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
|
|
诗国之月
古代诗人对月有着不解的情结,寄托了种种的思绪与情怀,或忧郁,或豪放,或凄凉或欢愉,随情、景、时、势变化而各自不同,中国简直成了月的诗国。
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咏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豪气冲天,溢于言外。而在《少年游》中的“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则道出了几许思妇对月饮酒,空房独守,无人怜惜的离恨之意。李白《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暗示了现实中无人相伴的凄然幽怨,月不语,人寂寞。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写月的孤篇绝作,它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中句句带月,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和“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等皆是情景交融、描摹细腻的佳句。而相比明月之永恒与人生之苦短,又令人徒生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无奈?是唏嘘?是怅惘?还是迷茫?无论怎样,这被人传诵了千载的诗句,这令人迷惑了千载的问题,还将继续。
遥望冰轮,或残,或满,或明,或暗,既然无法解释这个中原委,它也就成了诗人们无限遐思与诗情画意的绝好寄托。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不错,皓月当空,人可得见,然,望月之人,却远隔天涯!当初也曾“执手相看泪眼”,如今徒留“良辰好景虚设”了,……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事雕琢,一气呵成,言简意赅,不着痕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则借月为信使,传递心意,代表了自己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据说在李白一生所创作的一千零四十四首诗中,有三百四十首都提到了月,对月情有独衷,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至于人们传他是醉后扑月、溺水而逝,看来也不无道理。
古人爱月,爱致极至,光是月的别称就有玉钩、妲娥、玉兔、月桂、冰轮、寒蟾、玉盘等几十个。一年中月之最盈一天,是中秋,许多诗句以中秋为题。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均是中秋对月的应景佳品,看不尽的阴晴圆缺,道不尽的悲欢离合!
品读诗国之月,沐浴溶溶月光,我仿佛听到了水声淙淙,自那广寒宫上飞流直下,白练击流,于无声处响彻天穹。 _________________ 李兴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作家协会会员 |
|
|
返回顶端 |
|
 |
中尉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7/25 文章: 1758 来自: 深圳 南山 积分: 9030
:
|
|
李老师:您好,拜读您的佳作,甚感敬佩,觉得您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颇有造诣。关于对月亮意象的话题,我很感兴趣。下面的一些文字是我的论文《花笺记》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截选片段,诚请您批评。
《花笺记》是一部久誉盛名的古典才子佳人小说。它较早地流入欧洲,一八二四年,由英人汤姆译成英文。歌德在一八二七年二月二日和三日读了汤姆的英译本《花笺记》,以后还写了著名的《中德四季与晨昏合咏》十四首,借花名、鸟雀和美女在初秋的早晨和黄昏,赞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的道德精神。而一七七四年,歌德也写了一部驰誉书林的爱情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经比较,发现两部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
书中人物在欢乐和哀伤时,四周的环境好像随着他们的心情也在变化一样。天空里的月亮,树枝上唱着的小鸟,花园里开着的美丽之花,都和这些人物发生密切的关联。遇到情节紧张时际,人物们就会流泪、发愁;不独书中女子如此,即如主人翁梁生或维特,他们的泪水更多、更愁。他们多少都带些感伤气氛,这种太多的感伤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
两部小说中对月光的描绘较多,烘托出人物的心情。如《花笺记》中大量的运用:
第3页“兄弟相逢多喜色,堂前摆酒进霞光,一劝一酬厅上饮,二生沉醉转红妆。相看尽改桃花色,又见一轮孤月照西廊。”
第7页“目送佳人归去急,只见柳梢斜月映罗裳。”
第14页“归馆开窗观朗月,只见嫦娥将近要团圆。……种种相思唔觉久,阵阵寒风冷背肩,只见归床挨夜永,推窗唔管月中天。”
第33页“一声长叹归书馆,难阻腮边两泪淋……无情极怕花间月,就将明月叹离群。”
第34页“观朗月,叫蝉娟,可怜人世不团圆。……观朗月,独徘徊,旧泪唔干新泪催。……观朗月,泪交流百般离恨在心头。……观朗月,泪飘红,风流往事总成空,纵有相思无路送,分明今日似飘蓬。……观朗月,忆情人,泪珠如雨落纷纷……”
第44页“明月无光花不语,虫声寂寂拌愁人,伤心人对伤心景,两人凄楚不堪闻。”
《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有许多描写月光的地方,借以衬托人物的心情。如:
第47页“有时我在途中,又饥又渴,便就地躺下,有是时在深夜,一轮明月当头,我在僻静的森林里爬到一棵长得弯弯曲曲的树上坐下,……终于在朦胧月光下昏昏睡去。“
第48页“我快步迎上前去,我握住并亲吻她的手时,一个寒颤流遍全身。我们向上走去,月亮正从灌木丛生的山丘后升起……绿蒂让我们注意月光的美丽效果;月光从山毛榉树墙尽头洒来,照亮了我们眼前整片台阶式草坪,由于我们被四周的幽暗所围,这一美丽景象就格外引人注目。我们沉默无语,片刻后,她开口说道:‘我在月光下散步,没有一次不想到我的已故亲人,没有一次对死亡和未来的感觉不来袭扰我。我们都将有此一日。’”
第51页 “我站起来,借着月光下他俩的背影,我扑倒在地,失声痛哭……”
第87“借着月光可以看见汹涌的山洪从岩石泻下,卷起旋涡,漫农田、草场、草篱和一切,宽阔的山谷在狂风的呼啸声中变成波涛起伏的大海,那景象真是可怕!当月亮隐而复现,挂在乌云上方,我眼前,山洪翻滚,映出既可怕又壮观的反光,响声四起,我突然一阵心悸,继而又心生渴望!
第97页“月亮啊,从云团中出来吧!黑夜的星星啊没,显现吧!只需一道光,引我去到那个地方,我的情人在那里休息……无奈我只得坐在这岩石上,孤单单在这杂木丛生的河流旁。激流和风暴在喧嚣,情人的声音啊我听不到。……看啊,月亮露面了,洪水在山谷里闪烁,……我只得坐在这里孤身只影。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光”这个意象的偏好,我想有如下几点解释。
月光下是一种美好的环境,易引发人们的思考。如“月下花前”,唐白居易《老病》诗:“书聽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本指美好的憩游环境。后多指易发男女情思的环境。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二折:“想着他锦心繡腹那才能,怎教我月下花前不动情。”
月下老人,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月中人,指月中仙子。亦比喻意中美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所以,“月亮”、“月下”与男女爱情有着不解之缘。后又引申出相思孤单之境。如,清阮大銊《燕子笺•双逅》:“闪得我月下星前,独自孤单。”苏轼《少年游》:“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古时候人们认为,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两地相隔的亲人都能看到同一轮月亮,以寄托相思之情。如,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南朝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水调歌头》:“单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显然,《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许多描写月光的情境多寄托相思、孤单之意,都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
原文详见本人的博客:
http://www.hongyaschool.cn/oblog/user1/24/archives/2006/1194.html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