下僚,直到一一八二年以前,他只是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作了幾任地方官。但他毫不動搖,仍積極訓練軍隊、打擊貪污強暴,安定民生,為恢復中原作準備。不料,又觸當權者之忌,被削去官職,回家賦閑。此後二十年間,這位文武全材、膽勇與智略俱備的愛國志士,除曾一度出任福建路的提刑和安撫使共不滿三年,竟完全被南宋朝廷棄置不用!迨至宋寧宗嘉泰三年(一二O三),韓侂冑當國,欲借北伐以自重,辛棄疾以”主戰派元老”而被起用,任逝江東路安撫使。次年入朝陛見,改任鎮江知府。旋因主張持重,備而後戰,與韓侂冑的躁進主張不合,又被借故罷免。後冑倉倉卒用兵,一敗塗地,寧宗為穩定政局,不得已再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院都承旨,指揮軍事,不幸,此時辛棄疾已身染重疾,未及上任,就空抱著一腔報國赤誠, 志以歿了。
3.代表著作:
醜 奴 兒
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箇秋!
此詩抓住年少和老大兩個時期對於”愁”的不同認識和感受,道出許多人都會有過的一種人生經驗。使人讀了,不禁發出會心的微笑。
鷓 鴣 天
送 人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
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江頭送客,惜別依依。可是縈繞於詞人心頭的,不僅僅是尋常的離合悲歡,還有人生道路曲折艱難的深沉感慨。
青 玉 案
元 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壼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本詞通過記述元宵之夜的一次邂逅,塑造了一位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女形象。其中無疑也寄托了作者自己的心境。梁啟超評論此詩說:”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藝蘅館詞選》引語)是有道理的。
西 江 月
夜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箇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茆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在這首詞裏,謐靜的田園夜色被描寫得那樣真切、迷人,顯示了作者捕捉境的高超技巧。
賀新郎
甚矣吾衰矣。
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餘幾!
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問何物、能令公喜?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裏。
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回首叫、雲飛風起。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逐作數語,庶幾彷彿淵明思親友之意云。
停雲堂,是辛棄疾晚年遊息之所,在鉛山縣期思村,築於山上,周圍遍種松竹。這首詞以懷念親朋起興,抒發了作者於政治上失意之餘,寄情山水,獨立蒼茫的心情。
賀 新 郎
別茂嘉十二弟。鵜 杜鵑實兩種,見《離騷補註》。
綠樹聽鵜 。
更那堪、鷓鴣聲往,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間離別。
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
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
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悲歌未徹。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
這首詞是辛棄疾的名作之一。詞中選取一系列有關離別的著名典故,運用富有表現力的藝術語言,以及跌宕多姿的章法佈局,把作者因辛茂嘉被貶謫所激起的內心感慨,抒發得極其沉摯蒼茫,雄渾有力。茂嘉:作者的族弟。平生事歷無考。
破 陣 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絃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這首詞以高昂熱烈的感情,豪邁雄奇的想像,抒發了作者殺敵報國的願望和決心。
4.軼事:
少年英雄-辛棄疾。他二十一歲那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大舉南侵,企圖一舉消滅南宋。辛棄疾就在家鄉組織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隊伍。投奔到耿京領導的有二十多萬人的抗金義軍中。辛棄疾任「掌書記」的官職,管理印信、文書。完顏亮南侵失敗後,辛棄疾勸耿京和南宋聯絡,以便軍事上配合行動,更好地打擊金軍。於是耿京就派辛棄疾到南京見宋高宗。宋高宗聽說北方有這麼一支軍隊,很高興。他給辛棄疾封了官,叫辛棄疾回去告訴耿京,把隊伍帶回南京來。辛棄疾從南京北歸的途中,聽說叛徒張安國殺害耿京,劫持義軍投降了金軍。辛棄疾就帶領五十多人,直奔金營。看到張安國正在和金軍主將喝酒,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張安國捆綁上馬,叛徒張安國受到了懲罰,被斬首示眾。當時,辛棄疾才二十三歲。辛棄疾的英勇行動,不僅打擊了敵人的氣焰,而且鼓舞了人民的抗金信心。
5.評價:
辛詞把蘇軾的以詩為詞,發展為以文為詞。進一步衝破了一切詞法和音律的嚴格限制。為了表達作品的內容,他所使用的語言涉及《論語》、《孟子》、《史記》、《漢書》以及李白、杜甫的詩句,等等。如「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這就是《孟子.盡心篇》中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種例子,在辛詞中是很多的。
辛詞還打破了詞與散文不同寫法的界限,融二者為一,用散文的手法來寫詞《西江月.遣興》下片說:「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這裡採用散文的問答體來寫詞,生動活潑,也合音律,讀來有味。
由於辛棄疾發揚了蘇軾以詩為詞的革新精神,用散文化的筆調來寫詞,所以,在辛棄疾的筆下,沒有不可用的題材,沒有不可描繪的事物,也沒有不可表達的意境,縱橫馳騁,自由放任,得心應手,筆到詞成。
辛棄疾的詞風影響了當時的陳亮、劉過,以及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人。他們以詞記郊遊,相互酬答,發感慨,表達共同的憂國憂民思想。同時,也進一步把詞推向了散文化、議論文的道路,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