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年龄: 74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44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550
:
|
|
关于对“待人处世”的点滴浅思
——学习《南怀瑾选集》国学思索之十九
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两件事四个字:“待人处世”(以下引号内均为南怀瑾先生所讲)。要做好这四个字实在是不容易。对此,人类一直在进行着实践和研究。包括现在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人的生活环境么)等。也就是在研究如何做人的问题,也正是中华文化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在着手解决着这两个问题,那就是《论语》中讲的“学问”。看看南怀瑾先生是如何别裁的吧。
一、要能安身立命。“凡有才具的人,多半锋芒凌厉,到不得势的时候,一定受不了,满腹牢骚,好像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如果我出来,起码可比诸葛亮。有才具的人,往往会有这个毛病,非常严重!南容的智慧、才具是不会被遗弃的,太平治世自然少不了他;一旦到了混乱的时代,才能越高的人,艰难险阻也越多,甚至生命也越危险,但南容不会。因为当社会乱的时候,也有善于自处、清以自守之道,他绝不会遭遇杀身之祸,可以免于刑戮。换句话说,他擅于用世。不但有用世的才具,也擅于自处之道。因此孔子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他。我们把这两节合起来研究,就可见孔子处事有一定的原则。南容虽然善于自处,但公冶长在学问修养上,有更深的功夫,所以遭遇困逆还能够不怨不尤,涵养得平平淡淡。事实上比起来,他认为公冶长比南容更了不起。但是假如孔子把侄女嫁给公冶长,很可能遭到社会的批评,说他没存好心,把侄女嫁给坐过牢的公冶长,而把自己女儿嫁给世家公子的南容。可是他的做法,恰恰相反。在这些地方,我们虽有作吹毛求疵研究之嫌,但它是一个事实。重点在于“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两句话是孔子处世的原则。一个人如何做到治平之世,才具不被埋没;混乱之际,不会遭遇生命危险,实在颇为不易。”但绝不是圆滑!
二、要能无欲则刚。“孔子有一天在感叹,他说我始终没有看见过一个够得上刚强的人。要注意这个“刚”字,脾气大不算刚,那是脾气大。刚的人是方正,并不一定脾气大,普通讲这个人很蹩扭,高帽子戴不上,骂他也不改变,这差不多有点像刚,但还要看他的品德、智慧、修养。前面我曾经提到有一个人讲过,他说上等人有本领没脾气,中等人有本领有脾气,下等人没本领脾气大。孔子这里的刚是指有本领没脾气的上等人而言。......一个人有欲望是刚强不起来的,碰到你爱好的,就非投降不可。人要到‘无欲’则刚,譬如说,这个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点毛病,爱钱。既然他爱钱,你拿钱给他,他的了不起就变成起不了。你说这个人品德样样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爱读书,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么都不和他谈,专谈书,他就中计了。历史上有些人,‘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请他出来做官,他不干;任何权势拉拢他,理都不理。但是中国政治上有一个传统的手法,只要在人上者,肯‘礼贤下士’,管你什么人,都要吃瘪、投降。有人认为你是天下第一人,你不出来,奈天下苍生何?这时候你想想,觉得还不错,不妨出来试一试。功名富贵什么都可以不要,就怕‘礼贤下士’。只要以礼下人,任何英雄都不免来入彀中。不过要有道德作背景,如果没有道德的基础,仅是这样乱用,礼也是一把刀,有时要把自己杀掉的,这要特别注意!所以真正刚强的人是没有欲望的——无欲则刚。有一个学生要我写一副对子,我送他八个字。上联是佛家的思想,下联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如果你说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也蛮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真能刚正,才可以作顶天立地的人。”“空门”无欲!那又有真正的“空门”哪?
三、要能自以为非。“孔子说......子产自己严肃得很,管理自己非常恭谨,不马虎,这是很难得的。一个人对自己最易放松,往往认为错处总是他人的,很少对自己的错失反省,而子产做得到‘行己也恭’,实在难得。同时又‘事上也敬’,子产做首相,对于主上非常恭敬。恭是自己内心的肃诚,敬是对人对事态度上的严谨。”孔子又说“做官,必须要学学令尹子文,三次上台,不喜,三次下台,不愠。我们看书时往往把这种地方很轻易带过了,如果自己切实一体会,才知道他真是了不起。上台,应该的,你交给我做,只要能够做的我尽力去做;下台,最好,我休息休息,给别人做,心里无动于衷。这还不怎么难,最难的是:‘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定详详细细告诉后面接任的人该怎么办。”“所以孔子儒家的学问重点,在于内讼和自省,自己在肚子里审察一番。孔子在这里就讲到,他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人,可以随时自己反盛随时检讨自己、责备自己的”。
四、要能推己及人。“子贡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孔子听了便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所以子贡说了这些话以后,孔子说他做不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人,甚至妨碍了别人。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妨碍了别人时,尽量少妨碍一点,已经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说,绝对无私,绝对无欲,是做不到的。”但是,“学问道德也是如此,我要作一个人,不要忘记了他也要作一个人,我想将来通达有前途,不要忘记了他也要有前途,......我要利益,他们也要利益,我太累了,同样地他们也累了。从最浅近、最平凡的当中去了解他。做到了这种地步,就可以说找到了仁的方向,为仁找到一条可走的路了。”谁又能做到哪?
五、要能难得糊涂。“清高的人往往比较自私,只顾自己,不能算是忠臣。......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月就完蛋。”“因为知识分子批评都很刻骨,但本身最了不起的也只能做到清高。严格说来普通一般的清高,也不过只是自私心的发展,不能做到‘见危授命’,不能做到‘见义勇为’。”因此,“‘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这话很有道理。”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就是讲“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故意装糊涂,而是把自己聪明的锋芒收敛起来,而转进糊涂,这就更难了。”但是先生还进一步的指出:“什么叫小人儒?书读得很好,文章写得很好,学理也讲得很好。但除了读书以外,把天下国家交给他,就出大问题,这就是所谓书呆子,小人儒。所以处理国家天下大事,不但要才德学三者兼备,还要有真正的社会体验,如果毫无经验,只懂得书本上那一套,拿出来是行不通的;不知道天下事的现实情状就行不通。”糊不糊涂是大学问呀!
六、要能以直报怨。“什么是‘以直报怨’呢?你打我一记耳光,我不打你一拳,但吐你一口唾沫,不过分吧!总可以吧?因为你打我,我实在生气。至少,你骂了我,我可以不恨你,但我不理你,这总可以吧?这就是‘以直报怨’的道理。孔子一直是这个主张。‘以德报怨’是老子的思想,后世也把它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就是说,你对我不起,我不恨你,不报复你,反而对你好,乃至把你感化了。孔子‘以直报怨’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墨子思想以及侠义思想,有相同看法,都主张‘直’。所以中国侠义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普遍流传于民间,所谓‘睚眦必报’,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是由这种精神演变而来。”但是绝不能“‘匿怨而友其人’,明明对人有仇怨,可是不把仇怨表示出来,暗暗放在心里,还去和所怨恨的人故意周旋,像这样 的人,他的行径就太不对,用心也太奸险了。”如果如此岂不就是伪君子!
七、要能久而敬之。“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晏子)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我们都有朋友,但全始全终的很少,所以古人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到处点头都是朋友,但不相干。晏子对朋友能全始全终,‘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对人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越敬重;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个字——‘久而敬之’。”“讲到这里,我们想到中国人的夫妇之间,永远保持谈恋爱时的态度——相敬如宾,感情一定好。不但夫妇如此,朋友也如此。扩而大之,长官对于部下,部下对于长官,也是这个道理。”对人是如此,对神也要如此。“我们现在活着都是人道——‘人道迩’,政治、教育、经济、军事、社会都是人道的事,不要以鬼神为主,所以敬鬼神而远之,是敬而远之,不是不信。”也就是说,可以不信宗教但不可不敬。“孔子绝不迷信,‘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知。”不轻视就是儒家“敬其事”思想。
八、要有操守修养。“我们所讲的‘不迁怒,不贰过’,只是其中的一小点。如果认真地研究起来,这两句话是概括了全部历史哲学,也概括了人类的行为哲学。人若真能修养到‘不迁怒,不贰过’,那是太不容易了。所以孔子再三赞叹颜回,是有他的道理。” 其一,“譬如我们说‘怨天尤人’,就是迁怒的一例。一个人到了困难的时候怨天,这是普通的事......我们看到历史上,有些人做了历史的大罪人,就由于迁怒。有的因为对某一个人不满意,乃至把整个国家拿来赌气赌掉了。不迁怒真是太难的事。”其二,“不贰过”。所谓贰过,第一次犯了过错,第二次又犯。“等于我们抽烟一样,这次抽了,下决心,下次再不要抽,可是到时候又抽起来了。再犯同样的过错,这就是“贰过”。孔子说只有颜回才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人们真能做到如此,不是圣人,也算是个贤人了。”至于“不贰过”这层修养,比起“不迁怒”的操守,那是更深一层的功夫了。真是难得呀!
九、要能知人之明。孔子对其弟子都有知人之明的评价。“在学问上讲,一个从政的人,对于这三种人的才具都需要。第一(是子贡太通达)性情要养得通达,胸襟不可那么狭隘,不要有一点事就想不开,一句话就放不开,否则成就就太有限了。其次(是有军事统帅之才的子路)要处事果决、刚毅,下了决心,又能坚定不移,才不会受环境的影响。第三(是冉求才子)要多艺,样样都知道。”但是孔夫子也有看错的时候。“游这个学生来看他,孔子的第一句话,就问他在地方上发掘到人才没有。因为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人才。所以孔子第一句话就问这个问题。子游说:‘有个澹台灭明。’号子羽,比孔子少三十九岁,相貌很难看。中国人常用孔子一句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便是指此公的故事。在这以前他曾见过孔子,我们这位老夫子,这天不知道什么事情心情不好,看见这个年轻人怪难看的样子,并不太注意他,这位年轻人没有好久就走了。不过他还是愿意做孔子的学生,学问非常好,后来成为不得了的人物。历史上记载:在南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名动诸侯。他到哪里,各国元首都欢迎他。而且他还带有点英豪侠气。子游在武城发现了,又介绍给孔子。所以孔子后来感叹‘人不可以貌相’,以外形去判定一个人才,往往会有失误。孔子自己承认错了。错了就错了,孔子非常勇于认错。”真诚之心自明。
十、要能功成身退。“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哪一个敢走在最后面?就是平常走夜路,胆小的也先跑了,怕后面有鬼。打败仗比这还可怕。孟之反则不同。‘奔而殿’,叫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他自己一个人挡在后面。‘殿’便是最后的意思。‘将入门’这句,是说孟之反由前方撤退,快要进到自己的城门时,‘策其马曰’,他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超到队伍的前面去。然后告诉大家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他说,不是我胆子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这匹马跑不动,真是要命啊!孔子认为像孟之反修养到这种程度,真是了不起。这一节,我们有两点要了解。第一点,历史上每一战争下来,争功争得很厉害,同事往往因此变成仇人、冤家。尤其在清朝时候,有些人夺取了功劳,还把过错推给别人。因此引起内部的不平。太平天国的失败,就是由诸将争功所致。第二点,由此可知鲁国当时国内的人事问题太复杂,但孟之反的修养非常高,怕引起同事之间的摩擦,不但不自己表功,而且还自谦以免除同事之间彼此的嫉妒。”真是高明!
十一、要能文质彬彬。“‘质’是朴素的本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文化。”“所以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则流于落后、野蛮。‘文胜质则史’,如果是文化进步的社会,文化知识掩饰了人的本质,好不好呢?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还是不对。文如胜过质,没有保持人的本质,‘则史’这个‘史’,如果当作历史的史来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我们要拿历史来对证:中外历史都是一样,一个国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后,国势一定渐渐衰弱,而艺术文化,却特别发达。艺术文化特别发达的时代,也就是人类社会趋向衰落的时候。如罗马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歌舞等等随之渐渐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国运即转衰微了。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样要均衡的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讲到质与文以后,孔子说,人生来的天性,原是直道而行,是率直的。说到这里就很妙了,人喜欢讲直,站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尽管很坏的人,但也喜欢他的朋友很老实,不但老实人喜欢老实人,连坏人也欢喜老实人,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到,人应该作哪一种人才对。人都喜欢别人直——诚实,即使他自己不诚实,至少对于老实人,肯上他当的,还是喜欢。从教育上看,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教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可是人做到了没有?不可能。”因为,“人慢慢长大了,经验慢慢多了,就‘罔’了。这个‘罔’字做什么解释呢?平常用到迷惘的惘,在旁边多了一个竖心旁。罔字的意义,代表了虚伪、空洞。‘罔之生也’,一个人虚虚假假地过一辈子。虚伪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纵然有时会有些好际遇也是侥幸意外免去了祸患,并非必然。必然是不好的结局。这两句话是说人天生是率直的,年龄越大,经验越多就越近乎罔。以虚伪的手段处世觉得蛮好的,但是结果一定不会好,纵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万分之一的事,这种赌博性的行为,危险太大,是不划算的。”有的人真的就是“装”了一辈子呀!!真是悲惨之极!!
十二、要能分人说话。“这是说人的智慧不能平齐,姑且把它分作上、中、下三等的差别。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方面,教导方面,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点的要求。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他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这在历史上可以举很多的事例来说明的。凡当过老师的,作过领导人的,都能体会孔子这一段话是绝对正确的。”是否也可以说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哪?!
十三、要能如水如山。“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套用庄子的口吻来说,‘知者乐水’,那么鳗鱼、泥鳅、黄鱼、乌龟都喜欢水,它是聪明的吗?‘仁者乐山’,那么猴子、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释的。”先生别裁的好!又是颠覆性的别裁!
十四、绝不被人左右。“一个作学问成为君子的人,并不是一个笨蛋,必须要晓得应变。孔子力赞《周易》,而《周易》的道理,便有‘适变’、‘随时’这两个要点。要懂得时代,适合于时代。但自己要站在中间,顺应这个变,有中心主张、中心思想。他在这里说一个君子之人‘可逝也,可以放弃自己的终身,但‘不可陷也’,绝不受人家的包围、困扰,落入陷阱之中。比如说抛弃了一切,甚至抛弃了这个社会环境,抛弃了一生的功名富贵,绝不受困扰。如果说没办法,受了环境的困扰,陷进去了,在无可奈何下而拿了功名富贵,然后自说清高,那对不住,这是没有骨气,不是君子。有骨气的作法是自我牺牲,不受困扰。‘可欺也,不可罔也。’当面来欺骗可以,愿意接受这个欺骗,这是仁慈。但如果糊涂、将就,自己根本不知道,这是不可以的。所以孔子是说,你问的哪有这个道理?归纳起来的意思,人一定要仁义道德。这是孔子所标榜的,也就是他的学问中心,要有中心思想,中心路线。如果这个中心思想行不通,只要认为对了,乃至于被时代遗弃了都可以,可是如果被现实所陷没了,那是不应该的。”绝不向现实低头!绝不!!
公冶长、雍也两篇就浅思到此吧!孔子讲的真好,先生别裁的更好,使我仿佛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