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边地风光足醉人,
傣家情调几销魂;
喜看窗口孔雀舞,
江畔笔影录波纹。
德宏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云贵高原西部边缘,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地势北高南低。境内群山耸峙,密林覆盖,郁郁葱葱,瑞丽江、大盈江两条水系穿行于山坝之间,大盈江、瑞丽江、怒江及芒市河、南宛河横贯境内。德宏州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简称。德宏一词是傣语译音,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自古就是我国的西南门户,边陲的一块宝地,也是古代通往东南亚各国 "西南丝道"的重要通道。这里坝子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正如一首傣族歌曲所称颂的那样: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金孔雀的故乡。
芒市
“芒市”意即“黎明之城”,相传释迦牟尼传教来到这里时,雄鸡啼鸣,晨曦映照在这翠绿的坝子上,便取名“勐焕”(黎明的城市)。芒市是德宏州州府所在地,也是潞西县的县城所在地。唐、宋、元、明、清五朝都以芒市(施)为地域名称,民国二十三年(1934)才改称潞西,解放以后,人们仍按习惯称潞西为芒市,许多人到了芒市不知道潞西。但在民航的站点上,人们却又只知道潞西,找不到芒市。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怒江,经九曲十八湾流到这里,从潞西东南部边境流入缅甸,成为中国与缅甸的国界江。“潞西”由此得名,意思是怒江以西的地方。两千四百多年前,潞西傣族先民已在这里形成部落,得天独厚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林水资源,加上人们的勤耕苦作,赢得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成为声振四方的“部落勐”(部落国),被称为“勐巴娜西”(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
在芒市我们先去芒市一小参观古迹“树包塔”。人们常说藤缠树,然而在芒市就出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树塔相缠的自然奇观。据傣文史料记载,因为经历多次战乱都没有为敌手攻破,芒市被视
为铁城,清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芒市第十七世土司放愈著为纪念胜利而修建此塔。塔以砖石砌成,高约十余米,呈八角形,神龛内竖着佛像。在后来的日子里,砖砌的塔身慢慢出现了
裂缝,缝中渐渐积满了尘土,鸟儿又把榕树种子带到了塔缝中。雨露滋润,日月催春,种子渐渐长成了小榕树,生成了塔包树的景象。经历了200多年风雨历程,小榕树终于长成了高达30余米,树冠覆盖近1000平方米的老榕树。大树把它的须根向塔底大地蔓延,紧紧地缠住塔身,愈包愈紧,结成了一个坚强的实体。塔包着树,树包着塔,,塔就是树,树也就是塔,塔树浑然一体的天下奇观招引了无数观光客。1985年古塔重修时,外面加砌了八角型水泥平台,将塔和树镶在其中,加深了塔在树中树在塔中的天然效果。周边增修了4座圆锥型小塔分布塔的四周,并塑了4座傣语称为“拉嘎”的神兽蹲跨塔台四方,作为塔和树的守护神,浓重的神话色彩,将树包塔衬托得更加神奇和美丽。
而后又去民族文化宫参观周恩来纪念馆——为纪念周总理1954年访缅归来第一次到德宏的一座塔式建筑,建筑风格以傣族建筑为基调,融入了缅式建筑的特点。亭高27米,基座为四面八方形,大理石栏杆,设有20个门户,金黄色的多层次重檐层面,28只陶瓷金孔雀错落有致的装饰在飞檐上。建筑相当有特色,且又位于傣族、景颇族举行“目脑纵歌”民间歌会的场所,民族团结的亲情自然不同寻常了。纪念馆里建有周恩来总理纪念亭,还有当年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努亲手种下的缅桂花树,睹树思人,总理的音容笑貌仿佛浮现眼前。
畹町
由芒市出发去瑞丽,首先到达我国最早的开放口岸——畹町。畹町是全国唯一的镇级市,人口只一万多,但因其是传统的出入境口岸和金三角的冲要而驰名中外。“畹町”系傣语音译,意为“太阳当顶”的地方,据说因佛祖来到畹町正是中午时分而得名(同样的原因,瑞丽是“晚霞”的意思)。它与缅甸隔河相邻,河对岸就是缅甸的九谷镇,两国鸡犬之声相闻,边民自由往来,另外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商人也云集畹町,使畹町成了各国物资的集散地。我们知道畹町,最早是从艾芜、沈从文的小说中读到的,作家笔下的畹町是一个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畸形繁华的边陲小镇,毒贩、娼妓和军火走私等旧社会的丑陋都在这里浓缩、猖獗,山山水水都隐藏着神秘和诡谲。而今亲身到边城一走,却是一样的山明水彻,一样的宁静祥和,原来这就是畹町!岁月荡涤了旧社会的污垢,今日的边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九谷桥位于市区南缘的畹町河上,桥高9米,宽5米,长20米,如果不是桥两端分别飘扬着的中缅两国国旗,不是偶尔走动巡查的中缅两国的边防战士,以及桥正中立着的那块“中缅国界,禁止跨越”的界牌,这座桥就真的毫无特异之处。但是,这座看似普通的小桥,却是中缅两国的国门桥,它既是中缅两国的界河桥,也是滇缅公路出入国境的口岸桥,而且是那声名远扬的“一桥两国”旅游景点——中缅两国以畹町河中线为界,隔河而治:河这边,是我们的国土,河对岸,却已经是缅甸九谷镇。半个多世纪以前,九谷桥只是由两根并排的木头组成的简易桥,走上去一颠一晃,令人提心吊胆。1938年滇缅公路开通后,重修了一座石拱桥。抗日战争期间,几十万中国远征军和盟国援助中国抗战的军火物资都是经过这座石拱桥源源不断地送向缅甸。九谷桥毁于抗日战火,直到1946年才重建钢架桥。九谷桥是中缅友谊的桥梁,九谷桥承载着深厚的“胞波”情谊。特别是1956年12月15日,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陪同缅甸总理吴巴瑞等贵宾步行从九谷桥入境,到芒市参加两国边民联欢的盛会,更把这种山水相依、唇齿相连的深情厚谊推向了高峰。
芒令:独木成林
离开畹町继续往南走,320国道边有一个寨子叫芒令。芒令寨的出名全凭一棵树,一棵高大挺拔、盘根错节的大榕树。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榕树比比皆是。有资料说,德宏境内的大榕树树龄超过100岁的多达600多棵,芒令寨这棵大榕树树龄虽然长达500余年,但在德宏州内仅排名老五。芒令大榕树的魅力全在于“独树成林”。路边那一片绿油油的树林,密密层层的树干象篱笆一样紧紧依傍,茂密的枝条托起成片的绿荫,绿荫丛中伸出了无数个紫红色的枝条,似柳枝般地轻舞飞扬。树林并不算大,但却是充满了春光——郁郁葱葱的一望无际,全是那棵老榕树生生不息的繁衍和舒展。当我们仔细端详的时候,林边的“独木成林”景点牌却告诉我们,其实这只是一棵树,一棵在云南极平常、极普通的大榕树。
榕树在德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山坝间、村寨里、道路旁都有种植,普通得没法再普通要么独树成林,要么榕树相连成片。当地的人们却对榕树十分尊崇,从来只种不砍。榕树被视为“神树”,原因还在于她特殊的繁衍方式和顽强的生命力。别看榕树长得并不高大,但它却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那些从树上垂下来的“枝条”其实并不是枝条,它是榕树的气生根。这气根虽然不长叶,却能在空气中呼吸成长,气根不断地往下长,一旦碰到泥土,它就会着地生根,长出一棵“新生”的榕树。榕树每年都长出好多气根从树枝上往下伸,一些气根折断了,一些气根却钻入了土中,又开始生根长出一棵棵新生的树干,树干上又长出数不尽的气根。循环往复,天长日久就成了一片森林。将信将疑地听完介绍,忍不住钻进“林”中留神找一找“新生”的奇迹。也许是成林时间还不太长,从树干的粗细、枝条的走向,终于找到它的“祖宗”所在。
生命的特色在于繁衍,没有繁衍的生命只能昙花一现,不管她曾经有过怎样的绚丽灿烂,怎样的美妙神奇,因为没有繁衍,终究都成了存放在书册中的枯燥文字。生命的传承自有许多奥秘,榕树的独木成林却使人想得更多。落地生根固然值得称道,但纤细的气根竟能在随风飘荡中找到合适的落脚点,不能不使人钦佩她的执着和机敏。推之于人,不也可以减少许多“生不逢时”的感慨么?
瑞丽
瑞丽地处德宏州的西南部,面积894平方公里,人口18万。美丽的瑞丽江在境内缓缓流过,瑞丽因江得名,含有吉祥、美丽的寓意,人称“孔雀彩屏上的瓴羽”。傣语称瑞丽叫“勐卯”,意为雾蒙蒙的坝子,因此瑞丽又称为雾城。早在3000多年前瑞丽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汉前属古哀牢地,南北朝时傣族先民根仑、根兰建立了部落组织。约于7世纪初建立了疆域宽广,东到西双版纳,南到缅八莫的“勐卯国”,史称“果占壁”王朝。元属金齿安抚司和麓川路。明清置励卯安抚司直至民国。至今瑞丽市城西北的励卯镇仍残留着当年古励卯国雄伟的城墙遗迹。
瑞丽最著名的是她那迷人的南亚热带风景、动人的傣乡民族风情和有趣的边寨情趣。瑞丽江发源于云南腾冲县境内高黎贡山西侧的分水岭,上游称龙川江,至潞西遮放汇入芒市河后始称瑞丽江。瑞丽江在傣语里叫“南卯江”,因为流经勐卯镇,所以又叫勐卯江。诗人用“瑞丽江,美丽的江,满天红霞醉倒在江面上,一江碧水浸绿了凤尾竹的衣裳。你用悠悠情丝,牵来朝霞夕阳,激起五彩的水花,荡出七彩的波浪。”“美丽的瑞丽江上,渔火摇动,美丽的瑞丽江畔,月色朦胧,悠悠的江水好像流淌的梦”这样动人的诗句描摹瑞丽江的气质和风韵,让人感受那如梦似幻的憧憬和思慕。瑞丽江宽100-200米,它在瑞丽境内虽然只有53公里,却拥有三段不同的自然景观:遮放段属平坝河流,两岸平畴沃野,一派边疆田园风光;畹町段却来了个大变脸,成了峡谷河流,一侧是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另一侧却是千姿百态的溶岩奇观;到了瑞丽,瑞丽江成了中缅两国的界河,“一个坝子,两个国家”,江畔山青水秀,竹茂林幽,风光十分秀丽迷人。山坡上耸立着挺拔刚劲、满树火红的攀枝花,平坝里到处是高大的仙人掌、碧绿的麻桑蒲,遮荫闭日的大青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还有大片大片的香蕉林,一幢幢干栏式的傣家小竹楼点缀在凤尾竹林深处。寨子里家家的竹楼都是用仙人掌或绿竹篱围隔开来,既独立成院又不相互隔绝。几乎每个寨子都有一座傣族人称为“奘房”的小型寺院。寨子四周流水潺潺,稻麦金黄,或秧苗青青,胶林遍野,风光如诗如画。
瑞丽是一个只有十八万人左右的小城市,少数民族比例高踞60%以上,而且绝大部分是傣族,在瑞丽居住的多数是傣族的水傣。据导游介绍,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其服饰具有“衣无领、帽无顶、腰无带、鞋无帮、裤无裆”的特点。按居住地区和生活习俗,傣族又分为旱傣、水傣、花腰傣三个分支。水傣一般指瑞丽、畹町等沿瑞丽江居住的“傣德”, 有名无姓;旱傣泛指潞西、梁河等其余地区的“傣勒”,可与汉族通婚,有姓有名;花腰傣则居住在澜沧江畔,以花带束腰而得名,也是有名无姓。水傣的装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彩色筒裙、齐胸短衣,头插鲜花。而旱傣的装束稍微朴素一些,特别是已婚妇女,一般都是黑色筒裙,黑色包头或白毛巾包头。与版纳傣族最为明显的是德宏傣族多穿大襟上衣,而版纳傣族多穿对襟上衣。由于德宏地区比版纳的气温略低,冬季的傣家女子还喜欢在民族上衣的外面罩上一件小西装,很象化了装等着上台就脱外套的女演员,让人看了别有一种情趣。傣族习俗男尊女卑,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只有当过和尚的男人才是有文化、有地位的上等人。女子在16岁前不干活,读书唱歌跳舞,成人后则承担家务农活,里外忙个不停,地位却又十分低下,连当了尼姑也不准还俗,傣家把妇女地位的这种变异戏称为“从将军到奴隶”,诙谐之中透露出深沉的凄楚和无奈。
瑞丽市三面与缅甸相邻,国境线长达140多公里。在瑞丽坝,中方有瑞丽市,缅方有木姐、南坎二镇,“一个坝子,两个国家,三面接壤”,独特的地貌抒写出国境的犬牙交叉,没有一条直线能划清两国的疆界。山水相连,田畴交错,村寨相依。许多寨子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寨两国、一井两国、一房两国,据说还有一户人家横跨国境线上,界碑就在家中后院,“出国” 就在跨越几步的希臾间。当然,象我们这种持边境通行证的人是不能随便逾越这几步的,而对于边民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国境线,他们本来就是一个寨子的乡亲嘛,甚至本来就是一座竹楼的邻居,哪里有什么边境线拦得住“这边”和“那边”?
历代帝王好大喜功,开疆拓土,屡起边衅,“泽国江山入画图”,“一将功成万骨枯”。皇帝是高兴了,却苦了边疆的百姓。兴许是“天高皇帝远”,兴许是“民声哀远长”,老百姓不理会皇帝的宏图大略,向往的只是边境安宁,安居乐业。两国边民走的是同一条路,饮的都是瑞丽江的水,鸡犬之声相闻,田园屋宇在望,通婚互市,友好往来,胞波情谊,源远流长。距瑞丽市区30公里的地方,有个弄岛,其实叫岛不是岛,在傣语中是“青苔水塘”的意思。界碑的中方一侧建造了一个很美的雕塑:一个肩担水桶的傣家少女和一位头顶水罐、身背婴儿的的缅甸少妇在井边拉起了家常,那分亲切,那种和谐,象征着友谊、和平和安宁,还原着陈毅元帅《赠缅甸友人》诗的意境:“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姐告是瑞丽的国家级口岸,位于上海到瑞丽的320国道的终点。路边立着一块高大的石匾,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天涯地角”四个大字。石匾两旁,各有一个一人多高的金色麒麟拱卫着,煞是威严。“天涯地角”的斜前方,就是国门瑞丽口岸。从这里就可以望见对面缅甸的“金皇宫”和街道上骑着中国摩托飞奔的男男女女——那就是缅甸掸邦西北部的边境重镇木姐市。
在姐告边境贸易区东北面,有一条以国界碑81号至82号为中轴线,长400米、宽40米的中缅友谊街。中缅友谊街同深圳的中英街不同,它不是一路中分而是以路为界,界碑在公路之南,缅方的边关自然也在路南,当地居民可以互相往来,但商店都在中方,旅游者并无必要去对方。街的北侧是几排典型的缅甸式建筑铺面,砖木结构,框架全部是珍贵的柚木,屋顶像太阳帽,覆盖镀锌铁皮波形瓦,房屋上部为白色(称白象街),下部为柔和的蓝色,来自缅甸各地的上百家商人在这里经营。街的南面则耸立着傣、景颇等民族形式的中国建筑。商铺里摆满了来自东南亚各国的珠宝玉石、金银首饰、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可以直接用人民币、缅币或美元购货。刚开放边贸时,主要的商品是来自缅甸的木制品和宝石,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的发展,边贸商品多数来自中国国内,即使是宝石,也是从缅甸购进玉石矿,在国内(也就是在瑞丽)进行加工后出售或出口。
在中缅街买珠宝无疑是一桩趣事。在云南,商家总为买宝石的顾客举行速成式的培训,安排从开剖矿石到玉石加工的参观。既见识了珠光宝气,又增长了鉴赏能力,可见用心良苦。但是珠宝的鉴赏能力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而讨价还价更是做生意的技巧。凭着刚刚学到的“几滴醋”岂能应付商家的诡谲?有的教你用宝石划玻璃鉴别它的硬度,有的甚至教你用火烧缠在玉镯上的头发丝,检验玉性的润凉。这些技巧,有的还有一点道理,有的完全是胡说八道,目的还是让你找不着北。至于玉价,“黄金有价玉无价”这句俗语几乎成了漫天开价的理论根据,让你开口不得。“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避让商家的“斩”招还是另有章法,最有效的还是靠一颗“平常心”。旅游到边境,买一点异国的工艺品,无非是一种留念,看得顺眼就是好。常言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并”,所费区区,怎么能得到足以暴富发财的稀世珍宝?除非天下的玉工都瞎了眼。至于开价,不妨耍一招“欲擒故纵”:“漫不经心”地观赏,“不屑一顾”地放下,老板开了价,不用还价就“bye bye”。买玉的人不会很多,当你再次出现,老板一定会缠上你。那就开个一成价,不消二三个回合,定会满意而归。开价一万二千元的玉镯有时一千元也能成交,怪吧? |
|
|
返回顶端 |
|
 |
云樵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5362 来自: 中国福建 积分: 21757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