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
|
|
说屁
李兴濂
说屁,似乎是个不雅的话题,其实不然。伟人毛泽东当年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就经常说“有话就说,有屁就放”,他还在词中声讨对手“不许放屁!”骂得是何等痛快淋漓!外科医生对腹部做手术后的病人放屁十分关注,因为此屁一放就表明胃肠蠕动正常,此乃喜音也。既然屁可入词入医,登上大雅之堂,说说屁有何不可!
屁,下泄之秽气也,是人类共有的本能和生理现象。无论是皇帝老儿还是布衣百姓,无论食的生猛海鲜珍肴美味还是食的五谷杂粮粗茶淡饭,皆能生出屁来。决无高低贵贱之分,不管出自哪家豪门,一屁既出,臭不可闻,断无芳菲。不过,屁也能传来“佳音”。
《笑林广记》有则《屁颂》,说有一秀才死后见阎王,自称饱学之士,博古通今。阎王偶放一屁,秀才随即作了颂屁的文章:“伏惟大王,高耸金臀,洪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声,仿佛乎麝香之气。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味。”阎王听了大喜,命赐酒宴,准与阳界一纪,到期自来报到,不消鬼卒勾引。说屁颂屁竟让秀才在阳间又多活了12年。
还有一则笑话,古代有一人善谑,爱说笑话。一次他误入宫廷禁地,被卫士拿着,要治罪。有人认出他是那个爱讲笑话的人,就要他马上讲一个笑话,并且只要一个字,能把大逗笑,就放了他,否则就公事公办。这下可难了,只讲一个字,还要让他们大笑。这人眼珠一转,有了,说了一个字:“屁”。众人不解,问是何意?对方答:放也由你不放也由你,一语双关,让几个卫士笑得捧腹。你拿着我,你就将我当成个“屁”吧,放与不放当然由你们了。一个屁字笑话就逃过了一劫。
放屁要分场合地点,该放则放,不该放则憋。清乾隆时大才子纪晓岚《千金妙方》一书中说:“屁,臭也。急不可待,时也慌慌。圣人唯礼是从,轻不肯堂放。然人有三急,憋屁实不可取,堂皇放之,心舒体健。然屁来之无影,到时无信,实不可测也。”有屁在腹,当适时慎之排放,通体泰然。可是在大庭广众面前不敢造次。一次会议,领导在台上正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忽一处有人失控,一声脆响有如金属之声,清脆尖细,领导和听众都愣了神,,发声者尴尬自不堪言。
初中时,我们班有个叫丛山的,那时生活贫困,吃些地瓜土豆之类的东西,消化不良,总爱放屁。。上课时他尽量克制,等到下课铃声一响,他也响屁不断。同学们送他一个外号“放屁虫”。现在听说“放屁虫”当上了乡长,也不知他在酒足饭饱之后主持会议时,会不会放个响屁?
生理之屁,无可厚非,只不过臭气难闻。但在政治生活中乱放臭屁可就害人不浅,遗祸无穷。比如,“大跃进”浮夸的响屁连连招至亿万人的灭顶之灾;““文革”中的斗斗斗的“一句顶一万句”的响屁震天,直震得天下大乱。时值今日,“屁颂秀才”、“闻屁则喜”者不乏其人。更有甚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千万元的财产损失,不思其过,还美其名曰“交学费”,还振振有词曰“吃一堑长一智,值得!”对这样的“放屁”,我们要大喝一声:“不许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_________________ 李兴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作家协会会员 |
|
|
返回顶端 |
|
 |
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
|
|
都江堰记
李兴濂
一到川西盆地,别问这儿有多么富饶,光看那岷江分流的壮丽景色,和明镜般的稻海,就够迷人的了。
穿过灌县田野,沿途江流棋布,翻着鼎沸的浪花,在玉槽般的河道、渠道里奔腾不息。河道又分出许多支流,像条条银带漂浮畦畎,又变成涓涓细流,欢笑着汩汩淌进,时而在畦里流连徜徉,时而在绿茵茵的麦苗、稻秧下冒着小水泡,使翡翠样的田园充满无限生机,天色显得格外清秀,空气也爽凉宜人。这是内江两岸特有的水乡芳田,“天府之国”的富庶宝地。这来源于“都江鱼嘴”的分流,才有“水旱从人”的天地。
都江堰,是我们祖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伟大工程。二千多年来,它为人民创造了多么宏大的财富啊!自古来这条不羁的岷江从积雪巍巍的羊博岭发源,途径三百七十多公里的崎岖险谷,一经流入内江和外江,就变得温顺了。水量小时,它给内江六成水,外江四成水;水量大时,给内江四成水,外江六成水,使内江的灌溉与安全得到了保证。而后随着朝代更替,智慧的发展,贤者的崛起,“沃野千里”的美誉越来越驰名了。
都江堰的第一景是伏虎观。这是清代同治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为专祠奉祀这项伟大工程的李冰而修建的殿宇。内有东汉石雕李冰像,石雕上记载了李冰郡守的事迹。他破天荒地驯服如此巨大的江流,采用科学的治水方法“深淘滩,低作埝”,“遇弯切角,逢正抽心”,巧妙的把玉垒山凿出一条缺口“宝瓶口”,并利用两岸岩石控制了内江的安全使用。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多么难能可贵!整个工程就地取材,费用少效果好,以大竹笼装石卵,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堤“都江鱼嘴”,分开了浩浩荡荡的岷江巨流。据说其工程的管理费用,每年不及粮食总收入的百分之一。从战国时代至今,它流芳百代,造福万民,仍然固若金汤,巍巍壮观。至今还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和许多研究水利的专家学者。伏虎观上有很多诗文,“蜀守神功此地留,寒潭深处碧如油,昔年毒龙收伏后,离碓夹水持千秋。”此为清人安定邦题,非诸作之优,但他说“蜀守神功”不为过,就是天造奇观也难比他创造的财富。更可赞的是,作为一个郡守,肯于钻研水利,成为专家,对今人也不无教益。李冰身为郡守,高官厚禄,可坐享奉福,也可置心澹定,自贵其生。但李冰却致力人民的水利事业,不但自已身体力行,还让儿子二郎也献身于此,难怪历代人们对他尊敬之深了。
在玉垒山麓的江岸上还有二王庙。李冰父子的巨大塑像栩栩如生,李冰倚崖危坐,手持绢图,注目沉思,似乎治水方案已成竹在胸;二郎手持工具,英姿勃发,好似正指挥开凿离碓的千军万马。据说李冰开发都江堰时斗争也很激烈。《风俗通》上说李冰凿穿二江时,江神要两个美女为妇,李冰假装把自已的女儿许之。李冰到祠劝神酒,席间厉斥江神,神吓跑了,李冰追去,与江神同化“苍牛”斗于江岸。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战胜了江神,穿出二江。在二王庙的庭院牌匾上有许多历代留下的诗词。一个旧时代的官员博得人民如此怀念,这不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吗?我们今天的官员可以从中看到自已的立身之影。联想有的官员不学无术,却要搞什么“形象工程”,结果成了“豆腐渣工程”,面对二千多年都江堰这项伟大工程如此长久的生命,造福于百代,不愧对先人吗!岷江的水欢快地流着,流向田园,也流在人们的心里,激起了翻腾的浪花。 _________________ 李兴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作家协会会员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