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大宁河咏叹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中长作品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三峡纤夫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6/06/11
文章: 142
来自: 中国三峡
积分: 498


文章时间: 2006-6-24 周六, 下午2:07    标题: [原创]大宁河咏叹 引用回复

探幽怀古说巫溪

听说过长江三峡久享盛名的“三溪”么?
三溪者,黛溪、香溪、巫溪也。黛溪,即大溪,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溪文化”享誉世界;香溪,系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亦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出生地;巫溪,则是被誉为深山明珠的“峡郡桃源”。
巫溪,对城镇而言,是指重庆市所辖之巫溪县所在地;对河流来讲,则是源自大巴山南麓之高楼河新田坝,流径巫溪、巫山县境,从巫峡西口汇入长江的大宁河。
大宁河全长五百多华里,曲曲弯弯,山水风光美仑美奂。著名的“小三峡”和“小小三峡”隐匿其间,八十年代才被世人所知。其实,大宁河更为迷人的,还有“小三峡”上游的四个峡和两个洞:庙峡、剪刀峡、荆竹峡和野猪峡;两洞即宁厂仙人洞、双溪溶洞。
庙峡即妙峡,是大宁河景色最为奇绝的一段峡谷,全长四十多华里,千余米云台主峰上的“云台仙子”较之长江三峡之“巫山神女”,非但形似,而且妩媚动人;剪刀峡内的剪刀峰,较之于巫山十二峰之剪刀峰,形象更加逼真,传说更加神奇;荆竹峡水色稍逊,但高耸的岩壁上悬棺重叠,令游人叹为观止;野猪峡内挂着野猪之肠肺,阴森恐怖,石劈一缝,天开一线,传说是古时由陕入鄂的秘密通道。
宁厂仙人洞虽徒有其名,洞子不大,仙人亦杳无踪迹,但宁厂镇很古老,“七里半边街”之称谓至少可上溯数千年,著名的“吊脚楼”,无论是谁都会从内心发出感叹。“万灶盐烟” 之古代盛景,在潺潺流水声中消逝,在游人脑海里消逝……
双溪溶洞是游人观光的好去处,洞内钟乳石林立,景致奇绝。只可惜开发有限,且交通不便,“景在深山人未识”。
算起来,我全程游览大宁河不下三趟了。最早的一回是1985年,自巫山租乘“柳叶舟”溯大宁河抵达巫溪县城,次日乘车至荆竹峡看悬棺,双溪溶洞和野猪峡“一线天”。然后自巫溪乘长途客车至奉节;尔后,又以相同的方式陪友人采访走过一趟;再后来,便是从奉节往巫溪,顺大宁河而下巫山了。至于位于巫山境内的“小三峡”,逛的次数则更多了,亲朋好友来宜昌皆要慕名前往,我作陪是逃不掉的。
在曲曲弯弯的大宁河寻幽,要说感受,我只想说一句话:身心沐浴。你置身其间,寄情山水,灵魂的洗涤较之于景点门票的付出,利莫大焉。
在水流清澈的大宁河怀古,以现实的目光打探大昌古城、宁厂古镇,仰望悬棺,凝眸数不清的栈道石孔,若问我内心的震憾,我也只能羞愧地说一句话:今人愚笨,先贤聪颖。
大宁河千年流淌,有欢歌亦有悲伤:“万灶盐烟”升腾的时代,连绵重叠的古栈道上,谁人不唱《竹枝词》?
大宁河千年流淌,纤夫在消逝,柳叶舟可千万别消逝呵。柳叶舟是妆扮大宁河的梳子,不是现代平底旅游船可以顶替的。柳叶舟与拉纤,加上独特的山水景观,构成大宁河的奇妙品位。倘若绝了纤夫的踪影,少了令人心旷神怡的柳叶舟,大宁河准会哭泣。


万灶盐烟绕宁厂

自“峡郡桃源”巫溪县城北上,出剪刀峡口,跨铁索桥,便是我魂牵梦萦之所在——宁厂古镇。
宁厂镇座落在宝源山下,后溪河在此与大宁河交汇,将古镇劈成两半。清山绿水环绕,古镇的容颜虽已衰老,但透过危楼未朽的板壁,抚摸沉默的秦砖汉瓦,肉眼丈量店铺作坊的面积和街面长度,不难想象昔日的繁华。宁厂古镇依山傍水,只有街而无“面”,民居多为木柱板壁,岩墩基脚,危楼悬空,一多半靠石柱或砖块基层原木撑在河边,是巴蜀地区最典型的“吊脚楼”群,谓之曰“七里半边街”。
友人介绍,巫溪盐场遍及宁厂古镇的四道桥、沙湾、张家涧、王家滩、衡家涧、麻柳树等地带,总面积约有4.2万平方米,古时号称“万灶盐烟”。据专家考证,巫溪盐泉是远古巴人发现并开发的最早的地面盐泉。在井盐开采业未兴之前,川陕鄂湘环三峡周边地区的人民,都依赖巫溪盐场而修养生息。民间流传最早的制盐工具是陶罐陶锅灶,90年代被考古学家在“大溪遗址”再次发掘而证实:那里有一古窑址,出土了一口陶锅,重5公斤。而1991年巫溪县组织修建宁厂至万古乡公路时,在古盐场盐卤池东侧,发现了10多个“陶锅灶”,灶口锅沿直径约40公分。按制盐史学观点:人类早期是积薪煮盐,木材短缺后才发现煤的功能,撮黄土搅拌煤煎盐。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海盐的大量内销和井盐的开发,巫溪盐场才日渐萎缩乃至衰亡。宁厂古镇四周,迄今沿袭着井盐生产初始阶段之手工制盐工艺,诸多原始物件令人感叹。宁厂盐灶区内的冷水井(岩井、石井、木井)清晰可辨,面对扯卤木架、提卤木桶、转卤木槽、澄卤木桶、木车轮、木瓢、木棰等原始器皿,令人浮想联翩;而抚摸砖卤渠、篾滤竹篱、盛盐篾包、引卤竹缆,则真想抖擞精神,充一回制盐师傅;凝眸那些木柴盐灶、煤炭盐灶、泥土笼、木质塔及多式多样铁锅、铁钎、铁铲、铁捞子……尤其是分卤铁板和出卤石龙头,心头便油然涌起对我们民族祖先的崇拜。历代王朝在古巫溪因盐立监、因盐设县、因盐置州,因盐设官、因盐开凿栈道……足见巫溪盐场昔日里“万商云集”并非虚言。
宁厂镇北宝源山下,有个石雕龙头,清泉从龙嘴里的宝珠两边喷涌而出,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白鹿盐泉”了。相传,在先秦时代,大宁河两岸森林茂密,有位姓袁的猎人在山上遇见一头白鹿,箭射不中,于是便穷追不舍,将白鹿赶至宝源山下,竟杳无踪影。猎人累得满身大汗,见此处有股山泉,便停下来趴着身子喝,这一喝方知水是咸的,于是“白鹿盐泉”就广为人知了。猎人因追白鹿而知此泉,故尔民间盛传:白鹿乃仙人变化,指点当地山民找到赖以生存的食盐。亦有传闻,说是仙人告诉山民此地有盐后,又担心土著不会贮存,于是又变成老翁在宁厂自搭房屋,亲自制作煮盐工具并搭起炉灶,并手把手帮助土著人家学习其制作工艺……尔后,才有了“七里半边街”,才形成“万灶盐烟”的繁荣景象。
传说,是美妙的。如今我伫立宁厂古镇,在惋惜其繁华过后的孤寂时,心头涌起些许期盼: 人不能永恒,盐场不能永恒,可江山永在;步入新世纪的巫溪人,可否将“万灶盐烟”的旧貌复制一二,供后人凭吊呢?“七里半边街”,纯粹从旅游的角度看,也是块“风水宝地”哩;更何况,这里曾是“巫咸之国”,有较之“巫盐”更具特色更有品味更有发掘价值的“巫文化”啊!
我敢说,地处深山的巫溪县,倘没有“巫文化国际旅游节”之类的大型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怕是难事。


千古风流古栈道

尝试过攀援古栈道么?倘没有,真是憾事。
著名的剑阁古栈道,其用途众所周知。位于长江三峡之瞿塘峡内绝壁上的古栈道孔,虽令游人感叹,但船行如箭,观光者无法凝眸细辨,栈道孔便消逝了,充其量在脑海浮想其当年模样。大宁河则不同,从巫山小三峡上溯至巫溪县城乃至其上游数十里,仍能找到沿河开凿的口径完全相同的石孔。
每回见到数也数不清的大宁河栈道石孔,我都有似见先贤之诚惶诚恐,心跳加速且眼热动情。峭岩绝壁之上平行排列、相距约五尺的石孔,六寸见方,深约尺许,有的攀岩而过,有的盘山环绕,有的断断续续。第一次自巫山上行时,我沿左岸认真数过,至巫溪县城脚为4980个。到县城后打听,友人说此数不准。第二次抵巫溪县城顺流而下,数的就更不准了,顺行船飞流直下,容易眼花。友人告诉我准确数字:6888个。据有关部门考证,从大宁古盐厂沿大宁河上,方格石孔接抵湖北竹溪县、陕西镇平县、四川的城口县境内,堪称一个庞大的古栈道网,其规模之巨、工程之艰,令我辈汗颜。
那么,大宁河之古栈道缘何开凿呢?
巫山和巫溪县友人望着我只笑,并不作答。据我手头掌握的史料,确信是合适的答案:“栈道自秦末汉初始修,用竹箴引巫溪盐水至大昌煎制。”
远古时代,民间流传着“白鹿盐泉”的美妙故事。据专家考证:三峡地区井盐未兴之前,以三峡为轴心的整个川陕鄂边区,唯独仰仗其得天独厚的巫溪盐泉。《说文》曰:“盐,咸也 ”,又称:“巫溪咸泉”。而“巫溪咸泉”之所在地,就在巫溪县城上游剪刀峡口之宁厂古镇:“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此泉“利分秦楚城,泽惠汉唐年”,“黄金走万里,但看往来船”……至清乾隆年间,这里有盐灶366座,煎锅1080个,号称“ 万灶盐烟”,盛况空前。
由此,我们推论大宁河畔连绵不断的古栈道,漕运之说当属不虚。栈道之上架竹箴引盐水,非但省时省力,而且不妨碍盐运队伍的行走,实乃高明之举。
有人猜测:大宁河古栈道是春秋战国时三国灭庸所凿;亦有人说是宋太祖出师平蜀所造;还有人讲是薛刚反唐,或者张献忠起义所修。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被悬作“栈道之谜”。
千古风流古栈道,游人乘船至小三峡终点处,有一座被今人修复的古栈道,并在栈道旁横架了一座桥,供登临凭吊。我曾数次爬上栈道,揣想古人行踪,做几回往复于深山峡谷之间的背盐客。可每一回攀上并非宽阔的栈道,凝眸足下木棍缝里的波涛激流,总禁不住身颤心慌,茫然不知所措。下桥登舟,回望栈道,再顺流默数石孔,脑子里蹦出四个字:艰苦卓绝。
观光客忙不迭摄影留念,将栈道珍藏。
我却不想凑热闹。大宁河古栈道早已震憾激荡了我的身心,我还用得着浮光掠影么?
栈道消逝,石孔永存。这里的每一个石孔,肯定都凝聚着开凿者的辛酸血泪。从这个角度去看它、抚摸它,它是一座座无字的纪念碑。


似梦非梦谒悬棺

听说过悬棺,见过置于河畔绝壁〖HT5,6”〗山〖KG-2〗免〖HT5SS〗
岩洞穴之中的悬棺么?听过,那只是巴人传奇;见过,你眼底心中除却惊叹先人的智慧,还会对人类文明进化理论产生诸多疑惑。
八十年代初,我受命与陈伟搭伴考察三峡工程文物古迹淹没情况,曾租民船(俗称柳叶舟)自巫山沿大宁河北上巫溪县城,在小三峡遥望过岩洞内的一具“船棺”,也在庙峡境内久久凝眸数具嵌在岩缝内的悬棺,当时的第一反应便是:人类是否弱智退化了?要不然,原始社会的人怎能用原始的工具将棺木安放在悬崖绝壁之上呢?即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要完成这种险恶环境下的葬礼,也是非常耗时费劲且困难重重啊!
当时也曾经揣摸:既然悬棺鲜有所见,会不会是因为死者声名显赫,族人便不惜财力物力且不计较时间,不完成此种葬俗便不罢休呢?问船老大,他向我们摇头。
待柳叶舟拢了巫溪县城,住进县府招待所,一打听,方知我等在城关以下峡谷内见到的所谓悬棺,只是悬棺的子孙辈份的“悬式葬礼”,根本不值得一提。热心人告诉我,县城上游的荆竹峡,万丈岩壁之上有数不清的悬棺。
这消息使我和同伴激动得睡不着觉。次日清早,我俩就带着照相器材跑到汽车站,打听去荆竹坝的汽车早班时间。匆匆吃罢早点,赶车上路,大客车在盘山沿河路上蜿蜒行驶,土石路上黄尘翻滚,坐不住便索性站着观赏两岸风景,企盼着一眼能在高耸的崖壁上发现悬棺。 心系悬棺,过眼风景如画亦视而不见,待车在荆竹坝停住,眼已扫瞄得疲乏了。“苍苍两崖间,阔窄容一苇”,两岸峰峦之间,峭壁如削。经人指点,我们在西岸绝壁与河平行的断层岩缝里,终于发现了大小不一、首尾相衔、呈偶数排列的25具铁灰色岩棺。用望远镜细看,所有棺木皆为整木剜造,刀劈斧凿,工艺粗糙。棺盖棺身,系子母榫相扣。用目测法推算,岩缝里的棺木在绝壁与地面的垂直距离起码在百米以上,如此多的棺木是怎样安置的呢?据说近年史学界曾有人考察过这里的悬棺,并取下了一具,发现棺内有少年男女尸首各一具,殉葬物有青铜带钩及手镯,鉴定其为西汉前所葬。
有人推测,绝壁上但凡所谓悬棺,是古人故弄玄虚:你在岩底正面看那些棺木,高高在上,当然“悬”啦;可待你来到绝壁之背面,即悬棺的安置处——后山坡,便会如梦初醒。我没有爬过悬崖的背后去,但仔细一想:从背后的山坡用绳索捆绑棺木向岩壁缝隙内下移,的确要比从正面往绝壁上放置要省时省力得多。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曾组织人员拍过一部安置悬棺的现代演绎专题片,尝试过从后山向悬岩放置棺木和从正面以木材搭脚手架往上运送棺木两种方法。实践证明:从正面将脚手架节节上升,工程浩大,其用工量和耗时量较后山施工高出许多倍。
仰望高高的岩棺,将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情景相叠,使我恍若梦中,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同伴见我痴迷,便逗我飞上岩壁,开个棺材看看有何宝物。我仍梦游式地催他拍照,留取物证。同伴笑着嗔道:“怎么照嘛,在镜头前面安个望远镜?”
这一叫唤使我醒了,怪怪地笑了。
这幅“尊容”,竟被同伴拍了下来。如今见到他,便禁不住想起大宁河上游的荆竹坝,想起那些遥遥相望却拍不成照片的古老悬棺。
悬棺不能永悬,棺内的尸骨亦不能永存,可悬棺的葬俗起源之谜和安放之谜让我们后人作何探解呢?


月芽峡内觅古道

月芽峡,故名野猪峡,前者系文人雅士探访后取的现代名,后者是俗称,叫人听得害怕,疑心一旦步入此境,便会与野性十足的家伙遭遇。
我与同伴陈伟初次涉足月芽峡,是1985年仲夏。1997年初夏,我与他再一次光顾此地,景物依旧,感受却大不相同。
月芽峡是大宁河七峡最上边的一个峡,距巫溪县城已很远了,从县城坐车早出晚归,得预备干粮充饥。我初次造访是县里文化人怂恿的,说你千里迢迢来巫溪,不看悬棺不见识见识月芽峡内的“一线天”,准会终生遗憾。
我去了。客车晨八时出发,近中午抵达一个仅有几户餐馆店铺的平坝,司机说是终点了,都下车。到店铺打探“一线天”,一老者微笑打趣:“看稀奇是不?你顺着河坝听水声,声音 没了就到了——里头黑漆漆的,有野猪哦!”
这路问得心里直痒痒。果然,老者的俏皮话成了“路引”,沿着小河,循着潺潺水声,我们不费劲便来到了月芽峡的入口处:石桥横卧,一汪深潭清澈见底,想要入峡,必须从桥左悬崖上的栈道猫腰穿行。站在石桥上纵目远眺,高耸的大山刀劈斧削般裂成缝隙,天开一线,状似月芽,拱成高达百米的天然奇观。在峡口拍照,“一线天”的面容无论如何也“装”不下,只好作罢。
从栈道步入其间,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黑漆漆”的阴森恐怖。峡内,应当说是岩缝内,终年流水不断,穿凉鞋的季节也感到寒气袭人,水凉刺骨。岩缝最阔处不足三米,最窄处大约只有50公分。胖人侧身通过怕也难哩。在此处歌唱,共鸣声极佳,回音缭绕,韵味悠长。拍照却不行,里边太黑,即使用上闪光灯,也出不来效果。从缝里观天,则颇有情趣:阔处,天高云淡,缝内光线尚明,岩壁的颜色显影色彩较淡;窄处呢,阳光箭似地射来,在条形岩缝内形成光束,令人触目惊心。什么叫天道使然?何时能达天人合一之境?此时此刻,人在月芽峡矣!
逗留个把小时后,到了出口,顿觉云阔天开,精神为之一爽。同伴年轻,兴致勃勃在流水声里抓螃蟹,高声嚎叫。我有些累,也饥了渴了,便取饼干就着溪水,悠然“咪西的干活”。 正说笑间,突然从野地里闯入一身背背篓驮着一根湿木头的汉子。一打听,他是陕西人,从 山里背木头出来卖,要从这岩缝里过。
我立即来了精神,要求与他同行。那汉子点点头,便甩开大步朝里走了。我与同伴忙不迭紧追其后,看他如何将横在背上的近三米长的木头“移”出峡口。岩缝阔处,那汉子手持木杖,斜着身子箭步如梭。窄处呢,眼见着木头要被石缝“卡”着了,却见那汉子突然一侧身,由正步变成舞台上的锉步,依旧速度不减……等我俩满头大汗追至峡口栈道,竟目瞪口呆: 汉子在栈道上的动作是侧身弓步,上身垂直不动,躬着的双腿肌肉紧绷,两只脚的伸展和移动是随着栈道的高度适时变化的,其娴熟程度,如同魔术。
到了桥上,汉子停下了,回头冲我们一笑,然后将木拐杖放在背篓底下。原来这木杖除了探路,最重要的功能是在主人需要休息时,充当“大力士”。问汉子这根木头多重,他说大概有180斤。问他是否经常从这里走,他答:祖祖辈辈出山,都从这儿过,没别的路。
目送汉子远去,我心黯然,仿佛谒见一个古老民族的影子。
第二次来到月芽峡时,再不是寻幽探奇,却意外地在峡内岩壁上发现状似猪肝猪肺的钟乳石,方知野猪峡俗名来由。查地方志,亦知自古以来,关山阻隔,但凡由川入陕,或由陕进川,邻近地区山民,莫不由月芽峡往返。
蜀道难,月芽峡可见一斑。

 剪刀峰下剪忧愁

巫溪城至宁厂古镇,近20华里,水色虽不及巫溪城以下秀丽,山峦却各具特色,宛若天然画屏,且雄性十足。巍然耸立的“九层楼”,系众多峰峦叠合而成,蔚为壮观;古道缠腰的“二墩岩”,形象逼真,叫人疑心哪二位仙人刚才还在此神聊;那峭壁悬挂的“牛肝马肺”,较之长江西陵峡境内的“牛肝马肺”,更加生动;隔河相望的“青狮”、“白象”,恰似这天然画屏的守护者,令游人望而兴叹。
遐尔闻名的剪刀架耸立于剪刀峡两岸,双峰兀立,高耸百丈,形为剪刀。长江三峡巫山十二峰中有一峰亦名曰剪刀,但那把“剪刀”在船上不易看到,即使你爬在对岸的山坡上仰望,它也徒有虚名,勉强算得上是一把又厚又钝的剪子罢了。巫溪城上游的剪刀峰,侧看断崖似笔架,横看峭壁如画屏,仰望双刃插云天,俯视剪刀影印水中,波动影摇,张合之间,岂非利剪正在剪裁五彩云霞?
伫立剪刀峰前,我禁不住吟出清人诗句:“曾住益州未梦刀,如何一望竟凌霄。山灵幻出裁云手,好共春风播柳条。蜀道蚕丛不易行,几多天险未裁成。奇峰恰似并州剪,剪却崎岖路自平”。诗人陈杏昌这首“望剪刀峰”,是在三峡的剪刀峰还是大宁河的剪刀峰,无从考证,但心态是非平和的,寄托也是谁都能理会的。倘若剪刀峰能移,剪刀可借,我倒真想借用这把“剪刀”,剪去人生的忧伤与烦恼哩。“人到中年百事哀”,先天的不足姑且不论,后 天的学养是否丰富则是各人修为,事业无成,生活贫乏,本不可以怨天的,发什么牢骚呢? “四十不惑”,这四个字揣摸透了,再到这剪刀峰前驻足凝眸,定会是另一番感受:“人到 中年百事‘乖’!”
巫溪剪刀架不仅风景奇绝,且传说神奇:汉光武年间,王莽篡权,率兵追赶刘秀来到此地。眼见着刘秀骑马趟过河了,王莽取出弓箭瞄准他嗖地一箭射去,想置其于死地。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风雨交加,雷鸣电闪,一把金灿灿的剪刀自天而降,化作山峰,既挡住王莽的利箭,也阻碍着王莽及其追兵的去路,救了刘秀。传说这把剪刀的主人,是天宫的织女。
八十年代初,我刚三十出头,血气方刚,来到这剪刀峰前,胸中装有太多的愤懑和怨气,触景生情后大吼大叫,尽情地宣泄着个人情感,祈盼与自然对话。有些话说过就忘了,有些话同伴却记得,至今念叨,我还脸红哩。
十年后再次拜谒剪刀峰,心境却大不一样了。同样是剪刀峰,同样是在夏季,我面对“剪刀”,缘何不再怨气满腹,不再望剪吼叫呢?想来,是岁月的魔力,是人生的磨难使得自己渐渐步入成熟之境了。岁月无情亦有情,所谓无情,是指人生理特征的无可挽回地改变;而说有情,则该说年年月月,日日夜夜,岁月不屈不饶地缠着你,教你发奋努力,放弃自卑,纠正偏激,胸怀远大,以平和心态和真诚言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在与岁月的纠缠中,你成了一个老成持重的男人了,能说岁月待你无情?!
哦,剪刀峰:刀架高耸,刀尖菲薄,好一把神奇的剪刀啊!
伫立剪刀峰,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值得把玩……


峡郡桃源巫溪城

自巫山乘“柳叶舟”抵巫溪县城,逆流而上,全程240里,得起早摸黑。早年巫山至巫溪不通公路,巫山人到巫溪或巫溪人出山,都得走大宁河水路。要不,巫山人沿长江乘船抵奉节,再改换汽车去巫溪,舍近求远。
客观地说,巫溪县城受地域限制,其规模的确是太小了点。“巴掌”大的街市,还重重叠叠,楼顶连着屋基,还被大宁河一分为二,弄得支离破碎。但巫溪人聪颖,祖祖辈辈用心血和智慧呵护着小城,依偎着小城,使小城的容颜常看常新。不知何时,一座彩虹般新颖的铁索桥把整座县城连成一体了,居民们一觉醒来,喜色缀上眉梢;不知哪天,一幢别致的新楼拔地而起,宛若鹤立鸡群,一阵阵爆响的鼓乐鞭炮,唱出了古城的希冀。
巫溪城依山傍水,精致小巧,古朴厚重,是一幅名副其实的峡郡桃源山水画卷。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古老的传奇故事。晋朝初年,这儿便设太昌县,宋置大宁监,元为大宁州,明改为大宁县。民国三年,因河北有县与之重名,遂改为巫溪县。
初涉巫溪城,想起一则民谣,将其与现实比照,禁不住乐了:“好个大宁县,衙门象猪圈。大堂打板子,河坝听得见。”
重访巫溪城,便少了浮躁和猎奇心,致力于寻古探源方面的考察了。享有中华民族发源地之誉的“巫咸国”,原来竟在这里。近年巫溪县文化人搜集整理出远古巫文化十大巫师,其首领巫咸即是巫文化之创始人。
巫是远古时代的全能智者,其神秘的卜辞传达出远古生产力的信息,巫所主持的祭祀亦是艺术之源头。巫文化沉醉于个人性灵,移情于自然崇拜,关注生死,向往拯救。巫将祭祀的宗教性转化为审美,在通神引灵的祈祷中将神的意志个性化,在祭祀的表演中渲泄个人情感,寄托个性解放之渴望。巫的活动是祭神的自然崇拜,是人生的平安祈祷。巫文化渗透并影响了阴阳学说,老庄思想,屈原诗歌,甚至禅、中医,丰富了华夏民族的宗教哲学、科学技术、艺术文学,是华夏文化成长的“助推器”。
《山海经》载:巫咸乃古代卜筮文化的发明者,精通天文历算,能测知过去、未来,是沟通人与自然及鬼神的灵媒。黄帝与炎帝都曾移樽就教,求其指示休咎。
众所周知,黄炎二帝为争夺中原统治权曾一度处于严重军事对峙状态。巫咸应黄帝之请,为其卜筮,教其“占而后和”。著名的涿鹿之战后,得胜的黄帝遵巫咸神示与炎帝结成炎黄联盟,形成中华民族之主干。巫咸因此备受尊崇,被视为卜筮文化之始祖。
巫咸亦是神医,远古洪荒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黄帝委其主持医政,拯救万民于水火,功业卓著,被尧帝封在产盐之地,即今日之巫溪,是为“巫咸国”也。
巫溪又称巫溪咸泉。巫咸在此充分利用盐业资源发展盐业和药医,人民深受其惠。
如今,我辈前来巫溪寻古,虽找不见巫咸大师的踪迹,却无处不感受着巫文化的气息。神秘的“巫咸国”,宁静的大山包裹着小城,大宁河恒久地流淌,溢出几多巫文化的信息呀?


庙峡妙景天下绝

庙峡,乃俗名。南起庙溪河,北至马连溪,总长22华里,被誉为大宁河诸峡之冠。庙峡景致若何?回答乃一个字:妙。
白龙过江珍珠帘,雨后初睛最好看。水盈时节,游人入峡便闻水吼雷鸣,阴风裹挟寒气浓重,远远望去,一条巨大的水龙自西岸百米崖嘴上,引颈向河,凌空飞跨约50米宽的河谷,直喷东岸,形成白浪飘逸、雾中生花的奇特景观:“白龙过江”。船行其间,犹如纵穿万花筒,雨沫纷飞,恰似现代洗车场,船和人统统都要淋透。少雨时节,飞瀑直下,跌在河岸礁石上,再迸射过河,此景便又变幻成另一奇观:“珍珠帘”。以我多次过往的经验,“白龙过江”虽显得奔腾潇洒,令人壮怀激烈,总归有如少年唐突、稚嫩莽撞之感;还是“珍珠帘” 让人觉得赏心悦目,韵味无穷。
庙峡内的云台主峰,峭壁如削,直逼云天,海拔高程在1200米左右。山巅云遮雾绕,时隐时现,令人产生幻觉:云浮在山上,山浮在云中。云台山还真有个传说哩:云从云台生,云从云台散,云台山乃云的故乡。云台峰顶建有金碧辉煌的云台观,那四楼一底、八角飞檐的鎏金玉皇楼,檐角挂铃,风吹铃响,鸣在云霄。观南丈余处,有一孤峰耸立,峰巅建有观音庙,精致小巧,与玉皇楼遥遥相对。最有情调,也最值得赞美的自然是由天宫下凡降落在东岸高台之上便不肯离去的“云台仙姑”了:她长裙摇摆,手捧鲜花,在游船上也能望得真切,显得俏丽妩媚,楚楚动人。传说她是巫山神女瑶姬的姐姐,寻妹下凡,迷恋大宁河的风光而流连忘返了。巫山神女的模样许多人见过,不敢恭维。大宁河的“云台仙姑”,的确形神逼真且永不衰老,足见这庙峡之奇妙了。
离云台山不远,有个穿洞子,洞穿一匹山岩,高达50米左右,形似圆月,内有房屋竹树,犀牛足迹。倘有人在此放歌,回声响若宏钟。
庙峡内还有诸多天然景观,如香炉石、阳崔滩、蛮子洞、烂船湾,传说离奇,景象独特;“牛郎织女”、“犀牛望月”、“青蛙观天”、“三牲祭礼”、“二龙抢宝”、“鲤鱼跳龙门”等都是峡内景观,附以神话穿凿,便显得如画如诗,令人望而兴叹了。
八十年代初,我入此峡时,船工管此峡叫庙峡。十年后再来此地,他们也改口叫妙峡了。变“庙”为“妙”,果真妙也!
位于大宁河出口巫山城下,原有“神女庙”,建庙历史很长了,解放初被毁。巫山人现在做旅游文章,在另一高处重修了“神女庙”,而且张冠李戴起来,想来着实好笑。
笑什么?此神女非彼神女也!
大宁河祭的是“盐水女神”,即将“云台仙姑”视作在巫溪宁厂古镇变鹿为泉的神。“白鹿盐泉”就是“云台仙姑”给山民造福的佐证,因此山民们修庙敬她供她。这与巫山十二峰之“神女”何干?
哦,扯远了,还是回到庙峡吧。
庙妙有“白龙过江”与“珍珠帘”交替变换,作为远客,来此真是饱了眼福。而有幸亲睹“云台仙姑”的芳容,则是艳福了。你若有机会游小三峡而未再向前几步,或压根儿就不晓得小三峡之上还有妙峡,那可真是大不妙哟!


老态龙钟“小渝州”

游小三峡,终点是大昌古城。可惜船多停在“小小三峡”之入口折返,游人少有驻足大昌的时间和机会。我曾在夏夜的大昌河畔洗澡,也曾在秋风肃杀的石板街上寻觅旅店。古城门洞内外,我曾以晚来者的虔诚,用手指丈量过城砖的厚度;参天古树下,我还用崇拜的目光,凝视过街市房顶的翘角飞檐……总之,我是三峡人,是三峡秀山丽水哺育的文化工作者,自诩曰“写字匠”,亲近三峡是缘份、描摹三峡是幸运。
说起来,大昌城的兴衰与盐有关。巫溪咸泉即巫盐的开采,大多是通过大昌水陆码头转运的。我曾在栈道篇写过,大宁河古栈道的形成,也与巫盐相关。栈道架设不为军需,则系民用,而“引宁厂盐泉用竹篾架渡槽至大昌煎制”之说,最为可信。
算起来,大昌城的确很古老了。史志云,晋时即设大昌县,说明此地已有相当规模了。宋朝始筑城,名曰“天志城”。清道光之后,废大昌县并与巫山县。城兴则地面盐业发达兴旺,城衰也印证着一段史实,表明那时井盐的开采有了进步与发展,人们不再单一地依附于巫溪盐泉了。
大昌的地势条件好,这里河谷宽敞,景色宜人,自古以来便是水陆交通枢纽。古朴的街道,雅致的建筑,精巧的城市布局,令人赏心悦目。昔日,栈房一条街,饭馆一条街,鸦片烟馆一条街,万商云集,货运秦楚,特别繁华,享有“小渝州”(即小重庆)之美誉。
现如今,大昌委屈地被称为附属巫山县的镇治,虽有不服,却亦无奈。三峡工程建成后,连巫山旧城都要全部淹没库底,何况大昌古城呢?据说,重庆市有关部门正在着手“长江三峡文化长廊”的规划,拟将古老的大昌城按原貌择扯复原重建。这事儿好是好,可原貌复建, 择地却是要紧的,太远了,便脱离了地理环境,便少了其独特韵味,孤零零在荒坡上耸一座 假城,有何意义呢?
对文物古迹的取舍,我一向主张要分轻重缓急,且分主次,挖掘也罢,搬迁也罢,取与舍之间,要有史家襟怀,政治家谋略和经济家的胆识和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只盯着国家赔偿。湖北秭归的屈原者,原来就是“移民”,已经搬了两次,据说老夫子还要当一回“移民”, 有这个必要么?重庆云阳县城南岸之张飞庙,亦将随着县城的搬迁而搬迁,张飞泉下有知, 没准会“环眼怒瞪”哩。这大昌城很古,建筑也很有特色,没错。可大昌城的繁华已逝,的 确变得很老很丑了呀。我们搬迁它,重建它,是修的大昌城现貌,还是试图采用现代科技手 段,使衰亡的古城恢复生机,再现昔日之辉煌呢?倘是前者,以花钱进尔捞钱为目的演“空 城计”,我想是枉费心机;若系后者,我敢断言:主观愿望虽好,怕也是臆想,痴人说梦。
叫我说,你若有游兴,最好抢在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之前,携妻儿老小逛逛三峡,也逛逛小三峡、小小三峡。那时,大昌古城的容颜依旧,你置身其间,可感受岁月沧桑,江山永固;你若带着照机,便可轻易地把大昌古城搬回家,永久珍藏。


 巫山城头看行云

世人尽知的“小三峡”由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组成:十里龙门峡将雄与秀、险与夷和谐融合;二十里巴雾峡雾罩云遮、诗壁画廊般引人入胜;四十里滴翠峡流碧滴翠,秀色可餐。
由大三峡乘船游小三峡,必经之地是历史古城巫山县。匆匆过客上船下船,在巫山县城停留的时间无多,对它的名称由来及其历史沿革未必清楚吧。这里,说起来挺有意思。
“巫山云雨”,讲的是仙女与人间皇帝偷欢的故事,是屈老夫子的弟子宋玉在其间高唐观杜撰的“美梦”。不知是文人雅士喜欢风流,还是平民百姓爱听这样的艳遇故事,《高唐赋》 竟被千百年流传下来,以致现如今的人们一说起三峡,马上便想起“朝云”、“暮雨”和“ 荐枕席”之类的词汇,记挂起那个饱含封建迷信色彩的神秘的“巫”字。
传说中的古代十大巫师之魁即为巫咸,是巴人的始祖。他是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且精通术数卜筮的全能智者,且又是神医,由于助黄帝征战有功,又为舜帝治病且替百姓诊治病痛,皇帝便将这块宝地赐封予他:“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巫名”。
巫山之地战国时是楚之巫郡,秦改为巫县,汉隶南郡,后为建平郡,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三国时,吴王孙休设建平郡时,“治巫城,缘山为墉,周十二里,百一十步”,城廊已具雏形。明正法三年修筑石城,垒石加固。此后三百余年,城池或没于洪水,或毁于兵燹,累有变
迁。一九三八年又毁于日机轰炸,满城草棚,一时被戏之曰“草城”。民国三十四年,国民 党政府县长胡昭华权以巫山十二峰峰名,分别命名该城十二条街。非知情者,乍听街名颇有 “文化气息”。其实,当年重修县城的首脑在策划城市布局和筹措银两时,未必预见到当今 之三峡旅游热哩。无论如何,县城的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应感谢这位文气十足的胡县长,“ 登龙”、“飞凤”、“望霞”、“聚鹤”、“集仙”、“朝云”……多雅致独特的街名呀, 全国哪个城市的街名堪与媲美!
位于巫山城南岸之南陵山,相传乃是正宗的巫山,它宛若翠屏,状如“巫”字,是为奇观。诗仙李白出游,曾到过此山之巅“南陵观”。宋代诗人黄庭坚亦有诗存:“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
伫立巫山城头,看云,着实绕有兴味。“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云”,景象确是如此:
时浓时淡,时明时暗,时浮时沉,时飘时立,这是时态节令不同时的云图;
云浮青山,青山缠云,是一种境象;紫雾红霞,银絮裹金,是一种色调;
流云走雾,若景若幻,则是魔术了;
笼云罩撷,便可做一回神仙;
飘浮滚动,风裹云涌,状态和去向紊乱时,作何感想呢? 呵,捉摸……捉摸不也是一种心态表现么,何况云乎!
哦,“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看来,《神女赋》千秋万代流传下去之大势,定矣。

_________________
欲了解三峡风情 读三峡纤夫文章
-------------------------------------
欢迎登陆"废思堂":http://zlx.tougao.com/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三峡纤夫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美祉

澳洲彩虹鹦版主




加入时间: 2005/09/12
文章: 2110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1072


文章时间: 2006-6-24 周六, 下午10:32    标题: 谢谢您的分享 引用回复

三峡一里一景,一曲一诗,难以数计的诗词歌咏她的壮美险绝。

最衷情的是小三峡中的幽深、秀丽的滴翠峡——绝壁连绵,无咎不苍,有水皆飞泉......

谢谢您的分享。

_________________
美祉
【《澳洲彩虹鹦》网络版】

与澳洲前总理约翰·霍华德先生在任时合影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美祉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中长作品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