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尉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7/25 文章: 1758 来自: 深圳 南山 积分: 9030
:
|
|
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
——谈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
作者:曾亢
传统意义的作文教学,注重三要点:其一、分析范文(本单元课文)其二、指导写法,定作文框架,如开头、中间、结尾;或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其三,作文剪裁,修饰。事实上往往老师作出了努力,学生却写不出好作文,甚至畏惧作文,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其一、命题作文圈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傅住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教师给学生定的作文要求越明了,讲解分析越细,学生的想象空间反而越小。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去搜索符合老师定出的作文素材,
真有点搜肠刮肚的滋味。试想,瞑思苦想出来的作文,真的能够让人读出“童真”、“童趣”来吗?不可能。
其二、“指导写法”不如任其自然。为什么有的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十分流畅,写起文章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挠头抓腮呢?那是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笼子罩住他们,那笼子就是写作要求:要交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语句要通顺,不要有错别字。还未展开想象的翅膀,先有条条框框充斥着小脑袋,学生又如何写出反映内心情感的东西来呢?似乎我们需要的是语言文字的外壳,而不是学生的真情实感,似乎我们在教学生如何搞出一篇作文,而不是让他们如何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何表达自己的心迹。作文是用来记录生活的,而生活是真实的,是丰富多彩的,它不需要任何要求去圈定、去裁剪。此外我们的课文不适宜作为学生作文的范文,学生不能与成熟的作家相提并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同样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任何成人的思想去取代小孩的思想都是徒劳无功的,否则,会写出丧失童真的劣作。
小孩子的语言是不连贯的,因为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强;小孩子的语言是不通顺的,因为思维的逻辑性不强,他们不善于断句;小孩子的作文有很多错别字,因为他们所认识的字有限,或不熟悉文字。为什么古人会发明“通假字”,而我们却不允许小孩使用“代替字”或“拼音字”?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周记存在三种现象:其一、三言两语记录当天所做的事;其二、摘抄作文文段;其三、不少学生的周记写的很有趣、很丰富,甚而出现千字周记。同样的写周记为何出现三种绝然不同的现象呢,归根到底无外乎教师没有要求。因为老师没有要求,有的学生不知道应写什么,不知道如何写或干脆抄写一篇,更确切地说是他们尚未打开思维的窗口,他们宥于以往的思维定势。如果说学生懒惰,但总不该宁挨老师批评,而偷懒一个学期吧?当然,老师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这是周记,他们有隐私权。因为老师没有要求,有的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生活,无拘无束,非常畅快。可以说这类学生打开了思维的窗口,敢于突破常规,但这种写作方式往往局限于周记,回到作文时,他们又缩手缩脚,到处找作文选了。
写作文,应从说话开始,学生敢于说、能说、会说。那么,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放开写,教师不加限制,不定篇幅,不加指导,成文之后,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语言,许多充满情感的文字。说实话,我班学生发表在《优秀作文选》中的十一篇学生习作,我几乎没有指导,仅仅改了几个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而己,但我已很满意了。
所谓作文教学,重点在于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写成之后,教师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作者的童真、童趣,把作文拿到班上读出来,让同学们去感受、去发现,这样,学生受到鼓舞,都把写作文当作一种自我欣赏、自我满足的事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