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新古典主义诗歌评论(7,8)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评论与鉴赏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魏晋风度

澳洲彩虹鹦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6/08
文章: 354

积分: 1365


文章时间: 2006-11-26 周日, 下午3:16    标题: [原创]新古典主义诗歌评论(7,8) 引用回复

新古典主义诗歌评论(7)

魏晋风度


大自然皆美,人乃以己恶而恶之.

--题记


写下这句话,乃是因为有读者看了前面的评论之后,质疑道:美学到底和"新古典"有何关系?答:其实我们一睁开眼就能看见"美学",例如看见泥土,我们可以说它散发着某种"芬芳",这就是美学.更何况没有泥土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所以,美学当然和"新古典"有些关系.


梅花鹿的故事

魏晋风度

美丽姑娘/在悬崖/站成天边的爱情/回头时/走进阴冷一幅画


说到梅花鹿,在华夏文化里有两个极为典型而又大相径庭的典型形象.在海南黎族,有"鹿回头"的关于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从而获得爱情的美丽传说,讲述了素爱动物的青年阿榔和他救护过的梅花鹿所变少女阿槟的爱情故事,这也是槟榔的来历.有趣的是,当发生猎人不得已要打梅花鹿并将它追到天涯这样的矛盾时,黎族选择了让梅花鹿变少女从而获得了爱情的大团圆结局.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发生矛盾时所做的"中庸"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是很令人感到温暖的,所以这美丽的传说千百年来感染着无数后人.

但当梅花鹿进入汉文化并成为更典型的文化形象的时候,发生了极端的变化."鹿"者,"禄"也.所以,也是千百年以来,人们一边逐鹿(禄)中原,一边逐鹿(禄)而不得躲进鹿的森林超脱现实而恨恨然寄情山水.这也是矛盾.所以,当圣人大喊"中庸"的时候,秦军正在战场上抢人头;当我们高喊"人心不古"的时候,其实已经"古"到战国古墓里去了.--矛盾的终极,乃是梅花鹿走进文化人达官贵人中堂上悬挂的画里成为文化.而这样的文化对自然的关注是被动而带有对现实的冷漠的.鲁迅曰:专制令人冷嘲.而悬挂鹿(禄)这样的人与自然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嘲".因此,在我们提到"古典"这一文化底蕴的时候,是很有些文化的尴尬和无奈的.而这样的"冷",在现代诗歌作品里恐怕也极其容易找到,这是"冷"的延续.主动地关注自然的人格和作品,很让人联想到谢灵运和徐霞客,他们似乎和庄子遥相呼应,然在中国文化整体之中,他们的温情似乎已然如萤火.当唐朝寒山"远渡重洋"而成为美国嬉皮士的开山鼻祖的时候,中西文化在"冷"这一点上发生了融洽的沟通,由此我们也可知,"冷气质"不独中国传统文化有之,实则贯穿人类文明.这种"冷"走到极致,则我们大可在现代人的杀鲸动作和染红的海水的"热"里去寻觅.


昙花(1)

魏晋风度


染五彩石
女娲缝补 天上的云霞
她的情人 替她摘花
粗心的男人 没有发现
女娲的裙幅
早被玫瑰的刺 悄悄扯下
藏进石缝 梦幻了自己
玫瑰 请路过的神农
给裙子改了乳名 昙花


当我屏息于昙花那逼人的美丽的时候,我感到只能用女娲这样美丽动人的神话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表达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所以,所谓"昙花一现",正是"大自然皆美,人乃以己恶而恶之"也.正因如此,当有读者认为<昙花(1)>是现代爱情诗的时候,我感到很温馨的人性化的愉悦.


图文作品http://xz.netsh.com/bbs/801018/html/tree_16502714.html





新古典主义诗歌评论(

魏晋风度


   美者,心也.

--题记


我们的历史造就了我们的文化.极权的阴冷浇灭了一代又一代心的"热情",冷透的心写出了冰冷的文字,反过来构造出冷的文化冷的文学.火热如嵇康阮籍者,或走向刑场,或"口不臧否人物"(“穷途之哭”是“热”,"口不臧否人物"则“冷”).遥远的古希腊,虽极早就发端了科学民主体育精神,然而王宫里贵妇人裸体而沐浴却不避奴隶.在这里,"众人"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只能称"众奴".在宫廷贵妇人的眼里,奴隶乃非人,既然"非人",则连"非礼"的资格也无,所以大可不必担心贞洁被玷污.这时候,又何尝没有与民主并驾齐驱的意识与体制的冷?

由是观,文化背景导致文学走向"冷",似乎才是问题的要害所在,这也是今日诗歌最大的无奈的弊端之一.传统文化所不可避免地带来的情感的冷漠,已经注入文化的血脉,现实加剧了这种"血液"的循环,这是感性的冷.在感性之上的理性,倘若也走向"冷",也可成为"非理性",这正如人类使用理性的技术去非理性地开发自然一样.就诗歌本身而论,理性控制下的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的"冷嘲","冷处理",创作手法上"理性的无度",虽然也具备理性的特质,但却对诗歌艺术的内在品格构成伤害.

中国自古并非盛行科学引领下的技术,但却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技术化"的产物--科举.这种"冰冷的理性"体制所造就出的人和文学的品格,均为"理性的冰冷".所以,当我们勾画出这一轨迹的时候,大可发现,从王维非科举而状元直达科举的近末端范进,人格的鲜活渐去而呈僵死的阴冷.

就诗歌技术本身而言,如非滥用,它并不是现代诗歌业已沉沦的根本因素.正如科技的发展逼迫出了西方抽象艺术,诗歌"技术"也不能危害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危害诗歌艺术性的惟有人心,而人心是现实的逼迫.因此,这里我们自然就走向了诗歌的创造者--诗人本身.

就内质而言,诗歌艺术所应该体现的是社会的良知,是"善",是人性之最美--"本真",由此才能诞生"真"的艺术.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这也就要求诗人除理应具备文化文学艺术的修养之外,更要有"本真"之心,他是忧患而不为"污染"所动的,他守候“最后的良知”,是"纯粹的人".
_________________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魏晋风度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评论与鉴赏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