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画外音:内心风景的金色变奏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评论与鉴赏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邵小平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5/11/06
文章: 12
来自: 中国甘肃省
积分: 15


文章时间: 2006-10-08 周日, 下午12:38    标题: 画外音:内心风景的金色变奏 引用回复

画外音:内心风景的金色变奏

--邵小平诗歌印象

芦苇岸

我对当下的汉诗写作一直保持着谨慎的评判态度,这是因为:今天,写作尺度的迷失成了横在我面前的一道难以越跃的雾幛。与其殚精竭虑去梳理和解析纷纭浮泛的现象,不如静守一隅,像笛卡尔那样思我之所在。但也不时地"魂不守舍",因了下沉的两耳所捕获的清冥之音而多动--随意翻读甘肃诗人邵小平赠送的诗集《金口哨》而伏案疾书便是例外。

邵小平的诗叙述冷静,表达清晰,擅长在状物的基调上嵌入内心的独特感受,所取凡为下沉的姿态,而较少呆板的景像复制和表面的情绪流动。通常,在一首诗里,他喜欢将自己置于主体位置,以"我"的感受去完成对客体的真实再现,而不以高深复杂的意绪蒙昧内心体悟,而长于单线条勾勒,了了数语,却诗趣俏巧,诗质通透,情理并重。如:

“某个时候/身后突然伸过一只手/把路从脚下抽走/退一步/站在悬崖上/无路可行/就以心去走(《读悬空寺》)”

在一个预设的前提下去观照邵小平的诗歌,何其难,因为其诗的"特征性"的不明显,容易给评论造成"先入"上的迟滞,然而,正是这样的"不明显",建构了邵小平诗歌旨趣上的追求和技法上的平稳匠心。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中国古诗词写作中倡导的"境意"说。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十分讲究以境生意,在高明的诗人那里,诗歌最妙不可言的地方不是"眼中景",而是"常景出意外",所谓"凭君眼力知多少,看到红云尽处无(《韦典看桃花》)"。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里总结说:"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邵小平无疑深谙此道,他的多数诗,都属于取景小,不起眼,但意味深,深得不露痕迹的那种。"用春的嘴唇说,它是覆盖在/苹果树的根部,玉米苗的/根部,西红柿秧的根部/成为土地的哈达,炊烟的绷带"(《炊烟的绷带》)。在他的眼里,那些缭绕在地面的炊烟绷带一样,裹缠在以苹果树、玉米苗、西红柿这些滋养生命的植物的根部,这些描述看似很平面,无以深藏大机,但却在不露声色中完成了从"景象"到"境象"转换,言外之意,境外之象被"用春天的嘴唇说出"喻示,被"绷带"一词强化。细读邵小平的诗,发现他的诗写审美方式不是无限制地接近审美对象,而是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追求的是"隔帘花叶有辉光"的效果,因此,"写实景"于他,只是一种表象,是为了达到安置其艺术精神的一个"壳儿",而"写意",才是他的终极追求!

相对时下流行的那些浮泛的写作范式而言,邵小平的诗歌是实在的,安静的,这说明他在把握汉语诗歌的传承上有独到的见解。汉字,以意见长,会意味出,这与品茶神似。那么,从这个层面看,汉语诗歌无论是写作与品读当与喧闹无关。刘勰认为:当进入创作过程,首先要让心境平静下来。《神思》说:"是以陶钧(运用)文思,贵在虚静。"《养气》说:从事文学创作,在酝酿思索时,主要在于心、气的调节和疏通,要"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既舍,勿使壅滞",这样心境才能清晰地反映客观现实,正如"水停以鉴,火静而朗"。邵小平的诗,几乎是在下蹲状态下完成的,注重以"理"为归依,但又不概念化,"理"不是被动地在诗中显现,而是作为一种等高线,在背景意义上提升诗的高度。

通常,意境的营造是离不开语言这个衣钵的。邵小平的诗歌语言与他的诗歌观念是同质同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读他写下的诗句,脑海里不断转换的是鲜活的工笔画一般的美术语言信息,这种信息通过感官的传导展现于眼前便是一幅一幅拙朴素净的图画。

“雪落田野/小鸟写下/歪歪斜斜的个字//雪落小河/只一眨,眉眼/就躲在了水的背后//雪落屋顶/诉说带走了高处/长久被忽略的灰尘//雪路上/脚印/先融化了//对于干净的东西/动用那个扫字/是否下笔太狠?(《雪落》)”

这样的诗,其意韵与中国古诗词的意趣何其神似。也许今天,它已经淡出了主流诗歌方阵,会被不少人视为"小儿科",其实不然,它轻浅的表征下沉淀了诗人别具一格的思考深度,从"雪落屋顶/诉说带走了高处/长久被忽略的灰尘/"到"对于干净的东西/动用那个扫字/是否下笔太狠?"的推进,其间的链接就由"雪路上/脚印/先融化了"这几个简洁的文字构成的自然节担当。就是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加大了全诗空间上的层次感和阅读深度上的多种可能。而这何又不是我们对汉语的至上需求:经济的表达和丰富的辐射?

如此语言方式无疑与他所观照的事物有关。从选材看,邵小平的诗呈现了明显的地域特色。他长期面对的是灵台的人事风物,因此,大西北是他诗写的现实与梦想;村庄是他诗歌意象的主流,是他倾力营造的精神家园。正如李小雨所述:"从村庄,他的精神由此漫无边际地游荡,显示模糊的运动轨迹。由村庄而风土,由风土而山野,由山野、自然而文化。"其实,只要我们稍一留神,就会发现:以"地域"印记作为写作生命的归宿或归宿感,是任何诗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譬如,埃利蒂斯站在传统的门槛上对三千年希腊文明执著的歌唱;艾略特终其一生的写作而发出的大彻大悟:一个人的归宿是他自己的村庄;海德格尔近乎真理性的判断--诗歌是一个民族原初的语言!等等。这些大师们开辟的智慧先河,无疑有力地佐证着邵小平对诗写方向的正确选择。

在这本集子中,邵小平对生存的焦虑,对弱小事物的关照,对生命体验的抚摩,对自我心路历程的流变,采取的不是尖锐的刻画,老辣的鞭策和激扬的唱赞,而是迂回于画面之外,用静穆的安详的略带忧伤和自勉的声音填补着心灵上的空白。由于他拥有积极的心态,既忠实"小我"的真切,又不避"大我"的生发,因此,才能使我在他小巧的诗体中读到了沉甸甸的感受和诗意的轻灵畅快,这种来自内心的喜悦犹如西北版图那充满泥土味的金色,但又非一成不变!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逐步调整"在路上"的状态。作为"一个握笔者",他此生的目标是"让文字开花,思想结果",是为了"日夜打磨"笔尖上"一粒金子的光芒",甚至"必要的时候/要把它举成火把/或者握着它去决斗"!

期待着!

         

于浙江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邵小平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评论与鉴赏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