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关于诗词平仄>讨论的发言
中一先生:现代人搞诗词创作,是不是一定严格按照前人规定的平仄规则,请各位朋友发表自己的见解。
回复一:2005-6-22 14:20:04
<也说平仄> 文/寸草晨露
今人写仿古诗体,先抠平仄,有故作扭捏态之嫌.平仄定规真就那么重要吗?
不合平仄的诗作,只能说不是律绝。平仄细分是东晋开始的,也没人敢说屈原的《离骚》不是名作。李白的长短句,几换韵,照叫好。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呢?崔颢的黄鹤楼呢?杜甫的“雨翻盆 云出门"呢?不能以律害意是从格律初创就提出来的.
词本是按曲调感情加填的,现曲丢了,只剩平仄了。据统计,钦定词谱826调2306体,自宋以降,谁填完了?为什么没有一个填完词谱的大词家呢?
字词是作者写作调用的棋子,子的摆放要守棋规,无规则无着;但子的摆放是随心力智力而用的,一切为了一个“赢”字,输中也不乏妙招;千招不赢,是臭棋。现代战争更讲出其不意。这个规是诗规,不是每一字都要按前人布好的坑摆放,按前人的脚印走,就没有飞机飞船,按前人定的平仄格律,谁写出了新水平?自明清起就在走没落,纪晓岚乾隆们写了几首好作啊?
诗、整个文学艺术,生命力在于创新。
古体诗的优点很多,所以要继承下来,所以喜新诗的要向古诗学习。从一些新诗里,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承传古“风”不足,太过散文化了,其实,诗是要受体式限制的;而今,不少古体诗版,是先抠格律平仄,学写的人搬着字词典对谱按字,太程式化了;一个宽,宽的无边无限,一个窄,窄成蚰蜒小道儿,我说不管那种体式,都要想到大众化,想到诗应有诗规,想到诗是要不写诗的人作读者的.平凡百姓喜欢了,诗和文学艺术才有广阔天地。
举个例子.毛泽东的古今盖帽之作<沁园春.雪>,那磅礴大气,纵论天下,山河古今,一怀囊裹,曹,苏,辛,岳等等无人匹敌,这首词让三代核心的湘江普通话,四川普通话,扬州普通话((这些地方我的足迹都涉到过)去朗读,平仄发声一样吗?不一样的话,对这首词有何影响?
诗词可要格律,但格律不是诗词!况且,这格律太具体,要照着古人脚印走,这太古板了!一词九体说明什么?我们就不能从第10体写起?何况,一个热门词调<洞仙歌>就有四十体,这同自度究竟有多少分别?四十体的平仄格式均和谐有加,第四十一体焉何就容不得?按古人制定的古韵平仄亦步亦趋就算承继了古典之真蒂?
太极桩是先从地上练起的,而且着桩各有区别,并无定例,练活了就是无桩!诗是表情达意的,这才是根!格律平仄仅是皮毛而已,皮之不存,毛有何用!形式是为内容和表达服务的,僵化的东西,必有所改变!元曲就脱开了这种东西!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上一次由寸草晨露于2006-12-27 周三, 上午11:19修改,总共修改了8次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回复之二 2005-12-23 6:11:32
诗词意境第一,措辞次之,而格律再次。
还有就是说"那些现代诗根本不能算是诗,撑死也只能算散文式诗"----此观点不敢完全苟同.因.也有较好较雅的白话诗作出现.再,时光走到今天,应该出现今语时话诗体,虽经近百年几代人探索,新诗尚未被时代和社会接纳,所以我辈任重而道远.
转帖莫望梅:<论平仄>
《近代陇西诗词选》编后记----《平仄本自成,何故硬求之》放入诗海,引发海潮,待重回岸上,收箭不少,也得盾友多多。
持盾护我之人,难以统计,老中青皆有。放箭之人,怒火冲天,大有斩立决之势,他们主要是两类人物:一类是不久将改编为一个讨论组的“古韵班”的师爷,为何说“古韵班”将改编为一个讨论组,在此勿须赘言,交给时间即可,不会超过50年改编即可完成,为何?现代标准五声的普及是不可改变的了;一类是自封诗词统帅的那些“专门照册索句的抓住不符‘平仄’就将别人作品全部枪毙的师爷”们,因为我点到了他们的痛处,为何,原因有三:
1、“沈四声” “五音不全”。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里说:“声含宫商,肇自血气”,所谓“宫商”,实指宫商角徵羽五音,是沈约等人人为的废去一声,美其名曰“沈四声”,此举如同王安石想废掉《春秋》一样无聊,可喜的是,王安石没有废掉《春秋》,至今《四书五经》得以保全,可怕的是,违反人类自然发声的“沈四声”却“五音不全”的统治了诗坛700余年。
2、北方大部分地方无“入”声。《南史·陆慧晓附陆厥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这几个南方人用自己的方言制造的“沈四声”本身就“五音不全”,同时,他们根本没有理会大面积的北方无“入”声的事实。于是乎,没有入声的北方诗人,就用三声写吧,不行就只能查“吴人”编定的字典、词典。三声之诗,缺两音,写得好吗?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这样写到:“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为了阳平。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云云。总之,入声问题是辩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辩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看看,北方人只能查着字典或韵书造诗了,诗造好了,交给“吴人”选吧,照册索句的师爷抓住不符‘平仄’的就枪毙,所以,此以后北方无诗人了。
3、厄杀了大批诗才。能够找到的最先厄杀的诗才是江淹。文坛素有“江郎才尽”之说,江郎即指江淹。从江淹现存文集来看,自齐武帝时起到江淹晚年,他的确少有佳作,这也印证了其“才尽”之说。那么江淹何以才尽呢?大量资料认为“江郎才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其最主要原因是文学思潮的影响。从当时的诗歌思潮来看,江淹对沈约等人推崇的“永明体”是有看法的。他不满过分讲究形式的时髦诗风,即永明体诗风,故而不愿意创作不合潮流的旧体诗,也更不会违背自己的心愿去创作“永明体”诗,于是就较少创作,因而造成了他“才尽”之窘境。江郎之后,不会违背自己的心愿去创作‘格律诗’的,就多得不计其数了,他们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我本人并不反对“格律”。
所谓格律,包括“韵律”(押韵)、“声律”(声调)、“节律”(节奏)、“章律”(章法)、“言律”(定言)、“句律”(定句)、“对律”(对仗),我只是看到仿古诗坛仍然以平仄论诗词为主流,他们对没有臣服拜师的,虽然不被斩立决,但都被流放诗坛之外了。
过去700年,对北方诗歌不公平的待遇延续到了今天。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仍以平仄为选诗的主要标准,这种现实对整个诗歌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于“五音不全”的问题,现代标准语音很好的解决了,既现代标准语音是五声,包括“轻、阴、阳、上、去” 。我个人认为,新韵的分法应该是“轻、阴”为平声,“阳、上、去”为仄音,当然,我最想说的是“平仄本自成,何故硬求之”,只要打破“阴阴阴阴阴” 或“上上上上上”的一成不变格式,就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的。相反,对诗坛很少过问的“节律”(节奏)、“章律”(章法)应该引起关注。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上一次由寸草晨露于2006-12-27 周三, 下午12:27修改,总共修改了6次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回复之三:诗歌音韵之我见 2005-8-14 20:42:10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诗家语:讲求音调、节拍、押韵,在节奏上,有其特有的音乐美感.比较文学家卜弼德在比较了中文与印欧语系(即分布于欧、亚、美洲等地含有12个大语族23个语种的一种语系。主要有:英、俄、法、德、印、拉丁、波斯等语言)后称:“在所有人类的文法中,华语的构造与印欧语系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汉语诗歌表达手法的赋比兴、对偶、字义平衡等等.使诗词的内容耐人寻味“言浅意深”.外国学者也认为:“世界文学中,中国的诗歌,在质量上居最高地位;在数量上也名列第一。此事已夙为学者们所公认。”(〔日本〕真田但马《中国诗史译序》,1943年东京大学出版社)日本学者石川忠久曾经感叹:“汉诗是高级的语言艺术,无疑是世界上最灿烂、最富内涵的诗歌。”
近代,自清未黄遵宪始,诗歌改革的呼声日盛.争论最多的是格律问题.
格律就是音韵运用的格式化.
律诗,绝句,词是格律要求最严格的。当然,古风和古绝是不拘格律,但也音韵流畅的。
于是提倡新国风有之,倡导新乐府有之,搞新格律诗,做旧体新诗的也大有人在.
格律,就是音韵运用的格式化规定.格律,对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平仄,何也?来自对华语(汉字)四声五调(包括入声)的划分.
四声,是华语汉字表达运用实践的需要.华语汉字,一字多音,一音多字较多,一音四声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有较大变化.汉语里同意词,近意词相当多,同一意思完全可以用平仄相反的词来表达,这给了作者四声运用较大的选择余地。
格律,它使得诗词不但歌唱时优美动听,还使得诗词在朗读时一样拥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所以,即使乐谱失传,歌词仍然可以流传至今。
现代的歌曲,歌唱时优美动听,歌辞因为音韵和谐,朗读时也觉得不拗口.
格律虽然严格,却仍然有许多可以变通的地方供作者自由发挥。无论律诗、绝句、词、曲都有许多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仍然有少数(实际上也不少)为了追求绝对的完美,写诗填词时竟然要求一个字的平仄都不许变通,甚至连四声都要限制。例如宋朝的方千里,把周邦彦的一百多首词全部和了一遍,不但韵脚,连每个字的四声都一样。还有许多人制作的词谱(作者自诩是格律专家,还有许多人对这样的词谱奉若神明),没有用多首作品校验,仅把例作的平仄、韵脚、句读标注了一遍,要求大家一个字平仄都不能错地照填(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最甚),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做法严重束缚了作者的手脚,使得诗词创作完全失去了意义,成了文字游戏。大家可以看看名家(方千里之流除外)的作品,同一名家同一词牌(尤其是中长调)的几首作品,有没有平仄完全一样的?答案肯定是“没有”! 据《钦定词谱》,词牌有800多个,加变体共2000多个体(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_)。但是常见的仅100个左右。古代名家词人,作品虽多,词牌并非很多,除了少数几个创调大户(柳永、周邦彦等),所用词牌很少能超过100个,有谁能把词牌填完了?
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现代,今声古韵亦有较大变化.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出现,新词汇大量产生.古典诗歌,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这就是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学西新体,要遵循"桔子法则",西为中用;同样,老传统也要遵循"桔子法则",古为今用.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上一次由寸草晨露于2006-12-27 周三, 上午11:22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回复之四:2005-12-30 12:46:42
[转帖]走出“声韵”的困惑
——一个普通诗词爱好者的声音[失名]
一个中师(而且是普师)毕业生,只缘爱好旧体诗就妄谈诗韵,确有点不自量力,但又总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早年是喜欢读,真正学写格律诗是近几年的事。没想到,原本是件很高雅,很快乐的活动,却使我陷入了无比困惑,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这就是新旧声韵的问题。
随着自学的深入,新旧声韵的选择凸显出来,而现今主流期刊多载旧声韵诗词。既然爱好那就入乡随“旧”,学习“平水韵”吧。吓!这一学难题困惑接踵而至:一是学习难。跑遍城内书店也没买到“平水韵”的韵谱,没有方子如何抓药?请高人指教吧,可这城市太小,一时又找不到。第一步“卡壳”了。二是不会读,不好听。翻阅报刊发表的旧声韵诗词,由于不会读,用已知的普通话语音读,如“开”,“晖”怎么都感“不”押韵,诗的音乐美顿觉“失色”!三是曲高和寡,费力不讨好。和一些文友交流,绝少有用平水韵写诗者,由于难以掌握,作为一个业余爱好,有谁会舍“今”(新声韵)求“原”(旧声韵)去自讨苦吃呢?
彷徨之余,未免产生疑问:
旧韵——众生亿万几人知?当今中国泱泱13亿人口,能读出旧声韵,熟知旧韵部的能有多少人?我想肯定是极少数。多数人都不会,如何学写?
现实——新韵何时成主流?我们十分敬重大诗人们,也尊重他们用旧声韵创作诗词,可是谁来支持新声韵的作者们啊!一些权威期刊发表的作品大多都是旧声韵,那么由谁来“倡今知古”?
将来——格律诗词谁继承?现今50岁以下的人,除了专业工作者,大多只知晓普通话声韵,那么再过20年,30年,还有多少人能熟练地运用旧声韵读诗写诗了?失去雄厚的群众基础,没有庞大的创作群体,这一国粹谁来继承发扬和光大?
我理解,诗为民所爱,为民所用,主要是它有意境美和音乐美,非用旧声韵去读去写,人们不会,就体现不出音乐美,还会喜欢吗?
对格律诗的声韵问题,我无意厚今薄古,但毕竟汉语语音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尊敬的大诗人,大编辑们,你们为什么就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助后学者一臂之力呢?
我的观点可能十分肤浅,片面;我的声音绝对只是沧海一粟,但却能代表绝大多数中青年诗词爱好者。
好在中华诗词学会的《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执行‘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那本人就知难而“退”,走入“倡今”的行列吧!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上一次由寸草晨露于2006-12-27 周三, 上午11:23修改,总共修改了2次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回复之五: 关于乡音2006-2-6 6:00:11
古典诗词限字限句,以尽可能小的篇幅,承载尽可能多的容量.常以单字代词,为使吟咏和谐顺畅,讲求不拗口,讲求声调抑扬搭配是重要的.问题是其规太具体而死板,特别是词牌,多而繁杂,一字一抠,最终使效法不多,大部不传.至今无一个填完词牌的作者.有些调,除当初创牌的,就不见再填,枉收集了四千余体.形式是为内容所用,好比一些服装,设计了就没人穿,失去了应用,并不足取.
再,今人一口一字就有三念三音----方言土语发音,学标准普通话发音,更多时侯,是方言基础的普通话.这是应用中发声的妥协.在朗读中,音调变异是常事.比如"胡"字,普通话读阳平声,河南方言读去声,而云贵则读'佛"的阳平阴平声,再如"虎",河南话单字读一声,老虎的虎则读二声.本就是可变通的.抠那么死,实无太大必要.
2006春节,央视主播们,就用方言集体朗诵了郭小川的<祝酒歌>,很有特色,也为声律提供了新的研究案例.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上一次由寸草晨露于2006-12-27 周三, 上午11:25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回复之六:再说方言2006-2-6 6:06:17
现提的普通话平水韵双规制,是向古官话的妥协,我以为还不如向今方言妥协更现实实用.贺之章就乡音无改,我们不也一样吗?
为啥提及乡音?
中原乡音四声:1.胡(与新韵去声相近,下同) ;2.呼(阴平);3.虎(阳平);4户(上声).
普通话四声: 1.胡(新韵阳平);2.户(阴平);3.虎(上声);4.呼(去声).
中原音韵同普通话四声排列顺序不同,四声的音调也不同
-----这中原音韵可是宋词元曲的音韵基础.
在普通话推广五十年来,乡音无改的不仅是此一方.方言也带普遍性.全世界各地都要长期存在.
先草个小段:
上级下达新任务,新村规化要画图,这下忙坏李支书,急忙村东找小吴,
刚刚走到康庄路,迎面碰上大老胡,老胡手提一把壶,嘴里不住乱嘟嚕:
城里送的杜康酒,才抓一只撞网兔,芹菜能治血压高,再配一盘青罗卜,
猜枚来个新玩法儿,今个保险喝舒服.正在纠缠李支书,跑来小吴喘气粗......
---这段五湖韵押中原音韵平声(可拖长腔,但多近于普通话去声),若按普通话声调唱咏,则是黄腔走板,翘腿别韵.若还把老"胡"的胡唱(含说念吟咏喊)做老"虎",且不说人家不答应,还不乐意呢.
以后我还要说说按平仄四声两分音韵(古韵平一仄三,新韵平二仄二)的不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上一次由寸草晨露于2006-12-27 周三, 上午11:50修改,总共修改了6次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回复之七:关于平水音2006-3-5 13:11:00
很遗憾,我不懂平水韵。因入学就学普通话。口头华语音所操持的,一是普通话,二是家乡语,写仿古诗词,读古典诗词,不懂平水音。
关于平水韵的一次访查
寸草晨露 2006年2月27日 13:48访问文友归雁洛阳边
“洛阳边兄,论格律平仄,大都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的,我有疑请教兄台:
1.依据平水的平上去入读法口诀,我感觉它是以中原音韵为基础的;
2.陈宪章的豫剧唱词多押新韵的去声(第四声),这个去声好像平水的平声(常派红白花韵就就是明证);陈宪章先生作为一代河南才子,应是平水音.河南方言,民国时的国语都精通的,大板唱词(从元曲演变而来),押仄声似不合他的素养;
3.入学即学普通话,我,还有大量的诗作者读者,其实都不会读平水音,作者只是查字表填平仄的.读者如我以至新中国的几代人,都是按普通话加乡音读古典诗的;
先生能发平水音吗?”
归雁洛阳边 2006年3月1日 14:19 对寸草问题的答复
关于你的三个问题:
1.诚如你所言,平水虽历代略有不同,但确以中原音为基础。尤其是后辈推崇的《中原音韵》,就是以洛阳至开封一带的口音为基础的。但平水有没有入声,似乎学界还有争论。
2.豫剧唱词之平仄规律,似乎与元曲还有不同,未及比较。豫地方言也不尽相同,豫剧的标准音问题,还未查证,在此不论,见谅。关于豫剧的去声(普通话标准)与普通话的阴平确实相似,大约调值略低。普通话是55,豫方言为44。
3.关于普通话入格律诗,我是赞同的。因为语言本身是发展的,格律随之发展,也是应该。很多人认为《中原音韵》与今音相似,足以成今之绳墨。我以为不然,实际上仔细分析,在声调、韵母结构上,还是不如普通话来得爽快。一种文体只有适应时代,才能生存发展,而不是相反。
关于平水,与今之洛阳音已然不同。自元末以来,多次人口迁徙,尤其是明末清初,山西一带移民(后世称祖先在大槐树)大量涌入,使洛阳音有了变化:一是鼻韵母增加,二是入声的引入——已经使一部分洛阳方言有了入声。与旧时平水有所不同,加之归雁是外来移民,幼时随父来洛,已有乡音,平水难发,见谅。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注]因这些关于平仄的回帖大多是临屏匆忙打造的,这次转来作了点屑修订.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