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李明晏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5/09/12 文章: 262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477
:
|
|
这就是李明晏
崖青(澳大利亚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
如果我说在澳华文坛上有一个喜欢用优美的俄罗斯长句子写作的人;如果我说你在众多的中文报纸上都能读到他的小说、散文,他写的内容大抵与黑龙江和俄罗斯有关;如果我说他写的故事总有引人入胜桥段,还有悬念、曲折、异峰突起的结局。
你会脱口而出:他是李明晏。
一,文学迷
不错,对于今天的广大读者来说,李明晏和他的作品就是这样一个形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写作特色是经过漫长的文学之路,渐渐形成的。
李明晏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学识渊博的父亲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篇篇圣经故事,一本本世界童话,就是李明晏的启蒙读物。
母亲于魁贞是位具有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母。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成为他人生中第一位老师。
李明晏小学读书时,就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的文章写得好,常常出现在学校的黑板报上,还多次发表在哈尔滨团市委创办的报刊【兒童报】、【少年与兒童】。
他和同学李永庆合编的童话剧【丽丽旅行记】,在小学生汇演中获得了二等奖。
小小年纪,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看到自己编写的剧本变成舞台上活动的故事,当作家,这个美好的理想就象一粒种子埋在心里。无论风云如何变换都没有动摇过。
五十年代,纯洁的年代,纯洁的心灵,向往苏联是神州大地的主旋律,李明晏成长在这个年代;同时,他的故乡,松花江上的哈尔滨,曾是世界白俄流亡中心之一,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这都成为他爱上俄罗斯文化的契机。
小学毕业,李明晏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入第七中学。初一时,在全校的五四青年节征文中获得了佳作奖。这让他确信自己的实力,因为当时的七中学生多达千余名,而高年级的学生中又是人才济济。
是命运的厚爱, 在中学里,他有幸遇见了两位文学引路人------初中老师白瑛和高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徐明天。这两位老师都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是他们开出长长的书单,为李明晏打开了绚丽多彩的文学名著的世界;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指导李明晏的作文,使他有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他读了许多苏联当代作家的作品。苏联文学是他少年时代的指路明灯,卓娅、马特洛索夫、古丽娅------这些闪光的名字已深深地融入他的热血中。在理想主义的感召下,他曾一度放弃了高中升学考试的准备,以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
米哈伊洛夫娜为榜样,要去当一名乡村教师。也曾经在心中默默宣誓:要象保尔。柯察金一样,将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这期间李明晏在全校的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特别是在【五四青年节】的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并且他的俄文成绩十分突出,能借助辞典阅读俄文的儿童读物。
一九五六年九月一日,李明晏怀着文学翻译家的美好理想踏进了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现黑龙江大学的前身)的校园。一直到九零年移居澳大利亚。三十四年漫长的人生旅途,在反右、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中过来;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又从一名小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他送走了生命的黄金季节,也迎来了人生的收获。
他怀着满腹人生的曲曲折折,渐渐懂得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三年插队落户在人间最底层,在宁静的乡间夜晚,他走进了托尔斯泰、妥斯托耶夫斯基、契柯夫的文学世界,一种难言的悲哀从那一个个浓缩着血与泪的句子里向他袭来,他在自己所置身的人间痛苦中磨炼、思考,深化。
那曾封存多年的文学翻译家的理想,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苏醒了。成功属于勤奋的人,他既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搞文学翻译,到九零年共出版了百万字的译作。其中乌克兰古典作家帕纳斯.
米尔内的长篇小说【妓女】的译作有一定的知名度。于是,李明晏应乌克兰波尔达瓦市帕纳斯.
米尔内博物馆馆长米. 雷森克的邀请,于九零年五月访问了帕纳斯.
米尔内的故居。他的【妓女】中译本和十多种其他民族语言译本陈列在博物馆,而他的翻译手稿是该博物馆中最吸引参观者的作品之一。
当他也卷入荡荡的出国潮时,许多朋友都劝他三思而后行。一面是副教授的头衔,桃李遍布,著作等身;一面是人生地疏,从头开始,况且年纪已经不小,可他却听到了心灵的呼唤,相信会在陌生的土地上实现多年的文学梦。
人生最难得的是什么?自由和真情。与此相比,一切名声、荣誉、地位都显得是外在的商标和皮毛。
九零年七月,李明晏来到了澳大利亚悉尼。感谢上帝,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人生伴侣。他的妻子维拉.
柯兹洛娃是中俄裔后代。她十分理解和支持丈夫对文学创作的迷恋和追求。
李明晏在澳洲的文学创作是从写留学生专栏开始,渐渐地,随着华文报刊在澳洲遍地开花,他在文学大海中游泳也胜似闲厅信步。移居澳洲12年来,他在澳大利亚、台湾和中国共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小说、散文、游记、纪实文学、人物特写、文学评论------他写了长篇小说《澳洲C悲剧》、【私生子】,中篇小说【爱恨恩怨在澳洲】【前面是个天】、《楠楠、宁宁和京叭狗奇比的故事》,长篇纪实文学系列【在我们公寓大楼里】【从远东到西伯利亚】《悉尼星港睹城的日日夜夜》、《他们结婚在澳洲》、《澳洲商场上的甜酸苦辣》、《
澳洲新移民群英镨》、《老板与大亨》等。
他的散文【黑色的节日】获一九九五年澳洲第一届中文创作文学奖散文佳作奖。短篇小说《忏悔》获1999年维省大丹德诺市(CITY OF GREATER DANDENONG)《华文短篇小说征文》推荐奖,散文《台湾之行》获得2000年台湾《中央日报》(世界华文作家周刊)3月份最佳散文奖,散文【街头琴音】译成英文,被澳洲女诗人Robyn
Ianssen选入散文诗歌集《纸上的脚印》(Footprints on
paper),并被墨尔本的教育出版社《Curriculum
corporation》编入澳洲TAFE学校的文学读物《Sharing Fruit》。
小溪掀不起巨浪,大海才能涌动洪波,
一个作家没有坎坷的人生和丰富的阅历,没有对生活永不衰竭的激情,没有对深邃的文化背景的思考,是写不出这样优秀的得奖作品的。
二,老顽童
好了,李明晏的写作特色就是这样形成,并在澳华文坛上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他告诉我的,现在我告诉了你们。聪明的读者一定要说,俄罗斯对李明晏的影响不会仅仅限于文学吧。是的,举个例子,如果说,李明晏会唱的俄国歌曲象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好像有点夸张,其实仍不失为一种东方的谦虚。
让我们来试一试,你点歌吧,要哪一个作曲家的杜那耶夫斯基?米留金?勃兰切尔?还是要哪一部电影的插曲"静静的顿河"?"心兒在歌唱"?"走向生活"?"这里黎明静悄悄"?
无论哪一个节日,在他家里,或由他出席的朋友聚会,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太阳落在山的后边"之后是"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在遥远的大河彼岸"之后是"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他还常和他的太太在朋友们哼出的旋律中,翩翩起舞。
原来少年李明晏因为聪明活泼,曾被选进哈市中苏兒童歌舞团。那是由二十名俄国侨民学生和二十名中国学生组成的业余歌舞团。团长是苏联专家,教师全是当地的俄国侨民。他受到了较为正规的音乐舞蹈训练。演出的节目以俄罗斯歌舞为主。那时正是中苏的蜜月季节,他读的是苏联小说【铁木兒和他的夥伴】,看的是苏联电影【青年近卫军】,唱的是苏联歌曲【卡秋莎】,跳的是俄罗斯民间舞。因此他还没有去过,就已经十分熟悉,了解,并惦念着俄罗斯的草原和森林,城市和乡村,小说和诗歌,音乐和戏剧。我怀疑他心底永远流淌的旋律该是"列宁山",是"海港之夜".
俄罗斯,这块辽阔、肥沃的土地,以母亲的乳汁哺育出灿若星辰的天才作家和艺术家。那种豪情与柔情的结合,自信与忧郁的交织以及俄罗斯人民坦荡胸怀和直爽的性格都对他有很深的影响。
文友眼中的李明晏,不但爱唱爱跳,还爱开玩笑。他现在是"澳洲日报"副刊"新州华文作家创作园地"的主编,约稿时,他说"你的稿件会变成丰盛的俄罗斯大餐","如果你在X月X日还不交出新作,将被拒之X次聚会的门外",他说"我等待你的稿件,就象夜莺等待蓝色的夏夜",从来不用令人昏昏欲睡的陈词滥调。
天性乐观,风趣幽默是因为他心胸开阔,思维敏捷。
幽默的比较高的境界是自嘲,李明晏在给文友的信件上署名"俄罗斯老乌鸦",令人忍俊不禁。只有内心充满自信和活力的人才有胆量幽上自己一默。
有人说,闪电是上天的幽默,我觉得幽默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很像闪电,将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瞬间释放,给平淡无奇的生活留下瑰丽的投影。
三,热心人
人间易岁,李明晏却有一颗不泯的童心,重复地做着童稚的梦。
他是一个追求内心价值的人,身上总有一股不息的激情;同时他又总想着帮助人,不懂计算和算计。
他的一位黑龙江大学的校友来澳探亲,在澳洲的华文报刊上看到了李明晏的名字,他们曾是同窗学友,又是俄语系多年的同事,在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中也曾有过大大小小的摩擦,老同学想见李明晏,又有几分踌躇,但李明晏却以极大的热情接待了老同学,不不仅带他走进多种澳洲的社交活动,还通过《大洋报》的编辑为他在《大洋报》开辟了专栏,并将本属于自己的"卡市商会特约写手"的位置让给了他。当老同学带着800多澳元的稿酬离开了澳洲时,李明晏感到无限的欣慰。
对年长于他的作家,他充满了崇敬,他几次对我说,真没想到能结识象冰夫这样有名的诗人,这是我们的荣幸啊!他也高度评价西彤的艺术修养。
对年轻于他的,他又颇具兄长风度。对谁他都是随和热心。
文友中有出版了自选集的,他都热心为其推销,他从图书馆的电脑检索中发现张奥列的[悉尼写真],很高兴地告诉张,还向图书馆力荐张奥列的新书。冰夫的[海
阳光与梦]、西彤的[昨夜风情]、李富棋的《玫瑰与人生》、萧蔚的[澳洲的树熊澳洲的人]、黄惟群的书、赵川的书、施国英等九位女作家的小说集,还有远在墨尔本的陆阳烈和齐家贞的书都在他的热情安排下,有幸摆上他那儿的图书馆和中文书店。
他的这付热心肠,遗传于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他至今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邻居小华的母亲叩开了李家的门。她含着泪水对李妈妈说,小华父亲卧床不起多日,什么也不想吃,就想吃你们家的馒头。母亲连夜发了面,翌日就蒸了一锅馒头。他们兄弟几个争先恐后给小华家送去。当他看到病人眼中的欣慰,看见小华一家人的感激,懂得了母亲雪中送炭是善举,一种美好的感觉深深进入了他幼小的心灵。如今已长眠地下的母亲,在他心中播下的真善美的种子,成了李明晏性格中的永恒。
当然也有瓦尔瓦拉留下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的余光。
我和李明晏在文友聚会上见过几次,但都没有说过话,也许他还不认识我。有一次,有文友介绍我们认识,他跟我一打招呼,就拿出一叠整整齐齐的剪报,原来都是他读报时特地为我收集的我的文章。正想说一句感谢的话,他早已走开,分剪报给其他文友了。后来我在代理?澳洲日报?副刊编辑时,有些作家没能及时买到刊有自己文章的报纸,我很轻松地就把这难题推给了李明晏,他那儿准有。这不,前几天他还问我,凌之的"回北京的乐和烦"是第几期的,他正在为凌之找。那是62期的,现在已经135期了。
除了剪报,李明晏还给我一长串海外中文报刊的名称和地址,一再鼓励我开辟新的园地,果然我就在那些报纸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有比我更散淡的作者,刘放、小雨、老戴维,都是在收到样报或稿费时,才知道李明晏义务为他们投寄了稿子。
当他听说田沈生也住在卡市,就主动约见,因为他的热情,田沈生才重提搁置多年的笔,写了好几万的文字,他说都是给李明晏逼出来的。
文友们喜欢到他家去聚会,很多文学活动,也是在他家策划和举行的。
国内来的作家刘心武,李辉,洪洋、刘湛秋、曹正文等,都受到李明晏的热情接待。
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他是新州华文作家协会的会长啊。其实他所作所的一切,根本不是作协会长的"上岗须知",得到他关心的文友有些也不是作协会员。况且他对素不相识的人也是一付古道热肠。
有一次,他推着自行车走出家门送报时,见到大门前躺着一个澳洲青年,他说他头疼,李明晏赶紧回家去拿药,又从冰箱里给他拿些食品,可他再次下楼时,发现自行
车被那个澳洲青年偷走了,还有挂在自行车上的提包,那里面是当天要送的报纸。
如果你听说,有一个作家天性快活,能歌善舞,走到哪里,哪里就笑声朗朗;如果
你听说,有一个作家随和善良,乐于助人,热心地在作者和读者、作者和报刊之间穿针引线。
让我来告诉你,这就是李明晏。
能编会讲的李明晏
奥列(澳洲"新快报"副总编)
李明晏先生的确是个人物。在中国,他是位俄语副教授,桃李遍布。在澳洲,他是位作家,每天泡图书馆,为报刊副刊撰稿源源不断。在他居住的卡市,他还是位乒乓球高手,快一把年纪了,还把许多小伙子横扫台下。他甚至还是工党卡市华人支部的一员,一尝入党参政的滋味。
我与他交往,还是最近的事。三年前《自立快报》开张,我便从报上陆陆续续读到他的小说、散文。内容大多与黑龙江生活和俄罗斯人有关,似乎能感受到作者生活的坎坷及阅历的丰富。后来我写了篇关于华文报刊的短文,他也在报上作了回应,我们便有了一种缘份。直到去年在黄惟群家中,我才第一次与他见面。我感到他为人随和却很热心,说话慢条斯理,却胸有成竹,颇有兄长风度。
不少大陆背景的文人,常喜欢到他家中一聚。一些文学活动,也是在他家中策划的。他那个不大的家,似乎成了一个文学根据地。他虽是新州作协的会长,但却能联络圈外的各方豪杰,搞活文坛,广结善缘。他为一些作家推荐作品,推销新书。连我这位圈外闲人,也少不了得其相助。他在图书馆检索中,发现我的《悉尼写真》,不仅告诉我,而且还向图书馆力荐我的《澳洲风流》,在他热情安排下,我的新书有幸摆上了他那里的图书馆及中文书店。
在他的盛情下,我也拜访了他那带点俄罗斯风味的家,认识了他那中俄混血的太太,还看到了他的不少写作成果。原先我只知道他的《黑色的节日》获得《自立快报》文学奖的散文佳作奖,他的小说 《私生子》及《一幅死的拼图》在报上连载,他的杂文每周在周报上亮相;其实,在中国时,他的兒童文学作品已收入黑龙江作家协会的兒童文学选集了。他的散文《我的一张照片》,也收入台湾的一本杂志中。他的许多作品,更是在台湾报刊副刊上发表。他得知我从未向台湾投过稿,便及时给我一份台湾各主要报刊的名称及地址,鼓动我向台湾进军。
明晏兄能远近厮杀,自有其招数,即能编又会讲。只要给他一个题目,或一个意念,他都能编出似模似样的故事,还有悬念,一波三折,意想不到的结局,等等。只要给他一块园地,他也能讲出各种趣闻轶事,滔滔不绝,花样翻新,好像有讲不尽的话题。虽然我个人的阅读口味比较偏向于那种讲求艺术意识、意境的作品,但对他那种通俗化的追求,也无可厚非。我知道能编会写绝对是一种本事,即要脑瓜子灵,又要富于想像力,还要见多识广,你才能编出各种情景,讲出各种道道来。当然真假难分,虚实莫辩,扯淡中见真知,闲话中藏箴言,那又是另一种境界了。
塵世裡飄零的歌
--- 讀李明晏先生的【情場】【賭場】故事
進生(澳洲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
讀了李明晏先生懷著仁愛之心寫下的【情場】【賭場】故事,掩卷沉思這些在世界不遠的某處依然活躍著的人物,竟有一種奇異的感受.這些男女,秉性不同﹐特愛追求大起大落,不在乎常人"一慣正確"的軌道,卻是"倒霉的鳳凰不敵雞",總遭人白眼﹐裡外難做人。但若敢翻轉過去想想,就那個弱女子,捨身結婚,一拿到袋鼠護照,立即撤退,一個回馬槍就解放了自己老公﹐使天下敢依傍女人的男人委實有理由長舒一口氣.你倒說說看﹐有賢妻如此,何患之有?就是一隻"張開翅膀護著雞雛免遭厄運的母雞"也是比不過她的.而那個〔雞飛蛋打〕裡的女人﹐能讓一個西方人實實在在地愛上她﹐她也實實在在地融入了老外的家庭﹐肚子裡有了中西混血兒﹐便把一邊偷窺的原來的男人休了---她的大徹大悟﹐又讓膽敢放白鴿子釣綠卡的男人們墜入冰嚳﹐明白了自身營造的被休的難堪,接下來自強自救的緊迫。這兩個女人,是同根生又相反相成的勇士,極具供相關學者政治家們研究的價值.倒是[沒有說完的故事]裡那個說是"造反"其實沒有造反的女人﹐太次了不敢恭維。丈夫有錢要賭無錢更賭﹐賭得天昏地暗﹐她卻咬緊牙關踩縫紉機掙錢﹔丈夫可以賭﹐她卻不可以沒有這個丈夫。最後她醒悟了﹐應該夫唱婦隨同唱一個調﹐安安穩穩,直到那一天﹐兩人一起賭,輸了個精精光。於是她苦笑了﹕"還有三天才能領福利金,我們就吃三天憶苦飯吧!"從穩定大局上看,這婦人"政治上"還頂正確,不該挑剔.一個民族,若要在上面的三種女人中選一種作為自己民族的精神楷模,或作為自己模拜的"圖騰",選前兩種中的任一種,這民族都有救,都有路可走,管什麼"洋為中用"﹑"中西合璧",不難聽的;惟獨選第三種女人封她為楷模的,若信神,神來救你;若不信神,抱著"夫"傳的劣根性﹐一起吃"憶苦飯"吧-----那絕對地也安穩而靠得住.
李明晏先生書中的許許多多人物﹐都象是從民族的軀體上飄落下來的皮屑﹐算是飄零到了絕地﹐飄零到了地球的塵埃裡﹐它們層出不窮﹐小指甲似的卻頑強得很。落魄人生,野花野草﹐少有人願意從美的角度去鑒賞它們擁有的平安快樂。若想裁判它們,張嘴詢問“為什麼﹖”又一定會牽扯出比世界上任何一部長篇更長的故事。對這類故事﹐人們總停留在表層﹐識相地不去尋根究底。或說﹕"由於眾所週知的歷史原因".而這些小人物﹐上天賦予她們的資本極其有限﹐卻不蒼白﹐所以她們一般地聰明而且樂天﹐目標明確而且一往無前。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她們"活著",同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她們真的也是活潑潑的生命﹐遠較一般人更直白地追求生存的意義。一本小小的它國護照或一張綠卡﹐象征著人生的另一種狀態,一筆並不大的款子,是一種夢裡會笑的生活水準。“情場”"賭場"﹐她們放下的是經久耐用的一﹑兩注小錢或她(他)們的青春﹑性的軀體﹐卻能令作為她們同胞的權貴或輕而易舉的大款們黯然失色。因為她們敢賭自己的所有﹐只賭自己﹐卻不去傷害眾人。聯想到這個民族在更大的範圍內賭著的把戲﹐她(他)們就顯得太單薄﹑太寒羼﹑太正派了﹐她(他)們真的不如那類賭客﹐賭的是民族的命運﹐民族的情感,還要自誇“政治上一慣正確”﹐他們幹什麼事都可以一擲千金﹐哪稀罕外國護照﹖他們一句話可以席卷千百萬人的命運﹐囊括千百萬人的錢財。他們在賭盤上玩耍他人的人生﹐贏了歸他輸了歸你﹐從來不損耗他自己。瞧著這些孤家寡人翻手為雲復手為雨地為非作歹﹐不由你不肅然起敬﹐紅地毯屬於他們﹐萬壽無疆屬於他們﹐我只願把"崇敬"劃給李明晏先生筆下的這些孤男寡女。她們也搞些伎倆﹐但這些伎倆﹐在她們的對手或稱“搭擋”的眼裡﹐也不過隔著一層薄紙﹐不便捅破﹐是兩廂情願,戲裡的人生才能默契地往前演。
這些落在時代塵埃裡的小小皮屑啊﹐李明晏將它們一一拾掇起來,竟相影成趣地成了一面面小鏡子﹐照出了小人物想一步昇天時倒運的汗臉和尷尬,人生的艱辛。你要不信,去試試,你就會成為他筆下的人物!沒人替你付賬也沒馬仔當你的替罪羊.只是因為賭輸了自己的血汗錢,"哲學家"便會斷了哲思,朦朧詩人失去了"朦朧",讓人看到小人物是何等脆弱,何等地經不起風浪,稍有閃失,就得丟人現眼.世道真不公啊!
幸虧李明晏先生把這些形庄色色的小人物鋪展開來,把他們的影像夾在了紙頁裡﹐象偉人的銅像﹐栩栩如生,供人瞻仰。也使執迷者不孤獨,使孤獨者有陪伴,使不諳此道者有了一道消遣文字的解說.他雖然不放過許多心理的剖析,不給這些人物留點'隱私',卻忽略了許多"五官媚眼",足以使人人能撇清干系,開開心心地當"觀眾",笑他人荒唐。
而這些人物的軌跡﹐命定都不會隨歲月老去.她(他)們依然故我﹐唱著塵世的歌﹐天長地久地飄零在一處處角落裡﹐活著給李明晏先生的故事作證。若你有福遇見此等人物,務請一揖作到底,虔誠相告,有位李明晏先生善心地在一本著作裡恭敬地寫了她(他)們﹐書叫【澳大利亞﹕賭場 情場 商場】,本國人給寫的傳,他(她)們的此生不虛的,也上得了廟堂對得起祖宗,就大膽地朝前走吧。
讀李明晏新作〈澳大利亞——賭場﹑情場﹑商場〉
老戴維
李明晏老師的新書﹐將澳洲華人的生活集中歸入了“賭場”﹑“情場”和“商場”﹐應該說是十分精辟的。除了足球場和飛機場﹐澳洲的風土人情大抵包括其中。去年李老師托悉尼文友將書帶給我們﹐我是一口氣讀完的。有 關澳洲賭場﹑賭客和賭風的描寫不在少數﹐對賭博的褒貶也見仁見智。有的說賭博是澳大利亞政府的一項收入啦﹐賭博可以拉動消費﹐可以益智怡情啦﹐能夠創造工作機會﹑增加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李明晏卻並不從原因結果上著眼﹐也不 執 己之見言說道斷﹐而是娓娓道來﹐舉出他所見到﹑聽道和遇到的各種人的親身經歷﹐寫出了形形色色的賭場眾生相﹐一連串的故事由十二篇外加一篇結束語構成﹐讀來真實感人﹐道理也自在其中。李明晏確實善于觀察生活﹐文筆活潑靈動﹐選題典型而有說服力﹐所以這些人物的心靈變化与心理活動﹐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可謂 纖 毫畢露而很少臉譜化。也沒有故作驚人的一惊一詐﹐沒有傳奇般的暴富和惊世駭俗的自殺死亡等等﹐故事裡的人物就仿彿生活在我們周圍﹐是我們熟悉的﹐有的甚至就象是我們自己在作原型﹐使得閱讀時產生一種似曾相識或又被打回原形的親切感覺。不管你是否有勇氣承認﹐總之你經歷過﹐熟悉過這種生活﹐你是﹑或曾經是其中的一份子。
人生之“賭“﹐無處不在。人之賭性與生俱來。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從李明晏的賭場﹑情場和商場﹐令人聯想到故鄉﹑它鄉和夢鄉﹐感動﹑沖動和心動﹐希望﹑盼望和失望﹐深思﹑多思和反思。
書中“情場”篇共分八部﹐分別由不同國籍民族﹑社會層次﹑年齡的男女老少為主角。這些發生在“他”同“她”之間的故事﹐在李明晏生花妙筆的描述下﹐綻放出混雜著人性的美與丑﹑善與惡的五彩光環﹐有的令人同情﹐有的令人惊訝﹐更有的誏人卑視和不齒。其中有老牛吃嫩草的忘年戀﹐有黃昏戀﹐有類似楊振寧式的“棺材瓤子和黃花閨女”式的爺孫戀﹐等等﹐刻劃出了人生有的精彩和無奈﹐美夢與謊言﹐歡樂與淚水。情場和它的故事如同一塊五彩斑駁的補釘﹐如影隨形地貼在澳大利亞的屁股上﹐抬頭不見低頭見。盡管這裡有明媚的天空﹐有陽光沙灘和熱情洋溢的“哈囉”﹐但是一旦情場失意栽了跟斗﹐被人騙財騙色﹐被人利用過後甩了﹐落得個人財兩空的時候﹐澳大利亞的天空便不再蔚藍﹐陽光也躲進烏雲﹐呼吸也變得困難﹐生活成為重負難以忍受。澳洲華人情場失意的比例大概不亞于賭場混客﹐李明晏看出這一潛在的危險並提醒我們。所以他大聲疾呼﹕“人啊人﹐我愛你們。但你們要警惕啊﹗”
情場﹑賭場和商場﹐使我們想到男生﹑女生和人生 ﹐苦笑﹑冷笑和傻笑﹐真心﹑花心和傷心。那一個個征婚﹑結婚和離婚的故事﹐多麼惊人﹑感人和嚇人﹐應該早日醒悟﹑覺悟和徹悟﹐不要再執 迷不悟。讀李明晏的書﹐能提高我們的智商﹑情商和性商。
書最後一部份﹐也就是第三部份是“商場“。李明晏如同書中經歷過的那樣﹐確實不是個合格和成功的商人﹐他老實本份得過于天真﹐他的滿腹經倫和學富五車﹐他的文化底蘊和對文學創作的狂熱愛好﹐他的與生俱來的文人氣質﹑理想主義﹑完美主義等等﹐這些都成了他試圖做一名成功商人的羈 絆。所有的長處和優點一旦進入“無商不奸”的領域便成了明顯的弱點﹐如虎入平原毫沒有用武之地。對此毋庸 諱 言李明晏本人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從他筆下的“商場”中﹐我們依然看到了形象鮮活的人物﹐真實感人的奮鬥﹑創業發家的故事﹐寫得精彩曲折﹐引人入勝。如果把“商場”中的人物故事串編起來﹐足以改拍成一部關於澳洲華人拼搏于商海之中的電影連續劇﹐引人深思發人深省。故事裡有從垃圾堆中走出來的富翁﹐有青年實業家﹐有沖出陷阱的﹑也有接到餡餅的傳奇故事﹐有章回小說般一波三折的坎坷﹐也有三起三落的頑強執著。作者本人不善經商﹐但他在描述中充份發揮了一個優秀作家的特長﹐即抓住經商之道的關鍵步驟﹐充份了解經商者的心理活動和他們的悲與喜﹑苦與樂﹐行話術語用得恰到好處﹐讀來感同身受﹐人物活了﹐情節也大都合情合理﹐真實可信。要不是我從書中了解到李明晏坦言自己經商不成功﹐有過不能做一個教授級的“儒商”的經歷﹐我還真的會被他“騙”過去﹐以為他能把商場寫得這麼地道﹐自己一定也是位下海的成功人士呢﹗
商場﹑情場和賭場﹐好人﹑壞人和庸人。撈錢﹑賺錢和騙錢﹐困難﹑苦難和磨難。李明晏的文字﹐長句﹑短句和警句﹐在華人社區引起很大的影響﹑反響和迴響。
關于李明晏的文學創作成就﹐早已有如崖青﹑奧列﹑汪雲飛﹑周可﹑進生和許多教授老師﹑文友評論過﹐散見于澳洲乃至世界各地華文報章。我的這篇文字以隨筆形式揮就﹐草草不恭﹐實乃“李明晏作品研討會”之大餐中一碟小菜而已﹐湊個熱鬧﹐不成敬意。
祝研討會功德圓滿﹐共沾法喜。
墨尔本"大洋报"特约记者汪云飞访问李明晏
汪云飞(以下简称汪):您是我们澳华文坛读者熟悉的高产作家,请谈谈您的创作历史?
李明晏(以下简称李):我从小就喜爱文学,可以说是自幼就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家乡是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市,它曾是世界白俄流亡中心之一,享有"东方莫斯科"的美称。我家周围中国人比较少,大多是俄国人,其中也有不少波兰人和犹太人。我还记得小时候在家里听到远处教堂的钟声、从邻居俄国人家里传来钢琴声的情景。我那时喜欢听哥哥讲故事,他说的普布金童话,"一千零一夜"等故事,在我的心灵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我经常在梦中见到这些童话中的人物,有时我自己也仿佛成了这些童话中的人物。一位苏联兒童作家说过:"没有童话,就没有童年。"应当承认,童话故事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可能是受到这些童话的影响,我在小学时就喜欢作文,写的也远比同龄人出色。五年级时,我写的一文章就发表在哈尔滨"兒童报"上了。此后,老师不断地把我的文章推荐给哈尔滨日报等地方报刊,我因此而被同学们称为小文豪。报考大学时,同学们都认为我会报考报中文系,但我欲考入哈尔滨外语学院俄语系,一头扎进了俄罗斯文学里面。一年级时,我就能阅读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在大学里一次上汉语课时,我写的一篇作文受到汉语老师乐承忠的好评,建议我把这篇小说投给哈尔滨的文学杂志《北方》。但我的主要精力全用在学俄语上,基本上停止了中文创作。大学毕业后,我又念了三年研究生的课程。毕业留校教书,可只教了半年书就下乡搞了一年四清,以后就是文化大革命。文革后期,我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翻译,前后共翻译了一百多万字的俄罗斯文学,在这大量的翻译过程中,我的文学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于经历过这样的磨练,我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写起来就觉得比较得心应手。对我来说,俄罗斯文学对我的影响很大,尤其我能流利地阅读俄罗斯文学原著,从中直接接受浓烈的文学熏陶。由于当年中国政治等方面的因素,我在大陆基本上没写甚么东西。来澳洲后,有一次看到"悉尼周刊"的"留学生专栏"登了一个征稿广告,于是我就开始写专栏了。随后,我又给"自立快报"、"澳洲日报"、"星岛日报","东华时报"、"华联时报"、"大洋报"等报刊写专栏。在我住的卡市周围,有俄国,波兰和南斯拉夫等国人,他们中有不少会讲俄文,我跟他们用俄语交流起来觉得十分亲切,故结识了不少朋友,也听到了许多故事。由于澳华新移民大多数人还在为生存而奋斗,有故事又有时间写的人不太多,象我这样既有故事又有时间写的人就占了便宜。来澳10多年,我在澳洲华文报刊和大陆台湾等报刊上发表的作品约有一百多万字。
汪:你是"新州华文作家协会"的连任会长,请介绍一下你们协会的情况。
李:文学是一项比较寂寞的事业,她需要有一个组织,来提供一个以文会友的机会,从而促进文学交流.我们《新州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于一九九五年。现有会员已达五十六名。第一届我是理事,第二届是副会长,第三届当选为会长,第四届连任。我们协会是澳洲华文文坛上十分活跃的文学团体,会员作家大多具有高等学历,其中不少会员来澳前在国内已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和文学编辑。
协会的许多作家在澳洲华文文坛上拥有大量读者,超过半数的作家已在澳洲华文报刊发表了三十万字以上的作品,其中写作勤奋的作家已发表五十万字以上的作品。
协会有二十多名作家居澳期间出版了作品专集、合集:西彤《昨夜风雨》(
香港文学出版社)、冰夫《海、眼光与梦》(北京作家出版社)、萧慰《澳洲的树熊 澳洲的人》(中国工人出版社),李富祺《玫瑰与人生》(缤纷出版社)朱大可《逃
亡者档案》(上海学林出版社)《正午的暗夜》(湖南文艺出版社)《聒噪的时代》(湖南文艺出版社)《十作家批判书》(合集,主要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赵川《海外人》(上海书店
出版社》)、李明晏《楠楠、宁宁和北京狗奇比的故事》(远方出版社)。袁玮、楚雷、赵川《悉尼八怪》,凌之、施国英、王士彦、西贝、林达、莫梦(悉尼华文女作家小说集《她们没有爱情》)。凌之"桥上的世界",(东方出版中心),苏珊娜(《悉尼情思》(国际华文出版社)。施国英《午后阳光》(大世界出版公司)陶洛诵《留在世界的尽头》。
雪阳,璇子"观彼世界"(悉尼白象出版社)
协会的作家雪阳,璇子,赵川,西贝,施国英,李明晏。。。等的作品译成英文,选入澳大利亚英语作品集。
协会的几位作家曾在澳洲和台湾的华文文学创作奖中获奖。一九九五年,在《自立快报》举办的《澳洲中文创作文学奖》中,十三名获奖者中,协会的会员有5名,他们是赵川、冰夫、王士彦、陆文涛和李明晏。一九九六年,在台湾《中央日报》举办的《世界首届华文文学创作奖》中,赵川和西贝获奖。赵川获得了《世界日报》和《芝加哥华人作协》联合举办的《千喜年旅行文学奖》二等奖,李明晏的散文《台湾之行》评为台湾《中央日报》《世界华文作家周
刊》2000年度三月份最佳散文。冰夫的诗歌获得2000年《国际第21届世界诗人大会筹委会》诗歌征文奖首奖。赵川获2001年台湾"联合文学"的"新人创作奖"。
协会和澳洲主流社会的文学组织和传媒界关系密切,某些会员经常参加澳洲英文作家协会的活动。雪阳,璇子,施国英、赵川、王士彦、君达、莫梦、田沈生、李明晏等曾应邀出席澳洲英文作家节,在文学晚会上朗诵自己的作品。
协会多次举办文学活动,例如,举办过《澳洲中文创作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讨论会,劲帆,苏玲作品讨论会,张绰教授讲评澳华作家报告会、作品朗诵会等。目前,我们正筹备"萧慰作品讨论会"。
协会与世界华文作家联系密切,多次接待来澳访问的大陆、台湾等地的华文作家,这几年来我们接待了来澳访问的大陆作家晏明,刘心武,洪洋,赵丽宏,李辉,刘湛秋,台湾的作家符兆祥,施叔青,焦桐,伊玲等。
协会成立7年来,一直遵循以文会友的宗旨,所有活动均以繁荣华文文学创作,交流写作经验为目的,以丰富多采的文学作品博得了广大的读者群
汪:能否透露一下您今后的创作计划?
李:我还没有很具体的创作计划。有空时,打算构思一部长篇小说。我这人社交活动广泛,能够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故小说题材不少,今后想写一部以海外华人闯荡澳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有一点我觉得很高兴,偶然我灵感一冲动,一篇东西就发在报纸上了,当然也有一些因时间仓促,写得不太满意的作品,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作协的一些朋友在看了我发表的作品后,总是热心地给我提一些修改意见。在这方面,劲帆是最认真的一个。我的长篇小说《澳洲c悲剧》在报纸上连载后,劲帆每期都看,看到我文章中用词不当的句子或错别字就记下来,连载结束后,劲帆整理出三大篇的修改意见,并为此和我交流了一个多小时,使我获益非浅,我觉得这样的文友很难得。
汪:你在中国生活过很多年,又去过苏联,在澳洲也生活了十年,能否谈谈您对世界上这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澳洲这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印象或评论?
李:虽然我移民澳洲己十多年,但我心中对我的祖国--中国,一直充满真诚的爱。举例来说,93年我在俄罗斯工作时,有一天,正好在旅馆里听到收音机里宣布哪个城市将获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消息,当我得知2000年澳运会将在悉尼举行,而不是在北京举行时,我突然莫名其妙地把那个半导体收音机恨恨地摔到地板上。其实我也非常爱澳洲,我无法解释为甚么我一下子会变得那么冲动,看来我的中国情结己经溶化在血液里了。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己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尽管还不象西方国家这样自由,但比起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毕竟前进了一大截。我衷心希望中国一直能够往好的方向发展下去,那里不仅有我们的亲人,同时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进步了,世界才会进步,否则就有可能拖后腿。学生时代,老师就告诉我:"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但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我们的明天到底是甚么样子?直到我去了苏联好几次,我才对苏联有了一些清晰的印象。我85年那次去苏联时,我觉得当时苏联的老百姓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虽说商店里的供应谈不上特别丰富,但老百姓手里钱还是挺多的。社会治安也很好。当我9
3年那次去俄罗斯时,展现在我面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街上乱得一塌糊涂,晚上根本不敢出门,报纸上每天都有凶案的报道。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苏联老大哥会变成这种样子。来澳十年,澳洲给我的印象是民主气息浓厚,人民特别善良。我们在国内听说的那些雷锋故事,这里经常碰到。而澳洲人在做这些事时,都觉得理所当然一样,做得十分自然。我总的感觉,澳洲人的心灵就象一片没被污染过的原始森林。
澳华作家老戴维谈李明晏的小说创作
上期"大洋特刊"文学作品回顾展专辑,刊载的是李明晏老师的文章。其实李老师也是喜欢蒙面舞会的,他淡泊名利,写文章时常用笔名,他用过的笔名之多可谓不计其数。田地曾说他有个构想,就是把李明晏用过的笔名串起来,可以写一篇文章,可想而知李老师在创作上所付出的心血。我知道他用过"沙夏","小彼德"、"沙风"等等。沙风是为了和西沙呼应,当时他们都在一个版面上发表文章。意思是"我是风来你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我不敢说后来的《还珠格格》主题歌是抄袭李明晏,或者说是受了某种启发,但确确实实,在时间上比小燕子出道早了好几年。
阿木老编有一次谈及,说我们这一代人,还有我们上一辈人,很多都是在苏联文学的影响下了解世界和外国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的。苏联一度曾是中国人看世界的唯一窗口。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对李明晏的作品与其说是欣赏,不如说是敬重有加。李老师是黑龙江大学俄语系副教授(十几年前的副教授和现在的是两个概念,现在连澡堂搓背的都敢自称副教授。我虽不是副教授,但将来很有可能成为教授父),译作多达一百多万字,这些文学作品,不知滋润了多少中国人心中对俄罗斯文学的渴望之情,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学相长也。李明晏本人的文章创作也受文学大师们的影响,他的文章构思巧妙,尤其是语言的流畅美,是他的一大特色。他写小说,但不少文章的语言比杂文还精彩、犀利、准确而深刻。如"她恨丈夫忠诚老实,恨他的一脸窝囊,也正是他的窝囊成了她心灵上的十字架,令她一直被一团墨暗紧紧地裹着,裹得透不过气来。是呀,世上最令女人束手无策的男人,就是永远把一副老实相刻在脸上的人。"和"随着一句悦耳的俄语,幽幽的灯光下出现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蓝蓝的眼睛随着多瑙河的优美旋律闪着笑意,浓长的睫毛令他的目光具有一种十分热情的感染力"等等。语句凝炼,意境优美,行文潇洒又不乏力度,可见李明晏本人文学修养和气质都具有相当高的层次。
李明晏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很妙。在《苏珊和她的母亲》中,开头一句上来就是"那是一个落雨的黄昏"句号。一语点破了故事的主题,把读者带到了小说中的境界里去,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大陆来的老年移民,她是"在贫困中挣扎出来的母亲,自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学,家中冰箱常常货满为患,但母亲舍不得把吃剩的东西扔掉"。当女婿夺过她手中的残汤剩羹,带她去酒楼吃宴席,面对一桌的美味,她反倒默默流起泪来。后来她又收破烂,"苏珊的母亲似乎在别人弃置不用的旧物中发现了基督山宝藏。把家中的汽车库变成了二手货商店,旧物收购站"。当有一次她正气喘吁吁地将别人扔掉的旧沙发往屋里拖,恰好有朋友来家里作客,女婿又大怒,叫来一辆卡车将她"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财富"统统拉走之后,"母亲姗姗地走进自己的卧室,整整一天没有露面"。这些描写,十分真实地刻画出大陆老年移民的心态和行为准则。结尾他写道:"她不该将母亲接到澳大利亚。母亲在大陆送走了人生苦难,可那一切都变成了亲切的怀念。她是属于那个世界的。尽管在澳洲灿灿的阳光下,黄土地在她眼中似乎是一片朦胧,但从那个天地滚打出来的每一个生命,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脚踏自由世界,却无法接收它的绚丽多彩。"
李明晏小说的结尾,常恰到好处嘎然而止,含意悠长令人回味。《犹太老人和鸽子》中描写鸽子:"霎时间,这些快乐之鸟在绿茵茵的草地上,组成了一幅白色的旗帜,洁白的翅膀载着耀眼的阳光,轻声吟唱着四处飞去"。整个小说都用这样优美明快的句子构成,道出的却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结尾是"一只美丽的鸽子飞到犹太老人的脚下,老人深情地望着它,一滴眼泪在他苍老的面颊流动,在阳光下闪着光。"
和李明晏认识己久,虽他年龄比我们大一些,但我始终将他视为同龄朋友,这应该说是他善于保持自己心理年青的原因。李明晏的文章中丝毫看不出他已有六十多岁高龄。其文章的结尾,和名字中"明晏"二字,似乎预示他有美好的晚年人生。李老师年轻时参加花样溜冰比赛的那张照片,到现在也是足以让女孩子们看了心动的。他同是性情中人,敢于直言,批评中国人中的丑陋行为。他用反讽的笔法写中国伪劣产品。朋友的小孙子被倒下的热水瓶烫了,幸亏中国制造,不保温,才没有出大事。高兴之余他振臂高呼:"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万岁!在《星期鞋》一文中便将俄国人咒骂中国劣质品视为自己的耻辱,情愿自己掏钱将它买下。李明晏老师说,因为种种原因,"中国人滚回去!"的吼声在今日俄罗斯响遍大街小巷,华人应当自省。但愿这种事情不要再发生在澳洲! _________________ 李明晏
澳洲中文作家协会秘书长
澳洲中文作家协会(中华分会)会长
www.australianwinner.com |
|
|
返回顶端 |
|
 |
刘云云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5/10/06 文章: 1598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市 积分: 9441
:
|
|
返回顶端 |
|
 |
李明晏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5/09/12 文章: 262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477
:
|
|
返回顶端 |
|
 |
墨竹淡香
会员等级:6
加入时间: 2006/01/22 文章: 1008 来自: 中国重庆 积分: 8663
:
|
|
返回顶端 |
|
 |
李小舟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8/22 文章: 327 来自: 中国 积分: 595
:
|
|
返回顶端 |
|
 |
李明晏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5/09/12 文章: 262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477
:
|
|
返回顶端 |
|
 |
爱国先生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5/10/09 文章: 25
积分: 17
:
|
|
李老师了不起!向李老师学习和致敬! _________________ 借小小说 说大世界
邮我:中国安徽省怀宁县小世中学/张爱国(246121)(原地址已作废,请收藏这个地址)
E我:zag2002@sina.com
打我:13966950562
Q我:278604152 |
|
|
返回顶端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