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走马滇西南之五 初识丽江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文章时间: 2006-11-11 周六, 下午8:55    标题: [原创]走马滇西南之五 初识丽江 引用回复

上午8:30从大理出发,因为天雨路滑,车行不快,四个小时才走完200公里的行程,到达烟雨迷蒙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座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丽江古城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其选址也十分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东南的整体格局。因为古城依山傍水,四周青山环绕,镇中碧水滢滢,城西南又有神圣的文笔山,宛如一方碧玉大砚。明代纳西土司木生白便名古城曰“大砚”,古音“砚”“研”相通,因此后来就写成了大研,从这名字的由来我们就可依稀领悟到丽江古城所特有的田园魅力。丽江是一个古城,说她古,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说是城,它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城之于镇,历来都有拱卫安民的作用。而丽江的没有城墙,也许有民风淳厚少有征战的原因,但起主要作用的却是历代土司的忌讳:因为丽江的世袭统治者姓木,从象形文字看,筑城势必会在木字四周加框而成“困”,困即困顿、困难,不吉之兆也。一字之故,丽江便因此而没有了城墙。但近来当地人又有新的说法:笑纳四方俊杰、八面来风的丽江古城天生就讨厌那种困守一隅,封闭萎缩的小家子气。谓予不信,清代“改土归流”时也曾筑过城墙,但不久就圯塌了。
走进大研镇,便走进了一座独立不羁的边城。它有别于中国任何一个王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礼制影响,城里也没有成规成矩的道路网。整个古城依山就水,不求方正,“城依水存,水随城在”,不拘一格地随着地势沿着水渠四下流淌。房屋层叠起伏,错落有致,时时相伴的就是那一股股奔放暄虺的潺潺流水。清澈的玉泉水从城头分成三岔穿街过巷,一分为三,三分成九,继而又形成无数细流如经络纵横全城。环顾四望,一道道泉流从石板条下潺潺而过,时不时地穿墙过屋,流出地面,又忽然“倏”的一声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些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水是古城的灵魂,她使古城处处“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推出“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情画意。有水就有桥,在古城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纵横腾越起栗木板桥、石拱桥、条石石板桥,及单孔、双孔、三孔及多孔桥三百五十多座,古朴雅秀便弥漫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
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心脏。据说当初木氏土司让人仿照“知府大印”的形状,用五花石铺就了这个约400平方米的方形广场,取意为“权镇四方”。但有趣的是,四方街没有变成一个象征权威的空旷广场,倒成为了一个历史悠久的集市贸易场所,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而市,自成独特的街景。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作为历史上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无数马帮和客商踏过这些五花石,走进中原,流向滇藏。古城的五花石路,因为留下了太多的蹄痕脚印而显得凹凸不平。
城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射出六条大道,每条主道都有巷弄相随,巷弄四通八达,相互交织。鳞次栉比的民居群落多依山傍水,大衢小道顺山势而行。古城街市路面用丽江出产的五花石铺砌,雨季不泥、旱季无尘。经数百年走磨,石纹毕露,颇为别致。民居全是土木结构的瓦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外拙内秀,玲珑清巧,古色古香,完整地保留了自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是留存至今的中国古建筑的一笔宝贵财富。1995年,丽江也曾在6级以上大地震中蒙受损失(至今郊外还保留着一些地震遗址和抗震棚),但在灾后重建时,除了古城一条主街浇筑了水泥路,所有建筑仍然保留了浓郁的古老恬静,难怪云南人骄傲地称丽江为未被污染的“一方净土”。走在光滑的“五花石”铺就的小街上,感受古城浑厚的脉搏,那份幽静,那种沉稳,真有一种令人呼吸减慢的感觉,每个到丽江的人都会因此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夜色侵凌,万家灯火抒写着古城的深奥和神秘。古镇尽头的水车不停地转着,那“咿咿呀呀”的节律,更显出古城的宁静而又充满生机。如果不是近在咫尺的玉龙雪山,就会让人有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你真以为到了江南水乡。在“雪庐”用晚餐,见到许多到丽江访古采风的外国人(据说以欧洲人为多),丽江的魅力也实在太大了

黑龙潭

到丽江,不能不,也不会不去黑龙潭,因为它是丽江的生命之源。黑龙潭是古城最大的园林,位于古城北一公里处的象山脚下,因为这里的一泓清水明洁如玉,故又名“玉泉”。走进园门,便是独具云南特色的风雨桥,桥上朱栏漆柱,画廊飞檐,有亭翼然;桥下飞瀑喧腾,珠涌玉溅,滚滚东去,流向丽江古城。桥左即是著名的黑龙潭。玉泉之水从山麓的栗树丛下、岩石间喷涌而出,汇成湖面开阔的水潭,湖水明净,味道甘美。泉如神灵,古城人护水敬神,玉泉曾两次得到清朝皇帝护祠赐封,所以名声远扬。据导游介绍,玉泉公园是古城观赏玉龙雪山最佳景点,站在水潭南岸,眺望玉龙雪山,蓝天作屏,绿树为衬,更显得银白皎洁;雪山影映潭中,粼粼波光荡漾着五彩斑烂,堤上绿树苍翠,景色如梦似幻,只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连日连绵阴雨,远山近峰弥漫着浓重的云雾,望穿秋水也难觅雪山奇观。
沿着潭北花草掩映的小路徐行,不觉来到五凤楼。五凤楼楼高20米,采用层甍三叠、飞檐八角的结构,一、二、三层各有八、十二、四个啄天飞檐,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五个飞角,尤如五只彩凤展翅,故名“五凤楼”。“五凤楼”初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距今已经历了四百年的沧桑,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八年重修。明代大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客居于此,玉泉的美景也经他的生花妙笔记入了传诵后世的《徐霞客游记》。前行就是得月楼,楼位于潭心,有桥相连,造型舒展,翩翩欲飞。郭沫若题书的“得月楼”及其两副对联相映成趣,一副为:“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都是集毛泽东诗词句而成。另一副为:“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极尽玉泉之妙。人在其中,情景交融,自得其乐。

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字

  丽江地区总人口104万,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纳西、白、普米、藏、傈僳、彝、苗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左右,丽江的民族风情迥异多彩。丽江古城以纳西族居多,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基本上与汉族相同,纳西族妇女的服装与白族服装很相似,只是包头不同,并且多了一个披肩,叫做“披星戴月”,从这个称谓中还可以看出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和艰辛——她们起早睡晚,披星戴月地辛勤劳作着,默默地承担了所有的家庭重担,而让自己的男人有时间去学习文化、音乐和美术,所以纳西族男人个个都是多才多艺。
纳西族有着非常优秀的文化,它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族的文字——东巴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着的象形文字,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初看之下,新奇怪异,一经解释,却又觉得入情合理,形象神似,也便于识认和记忆。作为一个例证,导游给我们介绍了纳西族和姓的来历:纳西族有两大姓,土司姓木,百姓姓和。木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纳西族土司头人贵族的姓,而当时的平民百姓则没有姓。百姓姓什么?土司确也化了一番脑筋:平民是土司的子民,他们的姓自然要以木为本,但他们又不能姓木,因为他们不是贵族。纳西族的平民都是劳动者,上披头巾,身背竹筐,于是采用象形的手法,在“木”字上面加一撇(象征头巾),旁边加一口(象征竹筐),从此产生了平民的姓氏“和”。这个“和”姓和汉族的和姓并无历史渊源,这个“和”字和汉字的和也不是同根所生,无论是字的涵义和应用,它都有东巴文字强烈的独特个性。纳西族文字之所以称为东巴文字,是因为纳西族的文化传播者是东巴。东巴是纳西族的智者,也是纳西族的巫师和祭司。东巴一般是子承父职的,东巴文化正是在这些东巴一代一代的传递中得以保存和发展。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纳西族也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听起来有一种道家音乐的味道,名称“洞经音乐”,是丽江古城另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来源于唐宋时期宫廷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后)传入丽江。由于战乱,由于人为的贬抑,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绝迹。但传到丽江后却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在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入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便是众口一词的称赞。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sunmg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小荷

澳洲彩虹鹦版主




加入时间: 2005/10/20
文章: 229
来自: 中国
积分: 477


文章时间: 2006-11-13 周一, 下午11:56    标题: 拜读 引用回复

久慕丽江之名,从文中感受不少.
_________________
小荷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小荷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