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4/26 文章: 123 来自: 天津 积分: 515
:
|
|
感受“花儿”节
8月17日,是青海省的“花儿”节。有幸西行,工作之余,饱了眼福也滋养了心灵,记录下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使西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情怀。
正是骄阳似火的时节,炽热火辣辣地烤灼着西宁市的南山公园里身着民族盛装热情的人们,藏、回、蒙、汉等各民族兄弟相聚一堂,引吭高歌,抒发情怀。那高亢的民歌曲调同样火辣辣地熏烤着兴趣盎然的人们。四面八方地围拢过来,像是品尝着既绿色又鲜嫩的牦牛烤肉。
“花儿”开了,人们醉了,三五成群,或朋友结伴或阖家团圆,在树荫下用一块毡毯辟一方绿地,坐卧在大自然中,喝着美酒,倾听着“花儿”、“少年”浓郁的感怀与倾诉,闲情意致,美不胜收。
“花儿”与“少年”都是民歌的称谓,都是以歌唱爱情生活为主题的山歌,青海汉族方言把它称作“野曲儿”,传说这种歌曲只能在山林深处,少女少男们互相倾情时唱的。它既不能登大雅之堂,又不能在亲属长辈面前唱,俗称之“相躲”(即避讳)。也就是说过去是不被公开化的,私秘性极强。
曾经有人这样下了个定义:“花儿”是流行于三陇——甘青宁的一种山歌。“花儿”指的是所钟爱的姑娘(女人),“少年”则是对小伙儿(男人)的一种称谓。他们追求人生意义,惟有少年为黄金时代,惟少年能尽所欢。楚词中拿秀草比美人,诗人也往往将花比玉,而以“花儿”名其所歌,可谓独树一枝。
一位少数民族姑娘这样描述过自己的爱情经历:她从山林中走来,看到一位汉族少年楞着神儿望着她,她不知所措。少年还是目不转睛,于是,她灵机一动为他唱了一首山歌,他虽然没听懂,但还是开心地笑了。她继续为他唱,他只回敬了三个字“我爱你。”这突如其来的文化转换(表达方式)着实把姑娘吓了一大跳,当冷静下来时,她也回敬了三个字“我嫁你。”于是,他们相亲相爱了,结婚了……现在,这里的多民族通婚已不再是新鲜事,“花儿”和“少年”也逐渐从大山里走了出来,走向了现代文明。
“花儿”与“少年”这种民歌形式发展至今,已被各民族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欣赏。“少年”大多是即兴编唱,脱口而出,具有群众性,久而久之,这种编唱活动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出现一些震撼人心的歌词和曲调,如形容牡丹花“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一个“破”字叫人难以言传红牡丹红成了什么样子,但人们把这个字看成一首诗的诗眼而加以传颂。这个字眼用得大胆、泼辣、非一介文人所能想象出来。
如今,“花儿”、“少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更贴近现代了。人们以此歌唱生活、歌唱爱情,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如今,“花儿”已成当地人文旅游一大景观,山歌高手们此时此刻竞相登台献技,一曲“花儿”,好似洁白的哈达敬献给远方的客人,保佑你在高原上尽情领略美丽传说,祝福着你一路平安。“花儿”也不再羞答答,张开双臂尽情地把那美好愿望献给远方的客人。 _________________ 以文会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