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八论中华诗歌改革>
----你的乡音变了吗?
冷冷论平仄, 古来多变迁.
平水虽留连, 今人早不传.
说起平仄,曾被格律诗词作为标尺,据说它神力之大,是自诗经以来必遵的圣条.更有网上名家,动则以出律封杀一些作品,比古人有过之无不及.这平仄的神气,被祭成了捆仙绳式的法宝.更有为新诗加平仄格律套的.我怎就不以为然?
其实平仄就是四声的再分类,而四声发音,是人讲话都带的,从孩提呀呀学语就开始学掌握它了.不能把吃饭(恰奔)说成"迟翻",把醋说成"粗",把穿衣说成"喘姨"吧!这四声就在平常语言中,有什么稀奇呢?有,就是有!
从大中华这块神奇土地上,就有56个民族,几十种语言,9600万平方公里国土,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距,发音差异,不下千种,且不论少数民族族语的巨大不同,就这个汉族语的差异,就洋洋洒洒,江浙语,闽南话,湖南邵阳话,广东白话,南宁白话,等等地域语言差异就天话乱缀,为了交流方便,古时就已用官话来统一,几千年了,各路发音依然百话齐放.一个方块字,究境又多少念法,我还没统计过.这些方言(土话),也就是乡音,也给人亲切感,这不,贺之章一句"乡音无改",就千余年流传不废.
诗有形.诗这东西是讲形式的.据说古诗的形式有两大限制:一是用文言(这同各古文体是一致的),不用白话既彰显高贵,也有书写印刷的便利.二是韵律和音乐性.
要能歌能唱,便于朗朗地吟咏诵读.到了唐,格律诗体出现,对平仄运用有了较严的规定,这既是韵律的需要,也是考试的标准.在这里,平仄就具有了政治作用.
诗不是唯形式主义的.诗是感情的喷发,诗是意象的升腾,志是诗的精髓.其形式如衣如履,是为内容所用的.所以,就在最推崇格律的唐代,陈子昂的无韵散诗<登幽州台歌>,一样被推崇倍至,崔颢的<黄鹤楼>还是以内容取胜,并没苛责他出律,是冒了牌儿的七律诗,刘若虚的歌行体<春江花月夜>仍被视为压卷之作(古风体并非不和谐,但它没有死格之限四声运作是依作者自用的).一种形式到了死板硬套削足以适履的程度,是不足取的,是自取消亡.以宋词为例,丢了曲谱,已无唱工配合,丢失了重要的音乐面,又字字死定格求,这就是四千余调,而常用不过百牌的原因.说填词是调寄,都是伪托,没了曲谱.有什么调?不就是个格律平仄么?毛泽东的千古佳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念奴娇.昆仑>那一首不出律?好作品,不可能为形式所困,反过来说,只有不为其所困,才会有佳作.
再者,在提倡普通话的今天,以用古平水韵为荣,我以为不足取.现实存在是,一话为主,百话共存,你按平水韵写的合律的作品,按普通话就出律,从实用方面看,这作品是被百种语言来读的,在百种语里,就无不出律的东西,你在哪装清高?
说写诗人不懂韵,纯属贬词.但现今的新体诗,就不讲用韵了.不用平仄死限诗,正是有利古体今写,让它的路走下去的一个办法.
乡音无改,不仅可用于读,也可用于写.我以为向乡音让步,比向平水韵妥协好,毕竟,诗是给今人写的,古人连看也不看!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五四白话入文,新诗兴起,是一大进步,但校往过正,将古体打倒,是一缺憾.于今古新并存,本是各花共放,但走上极端就有失偏颇."
今提诗改,其实是针对当前诗坛弊端的.自诗经起三千年来,中华诗歌,在不断创新发展,其阶段脉络清淅明朗,这个渐进过程的动力,就是不断改革布新.而今诗改呼声大作,主要是诗被边缘化.最近央视提到的是"我的诗歌丢了",在提到文学艺术可喜累累成果时,惟独没有诗.
诗在各立门户沾沾自喜时,丢掉了社会需求,丢掉了时代重托,丟掉了读者群落.古不改今,洋不变中,已为大势所不容!!!
寸草是奔走呼号的一员,希冀众诗友投身诗改洪流!!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杨光
会员等级:4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5/15 文章: 437 来自: 中国 云南 昆明 积分: 1581
:
|
|
诗不是唯形式主义的.诗是感情的喷发,诗是意象的升腾,志是诗的精髓.其形式如衣如履,是为内容所用的.所以,就在最推崇格律的唐代,陈子昂的无韵散诗<登幽州台歌>,一样被推崇倍至,崔颢的<黄鹤楼>还是以内容取胜,并没苛责他出律,是冒了牌儿的七律诗,刘若虚的歌行体<春江花月夜>仍被视为压卷之作(古风体并非不和谐,但它没有死格之限四声运作是依作者自用的).一种形式到了死板硬套削足以适履的程度,是不足取的,是自取消亡.以宋词为例,丢了曲谱,已无唱工配合,丢失了重要的音乐面,又字字死定格求,这就是四千余调,而常用不过百牌的原因.说填词是调寄,都是伪托,没了曲谱.有什么调?不就是个格律平仄么?毛泽东的千古佳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念奴娇.昆仑>那一首不出律?好作品,不可能为形式所困,反过来说,只有不为其所困,才会有佳作. _________________ 杨光的语言空间
http://blog.sina.com.cn/languagespace |
|
|
返回顶端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
|