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新古典主义诗歌评论系列(5)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评论与鉴赏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魏晋风度

澳洲彩虹鹦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6/08
文章: 354

积分: 1365


文章时间: 2006-11-16 周四, 下午4:00    标题: [原创]新古典主义诗歌评论系列(5) 引用回复

新古典主义诗歌评论(5)

魏晋风度


根据前面的论述,如果将“现代”这一概念喻为“盐”,则传统当是“水”。再将本系列做一个粗线条的勾勒如下: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古典意蕴--诗意--优美


就审美类型而论,本系列在“古典”这一框架之下,将忽略“写实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这正是这一系列要阐述的中心。根据以上的概括,则本论所提出的“新古典”一语,即非对传统的回归,亦非是另造,只是合乎逻辑的自然的对传统的延伸。

就技术层面而言,在各种技术发达的今天,诗歌“技术”在很多人的探索之下,同时也可以发展得很先进尤其是将“写实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之审美“技术”到很高层面的地步。但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依据海森伯等的“技术有害论”思想,则我们将诗歌对语言和手法的构建“技术”也看作技术的话,未来是否将简化字又改回到繁体字?因为这样,从阅读诗歌的“深刻”角度来讲,欣赏者首先要迈过“识字”这一关,而这已经被“创造”成为诗歌的“第一层面”。

前面已经阐述,艺术很重要的审美价值在于其温暖而愉悦的“优美”特质,如果诗歌技术和科技一样要毁坏人与自然的一体关系,损害人的“本真”,打破内心的宁静,从而人将越发成为不能“自禁”的欲望的群体,那么,诗歌技术的片面追求也将无止境地损害艺术的优美,将其进步为冰冷的物质化的产物。

发展中国家对城市的是否先进所持的观点是:像农村,则落后;反之,则先进。但如果将世界大城市做一比照,则可发现,以不够发达的俄罗斯为例,莫斯科的面积是北京城的好几倍,却并非拥挤不堪的所谓“繁华都市”,到处是森林草地而至于有野生动物出没,甚至可以达到“野外方便”的程度。至于像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则可能比农村更为农村。如果以有多少“人口爆炸”所逼迫的技术下的立交桥和摩天大楼为标准,则萨尔茨堡当为原始社会。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参观了北京的现代建筑后言道:将来拆起来方便。技术是无止境的,技术造成的恶果历来也是靠技术去修补或消灭。

现代诗歌艺术在相当的意义上是以追求“理性”为要旨的。这种理性大概表现为用“诗歌技术”对“对象”作理性的诠释和认知。但我们又知道,艺术是讲求“度”的,“诗歌行为”在积淀到对文化艺术“无所不知”的“境界”从而自豪的时候,正走向无节制又理性的内心的宣泄,带有很强烈的反文化反艺术的情绪,如果已然超越了艺术的“度”,则演变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的理性颇近乎站在冰冷的钢铁堆之中冷笑。而这样的“钢铁堆之中的冷笑”,则被我们炫耀地冠之以“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或者“现代艺术”,这和我们在某一天早上醒来发现对面站着另一个“自己”一样可怕,而这个“自己”是迄今为止最高技术的“艺术品”——克隆人。以现在诗歌文学界此起彼伏的拯救声浪来看,这已经成为既成事实。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魏晋风度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评论与鉴赏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