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好快活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246 来自: 山西省太原市 积分: 470
:
|
|
现代小说发展到今天从形式上可说已经走到了极限,即使是冠以“先锋”、“实验”或“后现代”之类的称谓,依然能够从中找到前人的影子。
所以在每次流行过后坚挺的依然是传统,小说仍然在依靠故事的内核在延续生命。故事不仅是人们近乎本能需要的欣赏材质,也是支撑影视剧的基石,很多优秀影视剧就是以小说为底本改编的,而影视剧本也可以说是程式化了的小说文本。
但我们又不得不说影视剧的确促成了大众欣赏习惯的转变,小说被大众普遍欣赏的时代已经远去。这里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小说自身的问题。有深度的作品少了,流行的快餐式的作品多了,而另一方面却是读者的欣赏品味却在大大提高,以致经常能听到人们在看过一篇小说或者一部电影后说:又是一个俗套的故事。甚至包括《英雄》、《无极》这样的大制作也会跟来这样的评语。
铺垫这么多,其实我更想强调的是小说细节的重要。毕竟无论是故事、小说和影视剧,总体的风光与否不是能简单说清的。
细节决定成败。除了故事,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往往是作品里的细节。再具体点就是作家将自己的思想浸溶进小说的细节当中,在叙述的某个瞬间击中读者。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整个故事基本上线性发展的,但却是主人公桑提亚哥在与鲨鱼的搏斗的瞬间成就了作品的主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如果没有这个瞬间,整个小说肯定又是一个俗套而乏味的故事了。当然这里也不要将瞬间简单理解为某个画面,叙述中打动读者的哲理也可以看成是小说瞬间的艺术。
有实力的作家会设置某个瞬间打动读者,而且我相信激发他创作的动力往往也来自那个瞬间。但就欣赏而言作家预想的某些瞬间可能会打动读者,但有些则未必,同样反过来也可以说某些并不被作家当初注意的瞬间也可能会因为读者自身的原因被打动,从而给予作品新的解读。这种欣赏机理恰好印证那个经典的比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所以从这个角度广义的说小说就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这也是文学作品会获得连作家自己都始料不及的成功原因之一。
可以说小说欣赏的过程也是作家和读者的博弈。
小说这种文体的困境在于他不能像杂文那样直接站出来叙述自己的意图,他必须将意图隐于无形,但却又要有所指,这正是小说好看难写的地方,所以我们经常的能够在作品中看到作者勉为其难的“说明”痕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甚至时间地点都不是空穴来风,否则就会被看成是多余的枝蔓,而这从小说诞生开始就成为小说创作的规则,否则小说就会被看成是直白的故事,或者平庸下叙述。尽管说把现代小说拿回几十年前都可能会是当时的佳作,但艺术却是不能如此假设的,就像说现代人回到古代可能是伟人一样不能假设。
作家的劣势在于他自己被某个瞬间感动了,但他却没有能成功的表达出来成为读者的感动,哪怕是让小部分读者感动也算难能可贵了。
而读者的优势却在于他可能不会写,但他却拥有丰富的阅读经验,这有点类似于下棋的旁观者清。读者需要更新鲜刺激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品味,这就给作家创作设置了难度。这是小说创作的无奈和局限。但辩证的说也正是这种无奈和局限才使作家有了创新的动力,也只有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艺术才叫真正的的艺术。
在小说形式几乎已无路可走的背景下,作家能够施展的领地更多转向内容,再具体说就是包含在小说整体里的闪光瞬间。能够将瞬间叙述精彩给人留下记忆在今天也可以说是获得了成功。难怪张艺谋在谈到《英雄》时会自得却又不无感慨的说,“多少年后人们可能会淡忘《英雄》的故事,但他会记住那满天的黄叶,这就足够了。”张艺谋不愧是中国一流的导演,他知道电影是画面的艺术,他可能无法挽救故事,但他却用画面证明了自己,在黄叶旋舞的瞬间奠定他和《英雄》在中国电影史上位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