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天
会员等级:1
年龄: 49 加入时间: 2006/09/04 文章: 25 来自: 中国 积分: 15
:
|
|
敦煌牌古筝的魔力
中央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全国90%以上的占筝专业人士用的是敦煌牌。
敦煌人的锦囊中,装满了一个破解弦机的细节。
弦为心声:细如琴弦,却是高品味音色的关键。
在一次全国乐器制作比赛上,细心的敦煌人发现不少表演者在排练古筝时都大幅度把筝码往后移。原来现代筝曲的弹奏力度大,敦煌筝弦手感软,较符合传统的江南筝曲,演奏者只好通过后移筝码扩大有效弦长来增加琴弦的张力,效果当然勉为其难。
没有满足于比赛捧回的三个奖杯,敦煌人一头扎进制作室,对古筝琴弦所包含的缠弦、芯弦等各个以微米计的组成部分做了上百种的比配、调试,终于调制出了符合“刚毅”和“柔美”等不同力度、不同流派风格的“A”、“B”型筝弦,又别出心裁地将中国传统的蚕丝材料融人到明亮的琴弦之中,使之产生刚柔相济的审美音效。改进后的敦煌琴弦在全国广泛使用,许多表演者要在重要演出时才换上一台配有敦煌琴弦的占筝.甚至“古筝之乡”扬州的制筝厂也要购买敦煌的琴弦。
挥别“鞋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古筝的制作历史上,产生了一项不起眼的发明:在古筝表面穿弦孔的口面上套入普通的铝制鞋眼,以防止绷紧的琴弦嵌进穿弦孔钓内壁,在当初它不失为“伟大的借鉴”,而在人们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时间稍长容易松动,脱落、变形的鞋眼日显老态。尽管只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细部,尽管厂里还有大量的库存,不能为了省几个钱而让消费者省不了心!敦煌人在全国率先弃用鞋眼。
当模具化新材料的加长弦孔护套,严丝合扣地插入敦煌古筝穿弦孔时,敦煌人明白,这不是物尽其用的经济账,而是提升企业品位的“市场账”
独创定位条:古往今来,弹筝人自己调音似乎天经地义;殊不知对没有音辨力的初学者来说,调音成了横在面前的一道坎。看到初买筝者抱着体积不小的筝,横穿半座城市请人调音,敦煌人坐不住了。经过反复论证和合理设计.一种敦煌人独创的“古筝琴码定位条”,随着每一台古筝走进了千家万户。由于在出厂前琴弦经过了专业人员充分处理,使用者只要把筝码按顺序故在琴身上贴着的定位条位置,就可得到基本准确的音阶。
有关细节,敦煌人还可以讲出很多,这些年来,他们在古筝细节上进行的改进和创新多达七八十项,获得了国家专利近二十项。使用多层色木板增强琴钉稳定性、面板文烘慢浸提高声音传导性;用纯酸枝红木做琴面增加琴体共鸣…没有高科技的含量,没有惊天动地的辉煌,只有历久经年一根弦、一块板,一个眼无数细节上的较真。 _________________ 小飞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