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年龄: 74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43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538
:
|
|
关于“易经”、“道德经”、“中庸”的点滴浅思
——儒学思索之五
一、“易经”、“道德经”、“中庸”是中国文化一脉传承的关系。都是在不同的人类社会时期,针对人类的社会活动而提出的:1、做人的标准是什么?2、如何认识天、地、人?本人认为其核心讲的都是两个字——“中和”,这是人类的大智慧;
二、“中”与“和”的关系,本人认为:“中”是平衡、是规律、是标准;“和”是“中”的表现形式、是实现“中”的运动和活动、是受“中”所制约的;
三、“易经”的“中和”论。本人认为:“太极”就是“中”,阴阳平衡就是“中”,就是卦变化不可离开的规律,同时又是卦占卜不可缺少的标准;由此产生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就是“和”,也就是阴阳平衡的“中”的表现形式,还是实现“中”的运动与活动,同时又是直接受“中”制约的。所以才会出现凶中有吉,吉中有凶;本来是凶象,但是由于人为的努力,条件的变化,阴阳平衡了,出现了符合“中”的标准,就会逢凶化吉;同样的道理,本来是吉象,由于条件的变化阴阳失衡了,违背了“中”的标准,就会祸从天降,这也就是“易经”中“易”的深刻的含义;
四、“道德经”的“中和”论。本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可理解为圣人之道不是常人之道,这个“道”就是“中”,也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还是事物协调与和谐运动与活动的标准。“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针对当时过之的“有为”和“言教”的,使人类社会失去了应有的和谐。“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带任何人为的偏见,遵循“中”的客观规律,行圣人之道返朴归真,才能最终实现无所不为的。“道德经”又讲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徳,是以无德。”可以理解为:上德:来源于道也就是“中”的思想意识,具有客观性、规律性,表现为自然界的协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也就是一个“和”字。”“下德”是脱离道的,没有体悟“中”的客观规律,是来源于现实社会具有局限性的意识,总是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是有过之就是不及,也就是失“和”的,是人为名利而为的。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证明:圣人之道确实不是常人所能轻易掌握的,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历史了,但是,圣人之道也就是“中”,又永远会在左右着人类社会向着:人与自然协调、人与人和谐也就是“和”的方向发展;
五、“中庸”的“中和”论。那就更是不言而喻了,“中庸”讲的就是“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本人理解:“中”就是人人都要有的本性“性之谓道”么,“和”就是做人都要遵循的标准,也就是“天下之达道也”的“德”,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同时,“中庸”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做人的标准:“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但是,“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六、中国人的标准:“中和”论。我为什么硬要说:“易经”、“道德经”、“中庸”核心讲的都是两个字——“中和”哪?是否,牵强哪?本人认为:绝不是我硬要如此说,也不是牵强。而是,中国文化一脉传承,都是在寻找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的标准,也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是什么。那就是——“中和”。台湾学者曾士强先生在《百家讲坛》中讲《易经》时,曾经讲过这样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我的如此认识;
七、人类共同的大智慧:“中和”论。现在我们人类在我们这个有限的星球上已经没有天敌了。此时,使我想象到恐龙在它的那个时代是不是就是因为没有天敌而毁灭了呢?!科学还在探索,认识还在继续,我妄言了,就算姑妄听之吧。但是我深信:“中和”论必将成为我们全人类的大智慧。
本人在以前发表过的《关于“中”与“和”的点滴浅思》中有所表述。思索总是在继续。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