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来一夫
澳洲彩虹鹦版主
加入时间: 2009/01/20 文章: 1077
积分: 3362
:
|
|
文/安徽胡焕亮
大春正式成了老周家上门女婿后,把个周老伯夫妇俩乐得整天喜上眉梢,看上去腰也挺直了许多,说话的声音也洪亮了,走起路来居然咚咚作响,就连脸上的褶子似乎也平整了许多。他们对这个“捡来的儿子”疼爱有加,关爱备至,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都尽着他,生怕他过不惯这里的生活,受了委屈。
而大春呢,做梦也没想到出来逃荒,遇上了这么一户好人家,还得了这样一个知冷知热、仙女似的美人儿,心里那个美啊,简直没法说,心想,我一定得好好劳动,善待二位老人和秀儿,这样才能对得起老周家上上下下。
他抽空给家里的老父亲写了一封长信,详细介绍了这里的情况,并再三解释虽然入赘,但绝不会忘记自己的生身老父,在适当的时候会回去看望他老人家,并且再三嘱咐,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及时来信相告云云。周老伯知道他给家里写信,关切地对大春说,找个机会把老人接过来一起过,那样也好互相照应。大春说:“我老爸一个人过惯了,暂时就让他一个人在家吧。”周老伯看大春这样说,就说:“也好,过些日子你和秀儿一起回去看看老人。”然后又吩咐秀儿翻遍了家里的箱底儿,找到了将近十元钱,叮嘱一定要随信寄去。
此刻,大春的心里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家人的厚道善良,便情不自禁地说:“爸,抽空您领着我把咱们家的田走一遍,以后您就光管决策指挥,不用亲自干了,一切都由我包了!”
乐得秀儿伸出葱管似的指头戳了一下大春的脑门儿:“这还差不多,算是有良心!”
周老伯说:“时候也不早了,你们到镇上寄信去吧,我去山上转转。”
大春和秀儿,像两只快乐的小鸟儿,手拉着手飞出了家门。出了庭院,走完田埂,踏上渐宽的土路,向十几里外的镇上走去。
路越来越宽,行人越来越多,大春的眼睛几乎看不过来了,他哪里逛过山里人家的集镇啊?看这情景,秀儿努起了小嘴,做出一副生气的样子。大春说:“怎么了,走累了吗?”
“瞧你那双眼,根本顾不上看人家了!”
“哦,是这么回事儿啊?我是在看人呢。”
“知道你在看人,就是顾不上看我!”
“好、好、好,看着你还不成吗?”
秀儿又展开花儿似的笑脸,“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大春哥,你将来不会离开我吧?”
“看你说的,离开你,我上哪儿去啊?”
秀儿点点头,“嗯,这我就放心了,可不许骗我!”
“放心吧,这儿就是我的家了”
他们来到位于集镇中心的邮电局,谨慎地寄出了离家以来的第一封信和第一笔汇款,然后还没忘记问了一下邮政员:“几天才能寄到?”
“大概得一个星期左右吧?”
“嗯,知道了,谢谢!”
出了邮电局,来到卖油炸糕点的摊位前,秀儿像变戏法似的,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两角的纸币,买了四个糍粑,自己和大春一人一个,要了包装纸把另外两个包好,边吃边走上了回家的路。
“啊,你还有私房钱啊?”
“这是压口袋底的啊,就这些了。”
经过一处杂烩汤锅旁,突然一个的身影抓住了大春的眼球。只见那人黝黑干瘦,胡子拉碴,一身分不出颜色的衣服脏兮兮的,正瞪圆了双眼直勾勾地看着汤锅咽唾沫。大春仔细一看:“咦,这不是家哥吗?”说着走上前去拍了一下那人的肩膀。
那人愣了一下,一下子认出了大春,顿时眼放光芒,张大着嘴巴:“春弟,是你吗?”
“是我,是你的大春弟啊!你怎么来到这里的?怎么混成这个样子了呢?你不是在城里上班吗?”
一连串的问题,让那人喘不过起来,嗫嚅了半天,长叹一声:“唉,一言难尽啊!”
秀儿瞪圆了双眼,惊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堆了满脸的问号。她边拿出刚刚包好的糍粑,递给大春让他给那个被称作“家哥”的人吃,边用询问的目光看着大春。
那人接过糍粑,顾不上把包装纸剥尽,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边吃边断断续续地说了自己的情况。
原来,他是大春的本家兄长,长大春十多岁。他自幼读书,天资聪颖,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会演奏好几种乐器,最厉害的是俄语、英语都说得顶呱呱的,在一所学校里当英语教员。但是他傲才视物,爱发牢骚,运动来了,就被打成了右派,做了几年班房,释放后回家又不会劳动,就出来外流了,直混得穷困潦倒,流落至此。
吃完了两个糍粑,他也顾不上斯文了,舔舔手指,稍作喘息,问道:“兄弟,你怎么会在这里呢?她是谁?”说罢,用眼睛瞟了一下秀儿。
“哦,这是秀儿,你弟媳妇儿。”
大春就把自己的境遇说了一遍,直听得家哥心花怒放。“那好啊,那就是说我在这里也有了落脚之处了?”
大春看了一眼秀儿,秀儿立即说:“是的,先跟我们回家吧。”
话说周老伯到山上、田里转了转,看看没什么要紧的活儿就回家了。接近晌午,他来到当院,透过竹篱,老远就看到秀儿和大春,还有一个不认识的人从田埂上走来。心想,去时一双,回时三人,会是谁呢?正纳闷间,秀儿老远就喊上了:“爸,来客人了,是大春老家的。”
周老伯满脸带笑迎了出来,招呼客人进屋坐下,让女儿烧水招待来客。大春寻机会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周老伯边听边凝眉深思,听完了介绍,他问道:“你今后有什么打算呢?”
“我已经这样了,暂时也不想回家,如果这里有生路,就在这里了,哪里水土不养人呢?”
“说的是,不知你有什么专长呢?或者会什么手艺呢?”
家哥想了想:“哦,我会教书。”
“那不成,我们这里人家稀少,孩子不多,就怕招不到学生呢?”
“哦,对了,我还会烧制青砖!”
“啊,你有这手艺?好啊,我们这里的老百姓就缺这东西呢!造一座房子,都得积累几辈子的财物,砖头都是从山下一点一点背上来的呢!”
说话间,秀儿已把茶水倒上,周大娘则尽其所有,忙着做饭。
饭后,周老伯领着大春哥俩,顺着山坳,过了零零星星几户人家,来到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生产大队长家。他简要介绍了情况后,请求大队长以大队的名义建一座土制砖窑,以方便群众建房用砖。
恰巧,这大队长前几年就因为没技术,动了几次建窑的念头,最终都收场了。眼前的好机会正求之不得呢!于是,当即就答应了下来。说好了每月管吃管住,另外给十五元钱花销。砖头卖的钱多少都由大队支配。
那家哥高兴的什么似的,心想,不要说还给十五元钱,就是光管饭我也满足了。看到家哥高兴,周老伯和大春也都跟着高兴起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