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走马滇西南之二 西山龙门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文章时间: 2006-11-11 周六, 下午8:51    标题: [原创]走马滇西南之二 西山龙门 引用回复

卧佛身化睡美人,满腔热泪洒红尘。
海枯石烂情无尽,天长地久恨未泯。
色相如来观自在,慈悲未必免沉沦。
滇池万顷杨枝水,一送秋波一怆神。
——邓拓:《西山赞》

西山位于位于滇池西岸,距昆明城区约15公里。西山又称碧鸡山,由碧鸡山、华亭山、右华山、罗汉山、柱枋山等峰组成,最高的罗汉峰海拔2500米。峰峦起伏,嵯峨绵延40公里,林木苍翠、百鸟争鸣,涧壑流泉、云蒸霞蔚,绿树丛中点缀着元、明、清各代修建的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等殿阁,更使西山平添许多幽趣和清韵。明代文人杨慎在《云南山川志》中赞美西山“苍岩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陈毅元帅也曾题赞美:“昆明城,三月三,要西山。华亭怪,太华寒,龙门险,滇池宽。叹浩渺,嘉空阔,赞大观”。
从昆明去西山,沿着双车道高等级公路向郊外直驰,远远地就望见西山群峰似一位青丝散垂滇池的妙龄少女仰卧在云水之间,向导指点,西山龙门就位于睡美人的头部,所以此山习称“西山睡美人”,难怪昆明的特产和工业产品多以“睡美人”为名。

华亭寺

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爬坡,枝繁叶茂的桉树夹路相迎,扑面送来一阵阵清新的芬芳。华亭寺便是西山之行的第一个景点。华亭寺座落在山腰林荫处,后倚危峰,前临洱海,左枕太华,海拔2034米,始建于1320年。故址原为宋大理国鄯阐匡国侯高智升的宅院,松竹夹道,浓荫蔽天,琉璃台阁,树梢隐现,“霄云霭霭,壮如华盖”,便以“华亭”为名。寺院最早为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高僧元峰曾在此结茅传经,首建大光明殿,称圆觉寺。明正统六年(1441年)明英宗敕赐该寺为华亭寺。
华亭寺是昆明地区现存的最大一座寺庙。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楼、撞钟楼、雨花台、放生池等古建筑。山门是一座高大雄峻的三层中式殿阁,飞檐翘角,与苍劲的古树比肩。门前一副黄底黑字楹联先声夺人:“绕山千章松苍竹翠,出门一笑海阔天空”,令人尘心如洗。进得山门,走过一个L型转角就到了韦陀殿,殿前一泓清水,池上雕栏“涌莲”石桥。池边广植林木,罗汉松、银杏苍劲挺拔,红梅、茶花、山玉兰绚丽烂熳,苏藤紫萝妩媚绻缱,石雕的佛门瑞兽青狮白象悠游其下,使华亭寺的放生池别具一种祥和的品格
天王殿大门口,挂有明代谪居云南的四川新都状元杨慎撰写的的名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柱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深摹细刻出华亭寺的安详静谧。天王殿两侧塑有“戢风、戢调、戢雨、戢顺”四大天王和哼哈二将,与众不同的是,韦陀殿正殿迎客的不是能容世间难容诸事、嬉皮笑脸的弥勒佛,妙端庄严的唐三藏稳坐其上,殿堂上平添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而背后又是威武的护法韦陀。
大雄宝殿基本同江南佛寺雷同,正中供奉着三世佛,释加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佛高1丈6尺。两侧壁上塑一堂五百罗汉,千姿百态,意趣横生。但三尊主佛的背后不是通常所见的三十三层天,除了供奉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居中却供着披发仙人、观音和文昌帝君,可见儒、释、道三教合一原是南诏佛教的特色。大雄宝殿后面新建了雨花台——藏经楼。整个华亭寺与其说是一座庙宇,不如说是一座花园,香烟缭绕更使人飘飘欲仙,寺内无数有趣的楹联更把这种气氛推向了高潮:“南浦绿波,西山爽气;春风落日,秋水长天”说的是景色,“问花笑谁?听鸟说甚?”拟的是感触,“收起闲愁,且听大海潮音,与竹韵松声互答;涵来妙相,试看中天日影,映山光水色皆空”摹的是心情,而“尘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何所有,半是青松半白云”更是带着巨大惊叹号的感慨。

龙门

出华亭寺,去三清阁。三清阁是一组九层、十二殿阁、一牌坊的古建筑群,原是元代梁王修建的避暑行宫,明代扩建为海涌寺,清时改为道观。灵官殿、玄帝殿、玉皇阁、三清阁、纯阳楼、张仙祠、真武宫诸胜如空中楼阁屹立在悬崖峭壁间。笔陡的罗汉崖上接云天,下临滇池,松柏苍天,层层殿阁沿山岩而建,寺前白云飞,脚底碧水流,分外的雄伟壮观,分外的险峻瑰丽。有人用“屋在天边住,人从壁上来。侧身一回顾,妙镜豁然开”的诗句形容三清阁寺观位置的高险。“飞云阁”也有联描绘联:“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廓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九秋临绝顶,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从公路到“三清境”石坊,要上七十二道台阶,象徵72地煞星。盘山而上,路渐险峻。 “三清境”石坊的正面额曰:“罗汉崖”。这“罗汉崖”指的是突出的怪石就像罗汉的脸。坊的背面曰:“三清境”。三清境者,三清天也,是道教三十六天中仅次于大罗天的最高境界,三清内供奉着太上天君、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位道家祖师。过坊来到“灵官殿”,里面塑有道家的护法神灵官,名叫王善,宋朝人。相传因他为人正直,主持公道,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是天上人间的“纠察”。阁右有“孝牛泉”,上供一白色神牛,泉眼不大,泉水清凉,终年不涸。相传明代道士赵炼在此隐居,“苦无水,以牛载汲,垂二十余年矣,一日牛忽死,其处即陷为井,水味殊甘洌,虽盛暑不竭”,孝牛之忠于职守一至于金石为开,难怪顶礼膜拜者甚众。
由灵宫殿西行,沿象征36天罡的36级台阶直上。山路更加崎岖,石阶更加狭小,有的地方仅容一人通行,上下相逢必侧身避让。脚踩峭壁上凿出的石磴,穿过一个接一个小山洞接成的狭小通道,免不了气喘吁吁。但一路的石磴、石级、石殿、石柱、石象、石刻,触目皆石,浑然一体,自有一种如入神仙洞府的新鲜和奇妙。到了“别有洞天”“凤凰岩”,便是“豁然开朗处”。凤凰岩上凿有一上一下两个石室,下面的石室有石桌,正壁嵌有“题滇池饯别图”等诗碑六方,刻有彩凤印图,祥云缭绕,彩凤飞舞,工艺精湛细密,形象优美生动。石室内外另有“云海”、“石林”、“揽 海处”、“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等摩崖石刻及联语。扶壁俯首曲折而上,穿出隧道,即到雕有观音坐像的“慈云洞”第二石室;由慈云洞顺着绝壁上的石道向南行约40米,就到达被称为西山之绝的龙门。
龙门并不高大,不过是一个雕梁画柱构筑的牌坊,但她却是登峰的险要。龙门地势高而险,壮而奇,上接云天,下临绝壁。最高处海拔2300米,高出滇池水面414米,牌坊中柱上的题联“举步维艰,要把脚跟站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正把这种雄险摹描得绘声绘色、惊心动魄。牌坊西侧有一个由整块天然岩石上精雕细刻而成的的石窟,北供文昌帝君,为主宰功名和禄位之神;南奉关圣帝君(关羽),为主宰伏魔降妖的武功之神。供奉着文武两圣,中间供着足踏鳌鱼、提斗执笔的魁星,是道教尊为主宰文章之神,又叫文曲星;两壁下刻有神骏奔驰图,天棚上刻着祥云缭绕,仙鹤双飞。一株蟠桃碧叶红果,栩栩如生。龙门之所以为龙门,一是因为登山路途艰险,有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快意,似龙之腾游长空;更因为龙门寓意“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拼搏进取,黄河鲤鱼逆水而上,跳跃龙门而乘云;人经龙门,魁星点魁,文武人才即可平步青云,出人头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百年来。有意功名者无不攀崖历险、不辞艰辛,为的是来此讨个吉利,而一些饱经宦海沉浮的则在长长的洞壁上镌刻下“长歌怀采薇”的叹息。
过龙门石坊,有石栏转护的半圆形小月台,凭栏俯视,但见百丈悬崖峭壁,有壁联云:“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却在水中央”,身临海天一色的奇境,眼前更豁然开朗:云卷云舒,万里长空但凭扶摇上下;波生涛灭,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登高望远,冷对烟霞变幻,不觉心胸开阔。云蒸霞蔚,鸥飞燕舞,尘埃为之荡涤一尽。
登高兴叹,为美景,更为那条盘旋直上西山的通天路。蜿蜒曲折,入地穿岩,崎岖山路全部在岩石上雕凿而成,何等的艰巨,何等的困难。据史书记载,清乾隆年间,当地下渔村的贫穷道士吴来清修炼苦行,为免除旧时香客攀悬索桥之危,行功积德,决定开凿石道,另辟洞天,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到乾隆六十年,整整用了14年时间菇苦含辛,千锤万凿,打开了从三清阁至慈云洞通道,又从石室到“慈云洞”这两段石道。雕刻了送子观音、香炉、佛台及骑龙驭虎的神像,又是何等的苦心,何等的毅力。后人有联赞扬:“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只圣手,尽化慈航”、“洞外云抒霞卷,海中日往月来”。后来道士杨汝兰、杨际泰父子继承了吴来清的事业,组织70多户石工,又花了22年才完成慈云洞、云华洞、龙门达天阁的全部工程,形成了集奇异与精湛为一体、蜚声海内外的一路景观。修桥铺路,历称善事,但大都是一桥一路,一亭一池,施惠一方。历时72年、如此艰巨浩大的工程,靠的却是一事一物的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的锲而不舍,那力量的源泉全在一种执着的的追求中。信仰也好,理想也罢,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一念至诚,金石为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管是济世之才,还是芸芸众生,不管是居庙堂之上,还是躬耕草野,有追求才有作为,有理想才有希望,没有理想和追求,眼前只能永远是一片迷茫。

太华寺

下山后,又在太华寺稍作休息。太华寺结构严谨,一轴线几个大殿,线条明快,两侧又都是繁花如锦。山门有联:“云气千峰出;烟霞一径通”,把太华寺隐藏于茂密参天的古杉林中,松苍竹翠,山清水秀的清幽抒写得一览无遗。而“岩韫山辉,石壁撑天成砥柱;龙吟虎啸,川波涌月转金轮”的联语则娓娓而谈太华寺的来历。太华寺是西山最古老的庙宇,因处太华山腹而得名。元大德十年,梁王请有“云南禅宗第一师”之誉的高僧玄鉴主持创建,原名佛岩寺,又名佛严寺。明洪武年间增建,改名太华寺。庙宇虽经多次修整,仍保持着元代的建筑风格。
太华寺由天王宝殿、大雄宝殿、缥缈楼、一碧万顷阁、思召堂、寰镜轩、客堂以及长廊、亭、榭等组成,层楼飞阁,气势非凡,坐山观湖,自多佳处。大雄宝殿南北两侧,各有二层殿堂。北侧旧为“思召堂。”大殿南侧,与旧思如堂相对,为映碧榭。由大殿旁曲折层叠而上,又有雄伟的缥缈楼。面对滇池,背靠太华山,视野开阔,既可近看山间云蒸霞蔚,又可远眺滇池碧波帆影。但最动人心魄的无过于一碧万顷阁,晨观初阳,朝霞旭日,碧波清粼,气象万千;入夜登楼,千门箫鼓,万家灯火,“一幅湖山来眼底,百家忧乐注心头”。风景如画,诗思似涌:“几点银帆点画本;一湖碧玉酿诗情”,更有人感慨“提起吟毫,问谁诗胆如天大;放开醉眼,若个心肠似海宽”,若情若趣,醉倒多少南来北往客!
花木繁茂是太华寺最具特色的另一大看点。寺院周围修竹茂密,古木成林,寺内名花荟萃,争奇斗艳。古茶留香,新兰吐芳,引来万紫千红。每当冬末春来,玉兰朵朵白如膏脂,山茶吐艳如火如荼,最有名者数朱砂玉兰和绿萼梅,尤为游客清赏。山门外有一株四、五人才能合抱的老银杏,古干虬枝,健壮繁茂,传说是明朝建文帝避难时隐居所栽,一段皇帝落难的故事又有多少惹人联想处?“世间多变幻,千年沧桑千年田;胸中何所有,半是青山半白云”,对非妙对,但寓意深远。费人揣摩。
在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背负青山,前俯滇池,绿树之中,是1980年移建的聂耳墓。聂耳(1912-1935),原名守信,云南玉溪人,著名的民族音乐大师。他创作的《大路歌》、《毕业歌》流传极广,《义勇军进行曲》更成为激励抗日将士奋勇向前的战歌,建国后成为国歌。故乡人民在滇池之滨用独特的葬墓造型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音乐家:聂耳墓墓地呈琴状,主体是琴盘,上有七个花台,象征七个音阶;墓道有24级石阶,象征音乐家24岁年轻的生命,墓穴正位于琴盘的发音孔上,琴盘顶端竖起七块晶莹的墨石,上面记得着郭沫若题写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墓碑。整座墓形似耸立在太华寺边的提琴,永无止息地为故乡的山山水水讴歌,激越高亢的旋律经久不息地回荡在高山峻岭、田野村寨,搏击风雨、勇敢向前的精神辉照千秋万代。

海埂民族村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民风,各具民族特色的边寨风光,自然就成为云南这个旅游大省极富竞争力的资源。民族村里建有许多民族村落,白族、傣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纷纷繁繁,不一而足。不同的村居,不同的民族建筑,不同的服饰,不同的生活习俗,进入海埂仿佛走进了苗乡彝寨,不用千里奔波就可观赏采风。进入傣族村,满目傣寨风光:椰树林边,凤凰树下,一座座颇具特色的茅顶吊脚楼,宽敞而矮小,楼分二层,底层高不过二米,是傣家坐地休息的地方;踏着矮矮的木梯上楼,傣家竹楼才是傣族人日常起居的地方,锄、耙等生产工具和常见的生活用具也放在楼上,竹楼里着地铺席就是床,二条席加一顶蚊帐就算是双人床了。在楼上,人只能盘腿蚨坐,在楼下才有低矮的凳椅,人坐下来难免要屈起两条腿。在傣村,可以看到用毛竹剖成两半接成的接引“圣水”的水槽,用木头雕成龙头的泼水楼,还有傣家独特的古色古香的、二亭夹一桥式的“风雨楼”。傣族村里最雄伟的建筑要数按10:9比例建成的曼飞龙白塔——一座式样酷似缅甸仰光大金塔的大型塔群建筑,塔群由大小九塔组成,洁白的塔身白壁无瑕,金色的塔尖直指苍穹,阳光下更见银光灿灿,炫人眼目,犹如玉笋破土而出。主塔居中,通高16米,八个小塔分列八角,通高8米多,紧紧拱卫着昂首挺立的主塔。小塔座下均建佛龛,龛内供着佛像,正南的佛龛下有一个据说是释加牟尼的脚印。曼飞龙白塔的原型在景洪县大勐笼的曼飞龙后山上,是小乘佛教的典型建筑,因为是佛教之塔,不允许复制,傣族村中的白塔只能按比例缩小。塔前的广场上,傣族村民邀请游人一起跳民族歌舞,锣鼓奏节拍,村民成行舞,女前男后,前主后客,结队盘旋,舞蹈动作不太复杂,但欢快热烈的气氛动人心弦。二圈跳完,不过七、八个动作,马上就泼水祝福——据说,傣家的泼水节也是这样的程序,无非人更多,水更大,不仅用手泼,用盆泼,还有干脆用龙头接上自来水浇的,浇个衣衫全湿,更见福大运盛。
  傣族村外即是民族团结广场,是少数民族民俗节目的表演场所。广场中竖立着赤脚踩刀登高的高大铁架,架上插着一面面随风招展的红旗,以前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表演,深为赤脚踏着钢刀利刃登高而不伤的怪事困惑,可惜表演的时间已过,不能亲眼目睹一较真伪。正在场内表演的是女子龙灯队,锣鼓喧天,赤龙飞舞,但毕竟流于一般,无甚奇特之处。过广场即到白族村,作为大理象征的大理三塔傍水而立,清秀挺拔,引人注目。白族的民居同汉族的古典建筑并无二致,民俗也相近,唯家中供奉白族本主。“白族功夫三道茶,先苦后甜三回味”,别具一格的茶楼招帖,还有悠扬的歌乐声指引我们去茶楼观光,只可惜茶价昂贵而不敢问津,“阿细跳月”的优美歌舞只能站在远处驻足旁听。下得楼来尝一尝“凉宵”、“冰粉”等白族小吃(其实汉族小吃中也有此品种,只不过白族村里做得更加细腻甜润而已),物美而价廉,众人赞叹不已,也算过了回当白族村民的瘾。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sunmg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刘强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性别:女

加入时间: 2006/11/06
文章: 1201
来自: 中国湖南
积分: 8753


文章时间: 2006-11-13 周一, 上午8:58    标题: 引用回复

真羡慕孙老师能去这么多的地方:)
问好:)

_________________
著有《与孩子一起跨越高考》(《就这样轻松走过高三》《高分是这样炼成的》。被评为2006年度感动株洲十大人物。
欢迎来我的专栏
http://www.zznews.gov.cn/liuqiang/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66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刘强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149346549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